《堂吉诃德》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堂吉诃德》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作者:颜倪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5期
摘要: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被誉为欧洲“近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巧妙地戏拟骑士小说的故事模式,将主人公堂吉诃德癫狂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

在这部作品中,有一个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笑话,也有笑过之后深深的悲剧意味。

本文浅析了《堂吉诃德》的喜剧性和悲剧性,喜剧性是从三个方面说明:人物性格与形象、反讽的表现手法、堂吉诃德与桑丘的对比。

接着从两个方面:社会现实与信仰的崩塌来说明其中的悲剧性。

关键词:堂吉诃德;悲剧性;喜剧性
一、喜剧性
(1)人物性格与形象
堂吉诃德50来岁,身材瘦削单薄,面目清癯,头带生锈发霉的头盔,身穿破旧的盔甲,骑着一匹蹄子裂成了不止八瓣的羸弱的瘦马,手执一支木杆长枪。

而在人们的头脑中,中世纪的骑士都是这样的形象:年轻骁勇、精力充沛、武艺高强、装备精良。

塞万提斯故意强化了堂吉诃德同传统的骑士形象的反差和错位。

两种形象一对比,堂吉诃德的可笑性就表现了出来。

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的性格中表现出喜剧性的一面是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

行为荒唐、鲁莽,不会吸取教训。

在出游过程中,幻想使这位“冒险新秀”把客店当成城堡,把店主当成谦恭的城堡长官,把两名妓女当作两个漂亮的少女或两位可爱的夫人,把商队当成游侠骑士,把风车当作巨人,把理发师的铜盆当成魔法师的头盔,把羊群当成敌军,甚至连他吃的小客店里腌得极差的咸鱼和像他盔甲一样又黑又脏的面包,他都认为是由上等的大鳕鱼和精白面做成的,而放猪人吹的四五声芦笛,在他耳里也成了特意为他演奏的美妙音乐,客店里的丑女仆也不再是丑女仆了,尽管“除了脚夫以外,所有人都会对女仆的身体和气息作呕”,但在堂吉诃德的眼中,她就是一位“天资国色”。

堂吉诃德是生活在梦幻的景象之中的,致使他眼中的景象都是骑士时代的东西。

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相比,堂吉诃德无疑显得比较滑稽。

(2)反讽的表现手法
反讽主要表现为行为反讽和情节反讽。

堂吉诃德善意的动机往往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

比如,在他第一次出游归家的途中,碰上了一位牧童因为丢失了羊正在遭受主人的毒打,堂吉诃德勇敢地站出来伸张正义,他用他那身装备将主人唬住,并惩罚了主人,让他把欠牧童的钱补上,当时主人满口答应,可是等他离开后,牧童被人打得半死并丢掉了差事,牧童因此倒痛恨
起堂吉诃德。

再如,堂吉诃德为了锄强救苦,擅自驱散官兵,释放了一群正在服役的罪犯,他想做善事的动机导致了危害世界的结果。

可见,堂吉诃德的行为反讽具有轻微的讽刺和戏谑的意味。

《堂吉诃德》的情节反讽是反讽主要的表示形式。

它通过堂吉诃德游侠过程所不断经历的事件中,来揭示人物身份和地位悄然地向对立面的转化而引人发笑。

在小说开始时,堂吉诃德自诩是拯救天下苦难的拯救者,然而他第一次出游就被别人打得半死,依靠乡亲们拯救才得以回家。

到全书结束时,他反倒成为了被拯救者,在神父和理发师等乡亲的努力下,他才得以脱离磨难而返乡,才能够从骑士的幻梦中清醒过来。

小说中,他总是以游侠骑士的强者身份出现,然而每次行侠的结果几乎是屡战屡败,吃尽了苦头,变成了人人同情的弱者。

同样,他自称是锄强济弱、杀富济贫的骑士,然而事实是,他不断地在行动中接受别人生活上的帮助和物质上的接济,否则他根本无法生存下去。

这就是情节反讽。

《堂吉诃德》运用了多种反讽手法,从而丰富和增强了它的喜剧性。

(3)堂吉诃德与桑丘的人物对比
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在作品中,桑丘与堂吉诃德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形象的内涵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

堂吉诃德的形象前面已经说过,此处不再赘述,桑丘是《堂吉诃德》中的二号主人公,他是曼查地区的一个农民,头脑及其简单,生活困苦。

因为堂吉诃德许诺他日后给他一座岛而答应做堂吉诃德的侍从。

堂吉诃德是一个理想主义患者,他沉迷于幻想到了一种疯狂的境界,以至于常常分不清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

而桑丘与他恰恰相反,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虽然一直跟着堂吉诃德完成那些任务,但是他只是为了堂吉诃德所许下的承诺成真,他不耽于幻想,对待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并清楚地知道现实中的真相是什么。

由于他过分地为自己的利益思考,在遇到困难时,他会流露出胆小怯弱和对主人不诚实的一面。

堂吉诃德除恶伐奸,同情弱小,对理想坚信不疑。

他许多维护正义的事迹都变成了一场场可笑的闹剧。

作者将桑丘放在堂吉诃德的身边,除了通过桑丘人格的缺陷来衬托堂吉诃德优良的品质之外,在多次情节中都让他起一个点醒真相的作用。

桑丘的理智与堂吉诃德的荒唐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出堂吉诃德的滑稽可笑。

二、悲剧性
(1)社会现实
在堂吉诃德的游侠过程中,他所遇到的“奇事”,或者他无法用正常的逻辑来确定的事,全部归咎为“与我作对的坏魔法师”,这些“坏魔法师”是谁?毫无疑问,那就是他谴责的对象——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

堂吉诃德所效忠的情人“杜尔西内娅”是真实存在的吗?当然不是,她是
与“游侠精神”相呼应的精神偶像,是支持自己行“游侠精神”的支柱。

但是“坏魔法师”不存在,“杜尔西内娅”也不迷人可爱,所有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是堂吉诃德所幻想出来的。

所以,堂吉诃德在临终的时候才“悔悟”。

虽然他最后充满喜悦地求得了上帝的宽恕,但是却为全书定下了悲剧的基调:游侠精神——坚持公义,勇敢,不畏强暴,仁慈,充满爱心。

最终失败了,失败在了整个现实社会,整个国家机器都已经腐朽。

(2)信仰的崩塌
“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為行动的准则。

在堂吉诃德心中,骑士道就是他的信仰,他坚信骑士道,并立志做游侠骑士去扫除人间不平。

“骑士道”本是反映封建经济的观念形态,在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全盛时期的十一世纪流行,随着封建经济的解体和在军事上的运用,它早已成为历史陈迹。

然而骑士制度毕竟是昨日黄花,骑士道也没有堂吉诃德想的那样完美。

堂吉诃德开始游侠的时候只是因为自己看骑士小说着了迷不能自拔,而随性地踏上了游侠的旅程,他并没有考虑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只是因为他想这样做,仅此而已。

其实这倒也没什么,只不过当时已不再是骑士的世界,他的行为只是与他幻想契合而脱离了实际,他想成为强者,希望能“铲除暴戾,拨乱反正”、“打尽天下不平事”,但他却处处遭受挫折和失败,原因就在于他始终沉湎于自己骑士道的幻想之中,不能睁开自己的双眼正视残酷的现实,不能用自己的头脑冷静地思考、分析失败的原因。

当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当他最后醒悟时对他的外甥女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我从前成天成夜读那些骑士小说,读得神魂颠倒;现在觉得心里明白清楚了。

现在知道那些书上都是胡说八道,只恨悔悟已迟,不及再读些启发心灵的书来补救。

……我尽管发过疯,却不愿一疯到死呢。

孩子,我要忏悔,还要立遗嘱”,这段颇具悔悟的话,说明堂吉诃德在最后才发现自己一直所奉行的信仰,竟是胡说八道的,一个人信仰的崩塌,悲剧意味已表现得十分浓烈。

总的来说,《堂吉诃德》的悲剧性始终孕育在喜剧性中,在我们看过堂吉诃德将风筝当做巨人,将羊群当做军队,将客店当做城堡,将妓女当做贵妇等一系列滑稽无比的行为之后,都在暗暗发笑,但是笑过之后再细细品味就会让人感到阵阵的心酸,这种心酸如同在盛大宴会中的小丑,看起来很有趣,嚼起来却是又苦又涩。

由此可以发现堂吉诃德的一生实质上是一个大悲剧。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