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简介4篇
许地山《道教史》简介
许地山《道教史》简介许地山《道教史》简介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
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
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
相信这一设计,会比单出原著,或笼统抽绎当时学风特点,来得更切近可靠。
原著是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导读为鞭辟入里的精赅之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这也许是本丛书有别于坊间同类丛书不可替代的特点而弥足珍藏。
汉人将庋藏要籍的馆阁比作道家蓬莱山,有“汉家石渠阁,老氏蓬莱山”之称,后世遂称藏书阁为“蓬莱阁”,因借取而为本丛书名。
本书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
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
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
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国内外研究道教的一个起始时期,或曰发轫时期。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许地山默默无闻的真大家——许地山先生“花生是生长在泥土里的,并不好看。
剥了壳子吃起来,相香,好吃,可以做成多种食品,还可以制油。
”一九二一年和一大二二年许地山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发表时他以落华生作为笔名。
《小说月报》十三卷四月号起陆续刊载的他的《空山灵雨》,其中有一篇散文,题名《落花生》,它说,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作者如此赞美落花生,对落花生这种质朴的爱好以及评语,恰如是他对自己一生治学处世的基本态度的自我鉴定。
一、少年——“许真人”——教授一八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许地山出生于台湾,是许家的第四个儿子,名赞堃,字地山。
这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一年。
甲午战败后,清廷割让台湾,台湾人民爆发了民族革命,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进士出身),担任筹防局统领据守台南;台南陷落后,遂携带全家渡海迁移福建龙溪(即漳州)。
这一年是一八九五年,许地山还不满三岁。
后来他的父亲在广东阳江等地做县知事,许地山即随父亲在广东读书,先是攻读于私塾,十八岁毕业于随宦中学。
一九一二年十九岁上因家境衰落,不得不自立谋生,进入福建省漳州第二师范做教员。
一九一三年出国去缅甸仰光中学任教,在那里工作三年。
一九一六年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
一九一七年赴北京至燕京大学学习。
许地山幼年生长于一个台湾爱国者的家庭,读经史,习孔孟,受的是诗书传家的封建教育。
少年时期又适逢辛亥革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他既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世家子弟,也不是具有一般维新思想企图任重致远的青年,他有他的性格。
他初入燕京大学时被同学们视为怪人,看做傻子。
有人说许地山是怪人,其怪有三:天天练习写钟鼎文(其实是写梵文),此其一怪;每日总是穿着下缘毛边的灰布大褂,不理发,头发留得很长,二怪也;三怪是吃窝头(那时华北闹旱灾,学生每周吃三次窝头)不吃菜而蘸糖。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落花生相关资料
落花生作者许地山简介《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1893-1941)笔名就叫“落华生”,他取这个笔名,说明他崇尚“落花生”的精神:生长在泥土里,不好看,但是很有用,词浅而意深。
作者在生活中,正是这样,追求多做贡献,做有用的人,而不计报酬。
他的夫人曾回忆说:“豪华酒楼没有他的足迹,乘轮船、火车都是买普通票,喜爱与劳动人民接触,对人真挚谦虚,对名利从来淡薄。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1921年入燕京大学攻读,毕业后曾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深造。
归国后又回到燕京大学当教师。
1935年,香港登报征聘文学院教授,许地山以杰出的才能应聘,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
他在教育、生话及工作中,从不崇拜任何偶像,不盲目信赖任何权威,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许地山在香港还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努力开展进步文化活动。
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走出书斋,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他团结爱国志士,教育革命青年,写文章、做讲演,宣传抗日。
当时为抗日工作从北方到南方的人,大多经过香港,他们人生地疏,又不懂粤语,许地山热情地为他们解决困难或给予资助,他家成了迎来接往的接待站。
许地山从1921年起开始写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并从事翻译工作。
.他的作品无论长短篇,都文字简洁,有独特风格,引人入胜。
著名作家郁达夫夸奖他的小说:“像这样坚实细致的小说,不但在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就是寻遍1940年的英美小说界,也很少有可以和他比并的作品。
”他写的《春桃》,描写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
许地山1941年8月4日因病逝世,宋庆龄、郁达夫、徐悲鸿等都送了花圈。
郭沫若在悼文中这样写道:“他不仅是一个诚实的创作家,真挚的学者,而且是一个极其健全的社会人……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许地山生前是老舍的好友,他逝世后,老舍先生曾流着眼泪说:“地山是我的绝好朋友,他竟死了”,许地山——落华生,他的一生做到了“对人有好处”。
《落花生》相关链接【落花生】即花生,也叫长生果。
落花生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落花生》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许地山生逢甲午战败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变乱时期,父亲当时率部奋力抵抗日侵,不敌而败,年幼的许地山却对这份国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之后随父亲迁居回大陆福建。
19岁时,家境拮据,许地山开始自谋生活。
21岁那年由于家道贫苦,不得不赴离家甚远的缅甸仰光任教,在仰光的三年时间里,远离亲人和故乡的许地山,经历了种种艰辛。
[4]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许地山写文章、开会、演讲,在示威游行中冲锋在前,不畏强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战士。
1919年的“五四”时期,是“人的自觉”和“个性解放”的时代。
[4]作品鉴赏主题思想《落花生》散文,[2][5]从一粒花生映照出人生。
许地山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独特理解是他作品中最动人的亮点。
文章的主旨是散文中的“我”领悟并揭示出来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花生深埋土中不为人所识,花生以自己的“牺牲”而使自己“有用”。
“无我”故能破除对物质的贪恋,“有我”方能主动选择与承担自己的责任,使牺牲成为可能。
爱既“有我”又“无我”,以“有我”来实现“无我”的爱兼有着博大与慈悲的境界。
“落花生精神”以出世的态度来入世。
一方面保持锐意的进取之心,一方面又保持平和的生存态度;一方面积极地去做一个有用的人,一方面也明白人的命运被限定。
许地山一生都在求索着人生的密码与终极目的,也在行动中表明自己的赤子之心。
写作手法《落花生》是一篇记叙散文,它运用对话写人记事。
在平淡如水的记叙中,蕴涵了殷殷的深情。
收获花生的夜晚,妻子儿女、父母昆仲姊妹,数人围坐一屋,品尝着自己亲手劳动种植的花生,一灯如豆,言欢意惬,这该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而又回味不已、充满着温馨气息的阖家欢乐图呵。
这里有慈母的爱,严父的情,兄姊的宽厚,小弟的聪颖。
从这里,当母亲的可以寻到子女的拳拳寸草心,做父亲的可以觅得妻子的温柔,儿女的厚爱;做儿女的也不难体味出父母天高地厚一般的养育之恩。
许地山的故事
许地山的故事【原创版3篇】目录(篇1)1.许地山的故事概述2.他的生活经历和文学成就3.对后世的影响和评价正文(篇1)一、概述许地山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作家,他的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他出生于1892年,逝世于1941年,享年49岁。
他出生于台湾,后回到大陆,在大学期间开始创作,并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徒。
二、生活经历和文学成就许地山的生活经历丰富多彩,他曾在南洋大学学习,后回到大陆,在燕京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空山灵雨》。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三、对后世的影响和评价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海外广受欢迎。
他的作品也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当代作家都受到了他的启发。
目录(篇2)1.许地山的故事的概述2.许地山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3.作品主题及意义4.总结正文(篇2)一、概述许地山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人性描绘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空山灵雨》、《危巢坠简》等。
二、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许地山出生于1892年,逝世于1941年。
他成长于中国动荡的年代,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和社会动乱。
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三、作品主题及意义许地山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人性、生命和自然的探索。
他的作品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表达了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空山灵雨》通过对山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思考。
目录(篇3)1.许地山的故事的简介2.许地山的生平经历3.许地山在文学领域的贡献4.许地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正文(篇3)一、许地山的故事的简介许地山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西明斯痛》、《黄昏后》等。
中国现代名家散文书系:许地山散文
《中国现代名家散文书系:许地山散文(鉴赏版)》由许地山编著。在现代作家中,许地山是非常独特的一个。 身兼学者和作家双重身份,在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以及民俗学方面的研究,使得他的笔端充满宗教的智慧和 哲学的趣味,以至于很多作品看起来就像寓言一样。《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唯一的一本散文集,也是“现代小品 文的最初成册的书”,而这个集子的名字竟然恰巧就概括了许地山的写作风格——质朴、清丽,又充满哲学和宗 教的气息。“空”与“灵”的韵味境界,是《空山灵雨》在艺术上的独特造诣。不少作品都带着若隐若现、迷离 惝恍的朦胧,洒脱超逸的语言蕴含着颇费咀嚼的玄理思辨,巧妙的比喻、隐喻,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和某种 小说化倾向,别有一番艺术魅力。一起来翻阅吧!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 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 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在港期 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劳蛛》等。
1927年回国任燕京大学教授,另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兼课。
许地山是20世纪里第一位在大学开梵文课的华人教师,先前只有西方汉学家钢和泰(陈寅恪的梵文老师)在 北大教过梵文。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简介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
名赞堃,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
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
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
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
“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
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许地山的绚丽多彩
•2O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 2O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 2O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 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 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 春桃》 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 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 《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他的 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 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作 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 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 危巢坠简》 散文集《空山灵雨》 小说、 《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 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 剧本集《解放者》 杂感集》 论著《 度文学》 道教史》 ),以及 以及《 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 山选集》 许地山文集》 山选集》、《许地山文集》等。
• 1923 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1926 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 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 俗学等。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 俗学等。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 文及佛学。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 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 文及佛学。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 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 《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 大学兼课。1935年因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 大学兼课。1935年因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 不合,去香港大学任教授。 不合,去香港大学任教授。抗日战争开始 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 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 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 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 而病逝。 而病逝。
想一想,
许地山这一散文内容 有没有必然性? 为什么?
许地山
许地山
名赞堃, 字地山, 笔名落华生 籍贯广东揭阳。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 说家、散文家、“五四” 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 一。
(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
一.许地山的生平及简介
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父亲:许南英 台湾历史上第二十五位进士 爱国诗人
婚姻生活
前 任 : 林 月 森
后 任 : 周 俟 松
许
地山在梵文、宗教方面亦
有研究硕果。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 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 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 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 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 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 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 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14年8月4日因过度劳累病逝。
小说通过主人公春桃和李茂、向东充满传奇色 彩的遭遇,暴露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无能以及 军阀混战造成的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赞扬了 劳动人民为求生存,敢于冲破世俗观念,坚持 以互助友爱为重的可贵精神。小说在介绍人物 坎坷遭遇的同时,广泛地开展了对国民党统治 下的腐败的社会现实的描写,巧妙地暴露了统 治者的种种罪恶——兵灾匪祸使得民不聊生, 军官带兵投敌使得国土沦丧,士兵技术高超反 被诬陷,因英勇杀敌而受伤反被政府遗弃。在 那样的年代里,当劳动者还没有引导到革命道 路上的时候,他们要生存,就只有携手起来咬 紧牙关寻求出路。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 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 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 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 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 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 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的故事
许地山的故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许地山的简介
2.许地山的生平经历
3.许地山的贡献和影响
正文
许地山,原名许振德,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台湾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就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在求学过程中,他不仅勤奋好学,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致力于推动民主和文化的进步。
许地山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
他曾在台湾、大陆、香港等地从事教育和新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
他与鲁迅、郭沫若等著名作家有过密切的交往,共同探讨文学和文化问题。
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许地山发表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散文和评论,如《缀网劳蛛》、《商人妇》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和人性的复杂。
许地山的贡献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是台湾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为台湾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积极参与反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再次,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研究领域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第1页共1页。
许地山危巢坠简读后感
许地山危巢坠简读后感
摘要:
一、引言
二、许地山及其作品简介
三、危巢坠简内容概述
四、读后感及启示
五、结语
正文:
【引言】
作为一名热衷于文学的读者,近日阅读了许地山的《危巢坠简》,深感震撼。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引人深思。
以下便是我对这部作品的读后感。
【许地山及其作品简介】
许地山,我国著名作家,其作品独具匠心,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而《危巢坠简》则是其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关于家族兴衰、人性挣扎的故事。
【危巢坠简内容概述】
故事以一个家族的变迁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在家族衰落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境。
在这个过程中,家族成员们面临着道德、亲情、爱情等多重考验,人性的弱点也随之暴露无遗。
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现实与人性的复杂关系。
【读后感及启示】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感作者对人性的剖析入木三分。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饱满,既有可爱之处,也有可恨之处。
这使我意识到,人性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困境和考验,如何在这些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善良的本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结语】
《危巢坠简》这部作品,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既有阳光明媚的一面,也有黑暗压抑的一面。
而我们,唯有正视这些黑暗,努力坚守善良,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许地山的资料
许地山的资料【篇一:许地山的资料】许地山,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
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人物生平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
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
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
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
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
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
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
(作者简介)许地山
【作者简介】《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1893-1941)笔名就叫“落华生”,他取这个笔名,说明他崇尚“落花生”的精神:生长在泥土里,不好看,但是很有用,词浅而意深。
作者在生活中,正是这样,追求多做贡献,做有用的人,而不计报酬。
他的夫人曾回忆说:“豪华酒楼没有他的足迹,乘轮船、火车都是买普通票,喜爱与劳动人民接触,对人真挚谦虚,对名利从来淡薄。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1921年入燕京大学攻读,毕业后曾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深造。
归国后又回到燕京大学当教师。
1935年,香港登报征聘文学院教授,许地山以杰出的才能应聘,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
他在教育、生话及工作中,从不崇拜任何偶像,不盲目信赖任何权威,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许地山在香港还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努力开展进步文化活动。
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走出书斋,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他团结爱国志士,教育革命青年,写文章、做讲演,宣传抗日。
当时为抗日工作从北方到南方的人,大多经过香港,他们人生地疏,又不懂粤语,许地山热情地为他们解决困难或给予资助,他家成了迎来接往的接待站。
许地山从1921年起开始写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并从事翻译工作。
.他的作品无论长短篇,都文字简洁,有独特风格,引人入胜。
著名作家郁达夫夸奖他的小说:“像这样坚实细致的小说,不但在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就是寻遍1940年的英美小说界,也很少有可以和他比并的作品。
”他写的《春桃》,描写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
许地山1941年8月4日因病逝世,宋庆龄、郁达夫、徐悲鸿等都送了花圈。
郭沫若在悼文中这样写道:“他不仅是一个诚实的创作家,真挚的学者,而且是一个极其健全的社会人……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许地山生前是老舍的好友,他逝世后,老舍先生曾流着眼泪说:“地山是我的绝好朋友,他竟死了”,许地山——落华生,他的一生做到了“对人有好处”。
许地山简介
三一文库()〔许地山简介〕*篇一:许地山默默无闻的真大家——许地山先生“花生是生长在泥土里的,并不好看。
剥了壳子吃起来,相香,好吃,可以做成多种食品,还可以制油。
”一九二一年和一大二二年许地山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发表时他以落华生作为笔名。
《小说月报》十三卷四月号起陆续刊载的他的《空山灵雨》,其中有一篇散文,题名《落花生》,它说,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作者如此赞美落花生,对落花生这种质朴的爱好以及评语,恰如是他对自己一生治学处世的基本态度的自我鉴定。
一、少年——“许真人”——教授一八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许地山出生于台湾,是许家的第四个儿子,名赞堃,字地山。
这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一年。
甲午战败后,清廷割让台湾,台湾人民爆发了民族革命,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进士出身),担任筹防局统领据守台南;台南陷落后,遂携带全家渡海迁移福建龙溪(即漳州)。
这一年是一八九五年,许地山还不满三岁。
后来他的父亲在广东阳江等地做县知事,许地山即随父亲在广东读书,先是攻读于私塾,十八岁毕业于随宦中学。
一九一二年十九岁上因家境衰落,不得不自立谋生,进入福建省漳州第二师范做教员。
一九一三年出国去缅甸仰光中学任教,在那里工作三年。
一九一六年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
一九一七年赴北京至燕京大学学习。
许地山幼年生长于一个台湾爱国者的家庭,读经史,习孔孟,受的是诗书传家的封建教育。
少年时期又适逢辛亥革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他既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世家子弟,也不是具有一般维新思想企图任重致远的青年,他有他的性格。
他初入燕京大学时被同学们视为怪人,看做傻子。
有人说许地山是怪人,其怪有三:天天练习写钟鼎文(其实是写梵文),此其一怪;每日总是穿着下缘毛边的灰布大褂,不理发,头发留得很长,二怪也;三怪是吃窝头(那时华北闹旱灾,学生每周吃三次窝头)不吃菜而蘸糖。
这样的一位怪模怪样的学生,又长着一副紫膛面孔,嘴巴老像是开口笑着,岂不怪吗?如若不怪,那就是傻子了。
参观许地山纪念馆参观日记怎么写
参观许地山纪念馆参观日记怎么写摘要:一、前言二、许地山纪念馆简介三、参观过程1.馆内陈列内容2.许地山生平介绍3.互动体验与亮点四、个人感悟与心得五、总结与建议正文:【前言】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总是向往一片宁静与祥和,而参观纪念馆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来回顾历史、感受文化。
这次,我有幸参观了我国著名文学家许地山的纪念馆,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的参观日记。
【许地山纪念馆简介】许地山纪念馆位于我国某地,占地约多少平方米,馆内分为多少个展区,展示了许地山生前的作品、照片、实物等。
纪念馆旨在弘扬许地山的文学精神,传承他的文化遗产。
【参观过程】在参观过程中,我详细了解了许地山的一生。
馆内陈列内容丰富,有许地山各个时期的照片、作品手稿、著作等,让我对这个伟大的文学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此外,馆内还展示了许地山与同时代文学家的交流、许地山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在许地山生平介绍展区,我详细阅读了关于许地山成长、求学、创作等各个阶段的故事,感受到了他坚定的信仰、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品质。
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作品丰富多样,对我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观过程中,我还体验了一些互动项目,如模拟许地山创作过程、参与互动问答等。
这些项目让我更加直观地了解许地山的创作思路,也增添了许多趣味性。
【个人感悟与心得】参观许地山纪念馆,让我对许地山及其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的高尚品质、严谨治学和无私奉献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个文化传承者,我们要积极弘扬许地山等文学家的精神,将他们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总结与建议】总的来说,许地山纪念馆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传承载体,通过参观,我们可以感受到许地山的精神风貌,学习他的品质。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简介篇一:许地山默默无闻的真大家——许地山先生“花生是生长在泥土里的,并不好看。
剥了壳子吃起来,相香,好吃,可以做成多种食品,还可以制油。
”一九二一年和一大二二年许地山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发表时他以落华生作为笔名。
《小说月报》十三卷四月号起陆续刊载的他的《空山灵雨》,其中有一篇散文,题名《落花生》,它说,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作者如此赞美落花生,对落花生这种质朴的爱好以及评语,恰如是他对自己一生治学处世的基本态度的自我鉴定。
一、少年——“许真人”——教授一八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许地山出生于台湾,是许家的第四个儿子,名赞堃,字地山。
这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一年。
甲午战败后,清廷割让台湾,台湾人民爆发了民族革命,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进士出身),担任筹防局统领据守台南;台南陷落后,遂携带全家渡海迁移福建龙溪(即漳州)。
这一年是一八九五年,许地山还不满三岁。
后来他的父亲在广东阳江等地做县知事,许地山即随父亲在广东读书,先是攻读于私塾,十八岁毕业于随宦中学。
一九一二年十九岁上因家境衰落,不得不自立谋生,进入福建省漳州第二师范做教员。
一九一三年出国去缅甸仰光中学任教,在那里工作三年。
一九一六年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
一九一七年赴北京至燕京大学学习。
许地山幼年生长于一个台湾爱国者的家庭,读经史,习孔孟,受的是诗书传家的封建教育。
少年时期又适逢辛亥革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他既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世家子弟,也不是具有一般维新思想企图任重致远的青年,他有他的性格。
他初入燕京大学时被同学们视为怪人,看做傻子。
有人说许地山是怪人,其怪有三:天天练习写钟鼎文(其实是写梵文),此其一怪;每日总是穿着下缘毛边的灰布大褂,不理发,头发留得很长,二怪也;三怪是吃窝头(那时华北闹旱灾,学生每周吃三次窝头)不吃菜而蘸糖。
这样的一位怪模怪样的学生,又长着一副紫膛面孔,嘴巴老像是开口笑着,岂不怪吗?如若不怪,那就是傻子了。
许地山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是台湾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
许地山-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是台湾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许南英。
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
是台湾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是台湾安平人。
号蕴白。
别号“窥园主人”和“留发头陀”。
台湾安平。
也就是今天的台南市。
许南英作为台湾历史上第二十五位进士。
他的一生浓缩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种种际遇。
他遭遇国土沦丧之痛。
切身体会清朝官场的腐朽。
也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他的命运与时代紧紧相连。
手中的笔也时时捕捉时代的脉搏。
他留下的诗集《窥园留草》记录了时代的方方面面。
中文名,许南英。
国籍,中国。
出生地,台湾。
出生日期,1855年。
逝世日期,1917年。
职业,爱国诗人。
祖籍,广东揭阳。
人物简介。
许南英是我国近代台湾省的爱国诗人。
他的一生大约与我国整个近代史恰相始终。
我国近代史上广大人民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斗争。
特别是台湾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完整。
为了捍卫家乡和自由生活的权利而进行的反对外来侵略势力的斗争。
给诗人的生活。
思想和创作留下了鲜明的烙印。
他的曲折的生活道路和丰富的诗歌创作正是这个可歌可位的时代的产物。
诗人的一生满怀壮志。
忧国忧民。
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于腐朽没落势力的增恨。
他的诗歌及时而鲜明地反映了台湾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斗争。
猛烈地抨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有力地表现出炎黄子孙对于祖国统一和振兴中华的强烈向往。
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整理和继承这一份文学遗产。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给他以一定的地位和评价。
对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近代文学的优良传统。
都是很有意义的。
人物生平。
许南英号蕴白或允白。
又号窥园主人。
留发头陀。
龙马书生。
昆舍耶客。
春江冷宦。
许南英是台湾著名诗人。
与当时丘逢甲齐名。
清光绪五年中秀才。
光绪十一年中举人。
十六年中恩科进士。
分签兵部主事。
1855年10月5日生于台南西定坊武馆街。
祖籍广东揭阳。
明朝嘉靖中其七世祖许超因避重赋移居台湾赤嵌。
到诗人的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简介(一):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
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用心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
此刻徐闻县有他的故居。
许地山简介(二):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用心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等。
许地山简介(三):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1893214―194184)生平简介
原名许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
生于台湾台南,甲午之战后全家迁居福建龙溪(漳州)。
幼年随父在广东读书,中学饿毕业因家境衰落,到漳州第二师范教书,1913年赴缅甸仰光中学任教,1916年回国。
次年入燕京大学,得文学士学位后再入宗教学院,得神学士学位。
1923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次年到英国牛津大学研习。
他对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工夫钻研过印度哲学、人类学、民俗学,掌握梵文、希腊文和中国古代的金文、甲骨文,是著名学者。
1919年用心参加五四运动,曾与郑振铎、瞿秋白共同修改《新社会旬刊》。
是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第一篇短篇小说《命命鸟》,发表于1921年1月《小说月报》,以虔城的宗教感情塑造了一对青年男女因感情受阻而厌世。
期望转生极乐国土,以求解脱。
小说以独特的宗教神秘色彩和艺术风格在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应。
收入第一本小说集《缀网捞蛛》中的早期作品大都
表现对宗法礼教和封建习俗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浓厚的宗教观念和虚无思想。
著名的散文小品集《空山灵雨》也反映了他早期思想的杂沓纷纭。
有主题明确资料深刻的佳作,也有宣扬佛教思想的篇章。
1935年赴香港大学任教,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新文学学会理事等职。
抗战爆发后用心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这几年写的作品,主题和风格都有转变,结合现实日益紧密。
1934年的小说《春桃》塑造了一个劳动妇女泼辣而善良的形象。
1940年的《铁鱼底腮》写了一个旧知识分子学无所用的苦闷情绪及悲惨遭遇。
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和他逝世后修改出版的《杂感集》都显示出他的人生态度的用心变化。
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他用心参加进步文化活动,教学任务有十分繁重,劳累过度,不幸因心脏病逝于香港。
许地山简介(四):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
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持续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
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必须影响,之后,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
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
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齐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
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修改《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
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用心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
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写了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桎梏束缚下的感情杯具,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
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
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并给予深刻批判,充分显示五四时期新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
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婉莹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
哲学系学习,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美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许地山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时期。
这期间,他的12篇短篇小说结集为《缀网劳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务印书馆以《空山灵雨》为书名出版。
脍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为背景,明确主张做人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1927年许地山学成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文学院任教。
与此同时,许地山还写了不少宗教书。
如《大藏经索引》、《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签校异》、《摩尼之二宗三际论》等,并着手编纂《道教辞典》。
其学术成就,学界有口皆碑。
抗战期间,许地山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左翼作家,奔走呼号,声讨日寇罪行。
然而,却受当时燕大任教务长司徒雷登的排挤而被解聘。
后避居香港,被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
许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间,在改革教育、教学的同时,用心从事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
他先后发起和组织了香港新文学学会、中国文化协会,并兼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
他用心提倡改良中小学课程,推荐教育当局创办香港中小学教师讨论会,并担任香港中小学教员暑期讨论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学校董。
对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不少贡献,受到各界人士好评,曾被选为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他走出书斋,奔波于香港、九龙等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帮忙流亡青年补习文化课,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七七感言》、《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等杂文,宣传抗战,反对投降。
在上海沦入日寇铁蹄之下时,著名作家郑振铎冒险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时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转移到香港。
许地山得知后,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被敌人掠走,毅然答应帮忙寄存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
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
他写了长篇论文《国粹与国学》,在当时影响很大。
他还写了抗日小说《铁鱼的鳃》,作品透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人民坚持抗战的意志和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艺界的极大好评,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许地山积劳成疾,导致心脏病逐渐严重。
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时,他心脏病再次复发,英年早逝,年仅49岁。
噩耗传出,第一个送来花圈的是宋庆龄。
梅兰芳、叶恭绰、郁达夫、徐悲鸿等许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联。
当天,香港所有的机构和学校下半旗,港九钟楼鸣钟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个团体近千名代表举行许地山先生追悼
大会。
国内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会,痛悼这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