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概括并分析课文落花生
![概括并分析课文落花生](https://img.taocdn.com/s3/m/5ef90f1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0e.png)
概括并分析课文落花生
【作者简介】
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
笔名落花生。
主要作品:《商人妇》《空山灵雨》《春桃》等。
【创作背景】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
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
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
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
他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许地山的母亲建议开辟出来种花生,这就是课文中所写的事。
【主旨概括】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次家庭活动和从小受到的教育。
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的过程,着重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议花生”的情景,由花生的特点道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耐人寻味的道理,体现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段落划分】
①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②第二部分(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
做了准备。
③第三部分(3——15自然段):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花钱产生敬佩之情。
五年级落花生课文讲解
![五年级落花生课文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55c5108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f.png)
五年级落花生课文讲解
摘要:
一、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1.课文《落花生》的出处
2.作者许地山的背景及创作特点
二、课文内容概述
1.落花生的生长特点
2.课文讲述的落花生故事
3.故事中的寓意和启示
三、课文主题与价值观
1.勤劳与坚持
2.谦逊与朴实
3.无私的奉献精神
四、课文的艺术特色
1.寓言形式的运用
2.形象生动的描绘
3.朴素真挚的语言风格
五、学习建议与启示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2.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品格
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正文:
《落花生》是一篇五年级语文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
课文以落花生为载体,通过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向学生传递了勤劳、坚持、谦逊、朴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等美好品质。
课文中讲述了在作者的家乡,有一种叫做落花生的植物。
它不仅生命力顽强,而且果实累累。
尽管它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却依然努力地生长,为人们提供美食。
故事以落花生为线索,将勤劳、坚持、谦逊、朴实等品质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这些品质的内涵。
课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描绘展示了落花生生长过程的各个阶段。
同时,许地山运用朴素真挚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使学生在欣赏文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作品所要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培养他们勤劳、坚持、谦逊、朴实等美好品质。
同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思想。
总之,《落花生》这篇课文,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课文落花生
![课文落花生](https://img.taocdn.com/s3/m/542e2963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1.png)
课文落花生
【实用版】
目录
1.课文《落花生》简介
2.作者及背景
3.文章主题
4.文章结构
5.结论
正文
1.课文《落花生》简介
《落花生》是一篇关于农业生产的知识性散文,通过描述花生的生长过程,向我们揭示了花生的生长特性和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让读者对花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作者及背景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
他在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从事科普创作,作品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贾祖璋在文中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花生的生长过程。
3.文章主题
文章的主题是介绍花生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对花生生长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详细描述,强调了花生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以及我们应该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4.文章结构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引言、花生的生长环境、花生的生长过程、花生的收获与加工,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作者简要介绍了花生的概况。
在
正文部分,作者详细描述了花生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以及收获与加工的过程。
在结论部分,作者强调了我们应该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5.结论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花生的生长过程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应该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落花生的作者是谁
![落花生的作者是谁](https://img.taocdn.com/s3/m/4d528e6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2.png)
落花生的作者是谁
《落花生》的作者是许地山。
许地山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出生于台湾台南。
籍贯广东揭阳。
毕业于燕京大学。
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1922年2月10日,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
代表作品有有《花》《落花生》《危巢坠简》《空山灵雨》等。
《落花生》其他情况简介。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落花生》 讲义
![《落花生》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dcc787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b0.png)
《落花生》讲义一、作者与背景《落花生》是许地山先生的一篇散文。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这篇文章创作于上世纪20 年代,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动荡变革之中,人们对于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困惑。
许地山通过对落花生这一平凡事物的描写,传达出了他对于人生真谛的独特见解。
二、文章内容解读(一)落花生的生长环境文章开篇便描绘了落花生的生长环境。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
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落花生生长环境的朴实无华,它不需要精心呵护,也能茁壮成长。
(二)收获花生的过程“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这里详细叙述了收获花生后的情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
(三)关于花生的讨论在品尝花生的过程中,父亲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接着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 父亲的这段话,将花生与其他水果进行对比,突出了花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品质。
(四)落花生的象征意义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们:“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 这里,花生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那些默默奉献、不求虚名、脚踏实地的人。
父亲希望孩子们能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做一个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三、文章的写作手法(一)借物喻人作者以落花生为载体,通过对其生长过程、特点以及与其他水果的对比,将花生的品质与人的品格相联系,巧妙地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能得到深刻的人生启示。
落花生课文原文及创作背景
![落花生课文原文及创作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3a9079e3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c.png)
落花生课文原文及创作背景《落花生》散文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落花生原文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落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草亭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落花生创作背景许地山生逢甲午战败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变乱时期,父亲当时率部奋力抵抗日侵,不敌而败,年幼的许地山却对这份国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之后随父亲迁居回大陆福建。
19岁时,家境拮据,许地山开始自谋生活。
21岁那年由于家道贫苦,不得不赴离家甚远的缅甸仰光任教,在仰光的三年时间里,远离亲人和故乡的许地山,经历了种种艰辛。
《落花生》 讲义
![《落花生》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cb4dfe4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84.png)
《落花生》讲义一、作者简介《落花生》的作者是许地山,笔名落华生。
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许地山一生创作颇丰,在小说、散文、诗歌等领域都有出色的成就。
他的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风格,既充满了宗教的悲悯情怀,又关注现实人生,富有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内涵。
二、作品背景《落花生》创作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对于传统的观念和价值开始进行重新审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地山通过《落花生》这篇文章,以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传达了他对于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的思考。
三、文章内容解读《落花生》这篇散文围绕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论花生展开。
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我们”在后园的茅亭里过收获节,母亲提议让“我们”谈谈花生的好处。
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哥哥则认为花生可以榨油。
而“我”觉得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时候,父亲的话让“我们”对花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父亲通过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等水果进行对比,突出了花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特点。
父亲接着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这句话是父亲对“我们”的教诲,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所在。
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最后,父亲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是父亲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也是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
他告诫孩子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外表的光鲜亮丽,而在于是否能够对社会、对他人有所贡献。
四、文章的写作特色1、借物喻人作者借花生的特点,来比喻那些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人。
通过对花生的赞美,表达了对具有花生品格的人的敬意和赞美。
落花生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作者是谁
![落花生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作者是谁](https://img.taocdn.com/s3/m/0e75322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4.png)
落花生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作者是谁《落花生》创作背景:许地山生逢甲午战败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变乱时期,父亲当时率部奋力抵抗日侵,不敌而败,年幼的许地山却对这份国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之后随父亲迁居回大陆福建。
19岁时,家境拮据,许地山开始自谋生活。
《落花生》写作背景许地山生逢甲午战败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变乱时期,父亲当时率部奋力抵抗日侵,不敌而败,年幼的许地山却对这份国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之后随父亲迁居回大陆福建。
19岁时,家境拮据,许地山开始自谋生活。
21岁那年由于家道贫苦,不得不赴离家甚远的缅甸仰光任教,在仰光的三年时间里,远离亲人和故乡的许地山,经历了种种艰辛。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许地山写文章、开会、演讲,在示威游行中冲锋在前,不畏强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战士。
1919年的“五四”时期,是“人的自觉”和“个性解放”的时代。
《落花生》作者简介许地山(1893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男,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
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落花生》;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类有关的文章。
妻子周俟松,为晚清民初诗人周大烈的六女儿。
《落花生》赏析《落花生》是一篇记叙散文,它运用对话写人记事。
在平淡如水的记叙中,蕴涵了殷殷的深情。
收获花生的夜晚,妻子儿女、父母昆仲姊妹,数人围坐一屋,品尝着自己亲手劳动种植的花生,一灯如豆,言欢意惬,这该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而又回味不已、充满着温馨气息的阖家欢乐图呵。
这里有慈母的爱,严父的情,兄姊的宽厚,小弟的聪颖。
从这里,当母亲的可以寻到子女的拳拳寸草心,做父亲的可以觅得妻子的温柔,儿女的厚爱;做儿女的也不难体味出父母天高地厚一般的养育之恩。
《落花生》
![《落花生》](https://img.taocdn.com/s3/m/a1cac13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9.png)
他认为,人生不应该追求表面的荣华富贵,而应该追求对社会、对人 民有益的事业。
04
这篇散文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对于当时的社会和人们都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02
文本解读与分析
故事情节概述
故事背景
描述了作者童年时期在乡下种花生、 收花生以及与家人一起谈论花生的情 景。
故事情节
以“落花生”为线索,通过回忆童年 趣事,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 情。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父亲
慈祥、智慧,善于教育 ,通过谈论花生来教育 孩子们要做一个有用的
人。
母亲
勤劳、善良,默默为家 庭付出,对孩子们的成
长非常关心。
哥哥
聪明、好学,是孩子们 的榜样。
姐姐
温柔、体贴,关心弟弟 妹妹,是家庭中的小天
使。
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
朴实自然,贴近生活,用简单的词汇 和句子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面对动荡的时局和困苦的人民 ,他深感祖国处于黑暗之中, 而他个人也处于人生的低谷。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 落花生》这篇散文,通过描写 花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和追求。
作品主题与意义
01
《落花生》的主题主要是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追求。
02
许地山通过描写花生,强调了花生的生长环境、生长特点以及它的实 用价值,以此来比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落花生》与其他作家作品风格对比
朴实与华丽
许地山的写作风格朴实自然,而 其他作家如张爱玲则更倾向于华 丽细腻的描写。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
义
《落花生》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 生活琐事,而其他作家如徐志摩 则更倾向于浪漫主义的表达。
地域文化特色
五年级课文落花生
![五年级课文落花生](https://img.taocdn.com/s3/m/79fd53a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c.png)
五年级课文落花生
摘要:
一、课文背景
- 课文《落花生》选自五年级课本
- 作者许地山,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课文内容概述
-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 花生寓意:朴实无华、默默奉献
三、主题思想
- 学习花生精神,做有用的人
- 不图虚名,脚踏实地
四、教育意义
-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 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 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正文:
《落花生》是一篇选自五年级的课文,作者是许地山。
课文以物喻人,通过讲述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等一系列关于花生的故事,来表达一种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主题。
在课文中,作者首先描述了种花生的过程,展现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景。
接着,讲述了收获花生的喜悦以及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花生的温馨画面。
在吃花生的过程中,作者通过谈论花生的味道和品质,引出了花生的寓意:朴实无华、默默奉献。
课文以花生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和领悟到花生精神的内涵。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花生本身,更体现在那些为社会、为国家默默付出的人们身上。
作者通过花生的形象,告诉我们要学习花生精神,做有用的人,不图虚名,脚踏实地。
《落花生》这篇课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它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艰辛和珍惜劳动成果的重要性。
同时,课文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落花生》课文
![《落花生》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5ee561c5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2.png)
《落花生》课文许地山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落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草亭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扩展资料一、赏析《落花生》散文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二、创作背景甲午战败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父亲当时率部奋力抵抗日侵,不敌而败,年幼的许地山却对这份国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之后随父亲迁居回大陆福建。
19岁时,家境拮据,许地山开始自谋生活。
21岁那年由于家道贫苦,不得不赴离家甚远的缅甸仰光任教,在仰光的三年时间里,远离亲人和故乡的许地山,经历了种种艰辛。
五年级课文落花生
![五年级课文落花生](https://img.taocdn.com/s3/m/bb41b141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6.png)
五年级课文落花生
摘要:
1.课文《落花生》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
3.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
4.对课文的感悟和反思
正文:
一、课文《落花生》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落花生》是一篇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的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花生的故事,向学生们传递了勤劳、诚实、勇敢等传统美德,是一篇寓教于乐的佳作。
二、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
课文《落花生》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农村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花生的小男孩。
花生一家种了许多花生,丰收的季节,他们邀请了村里的孩子们来帮忙收花生。
孩子们在劳累的过程中,不断感叹花生的宝贵,同时也为自己能参与劳动、为家庭出一份力而感到自豪。
三、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
课文的主题思想是勤劳、诚实、勇敢。
通过花生一家勤劳耕耘、收获的过程,以及孩子们在劳动中的表现,展示了勤劳、诚实、勇敢等传统美德的力量。
此外,课文还告诉我们,真正的财富是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只有勤劳才能换来美好的生活。
四、对课文的感悟和反思
《落花生》这篇课文,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勤劳、诚实、勇敢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虽然科技日新月异,但勤劳、诚实、勇敢等美德永远不会过时。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为自己的人生道路铺就坚实的基石。
同时,这篇课文也让我认识到,真正的财富是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
《落花生》 讲义
![《落花生》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47edf29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07.png)
《落花生》讲义一、作者简介《落花生》的作者是许地山。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小时候深受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
许地山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生活中的点滴和人性的复杂。
《落花生》就是他的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二、文章背景《落花生》创作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人们对于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有着不同的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地山通过《落花生》一文,表达了他对于人生价值的独特见解。
三、文章内容解读(一)落花生的生长环境文章开篇便描述了落花生的生长环境,“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
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 从这里可以看出,落花生不需要特别优越的条件,只要有土地和一些基本的照料,就能生根发芽、结果实。
这种朴实无华的生长环境,为后文揭示其品质埋下了伏笔。
(二)收获时的场景“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 ”这段描写展现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论花生好处的温馨场景。
(三)父亲的教诲父亲接下来说的话是文章的重点。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 ” 父亲通过对比花生与其他水果外表上的差异,突出了花生默默无闻、不图虚名的品质。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 父亲在这里教育孩子们,做人应当学习花生,不要追求外表的光鲜亮丽,而要注重内在的价值和实际的用处。
落花生的背景资料
![落花生的背景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79ad643e518964bcf847c83.png)
许地山(1893.2.14—1941.8.4),现代作家、学者。
名赞堃k ūn,字地山,笔名落花生。
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
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
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
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
"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
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作者的写作背景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腐败,使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
作者许地山的父亲出于爱国之心,依然抛弃家产,携全家回福建定居,过着清贫的生活,父亲教育子女为人做事要踏踏实实而不求虚荣。
落花生:落花生为豆科作物,优质食用油主要油料品种之一,又名“花生”或“长生果”。
落花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
起源于南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落花生》ppt课件
![《落花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381c44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28.png)
contents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塑造及性格特点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艺术特色及审美体验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 简介
许地山及其作品风格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 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
勤劳善良
母亲同样是一个勤劳的人,她操持 家务,照顾子女,无私奉献。
教子有方
母亲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自己的一 套方法,她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 习惯。
子女形象分析
听话懂事
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子女们大 多听话懂事,遵守规矩。
活泼可爱
虽然父母对他们很严格,但子女 们依然保持着孩子应有的活泼和
可爱。
渴望成长
子女们渴望成长,希望能够在父 母的关爱和教育下茁壮成长。
严肃认真
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着权威 的角色,他对子女们的教 育非常严格,强调纪律和 规矩。
勤劳朴实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形 象,他勤劳肯干,朴实无 华,对土地和劳动有着深 厚的感情。
关爱子女
虽然父亲对子女们很严格, 但他也非常关爱他们,希 望他们能够成为有用之才。
母亲形象分析
温柔体贴
母亲是家庭中的温暖所在,她温 柔体贴,关心子女的成长和生活。
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许地山及其《落花生》在这一时期具有重要的文学地位,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清晰的线索
落花生的背景资料
![落花生的背景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d13f00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9.png)
许地山(1893.2.14—1941.8.4),现代作家、学者。
名赞堃k ūn,字地山,笔名落花生。
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
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
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
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
"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
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作者的写作背景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腐败,使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
作者许地山的父亲出于爱国之心,依然抛弃家产,携全家回福建定居,过着清贫的生活,父亲教育子女为人做事要踏踏实实而不求虚荣。
落花生:落花生为豆科作物,优质食用油主要油料品种之一,又名“花生”或“长生果”。
落花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
起源于南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落花生》 讲义
![《落花生》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7daab62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7.png)
《落花生》讲义一、作者与背景《落花生》是许地山先生的一篇散文。
许地山,笔名落华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经历丰富,对人生和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
这篇文章创作于 20 世纪 20 年代,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在艰难的环境中追求着生活的真谛。
许地山以其朴素而深刻的笔触,通过描绘花生的生长过程和特点,传达出了一种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文章内容解析文章开篇描绘了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母亲提议在后园的茅亭里过收获节。
在这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围绕着花生展开了讨论。
父亲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而“我”则认为花生价格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
然而,父亲却借花生的特点,引出了更深层次的人生道理。
他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父亲的这段话,将花生与那些外表光鲜、引人注目的水果进行对比,突出了花生默默无闻、不图虚名的品质。
他接着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这句话是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像花生一样,具有内在美和实用价值,而不是只追求表面的浮华。
文章最后,作者写道:“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这表明父亲的教诲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主题思想《落花生》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倡导人们要做一个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不求虚名的人。
它强调了内在品质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要被外表的虚荣所迷惑,而应该注重自身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这种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一个充满诱惑和浮躁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追求表面的荣耀和利益,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和真正的价值。
落花生的背景资料
![落花生的背景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79ad643e518964bcf847c83.png)
许地山(1893.2.14—1941.8.4),现代作家、学者。
名赞堃k ūn,字地山,笔名落花生。
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
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
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
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
"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
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作者的写作背景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腐败,使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
作者许地山的父亲出于爱国之心,依然抛弃家产,携全家回福建定居,过着清贫的生活,父亲教育子女为人做事要踏踏实实而不求虚荣。
落花生:落花生为豆科作物,优质食用油主要油料品种之一,又名“花生”或“长生果”。
落花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
起源于南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课文落花生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课文落花生的写作背景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52e43a4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b6.png)
课文落花生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落花生》的写作背景许地山生逢甲午战败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变乱时期,父亲当时率部奋力抵抗日侵,不敌而败,年幼的许地山却对这份国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之后随父亲迁居回大陆福建。
19岁时,家境拮据,许地山开始自谋生活。
21岁那年由于家道贫苦,不得不赴离家甚远的缅甸仰光任教,在仰光的三年时间里,远离亲人和故乡的许地山,经历了种种艰辛。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许地山写文章、开会、演讲,在示威游行中冲锋在前,不畏强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战士。
《落花生》课文原文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落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草亭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落花生》作者简介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花生》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许地山生逢甲午战败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变乱时期,父亲当时率部奋力抵抗日侵,不敌而败,年幼的许地山却对这份国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之后随父亲迁居回大陆福建。
19岁时,家境拮据,许地山开始自谋生活。
21岁那年由于家道贫苦,不得不赴离家甚远的缅甸仰光任教,在仰光的三年时间里,远离亲人和故乡的许地山,经历了种种艰辛。
[4]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许地山写文章、开会、演讲,在示威游行中冲锋在前,不畏强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战士。
1919年的“五四”时期,是“人的自觉”和“个性解放”的时代。
[4]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落花生》散文,[2][5]从一粒花生映照出人生。
许地山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独特理解是他作品中最动人的亮点。
文章的主旨是散文中的“我”领悟并揭示出来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花生深埋土中不为人所识,花生以自己的“牺牲”而使自己“有用”。
“无我”故能破除对物质的贪恋,“有我”方能主动选择与承担自己的责任,使牺牲成为可能。
爱既“有我”又“无我”,以“有我”来实现“无我”的爱兼有着博大与慈悲的境界。
“落花生精神”以出世的态度来入世。
一方面保持锐意的进取之心,一方面又保持平和的生存态度;一方面积极地去做一个有用的人,一方面也明白人的命运被限定。
许地山一生都在求索着人生的密码与终极目的,也在行动中表明自己的赤子之心。
写作手法
《落花生》是一篇记叙散文,它运用对话写人记事。
在平淡如水的记叙中,蕴涵了殷殷的深情。
收获花生的夜晚,妻子儿女、父母昆仲姊妹,数人围坐一屋,品尝着自己亲手劳动种植的花生,一灯如豆,言欢意惬,这该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而又回味不已、充满着温馨气息的阖家欢乐图呵。
这里有慈母的爱,严父的情,兄姊的宽厚,小弟的聪颖。
从这里,当母亲的可以寻到子女的拳拳寸草心,做父亲的可以觅得妻子的温柔,儿女的厚爱;做儿女的也不难体味出父母天高地厚一般的养育之恩。
总之,任何人都可以从中领会到家庭的温暖,天伦的乐趣。
父亲与膝前儿女们亲切的闲谈,热烈的讨论,家常的絮语,品评着人世间一件最常见而又微小的事物。
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辞,也无阐幽发微的“春秋”大义,看似平淡无奇,却包含了人世间所有父亲望子成人的殷殷深情。
当然,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
也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
《落花生》平易、浅显、简洁,一望而知其寓意,但它并不浅薄。
它那平易的话语,讲的是人人都懂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毫无故弄玄虚,自作高深莫测之态。
有的只是谆谆的教诲,切实的希望。
然而就是这平易浅显的常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悟出它的真谛, 并付诸自己行动。
普希金曾说:“ 精确与简洁,这是散文的首要美质。
它要求的是思想,没有思想,再漂亮的语句也全无用处。
《落花生》的行文的特点是简沽明快,它没有拖泥带水的絮絮叨叨,没有天高地远的高谈阔论,也没有晦涩费猜的玄机妙语,更无刮古搜今,广引博征的自我炫耀和卖弄。
然而它在家人的闲谈中流露出的一种朴素的思想,却可以使人们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引起遐想和深思。
有人认为,只有写景打情的散文才能托物言志,而记叙散文只能写人记事。
恰恰相反,
《落花生》虽属记叙散文,却也正是物托言志的典范。
作者正是借“落花生”这个最平易,最常见,而又有益于人类的小小植物,寄托了他“ 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朴实而可珍贵的志向。
文章中的父亲将花生与“鲜红、嫩绿的苹果、桃子、石榴”相比,揭示了花生的可贵品格:质朴无华,不求外表美观、不讲虚荣,不慕显赫,只求于世有用。
在这里,作者将对花生好处的知识,自然贴切地移接到对人生社会的知识上。
这就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爱憎、好恶、及默默献身人类的朴实可贵的人格。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作者在“五四”思潮的影响下,冷静地观察和思索着人生的真义。
他蔑视“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的封建说教,鄙弃荣华富贵,反对浮华虚荣;憎恶追名逐利钻营投机之徒,抨击“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驱民水火的“伟大、体面”人物。
由此,他崇尚质朴,力求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
”《落花生》为文短小,平易、浅显、清淡、质朴,由此达到了美的极致。
它之所以能够长期流传,脍炙人口,除了这种极致的美之外,更由于它以意取胜,具有超越时空的象征意蕴。
它的象征和暗示,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唤起那种朴实无华而又优美崇高的思想情感,使人们能倍受其熏陶,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6]
社会评价
许地山的作品把基督教的爱欲,佛教的明慧,近代文明与古旧情绪相融合,使散文发展成一个和谐的境界。
——沈从文
许地山是一位将苦难意识发挥到极致的作家。
他用短暂而又闪耀着光芒的一生,将精神的追求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成为中国主观型小说的一枝奇葩。
[4]
——陈鹤、丁颖
《落花生》平易、浅显、简洁,全文不过500多字,一望而知其寓意,但它并不浅薄。
它那平易的话语,讲的是人人都懂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毫无故弄玄虚,自作高深莫测之态。
有的只是谆谆的教诲,切实的希望。
然而就是这平易浅显的常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悟出它的真谛,并付诸自己行动。
[6]
——王天海
许地山的创作并不是以激烈的揭露批判社会问题为特色,也不从政治和社会角度来“为人生”,他的“为人生”使命的完成,是以其特有的情怀,从人生的真谛、生活意义的角度来思考人生的存在问题,寻求生存对自我的意义,并获得了最大限度的精神自由与独立的精神个性。
[7]
——沈庆力
作者简介
许地山(1893年2月出生于台湾,1941年8月病逝),笔名落花生,中国现代作家。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
1921年,与茅盾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3年,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学。
1927年,回到中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执教。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解放者》、散文集《空山灵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