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绘画

魏晋南北朝绘画

宋高
宋高
魏晋南北朝绘画此画仍足顾恺之的一幅仕女画卷,为宋人摹本。与《女史箴图》一样,内容表述了儒家的道 德思想,抨击贾氏皇后的不检点行为。仕女的形象也近似《女史箴图》。其技法古朴,笔墨细腻,画中人物情态 各异。虽线描敷彩,稍觉浮薄,但从图卷的人物形象动态、构图及表现风格上看,似是以魏晋之际的手笔为根据 而摹写的作品。摹写痕迹颇为明显,但并非粗制滥造,确是一个好底本,非苏州片子所能。宋代版画插图本《列 女传》曾经清阮元翻刻,其每页上端的插图人物动态都与此画相似,但增加了背景,标为顾恺之作。这一插图与 这一画卷相比较,至少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绘画艺术的一部分面貌。与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洛神赋图》相比较, 此卷更能体现顾恺之的艺术风格,得其风范独多,古朴之气迎面而来。行笔流畅,人物面部、手臂等处的勾画亦 能细处求工,但略显雍容。顾恺之的原作散佚已久,今能看到忠实于原作的宋人摹本,已是非常难得。
人物画
人物画
在这一时期中,发展得最为突出的是人物画(包括佛教人物画)和走兽画,而中国绘画中的其他各科还远未 成熟,东晋顾恺之的传世作品《洛神赋图》中出现的山水只是作为人物故事画的衬景,山水画的逐步独立直到南 北朝后期才趋于完成。之所以会这样,也是由于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任务决定的--为政教服务,“是知存乎鉴 戒者图画也”。这也是那时绘画的一个主要特点。
魏晋南北朝绘画
绘画领域术语
01 人物画
03 绘画艺术 05 宋高
目录
02 发展 04 顾恺之 06 宗书
07 发展简述
09 艺术特点 011 时代象征
目录
08 发展背景 010 形式及手法 012 理论著作
基本信息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艺术方面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书法艺术方面,楷书真正出现了。绘画艺术的变化虽然不 像书法那么显著,但是社会风气的变化,崇佛思想的上扬,都让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进一步变得繁复起来。曹不 兴创立了佛画,他的弟子卫协在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作为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南方出现了顾恺之、戴 逵、陆探微、张僧繇等著名的画家,北方也出现了杨子华、曹仲达、田僧亮诸多大家,画家这一身份逐渐地进入 了历史书籍的撰写之中,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士族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

它以山水为题材,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和审美观点。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殷商和周代时期。

1. 先秦时期:山水画的雏形在先秦时期,山水画主要以壁画和陶器绘画的形式存在。

这些作品通常描绘了山川河流、森林和动物等自然元素,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追求。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开始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们开始将山水作为主题进行创作,并注重表现自然景观的气氛和情感。

代表作家如顾恺之、王羲之等,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3. 唐宋时期:山水画的繁荣唐宋时期,山水画达到了巅峰时期。

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注重山水的写实性和表现力,追求自然景观的真实再现。

李思训、李唐、范宽等艺术家的作品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

4. 元明清时期:山水画的演变元明清时期,山水画逐渐演变出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元代的黄公望、宋元画派、明代的文人画派、清代的四王等都对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艺术家们开始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观点,使山水画更加富有个性和艺术性。

5. 近现代时期:山水画的创新近现代时期,山水画在西方绘画的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创新。

许多艺术家开始尝试结合西方绘画技法和观念,使山水画呈现出新的面貌。

著名的画家如徐悲鸿、齐白石等都为山水画的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壁画和陶器绘画到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再到近现代的创新,山水画不断演变和发展。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的瑰宝之一。

通过山水画,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不仅是艺术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见证。

魏晋南北朝绘画及理论

魏晋南北朝绘画及理论

47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48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49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50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51
a
Chinese art history
《竹林七贤》全图共分两面,一面画嵇康、阮籍、山涛、王戎, 另一面画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共为八人。
24
a
张僧繇,生卒年不详,主要艺术活动在南梁时期。他与顾恺之、陆探 微并称为“六朝三大家”,和吴道子并称为古代的四大画家。
张僧繇绘画主要内容都是宗教人物,也能画山水、禽兽,还会塑像。 张僧繇的艺术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风格,创造了中国佛教绘画第一种样式“张家样”,是吴道子出现以前最 为广泛流行的中国风格。他的绘画艺术特色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 善于吸收传统艺术的优点。在卫夫人的“笔阵图”中受到启发,把 书法艺术创造性地运用于绘画中,形成“点、曳、斫、拂”四个基本技 法。 ② 吸收外来宗教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的影响,运用明暗晕染显现体面 关系的“凹凸法” ,塑造的人物和花纹较为丰满而有立体感。 ③一反顾陆以来“骨秀清象”传统人物画样式,“面短而艳”、形象
6
a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1、魏晋之际绘画名家 东吴曹不兴、西晋张墨和卫协。 其时作品题材,一部分明显因袭汉代美术,如荆轲、西王母、穆天子、 诗经、列女等;一部分是汉代题材的扩大,如洛神赋、金谷园图、三都赋 等。大多是历史传说和风俗题材,也有部分名士和神仙像。
7

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

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
2. 强调以形写神。注重对眼神的描绘,即所 谓传神写照,但这并不是要形,而是要在 形准确的基础上写神。 3. 迁想妙得。描写对象要以形写神,尤其是 对眼睛的刻画,但还是要首先根据客观对 象的生活与性格去表现。这就是说要了解 对象的内心世界,反映出其精神特征,否 侧只是“空其实对”。
• 谢赫(肖像画家)的《古画品录》总结了 三国以来的绘画创作经验,是我现存较早而 又系统的画论著作 ,为我过古典绘画理论 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
•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美术理论发展的十 分重要阶段,对以后的绘画理论和实践都 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东晋顾恺之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
、《画云台山记》(收录于唐代的《历代名 画记》 • 宋宗炳《画山水序》 • 王薇《叙画》
Hale Waihona Puke • 顾恺之三篇画论的主要论点:
1. 传神论。顾恺之在《论画》中明确的提出 了“传神”的重要性。首先强调人的眼神, 他的创作常把眼睛放在最后,侧重于内心 精神的传达。
• 《古画品录》主要是对三国曹不兴及其后 共27名画家的作品进行了品评,在品评中, 他讲到了平画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 1. 政治标准: 出于一种政治宣教目的,强调政治功 利性,而这种政治功利性主要源于当时有 关历史故贤人物的创作,具有规劝与政治 的教育作用。
2. 艺术标准: 艺术标准就是“六法”:“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 置、传移摸写”。作为人物画品评和创作 的标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公元220年,曹操的长子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

22l年刘备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帝,建都建业,国号吴,史称吴。

三家鼎峙,互相攻伐,史称三国。

经过几十年战争,至265年,司马炎篡魏称帝,同年灭蜀,改国号为晋,建都长安,史称西晋,280年灭孙吴,结束三国混战的局面,统一全国。

晋室经八王之乱于317年被迫南迁,建都建业,史称东晋,与北方五胡十六国隔江对峙。

南方历宋、齐、梁、陈之更替,北方经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之变迁,史称南北朝。

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建隋,589年攻灭南方最后一个王朝陈,统一全国,建都长安,结束长达三百多年的混战局面,为唐代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既是一个大混战的时代,又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既是外来文化源源输入和科技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文学艺术不依附于权势而进入自觉的时代;同时,也是宗教迷信大泛滥的时代。

当时的思想界极为活跃。

科学文化及文学艺术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魏晋世道混乱,武人弄权,多务实际,礼教束缚遂被打破。

曹氏父子推波助澜,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义,文人思想随之解放,清谈之风大兴,魏晋风度成为时代思想解放之标志。

南北隔江对峙,战争频仍,生灵涂炭,人们心情苦闷,急需精神寄托之所,佛教乘隙而兴,开窟造像活动相继而起,翻译佛经、研讨佛理形成风气。

注重自我心灵净化,成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文人学士思想行为的突出特点。

与汉代文人相比,魏晋六朝文人淡漠世事,隐居之想颇浓,其思想由外用变为内省,影响于艺术,则表现为艺术已不全为称扬礼教而作,陶冶性情的娱乐功能被强调出来,两汉之载道文艺观变为魏晋六朝之缘情文艺观。

载道强调文艺的从属地位,缘情则突出文艺本身的特性,文艺的独立性得到增强。

山水诗画的兴起,开辟了新的审美领域,山水、花鸟呈现出独立发展的趋势。

山水被视为卧游之景、畅神之具。

人物画由两汉的重外形变为重神韵,以形写神说、气韵生动说应运而生。

历代绘画名著汇编

历代绘画名著汇编

历代绘画名著汇编历代绘画名著汇编包括了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和理论著作,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和流派。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绘画名著:1. 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的《画品》:提出了“六法论”,强调了绘画的品评标准和技巧。

顾恺之的《论画》:强调了绘画的传神、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等技巧。

宗炳的《画山水序》:探讨了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和技巧,提出了“含道应物”、“澄怀味象”等观念。

2. 隋唐时期: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了画家要向自然学习,同时也要注重内心的感受和提炼。

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史》:记录了贞观时期的绘画作品和画家,是现存最早的绘画著录之一。

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记录了唐朝时期的著名画家和他们的作品,是最早的绘画断代史之一。

3. 五代时期:董源的《潇湘图》:以江南山水为题材,展现了柔和、平淡、优美的画风。

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描绘了文人雅士在屏风前下棋的场景,体现了高超的人物画技巧。

4. 宋代:郭熙的《山水诀》:探讨了山水画的创作思路和技巧,强调了画家要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

米芾的《画史》:记录了米芾本人和宋代其他画家的作品,涉及到了绘画的理论、技巧和品评等方面。

5. 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山水画,代表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吴镇的《渔父图》:以江南水乡为题材,展现了幽静、优美的画风。

6. 明代:文徵明的《江南春图》: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体现了文徵明细腻、抒情的画风。

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探讨了绘画的理论、技巧和品评等方面,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清代: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观念,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郑板桥的《竹石图》:以竹子为题材,展现了简洁、有力的画风。

8. 现当代:徐悲鸿的《群马图》:以马为题材,展现了奔放、豪迈的画风。

吴昌硕的《花鸟画谱》:涉及到了花鸟画的创作思路和技巧,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述魏晋南北朝的著名画家及其艺术风格

论述魏晋南北朝的著名画家及其艺术风格

论述魏晋南北朝的著名画家及其艺术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也有着丰富多样的发展。

在艺术领域,画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

下面将介绍几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并具有影响力的著名画家及其艺术风格。

一、顾恺之顾恺之(公元345年-公元406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位重要画家,他以山水画和人物画而闻名于世。

他的画作注重表现自然景色和人物形态的真实感,力求以细腻的笔触和明暗对比来表现画面的层次感。

顾恺之的山水画以峻峭险峻的山峦和奇异的云雾为特色,给人以壮观和神秘的感觉。

他的人物画则以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注重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情感。

二、僧释道宣僧释道宣(公元596年-公元667年)是中国古代佛教壁画艺术的代表人物,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之一。

他擅长绘制佛教壁画,尤其是在石窟寺庙中的壁画创作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僧释道宣的壁画作品以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主题,注重表现人物形象的肌肉曲线和衣纹的细节。

他的作品色彩鲜艳,构图严谨,给人以庄严和肃穆的感受。

三、张僧繇张僧繇(公元344年-公元405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位重要画家和书法家。

他擅长绘制人物画和花鸟画,并且在书法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张僧繇的人物画以细腻的笔触和精细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注重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情感。

他的花鸟画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花卉和鸟类的形态,给人以生动和真实的感觉。

在书法方面,张僧繇的作品以楷书为主,笔势遒劲有力,给人以庄重和雄浑的感受。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们在艺术创作中各有特色,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丰富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形象,也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这些画家们的艺术作品至今仍被广泛欣赏和研究,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在我国,自魏晋、十六国、南北朝始凿的石窟有15处, 其中最有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以下四个石窟群: ①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②甘肃敦煌石窟 ③山西大同 云冈石窟 ④河南龙门石窟
《牛橛造像记》(龙门二十品之一)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35
2、石窟与寺观中的宗教雕塑 云冈石窟造像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2
○ 绘画艺术
一、卷轴画: 1、著名画家--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 2、绘画理论--《论画》、《古画品录》 、《画山水序》、《叙画》 等。
风格: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笔法:春蚕吐丝、紧劲连绵 造型样式:曹衣出水 表现技法上:1、顾恺之、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2、张僧繇 “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18
壁画 一、壁画: 佛教壁画、墓室壁画 1、佛教壁画---- 包括石窟壁画、寺庙壁画 2、墓室壁画---- 包括墓室壁画、拼镶砖画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19
○ 绘画艺术 壁画 1、佛教石窟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帝王的提倡,佛教传播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大量 寺院的兴建和石窟造像的流行,使佛教壁画逐渐成为绘画艺术的主流。
“六法”:
①气韵生动;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 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 ②骨法用笔;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③应物象形;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 ④随类赋彩;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色 ⑤经营位置;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构图 ⑥传移模写: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
47
○ 工艺美术
中国美术史 | 魏晋南北朝美术 | 中外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的美术

魏晋南北朝的美术
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模本,即《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
线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 ,正如“春蚕吐丝”一样,称为“春蚕吐丝描”。
2021/3/11
10
顾恺之-女史箴图
2021/3/11
11
顾恺之-洛神赋图
2021/3/11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主讲:李亚慧
2021/3/11
1
•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 这是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大灾难的年代,是封 建统一政权瓦解、封建军阀各据一方的长期分裂 时代。
此时社会的大变革、大变动,使思想文化南北 交融、东西并汇,促进了艺术的转变和发展,为 唐代美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衣出水”。“曹家样”
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
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
交融的艺术风格。
2021/3/11
16
2021/3/11
17
一、绘画
• 绘画理论
顾恺之的三篇论画文章,谢赫的《古画品录》,宗炳、王 微等人的山水画理论文章是这一时期美术理论的重大成果 ,成为后世美术理论的优秀先导,其观点历经一千多年的 美术史的检验,至今仍具有经典意义。
12
顾恺之-列女传仁智图
2021/3/11
13
陆探微
南朝时杰出画家,擅长人物画。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 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作到“精利润媚”、“笔力 劲力如锥刀焉”。创造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 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他所创造的这种人 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的造型。 画风在艺术表 现上,笔迹劲利,讲求骨气用小性之美,亦与当时的审美风尚相关 。前文所引“顾得其神”、“陆得其骨”,正是指陆探微绘画既得线条 的力度之美,又得表征内在生命的“气”的刚性之美。

4.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4.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3. 王献之:其书法体现了东晋文人的精神容颜,完成了魏晋时期书法史 上的一次最重大的变革,将书法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
4. 卫恒:西晋书法家。《四体书势》,是一部史论结合的重要理论著作, 其内容主要是对篆、隶、草书的源流遗事等的论述。
宣示表 钟繇
兰亭序 王羲之
三、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兴盛,深深的影响了我国的民族艺术。佛教美 术一般分为佛教壁画,佛教雕塑和佛教建筑三大类。 敦煌莫高窟: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东南郊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迄今
(名词解释:补充)
曹衣出水:糅合中西绘画风格,创造出一种薄衣贴体,衣纹稠密,如出水 中的“曹衣出水”式绘画风格,在雕塑和绘画中影响很大。
21
二、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篆、隶、草、楷、行各种书体经过前代繁衍都已成 熟,并各自形成体系。孕育了钟繇、王羲之这样伟大的书法家,产生 了一批不朽的杰作,形成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
5.张僧繇:萧梁时期画家,艺术创作以绘饰佛 寺壁画为主。他苦学成才,长于写真, 并善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
6、曹仲达:本是西域曹国人,佛像画最为突 出。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 折纹贴身,“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 似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 被誉为“曹家样”,与唐代画家吴道子 的“吴带当风”画风并称画史。
1. 钟繇: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开创了有隶入楷的新貌, 因此被奉为“正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钟王”。
2.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擅长各种书体,尤其是楷、行、草。后世尊他 为“书圣”,并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小楷代表作有《乐毅 论》、《东方画赞》,草书有《十七帖》,行书有被誉为“天下第一 行书”的《兰亭序》以及《孔侍中帖》等。

南北朝时期绘画赏析

南北朝时期绘画赏析

南北朝时期绘画赏析麦积山在南北朝初期是西北佛教的中心,其石窟至唐代仍继续修建,至五代、末、元、明、清,皆未荒废。

所以麦积山有各个时代的壁画、雕塑和建筑。

石窟壁画:魏晋南北朝壁画《飞天图》其第七十六窟顶部《飞天》,据考证为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麦积山现存最完整的藻井。

尽管藻井前半部已严重塌毁,但后半部余下的七身飞天色彩艳丽,线描清晰。

印度梵音称飞天为乾闼婆,又名香音神,是佛教图像中众神之。

据说飞天是莲花的化身,诞生于七宝池中,居住在风光绮丽的天宫七宝山,采百花香露,散天雨花,放百花香。

出现时则是在鼓乐齐鸣、天花乱坠的佛说法的庄严时刻。

此藻井中的七身飞天,程式化地上身赤裸,舞带飘忽,临空飞舞。

其造型优美,姿态轻盈。

飞天、浮云以纤细的铁线描勾画,表现其临风飘浮;飞天的肌肤、面容用纯白平涂,体现其洁白如玉;双唇、花饰以朱砂点染,则玲珑剔透;衣裙飘带,以青绿叠染,则端庄舒展有韵致。

作者先用比较淡的土红色随意勾画出轮廓形象,再涂上一层薄薄的白粉,然后敷以色彩,最后以浓墨焦线勾勒。

其处理手法是古朴博大处见精深。

《九色鹿本生图》据《佛说九色鹿经》所记,恒水边有鹿王,一日见一人落水,即负之救起,鹿王嘱咐不要告诉别人见过它。

日,此国王后梦见九色鹿,欲得之以鹿皮为衣,白角为饰,并以死威胁国王。

于是国王悬赏求鹿。

溺水人贪赏告发,立即得到报应,面上顿生癩疮。

口中恶臭。

国王率兵围猎时,鹿王则讲述了拯救溺水人的经过,责其忘恩负义,国王深受感动。

不仅释放了它,且下今全国允许它任意行走,任何人不得捕捉。

王后知道后,竟然心碎而死。

故事的内容体现了对负义与贪心的道德谴责。

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的壁画亦常见于佛教壁画中,现存于莫高窟二五七窟的这幅壁画呈横构图,显示出早期绘画的人物为主、山水为辅的经营特点。

线条刚劲有力,明显地承袭了汉代绘画的传统,说明传统绘画在新形成的佛教美术中的重要作用。

《萨埵那太子本生图》摩诃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题材常见于早期佛教壁画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

这一切为奇变迭出、异彩纷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绘 画准备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从上面2个原因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绘画艺术 在正反两方面受到汉代的影响: 一.依循艺术本体规律的渐进,包括题材进一步拓宽,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创作队伍扩大,文人参 与绘事渐成风气,出现了第一批知名画家 二.东汉晚期以来的社会结构与思想变化,从反面给新 时代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并体现在绘画艺术之 中
新疆库车克孜石窟
库木吐喇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永靖炳灵寺石窟
天 水 麦 积 山 石 窟
克孜尔石窟是龟兹(今新疆库车、拜城、新河县一 带)石窟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也是我国开凿 时间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 该石窟成熟期的壁画题材主要是汉译说一切有部经、 律,这也是整个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主要题材。 其中菱格画最富有克孜尔特色。 菱格边缘呈麟甲状,实际上是装饰化的须弥山形象, 体现了小乘说一切有部思想。每个菱格都以单独画面代 表一个故事,只画出最关键性的情节。
造像和壁画装饰主要集中在前两类窟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殿堂窟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有别,各石窟群的装饰 手法不尽相同
大同云冈和洛阳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 石窟(石质疏松。不宜雕像)
施彩石雕为主 壁画和彩色 泥塑为主
大同云冈
龙 门 石 窟
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的重要壁画遗迹: 新疆库车克孜石窟4~6世纪壁画 库木吐喇石窟5~6世纪壁画 甘肃敦煌莫高窟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 北周壁画 永靖炳灵寺石窟东晋十六国时期秦壁画 天水麦积山石窟北魏壁画 ……
北魏 九色鹿王本生(局部)
这一时期的壁画中经常运用西域的晕染法(即文献所 谓“凹凸法”),很可能受到过克孜尔的影响,但已经呈 现出衰退的迹象,变得程式化和粗糙,大笔涂刷。 人物的四肢,两侧用重色,中间用亮色,还大概像回 事;而眼部和面部经常出现的涡形重色笔触,几乎已经变 成一种装饰,当时看着可能还有点立体感,现在由于受潮 返铅,变成赭红色和黑色,活像古怪的脸谱。 究其原因,当时莫高窟的画匠以汉人为主,对西域辗 转流传过来的新技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第四讲-魏晋南北朝美术PPT课件

第四讲-魏晋南北朝美术PPT课件

• 莫高窟壁画中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主要
题材包括具有情节性构图的佛传故事、佛本生故
事、因缘故事,还有大量的菩萨、飞天、伎乐天、
夜叉等形象。
2020年9月28日
20
敦煌壁画题材
• 佛传故事和佛本生故事 代表作品:《尸毗王割肉贸鸽》、
《王子舍身喂虎图》、《鹿王本生图》 等
• 经变故事:就是用绘画手段把佛经中文 字描述的佛国乐土景象和各种故事,演 变为可视的艺术形象,简称“经变”。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20年9月28日
18
敦 煌 莫 高 窟
2020年9月28日
19
敦煌莫高窟壁画
•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开凿于今敦煌市区东南25公 里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佛教 艺术宝库。
• 莫高窟至今保存有492个窟,塑像2000余尊,壁 画四万五千余平方米。其中特别灿烂辉煌的是北 朝和隋唐时期的作品。这些丰富多彩的壁画,显 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和伟大创造力。
2020年9月28日
7
2020年9月28日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8
2020年9月28日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9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2020年9月28日
10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 处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 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 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 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 石窟中是罕见的。
4
1、佛教石窟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帝王的提倡,佛教传 播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大量寺院的兴建和石 窟造像的流行,使佛教壁画逐渐成为绘画艺术 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美术(人物画)

魏晋南北朝美术(人物画)
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画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个性化和情感表达,使人物形象更加鲜 明、生动。
社会地位的表现
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画家能够表现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特征, 使画面具有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03 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的题材 内容
历史故事和传说
历史故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中,历史故事是重要的题材之一。这些故事包括三国演 义、水浒传等历史事件,以及各种英雄传奇,如岳飞、杨家将等。这些故事不仅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神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神话人物画,主要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和想象。这些神话人物包括各种神灵、 仙人、妖精等,他们的形象和故事往往充满了奇幻和神秘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肖像画和风俗画
肖像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肖像画,主要是为了记录历史人物的形象特征和风采。这些 肖像画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绘画技 巧。
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 值,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对现代艺术的启示和借鉴
创新与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在创新与传 承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现代艺术可 以从中汲取灵感,在保持传统的基础 上不断推陈出新。
构图的特点
空间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构图注 重空间感的营造,通过远近、高 低等手法表现出画面的深度和层
次。
画面布局
画家在构图时注重人物与背景的 协调,使画面整体布局合理、美
观。
动态构图
画家善于运用动态构图,通过人 物的姿态和动作表现出生动活泼

魏晋南北朝花鸟画

魏晋南北朝花鸟画
技法传承
魏晋南北朝花鸟画的独特技法,如勾勒、渲染、没骨等,对后世绘 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题材拓展
这一时期的花鸟画为后来的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
文化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花鸟画也体现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为 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表现力强
画家们在线条的表现上注重力度和节奏感,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等变 化,表现花鸟的神态和质感。同时,通过线条的虚实相生,营造出一种空间感 和立体感。
形象的描绘与刻画
形象生动传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花鸟画在形象的描绘上更加生动传神。画 家们注重观察生活,将自然中的花鸟鱼虫等形象融入到画面 中,使得画面更加贴近自然。同时,通过细腻的刻画和表现 ,传达出花鸟的神态和情感。
搭配富有层次
画家们在色彩搭配上注重对比和调和 ,通过不同颜色的深浅、明暗、冷暖 等对比,以及运用渐变、类似色等手 法,使得画面色彩更加富有层次感。
线条的勾勒与表现
线条流畅自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花鸟画在线条的表现上更加流畅自然。画家们运用轻重、疾 徐、顿挫、转折等变化的手法,使得线条更加生动活泼,更具表现力。
刻画细腻入微
画家们在形象的刻画上注重细节的表现,通过细腻入微的描 绘,将花鸟的细部特征和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 深入挖掘和表现花鸟的内在特质,赋予画面更深层次的意义 和内涵。
03
魏晋南北朝花鸟画代表作品介绍
《竹林七贤图》
总结词
这幅作品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之一,画中描绘了魏晋时期七位名士在竹林中的生活场景。
VS
构图考究
画家们在构图中注重对称与平衡,追求画 面元素的和谐统一。同时,通过巧妙地运 用留白和虚实相生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空 灵的意境,使画面更加生动自然。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特点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特点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特点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绘画呈现
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绘画内容上,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题
材和内容。

诗歌、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的繁荣催生了丰富多
样的绘画题材,如山水、人物、花鸟、动物等。

尤其是山水画在魏晋南北
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当时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表现手法上,这一时期的绘画以“文人画”为代表,强调个性化的
笔墨表现和情感表达。

陶渊明、谢灵运、祖咏等文人学士都是出色的山水
画家,他们注重意境的营造和个人感受的表达,追求自然而不拘泥于形式。

他们的作品常常以抽象、奇异的笔墨风姿和独特的构图、意境给人以强烈
的美感和情绪冲击。

与前代流派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更加注重笔墨的艺术表现。

文人画家们追求笔墨与心灵的交融,借助简练的笔法和短促的线条来表达
自己的心情和主观感受。

他们喜欢利用随性、奔放的笔墨来描绘山水、花
鸟的形象,使整幅画面充满生动活泼的力量。

线条轻快,墨色淡雅,形成
了鲜明的风格。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特点主要表现在多样化的题材和内容、文人画的笔墨表现和情感表达、以及绘画的写实特点上。

这一时期的
绘画为后世绘画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和学术研究的素材,对中国绘画的
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魏晋南北朝从事绘画工作的主力仍然是工匠,但史书缺乏记载,无从查考。

文人中乃至帝王从事绘画者,画史记载不下几十人。

三国始帝王将相善画,表明绘画身价已不同于以前。

其中吴曹不兴在绘画史上最为知名。

两晋画家大增,晋明帝司马绍善画佛像。

西晋画家最有名者当推卫协,葛洪称之为“画圣”,其主要贡献在于创立了时代新风,“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东晋王?、王羲之、王献之三代,皆善书画,是自觉地将书画文结合在一起的书画家,王氏的理论与实践对文人画的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主要画家及其作品戴逵(?-396年),字安道,谯郡铚(今安徽亳县)人,后移居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

聪明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精雕刻,巧艺靡不毕工,堪称文艺全才。

戴逵特长于铸造和雕刻佛像,是最早创造使用夹纻漆塑像的艺术家,还是有名的人物画家和山水画家。

戴逵的理论,为以后王微、宗炳、谢灵运等人继承,成为山水画创作的指导思想。

戴逵之子戴勃、戴顒,也是知名的画家和雕塑家。

南北朝绘画以南朝为盛,画家地位亦较高,南朝画家中名声最著者为陆探微,陆探微特善肖像画,其用笔“笔迹劲利,如锥刀焉,似觉生动”。

与顾恺之、张僧繇齐名。

宗炳(372-433年),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县)人,著名山水画家和书法家。

终生隐居,不乐为官。

好山水,爱远游,妙善琴书,精于言理,所著《画山水序》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影响深远。

这篇画论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理论问题:首先,他提出了哲学与艺术殊途同归说:“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都是为了净化人的心灵,“澄怀观道”;第二,首次明确提出山水画透视原理的运用:“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第三,强调艺术对自然加工提炼;第四,把“畅神”即陶冶情操的作用视为山水画的首要功能:“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王微(414-453年),字景玄,山东琅琊临沂人。

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不乐为官,终生隐居。

绘画作品未见流传,仅有一篇画论《叙画》流传至今,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理论问题:第一,把绘画的作用视为“与易象同体”的高度,提高了绘画的身价;第二,最早论述了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强调用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产生不同的效果;第三,指出绘画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非一般意义上的手艺,成功的绘画作品也与“谱牒’大异其趣。

南齐谢赫是有名的肖像画家,所著《画品》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品评古代画家和绘画的专著,其在《画品》序中提出的“六法论”,成为一千五百年来,品评绘画的最高准则:“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指画面形象个性鲜明,生动传神;骨法用笔,骨法是古代相面术的专门用语,即人的外表特征,用笔即用相应的笔法表现出对象特征;应物象形,指顺应物象本来特征,描绘出艺术形象;随类赋彩,指根据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色彩;经营位置,指绘画布局或构图;传移模写,指对真人写生或临摹古代绘画。

梁元帝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小字七符,大宝三年(552年)即位,是为元帝,在位三年,被西魏所擒,遇害。

诗书画全能。

今存绘画作品《职贡图》和理论著作《山水松石格》。

现存《职贡图》为宋人摹本,原画绘有二十五国使节,今仅存十二国使节。

形象皆左向侧身站立,身后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其山川地理、风俗人情、与梁的关系、纳贡物品等。

人物服装、表情各异,铁线描颇具功力。

其画论《山水松石格》也提出了一些前人没有提过的问题:第一、画家修养与作品格调――格高而思逸。

第二、水墨与丹青的问题。

第三、色彩冷暖感觉问题――“炎绯寒碧,暖日凉星”。

在中国绘画史上,萧绎是最早提出色彩冷暖感觉的画家。

张僧繇,吴中人,生卒不详。

梁天监年间(502-518年)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

是五世纪中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齐名,被视为疏体绘画的创始者。

张僧繇书法功力深厚,尤以画佛像和肖像著称于世。

所画佛像,融合中外技法,创造新的画风。

今日本大阪市美术馆藏有传为张僧繇的《二十八宿真形图》(实为唐梁令赞作)。

杨子华,世祖时任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

善画人马、肖像,准确生动,“天下号为画圣。

”曹仲达,本曹国人,官至朝散大夫。

北齐最称工,能画梵像,薄衣贴体,人称“曹衣出水”。

二、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顾恺之(约346-407年),字长康,无锡人。

出身于士族家庭,曾先后做过参军和散骑常侍等官,但一生主要从事绘画活动,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最早以绘画为职业的文人画家。

他善书画,能诗赋,今有三幅绘画作品和三篇画论传世。

他提出的“以形写神”说,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影响深远。

三件绘画作品是:《女史箴图》,唐人摹本,绢本,设色,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

是顾恺之为西晋张华“女史箴”所作的插图。

女史,官名,专管后宫之事的女官。

箴,规劝之意,又是一种文体。

张华写“女史箴”目的是劝谏贾后。

顾恺之的插图已经超出这个范围。

画现存九段:(1)冯婕妤以身挡熊;(2)班婕妤割欢同辇;(3)物无盛而不衰;(4)修容饰性;(5)神听无响;(6)比心螽嘶;(7)宠不可专;(8)靖恭自思;(9)敢告庶姬。

每幅画都配原文,如第九段题云: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画中左侧二姬正从远处相顾说笑走来,右侧女史秉笔直书,面带坚定之色,突出了女史认真负责的精神。

全画人物刻画细致,用笔遒劲有力,“如春蚕吐丝”。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列女仁智图》,宋人摹本,绢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原画应为十五变,四十九人。

现仅存八变二十八人。

计男15人、女9人、童子4人。

所谓列女仁智,即指富有贤德智慧的妇女。

画中表现“楚武邓曼”、“许穆夫人”、“曹僖负羁妻”、“孙叔敖母”、“晋伯州黎妻”、“卫灵夫人”、“齐灵仲子”、“鲁漆室女”、“晋羊叔姬”、“晋范氏母"等,每段故事情节都不画背景,个别画面有少量道具。

如“鲁漆室女”,画面中有一男一女,女无力地靠在石柱上,面带愁容,左手伸出作无可奈何的样子。

其前一男于揖手肃立,洗耳恭听,面含钦佩之色。

按女为鲁漆室女,男为鲁大夫。

女因担心鲁穆公年老体衰,少主幼弱,国将有外患,故依柱而哭。

旁人不解,以为她是因为未嫁而哭。

鲁大夫深知漆室女的心事――为国担忧,故含钦佩之色。

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局部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局部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局部《洛神赋图》,是顾恺之为曹植的《洛神赋》所作的插图。

今存三种摹本,绢本,设色,一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一藏沈阳博物馆,一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

《洛神赋》一文通过人神爱怜,无从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描写,抒发了自己某种难言之痛,控诉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残暴势力,实为曹植政治上失意的心情表露。

插图紧随文章思路展开,从曹植出京城赴东藩(山东鄄城)上任开始,路过洛水,因人困马乏,便停车喂马于河边,曹植神情恍惚,只见洛神出现在水面,对着曹植情意绵绵,终因“人神之道殊”,无缘结合,含恨而别,赴东藩上任去了。

全画情节可分八段:(1)洛神初现;(2)神人悟对; (3)信物盟誓; (4)洛水倦息; (5)再陷惆怅; (6)驾舟追赶;(7) 心灰意冷;(8)走马上任。

整幅画面构图安排井然有序,形象心理刻画细致入微。

《洛神赋图》之《洛神初现》局部《洛神赋图》之《神人悟对》局部《洛神赋图》之《走马上任》局部《洛神赋图》局部2. 三篇画论顾恺之在理论上的建树也是突出的,流传下来的三篇画论已成为魏晋时期美术史上最重要的著作。

这三篇画论是:《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

《论画》论述晋卫协、戴逵等作品(21件)之优劣。

开头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这段话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山水画被看作是有生命的,排在仅次于人物的地位,反映出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迅速发展的情况。

第二,“迁想妙得”的提出,接触到了形象思维特点。

所谓迁想妙得,是指作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把胸中所得变为艺术形象。

其中不仅人物、动物,山水也被看作是有生命的,描写它们同样需要迁想妙得。

《魏晋胜流画赞》专讲如何临摹古代人物画,但其重点放在如何传神,提出了“以形写神”说,代表了当时美术理论新的高度。

《画云台山记》记述自己所画的一幅山水画构图,画面表现的是道家张天师与弟子们在蜀云台山活动的情况。

文中重点记述怎样通过环境烘托人物,还提出了画天光和阴影的问题,说明当时的山水画是注意光影效果的。

3. 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顾恺之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首先,他为历代职业画家树立了榜样,提高了绘画的身价;第二,在绘画中他把表现对象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从而把绘画境界提到一个新水平,使得汉代绘画重动态、重外形生动的情况发生质变,转向重内心、重神韵;第三,奠定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基础;第四,成功地创造了“密体”画派,影响深远。

三、墓室壁画在已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墓葬中有相当一批壁画墓,不乏精彩之作,可补绘画史的不足。

1972-1977年,在嘉峪关市新城公社,发掘了十六座魏晋时期的墓葬,其中七座内有壁画或画像砖(图5-17)。

墓主人是地方豪强,壁画或画像砖内容为神话故事、墓主人生前宴饮、出猎,以及为墓主人服务的农耕、畜牧、庖厨、打场等日常生活场面。

画砖以土红线起稿,笔法粗放,设色单纯,主要有黑、黄、绿等色。

嘉峪关墓葬画像砖(进食)嘉峪关墓葬画像砖(牵驼人)嘉峪关墓葬画像砖(采摘、打猎)嘉峪关墓葬画像砖(打猎)在甘肃酒泉附近发现的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其壁画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地方少数民族特点,如酒泉县果园公社丁家闸5号墓。

在南京郊外发掘的东晋、南朝帝王陵及当地显贵豪族墓,也有许多精美艺术品出现。

墓壁大多有壁画,可惜保存完好者甚少。

在南朝墓中,大多有七贤画像是值得注意的。

其中最突出的要算1962年5月在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一座东晋墓中的模印砖画竹林七贤,他们分筑在墓室南北两壁的中部,各高0.8米,长4米,南壁模印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北壁为向秀、刘灵、阮咸和荣启期。

作者继承发展了汉画像石刻的技法,创造性地发挥了线描的表现力,简练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中原地区发掘了几座非常精美的壁画墓,司马金龙墓位于山西大同市东南约7公里的石家寨村,墓主人司马金龙原系东晋高官显贵司马楚之之子,死于太和11年(484年)。

木板漆画完整的有五块,出土于后室甬道西侧,板面遍涂红漆,题记和榜题处再涂黄色,上面墨书黑字,绘画中的形象以黑色勾线,人物面部、手都涂铅白(易剥落),其余有黄、白,青绿(深浅不同)、橙黄、灰兰等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