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无信:古义,没有信物;今义,不讲信用】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7.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8.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9.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10.愿大王稍微假借之11.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12.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1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4.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三、一词多义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还:动词,回来】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顾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诚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兵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兵旦暮渡易水诸郎中执兵奉荆柯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轲即取图奉之四、词类活用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4.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7.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8.使使以闻大王9.乃朝服,设九宾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11.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五、特殊句式A.介词结构后置句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购之金千金:购之(以)金千金,以金千金购之。
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3.燕王拜送于庭4.使毕使于前B.省略句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3.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4.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5.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6.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7.嘉为先言于秦王曰8.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9.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10.使毕使于前1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13.顷之未发C.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可以;以,介词,用来。
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这种情况。
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6.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白天在黑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1.太子迟之认为……迟。
1.略:掠夺,攻取。
进兵北略地。
2.购:重金征求(悬赏)。
秦王购之金千斤。
3.深:刻毒。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币:礼物。
持千金之币物。
5.假借:宽容,原谅。
愿大王少假借之。
6.提:掷击。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7.被:受。
被八创。
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乃欲以生劫之。
9.请:(1)请求。
乃请荆卿曰/乃复请之曰。
(2)请允许我。
丹请先遣秦武阳/请辞决矣。
10.诚:(1)如果真的。
诚能得樊将军首。
(2)的确,确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11.顾:(1)副词,只是,不过。
顾计不知所出耳。
2.动词,回头。
终于不顾荆轲的顾虑,笑着前往武阳。
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之荆轲刺秦王
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之荆轲刺秦王8、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10、秦王购之金千斤古义: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荆轲刺秦王词类活用现象:1、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2、函封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3、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4、其人居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5、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6、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7、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8、群臣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9、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荆轲刺秦王文言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②省略句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欲与 ( 之 ) 俱 ( 往 ) ③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④倒装句常痛于骨髓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文言固定句式: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将奈何(表疑问,怎么。
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 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荆轲,亲赴秦国,试图刺杀秦王。
这个故事被后来的文人墨客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荆轲刺秦王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荆轲刺秦王的原因荆轲刺秦王的根本原因是韩国的外交政策。
当时,齐国、楚国和赵国联合对抗秦国,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向秦国示好,派遣荆轲前往送书。
荆轲利用这次机会,准备刺杀秦王,换取韩国的助战。
2.荆轲的背景和资历荆轲是韩国的一个小官员,没有什么高深的技能和经验。
他并没有接受过特殊的刺杀训练,也没有实施过类似的行动。
但是,荆轲有一颗勇敢的心,而且有一种不怕死的精神。
他认为,刺杀秦王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3.荆轲的计划和实施荆轲在来到秦国后,一直等待着机会。
他利用一种传信的方式,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韩国国王,并得到了韩国国王的授权和支持。
在举行一次宴会时,荆轲试图刺杀秦王。
但是,他没有成功,反而惨遭毒打。
后来,他挣扎着离开了宫殿。
4.荆轲刺秦王的影响荆轲刺秦王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事件。
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战国时期的结束和秦始皇帝的统一。
荆轲成为了一位英雄,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形象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得以传承。
荆轲也启示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教会人们勇敢、坚定和努力。
5.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价值荆轲刺秦王虽然是一个故事,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它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普通人们的心态和生活状态。
它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披露了中国历史的真实面貌。
荆轲刺秦王还启示了人们永不失去勇气和斗志,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必须坚定不移地前行。
总之,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闪光的故事,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和深度。
它也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于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下文是关于《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一、通假字3.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 yua,高兴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9、请辞决矣“决”通“诀” 诀别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11、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12、燕王诚振怖“振”通“震”惧怕二、古今异义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 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 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终已不顾【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考虑,顾及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 今义:缺少钱财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 跑;今义:行走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d,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拿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诸郎中执兵。
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断其左股大腿;今义:量词。
提】郎中】古义:宫廷【股】古义:左右既前侍臣;今义:方位名词左右】古义:身边荆轲废义:残废废】古义:倒下;今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三、词类活用【日夜】此臣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晚【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词用作状语,用匣子【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状语,用厚礼【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箕】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走上前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左右既前:走上前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远】其人居远未来: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祖】至易水上,既祖, 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衣冠】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白帽上上朝的礼服【朝服】(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涕】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迟】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使】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用作名词,使者【闻】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闻,禀告【怪】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绝】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上】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上前【断】断其左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生】乃欲以生劫之: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四、文言句式:一)判断句而不反者,竖子也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二)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欲与(之)俱(往)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后置句】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5、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句】6、使毕使于前【状语后置句】7、秦王购之金千斤【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六、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鲰生说我,, 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故人具鸡黍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6. 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7. 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七、【文言固定结构】1.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 的办法)【《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2. 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 荆轲有所待(有,, 的;有, 的人/东西。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关键信息项:1、故事背景2、人物形象3、情节发展4、重要语句5、历史影响11 故事背景111 战国末期的局势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六国构成严重威胁,统一之势渐显。
112 燕国的处境燕国弱小,面临被秦国吞并的危险,燕太子丹急于寻找救国之策。
12 人物形象121 荆轲勇敢无畏,有侠义心肠,为了国家和正义甘愿冒险。
具备智谋和决断力,策划刺杀行动。
122 燕太子丹忧国忧民,急于挽救燕国危亡。
性格有些急躁和冲动。
123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具有强大的统治欲望和威严。
13 情节发展131 荆轲受命燕太子丹重托荆轲,荆轲答应前往秦国行刺。
132 准备工作荆轲等待助手,准备信物,樊於期自刎献头。
133 易水送别众人送别荆轲,场面悲壮,荆轲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34 图穷匕见荆轲在秦殿上展开地图,匕首露出,刺杀秦王未遂。
14 重要语句14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体现了荆轲的决心和悲壮的心境。
142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描写秦武阳的胆怯,与荆轲形成对比。
15 历史影响151 成为中国古代刺客文化的代表荆轲的故事被后世传颂,成为刺客形象的典型。
152 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们的反抗精神展示了那个时代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人们为了国家存亡所做出的努力。
153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上述知识点梳理,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故事的内涵和价值,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勇气、智慧和忠诚。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
1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并且,表递进 因而,表因果 却,表转折 就,或不译,表承接 相当于“地”或不译, 表修饰
18.之 •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您) • 2、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 • 3、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 • 4、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 • 5、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 • 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5.以 • 1、何以言之(介词,凭借) • 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 • 以刀试人(介词,用) • 3、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的) •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 •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 5、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 6、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目的连词来) • 7、以次进(介词,按照) • 8、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 16.乃 • 1、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 •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动词,是) • 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 • 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 • 4、乃不知有汉(副词,却,竟然) • 5、乃二十八骑(副词,只,仅仅)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
• 一、古字通假(解释,并抄写原文) • 1.说—悦 高兴:秦王必说见臣(例) • 2.反—返 返回:今日往而不反者 • 3.振—震 振怖:害怕 燕王诚振怖大王 • 之威 • 4.见—现 显露:图穷而匕首见 • 5.还—环 环绕:秦王还柱而走 • 6.卒—猝 突然: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 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如果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复 命,就是小子。
小子,对人的轻蔑称呼。
通“返”,返回。
反
这句话的意思是 竖子
02
一词多义
秦王还柱而走
还
通“环”,绕着。
走
跑,这里指秦王边绕着柱子跑边 拔剑。
秦王因曰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一
副词,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 真”、“果真”。
怿
高兴,这里指秦王不高兴。
05
特殊句式
判断句
要点一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意为“今天去了而不能复命的,那是没 用的人!”。
要点二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意为“这是我日夜咬牙切齿、痛心疾首 的”。
省略句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
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寡人",意为 “现在危急中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详细描述
在《荆轲刺秦王》中,“顾计不知所出耳”的“顾”是古今异义词。古代的“顾” 表示“只是”、“不过”,而现代汉语中的“顾”则通常表示“照顾”、“回顾”。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总结词
古今异义,古意今义不同
详细描述
在《荆轲刺秦王》中,“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的“预”是古今异义词。古代的“预”表示“预先”、 “事先”,而现代汉语中的“预”则通常表示“预备”、“预想”。
反
返回,这里指回来复命。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
拿起。
提
举、持。这里指举剑直刺秦王。
引
伸直。这里指挺直身体。
绝
挣断。这里指挣断了袖子。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最详最实用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王国辉温故而知新1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古文化常识 1、《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经过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__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2、中国古代音乐有五音,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谦词敬语中,“卿”是古代对人的____________。
4、《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着好多刺客侠士的事迹,其中有四位特别突出,常被人称为“四大刺客”。
他们的信条都是“士为知己者死”。
他们分别是刺杀吴王僚的____________、刺杀韩傀的_____________、刺杀庆忌的___________和刺杀秦王的____________。
二、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使工以药淬火3、日以尽矣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5、今日往而不反者6、请辞决矣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8、图穷而匕首见 9、秦王还柱而走 10、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11、卒起不意三、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 今义: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 今义: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 今义: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 今义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 今义:深:古义: 今义: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 今义;7、终已不顾古义: 今义:8、左右乃曰古义: 今义: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 今义:10、秦王购之金千斤古义: 今义:特指黄金。
四、词类活用现象:1、进兵北略地2、函封之3、樊於期乃前曰4、其人居远5、使使以闻大王6、太子迟之7、发尽上指冠8、群臣怪之9、箕踞以骂曰10、秦兵旦暮渡易水 11、丹不忍以己之私: 12、皆白衣冠以送之: 13、乃朝服:14、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15、非有诏不得上: 五、一词多义【顾】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顾恋慈母5、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辞】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今者出,未辞也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5、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引】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4、引赵使者蔺相如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6、李凭箜篌引【以】1、何以言之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以刀试人3、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5、日以尽矣6、皆白衣冠以送之7、以次进8、以故荆轲逐秦王【乃】1、家祭无忘告乃翁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欲以生劫之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4、乃今得闻教5、而今乃以手共搏之【之】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2、秦王购之金千斤3、为之奈何4、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5、顷之未发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7、夫晋,何厌之有?8、辍耕之垄上【为】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为之奈何3、乃为装遣荆轲4、乃令秦武阳为副5、为变徵之声6、嘉为先言于秦王曰7、愿举国为内臣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六、特殊句式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秦王购之金千斤4、欲与俱5、父母宗族,皆为戮没6、燕国见陵之耻除矣7、吾每念,常痛于骨髓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9、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10、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1、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1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七、文言固定句式: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3、将奈何4、荆轲有所待5、将军岂有意乎6、荆卿岂无意哉7、仆所以留者八、翻译句子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知识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先后灭掉韩、赵两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嬴政,以阻止秦国的进攻。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与高渐离等结交,被燕太子丹所赏识。
2、燕太子丹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逃回燕国后,一直谋划抵抗秦国。
他是荆轲刺秦的策划者和支持者。
3、秦王嬴政即后来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当时秦国的君主,具有雄才大略。
三、故事情节1、准备阶段燕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接近秦王的礼物。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私自会见樊於期,说明来意,樊於期为报太子丹之恩,自刎献上首级。
荆轲又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在匕首上涂上剧毒,并找到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出发前,太子丹及宾客在易水岸边为荆轲送行。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场面悲壮。
3、入秦宫荆轲和秦舞阳到达秦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他们。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大变,引起秦王怀疑,荆轲巧妙解释化解危机。
4、图穷匕见荆轲献上地图,图穷匕见,荆轲抓住秦王衣袖,持匕首刺向秦王。
秦王挣脱,绕柱而走,群臣惊慌失措。
最终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被秦王侍卫所杀。
四、文学手法1、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和义无反顾。
2、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从准备刺杀的周密策划,到易水送别的悲壮,再到秦宫刺杀的紧张激烈,充满了悬念和转折。
3、运用对比手法。
如荆轲的勇敢果决与秦舞阳的怯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五、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今义指生活贫困。
(2)“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崔永川整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
2.日以尽矣以,。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
6.图穷而匕首见见,7.秦王还柱而走还,。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
9、请辞决矣“决”,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11、燕王拜送于庭“庭”, 12、燕王诚振怖“振”,(答案:1. 通“悦”,yuè,高兴2. 通“已”,已经3. 通“返”4. 通“震”5. 通“捧”,捧着6. 通“现”,出现。
7. 通“环”,绕8通“猝”,仓促,突然9通“诀” 诀别10. 通“凌”凌辱11。
通“廷”12。
通“震”惧怕)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今义: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今义: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今义: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今义:5.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今义: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今义: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今义: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今义: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今义: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今义:11.终已不顾【顾】古义:今义: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今义: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今义:14.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今义:15.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今义:1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今义:17.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今义:18.断其左股。
【股】古义:今义:19.左右既前【左右】古义:今义:20.荆轲废【废】古义:今义:21.秦王复击轲【复】古义:今义:2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今义:(答案:1.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 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5.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 6. 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秦国与六国之间的争霸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中国的王朝,而在秦王嬴政即位之前,中国的领土上存在着六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即齐、楚、燕、韩、赵和魏,这六国在争夺中国的统一权力上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
二、秦王嬴政的与独裁秦王嬴政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例如变法、开拓新疆、进行中央集权等。
他还通过秦国的强大军队,征服了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三、楚国与秦国的敌对关系楚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大国家,与秦国一直维持着敌对关系。
秦与楚之间的战争是荆轲刺秦王事件的背景。
四、荆轲的身份和背景荆轲是魏国人,他是一名猛士和剑术高手。
据说他曾经是秦国的客卿,但之后被秦王下令杀害其妻子,因此对秦王怀有复仇的心态。
五、谋刺秦王的计划荆轲打算刺杀秦王,以报杀害其妻子的仇恨。
他通过暗示的方式询问齐国使臣,请求支持他的计划,并告诉使臣,他会以自杀为名接近秦王,然后行刺。
六、韩非子与荆轲的联络据一些史书记载,韩非子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与秦王有很好的关系。
韩非子被认为是荆轲的指点人,韩非子给了荆轲很多关于刺秦的建议,并指导他如何行动。
七、荆轲刺秦的行动荆轲拿了一把带有毒刃的剑,然后装疯卖傻地向秦王走去。
当他到秦王面前时,他突然拔剑刺向秦王,但被秦王的侍卫及时制止并捕获。
八、刺杀失败及后果荆轲的刺杀行动未能成功,他被捕后,秦王下令处死了他。
秦王感到害怕,决定离开邸宅,以解现有的政治危机。
九、荆轲的才华与传说虽然荆轲的刺杀未能成功,但他的勇气和才华使他在历史上成为一个传奇人物。
关于荆轲的传说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他被视为一个英雄和反抗者,并被后人称赞为爱国主义者。
这些知识点是对荆轲刺秦王故事的一些基本归纳,如果需要详细了解此事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史书。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积累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粹”,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6)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8)故振慑同上。
(9)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10)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12)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13)奉之同上。
(14)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15)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16) 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17)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18)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二、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5)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6)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7)还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
(8)资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9)振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害怕,恐惧。
(10)图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11)室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梢。
(12)诏非有诏得不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13)被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三、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同上。
(6)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完整版)教学内容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二(10)(11)班复习资料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4.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5.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二、古今异义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终已不顾【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考虑,顾及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dǐ],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拿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三、词类活用【日夜】此臣切齿拊心也: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厚】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箕】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左右既前:走上前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远】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祖】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衣冠】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白帽【朝服】(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涕】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迟】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使】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实在)振(通“震”惊恐,害怕)怖大王之威,不敢兴以拒(抵抗)大王,愿(希望)举(全)国为内臣,比(并;列)诸侯之列,给(供)贡职如(像……一样)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封,燕王拜送于庭(通“廷”朝廷),使(派遣)使(使者)以(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大王。唯(希望)大王命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皆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为(发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哭)泣。又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声调激愤)羽声,士皆瞋目(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发尽(全)上(名词作状语,向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登上)车而去,终已不顾(不回头)。
到达秦国之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先替他在秦王面前进言,说:”燕王实在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抵抗大王,希望全国都做秦国的臣民,在诸侯的行列里并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匣子封装好,燕王在朝廷上行拜送之礼,派遣使者来使大王知道。希望大王命令他。”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掷击荆轲。秦王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把剑背到背上!大王把剑背到背上!”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掷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2023年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第一部分: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破:动词使动,译为“使……破灭”或“灭了”②收:占领。
③进兵:进军。
④北:名作状,向北。
⑤略:掠夺、夺取。
⑵指出下列虚词旳词性、意义和使用方法。
①尽:副词,表范围,译为“所有”。
②其:代词,指代“赵”。
2.太子丹恐惊,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请:祈求。
②旦暮:名作状,译为“很快”“立即”。
③足下:敬称,译为“您”“先生”。
④可:可以。
⑤得:如愿。
[此外一种理解:认为“可得”是同义复词,译为“可以”。
] ⑵指出下列虚词旳词性、意义和使用方法。
①乃:连词,表承接,译为“就”“便”。
②则:连词,表承接,不译。
③虽:连词,表让步,译为“虽然”。
④岂:疑问副词,译为“怎么”。
⑤哉,语气助词,译为“呢”。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微:(假如)没有。
②臣:代词,译为“我”。
③愿:敬辞,译为“想”“但愿”。
④得:可以。
⑤谒:拜谒(词典义)、前去(文中义)。
⑥信:信物。
⑦亲:亲近(词典义)、靠近(文中义)。
⑵指出下列虚词旳词性、意义和使用方法。
①之:代词,代指“秦国”。
②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③则:连词,表承接,不译。
4.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购:悬赏。
⑵指出下列虚词旳词性、意义和使用方法。
①夫:发语词,不译。
②之:代词,代指“樊将军首”。
⑶分析下列句子旳文言文句式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省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5.诚能得Ⅰ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Ⅱ有以报太子。
⑴解释下列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得Ⅰ:获得。
②说:通“悦”,译为“快乐”。
③见:接见。
④得Ⅱ:可以。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法(答案版)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6.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7.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8、请辞决矣“决”通“诀” 诀别 9、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10、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二、古今异义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三、词类活用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樊於期乃前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白帽(秦王)乃朝服【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使1、使2】:动词;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使动用法,使……闻,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绝】: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非有诏不得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断其左股【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乃欲以生劫之【生】: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四、文言句式:(四)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句】2.给贡职如郡县【状语后置句】3、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5、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句】6、使毕使于前【状语后置句】7、秦王购之金千斤【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六、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故人具鸡黍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6.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7.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七、【文言固定结构】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 荆轲有所待(有……的;有…的人/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请解释下列各组词的含义。
1、实词兵①不得持尺兵②不及召下兵③秦兵旦暮渡易水穷①图穷而匕首见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私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②乃遂私见樊於期还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②秦王还柱而走顾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②荆轲顾笑武阳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为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③嘉为先言于秦王曰④乃为装遣荆轲请①乃请荆卿曰②请辞决矣发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③发尽上指冠2、虚词而①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②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④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岂①将军岂有意乎(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③岂可得哉以①以刀试人/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②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乃①家祭无忘告乃翁②乃欲以生劫之③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④乃今得闻教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之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②秦王购之金千斤③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诚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①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二、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请补足省略部分。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给贡职如郡县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省略句(1)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2)皆陈殿下(3)秦王购之金千斤(4)人不敢与忤视(5)今闻购将军之首(6)吾每念,常痛于骨髓固定句式(凝固结构)(1)将奈何(2)岂可得哉(3)荆轲有所待三、根据注释写出相应的成语。
1、切齿拊心2、一去不复返3、发上指冠4、图穷匕见5、无可奈何6、悲歌击筑7、变徵之声答案:一、请解释下列各组词的含义。
1、实词兵①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②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③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穷①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①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②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私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形作名)②乃遂私见樊於期(私自,副词)还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②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顾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②荆轲顾笑武阳(动词,回头看)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②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介词,为了)③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替)④乃为装遣荆轲(动词,准备)⑤乃令秦武阳为副(动词,做为)⑥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动词,发出)⑦为之奈何(动词,对付,处理)请①乃请荆卿曰(动词,请求)②请辞决矣(动词,请允许我)①以次进(名词,次序)②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驻扎)信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②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③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形容词,诚恳,不欺骗)引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卒①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②卒成帝业(副词,终于)就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②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发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动词,打开)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动词,出发)③发尽上指冠(名词,头发)辞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动词,辞别,告辞)遗②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动词,赠送)资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被①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微①微太子言,臣请得谒之(假如没有)度①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名词,常态,气度)略①进兵北略地(动词,掠夺,夺取)2、虚词而①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连词,表递进【并列】)②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并且,连词,表递进)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连词,表转折)④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却,连词,表转折/一说为表假设,如果)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连词,表承接)⑥图穷而匕首见(就,或不译,连词,表承接)⑦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连词,表因果)⑧伏尸而哭(相当于“地”或不译,连词,表修饰)⑨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同上)⑩自引而起(同上)⑾倚柱而笑(同上)岂①将军岂有意乎(副词,是否,是不是)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③岂可得哉(疑问代词,怎么)以①以刀试人/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用,拿)②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介词,用,拿)③以故荆轲逐秦王(介词,因为)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⑤以次进(介词,按照)⑥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⑦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遂拔以击荆轲(连词,表目的,来)⑧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来)⑨箕踞以骂曰(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⑩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乃①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②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③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④乃今得闻教(副词,才)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之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您)②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③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④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⑤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结构助词,的)⑥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结构助词,的)⑦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⑧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诚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连词,果真,如果)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的确,确实)二、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请补足省略部分。
1、判断句(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2、倒装句(1)状语后置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⑤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⑥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2)定语后置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 宾客)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④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应“诸执兵(之)郎中”)(3)宾语前置①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3、被动句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4、省略句(1)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2)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4)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5)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6)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7)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9)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10)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宾语)(1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12)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省略主语)5、固定句式(凝固结构)(1)将奈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2)岂可得哉(岂……哉:表反问,“怎么……呢”)(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的办法)(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5)然则将军之仇报(然则:既然这样(的话),那么)(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可谓:可以说(是))(7)荆轲有所待(有所:有……的人 ( 东西 )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9)既已无可奈何(既已:已经,同义复用)(10)乃遂私见樊於期(乃遂:于是,同义复用)三、根据注释写出相应的成语。
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本文“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4、图穷匕见语出本文。
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语出本文。
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
典出本文。
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7、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