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认知发展与教育
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教育方法
![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教育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b846bc6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0.png)
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教育方法学前教育的教案: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教育方法引言:学前阶段是儿童最为关键的成长时期,也是儿童认知发展最为迅猛的阶段。
早期的认知发展对儿童的未来学习和适应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作为学前教育的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并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本教案将围绕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教育方法展开论述。
一、儿童的认知发展1. 感知能力的发展儿童通过感官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他们逐渐学会辨识颜色、声音、形状等。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儿童的感知能力。
2. 认知结构的形成儿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包括对事物属性的认识、概念的形成等。
教师可以引导儿童通过分类、对比、归纳等方式,促进他们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3. 语言能力的提升儿童逐渐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则,能够通过语言进行思维和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绘本阅读、言语游戏等活动,提升儿童的语言能力。
二、儿童认知发展的教育方法1. 激发兴趣根据儿童的兴趣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引导儿童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引导他们主动提问并探索答案。
2. 提供具体经验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让儿童从实际中获取知识。
例如,带领儿童参观博物馆、农场等地,让他们亲眼见到、触摸到真实的事物。
3. 启发思维引导儿童进行思考和推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提出问题并鼓励儿童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创设情境在教育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儿童身临其境,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水平。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儿童亲身感受不同角色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5. 多元评价通过观察、记录、讨论等方式,全面评价儿童的认知发展。
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能力,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评价过程。
结语: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学前教育的关键任务之一。
通过合适的教育方法,我们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认知结构,提升语言能力。
探索小班教案中的认知发展教育方法
![探索小班教案中的认知发展教育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eb8684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9.png)
探索小班教案中的认知发展教育方法在小班教育中,认知发展是孩子成长的核心。
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应该注重采用一些认知发展教育方法,促进学童全面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教师在小班教案中实施认知发展教育。
一、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基础。
通过观察和思考,孩子能够主动探索和了解世界。
因此,在小班教案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1. 提供有趣的观察材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有趣的观察材料,如动物模型、植物标本等,引导学童观察并谈论自己的发现。
2. 問題解決活动: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解决活动,鼓励学童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游戏和玩具:通过游戏和玩具,教师可以激发学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二、促进学童的语言发展语言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工具。
具有良好语言能力的学童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在小班教案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促进学童的语言发展:1. 给予表达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童参与小组讨论,或者组织学童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有机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2. 阅读和讲故事: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年龄的图书进行阅读,或者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童的想象力,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
3. 词汇拓展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童参与词汇拓展活动,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新词汇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童的解决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认知发展的关键,它不仅涉及到学童的逻辑思维,还需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教师可以在小班教案中使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童的解决问题能力:1. 问题解决游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解决游戏,鼓励学童主动寻找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路。
2. 项目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童参与一些项目活动,如制作简单的机械玩具,激发学童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童可以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一版 第一章 绪 论
![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一版 第一章 绪 论](https://img.taocdn.com/s3/m/9ede606dec3a87c24128c4be.png)
第二节 婴幼儿认知发展的概括性特征
(七)25—36个月龄观察特征
开始发展时间概念,如今天、明天和昨天 开始发展相对的概念,如大和小、高和矮、里和外 通过数数和标识一堆物品来感知数 和其他孩子玩假扮游戏 自发地指认物品 较长时间专注于自主活动 从一个维度给物品分类 做事情时自言自语 有目的地使用物品
第一节 认知概述
人类记忆的模型
第一节 认知概述
(三) 思维
1. 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象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一类事物 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
2. 思维的特点 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概括性。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 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二是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 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第一节 认知概述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 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例如,新的大型工具软件的开发、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等都需要创造 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 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也是直 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既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象等。
第三节 影响认知发展 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对婴幼儿认知发 展的影响
二、成熟因素对婴幼儿认知发 展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对婴幼儿认知发展 的影响
四、教育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 响
五、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 相互作用,影响婴幼儿的认知发 展
选择性繁殖与白鼠走迷津错误次数间的关系
第四节 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的意义
1、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 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幼儿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
![幼儿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bebace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10.png)
幼儿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一、引言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认知发展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幼儿的认知能力与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幼儿的认知发展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入手,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措施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二、幼儿认知发展特点1.感知模式:幼儿更多地依赖感知,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主要通过感官获取。
2.自我中心:幼儿认知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只能理解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操作符号:幼儿逐渐能够掌握简单符号,并开始具备逻辑推理的能力。
4.认知能力跳跃:幼儿的认知能力并非线性发展,常常会呈现跳跃性的增长。
5.模仿学习:幼儿通过模仿学习获取知识,尤其在语言和行为方面表现突出。
三、幼儿认知发展的教育方法1.创设丰富环境:提供各种感官刺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建立亲子情感:亲子互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认知发展,家长要注重与幼儿的沟通交流。
3.启发性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培养其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4.示范引导: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积极示范正确的认知方式和行为。
5.游戏教育: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在玩耍中学习。
四、实施教育的建议1.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的认知发展速度和方式都不同,要根据个体差异量身定制教育方案。
2.多角度教育: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幼儿多方面的认知需求。
3.定期评估:定期对幼儿进行认知水平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其认知发展。
4.与家长合作:家长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应积极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五、结语幼儿认知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幼儿的认知能力会不断提升。
通过创设丰富的认知环境,采用启发性的教育方法,以及与家长的有效合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充分发展其认知潜力,成为更加独立和自信的个体。
教育心理学认知发展
![教育心理学认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cd573b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19.png)
教育心理学认知发展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教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机制的学科。
其中,认知发展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的概念、发展理论以及对教育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认知发展的概念认知发展是指人类在认知过程中的能力和思维方式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变化过程。
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认知发展对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形成和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它涵盖了感知、注意、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等多个方面。
二、认知发展的理论1. 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Jean Piaget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周围环境不断交互、探索和构建知识结构来实现的。
2. 文内斯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文内斯基强调人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环境和文化的激励和引导下进行的,他认为学习和发展是一体的过程。
文内斯基的理论提出了“近处发展区域”和“远处发展区域”的概念,强调了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和潜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认知发展对教育的启示1. 适应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基于文内斯基的理论,教育者应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和潜力进行教学,创设有挑战性但又不超过学习者能力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2. 培养批判性思维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和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重视情感因素情感与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良好的情感基础。
四、认知发展的启示与实践为了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化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发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知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b9f41e1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3a.png)
认知发展与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认知发展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认知发展涉及到人类智力的成长过程,包括思维、学习、记忆、注意力等方面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培养其智力能力和思维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终身学习能力。
本文将探讨认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并介绍几种促进认知发展的教育方法。
一、认知发展的重要性认知发展是人类智力成长的关键过程,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学习效果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教育和学习,人们可以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提高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
近年来,认知发展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认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教育提供了学习的环境和资源,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并通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具体而言,教育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影响认知发展:1. 提供适宜的学习材料和任务。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学习资源和任务有不同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材料和任务,帮助他们积极探索、发现和学习。
2. 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教育者应提供积极、鼓励和支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其主动学习和思考。
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认知方式。
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践、互动、合作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的尊重。
4. 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他们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深层次的含义,提高问题解决的效果。
5. 注重跨学科教育。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
教育者应注重跨学科的教育,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认知能力。
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
![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1bb762abfab069dc5122012f.png)
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复习题一、单选题1、通过对物体的抓取和吮吸的方式来认识世界,主要是皮亚杰()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2、儿童认为所有物体都是有生命的,这体现了儿童的()特点。
A不可逆 B单维思维 C自我中心 D泛灵论3、成功的社会认知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其中不包括()。
A存在 B需要 C推论 D认同4、皮亚杰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是()。
A认知发展 B生理发展 C人格发展 D社会发展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2-7岁的儿童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6、实验者同时呈现两个图案并测量婴儿注视各个图案的时间,是采用了()考察婴儿的知觉现象。
A偏好方法 B生理反应方法 C习惯化方法 D吮吸频率方法7、吉布森等人的视觉悬崖装置主要用于考察婴儿的()。
A大小知觉 B形状知觉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8、“杀鸡给猴看”体现了班杜拉的()。
A.替代强化 B.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模仿强化9、用于验证“婴儿能够记住在子宫里经历过的特定事件”的研究是()。
A七个大灰狼 B帽子里的猫 C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D卖火柴的小女孩10、当出现一个新异刺激时,儿童最初的反应很强烈;当熟悉了该刺激时,对刺激的反应减少,这是指()。
A偏好方法 B生理反应方法 C习惯化方法 D吮吸频率方法11、下列()不是“妈妈语”的特征。
A语速慢 B音调夸 C声音高 D声音低12、某一客体从儿童的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仍然存在,这体现了()概念。
A守恒 B图式 C客体永久 D同化和顺应13、一项经典的研究:研究者选定三个年龄的儿童——出生后2个月的、5个月的、8个月的,把毛巾分别放在他们的脸上作刺激变量。
结果发现:2个月的儿童盲目地全身挣扎,5个月的儿童双手向毛巾方向乱抓,而8个月的儿童则不费力地拉下毛巾。
就研究方式而言,这是()。
A微观发生学设计 B聚合交叉设计 C纵向研究设计 D横断研究设计14、“狗生小狗,猫生小猫”,这是儿童对()的认识。
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一版.答案
![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一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fc8f19f705cc1754270916.png)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 什么是认知?答:据牛津大辞典的解释,认知是指通过思维、经验和感知获得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活动或过程。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术语,认知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内容。
举凡与获知、理解有关的心理活动或过程,均可归入认知范畴。
2. 感知觉的形成有哪些环节?答:感知觉的形成包括三个环节: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传入神经的活动和大脑皮质的活动。
感知觉第一环节由感受器完成,感受器为一些专门的神经细胞,接受特定的物理化学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生物电信号。
每种感觉都有其特定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承担着对特定刺激进行能量转换的作用。
第二环节即将感受器转换成的刺激生物电信号传递至大脑特定区域。
第三环节在脑的投射区完成,脑皮质对承载刺激的生物电信号进行反映,感知便产生了。
感知是动态的过程,感知系统对个体的反应及活动情况不断提供反馈并对之进行调节。
3. 婴幼儿认知发展有哪些概括性特征?请举例说明。
答:(1)认知处于形成过程中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
他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新生儿会看,会听,会尝出味道,还会嗅出气味。
他爱看颜色鲜艳的东西,爱看人脸。
他爱听柔和的声音,爱听提高语调的说话声,特别爱听妈妈的声音。
他爱吃甜食,不喜苦味。
生后头几天吃了某种奶粉,就拒绝别的奶水。
吃母奶的孩子夜里醒来,闭着眼睛用鼻子去找妈妈的乳房。
注意的发生,一般认为是在生后2—3周。
即在感知觉发展的基础上,出现视觉和听觉集中的时候。
孩子会盯着眼前的人脸注视片刻,也会停止一切活动倾听某种声音。
最初的记忆表现在新生儿能够区别熟悉的声音和不熟悉的声音。
如果连续在他耳边发出某种声音(如蜂鸣声),几次以后,他不再有反应,这时向他发出另一种声音(如沙沙声),他又重新有反应。
这表明他能够记住先前听见过的声音。
在1岁半到2岁左右,想象开始发生。
这时出现最初的游戏。
比如,幼儿会抱着玩具娃娃拍拍。
与此同时,思维开始出现。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认知活动。
认知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认知发展的规律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383695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a.png)
认知发展的规律与教育(一)认知是个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活动,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在心理上表征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的发展。
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以下几点:
(1)认知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概括发展
认识过程:感觉过程——知觉和表象——思维活动;
从情绪发展过程看,最初引起情绪活动的也是非常具体的事物,以后才是越来越抽象的事物。
(2)认知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儿童最初的认知活动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以后逐渐向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方向发展,出现有意注意、有意记忆等。
(3)认知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
儿童最初的认知活动是笼统而不分化的,发展的趋势是从混沌到分化和明确,即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
教育活动应当遵循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既要看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注重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要考虑认知发展的连续性。
教育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1/1。
幼儿时期的认知发展与培养
![幼儿时期的认知发展与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204fd06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4.png)
幼儿时期的认知发展与培养幼儿时期是孩子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潜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孩子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方法,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幼儿时期的认知发展与培养进行论述,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具体技巧。
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幼儿时期的认知发展可分为若干个重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特定的特征和表现。
在3岁至6岁阶段,幼儿开始进入预操作阶段,他们逐渐理解并运用符号进行思维,并能通过操作对物体进行想象。
在7岁至12岁阶段,幼儿逐渐进入具体操作阶段,他们能进行逻辑思维和推理,并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在每个阶段,教育者应根据孩子的认知特征和能力水平,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培养。
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幼儿时期的感知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
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来促进幼儿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例如,可以给幼儿提供各种形状、颜色、质地的物体,让他们通过触摸、观察、品尝等方式来感知和认知。
同时,可以通过音乐、游戏、拼图等活动来刺激幼儿的听觉和视觉感知,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和观察力。
培养语言和沟通能力语言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语言的运用,幼儿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意思,并参与到社交互动中。
教育者可以通过与幼儿进行对话、阅读故事书、唱儿歌等方式,培养他们的语言和沟通能力。
此外,教育者还可以设置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模仿和表演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交往能力。
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幼儿时期的认知发展需要有趣和刺激的学习环境作为支持。
教育者可以通过创建富有创意的教学场景、使用多媒体教具、设计游戏化学习活动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为了使幼儿能够在学习中保持专注和注意力,教育者应创造安静、整洁、有秩序的学习环境,并根据幼儿的注意力水平安排适当的学习时长和休息时间。
提供具体操作和实践机会幼儿时期的认知发展需要通过具体操作和实践机会来加深和巩固。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3a4eec4866fb84ae55c8da1.png)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一)皮亚杰(瑞士)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发展的本质是“适应”。
2.发展的概念(发展观或知识建构的过程)①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无条件反射)。
②同化:儿童利用已有图式(经验)把新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③顺应:儿童改变已有图式(经验)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
④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3.发展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个体通过感官去知觉外部环境,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②前运算阶段(2-7):个体具有不可逆性、单维、刻板性,以自我为中心,尚未掌握永恒,出现了“泛灵论”即万物皆有灵。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个体掌握了永恒、分类和顺序等排列运算能力,可进行逻辑思维。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能从多种维度和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
4.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①成熟。
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为认知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
②练习与习得经验。
练习与习得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逻辑数学经验。
③社会性经验。
社会性经验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
④平衡化。
平衡化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平衡化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5.教育启示①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教育中应依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②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
③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④教育教学适应个体差异。
(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发展的实质(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就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5d2df19ff7ec4afe05a1dfb8.png)
一、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包括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等多方面。
(毕生发展)(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1.认知的含义:认知是指个体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加工信息的过程即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过程。
2.认知发展的规律①认知活动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发展。
②认知活动从无意识向有意识发展。
③认知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
总之,认知活动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连续性等。
3.认知活动与教育人的认知活动各个方面是多层次,不同步的,认知发展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多阶段和多水平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认知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育。
目前心理学界已经研究出很多社会普遍认可的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揭示了认知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也要求教育要顺应认知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1.人格的含义:人格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互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一般包括人的气质和性格。
具有独特性、综合性、功能性和稳定性。
2.人格发展的规律①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
人一生的人格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又可以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表现出相应的一些特点。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
人格发展总是朝着一定方向发展,且有先后顺序,这种顺序既不可逆,也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
同一个体内,人的发展在不同时间段发展的快慢不同,在同一时间段,人的人格不同方面发展的快慢也不同。
④共同性和差异性。
个体的人格发展会表现出共有的一些特点,但是每个个体又都有自己独特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3.人格发展与教育人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既受先天的影响,又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且各个阶段又有其独特性,或者说面临着不同的矛盾与危机。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b080d52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73.png)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教育导言小学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接受教育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理解和掌握世界,形成自己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
因此,对于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教育,我们应该关注其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法。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特点1. 发展阶段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他们正在从幼儿期向思维成熟的阶段过渡。
在这个阶段,他们逐渐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同时,他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也在逐渐提高。
2. 学习兴趣小学儿童对于新事物和知识充满好奇心,他们渴望探索和了解世界。
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较高,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 社交能力小学儿童开始逐渐融入社会,与同伴和教师的交往增多。
他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学会合作、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对于他们的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二、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教育方法1. 激发学习兴趣为了促进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教育者应该注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实践机会和引导思考等方式,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同时,教育者还应该尊重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根据他们的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2. 培养综合能力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全方位的培养。
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艺术、科学实验、团队合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3. 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育者应该创设有利于学习和发展的场所,提供适宜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材料。
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让孩子们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4. 培养社交能力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与社交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
教育者应该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鼓励孩子们与同伴进行互动和交流。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神经科学译丛:0-8岁儿童的脑、认知发展与教育
![教育神经科学译丛:0-8岁儿童的脑、认知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6082a57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16.png)
教育神经科学译丛:0-8岁儿童的脑、认知发展与教育示例文章篇一:《0 - 8岁儿童的脑、认知发展与教育》一、0 - 3岁宝宝的奇妙世界哎呀,0 - 3岁的小宝宝们呀,那可真是像一个个神秘的小星球呢!这个时候的宝宝脑瓜子就像一块超级肥沃的土地,正等着各种各样的知识种子去播种呢。
我邻居家有个小弟弟,才1岁多。
他呀,眼睛亮晶晶的,就像天上的小星星。
每天看到啥都好奇得不得了。
他妈妈拿个小铃铛在他面前晃悠,小弟弟的眼睛就跟着铃铛转呀转,那小模样可有趣了。
这就是他认知世界的开始呀,通过看、听这些简单的方式。
你想啊,这个阶段的宝宝就像小海绵一样,啥都能吸收。
他们开始学着分辨爸爸妈妈的声音,知道谁是最亲近的人。
我问妈妈,为啥小宝宝这么小就能认人呢?妈妈说,这是宝宝的大脑在快速发育呢,他们的小脑袋里已经开始建立起关于家人的认知模式啦。
我还看到过更小的宝宝,才几个月大。
他们会伸手去抓东西,抓到啥就往嘴里塞。
这可把大人吓得不轻呢。
但其实呀,这也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
他们的大脑在告诉他们,这个东西是啥样的呢?是软的还是硬的?能不能吃呀?就像探险家在探索未知的岛屿一样。
这个阶段的教育呢,不需要太复杂。
爸爸妈妈的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啦。
给宝宝唱唱歌,讲讲简单的小故事,宝宝就会很开心啦。
要是爸爸妈妈总是不在身边,宝宝就会像小花儿没有阳光一样,变得没那么活泼呢。
所以呀,这个时候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让宝宝感受到满满的爱,他们的小脑袋就会健康地发育啦。
二、3 - 6岁小朋友的魔法王国哇哦,3 - 6岁的小朋友可不得了啦,他们就像走进了一个魔法王国一样。
这个时候的他们呀,大脑像是装上了小马达,转得可快了呢。
我在幼儿园里看到好多小朋友,他们开始会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啦。
比如说搭积木,那些小小的积木在他们手里就像有了生命一样。
一个小男孩搭了一个高高的城堡,他还跟旁边的小朋友说:“看,我的城堡可坚固啦,能挡住大怪兽呢!”这就是他们的想象力在发挥作用呀。
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b3841d80a0116c175f0e486e.png)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什么是个体发展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联系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生理成长与心理发展。
生理成长,包括大脑的发育、身高体重的增加、生理机能的改变等。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等。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语言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学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并达到较高的水平。
人格与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一)、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这种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使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当一种心理活动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而又未表现出质变时,它就正处于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
这种心理变化在未达到新质变之前,而进行的孕育新的质变的量变过程,被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儿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在有意无意地为下一发展阶段作准备,并且每一个发展阶段又是儿童先前成长发育与经验的结晶。
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要依次经过不同的时期,同时每一时期又有相对固定的特性,这就是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儿童心理发展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因质变,使得儿童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于是心理发展过程就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与年龄相联系的。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的是个体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说一般,是由于它是某个年龄段的儿童普遍具有的说典型,是由于它代表了该阶段儿童心理的特色说本质,是因为它足以作为该年龄阶段的标志,以区别于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目前,心理学依据儿童在一定时期内所表现出的共同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二)、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这些能体现出基因型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地把遗传所确定的发展程序体现出来。
幼儿的认知发展及其对养育的影响
![幼儿的认知发展及其对养育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b26c76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f5.png)
幼儿的认知发展及其对养育的影响幼儿期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关键的成长阶段,也是认知能力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
幼儿的认知发展对其养育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及其对养育的影响,并提供一些相关的方法和具体技巧。
一、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1. 感知能力的发展感知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基础。
从出生开始,幼儿通过感官对外界进行感知,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能够区分各种感知信息,并能将不同感知整合起来,形成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2. 认知结构的建立在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对于某个知识领域的认知组织方式。
幼儿通过对事物的感知和体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将已有的知识和新的信息相连接。
3. 概念形成的发展概念是幼儿认知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经验的积累,幼儿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这些概念有助于幼儿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纳,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领域。
二、认知发展对养育的影响1. 教育模式的调整对于幼儿的养育和教育,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调整他们的教育模式,为幼儿提供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学习方式和环境。
2. 鼓励积极探索幼儿时期是探索世界的关键时期,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鼓励幼儿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通过提供有趣的学习材料和环境,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3. 亲子互动的重要性幼儿的认知发展需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和引导。
亲子互动是养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长可以通过与幼儿的交流、共同参与游戏等方式,促进幼儿的情感和认知的发展。
三、相关方法和具体技巧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为了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家长和教育者可以提供各种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可以带幼儿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让他们接触各种新事物,扩展他们的认知领域。
2. 创设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bf03bd3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2b.png)
第12页,共36页。
三.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
•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的理论 认为,认知发展多数是由机体外部向内 发生的。 • 维果斯基的主要假说是:个体头脑 之中的或者说内部的过程起源于个体同 别人的相互作用。
• 使用支架的教师不仅能对儿童已发展和正在发 展的认知技能做出反应,还能对他们已发展和正在 发展的社会情绪需要和行为做出反应。
第23页,共36页。
4.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 儿童通过将外部的对 话加以内化来学习 • 儿童并不总是以最高 能力水平进行反应的 • 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 杂地联系在一起
• 感知运算阶段(sensorimotor stage) •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 •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第11页,共36页。
3.皮亚杰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第24页,共36页。
四.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与教育
• 个性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 是指个体获得一系列特质而使自己不同于 其他人的发展过程。 • 社会发展(social development)是 个体习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从 而成为社会人的发展过程。
第25页,共36页。
第6页,共36页。
4.领域一般性与领域特殊性的认知发展 • 不同的认知发展理论在论及发展观点 上的另一个分歧是: • 一般性领域发展(Domain-general development)几乎是同时在多个领域发 生。 • 特殊领域性发展(Domain-specific development)则是以不同的速度发生在 不同领域。
儿童认知发展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儿童认知发展与学前教育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ad32a1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c.png)
儿童认知发展与学前教育的关系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来看,认知发展是其最重要的一部分。
而学前教育作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儿童认知发展与学前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学前教育在推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儿童认知发展的内涵与阶段儿童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在感觉、知觉、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根据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感觉运动期(0-2岁):婴幼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通过触摸、品味、视觉等感官经验来获取信息。
2. 前运算期(2-7岁):儿童开始逐渐具备符号操作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
此阶段的关键是发展语言和思维的能力。
3. 具体运算期(7-11岁):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等具体的操作,并开始学会运用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4. 形式运算期(11岁以后):儿童的思维逐渐抽象和理论化,具备运用逻辑和抽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前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学前教育在儿童认知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学前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几个方面促进:1. 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通过启蒙教育和互动交流,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为其后续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奠定基础。
2. 培养儿童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学前教育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和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通过绘本、游戏等方式,丰富儿童的知识储备,扩展他们的认知领域和视野。
4. 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通过团队合作、交流互动等方式,促进儿童的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交认知水平。
三、学前教育的优化与挑战尽管学前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 教育资源不均衡:在城乡和地区之间,学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导致一些地区的儿童无法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
儿童教育与认知发展
![儿童教育与认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986940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98.png)
儿童教育与认知发展儿童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家庭都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以便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成功。
与此同时,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儿童教育与认知发展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儿童的教育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在早期教育阶段,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和经验学习来理解世界。
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他们建立起基本的认知框架,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情况。
在0-3岁的早期教育中,注意力和观察力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
父母可以通过创造有趣且刺激的环境,如提供各种玩具和书籍,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和儿童互动、讲故事、问问题等方式来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和思维能力。
这种早期的教育和刺激环境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起基本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儿童的教育重点逐渐从基础知识向思维培养转变。
在这个阶段,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例如,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此外,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如体育、音乐和美术,也能提供儿童全面而丰富的认知刺激,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
实际经验和社会交往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和老师应该鼓励儿童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探索自然、参观博物馆和参加社区服务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儿童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技巧。
此外,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为儿童的教育和认知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和挑战。
儿童在使用电子设备时,需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监督。
同时,借助科技工具,如互联网和电子学习平台,也可以为儿童提供新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体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人格发展、个体 与他人关系的社会性发展以及认识或认知的 发展等四个方面。
个体发展内容的两个不同方面:
一是个体的生长和成熟,受生理规律支配,是遗传带来 的变化,随时间的进展自然发生(生理发展);
二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变化(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 境的作用下,整个反映活动不断得到改造, 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 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认知发展与教育
案例:
印度狼孩卡玛拉在出生不久之后就被狼叼去,在狼 的环境中生活了7、8年。被发现时,她只能用四肢行走, 昼伏夜动,吃东西不用手拿,而是把食物放在地上用嘴 撕开吃。
发展
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胚胎、出生、成熟、衰 老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 过程。
问题:发展与变化等同么?
2 重视儿童的学习意愿
考虑儿童现有思维水平的基础上展开,充分考虑儿童的 学习兴趣与意愿。
3 因材施教,纵向比较
所有儿童都要经过相同的发展阶段,只是存在速度上的 差异,因此教师必须因材施教,一视同仁。
2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案例分析
有位父亲告诉别人,他的孩子只有2岁,有一天看到客 人送来了一蓝苹果,孩子马上将苹果拿到了自己的房间, 根本没有想到分给周围的亲人和客人,因此他特别担心 孩子从小就自私自利,长大后怎么办? 还有一位妈妈来到咨询室向老师请教,她的孩子2岁, 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上小学的表姐,她不仅抢过表姐手 中的布娃娃,并连自己的椅子也不让表姐坐,妈妈要求 她把布娃娃还给表姐,她就开始大哭大闹。 问:请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解释以上情形?
认知发展
研究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们已经发现,儿童 吸收知识时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大不相同。
以成人为中心的旧式教育将儿童视为具体而微的成人,要 么将成人认为重要的知识教授给儿童(社会文化观),要么由 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学生学习知识(教师中心主义).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公认:要教儿童知识,必 先了解儿童如何学习知识;要教儿童思维, 必先了解儿童如何思维。否则,不是事半功 倍,就是徒劳无功。
心理学家将“母亲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 期;
8
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是指个 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 认识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 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从教育的角度看,认知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最重 要的一个层面,原因是,教育上一向重视知识的 教学,而知识教学的心理基础就是认知发展。
总结
1. 发展的概念 2. 发展的顺序与方向 3.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5.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感谢聆听!
)阶
段。
A. 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参考价值
按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 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 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促进儿童心智发展的教育功能;
在教学中的应用
1 发现学习
应给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促其发现和探索能力的发 展,鼓励儿童通过与环境的自发的相互作用来发现自我。
认知发展: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 情绪,人格(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连续性与阶段性 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不平衡性 个别差异 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
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鸭和 小鹅的习性时发现,它们通常将出生后第 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 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母亲 印刻”(imprinting).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花了大半生的精力,通过大量的观察 和实验,按着儿童智慧发展的水平,把儿童 心理(智慧、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 婴儿期)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学前期)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岁,小
学)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15,初中)
守恒概念的形成
三山实验
三山实验的改变设计情境
真题再现
赵明能根据A>B,B>C,则A>C的原理,推出A、B、C三者
的关系,如“小张比小李高,小李比小王高,则小张最高。”根
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赵明的认知发展处于(
Jean Piaget:皮亚杰(18961980)
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瑞士儿童心理学家, 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人类 智慧的探索者,被誉为心理 学史上除弗洛伊德之外的一 位“巨人”。
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 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 起来,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 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
一个概念 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
二种基本的行为倾向: 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 适应:调节环境的倾向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
三种心理机制: 1 同化:儿童新感知的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认知图 式相吻合 2 顺应:儿童改造原有图式,使新遇见的事物或事件得 以在某种方式上适合这个图式 3 平衡:自我调节机制,将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