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近日,为了提高对气象灾害的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一份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范本。
该预案旨在为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指导,确保在面对气象灾害时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应急响应。
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洪水、干旱、冰雹等极端天气事件,往往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该范本详细阐述了在气象灾害发生前后,各级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预警发布、人员疏散、救援物资调配、灾后重建等方面。
预警系统是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范本强调了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的重要性,要求相关部门及时准确地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确保公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
人员疏散方面,预案指出必须制定详细的疏散计划,包括确定安全的疏散路线、设立临时安置点以及确保疏散过程中的秩序和安全。
对于特殊群体如老人、儿童、残疾人等,预案要求给予特别关注和照顾。
救援物资的储备和调配也是预案中的重要内容。
范本建议各级政府建立物资储备库,储存必要的救灾物资,如食品、饮用水、帐篷、衣物等,并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同时,还应当建立物资调配机制,确保资源能够优先送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灾后重建工作同样不容忽视。
预案提出,应迅速评估灾害造成的损失,制定科学合理的重建规划,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重建工作。
在此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避免二次灾害的发生。
除了上述关键点外,范本还提到了加强公众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
通过定期举办应急演练、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等方式,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
总体而言,这份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范本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应对气象灾害的框架。
它不仅涵盖了灾害发生前的预防和准备措施,还包括了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工作。
通过实施这一预案,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对气象灾害的应对能力,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通用5篇)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通用5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篇一一、总则1.1编制目的为做好预防和处置台风、暴雨等带来的各种灾害,进一步完善我公司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建立防台风、暴雨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响应机制,保证抗台风、抗雷暴雨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2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xx精细化工厂的'台风、暴雨等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
1.3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防台风、暴雨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防台风、暴雨工作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实行部门主管人员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实行全厂员工参与方针。
(3)快速反应,部门联动。
发生台风、暴雨及次生灾害时,各部门、应急小组联合行动、快速响应,及时、高效地开展预防和应急处置。
各部门都要服从公司防台风、暴雨应急小组的统一指挥和调度。
1.4工作重点(1)组织员工及时避风避险。
(2)组织重点区域的物质安全转移。
(3)仓库、车间、办公室、车棚等设施的安保及低洼地区的防洪排涝。
(4)风、雨、潮的预报预测和预警,并及时向员工发布台风信息。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2.1设立防台风、暴雨应急小组(以下简称应急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公司的防台风、暴雨抢险救灾工作。
2.2应急小组组成应急小组总指挥由xx担任,副指挥由xx担任。
应急小组成员由各部门主管、办公室人员组成。
应急小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篇二冬季防雨雪冰冻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之相关制度和职责,为提高防御冰雪灾害天气的应急处置能力,迅速、高效、有序地展开紧急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建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预案启动的方式当遇到重大气。
为提高防御冰雪灾害天气的应急处置能力,迅速、高效、有序地展开紧急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建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重大气象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重大气象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有效提高我国重大气象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消除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气象局、国家应急管理局等部门的相关规定。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发生的重大气象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涝、干旱、地震、冰雹、暴雨(雪)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和救灾工作。
1.4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的威胁和危害。
(2)预防为主,防救结合。
加强自然灾害预警预测,做好预防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应急救助机制,确保及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实行分级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4)协同配合,社会参与。
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协同配合,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共同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二、组织体系2.1 国家级应急指挥部设立国家级应急指挥部,负责对重大气象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和救灾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协调和指挥。
2.2 地方级应急指挥部各级地方政府设立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重大气象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和救灾工作。
2.3 部门职责(1)气象部门:负责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测、监测和信息发布,提供气象灾害相关资料和技术支持。
(2)应急管理部门:负责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救援行动。
(3)水利部门:负责水旱灾害的预防和应对,组织调度水资源,确保防洪安全。
(4)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
(5)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城乡住房安全的检查和鉴定,组织灾后住房重建工作。
(6)交通运输部门:负责自然灾害导致的交通设施损毁的修复和保通工作。
气象灾害三级应急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气象灾害特点和实际,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各级气象部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应对气象灾害过程中,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
二、组织体系2.1 领导机构成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2 工作机构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监测预警组、应急响应组、应急处置组、恢复重建组等。
2.3 职责分工各级气象部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三、监测预警3.1 监测预报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监测,及时掌握气象灾害发展趋势,发布预警信息。
3.2 预警信息发布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3 预警准备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预警信息,做好应急准备。
四、应急响应4.1 响应启动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4.2 分级响应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分为三级:一级响应、二级响应和三级响应。
4.3 响应措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应急响应级别,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监测预警,密切关注气象灾害发展趋势;(2)组织力量进行应急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3)开展应急救助,提供生活物资和医疗救助;(4)维护社会秩序,确保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正常运行。
五、应急处置5.1 现场处置应急处置组根据气象灾害情况,采取以下措施:(1)组织力量进行救援,确保被困人员安全;(2)转移危险区域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3)修复受损基础设施,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5.2 应急救援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六、恢复重建6.1 制订规划根据气象灾害影响范围和程度,制定恢复重建规划。
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通用10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在自己预料之中的事件,为了降低事故后果,可能需要提前进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1一、适用范围适用于项目部防洪、防暴雨应急救援工作的指导。
二、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2、《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4、《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5、《重大危源源辨识》(GB 18218)三、重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1、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为自然灾害,发生地点为公司所属营区及施工项目。
2、可能影响范围为营区及施工作业场所,可能影响的人数为现场施工作业人员。
3、发生事故可能造成1人或数人伤亡,构成重大安全事故/事件。
四、小组1、项目应急领导小组略五、应急资源配备情况1、资金的配备项目财务部必须保证10万元的应急备用金,以备紧急事件发生时,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应急工作。
2、应急物资、设备设施的配备(略)3、项目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手机号码:略六、预防监控措施(一)防洪1、当接到气象台发布24小时内有暴雨(降雨量50-100毫米)时:(1)防洪、防暴雨领导小组应立即把气象信息和防范工作要求通知各有关部门和工区。
(2)各有关部门和工区要按照通知的精神认真落实、检查防洪、防暴雨预案的准备情况,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各有关部门和工区要坚持每天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时刻保持与防洪、防暴雨领导小组的联络。
2、当接到气象台发布24小时内有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降雨量大于100毫米)时:(1)防洪、防暴雨领导小组提出具体的措施,向各有关部门和工区发出通知。
(2)各有关部门和工区要按照通知的精神,立即行动起来,检查落实各自系统的防洪、防暴雨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处于临战状态。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方案
一、编制目的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3.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4.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5.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6. 国家相关专项预案等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范围内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冰冻、大雾、霾等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 各级气象部门、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地区、本部门的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
五、监测预警1. 监测预报:各级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监测预报,提高预报准确率,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 预警信息发布: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 预警准备: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要按照预警信息,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4. 预警知识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气象灾害预警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六、应急处置1. 信息报告:各级气象部门、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及时报告气象灾害情况,确保信息畅通。
2. 响应启动:根据气象灾害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 分部门响应: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应急处置措施。
4. 分灾种响应:针对不同气象灾害,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5. 现场处置: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和志愿者,开展现场救援和应急处置。
6. 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气象灾害应急处置。
7. 信息公布:及时公布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进展情况。
8. 应急终止或解除:根据气象灾害情况,适时终止或解除应急响应。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VS
社会力量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和应 急处置工作,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范意 识和能力。
专家委员会
成立气象灾害防御专家委员会
为各级政府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方案、评估风险等级等提供专业建议和意见。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内设专家组
为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03
应急准备
信息收集与研判
媒体参与
加强媒体在气象灾害应急 管理中的参与,及时准确 传递预警信息和应急响应 措施。
04
预警发布与响应
预警等级及标准
蓝色预警
预计将要发生特别严重的气象灾害 ,可能会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
黄色预警
预计将要发生严重的气象灾害,可 能会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橙色预警
预计将要发生较严重的气象灾害, 可能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 失。
信息发布
通过媒体、短信、电话、网络等多种途径将预警解除信息传 播给公众。
05
灾害处置与评估
灾前预警防范
气象监测预报
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手段,对气象变化进行实 时监测预报。
预警信息发布
通过各种媒体和通讯渠道,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 息。
防范措施准备
制定多种防范措施,做好应对灾害的各项准备工 作。
灾中应急处置
取暖御寒物品等。
救援力量储备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 健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调配
机制。
交通运输储备
各级政府应储备必要的交通运 输工具,包括车辆、船舶、飞 机等,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及
时运输救援物资。
培训与演练
01
02
03
培训计划制定
各级政府应制定培训计划 ,开展应急管理培训,提 高应急管理人员素质。
气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为了提高应对气象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确保气象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 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3. 提高各级各部门应对气象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三、预案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突发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暴雨、洪水、台风、冰雹等极端天气事件。
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后的应急处置。
3. 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突发事件。
四、组织体系与职责1. 成立气象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全市气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应急管理、信息报送、协调联络等工作。
3. 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五、应急处置措施1. 预警发布(1)气象部门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2)相关部门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2. 应急响应(1)启动应急预案,进入应急响应状态。
(2)各级各部门按照预案要求,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 现场处置(1)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2)对受灾群众进行疏散、转移和安置。
(3)修复受损基础设施,确保交通、通讯等正常运转。
4. 信息发布(1)及时发布气象灾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2)加强舆论引导,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六、应急保障1. 人力资源保障(1)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2. 物资保障(1)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确保应急需要。
(2)加强与相关部门的物资调配,确保物资供应。
3. 资金保障(1)设立应急专项资金,用于应急物资采购、救援工作等。
(2)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确保应急资金需求。
七、预案实施与评估1. 预案实施(1)各级各部门按照预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一、编制背景气象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异常现象所引起的灾害,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强风、低温、高温、雷电、冰雹等。
近年来,我国气象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提高我国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制定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作原则1.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全面加强应对气象灾害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2. 预防为主,科学高效。
充分利用各种措施切实提高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和应急处置能力。
3. 依法规范,协调有序。
依照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工,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健全协调配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4.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各村(社区)在镇党委和政府领导下负责各自辖区内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三、组织机构1. 成立气象防灾减灾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
2. 设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负责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
3. 设立应急救援队伍,负责气象灾害发生时的抢险救援、人员疏散、医疗救护等工作。
四、预防与预警1. 气象灾害预警等级划分: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预警等级划分为四级,分别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
2. 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负责发布,通过电视、广播、短信、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向公众传递。
3. 预防措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各村(社区)要组织群众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五、应急处置1. 气象灾害发生后,气象防灾减灾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2.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迅速组织群众疏散,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如下:
1. 气象灾害的严重性依旧不可忽视。
根据国家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每年我国都会遭受各种气象灾害的侵袭,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威胁。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认真制定应急预案,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2. 首先,应急预案的前提是全面了解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危害。
各种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等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危害程度,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3. 在应急预案中,必须明确每个人员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展开救援和应对工作。
每个人员都要了解自己的任务和责任,做好充分准备。
4. 对于气象灾害的预警工作也是应急预案中的关键环节。
只有提前做好预警工作,才能更好地避免灾害造成的损失。
各级气象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5. 对于气象灾害的救灾和恢复工作也必须全面考虑。
在灾害发生后,急需对受灾区域进行救援和恢复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6. 除了应急预案,还需要加强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7. 总而言之,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工作非常重要,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做好个人应急预案,提高自身的防灾意识,共同应对突发灾害带来的挑战。
以上是关于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一些观点和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思考。
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更好地应对气象灾害的挑战。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范文(精选5篇)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范文(精选5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范文(精选5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有时会发生突发事件,为了避免造成重大损失和危害,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编制应急预案。
那么问题来了,应急预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一、总则为有效地防范和处置因干旱少雨、冰雪等恶劣气候引发的灾害,切实保障行车和仓库物资财产安全及广大职工的安全,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公司安全发展提供保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公司仓库和道路运输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以下部门:1、东区仓库2、黄土坡仓库3、昆沙仓库4、小屯仓库5、运输部6、集装箱部(昆南项目部)7、施救站、修理组8、黄土坡停车场9、公司各职能部门公司各部门以及安技、机务、调度等相关人员发生灾情时应立即向组长和副组长报告,并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组织人员进行抢险,应急救援处置办公室设在安技部,电话:xxx。
三、本预案启动时机部门根据对各类气象灾害的发展态势,综合预评分析气象灾害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即应启动本预案。
1、组长职责是及时听取事态情况报告,立即召集小组成员研究、制定处置对策,组织开展应急工作。
2、副组长职责是在组长的统一部署下,及时向上级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报告,并按照研究制定的处置方案,指挥各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和善后等相关工作。
启动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近日,我国部分地区连续遭遇强降雨、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有效应对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现就启动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通知如下:一、预案启动背景近期,我国南方多地持续强降雨,北方部分地区旱情快速发展,给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研究,决定启动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二、应急响应等级根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影响范围,本次应急响应等级为二级。
三、应急组织体系1. 国家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全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2. 地方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3. 专业应急队伍:负责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工作。
四、应急响应措施1. 监测预警:气象部门要加强气象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2. 应急响应: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按照预案要求,启动应急响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 抗旱救灾:农业农村部门要组织抗旱保苗,调配抗旱物资,保障农业生产。
4. 防汛救灾:水利部门要加强水库、堤防等工程安全管理,做好洪水防御工作。
5. 保障群众生活:民政部门要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及时发放救灾物资。
6. 信息公开: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按照要求,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应急响应情况。
五、工作要求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预案有效实施。
2. 强化责任,落实措施。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各项应急措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3.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气象灾害防范知识,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是指国家制定的一份针对气象灾害的紧急预案,旨在做好气象灾害的应急准备和应对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灾害损失。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的内容:1. 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防范准备。
2. 救援力量准备:组织和调度各级救援力量,包括警察、消防、医疗救援、抢险队伍等,确保及时响应和救助。
3. 防护工程建设:加强气象灾害防护工程的建设,包括堤坝、排水系统、防风林等,加强海塘、山塘、水库和高风险区域的巡护和监管。
4. 疏散和安置:制定疏散和安置方案,指导公众在灾害中安全撤离和安置,提供救助和人员安全保障。
5. 物资储备和调度:组织和调配必要的救灾物资,包括食品、饮用水、药品、防护器材等,以备灾害发生时的应急需要。
6. 灾后恢复和重建:做好灾后社会秩序维护、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
7. 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分享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经验和信息,共同应对气象灾害。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是指国家制定的一份紧急预案,针对气象灾害做好应急准备和应对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灾害损失。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预案中的内容:- 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立健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防范准备。
- 救援力量准备:组织和调度各级救援力量,包括警察、消防、医疗救援、抢险队伍等,确保及时响应和救援。
- 防护工程建设:加强气象灾害防护工程的建设,包括堤坝、排水系统、防风林等,加强危险区域的巡护和监管。
- 疏散和安置:制定疏散和安置方案,指导公众在灾害中安全撤离和安置,提供救助和人员安全保障。
- 物资储备和调度:组织和调配必要的救灾物资,包括食品、饮用水、药品、防护器材等,以备灾害发生时的应急需要。
- 灾后恢复和重建:做好灾后社会秩序维护、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范围内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冰冻、大雾、霾等气象灾害事件的防范和应对。
因气象因素引发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其他灾害的处置,适用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
四、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
2.预防为主、科学高效:实行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防御标准。
3.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层级的作用,形成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应急体系。
4.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应急处置工作迅速、有序、高效。
五、组织体系1.国家层面:成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2.地方层面:各级政府设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3.专业机构:气象部门负责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和应急科普宣传等工作。
六、应急响应1.预警发布:气象部门根据气象灾害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应急响应启动: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应急处置:各级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4.救援行动:组织救援队伍,转移受威胁群众,提供救援物资和医疗服务。
关于气象灾害应急预案5篇
关于气象灾害应急预案5篇关于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怎么做?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关于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精选篇11、事故类型和危险程度分析公司所在地区5~11月为台风季节,平均每年有台风影响3次,灾害最大台风为年8月8日,中心最大风力12级,年9月15日出现最大台风暴潮,中心风力达12级以上。
由于台风期风暴可引起增水,台风增水或汛期涨水;且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150mm ,上述情况可能会对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1)应急抢险工作实行公司统一组织领导和分部门牵头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2)参与救援行动的公司人员和机械设备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服从指挥,配齐安全设施和防护工具,加强自我保护,确保救援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3)参与救援行动的全体公司人员要在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安全、高效、有序完成救援任务。
3、组织机构及职责1)应急组织体系公司成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
(1)总指挥:彭志洪(2)副总指挥:吴小烽(3)成员:蔡治寰、张清和、高海同、雷冬明、郭明祥、徐水土、王黎明、戴尧城、何文峰、尹克明、何贞贞、雷峰、胡新华、王涛(4)指挥部设:综合协调组、安全保卫组、抢险救援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事故调查组、善后处理组等专业处理组,具体承担事故救援和处理工作。
2)指挥机构职责(1)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负责事故现场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以及善后处理的组织指挥工作。
(2)专业处理组的职责综合协调组:负责安全事故的报告,通知指挥部成员及相关单位组别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协调各专业处理组的抢险救援工作,及时向公司总经理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故抢险救援进展情况,落实上级领导和公司领导关于事故抢险救援的指示和批示;具体由王涛负责。
安全保卫组:由公司保安队负责,具体负责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地区进行警戒、控制,组织人员有序疏散;由张清和负责。
气象减灾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了提高我国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气象减灾应急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3.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4. 《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5. 《地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洪水、干旱、高温、低温、寒潮、雪灾、冰雹、雷电、沙尘暴等。
四、组织体系1. 成立气象减灾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气象减灾工作。
2. 设立气象减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 建立气象减灾专家咨询组,为气象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五、预警与响应1. 预警信息发布:气象部门要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确保预警信息覆盖到所有受影响地区。
2. 应急响应启动:根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 应急处置: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按照应急预案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六、应急处置措施1. 预防措施:加强气象监测预报,提高预警准确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2. 应急救援: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抢险救灾工作;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确保生命安全;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3. 恢复重建:协助受灾地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七、保障措施1. 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气象减灾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气象减灾工作顺利开展。
2. 人员保障:加强气象减灾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需要。
4. 技术保障:加强气象科技研发,提高气象预报预警水平。
八、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要按照本预案要求,做好气象减灾工作。
3. 本预案由气象减灾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通过本气象减灾应急预案的实施,提高我国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气象灾害四级应急预案
一、总则为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气象灾害:暴雨、洪水、干旱、高温、低温、台风、沙尘暴、雷电、冰雹、大风等。
三、组织体系(一)成立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二)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信息收集、应急处置等工作。
(三)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本部门的应急处置工作。
四、预警信息发布(一)气象部门负责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二)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接收、汇总、分析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通报。
(三)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预警信息,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五、应急处置措施(一)暴雨、洪水灾害1.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组织转移危险区域群众,确保人员安全。
3.对重要基础设施、交通设施进行巡查维护,确保安全运行。
4.组织抢险救援队伍,做好物资储备和人员调配。
(二)干旱、高温灾害1.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组织农田灌溉,确保农作物生长需求。
3.加强公众健康防护,提高防暑降温意识。
4.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做好物资储备和人员调配。
(三)低温、台风、沙尘暴、雷电、冰雹、大风等灾害1.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组织转移危险区域群众,确保人员安全。
3.对重要基础设施、交通设施进行巡查维护,确保安全运行。
4.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做好物资储备和人员调配。
六、信息报告与处置(一)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规定时限,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情况。
(二)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对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调度和指挥。
(三)对应急处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应急保障(一)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进行。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标准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气象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气象灾害特点,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包括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冰冻、大雾、霾等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
二、预警与监测2.1 预警发布各级气象部门应根据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2.2 监测与报告各级气象部门应加强气象监测,密切关注气象灾害发展趋势,及时向上级气象部门报告监测情况。
三、应急响应3.1 应急响应等级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3.2 应急响应启动各级气象部门在接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根据预案规定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3 应急响应措施(1)组织指挥: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应急响应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2)人员转移:根据气象灾害预警,组织受威胁区域内的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
(3)应急救援:开展应急救援行动,救援被困群众,救助受灾群众。
(4)灾情调查:组织灾情调查,掌握受灾情况,为救援工作提供依据。
(5)信息发布: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信息,确保信息畅通。
四、应急处置4.1 恢复重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结束后,各级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4.2 总结评估各级气象部门应组织对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查找不足,完善应急预案。
五、保障措施5.1 人员保障各级气象部门应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人员素质。
5.2 资金保障各级政府应加大气象灾害应急资金投入,确保应急工作顺利开展。
5.3 设施保障各级气象部门应加强气象监测、预警、通信等设施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目录1总则1.1 编制目的1.2 编制依据1.3 适用范围1.4 工作原则2组织体系2.1 国家应急指挥机制2.2 地方应急指挥机制3监测预警3.1 监测预报3.2 预警信息发布3.3 预警准备3.4 预警知识宣传教育4应急处置4.1 信息报告4.2 响应启动4.3 分部门响应4.4 分灾种响应4.5 现场处置4.6 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4.7 信息公布4.8 应急终止或解除5恢复与重建5.1 制订规划和组织实施5.2 调查评估5.3 征用补偿5.4 灾害保险6应急保障7预案管理8附则8.1 气象灾害预警标准8.2 名词术语1总则1.1 编制目的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范围内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冰冻、大雾、霾等气象灾害事件的防范和应对。
因气象因素引发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其他灾害的处置,适用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
1.4 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全面加强应对气象灾害的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预防为主、科学高效。
实行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防御标准。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各项应急准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依法规范、协调有序。
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职责,做好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加强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沟通,做到资源共享,并建立协调配合机制,使气象灾害应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运转协调。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
根据灾害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对气象灾害实施分级管理。
灾害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本地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2 组织体系2.1 国家应急指挥机制发生跨省级行政区域大范围的气象灾害,并造成较大危害时,由国务院决定启动相应的国家应急指挥机制,统一领导和指挥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台风、暴雨、干旱引发江河洪水、山洪灾害、渍涝灾害、台风暴潮、干旱灾害等水旱灾害,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负责指挥应对工作。
——暴雪、冰冻、低温、寒潮,严重影响交通、电力、能源等正常运行,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严重影响通信、重要工业品保障、农牧业生产、城市运行等方面,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协调处置工作。
——海上大风灾害的防范和救助工作由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和国家海洋局按照职能分工负责。
——气象灾害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由国家减灾委组织实施。
2.2 地方应急指挥机制对上述各种灾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先期启动相应的应急指挥机制或建立应急指挥机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组织做好应对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指导。
高温、沙尘暴、雷电、大风、霜冻、大雾、霾等灾害由地方人民政府启动相应的应急指挥机制或建立应急指挥机制负责处置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指导。
3监测预警3.l 监测预报3.1.1 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快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气象卫星工程、水文监测预报等建设,优化加密观测网站,完善国家与地方监测网络,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
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
3.1.2 信息共享气象部门及时发布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信息,并与公安、民政、环保、国土资源、交通运输、铁道、水利、农业、卫生、安全监管、林业、电力监管、海洋等相关部门建立相应的气象及气象次生、衍生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实现相关灾情、险情等信息的实时共享。
3.1.3 灾害普查气象部门建立以社区、村镇为基础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工作,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3.2预警信息发布3.2.1 发布制度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遵循“归口管理、统一发布、快速传播”原则。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气象部门负责制作并按预警级别分级发布,其他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制作和向社会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3.2.2 发布内容气象部门根据对各类气象灾害的发展态势,综合预评估分析确定预警级别。
预警级别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I级为最高级别,具体分级标准见附则。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内容包括气象灾害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3.2.3 发布途径建立和完善公共媒体、国家应急广播系统、卫星专用广播系统、无线电数据系统、专用海洋气象广播短波电台、移动通信群发系统、无线电数据系统、中国气象频道等多种手段互补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同时,通过国家应急广播和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有线广播等相关媒体以及一切可能的传播手段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涉及可能引发次生、衍生灾害的预警信息通过有关信息共享平台向相关部门发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学校、机场、港口、车站、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重要道路和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桥梁、涵洞、弯道、坡路等重点路段,以及农牧区、山区等建立起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
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气象部门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前,要及时通知相关地方和部门,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公告。
3.3 预警准备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研究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灾害发展趋势,有关责任人员应立即上岗到位,组织力量深入分析、评估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尤其是对本地区、本部门风险隐患的影响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落实抢险队伍和物资,做好启动应急响应的各项准备工作。
3.4 预警知识宣传教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做好预警信息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4应急处置4.1 信息报告有关部门按职责收集和提供气象灾害发生、发展、损失以及防御等情况,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报告。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逐级向上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信息,要向国务院报告。
4.2 响应启动按气象灾害程度和范围,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类别,有关部门按照其职责和预案启动响应。
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分别发布不同预警级别时,按照最高预警级别灾种启动应急响应。
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均没有达到预警标准,但可能或已经造成损失和影响时,根据不同程度的损失和影响在综合评估基础上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
4.3分部门响应当气象灾害造成群体性人员伤亡或可能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卫生部门启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和《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
当气象灾害造成地质灾害时,国土资源部门启动《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当气象灾害造成重大环境事件时,环境保护部门启动《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当气象灾害造成海上船舶险情及船舶溢油污染时,交通运输部门启动《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和“中国海上船舶溢油应急计划”。
当气象灾害引发水旱灾害时,防汛抗旱部门启动《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当气象灾害引发城市洪涝时,水利、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当气象灾害造成涉及农业生产事件时,农业部门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或《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当气象灾害引发森林草原火灾时,林业、农业部门启动《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和《草原火灾应急预案》。
当发生沙尘暴灾害时,林业部门启动《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
当气象灾害引发海洋灾害时,海洋部门启动《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
当气象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时,安全监管部门启动相关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当气象灾害造成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出现重大突发问题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
当气象灾害造成重要工业品保障出现重大突发问题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当气象灾害造成严重损失,需进行紧急生活救助时,民政部门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发展改革、公安、民政、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交通运输、铁道、水利、商务、电力监管等有关部门按照相关预案,做好气象灾害应急防御和保障工作。
新闻宣传、外交、教育、科技、住房城乡建设、广电、旅游、法制、保险监管等部门做好相关行业领域协调、配合工作。
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消防部队以及民兵预备役、地方群众抢险队伍等,要协助地方人民政府做好抢险救援工作。
气象部门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加强天气监测、组织专题会商,根据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情况随时更新预报预警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单位,依据各地区、各部门的需求,提供专门气象应急保障服务。
国务院应急办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分析研判、综合协调等各项工作,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4.4 分灾种响应当启动应急响应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值班,密切监视灾情,针对不同气象灾害种类及其影响程度,采取应急响应措施和行动。
新闻媒体按要求随时播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应急处置相关措施。
4.4.1 台风、大风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台风、大风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指引,适时加大预报时段密度。
海洋部门密切关注管辖海域风暴潮和海浪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防汛部门根据风灾风险评估结果和预报的风力情况,与地方人民政府共同做好危险地带和防风能力不足的危房内居民的转移,安排其到安全避风场所避风。
民政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采取措施,巡查、加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督促有关单位加固门窗、围板、棚架、临时建筑物等,必要时可强行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的露天广告牌等设施。
交通运输、农业部门督促指导港口、码头加固有关设施,督促所有船舶到安全场所避风,防止船只走锚造成碰撞和搁浅;督促运营单位暂停运营、妥善安置滞留旅客。
教育部门根据防御指引、提示,通知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停课准备;避免在突发大风时段上学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