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病句辨析的十一个切入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病句辨析的十一个切入点
句首的介宾短语如“通过……”、“经过……”、“在……中(下)”、“从••… 中”等,一般充当状语,表明原因、理由或时间或处所等,它后面没有主语时,就有可能是缺了主语了。如1992年全国高考第4题D项:“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句首的介宾短语“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充当句子的状语,后半句的“他”用在使令动词“使”之后, 也不能充当全句的主语,全句缺主语。
在一个句子中,如果宾语部分比较长,要特别注意是否缺宾语中心语。如2002年高考第6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句中
“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是谓语“进入”的宾语部分,稍加分析即可发现:“进入……归属……分成”不能搭配,“进入”应与“阶段”搭配,所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只是残缺的宾语中心语“阶段”的限制成分。(注:该句错误不止一处)
如果一个句子成分齐全,搭配合理的话,就要想到检查它是否合乎逻辑,因为这时语法知识是帮不上忙的。如1995年高考第6题:“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对这道题,用语法知识是检查不出毛病的,我们只有审视它的逻辑。据该句表述,似乎“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这显然是不符逻辑的,既无法演奏又无法演唱的东西怎能说是音乐作品呢?
(一)不合逻辑。
并列结构,并列的各项不能有意义上的交叉、范围上的包含与被包含,否则会引起矛盾。如2000年高考第5题B项:“我们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句中的“报刊”、“杂志”、“一切出版物”不能并列,因为“报刊”包括了“杂志”,而“一切出版物”又包括了“报刊”。
(二)搭配不当。
并列结构的各项,在句中充当同一成分。如果充当主语,就要考虑平列的每一项是否能与共同的谓语搭配;如果充当谓语,就要考虑平列的每一项是否都能与共同的主语和宾语搭配。如1999年全国高考题第5题A项:“今年春节期间, 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句中的“消防车、消防官兵”是平列短语,在句中充当主语,它们的共同谓语是“放弃”,可以说“消防官兵放弃休假”,但不能说“消防车放弃休假”。
(三)表意不明(四)语序不当
5.切入点之五:定语或状语复杂,审视其能否与中心语搭配、排序是否恰当
(一)能否与中心语搭配。
如1991年“三南”高考第4题A项:“我们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我国的教育事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句中的“把我国的教育事业”作谓语“达到”的状语,“达到”不是表处置的动词,“把……事业”与“达到”不搭配,可将“把”改为“使”。
(二)排序是否恰当。
多项定语的排序顺序一般是:①表所属的名词、代词(表示“谁的”);② 指示代词或数量短语(表示“哪一个”或“多少”);③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怎样的”);
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表示“什么样的”);⑤表示性质或性别的名词(表示“什么”)。多项状语的排序顺序一般是:①条件;②时间;③ 处所;④语气;⑤范围或否定;⑥程度;⑦情态;⑧对象。当试题中的定语或状语不止一个层次时,就应该考虑其排序是否恰当。如1998年高考第5题D项:
“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句中的“几个学校”充当“领导”的定语,“几个”表数量,“学校”表领属,按多项定语的排列规律,表领属的定语应放在表数量的定语之前,即“学校的几个领导”。由于多项定语排列不当,句子产生了歧义。
6.切入点之六:句中有肯定与否定(或正面与反面)相叠的短语(如能否、优劣、好坏等),审视是否需要配套使用类似的短语
请看1995年上海高考试题第3题A项:“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
的一个重要条件。”前半句中的“好坏”是正面与反面相叠的短语,而后面的“是保证生
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是从肯定这一角度讲,没有从否定的角度讲。
这个句子应改为:“机器质量的好坏是能否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
7.切入点之七:如果是否定句或反问句,审视否定是不是恰当
汉语语法上有如下规律:单重否定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的意思;肯定句式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因为反问格式相当于一重否定),单重否定句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双重否定式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当一个句子既是否定句又是反问句时,尤其要谨慎辨析。如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
第6题B项:“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后一个句子既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否认……不”是双重否定),又是一个反问句(“谁又能……呢”),因为双重否定式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需要学习雷锋了”。显然该句否定不当。
8.切入点之八:句中有表数量或程度的词语,审视它是否与其他词语矛盾
请看199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甲项:“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句中的“都”是范围副词,用来总括前面提到的
各项,但前面的“平均”只能有一个数,故“都”与“平均”矛盾。句末的“90分以上”是约数,也与前面的“平均”矛盾。
9.切入点之九:句子初读感觉特别别扭,审视是否句式杂糅
在表达一个意思时,说法可能不止一种。如果在表达一个意思时,不是选择一种说法而是把两种说法糅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结构混乱,不伦不类。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会很别扭,如2002年全国高考第6题B项“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在创作。”这句话读起来很别扭的原因就是将“本栏目是将各地电视台。。。。。。进行的再创作”和“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进行了再创作”两种说法杂糅到了一起,造成了结构混乱。
10.切入点之十:句中有敬辞谦辞,审视是否用错对象
现代汉语中,用“光临”称宾客到来,用“惠临”指对方来到自己这里,用“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用“令尊”、“令堂”称对方的父亲母亲。这些都是敬辞,适用于对对方,不能用于自己。另外用“寒舍”对人称自己的家,用“家父”、“家母”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母亲,用“犬子”和“小女”对人称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这些都是谦称,只用于自称。
11.切入点之^一:如果是复句,可作如下五方面的审视
(一)关联词是否需要
(二)关联词的位置
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时,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就放在主语后面;当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两个分句关联词均放在句首,否则,就会因关联词位置不当而影响表达。如1988年广东省高考试题D项:“不但他能够领会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的精神实质,而且能够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句中的主语“他”是两个分句陈述的对象,关联词“不但”应放在“他”的后面。
(三)关联词语搭配
请看1992年全国高考第4题C项:“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句中的关联词“无论”不与表并列的“和”配套,而与表选择的“还是”配套,组成“无论……还是(或)……都……”的结构形式,表示条件不同而结论(结果)一样。(注:本句错误不止一处)
(四)两个分句的句序是否恰当
请看1997年上海高考题:“……许多传世杰作不仅是人类艺术宝库的珍品,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这是个递进复句。递进复句后一个的范围应比前一个分句进一层(即扩大),但句中“人类”的范围比“中华民族”大,应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