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与思想解放_刘同舫(1)
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借鉴
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借鉴【摘要】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背景和进程。
本文将从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和经验借鉴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其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以及未来展望。
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带来全面的思想解放和创新,推动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好的发展。
本文还将探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在现实中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展望未来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将继续引领着中国不断前行的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历史背景、历史进程、经验借鉴、国家发展、重要性、现实意义、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借鉴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借鉴是中华民族长期奋斗的历史积淀,是一段充满曲折与艰辛的历程。
从封建时代的精神束缚,到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解放,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
思想解放的历史背景是社会变革的需要,是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反思与革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逐渐完成了精神解放的转变。
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经验借鉴在于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持文化传统的根基,不忘本土文化的瑰宝。
在人类思想解放的历程中,中华民族摒弃了封建时代的偏见与狭隘,开拓了更广阔的视野,接纳了各种新思潮、新理念,使中国文化得以立足于世界舞台,展现出中华文明的与众不同之处。
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历程充满了智慧与勇气,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思想解放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在于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未来展望是以古为今,以今为古,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 正文2.1 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历史背景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的思想觉醒和现代化进程。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文化创新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文化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近代中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题和热点。
那么,为什么近代中国会出现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创新?它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又是什么呢?一、思想解放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是一种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启蒙运动。
这场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 科学文化的引进思想解放运动引进了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得中国人开始接触和了解到以前从未涉及的领域。
在当时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和普及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带来了一股强大的文化推动力。
通过近代学者的倡导和广泛传播,许多外国文化成果被介绍到中国,直接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磨合。
例如,飞来峰刘君鹏在1898年到1902年间创办的《自然杂志》,对于中国科学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科学技术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推广,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例如,在1907年由康有为创办的北京大学,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为后来中国的教育科学和科研提供了重要基础。
1.2. 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思想解放运动涵盖了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领域,尤其在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个时期的自由民主思想不仅具有独立自主的思想,而且具有强大的社会互动力和传播力。
中国知识分子自从踏上思想解放的道路后,不仅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进行了彻底的反叛,而且积极推动了民主政治、平等权利等社会问题的解决。
例如,康有为在《民族学纲要》中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平等权利,这些理念成为了当今中国的社会政治基石。
1.3. 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的影响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创新。
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发起转变中国社会传统思想准则的独立自主的运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境界
The Philosophical Realm of Marx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
作者: 刘同舫[1]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310058
出版物刊名: 中国社会科学
页码: 4-25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9期
主题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境界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以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辩证融合为使命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将世界历史的现实转变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促使历史观的生成性变革与开放性发展同世界历史不断合理化的过程深入结合,彰显出其洞悉世界历史变化和把握未来世界历史走向的大历史观,体现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与超越的双重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领域中的基本问题、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突出问题及其关系结构的把握日益明晰,以创造性的实践回应了现实问题域的改变,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辩证统一的问题导向落实到变革现实的实践进程中,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与创造性实践相融合的方法论.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以及共建国际治理体系的革命性实践,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体系意识自觉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序推进,是对传统建构性理论的突破和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塑造了将人的解放与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融为一体的哲学精神,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使命与哲学意义相融贯的时代价值.。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10——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专题概览 读图学史
重点详解
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 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 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
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道家: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第一部分:中国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知识拓展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 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北洋军阀:尊孔复古
秦朝:焚书坑儒 战国:孟子提出“仁政” 治国
明朝:八股取士
新文化运动:对传 统文化展开猛烈进 攻,全盘否定儒家 思想
春秋: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 、 “为政以德”
想
解
放
世界近代的思
运
想解放运动
动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第一部分:中国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考点1:百家争鸣
地位
老 子
代表作
思想主张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事物有对立面,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道家 墨家
法家
人物
孟子 荀子 庄子 墨子
韩非
著作
思想主张
影响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
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
《荀子》 《庄子》
“礼治”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追 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 人格
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思想解放与文化变革
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思想解放与文化变革近代中国历史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和思想解放的过程,这些变革和解放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思想解放与文化变革,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思想解放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思想解放是指个人和社会对传统束缚和保守思维的突破,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进步。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遭受了列强侵略和军阀混战的双重打击,这使得许多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
在这一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提出新思想,并积极参与政治运动,试图解放中国的思想和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反思。
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质疑儒家思想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认为传统儒家观念束缚了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
他们主张将西方文化的先进理念引进中国,并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民主和法制来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二、文化变革思想解放催生了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文化变革。
这种变革涵盖了对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全面改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变,不仅政治和经济制度发生了变革,文化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在文化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介绍西方文学、哲学和艺术,并试图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文化。
这种文化变革不仅体现在学术界,还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如文学、电影、音乐和绘画等。
其中,文学是中国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许多作家通过小说、散文和诗歌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例如,鲁迅的作品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呼唤人们要勇于批判和改变。
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近代中国历史中的思想解放与文化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屈辱,但思想解放的浪潮使中国人重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追求国家独立和发展的热情。
近代中国的文化变革与思想解放
近代中国的文化变革与思想解放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文化变革与思想解放,这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近代中国的文化变革与思想解放。
一、科学思想的解放近代中国的科学思想解放是文化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现代科学的思想与理论。
这些新的科学观念挑战了传统的观念模式,对中国的思想体系起到了深远的推动作用。
首先,近代中国的科学思想解放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将自然界视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传入,人们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和探索自然。
这种新的科学思维方式使中国的文化观念与传统思想发生了冲突,逐渐被当时的先进思潮所取代。
其次,科学思想的解放也加速了技术与工业的发展。
近代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入侵与侵略,这使得中国人民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中国开始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推动了工业、农业和交通等领域的发展。
这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也为解放思想打下了基础。
二、文艺思潮的变革近代中国的文化变革与思想解放也表现在文艺思潮的变革中。
在传统社会里,文艺作品往往受到官方审查和传统价值观的限制,表现形式比较单一。
然而,在近代中国,一些新的文艺思潮开始兴起,引领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新的文艺思潮强调个性与自由。
一些作家和艺术家开始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表达对传统的反叛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他们用鲜活的艺术形式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例如,在文学方面,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就展现了对封建传统的痛苦和不满。
另一方面,新的文艺思潮也积极传播西方先进文化。
19世纪末,许多中国留学生开始前往西方国家学习。
他们接触到了新的文艺思潮,例如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将这些新的艺术理念带回中国,并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播。
这使得中国的文艺作品开始展现出多样性和先进性,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观念的转变近代中国的文化变革与思想解放还在社会观念的变革中得到体现。
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的鲜明主题——读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
作者: 罗贤宇[1];彭芳[1]
作者机构: [1]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学术评论
页码: 34-39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人类解放;学术史;马克思;《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马克思主义;思想史
摘要:人类解放是学术史上永恒而深刻的理论主题,也是历史长河中人们不懈追求的发展目标.马克思在批判和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人类解放理论,开启了人类通达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以一个"改变世界"的哲学家身份给后世留下丰富的思想宝藏和实践智慧.马克思的学说所承诺的最高价值理想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人类解放,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主旨解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相继创立了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线索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线索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线索1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2)代表:林则徐、魏源(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4)主张:自强、求富(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60~90年代维新思潮(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初民主、科学(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2)代表:李大钊(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深化历史理解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020届高考历史新人教版一轮总温习同步第14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功效及新中国的科教文
第39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1.(2018·四川名校联考)孙中山在1905年要求第二国际执行局接纳其党时强调:“采纳机械生产,但避免欧洲已经发生的一个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情形”,“使工人阶级没必要经受资本家剥削的痛楚”。
由此可见,他( )A.追求有别于欧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形态B.试图尽力将同盟会改造为社会主义政党C.以为实现民生主义必先废除资产阶级剥削D.以为实现民生主义比民族民主革命更重要解析:A 据材料,避免“一个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使工人阶级没必要经受资本家剥削的痛楚”,可知孙中山不肯少数富人专制,要进行社会革命,要追求有别于欧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形态,A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因此不可能将同盟会改造为社会主义政党,也可不能废除资产阶级剥削,B、C两项错误;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D项说法不正确。
2.(2018·北京昌平区二模)毛泽东指出:孙中山为咱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叫咱们招架帝国主义,使中国民族取得解放。
民权主义叫咱们招架军阀,使中国人民自立于统治地位。
民生主义叫咱们招架大商买办阶级和地主阶级,使中国大多数穷苦人民得享有经济幸福。
革命的三民主义( )A.成了辛亥革命的理论指导B.奠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思想基础C.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D.推动国民革命取得了最终的成功解析:C 毛泽东所指出的三民主义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因此是新三民主义,而辛亥革命的理论指导是旧三民主义,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是在新三民主义之前制定的,故B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即革命的任务,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进展,故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并未取得最终的成功,故D项错误。
3.(2018·山东烟台模拟)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
自由全面发展: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与必然归宿
作者: 刘同舫[1]
作者机构: [1]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出版物刊名: 江汉论坛
页码: 41-4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7期
主题词: 人类解放;自由全面发展;最高境界;逻辑归宿
摘要: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人类不断地消灭现存状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运动。
发展的自由性与发展的全面性针对的是人性的不同方面,自由发展涉及的是人的超越性及人所获得的解放的程度,全面发展涉及的是人的丰富性及人所获得的解放的广度。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中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形成的现实可能性的深刻结论,它寄托了人类的不懈追求与美好理想,是人类解放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马克思人类解放的历史逻辑(刘同舫)追求人类解放(首要的是无产阶级
马克思人类解放的历史逻辑(刘同舫)追求人类解放(首要的是无产阶级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母题。
然而,学界对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研究,大多集中在他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辩证审视时期所提出的思想上,笔者认为这是不够的:实际上,进入经济学研究以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明显地具体化为社会层面和个体劳动层面两个不同的维度;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以后,这两个不同的维度分别潜蕴于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和主体向度中,并相应地演变为社会解放思想和劳动解放思想。
一、政治解放的意义及其限度1843年初,带着物质利益难题的困惑,马克思重返书斋,围绕着国家、市民社会、法之间相互关系,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著作。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的神秘主义实质:“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93页),“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但黑格尔“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使国家“理念变成了独立的实体”。
(同上,第251页)马克思同时超越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的自然主义人本观,认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而且,是“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所以,费尔巴哈从人本异化角度对宗教的批判应该被继续深入到对国家、社会等“尘世现实生活”的批判。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同上,第453页)就成了马克思自觉的理论使命。
完成这个使命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所带来的政治解放的实质和局限性揭露和批判的过程。
马克思明确肯认:“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同上,第429页):其一,政治解放使“国家摆脱犹太教、基督教和一切宗教而得到解放”,国家“不再维护任何宗教,而去维护国家自身”(同上,第426页);更具体地说,就是“使政治国家返回实在世界”(同上,第283页),而不再是基督教国家。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中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同时也孕育出了一系列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些潮流如同一股股清泉,冲击着陈旧的观念和制度,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和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鸦片战争的爆发,犹如一记重锤,砸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让中国人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
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率先放眼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他们认识到,中国要想抵御外敌,就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这一思想虽然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却为后来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洋务派在“中体西用”的口号下,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和军事,以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
洋务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让更多的人开始思考中国的出路。
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这一沉重的打击,让人们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变革制度。
于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他们主张实行君主立宪,通过变法维新来拯救国家。
维新派发起了“公车上书”,推动了戊戌变法的进行。
虽然戊戌变法仅持续了一百多天就失败了,但它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0 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提出了“三民主义”,主张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过多次起义和斗争,终于在 1911 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以《新青年》为阵地,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和旧道德。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自 1840 年鸦片战争起,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古老的中华大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国的思想领域也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解放潮流,无数仁人志士开始反思传统,寻求强国富民之道。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儒家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社会思想相对保守和僵化。
人们普遍遵循着传统的礼教和道德规范,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传统的思想和制度已经无法应对新的挑战。
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组织翻译西方书刊,了解外国的情况,试图寻找抵御列强侵略的方法。
魏源在林则徐的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
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打破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让人们开始关注外部世界。
然而,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的重视。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与列强的对抗中再次惨败,一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
于是,以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即在不改变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建立新式军队和学堂。
他们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等。
同时,还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但是,洋务派的改革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没有触及到封建制度的根本,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
19 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政治解放之维与中国政治发展道路
马克思政治解放之维与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刘同舫;王梦如【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40)004【摘要】马克思最伟大的政治智慧深刻体现在他对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衔接点”的把握上: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法哲学分析,客观、理性地对政治解放的历史功绩和积极意义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政治解放对宗教异化、政治异化及其二者之间相互纠缠关系的消解;他认识到政治解放并不是彻底的没有矛盾的解放,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政治解放的历史限度与局限性.正是基于对政治解放之限度、局限的深度认识以及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马克思由此提出超越政治解放,以社会力量对抗政治力量而走向人类解放的思想,并对人类解放思想进行必要性、可能性论证与缜密分析.以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为依据,立足我国政治改革发展实践,将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与我国当今政治改革发展实践相对照,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总页数】5页(P35-39)【作者】刘同舫;王梦如【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D033.4【相关文献】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实践——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双向解析 [J], 宋西雷2.论马克思政治解放视域中的"宗教问题"——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解读 [J], 张亚君;杨楹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实践——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双向解析 [J], 宋西雷4.人类自由道路的最初探索--马克思无产阶级政治解放自由观分析 [J], 姚闯5.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马克思自由思想变革界域——《论犹太人问题》再审视 [J], 刘东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总结
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总结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指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发生的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思想解放潮流的总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源于文化自信的需求。
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思想,为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改革开放的进程不仅经济上的发展繁荣了中国,还带来了文化层面的启蒙和解放。
中国开始重视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借鉴,思想观念开始解放,并且逐渐形成了对自身文化的定位和自信。
其次,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受到国际思潮的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思想解放的趋势,波西米亚文化和反传统的主张在西方国家流行。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到这些思想潮流,并且发现这些思潮的观点和理念可以对中国的传统观念和体制进行挑战,从而形成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三,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的推进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剧烈变革,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日益增多,其中包括政治制度的改革、官僚主义的腐败、人权的尊重等。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这些问题,并且意识到必须进行深刻的思想解放,才能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第四,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奋斗。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的知识分子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很多人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和迫害。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导向下,这些知识分子逐渐恢复了自己的精神和自信,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他们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艰辛努力,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
最后,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政府的限制和打压,社会的压力和舆论的阻碍。
然而,他们坚持不懈,以开创性的精神和进取的追求,为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一)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1、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理论武器,被梁启超称为:中国西学的第一人。
天演论2、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国政治近代化起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思想启蒙作用。
(P32)3、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运动: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剧变,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近代中国三大思想解放潮流之一。
(P38)4、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P42)2.3.4.是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5、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思想理论基础。
(P38)建国后一次最大的细想解放运动,没有这次讨论的展开,1979年成不了一个春天。
6.邓小平南方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P49)(二)世界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1、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P58)明确主张2、启蒙思想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
(P139)3、马克思主义诞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P108)(三)习题试结合近代以来中外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回答以下问题:(1)近代最早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是什么?首先在哪一国家兴起?文艺复兴运动;意大利。
(2)17—18世纪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在这一运动影响下,18世纪后半期发生了哪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开启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破解
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破解
刘同舫
【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1
【摘要】实现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识和各个国家的发展需要。
各国现代化实践道路的多样性源于现代性的本质规定,这一本质规定内蕴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包含自身的民族特色。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辟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现代化发展的单一模式,以资本现代化的文明面向来掩盖其剥削实质,衍生出“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视域。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在坚持社会主义文明定向的基础上,拒斥了西方一元现代性叙事的强制逻辑,向世界展现出多元现代性的文明图景。
【总页数】6页(P13-18)
【作者】刘同舫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
【相关文献】
1.探赜中华文化走向的脉络--兼驳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文化理论
2.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视角与知识体系建构
3.破解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生态危机——中
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回应4.中国共产党政治能力与中国式现代化:政党中心主义的新发展5.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视角与知识体系建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文化振兴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文化振兴近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剧烈变革的时期,思想解放和文化振兴成为了这个时期的关键词。
随着西方的入侵和封建主义的衰落,中国人开始追求自由和文化独立,这一过程不仅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上发生了转变,更在思想和文化领域带来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一、思想解放的觉醒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当时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制度的束缚。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被迫接触到来自西方的新思想和现代文化,这引起了他们对于传统观念的质疑。
在这个背景下,一批新的思想家崭露头角,他们以反对封建主义和倡导自由平等的理念,宣扬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如严复在《海国图志》中对于西方文化的赞美,士人梁启超在《革命军》中对于西方制度的推崇,都展现了中国人思想解放的初步觉醒。
二、文化振兴的探索思想解放带来了对于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振兴的呼声。
在此期间,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探索自己的文化根源,并试图将现代理性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方面,他们致力于批判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和不合理之处。
如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对于儒家经典进行的批判和改良,让文化振兴的思想探索更加深入。
同时,他们也试图从西方文化中寻找灵感,以进行中国文化的更新。
如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要以欧洲文化为基础,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引领文化振兴的方向。
另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注重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民族的瑰宝,应该得到尊重和回归。
如陈寅恪对于古代经典的研究和田野调查,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继续发展。
这一系列的努力,不仅带来了文化振兴的新气象,也为中国人民寻找到了自身的文化身份。
三、思想解放与文化振兴的深化思想解放和文化振兴的探索没有止步于19世纪,而是在20世纪进一步深化。
一方面,思想解放的呼声在中国转型期间升级。
胡适在《白话文运动的原由》中对于文字革命的呼吁,让人们理解到思想解放的紧迫性。
他提倡以白话文替代文言文,使得知识更加民主化和普及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1-28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阶段性成果(09A -05);广东省教育厅重点资助项目《当代社会思潮变化与影响研究———在挑战当代社会思潮中发展马克思主义》阶段性成果(2009ZZ001)作者简介:刘同舫(1966-),男,湖北天门人,教授,博士,从事政治哲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0年第3期(总第154期)理 论 探 讨THEORETICAL INV ESTIG A TION No 13,2010G eneral 1No 1154中国模式与思想解放刘 同 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州510631) 摘 要: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同时至少在两个子模式———政治模式、经济模式上展示了她的特色与独特魅力;中国模式是一种发展中的模式,需要不断改进,是对世界和中国自身的发展经验的汲取、总结和累积;思想解放运动是“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中国模式的形成过程与思想解放深刻关联,五次典型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模式的形成。
关键词:中国模式;独特魅力;思想解放;政治模式;经济模式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0)03-0007-04 关于中国模式问题在西方已经热炒了几年,也有人称作“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尽管中国政府并没有宣称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模式,更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在发展中国家推行自己的模式,但国外对中国模式的讨论仍然有增无减。
就连曾经把西方的社会制度提升到绝对的高度、宣称西方民主是“历史的终结”的美国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 ),这些年来也一直在修正他的观点。
认为一个有效率的中国及中国模式的出现表明“历史的终结”的观点已经受到很大的挑战。
国内学术界也开始关注中国模式问题。
如果我们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作一个研究与判定,确实在其发展历程中没有完全照搬其他模式,而是走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模式;同时与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多年的中国发展模式也有很大的区别。
可以说,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中国模式不仅客观存在,而且与不断的思想解放关系密切;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模式的形成,更显示出了中国模式自身的独特魅力。
一、中国模式的魅力我们在此所要讨论的中国模式,主要指的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得出的一种发展路径。
并且这种中国模式至少在两个子模式———政治模式、经济模式上展示了她的魅力。
在讨论中国模式的时候,国际政治圈和学术界一直流行着“中国只有经济改革而无政治改革”的看法,大多数学者往往也都会回避讨论中国的政治模式,而仅仅把中国模式局限于中国在经济上的成功。
“但实际上,如果不讨论中国的政治模式,就很难理解中国的经济模式”,“中国的经济模式正是中国的政治模式促成的。
”[1]可以说,没有中国独特的政治模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改革和经济成就是无法想象的。
那么,首要的是我们要追寻,中国的政治模式具有哪些魅力和特色呢?第一,有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是中国过去三十余年政治改革的核心,现在已经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其基本内容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二,有基本的社会正义来维持的最低限度的社会政治秩序。
没有一个最低限度的社会政治秩序,正常的经济活动就很难进行。
秩序是资本与商业活动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对吸引国际资本更是如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一直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这与中国稳定的社会秩序有很大的关联。
很难想象在社会失去秩序的情况下,外资还会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
而社会一旦缺少基本的正义,那么社会不稳定甚至无秩序就成为可能。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中国模式本身就“意味着政治稳定”[2]。
第三,通过政治与行政手段保护产权。
产权保护关系到投资者的积极性。
如果没有产权保护,就没有动力。
问题在于用什么样的手段来保护产权?西方国家强调用法治来保护产权,而中国强调用政治与行政手段来保护产权。
在法治不能有效运作的情况下,如果要追求经济发展,通过政治与行政手段来保护产权变得不可避免。
中国的发展表明,政治制度的发展是开放的,中国“政治模式不是少数学人和政治家拍脑袋的结果,而是从历史的曲折中磨合而来”[3]。
尽管海内外一部分人依然对中国政治模式持消极看法,但事实上,中国政治体制尤其在危机期间表现出高效率,无论是处理汶川地震还是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相对于其他政治体系,中国体制的魅力与优越性就明显地凸现了出来。
与中国的政治模式一样,中国的经济模式也是有自身的魅力与特色的。
中国模式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领域确实取得了实在的成就。
中国经济是稳定增长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对中国在经济表现上的评价是有共识的。
中国的经济模式已基本形成,也显示出强大的优势与魅力。
第一,混合所有制结构中各种所有制拥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在发展混合型所有制方面,中国确实是比较典型的。
改革开放后,从所有制来说,中国已经呈现多种形式,有公有制经济(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
在改革的早期,国家所有制原来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他所有制仅仅作为补充,国家所有制与其他所有制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但后来为适应不同生产力要求,改革了原先僵化的公有制,同时使各种所有制拥有了平等的法律地位。
这种混合型结构在应付金融危机过程中显示出其优势。
国有部门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强有力的经济杠杆,成为其应对危机的政策工具。
西方多数政府只有金融工具而无经济杠杆,中国政府则两者皆有。
第二,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有效平衡。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是计划经济,把政府的经济作用极端化,市场被视为属于资本主义制度范畴,从而其功能也被否定。
邓小平南巡谈话时认为,资本主义可以利用市场,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市场,这就把市场中性化了。
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市场经济建设,但在强调市场功能的同时没有走向市场万能主义,政府在建立市场规则方面扮演主要角色。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发生、发展和运作没有离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第三,形成了出口导向型模式与内部需求导向型模式的共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际上呈现了中国生产、西方消费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与内部需求为导向的地方经济体模式等多种模式并存、竞争、发展和融合的态势。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形成了中国生产、西方消费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经济增长依赖于出口,依赖于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来自外国资本。
出口导向型经济创造了大量的外汇,再用外汇购买西方的诸多金融产品。
但更为重要的是,除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中国也有很多地方发展出了以内部需求为导向的经济模式。
其发展的主动力主要来自国内资本,同时以满足内部市场为主。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示出稳定、可持续的特点,并且更能承受外部国际市场的冲击[1]。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模式的探索与形成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把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置于中国历史的过去和未来之中,它“已经成为历史连贯中的重要一环”[4]。
“中国的发展模式,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
”[5] 二、中国模式的改进中国模式是一种发展中的模式,是对世界和中国自身的发展经验的汲取、总结和累积。
因此,中国模式是一种过程中的产物,并不是固定僵化的框架,自然不是十全十美的,需要不断改进。
11中国的政治模式需要改进,尤其是中国政治的民主化需要进一步加强总体上看,中国政治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得到解决。
“中国一边探讨应当实现什么样的民主,一边探索如何实现民主。
中国民主不仅仅对西方人是个不确定数,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也如此。
”[6]从历史的角度看,很少有国家和人民不想发展民主政治的,但有好的民主也有坏的民主。
对于中国,关键的问题并不是要不要民主的问题,而是如何追求好的民主而避免坏的民主。
可以说,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已经出现,中国已经找到较为可行的实现民主的具体路径与现实道路,即推进基层民主,由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基层民主是由下至上推进民主,党内民主则是由核心向外围推进民主。
在发展基层民主方面,如何以法律和制度形式巩固、推行基层民主,如何处理基层社会的党政关系、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的关系、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公民权利与公民义务的关系,如何有效遏制基层选举中的贿选等消极现象蔓延,如何增强公民的民主与法治意识,将是基层政治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党内民主是除基层民主之外,中国推进民主政治的又一重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政治权力核心,几乎掌握着全部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
此外,中国共产党聚集了中国社会广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精英。
没有党内的民主,就意味没有核心权力层的民主。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一命题本身就意味着,党内民主不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标,人民民主才是最终目标。
”[7]21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改进,尤其是要克服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思想在当前中国的危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带给了中国巨大的经济成就,却也让中国的生态危机鲜明地凸显了出来。
中国取得高速经济发展支付了巨大的成本与代价,特别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主义可以说是中国发展的主题,经济发展就是一切。
但经济主义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导致了环境恶化。
追寻这种发展模式的理念基础,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发展观误导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功利主义的发展观是一种短视的发展理念,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相当有害的。
这种发展观主张在行动中考虑后果,但是所考虑的往往只是可预期的直接后果,注重的只是直接利益,而不是人类整体的长远利益。
其在今天的破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它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如果只考虑眼前功利,不顾及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了发展经济,人们必然不顾一切地掠夺资源,从而破坏生态环境,使经济建设与环境失调。
第二,它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
功利主义发展观只关注实际效用,以“效用”作为公平的主要评价,导致对权利、自由、责任、分配以及其他非效用因素的忽略,必然导致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
与此同时,实用主义的发展观也给社会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负效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也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实用主义发展观的指引下所导致的技术滥用的确引发了一系列的发展负效应。
在实用主义的导向下,有人习以为常地只从实用的观点去看待自然和改造自然,结果,使人们日益注重追求物质方面的进步,而忽略了精神文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