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与思想解放_刘同舫(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1-28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阶段性成果(09A -05);广东省教育厅重点资助项目《当代社会思潮变化与影响研究———在挑战当代社会思潮中发展马克思主义》阶段性成果(2009ZZ001)

作者简介:刘同舫(1966-),男,湖北天门人,教授,博士,从事政治哲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0年第3期(总第154期)理 论 探 讨

THEORETICAL INV ESTIG A TION No 13,2010G eneral 1No 1154

中国模式与思想解放

刘 同 舫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州510631)

摘 要: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同时至少在两个子模式———政治模式、经济模式上展示了她的特色与独特魅力;中国模式是一种发展中的模式,需要不断改进,是对世界和中国自身的发展经验的汲取、总结和累积;思想解放运动是“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中国模式的形成过程与思想解放深刻关联,五次典型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模式的形成。

关键词:中国模式;独特魅力;思想解放;政治模式;经济模式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0)03-0007-04

关于中国模式问题在西方已经热炒了几年,也

有人称作“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尽管中国政府并没有宣称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模式,更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在发展中国家推行自己的模式,但国外对中国模式的讨论仍然有增无减。就连曾经把西方的社会制度提升到绝对的高度、宣称西方民主是“历史的终结”的美国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 ),这些年来也一直在修正他的观点。认为一个有效率的中国及中国模式的出现表明“历史的终结”的观点已经受到很大的挑战。国内学术界也开始关注中国模式问题。

如果我们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作一个研究与判定,确实在其发展历程中没有完全照搬其他模式,而是走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模式;同时与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多年的中国发展模式也有很大的区别。可以说,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中国模式不仅客观存在,而且与不断的思想解放关系密切;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模式的形成,更显示出了中国模式自身的独特魅力。 一、中国模式的魅力

我们在此所要讨论的中国模式,主要指的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得出的一种发展路径。并且这种中国模式至少在两个子模式———政治模式、经济模式上展示了她的魅力。

在讨论中国模式的时候,国际政治圈和学术界一直流行着“中国只有经济改革而无政治改革”的看法,大多数学者往往也都会回避讨论中国的政治模式,而仅仅把中国模式局限于中国在经济上的成功。“但实际上,如果不讨论中国的政治模式,就很难理解中国的经济模式”,

“中国的经济模式正是中国的政治模式促成的。”[1]

可以说,没有中国独特的政治模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改革和经济成就是无法想象的。那么,首要的是我们要追寻,中国的政治模式具有哪些魅力和特色呢?

第一,有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是中国过去三十余年政治改革的核心,现在已经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二,有基本的社会正义来维持的最低限度的社会政治秩序。没有一个最低限度的社会政治秩序,正常的经济活动就很难进行。秩序是资本与商业活动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对吸引国际资本更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一直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这与中国稳定的社会秩序有很大的关联。很难想象在社会失去秩序的情况下,外资还会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而社会一旦缺少基本的正义,那么社会不稳定甚至无秩序就成为可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中国模式本身就“意

味着政治稳定”[2]。

第三,通过政治与行政手段保护产权。产权保护关系到投资者的积极性。如果没有产权保护,就没有动力。问题在于用什么样的手段来保护产权?西方国家强调用法治来保护产权,而中国强调用政治与行政手段来保护产权。在法治不能有效运作的情况下,如果要追求经济发展,通过政治与行政手段来保护产权变得不可避免。

中国的发展表明,政治制度的发展是开放的,中国“政治模式不是少数学人和政治家拍脑袋的结果,而是从历史的曲折中磨合而来”[3]。尽管海内外一部分人依然对中国政治模式持消极看法,但事实上,中国政治体制尤其在危机期间表现出高效率,无论是处理汶川地震还是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相对于其他政治体系,中国体制的魅力与优越性就明显地凸现了出来。

与中国的政治模式一样,中国的经济模式也是有自身的魅力与特色的。中国模式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领域确实取得了实在的成就。中国经济是稳定增长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中国在经济表现上的评价是有共识的。中国的经济模式已基本形成,也显示出强大的优势与魅力。

第一,混合所有制结构中各种所有制拥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在发展混合型所有制方面,中国确实是比较典型的。改革开放后,从所有制来说,中国已经呈现多种形式,有公有制经济(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在改革的早期,国家所有制原来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他所有制仅仅作为补充,国家所有制与其他所有制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但后来为适应不同生产力要求,改革了原先僵化的公有制,同时使各种所有制拥有了平等的法律地位。这种混合型结构在应付金融危机过程中显示出其优势。国有部门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强有力的经济杠杆,成为其应对危机的政策工具。西方多数政府只有金融工具而无经济杠杆,中国政府则两者皆有。

第二,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有效平衡。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是计划经济,把政府的经济作用极端化,市场被视为属于资本主义制度范畴,从而其功能也被否定。邓小平南巡谈话时认为,资本主义可以利用市场,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市场,这就把市场中性化了。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市场经济建设,但在强调市场功能的同时没有走向市场万能主义,政府在建立市场规则方面扮演主要角色。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发生、发展和运作没有离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第三,形成了出口导向型模式与内部需求导向型模式的共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际上呈现了中国生产、西方消费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与内部需求为导向的地方经济体模式等多种模式并存、竞争、发展和融合的态势。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形成了中国生产、西方消费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经济增长依赖于出口,依赖于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来自外国资本。出口导向型经济创造了大量的外汇,再用外汇购买西方的诸多金融产品。但更为重要的是,除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中国也有很多地方发展出了以内部需求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其发展的主动力主要来自国内资本,同时以满足内部市场为主。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示出稳定、可持续的特点,并且更能承受外部国际市场的冲击[1]。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模式的探索与形成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把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置于中国历史的过去和未来之中,它“已经成为历史连贯中的重要一环”[4]。“中国的发展模式,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5]

二、中国模式的改进

中国模式是一种发展中的模式,是对世界和中国自身的发展经验的汲取、总结和累积。因此,中国模式是一种过程中的产物,并不是固定僵化的框架,自然不是十全十美的,需要不断改进。

11中国的政治模式需要改进,尤其是中国政治的民主化需要进一步加强

总体上看,中国政治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得到解决。“中国一边探讨应当实现什么样的民主,一边探索如何实现民主。中国民主不仅仅对西方人是个不确定数,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也如此。”[6]从历史的角度看,很少有国家和人民不想发展民主政治的,但有好的民主也有坏的民主。对于中国,关键的问题并不是要不要民主的问题,而是如何追求好的民主而避免坏的民主。

可以说,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已经出现,中国已经找到较为可行的实现民主的具体路径与现实道路,即推进基层民主,由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基层民主是由下至上推进民主,党内民主则是由核心向外围推进民主。在发展基层民主方面,如何以法律和制度形式巩固、推行基层民主,如何处理基层社会的党政关系、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的关系、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公民权利与公民义务的关系,如何有效遏制基层选举中的贿选等消极现象蔓延,如何增强公民的民主与法治意识,将是基层政治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党内民主是除基层民主之外,中国推进民主政治的又一重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政治权力核心,几乎掌握着全部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