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合集下载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3篇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3篇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3篇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思想解放一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话题。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群,都在尝试解放思想,探索新的思想路径。

本文将介绍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戊戌维新运动,5·4运动和改革开放。

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

该运动在1898年爆发,标志着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逐步崩溃。

该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

他们主张以新学为主,摒弃儒家经典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推崇西方现代科学文化,强调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引进西方现代文明。

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5·4运动5·4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

该运动在1919年5月4日开始,由学生群众发起,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该运动在思想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全面启动。

该运动的主要诉求是以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为指导,倡导民主和科学,摒弃封建传统,倡导人民自由、平等和文化独立。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

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摒弃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封闭、保守思想,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推动了经济改革和民主进程。

改革开放以“实事求是”思想为指导,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动企业改革,强调科技进步和人才激励,使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春天。

总之,思想解放一直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5·4运动和改革开放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重要的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推进了中国的发展进步,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通过对戊戌维新运动、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解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条重要命脉。

中国共产党的三次思想大解放

中国共产党的三次思想大解放

20世纪三次思想大解放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八十年的光辉旅程。

追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并取得辉煌业绩的历史轨迹,发现她,八十年的道路虽不一帆风顺,但在领导自己国家的人民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方面,却创造了举世震撼的人间奇迹。

把一个濒临灭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带到了已初步实现小康社会的新中国。

而且正满怀信心地跨入新世纪,进一步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的美好社会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回顾党的八十年的战斗历程,我们会发现四个闪光的大字——思想解放或解放思想紧紧与中国共产党相伴随。

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三次伟大结合,也就没有三次伟大结合的巨大成果,当然也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20世纪下半期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辉煌成就。

这是历史逻辑发展的基本轨迹:因为思想解放的背后是创新,而创新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当然也是一个政党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促成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上一个世纪之交,中国人民是带着八国联军侵占首都北京的民族耻辱进入二十世纪的。

那时,中华民族面对的是濒临毁灭的悲惨暗淡的景象。

1902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发出了“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满腔悲愤的呐喊。

在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下,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深渊中的中国人民面对的是如何争取民族独立?如何争取人民解放?如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三大历史性难题。

为了求解三大历史性难题,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斗争追求。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1894年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随后又举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大旗,于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

近代中国几次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几次思想解放运动

工商C111 金炳华118143近代中国几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时间:1895年,目的:救国图强,在保留清朝的统治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

背景: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代表人物:梁启超,康有为,戊戌六君子。

性质和意义:它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

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

戊戌变法是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变革运动,它并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一次质的飞跃。

洋务运动仅仅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代表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辛亥革命:时间:1911年,目的: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的运动。

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背景:中国深陷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将革命风暴推向前台;代表人物:孙中山。

性质和意义: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时间:1915年-1923年,目的: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背景: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

性质和意义: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中国近代以来有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代以来有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代以来有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近代以来有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演变历程:(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92;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作者:姜瑞萍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0期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思想文化上的表现是出现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背景: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为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准备。

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

学习对象:日本。

原因:日本是我们的邻国,美国叩关后,日本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是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代表人物: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主笔《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变着,天下之公理”。

论战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实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影响: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变法运动的高涨,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百日维新的进行提供了思想准备。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而康有为、梁启超极力维护清朝统治,反对革命。

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保皇派。

阵地:革命派《民报》、保皇派《新民丛报》。

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影响: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三、新文化运动背景:政治上,辛亥革命后,国家情况日益黑暗,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继续寻找新出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以便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上,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使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袁世凯却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无法容忍。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999上海)“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谁在 什么书中最早提出的 A、魏源《海国图志》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C、容闳《西学东渐记》 D、洪仁玕《资政新篇》

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 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 惊醒,新思想萌发了,林魏新思想的核心 是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师夷长技以自强”
(3)活动: 洋务运动 (4)结局: 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1、(2003上海)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和科 技教育。然而,当初京师同文管增设天文算学馆, 报名入学者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的干涉 B、顽固势力的反对 C、洋务官员的无能 D、维新人士的抵制 2、(2002江苏河南综合)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 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 A、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挤压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三、提倡思想解放 1、前期新文化运动
思想特点:资本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2、后期新文化运动
思想特点:宣传马克思主义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有了进一步发展;
②.政治上 袁世凯 专权;
③.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 深入人心,但同时,袁 世凯掀起了 尊孔复古 的逆流。 2.新文化运动标志:
•军事工业
京师同文馆 京师 天津武备学堂 天津
旅顺
北洋海军
•民用工业
天津水师学堂 天津电报学堂
威海卫
•近代海军
上海广方言馆 上海 江南制造总局
•近代教育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一.作用: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挽救国家危亡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带有反帝爱国性质。

戊戌维新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樊篱,提出了变革清王朝政治制度的要求,而且付诸实践,维新派最终的主张,是用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

2.戊戌维新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维新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促进。

维新运动对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促进作用。

尽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阻力,但他们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工作,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种,促使大批知识分子觉醒,其中不少人后来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

二。

局限性维新派对封建主义的妥协,反映在不敢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根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不敢否定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等等。

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

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

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

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

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十一: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一、概述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1、世界史:(1)14——18世纪欧洲的两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①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②18世纪的启蒙运动。

(2)19世纪无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

2、中国史:(1)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中国现代史上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二、知识整合:1、文艺复兴:(1)时间:14——16世纪;(2)开始国:意大利;(3)实质:资产阶级新思想文化的运动。

(4)核心思想:人文主义(5)代表人物:①但丁:《神曲》被誉为“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②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③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6)影响: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18世纪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前的思潮)(1)代表人物: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2)核心思想: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理性主义);(3)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4)孟德斯鸠: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

(5)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

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传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

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此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

(2)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尝试:巴黎公社。

(3)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事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①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主旨解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相继创立了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线索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线索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线索1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2)代表:林则徐、魏源(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4)主张:自强、求富(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60~90年代维新思潮(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初民主、科学(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2)代表:李大钊(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深化历史理解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浅析中国现代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浅析中国现代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浅析中国现代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作者:王艳梅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3年第07期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思想能够指导行动的正确方向。

从社会发展的纵向发展来看,重大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和指导的。

中国现代以来先后发生了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和1978年5 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的全国思想解放运动,有力推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胜利发展;对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推动当前的思想解放也不乏借鉴与参考。

一、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概述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立足并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延安整风运动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后促使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得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使中国及执政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一)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

之前,中国的农民、资产阶级都曾为国家的生死存亡不断地进行探索、抗争,但均以失败告终。

在中国的危急时刻,五四运动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这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就不可能有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大事件的发生。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有着国际国内两方面的背景。

就国际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当时的社会条件相结合,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认真地接近马克思列宁主义。

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工人阶级出现,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由于工人阶级自身的特点,他们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

十月革命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给被压迫国家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解放运动前期中国近代前期先后发生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给近代中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下面从背景、内容与影响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联系比较,从而总结其规律性认识。

(一)背景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中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同盟会成立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思想武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3.新文化运动政治上:列强加紧侵华,北洋军阀统治黑暗;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代表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挽救危机的思想主张。

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思想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重要背景。

(二)内容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要实行民主政治,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3.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就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就文学。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

从内容上看: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为主流,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由“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转向“思想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三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知识梳理

三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知识梳理

三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知识梳理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一共经历了三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五四运动、延安整风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这三次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犹如一股强风,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一、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发展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的,具有崭新的历史特点:1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正是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

二、延安整风。

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941年,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第二年2月,毛泽东又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话,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内展开,运动主要围绕三个内容展开,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主观主义的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其中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

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是第一重要的问题。

通过延安整风,中国共产党不仅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将苏共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而且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演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思想界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先后涌现出许多思想流派。

(1)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序幕。

(2)洋务思想: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突破了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并以此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先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成为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丰硕成果。

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大炮轰开中国封建帝国的大门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受尽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凌辱和压迫,中国人民受尽了外国资本家的欺压和剥削。

但是,外国的大炮也惊醒了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他们从西方资本主义的洋枪洋炮声中思考着,偌大的中国为什么总是打不过洋人,总是受外国人的欺压。

他们开始探索救亡之道,如何自强的路。

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不断探求,终于找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路。

这个过程也是中国的先进分子逐渐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不断向外国学习先进的东西,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先学仿制外国的器物,以抵抗外国的侵略,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

此举失败后,又想仿行外国的政治制度图自强。

这就是康有为等的维新变法思想和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

再后来就是再解放思想,学习外国的“民主”和“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

这个过程是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从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奋斗,不断解放思想的漫长历史过程。

思想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它总是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

因此,学习本单元内容,第一要与那时世界形势联系,那时西方一些国家,如英、法、美等国早已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俄国到20世纪初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

在思想方面,这些国家民主、自由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科学马克思主义已在广泛传播。

第二,要与国内的政治、经济相联系。

第1课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上自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起下至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光绪帝实行维新变法前后止。

从内容上说:主要讲“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维新变法思想”三个目。

“开眼看世界”这目,主要讲三点。

第一,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外形势。

国内清政府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国内危机四伏。

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他们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尤其是英国的炮舰和走私船只经常出没在中国东南海域。

九年级历史复习专题____中外思想解放运动[1]

九年级历史复习专题____中外思想解放运动[1]

中外思想解放运动【知识梳理】一、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二、西方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14-16世纪)、启蒙运动(17、18世纪)、马克思主义(19世纪中期)1.文艺复兴运动:核心人文主义。

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2.启蒙运动:核心自由平等。

反映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愿望,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3.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二【点拨】: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a.先进的思想引领社会的进步;b.国家要发展,就要不断的解放思想;c.开拓创新,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三【达标检测】1、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翻译了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并带到欧洲,孔子学说开始西传。

到目前,全球已建成孔子学院有140所。

当年传教士翻译的这部著作应是A.《离骚》B.《论语》C.《道德经》D.《孙子兵法》2、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

“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3、在联合国大厅悬挂着一则孔子名言,被认为是处理国家间往来的至高准则。

这则名言是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北京奥运火炬“祥云”的设计理念是“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下列思想家的思想能体现之一理念的是①孔子②孟子③墨子④韩非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

这位思想家是老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孙膑6、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百家争鸣”一课后,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围绕着如何遏制校园内“损害公物”行为进行分组讨论,产生了若干观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从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近代中国的思想界经历了从“学器物”到“仿制度”、“走俄国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历程。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

这些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

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即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新文化运动
1915—1919年
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 盛昌华 274200
名称
时间
领导派别
兴起原因
目的
内容
性质影响异同源自维新思想19世纪末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起来,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使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
B.政治上:帝国主义“以华制华”扶植清政府。
②清末新政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2、主观原因: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
挽救民族危亡,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展独立发展的道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保皇派之间就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论战。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批判传统思想,倡导民主和科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3.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相同点: ຫໍສະໝຸດ 1.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
2.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3.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4.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不同点:
1.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
2.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3.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实现民主共和制的革命道路。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作用: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挽救国家危亡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带有反帝爱国性质。

戊戌维新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樊篱,提出了变革清王朝政治制度的要求,而且付诸实践,维新派最终的主张,是用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

2.戊戌维新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维新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促进。

维新运动对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促进作用。

尽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阻力,但他们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工作,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种,促使大批知识分子觉醒,其中不少人后来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

二。

局限性
维新派对封建主义的妥协,反映在不敢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根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不敢否定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等等。

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

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

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

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

戊戌变法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只是幼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必然让位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作用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成为一面有号召力的旗帜。

人们不再把自己看做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第三,辛亥革命是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

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便没有五四运动,便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发展。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五,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局限性:客观上,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主观上,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辛亥革命以及其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多次挽救共和努力的失败表明,由于资产阶级
革命派具有与生俱来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指导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主义思想文化体系,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它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导致了中国思想界革命性的转折。

•它是近代中国更深层次的现代化运动,是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的转折点。

•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 1. 批判孔学,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 2. 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忽视革命实践,是不可能达到政治目标的。

• 3. 资产阶级的方法和形式主义的偏向,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