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起搏
生理性起搏研究进展
先设定频 率发放 电脉 冲 , 搏 心室 , 起 如竞争 自身 心率 可致 恶性
室 性 心律 失 常 、 流 动 力 学 障 碍 、 至 猝 死 , 且 , 自身 心 跳 血 甚 而 当
正常时, 依旧发放 脉冲信号 , 浪费电池能源。
2 具 心 室 感 知 功 能 的起 搏 ( V 、 V ) V IV T
中国 实用 医 刊 2 1 年 2月 第 3 第 3期 01 8卷
C ieeJ u n l fP at a dc eF b2 1 ,V 13 . o 3 hns o r a rc cl o i Me ii e .0 1 o.8 N . n
・
8 ・ 3
・
综 述
・
生 理 性 起 搏 研 究 进 展
赵 国鲜 陈魁 姚友 杰 姜正 明 秦 立 霍 志芳
式 。而 自身心率 明显大于设定起搏频率如房 性心律失常 时, 跟 踪心房频率可 出现快速心室率 , 致血 流动力学 障碍 。
4 具 双 腔 感 知 的心 室起 搏 ( D V D)
心脏 起 搏 器 通 过 由 电 池 和 电路 组 成 的 脉 冲 发 生 器 发 放 一
发生率 J A 。A T耗电量相对大 , 应用较少 。 62 不足 : . 无变频功 能, 当发生房室传导 阻滞 ( V ) 尽管每年 AB , Ⅱ 度或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 约 1 , % 无必要的保护功能。
7 具 双腔 起 搏 、 知 功 能 ( D ) 感 D I
下降 、 胸闷等症状 ; 心房 电激动 异常 , 致 易引起 房性 心律失 常 ,
输 出量 , 解 缺 血 症 状 , 证 房 室 瓣 正 常 开 闭 , 低 房 内压 , 缓 保 降 避 免 或延 缓 心 房 电 机 械 重 构 , 低 房 颤 、 塞 、 中 、 功 能 衰 竭 降 栓 卒 心
最大化生理性起搏
1950-1970 1970-1980 1980-1990 1990-
导线和电池的可靠性 房室顺序起搏 频率适应性起搏、传感器技术 心室同步性,生理性起搏,起搏 器的安全性和疾病管理等
起搏器植入后的疗效
100
90
80
70Leabharlann 605040
0
1年
寿命线种类
正正常常人人 起起搏治疗 无无起搏搏治疗
2年
有起搏治疗适应证、而未予起搏治疗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人,一年死亡率50-60% !
平均随访时间
3 years
5 years 8 years 5 years 3 years 2 years 5 years 3 years
AVB的发生率
Median 2.1% (0-11.9%) 8.8% 3.6% 8.5% 8.4% 4.0% 3.3% 3.4%
发生率/年
Median: 0.6% (0-4.5%) 1.7% 0.6% 1.8% 2.8% 2.0% 0.7% 1.1%
阵发或永久性房颤伴有心动过缓 房室传导阻滞
1.AAI(R)
病窦患者完全性AVB的发生率
临床研究
Rosenqvist 19892 (literature review) Kristensen 20193 Andersen 20194 Brandt 19925 Sutton 19866 Rosenqvist 19867 Rosenqvist 19858 Hayes 19849
1Porterfield, et al. “Device based intracardiac delay optimization vs. echo in ICD patients (Acute IEGM AV/PV and VV Study)” Europace Vol 8 Supp 1 July 2019 [abstract #6178].
不同类型生理性起搏器对右室起搏影响论文
不同类型的生理性起搏器对右室起搏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的生理性起搏器对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右心室起搏百分比。
方法:108例患者入选分为dddr 组、search av组和mvp组,术后1年随访获取右室起搏百分比。
结果:与dddr组患者比较、search av组、mvp组术后第3、6、12个月的右室起搏百分比显著减p<0.001。
与search av组患者比较mvp组术后第3、6、12个月的右室起搏百分比进一步减 p<0.05。
结论:具有心室起搏管理模式mvp 、av间期延长策略功能起搏器比dddr起搏器能够明显减少右室起搏比例使患者获益。
【关键词】dddr起搏器;av间期延长策略起搏器;心室起搏管理模式策略mvp;随访;右室起搏百分比【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36-01起搏器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严重心律失常患者。
许多起搏器功能都是仿生理性起搏。
生理性起搏经历了房室同步起搏、变时性起搏、心室同步起搏三个阶段。
[1]当今很多新的起搏技术研究都聚焦于第三阶段即心室同步起搏。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房室间期搜索功能(search av)的起搏器,房室间期自动av间期(avd)能够在原来设定的基础之上动态延长,尽可能让自身下传的心室搏动提供机会,2心室起搏管理模式策略(mvp)使得起搏模式能在aair和dddr间自动转换。
采用更为生理性类型的起搏器,观察右室起搏比率,有利于临床起搏器合理应用,使患者能真正获益。
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1 入选标准:自2006年03月至2012年03月在我医院符合2012年欧洲双腔起搏器植入指南标准的适应证:具有症状性心动过缓和症状性的变时功能不全的窦房结功能障碍;i度房室传导阻滞avb、间歇avb的病窦综合征,初次接受起搏治疗的患者。
1.1.2 分组:符合人选标准患者共108例,第一组具有房室顺序起搏、变时性起搏起搏器(dddr组)的患者40例;第二组具有房室间期搜索功能的起搏器(search av组)患者37例;第三组具有心室起搏管理起搏起搏器(mvp组)患者31例。
生理性起搏的再认识
极导线及置入设备等均为置入此部位所设计 。因此 , 择该 选
部位起搏主要是基于起 搏 电极 的稳定性 而非血流 动力 学方 面 的考虑 , 实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 A是血流动力学 表现最差的起搏部位 。 V
因为 : R A先被起 搏 脉冲 所激动 , ① V 心肌 电 、 机械 激动顺 序
由心尖到心底 , 与正 常激 动顺 序相 反 ; ②左右心室不 同步: 电 激动沿心室肌而非传导系统 由右 向左传导 , 当于完 全性 左 相
可诱 发 或 加 重 心 衰 。
因此 , 无论是否按需 , V R A的起搏均是非 生理 性起 搏。 2 1 2 右房起 搏 . . 传统 的右房起搏 电极是放置于右心耳 梳 状肌 上 , 操纵翼状被动 固定电极很容易到达该部位且可获 得 稳定 的长期固定 , 因此 目前 临床 上都 在 沿用 此部 位起 搏 右 房。但右 心耳起搏后可增加激动在右 房内的传 导时间 , 并增 加右房 至左房 的传 导 时间 , 使左 房 激动 延迟 , 引起 左 、 右房 内 、 右房间的不同步 , 而容 易诱 发快 速折返 性房 性心律 左 从
如果必须依赖心室起搏 , 应考虑选择 R A以外的部位如右室流出道间隔进行起 搏 , V 尤其是 在左室功 能已受损 的患
者。维持 和促进心室激动 的同步化将成为今后生理性起搏 的重要研究方 向。 [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 起搏 ; 综述 ; 右室心尖部 ; 搏模式 起 中图分 类号 R 1 .1 3 8 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0 7—25 (0 7 0 6 9 20 )3—0 9 0 16— 4
近年来起搏技术进展迅速 。一方面 , 心脏起 搏器的体积 越来越 小 , 智能化和 自动化的程度 也越来越高 ; 另一方 面 , 起 搏适 应证 得 到扩 展 , 从单 纯 治 疗 心 电衰 竭 , 如病 窦 综合 征 (S ) SS 等缓慢性 心律 失常 , 扩展到 预 防心 电紊 乱 [ 阵发性 如 心 房颤 动( 简称房颤) , 治疗 心 电疾患扩 展到治疗 非心 电 ]从 疾 患[ 如充血性 心力衰 竭 ( 简称心 衰 ) ] 等 。其 中, 有关生 理 性起搏一直是该领域 的重要研究方 向, 对其 概念 和认 识也一 直 在讨论和更新 , 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解决 。笔 者对 生理性 但 起搏 的概念 和认识作一综述 。
生理性起搏的临床进展
量 的作 用 明 显 , 在 运 动 条 件 下 , 输 出 量 的 提 高 主 要 依 靠 而 心 心 率 的 加 快 。人 体运 动 时 心 率 能 够 跟 随 机 体 代 谢 需 要 的 增 加 而适 宜增 加 的 功 能 称 为 变 时 性 功 能 。针 对 变 时 性 功 能 不 良的患 者 , 脏 起 搏 器 增 加 了 频 率 适 应 性 功 能 , 功 能 通 过 心 该
患 者 , 保 证 安 全 的 同时 应 尽 可 能 减 少 心 室 起 搏 。在 如 何 优 在 化窦房结病变患者 的右心 室起搏 、 展 心室 同步起搏 方面 , 发
2 变 时 性起 搏 起 搏 器 的房 室 同 步 性 大 大 减 少 了起 搏 器 综 合 征 , 室 顺 房 序 起 搏 可 以 增 加 心 输 出 量 , 在 运 动 情 况 下其 作 用 有 限 。现 但
( VD 才 能 真 正 改 善 患 者症 状 和 心 脏 的 血 流 动 力 学 。 A )
险性增加 2 , D DD R起 搏 时房 颤 发 生 率 高 的 原 因 与 心 室起
搏 的存 在 直 接 相 关 。可 见 , D D D起 搏 器 保 持 房 室 同 步 的作
用 明 显 优 于 VVI但 当 D D 伴 有 较 高 比例 心 室 起 搏 时 , , D 心室 电 活 动 与 激 动 顺 序 不 同 步 的 右 心 室 起 搏 所 带 来 的 危 害 抵 消 了 房 室 同步 的益 处 。 因此 , 前 起 搏 器 进 人 了 生 理 性 起 搏 的 当
期 、O年 代 初 期 所 应 用 的 能 够 保 持 房 室 同 步 的 起 搏 器 9 ( D 全 自动 型 心 脏 起 搏 器 ) 解 决 了 心 房 和 心 室 不 能 顺 序 D D, , 起搏 的 弊病 , 起 搏 更 加 符 合 生 理 性 , 在 V 起 搏 器 基 础 使 是 VI 上 的一 大进 展 , 起 搏 器 技 术 发 展 史 上 生 理 性 起 搏 的第 1个 是 阶段 。但 采 用 D D 起 搏 时 , 有 选 择 最 合 适 的 房 室 间 期 D 只
生理性起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观察
后 平 均 随访 (63 32 个 月 , 室 射 血 分 数 ( v F 、 2 I± .) 左 L E ) 心输 出量 ( O)EA 比 值 明 显 增 加 f 别 为 DD C 、/ 分 D起 搏 器组 : (21 57 % s (58 8 ) (.9 05 )Lri s ( .5 05 )Im n (.2 02 )s (.1 00 )A I 搏 器组 : 5 .+ .) 4 .± . %,48 _ .5 / ny 41  ̄ . 2 + a 9 d i , 1 _ .5 09 e .9 ; A 起 0+
o ai t wt i iu y do (S )a dp rxs a a il bia o ( F 。Meh d :A rs opcieaayi w s f t ns i s k s ssn rmeS S n aoym l t a f rlt nA ) p e h c n r l i i to s et set ls a r vn s
(23 62 % v 4 .+ .) , 5 7 06 )Umi s( .2 03 )Lm n ( .9 01 )s(.5 01 ) 均 P OO 1左 房 5 .+ .) s( 39 12 % ( . + .2 0 nu 43  ̄ .1 / i ,09  ̄ .3v 08  ̄ .1 , < .1,
同时有助 于患 者远 期心功 能 的改善 。 【 关键 词1 生理 性 ; 心脏起 搏 ; 功能 ; 心 心律 失常
生理性起搏研究及进展
第3 期
・
2 29 ・
・
综述 ・
生 理性起 搏研 究及 进 展
刘 宇, 凌 峰 综述 , 高 炎 审校
( 南京医科大学 附属杭州市第一人 民医院 , 浙江 杭州 3 0 6 1( ) O
[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 心脏起搏 ; 心脏再 同步化治疗
中图分类号 :, 17 P 4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986 (000.290 10 .1X 21 )302-3
随着起搏 器工程 技术及 心脏 病理生 理认识 的发展 , 起搏 器治疗 的应用范 围从最初的主要针对 引起 患者反复晕厥甚 至 猝死 的缓慢性心律失常 , 展到致 死性快速心律失 常 , 拓 由治疗 心 电疾病扩展到 非心 电疾病 , 如肥厚 性心肌 病 , 重心 衰等 。 严
理性起搏 已成为共识 。A 起搏 无论在 降低 心房颤动 及心力 衰竭发生率 、 提高生活质量及提高生存率方面都明显 优于 w I 起搏 。 12 双腔房室顺序 起搏 ( D / D R) D D起 搏模式 维持 了 . D D D D :D 房室顺 序激动 , 同时它又保证了房室阻滞 时的心室安全起 搏 , 优于 V IA ID D V/ A , D R又优 于 D D, D 更加符合正 常生理情 况 , 人 们对 此寄予了很 大期 望。但近年来 的几项 大规模临床 试验得 出结果 【2 D D D D 1 , , D / D R起搏虽然保 持了房室顺序激动 , ,3 J 却在
滞消失时再转换为
模式 , 最近 I E LR P D A V 试验对 17名不 2
同房室传导阻滞程度 的患者进 行研究 , 现这种 起搏模 式较 发 Sa hA er V+有更好的减少 心室 起搏效果_ 。这样保 证房室顺 c 7 J
生理性与非生理性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
⽣理性与⾮⽣理性永久性⼈⼯⼼脏起搏器2019-10-12摘要⽬的探讨推荐和⾸选⽣理性永久性⼈⼯⼼脏起搏器的临床价值。
⽅法通过观察和随访近9 年来对安置的⼈⼯⼼脏起搏器在临床应⽤中的疗效进⾏对⽐。
结果安置的⽣理性永久性⼈⼯⼼脏起搏器较⾮⽣理性永久性⼈⼯⼼脏起搏器症状缓解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活质量提⾼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理性永久性⼈⼯⼼脏起搏器凡是在具备起搏器适应症时应列为⾸选, 特殊情况下⾮⽣理性永久性⼈⼯⼼脏起搏器不得不使⽤。
《海南医学》2008 年第19 卷第1 期1997 年~2006 年12 ⽉底, 我们对缓慢性⼼律失常患者80 例施⾏了永久性⼈⼯⼼脏起搏治疗, 为了对永久性⼈⼼脏起搏器进⾏合理选择, 推荐使⽤并⾸选各类⽣理起搏器, 从⽽最⼤限度地发挥⽣理性永久性⼈⼯⼼脏起搏器的作⽤, 现作如下分析:1 临床资料1.1 选择对象选择1997 年~2006年12 ⽉底住院期间安置永久起搏器的缓慢性⼼律失常患者80 例, 根据起搏器对患者⾎液动⼒学的影响分为⽣理性起搏器组和⾮⽣理性起搏器组。
⽣理性起搏器共44 例, 其中男24例, ⼥20 例, 年龄26~83 岁, 平均年龄70±16 岁。
⾮⽣理性起搏器组36 例, 其中男20 例, ⼥16 例, 年龄42~88 岁, 平均年龄70±18 岁。
基础疾病: 冠状动脉性⼼脏病54 例, ⼼肌炎15 例, 病因不明者11 例。
⽣理性起搏器组冠状动性⼼脏病28 例。
⼼肌炎10 例, 病因未明者6 例。
⾮⽣理性起搏器组冠状动脉性⼼脏病26例, ⼼肌炎5 例, 病因未明者5 例。
1.2 ⽣理性起搏器临床应⽤情况安置的⽣理性起搏器有: 单腔起搏器aai4 台( 其中vvi 单腔起搏代替aai 系统1 例) , 双腔起搏器ddd30 台, 频率反应性双腔起搏器8 台, 频率反应性单腔⼼室起搏器4 台, 三腔双⼼室起搏器2台。
1.3 ⽅法采⽤在x 线透视下过锁⾻下静脉经⼼内膜植⼊。
生理性起搏的新认识
综述生理性起搏的新认识李 腾 赵红梅综述 吴 铿审校【摘要】 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持房室顺序的双腔起搏器(DDD )起搏模式,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房室失同步的单腔起搏器(VVI )起搏模式,但可增加右室起搏,损害心功能,并不能改善预后。
生理性起搏的含义及作用机制在不断更新。
生理性起搏的治疗策略是采取新模式减少右室起搏、选择性部位起搏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维持和促进心室激动的同步化仍为今后生理性起搏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 生理性起搏;起搏模式;起搏部位中图分类号:R 3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583(2008)0620350203 作者单位5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起搏器发展非常迅速,早已超越初期的抗心动过缓范畴。
同时,右室起搏危害和生理性起搏益处成为两大关注焦点。
生理性起搏的含义、范围以及作用机制也在不断发展、扩大和更新,生理性起搏的广泛应用减少了非生理性起搏带来的危害。
起搏器未来发展要提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对现阶段关于生理性起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1 生理性起搏概念中的误区与单腔心室起搏(VV I )相比,双腔房室顺序性起搏(DDD)保持了房室同步,充分发挥了心房辅助泵的作用,因而DDD 起搏器被称为万能起搏器,同时双腔带有频率应答的起搏器(DDDR )则被认为是生理性起搏器。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DDDR 起搏的血流动力学优于VV I 带频率应答(VVIR )起搏,进而使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总死亡率均能明显下降。
然而MOS T 试验[1]、U KPAC E 试验[2]证实与VV I 相比,DDD 不能降低总死亡率,对卒中和心力衰竭风险的疗效甚微。
DAVID 试验[3]也表明携带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患者的DDD 起搏反而增加心力衰竭和死亡的风险。
循证医学证实传统右室心尖部(RVA )起搏对心室结构和功能起到负性作用,同时增加房颤、心力衰竭和死亡的风险,也证实了降低心室起搏比例的临床益处,累计RV A 起搏比例是左室功能障碍及房颤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124]。
起搏器现代功能
临床益处 ➢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显著延长起搏器使用寿命
(二)自动化功能
自动感知调整功能
(三)疾病诊断管理功能
心律失常数据图表 远程随防 诊断功能
心律失常数据图表
有类似holter功能,诊断心律失常(包括自身的 和/或起搏器故障所致的)
3. 数据会通过标准的
电话线或无线装置被传 输到一个安全的服务器 上
4. 医务人员在安
全的网站上查看病 人植入器械的信息
诊断功能
Optivol液体潴留监测功能
(四)特殊治疗功能(拓展适应症)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RT)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抗心动过速;抗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除颤复律
治疗肥厚性心肌病 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频率骤降反应)
进一步损害左室功能
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的心衰发 生率
心衰的风险随着右心室心 尖部起搏比例的增加而增大
在高比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的情况下,心衰的风险和AV 是否同步(起搏模式)无关
循证医学指导下的优化心室起搏策略
保护同步性
能够保持正常电激动和机械收缩协调性的最佳起搏位点在 心房 减少不必要的右室起搏比例
带搜索的频率滞后
可程控参数: 可程控的搜索间期: 关, 5, 10, 15或30分钟可程控搜索的
周期数:1-3次 临床意义:
窦房结优先,心脏活动更生功能
A/V自动输出功能 自动感知调整功能
(二)自动化功能
A/V自动输出 如:
ACap™ Confirm心房阈值管理功能
医务人员在美敦力 CareLink医生网站上查看 病人植入器械的数据。
CareLink远程监控:自动传输& CareAlerts报警
生理性起搏研究进展
后 易再发 , 病死 、 残 率极 高 , 时 通 过起 搏 治 疗 及 病 此
时实 施有 效 电干预 , 正 心 率 和心 律 的 异常 是 治 疗 纠 成 功的关键 。起 搏 技 术 开 展之 初 , 得单 腔起 搏 就 获 是最 基本 的生 理性 起 搏 , 随着 起 搏 新技 术 的不 断 但
生 理 性 起 搏 是 指 人 工 心 脏 起 搏 器 在 保 证 患 者 基
心 房 颤 动 、 力 衰 竭 和 非 心 电 性 心 脏 病 多 种 疾 病 的 心
本 心率 的同 时 , 过 起 搏 器 不 同类 型 、 种 起 搏 方 通 各 式、 电极导 管 的各种 位 置 、 同 问期 的计算 方 法 , 不 获
孙 长 喜
摘 要 :人 l 心 脏 起 搏 器 临 床 应 用 已 经 O年 , 通 过 维 持 频 率 稳 定 的 心 率 、 定 的血 流 动 力 学 以及 维 持 循 环 系 统 的 r 它 稳 稳 定 而 பைடு நூலகம் 著 改 善 患 者 的 存 活 率 和 生 活 质 量 。 而如 何 优 化 起 搏 治 疗 以 符 合 患 者 生 理 需 求 … 直 是 临 床 医 师 不 懈 的 追 求 。从 D D、 率 应 答起 搏 、 空 间 隔 及 舣 心 房 、 R D 频 右 C T起 搏 到兼 具 双 室 起 搏 / 率 应 答 / 频 自动 复 律 除 颤 / 件 存 储 等 事
得 各 心 腔 之 问最 好 的 同 步 性 、 理 想 的 电 生 理 稳 定 最
治疗 。如传 统 D D改变 心 室 激 动顺 序 也 可改 善梗 D
阻 性 肥 厚 型 心 肌 病 患 者 的 临 床 症 状 和 预 后
1 2 恢 复 患 者 原 有 的生 理 特 征 .
生理性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房颤的预防作用研究
[ ] Sk i a T k d , ah o , 1 e a m g e a e n ne 7 eim o u a H si t T e a j Y, T m o t .S r l ant s ac i ir o
i gn ( I su yo ain i ao so cnr c rs maig MR ) td apt twt B l cn e tcsl oi f e h i e s
t a dwt i m n odo t npa ah r i [ ] M lS l , r t i u na s p o l r p ee s J . u c r ee hm ri s o s t e
19 , ( )2 1 2 4 9 7 2 6 :9 — 9 .
[ ] 初 曙光 , 8 沈天 真. 多发 性硬化 M I R 研究进展 [] 国外 医学 : J. 临床 放射学 分册 ,0 2 2 ( ) l9 13 2 反 映 被 临床 越 来 越 多 的人 认 识 。 因 此 早 期诊 断 逐 渐 提高 . 次 的影 像学 检 查 可 帮 助早 期 多 诊 断该 疾 病 , 此外 由于 Ph D等 发现 其 可 能 与 HH . ol V 6 病毒感染后 的免疫反应有关 , 故该病对 于类 固醇药 物 敏感 , 临床 使 用后 患者 症 状 消失 、 灶 缩 小 , 情 好 病 病 转。
( 收稿 :0 7 1 — 3 20— 0 1)
『] N 6 gSH, o , h u gY C,t 1 MR  ̄au f aoScn et c K SF C en e a. I tms B o cnr o l i slrs m 『 _ B Rail1 9 7 (5 ) 4 0 4 3 ce i o s J. r J do ,9 9,2 86 :0 — 0 .
生理性起搏的发展
器技 术 出 现 以来 , 够 更好 的 模 拟正 常 生 理状 态 即 所谓 的 生理 性 能
起 搏 就 成 为 了 临 床 医 生 及 专 业 工 程 师 孜 孜 追 求 的 目标 。 但 起 初
2 保 证生 理性 起搏 的相关 技术 正 是 以 上 的 种种 问题 促生 出许 多保 证 生 理性 起搏 的技 术 。’ 2 1 起搏 部位 的选择 . 研 究表 明改 变起 搏 电极所 在 的部位 , 一定 程度 减少 RVA 起 可 搏对 心室 功 能 的不 良影 响 。如右 室 流 出道 ( RVOT) 间隔起 搏即 运 用 主 动 固 定 螺旋 电 极 的 技术 将 电 极嵌 入右 心 室 间隔 部 可 以 实 现
直接 或 近 希 氏束 起搏 , 从而 获 得接 近 生 理状 态 的 心室 激动 顺 序 和
1 生理性起搏概念的变迁
自 1 8年世 界 上第 一 个 心脏 起搏 器用 于 治疗 完 全房 室 传导 5 9 阻 滞以 来 , 脏 起 搏 技 术 获得 了飞 速 的 发 展 , 为 心脏 电学 治疗 心 成
匿眶弱
… …一一
王 骅 ’ 王磊
(. 1 江苏省姜堰市溱潼人 民医院内科 江苏姜堰 2 5 0 ;2 南京军区南京总 医院心 内科 江苏南京 2 o o 25 8 . 1 o) o
【 摘要 】起搏 器的 出现是 心血管疾 病治 疗技 术 中具 有里程碑 式意义 , 而如何 让起 搏 器能够模拟 生理性起搏 一直是 科.. tI作者 所追求 的 t 目标 , 生理性 起搏 已由单腔起搏 拓展 至 多腔起搏 , 由单纯 电生理模 拟进展 至 电一机械 同步治疗 , 至今 并 但仍有许 多问题有待进一 步研 究。 【 键词 】 心血 管病 学 关 起搏 进展 【 图分 类 号 】R5 7 中 41.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文章 编号 l 1 7 —0 4 (0 81 () 1 6 2 4 7 2 2 0 ) lc一o 4 —0 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性起搏的新概念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王邦宁教授一、生理性起搏概念生理性起搏是指人工心脏起搏器在保证患者基本心率的同时,通过起搏器不同的类型、各种起搏方式、电极导管的各种位置、不同间期的算式等方法,获得各心腔之间最好的同步性、最理想的电生理稳定性,最佳的心输出量,使起搏节律及血流动力学效果最大程度地近似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
二、生理性起搏进展生理性起搏已经经历了房室同步起搏、变时性起搏、心室同步起搏三个历史时期。
生理性起搏一直是临床医师和起搏器设计工程师十分关注和追求的目标,这一领域的当今热点是心室同步起搏。
1.房室同步起搏房室同步起搏对保持正常房室顺序的电和机械活动,对维持体内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方面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
其中最重要的机制是保持了心房有效的“辅助泵”作用,该作用是指心室舒张末期,心房的主动收缩将房内残存的血流前向挤压进入心室,形成被动性心室充盈,进而提高左室的舒张期充盈压,提高心输出量。
良好的心房辅助泵的作用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可达15%~45%,该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心室功能对心房辅助泵作用的依赖性。
当心室存在舒张功能不全,如冠心病、高血压、肥厚型心肌病等病人,或心室功能因器质性病变明显受损时,心房辅助泵作用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就更为明显。
这些情况下,突然发生的三度房室阻滞或心房颤动(房颤),能使心房辅助泵的作用瞬间消失,此时可使患者的心功能急剧直下。
目前,临床应用的DDD和AAI心脏起搏器都保持了基本正常的房室同步。
注:〖HTSS〗在心室舒张末期,心房的主动收缩对心室的舒张末容积和前负荷的作用十分重要。
讨论正常的房室顺序这一生理性起搏功能时,需注意几个问题:1.1 房室电活动的顺序正常并不等于房室机械活动的顺序正常某些一度房室阻滞及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异常的左室舒张相是说明这一问题的典例。
一度房室阻滞时,房室之间的电活动虽然存在着延迟,但仍然保持正常的同步顺序。
但过度延长时,病人能出现明显的房室收缩与舒张顺序的紊乱。
心电图上T波终点到下一个QRS波的起点,可粗略视为心室的舒张期,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间期可视为心室的收缩期。
正常情况时,心房、心室的心肌细胞电活动与机械收缩的耦联间期约40~60ms,这种兴奋与收缩的耦联间期是指心肌电活动40~60ms后,其收缩活动则开始。
以心房肌为例,心房P波后40~60ms时心房的收缩开始。
房室传导正常时,心房P波后的心房收缩正恰是心室的舒张末期及收缩期开始之前(即QRS波之前)。
一度房室阻滞时,由于过长的PR间期,使心房机械收缩的时间处于心室舒张期的早期或中期,则易引发异常的左室舒张相。
具体过程为P波后心房收缩、心房舒张,而心房的舒张可使心房内压下降,使心室舒张期跨二尖瓣的房室间压力阶差的关系反转。
正常时,心室舒张时心房平均压一直高于心室,使舒张期血流持续性从心房跨过二尖瓣流入心室。
一度房室阻滞出现异常舒张相时,上述关系的反转使心室舒张末期出现了心室压高于心房压的异常结果,二尖瓣叶则被心室侧的压力推起,并在舒张期提前关闭,二尖瓣提前关闭的质量较差,结果形成关闭不全,造成了舒张期的二尖瓣反流。
二尖瓣舒张期关闭不全的情况可从舒张期持续到收缩期,使反流也持续存在。
二尖瓣反流可引起左房压升高,肺静脉压升高,肺淤血等,使病人的活动耐量下降,轻度活动时则出现呼吸困难或心悸,这可解释严重一度房室阻滞病人的临床症状,也说明了某些严重一度房室阻滞病人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的原因。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人PR间期正常时,也能出现与一度房室阻滞相同的左室异常舒张相,称为隐匿性长PR间期综合征(Concealed Long PR Interval Syndrome),这一情况可通过DDD起搏器设定较短的A V间期而解决。
1.2 右房右室的同步不等于左房左室的同步窦性心律时,右房和左房之间电活动的时间差50 ms左右,窦性激动发出后经心房、房室结、希氏束下传到心室。
希氏束位于室间隔的上部,左束支的中分支(间隔支)先从希氏束发出,因此室上性激动经房室结、希氏束下传时,左室心内膜略比右室内膜提前激动5~10 ms,或可看成双室基本处于同步激动。
显然,生理状态下的窦性心律,左房左室之间的顺序性与右房右室之间不完全平行。
而在异常情况时,左房左室间的同步及顺序的变化则更明显,窦性心律和起搏心律都能引发这种情况。
近年提出的患有房间阻滞的患者发生DDD起搏器综合征则能清楚地说明这一问题,部分有房间阻滞的患者植入DDD起搏器后,可以出现低心排血量的系列临床表现:心悸、低血压、活动耐量下降,出汗等,与VVI起搏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相似,尤其房间阻滞明显时这种情况更易发生。
其发生机制为房间阻滞的间期可能超过房室传导间期,使左房激动发生在左室激动之后,左房收缩时,左室已经收缩并使二尖瓣关闭,左房收缩产生的压力不能将心房内血流挤压进入左室,而出现反向流动引起肺静脉压的升高、肺淤血,并引发临床症状。
窦性心律伴短PR间期的患者(尤其是房间阻滞或左室顺应性下降时),虽然没有室上性心动过速,但可能发生活动后心悸、气短等临床症状,其发生机制与上述相同,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左房低效收缩综合征”。
总之,窦性心律时的PR间期以及DDD起搏器的A V间期,仅代表右房右室之间的间期,并不代表左房左室的间期,有时两者差距可能很大,这使DDD起搏器参数的设置与随访需要超声心动图的指导,以便设置对左心功能更好的参数。
应当强调,临床经常发生的房颤和三度房室阻滞属于完全丧失了房室的同步性,而房室间的PR间期过短或过长时可部分丧失了房室同步性。
双腔DDD起搏器仅仅保持了右房右室同步的生理性起搏器,并不是一种最理想的完全性生理起搏。
2 变时性起搏当保持了房室同步的DDD和AAI起搏器问世后,人们对起搏器的生理性功能的关注转向了变时性功能。
所谓变时性功能是指人体运动,或在各种生理及病理因素的作用下,窦性心律可随机体代谢需要的增加而适当升高心率的功能称为变时性功能。
显然变时性功能对心脏正常功能的维持起了重要作用。
因为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心室每搏量的乘积。
人体激烈运动或强体力活动时,心输出量可相应增加4~6倍,称为心脏的储备力。
运动时,心肌收缩力的增加仅能使心输出量增加30%~50%,而依靠心率变时性增快却能使心输出量增加3倍,结果心脏的储备力等于4.5倍(1.5×3),因此,主导节律的变时性功能对整个心功能的维持十分重要。
当机体代谢率增加时,心率不能相应增加,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称为窦房结变时性不全。
一般认为当患者全天的最高心率低于100 bpm,或低于其预测心率的75%时,称为明显的变时性功能不全。
窦性心律明显的变时性功能不全,在2002年ACC/AHA公布的起搏器植入指南中,已成为起搏器植入的Ⅰ类适应证。
而年龄偏高者,因其他指征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中,变时性功能不良的发生率高达35%~55%。
针对变时性功能不良的患者,心脏起搏器增加了本身的频率适应性功能,该功能通过感知各种生理参数的传感器控制起搏器发放的频率,使起搏器和起搏心律具有较好的变时性,维持和提高患者的心功能。
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是重力加速度或体动感知器、每分通气量感知器、QT间期感知传感器。
为了完善频率适应性功能,越来越多的起搏器已具有双感知频率应答的传感器,例如联合应用重力加速度和每分通气量双传感器控制起搏器心率。
世界首台频率应答起搏器于1 982年问世,10年之后,世界首台双感知频率应答起搏器问世。
两个种类不同的传感器共同控制起搏器的变时性功能时,相互之间可以互补。
以体动传感器和每分钟通气量传感器为例,体动传感器感知体动后升高起搏器频率的作用迅捷,但运动到一定程度时其频率反应将进入平台期。
相反,每分通气量传感器升高起搏频率的作用特征为缓慢而平稳,随运动量的增加,起搏频率可持续升高。
无疑,变时性起搏将起搏器的生理功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 心室同步性起搏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已达50年,50年中就房室同步起搏、变时性起搏等生理性功能方面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基本问题已经解决。
目前对生理性起搏的研究重点已侧重在如何恢复和保持心室正常的激动和收缩顺序,以及室内或双室间收缩的同步性,即心室同步起搏。
心室同步的概念包括:双室同步、室内同步(游离壁与间隔壁),室壁不同节段的心肌同步。
近年出现的房室结优先功能,房室A V间期的搜索功能,以及双室同步起搏,右室双部位起搏都属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技术。
3.1 循证医学结果引起的反思近几年,出现了起搏器相关的几个较大规模的循证医学结果,这几项研究的特点是:入组的病例数巨大,每项研究的病例均含有几千个相关病例;随访时间长,每项研究的随访时间均达3~5年;观察的项目多,每项研究的主要和次要终点都含有多项;研究结果一致,不论是前瞻性还是回顾性研究的结果都一致认为总死亡率、心血管事件,DDD组和VVI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3.1.1 CTOPP研究目的:对比研究生理性起搏(DDD,AAI)与心室起搏(VVI)对心血管死亡率和脑卒中率的影响。
病例:2 568例,随机进入DDD、AAI及VVI组。
随访:平均随访6.4年。
结论:心血管事件、脑卒中、总死亡率在心室或生理性起搏的6年随访期中,无统计学差异。
3.1.2 MOST研究目的:比较DDD和VVI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
病例:2 010例,随机进入DDD组(1 014例)和VVI组(996例)。
随访:随访的中位数时间33.1个月。
结论:与VVI起搏相比,DDD起搏能降低房颤发生率,但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不能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和心力衰竭住院率。
注:DDD组与VVI组总死亡率及心血管突发事件的发生率在6.4年的随访期中无差异。
3.1.3 UKpace研究2005年7月该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这是第一个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DDD和VVI起搏对高龄、高度房室阻滞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病例:DDD组1 012例,VVI组1 009例。
随访:3~5年。
结论:V VI与DDD两组的比较,5年的总死亡率、3年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无差别。
这些循证医学的结果就像重磅炸弹爆炸,使起搏界出现了巨大震惊,DDD起搏明明属于生理性起搏,为什么长期随访的结果比VVI起搏没有丝毫的优越性,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意料之外的结果。
就在同时,另外几项研究分别揭示了这一意外结果的原因。
DANISH研究结果表明,DDD起搏与AAI起搏相比,患者房颤的发生率提高了3倍(23.3%对7.4%)。
MOST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表明,DDD起搏时,心室起搏率的累积每增加1%时,因心力衰竭住院的危险性则增加2%,发生房颤的危险性增加1%。
而MADITⅡ的研究结果表明,VVI与DDD起搏器工作时,该组心室起搏的比率分别为76%和84%,正是高比例的右室有害起搏带来了上述循证医学的不良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