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层次理论与幸福指数综合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求层次理论与幸福指数综合分析

摘要: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强大动力。人民富庶、幸福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社会成员因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需求,本文对需求层次与幸福指数之间的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高居民的幸福度。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幸福指数;综合分析

一、对幸福与幸福指数的思考

幸福感是人内心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对个体生活质量和外部环境满意程度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反映,对幸福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通常来说,幸福感是一种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来自于人们所拥有的客观条件以及主观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于某一个体的结果,是满意感、价值感和快乐感的体现。从形式上讲,幸福感是通过某一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我衡量而获得;从内容来讲,幸福感是人们内心对客观事物的存在而获取的满意程度的心理反映。

幸福可以用幸福指数来反映。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条件和发展状况的自我感受,即人们对幸福感的评定或度量值。具体而言,幸福指数是指某时期反映人们幸福感的量化指标与另一时期量化指标的比较,也是反映在特定的时期内人们的主观生活质量变化程度的核心指标。幸福指数作为体现社会和谐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既能揭示人们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展现出市场运行机制的效能,又能勾勒出社会心理氛围的风貌,透视出政府执政的效能。对于把民众的福祉作为发展宗旨,并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府来说,就必须把人们的幸福程度作为其决策的重要依据,把人们的幸福程度作为检验政策实施成效的标准。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内涵与幸福指数的相关性

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人的基本需求依次是:

第一,生理需求。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这是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这种需要只能通过金钱才能获得满足。一旦生理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人的注意力便会集中到更高一层次的需要上去。

第二,安全需求。例如,人身安全,避免疾病;免受职业病困扰;年老时的生活保障等。这些需要是通过强身健体、安全设备、医疗保险、退休福利、失业保险等措施来满足的。

第三,社交需求。体现在对友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如人们希望通过与人交流沟通形成群体,渴望从中得到支持、关心和友爱。因此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点就不

仅仅是一个场所问题,而是为人们进行社交活动、建立友谊和获得归属提供了机会。

第四,尊重的需求。归属感得到相对的满足后,人们通常并不满足作为群体的一员,往往还会产生自尊的需要。即希望自己的重要性能够得到其他人的承认,自己的才能、成绩、人品能被给予较高的评价;希望自己享有一定的威望,展示一定的影响力。如上司对自己工作的肯定,以及提升职位等,都会满足一个人的尊重需要。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如果上述的各项需要均基本得到满足,那么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变得凸显起来。表现为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使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的需求。前四种是缺失性的,起源于自我的缺乏或实际的环境,完全依赖于外界,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各种经历过程,是成长性的。

通常而言,马斯洛需求层次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形成一个阶梯,在低阶层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之后,便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把幸福指数与需求层次看成是一个单调递增函数,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成是这个函数的自变量,幸福指数是一个因变量。随着需求层次的提高,人们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满足感越强烈,幸福指数也就随之越高。

三、幸福指数与需求层次综合指标的评判

尽管幸福感是心理的一种感受,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难以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衡量和比较。但是,由于幸福感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之上的,它就必然会受到一些短期的和长期的、微观的和宏观的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无论是从普适性还是从特定性的角度分析,幸福指数都可以通过一些客观的量化指标体系综合度量。从普适性的角度来看,幸福指数的测评可以根据各项指标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来确定,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经济发展水平审视幸福指数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幸福感。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表明,不同状况下的人对幸福的需要与感受不尽相同:对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的人来说,幸福感首先就是解决温饱问题、满足其生理需要,只有在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才会把对幸福的追求放到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上去。这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富庶与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拥有一定量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可作为测度居民幸福感受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经济不能得到发展,幸福指数就谈不上提高。据社会调查显示,部分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偏低,其原因在于“贫穷”以及贫富差距过大,同时这也说明了经济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幸福指数的评判。

众所周知,目前不断拉大的居民收入差距,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就辽宁省而言,省内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失均衡,差距较为明显,沿海经济带经济

较为发达,而部分内陆地区还相对较为落后;另外不同行业间的收入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些都对幸福指数的提高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增强幸福感,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政府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完善机制,制定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搞好收入分配的关系,努力提高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确保公平,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各级政府也应在财政收入上保持一个适度的增速,并在财政支出结构上加大向中低层收入人群倾斜的力度,通过财力的再分配来保障居民收入的增长。(二)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审视幸福指数

英国的哲学家休谟说过:“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民生问题事关社会发展大局,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关键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多数城乡居民经历了从初期的衣食之忧到现在的小康生活,如何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成为民生问题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进程的加速,失业和就业问题在现阶段尤为凸显,部分居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就医、购房、子女就学难等新民生问题不断出现,并且上升为公众关注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通过500份随机问卷调查,百姓关注的前三位和谐社会问题依次是:不断扩大的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得票195 张,救医、住房和子女择校问题,得票161 张,提供就业、维护劳动者权益问题,得票144 张。显然,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人民的幸福感。人民因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从单一的物质需求转向全方位的多重需求。满足社会不同阶层的要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更好地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三)从自然环境水平审视幸福指数

近年来,辽宁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共卫生总费用等指标都有所增加,但离和谐社会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个别地方的居民生活质量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尤其是空气和水资源的影响较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主,经济增长迅猛,但是,工业废水、废气排放等测度居民生活环境的指标都有所增高,这些情况的加剧将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形成严峻挑战。目前,部分地区饮用水质量不达标、城市空气质量较差等问题也有扩大趋势,如不及时加以治理,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将引发社会不满,而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幸福感。

人和自然应该是和谐的,一体的,当这种和谐和一体化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人生活在其中便会有一种惬意感,而这种惬意感是来自内心的一种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觉,也是生态舒适感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目前部分城市空气中粉尘较多,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到居民的幸福指数。如何保障居民呼吸到更多清新的空气,仰望到更多的蓝天?辽宁省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了环境工作目标,即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不惜代价保护环境,抓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环境,“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加大对环境整治的投入,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从根本上做好维护环境工作,让居民的环境幸福指数得到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