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11章)

合集下载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7上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一)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7上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一)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一、内容解读第一章:以学为乐,不知不愠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注重修养、严于律己的主张。

第一句讲学习,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等都需要“学”并按时温习才能掌握。

所以,“学”与“习”必须统一起来。

第二句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

孔子辞官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至自远方”,他的众多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探讨、激励,自然会得到快乐。

第三句讲的是做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的范畴。

做人要心胸开阔,要有修养,自己的才德不被人了解,不应该生气恼怒,这才是君子之风。

第二章:三省吾身,加强修养从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十分重视品德的修养。

儒家尤其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本章所讲的自省,就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坚持学习,循序渐进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即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

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四章:融会贯通,温故知新孔子认为,不断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适用。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第五章:学思结合,辩证统一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第六章:贫贱不移,自得其乐本章中,孔子称赞了颜回,对他进行了高度评价。

颜回“不改其乐”,具有贫贱不移的精神。

本章告诉我们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人应当坚守初心,要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可以自得其乐。

第七章:虚心学习,实事求是这章,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步骤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1、疏通文意:(1)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可在预习中完成)。

(2)教师适当补充课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课后第四题)。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2、指导诵读:(1)老师示范背诵,明确背诵要求。

(2)组织讨论:可以将哪些内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诵?(3)鼓励学生采取分组竞赛形式当场速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二:深入理解,阐发内涵学生讨论: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察人、择友、处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观点,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节旁边写评注或随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察人(1、2、3、4、5章)择友(6、7章)处事(12、13、14章)待人(8、9、10、11章)注:此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发言与老师讲解应结合进行。

老师讲解应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化——讲解焦点:多义性、联系性、丰厚性。

多义性:例举“久而敬之”的多义理解。

联系性:例举“处事”章应与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联系。

丰厚性:例举“察人”章中可补充孔子对“君子”的评判与见解。

教学步骤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1、联系《论语》中其他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语录,更广泛的整体理解文化内涵。

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论语》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内涵,将原文具体化。

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2课时。

第一课时◆任务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品引导语: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论语》十二章。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

1.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晚年致力于,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全书共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任务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预习检测,读准字音lún yùn xǐng wǎng dài dān dǔ kān huò xiàng yú论语愠三省罔殆一箪食笃不堪不惑陋巷逾矩2.范读学读,读准节奏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课件出示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论语11.13感悟

论语11.13感悟

论语11.13感悟1.引言1.1 概述在"论语11.13感悟"这篇长文中,我们将探索孔子在《论语》第11章第13节中所传达的感悟。

这一节的原文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本文将对这段文字进行解读和思考。

这段文字中,孔子通过使用“君子”一词来描述一个高尚的人物,他对待世界的态度是“无适也,无莫也”,即不逢场作戏、不为世俗所迷惑。

这种无欲无求、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接着用“义之与比”来进一步阐述。

“义”是指正义,而“比”则表示对事物的相对比较。

这两者相结合,可以理解为在面对各种事物时,君子应该通过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事物的比较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这段文字传达的感悟引起了我们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各种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诱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而孔子所传达的感悟则提醒着我们要始终以正义为准绳,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进行事物的比较和权衡,以便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思考和解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以正义为导向,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并且在面对各种事物时,我们要学会进行比较和权衡,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这是孔子在《论语》中的感悟,也是我们可以从中受益的智慧。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这一感悟,并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的结构设计如下:首先,引言部分会提供对本文主题的概述,简要介绍“论语11.13感悟”的背景和意义。

概述部分将为读者提供了解该话题的基本信息。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包含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将详细探讨“论语11.13”的内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这一部分将引用相关的论点和观点,深入分析其中的哲学思考,并举例说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个要点将进一步探讨“论语11.13”的意义以及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
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检讨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检讨、检 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 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检讨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合作探究
孔子在这一章中阐明了什么道理?
•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 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随着孔子影 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 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世界十大文化名 人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文体知识
语录体
语录体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弟 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 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 作品。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 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文言梳理
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连词,表转折,却 殆: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 不学习就会疑惑。”
文言梳理
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堪:能忍受
人”,与“亚圣”孟子合称孔孟。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首创人
作者简介
• 孔子首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 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 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 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 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论语》是⼀部记录孔⼦和他弟⼦的⾔⾏的书,由若⼲篇章组成,内容⼤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处世的⼀般原则。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学⽽》 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为政》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为政》 ⼦⽈:“贤哉,回也!⼀箪⾷,⼀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饭疏⾷,饮⽔,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 ⼦⽈:“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 ⼦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罕》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罕》 ⼦夏⽈:“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

”《⼦张》译⽂ 孔⼦说:“学了(知识)然后按⼀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吗?” 曾⼦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替别⼈办事是不是尽⼼竭⼒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说:“我⼗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岁能独⽴做事情,四⼗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所⽀配的事情,六⼗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岁做事才能随⼼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点去做⽼师了。

” 孔⼦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义,迷惑⽽⽆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所得。

《论语》十二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论语》十二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进退 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孔子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鼓 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 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 得上是好学了。”
资料助学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如果
指怎样对待礼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资料助学 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 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 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
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政治家、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以“仁 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 理念来教育学生。后人尊称其为“圣人”,与孟 子并称“孔孟”,孟子为“亚圣”。
资料助学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
资料助学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选择性必修上册 Ⅰ 课文1 《论语》十二章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选择性必修上册 Ⅰ 课文1 《论语》十二章

拓展训练 走进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为儿嬉 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 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 司职吏而畜蕃息。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 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 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然鲁自大夫以下皆 僭离於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意义或用法 动词,知晓,明白, 这里译为“懂得” 动词,劝导,告知
动词,比喻 动词,施加 动词,施行
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 (2)施 机(《后汉书·张衡传》)
④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3)敏 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动词,设置,安放
动词,用 形容词,勤勉 形容词,聪明,机智
(第3章)子曰:“朝闻道( 道理,真理。指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 ), 夕死可矣。”(《里仁》)
(第4章)子曰:“君子喻( 知晓,明白 )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第5章)子曰:“见贤①( 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思齐②( 与……看齐)焉, 见不贤而内③( 在心里 )自省也。”(《里仁》)
(第6章)子曰:“质①( 质朴、朴实)胜②( 胜过,超过 )文③(华美、文采) 则野④( 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⑤( 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⑥( 文质兼备、 配合适当的样子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兼爱》
【复习目标】 1.梳理、积累这些文言文分散的基础知识,并做到前后勾连、连点成线,
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2.重点掌握实词“疾”“知”等。 3.背诵《〈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第二段,《〈老子〉四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翻译及文意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翻译及文意理解

《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一遍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子曰:(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2)①时习:按时温习②时:按时(3)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4)说:同“悦”,愉快(喜悦)(5)愠:生气,恼怒(6)君子:指有才德的人(指道德高尚的人)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吾:人称代词,我(2)日:每天(3)①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査②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③省:自我检查、反省(4)谋:谋划(5)忠:竭尽自己的心力(6)信:诚信(7)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3)惑:迷惑,疑感(4)①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②命:命令(5)耳顺: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6)从心所欲:顺从意愿(7)①逾矩:越过法度(超越规矩)②逾:越过③矩:法度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温:温习(2)故:学过的知识(3)知:得到(4)新:新的理解和体会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罔:迷感,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同“惘”迷惑而无所得)(2)殆:疑惑(同“怠”,疲倦而无所得)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贤:好,这里指品行好(2)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3)饮:这里用为名词,指水(4)堪:能忍受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一说,指仁德(2)者:代词,…的人(3)好:喜爱,爱好(4)乐:以…为快乐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饭:吃(2)疏食:粗粮(3)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4)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第十一篇原文和译文

论语第十一篇原文和译文

论语第十一篇原文和译文论语第十一章原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

未知生,焉知死?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女为死矣!子在,回何敢死!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202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202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10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

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

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

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宿:过夜。

新市:地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

要求: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

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板书:树头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

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篇目(一)《论语》十二章教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篇目(一)《论语》十二章教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

《论语》十二则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孔子,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

联系之前所学的有关孔子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文学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付诸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写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

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三、作者介绍《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

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四、题目解说《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论语11.2-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论语11.2-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论语11.2-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第11章第2节(论语11.2)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段落,探讨了仁者的品质和行为。

本文将围绕论语11.2展开讨论,探究其中的深意和启示。

论语11.2主要描述了孔子与他的学生曾子的一次对话。

曾子问孔子如何才能做到无怨无悔地行善。

孔子回答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表明了一个人如果只是口头上善言相对,并没有行动上的实践,那么他的行为就是虚伪的;而一个人真正拥有仁德之心的话,他的言行举止必然是真实的、善良的。

这段对话深刻地表达了孔子对于仁德的理解和追求。

论语11.2所提到的“仁”,在儒家经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慈悲。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真正的仁者,必须在言行中体现出善良、真实和真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空谈和虚假的表演。

这与现代社会中所强调的“做人要实在”、“言行一致”等思想不谋而合。

论语11.2对我们当代人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一个信息发达、信息碎片化的社会中,我们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潜在诱惑和机会,很容易迷失自己。

然而,从论语11.2中我们可以学到一种正确的行善态度和行为准则,即要做到言行一致,在行为中体现真实和善良。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发展良好的个人品质,也能够为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总而言之,论语11.2所讲述的孔子与曾子对话的场景,以及其中提到的“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警句,深刻地揭示了仁德的真谛。

这段对话给我们带来了对于什么是真实的仁德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仁德的思考。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通过学习和理解这段话,我们可以更好地成为真实的、真诚的、有善行的人。

1.2 文章结构在"论语11.2"这篇文章中,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框架,让他们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本文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论语《学而》 第1-16章

论语《学而》 第1-16章

《学而》第十章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⑥以得之。夫子之 求之也,其诸⑦异乎人之求之与?”
③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 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
⑥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 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学而》第十三章
1•13 有子曰:“信近①于义②,言可复③也;恭近于 礼,远④耻辱也;因⑤不失其亲,亦可宗⑥也。”
①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③复:实践的意思。 ④远:音yuàn,使之远离的意思,可以译为避免。 ⑤因:依靠、凭藉。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 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 敬了。”
注: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 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 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 谦让的道德品格。
《学而》第十一章
1•11 子曰:“父在,观其①志;父没,观其 行②;三年③无改于父之道④,可谓孝矣。”
①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②行:音xìng,指行为举 止等。③三年: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不一定仅指三年的 时间。④道: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这里应解释为装出和颜悦 色的样子。
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
就很少了。”

注: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强调人应当言行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论语》十二章
本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目 2.准确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

基本内容。
孔子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首创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教育家,相传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整理《诗》《书》,删修《春 秋》。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千古圣人”“至圣”“万世师 表”。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也很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 西方有学者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 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
第四章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旧的(知识) 领会
可以
以 (之)
为师
凭 (这一点) 做
矣。”

翻译:孔子说:“在复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 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
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 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终究会疑惑而无所得。”

为人谋而不忠乎( 介词,替 )
人不知而不愠( 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
学而时习之(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
不亦乐乎( 形容词,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
仁在其中矣( 代词,它的 )

人不堪其忧( 代词,这样的 )
◆古今异义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

第11课《论语》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解性默写

第11课《论语》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解性默写

《论语》十二章知识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七四班在年级篮球赛中输掉了第一场比赛,队员们垂头丧气,队长用《<论语>十二章》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鼓励队员要大家坚定信心,迎接下一场挑战。

2、“孟夏之日,万物并秀",在这美好时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有明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填空),我们怀着满腔热情欢迎世界各方友人相聚中国,共商发展大计。

3、《<论语>十二章》中阐述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备的风度的句子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论语>十二章》中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一句大意相同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十二章》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要随时向身边有长处的人学习请教。

7、古文中有许多含义深远,激发斗志的名句,例如《<论语>十二章》中就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激励志士仁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应坚定志向8、《<论语>十二章》中感叹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9、《论语.学而》中,曾子强调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为人处事,提升道德修养的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10、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论语>十二章》中感叹时光流逝,劝勉人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3、《<论语>十二章》中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正如论语中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4、《<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要虚心请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篇梳理1~3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篇梳理1~3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质”“施”“齐”“贼”“举”“治”“明”“攻”“与”“独”等重要实词。

2.背诵《〈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第24、33章和《五石之瓠》《礼运(节选)》,翻译重点句子。

3.掌握状语后置的特点。

单篇梳理1~3《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通读全文,解释加点的词语。

《论语》十二章(第1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第2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第3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第4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第5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第6章)子曰:“质胜文.①()则野.②(),文胜质则史.③()。

文质彬彬....④(),然后君子。

”(《雍也》)(第7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②(),不亦远乎?”(《泰伯》)(第8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第9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第10章)颜渊问仁。

子曰:“克.①()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②()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④(),请事.⑤()斯语矣。

”(《颜渊》)(第11章)子贡问曰:“有一言..①()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②()‘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12章)子曰:“小子..①()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②(),可以观.③(),可以群.④(),可以怨.⑤()。

迩.⑥()之事.⑦()父,远之事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 之。”“唯求则非邦也 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 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 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 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 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 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
11.23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 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11.13 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 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 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1.14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 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1.15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 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 堂矣,未入于室也。”
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 与?”子曰:“过犹不及。”
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 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 进。”
11.2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 门也。”
11.3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 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 路。文学:子游、子夏。
11.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 母昆弟之言。”
11.6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 之。
11.7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 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 亡。”
11.8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 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
11.9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 予!”
11.10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 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11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 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 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11.12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 焉知死?”
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 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 之可也。”
11.18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 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11.20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 亦不入于室。”
11.21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 庄者乎?”
11.24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 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 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 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11.25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 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 佞者。”
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 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 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 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 “非 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 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 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