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代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走在马克思主义大路上,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学习马克思主义,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代意义,延续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联通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事件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
它设计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的称得上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深刻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亲身参加和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指导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运用中必须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列宁在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的时代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在结合本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现实意义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现实意义与应用马克思主义是指以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为代表的,以无产阶级革命为最终目标的社会科学体系。
它在十九世纪时诞生于欧洲,曾经对西方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近年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化后,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那么,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马克思主义还有什么当代现实意义和应用呢?一、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现实意义1. 摆脱不公平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存在着一个最为重要的理论观点,即“阶级斗争”观点。
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不断的斗争驱动。
这个斗争主要体现在生产关系中的所有制形式,其中最根本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历史上,无论是封建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各种形式的社会制度,都由于阶级之间的斗争而发生变化。
而当代社会,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各地,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思考提供了一个看待现实的新角度,帮助人们摆脱社会制度的成见观念。
2. 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另外一个贡献,就是告诉人们要认真研究和理解社会现象,不能轻信和随意接受传统观念。
尤其是在当代社会,由于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同时也变得更加杂乱无章。
因此,如果没有适当的观察方法和思考能力,容易陷入思维定势和身心俱疲的状态。
所以,通过马克思主义人们也可以解放自己的思想,不受任何限制,思考得到新的认识。
3. 促进民生改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初目标,就是帮助民众摆脱贫困、快速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多层面的问题。
在今天,马克思主义仍然能够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比如,在中国,中国共产党秉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探究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价值1. 解决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不仅提供了一种理论观点,更为重要的是他提供了一种实践方法。
在中国,当代革命革命历程就是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并有机运用,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这离不开现行政策的正确导向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马克思经济哲学之要义及其当代意义
2002年1月第31卷第1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 ormal U niversityVol 31 No 1Jan ,2002马克思经济哲学之要义及其当代意义吴晓明(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433)摘 要:马克思对现代经济现象研究的真正成果是经济哲学,其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在于其以经济现象分析为基础的一般社会历史理论。
马克思之诉诸政治经济学是与 解剖 市民社会的必要性联系在一起的,并以此在哲学上根本展开他的一般社会历史理论,这是马克思之 介入 经济学的原则高度。
马克思的入手之处在于澄清国民经济学的前提,即异化劳动,从而以此划定了其哲学批判的界限。
这对研究当代经济现象和社会生活仍具有必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国民经济学;市民社会;批判中图分类号:B0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529(2002)01 0022 04马克思对于现代经济现象研究的真正成果与其说是经济学,毋宁更正确地说是经济哲学。
虽说这一成果对于社会科学领域 特别是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产生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源头乃在于其哲学变革,确切些说,在于与经济现象之批判分析本质相关的一般社会历史理论。
马克思经济哲学的要义是经济学批判。
而 批判 意味着澄清前提和划定界限。
对于 前提 和 界限 的无意识虽说可以完全不影响到经济学科学,但却谈不上真正的经济哲学。
这一区分非常重要,因为正是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才能确切地标志着他对现代经济现象研究所达到的那个原则高度,才意味着他对 前提 的把握和对 界限 的超越,才充分地揭示着其学说之深刻而持久的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对于马克思来说,经济学批判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既来自于哲学立场上的改弦更张,又来自于对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批判。
因此,马克思之转向经济学领域,不能用个人的主观兴趣来说明,也不能用经济学天生的优越性来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
结合当代社会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2.当今社会发展3.当今中国社会发展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哲学是思考和研究万事万物所得出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是具体指示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就每个人来说,他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总是在不断的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回想高中地政治学习,在谈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能记得零星片段。
唯物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辨证论告诉我们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的观点看问题;认识论让我们了解到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人生观提出人生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贡献的原理。
然而,尽管我们能说出这些富有哲理性的知识,但我们毕竟不是那些哲学研习者,不能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泛泛而谈。
吴晓明曾经说过:“作为一名哲学研习者,最重要的事情重视学与思。
”或许我们做到了“学”,在老师的传授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用老师教我们的“固定套路”来应对,然而在繁忙的学习中我们却不能静下心来思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句我们背得滚瓜烂熟的论语又有多少人付诸行动呢?现在上了大学,太多空闲的时间让我们感叹时间的飞逝。
而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有足够多的时间来思考。
思考我们所处的社会现状以及当今社会发展、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历经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先后走过了一段凯歌行进、曲折发展、快速发展的历程,使中国以前所未有的豪迈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力量。
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过程中,党将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基于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同时代发展和各国实际相结合,基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怎样看待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归根到底有个学风问题.早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就说过: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
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强调指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邓小平历来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始终坚持毛泽东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和大力倡导的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我们要自觉地继承和发扬.现在我们党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提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那是完全错误的,那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同时一定要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深化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邓小平说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
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而要结合实践经验和时代发展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必须鼓励探索、鼓励创造,从而就必定要说出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邓小平就称赞说: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深深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为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和道德基础。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一、坚守正确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作为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通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有效应对了中国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不断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解放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在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贫困人口不断减少,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得到有效缩小。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三、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关系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强调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在中国,通过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工作,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风气更加文明健康,社会稳定和谐得以有序推进。
四、促进国际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倡国际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加强理论创新,拓展思想领域,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意义在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中,实践观的本质、范畴、含义及其理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化。
众所周知,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理论核心,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基础。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理论界对马克思实践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解读,对当代中国建设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全面把握实践观的合理内涵,是正确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并进一步正确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理论根基,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马克思讲实践,即在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也是实践的。
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科学的实践观点是认识论和历史观基本的首要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首要的观点。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不懂的社会实践的意义,就无法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科学的解决了哲学史上长期悬而未决的关于什么是判断认识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问题。
费尔巴哈和其他旧唯物主义一样,虽然主张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们的思维可以正确地认识客观存在,但由于没有科学的实践观点,因此始终没有正确的说明真理的标准问题。
费尔巴哈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困惑,有时他认为“多数人的意见”是真理的标准,在一般情况下他将感性直观看作是真理的标准。
可见,他实际上仍然是在主观意识范围内来寻找真理的标准,这也表现出了他在认识领域中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马克思认为,客观世界既是人们认识的对象,又是人们改造的对象,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正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人们的实践是检验认识和理论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离开实践来争论思维的真理性和现实性是错误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当代世界为何需要马克思主义
当代世界为何需要马克思主义作者:本刊策划来源:《党建》2013年第04期编者按:今年3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130周年纪念日。
130年过去了,马克思的思想魅力没有因时间久远而消失,它依然像世界最高处的灯塔光芒四射。
特别是在当下西方经济持续低迷的状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球发展的一抺亮色,更彰显着马克思的思想光辉。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组织中外专家主题研讨了“永远的马克思”,本刊围绕“当代世界为什么仍需要马克思”这一话题,整理摘编了相关专家的观点。
当代世界需要马克思回应人类向何处去。
马克思主义仍占据世界思想舞台中心。
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是时代的,也是永远的。
马克思主义一直在影响我们的心智。
马克思为拉美社会发展带来灵感。
世界需要马克思回应“人类向何处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陈先达尽管马克思“过时论”一再沉渣泛起,但一次次破产;尽管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但马克思依然被西方评为“千年思想家”。
当代世界需要马克思,需要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矛盾和人类向何处去的理论分析,更需要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尤其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仍然是个重大问题。
资本主义自我调节、自我更新的能力是有限度的。
当代金融危机,从美国“反华尔街运动”开始蔓延到美国全国大城市,并引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少大城市民众的抗议,都说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不是万能的。
1%的人占有99%财富的社会,是不可能持续存在和发展的。
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死亡。
马克思为真理开辟了道路,沿着马克思的道路前进,我们才会逐步接近真理,如果背离马克思只能走向迷茫。
所谓背离马克思当然是指背离马克思的根本立场和观点,而不是个别结论。
我们并不一概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及西方真心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左翼学者视为异类,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应该重视。
例如特里·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坦言:他对马克思的一些观点是持保留意见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当代意义探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当代意义探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旨在解释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规律,并提供指导社会革命的思想基础。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引进、学习到创新、发展的过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当代意义,从理论的科学性、指导实践的能力、应对当代社会问题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第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其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中产生的,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来指导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的研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使其具备了适应中国特色的科学性。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因此必须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理论创新,才能真正指导中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还具有指导实践的能力。
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指导实践的指南手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这一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帮助中国党和政府在面对国内外的复杂环境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第三个重要意义在于其适应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多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之所以具有当代意义,正是因为它能够适应当代社会问题的需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保障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实践中,将人民利益作为最高标准,不断探索解决群众关切的具体问题。
例如,在对待环境污染、贫困问题等方面,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不断推动环境保护和扶贫工作的深入发展。
阐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阐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吴晓明,男,1957年出生于上海。
1975年高中毕业后赴海丰农场务农。
1978年恢复高考后首届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学习。
先后获哲学学士、硕士学位,并于198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嗣后又在职攻读博士,于1994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
主要学术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
主要学术兼职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主要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等。
问:大约十多年前,你在学界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质和当代意义的问题,并始终不渝地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否请你谈谈这一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吴晓明(以下简称“吴”):我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之所以选择这一专业,是因为它符合我的理智兴趣——既能专注于学术,又能藉此思及重大的现实问题。
在这方面,我的导师胡曲园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的最初专业是德国文学,又曾花大力气研习过中、西哲学,但最终是转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去了。
他说是重大的时代问题引导了这一转向,对此我是深为认同的。
然而,当我成为教师并且在课堂上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却开始面对青年学生们的种种疑惑了。
这些疑惑的主要之点是:时代已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诞生于15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能有多少价值和意义呢?虽然我们很容易指证这种提问方式对于思想价值的评判来说是不恰当的,但问题显然不止于此。
如果说真正的哲学无非是体现在思想中的时代,那么,重要的事情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质和当代意义作出积极的阐明。
问:要在理论上作出这种阐说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你能在这方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思想经历和学术感想吗?吴:对我的思想经历影响最大的是某种理论上的对立——我想说的是:第二国际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过程中形成的那种尖锐对立。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为什么当代教育要求在大学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很多人不理解,直到我真正上了一节课,我终于明白了: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会我们大学生如何做人。
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现在有些人根本没读过马克思主义的书,却人云亦云,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无用了。
这种态度是不科学的、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所以,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特别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指引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人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卓越成就。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许多的复杂的事物要认识,许多大问题需要回答,许多未曾认识的领域需要开拓。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的长河中的漩涡和逆流所迷惑,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指导意义嗨,大家好呀!今天咱们来说说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指导意义。
哎呀,马克思主义可是个大名鼎鼎的理论呢,对于当代社会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哟。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社会的阶级斗争,提出了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理论。
这在当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唉,因为社会阶级差距依然存在着,贫富分化也依然很严重嘛。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哎,这个观点在当代社会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比如咱们现在科技发展迅速,对生产力和社会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呀。
再来,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主张。
嗨,这点在当代社会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因为
资本主义社会里有着很多不公平现象,而社会主义制度或许能够为社
会带来更多的公平和正义呢。
马克思主义也关注了人类解放的问题,提出了要消灭剥削和压迫,让人们自由而充实地生活的理想。
唉呦,这个理想在当代社会也是非
常值得我们去追求的,因为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还有很大的提升
空间呀。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世纪,但它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却是非
常重要的。
嘿,它提出的很多理论,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着很强的
启发性和指导性。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关注这个问题,让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就说这么多啦,咱们下次再聊!。
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价值与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现象和社会变革的学说体系,奠定了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础。
尽管该理论诞生于19世纪,但其现代价值与意义至今仍然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一、经济分析与社会公正马克思主义倡导通过经济分析来解读社会现象。
马克思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分配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活动是社会运行的基础,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的本质,并发现不平等和剥削等问题。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我们能够更加关注社会公正的重要性。
社会公正是指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各个阶层之间的权益平衡。
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平等,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依然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社会公正的重要思路。
二、批判性思维与分析能力马克思主义强调批判性思维和理论思考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通过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我们能够超越表象,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在现代社会中,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是非常宝贵的素养。
当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我们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去挖掘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学说,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提出社会变革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变革的必然性,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矛盾的存在和冲突的爆发。
在现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思考社会进步路径的理论框架,为我们应对社会变革中的挑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人文关怀与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核心目标。
在社会主义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资本,提倡人的自由与尊严。
在现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思想依然对实现人类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人类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批判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以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为核心,对当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包括对社会分析、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分析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刻的社会分析能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我们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不平等和竞争等问题,进一步认识社会发展的辩证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
通过对社会发展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洞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为制定社会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改革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理论,具有指导社会改革的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关注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权益和利益。
它强调劳动者的价值和地位,呼吁消除剥削和不平等,为建立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奠定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为争取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指导。
在当代社会,虽然社会主义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需要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进行深化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坚定前进的信念和理论支持。
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它对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在当代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引导我们正确看待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潜在风险。
其次,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资源有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发展理念,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
马克思“人的丰富性”理论及其新时代意义
马克思 人的丰富性 理论及其新时代意义赵光辉刘爱武[内容提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 人的丰富性 理论后来发展为 自由个性 学说,一以贯之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㊂人的丰富性源自于人的对象性,生成自人的感性活动,直接表现为人的感觉㊁需要和意识的丰富性㊂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成为人的丰富性生成的现实束缚,通过 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 扬弃异化是人的丰富性生成的现实道路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已经展露出超越单纯物质生活追求㊁重构人的生存方式的趋势,而 美好生活 的构建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人的丰富性的展开过程㊂[关键词]人的丰富性;感性活动;异化劳动;共产主义;美好生活[作者简介]赵光辉,法学博士,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爱武,法学博士,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作为马克思早期的一部未完成状态的手稿,自其面世以来,就在西方引发了 两个马克思 的争论,悉尼㊃胡克甚至说这是 马克思的第二次降世 [1]㊂如今,虽然国内学术界对于‘手稿“的研究取得了汗牛充栋的成果,但总体上并没有摆脱 成熟与不成熟 之争㊂而这些争论要么围绕 人道主义 和 异化论 展开,要么把‘手稿“拖入 闲谈 ①㊂恰如俞吾金教授所言: 当一定的视角成为任何一个研究文本的出发点时,其他可能的视角就会处在被遮蔽的状态下㊂ [2]正因为在 不成熟 视角主义的遮蔽下,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 人的丰富性 理论没有走入我们的视界㊂所谓 人的丰富性 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范畴,而是 现实的人 在其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构成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人的自由本性的展开㊂它根源于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生成于人的感性活动,是人猿揖别的标志,但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又呈现出不同的①出自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 存在论新境域的开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原话为: 当一件事情越是进入到 闲谈 之中,越是抽象地和空疏地吹嘘着的时候,人们对其真是意义的遗忘就越是深切㊂ 当一部分人用一顶不成熟的帽子简单地定性‘手稿“的时候,实质上也就把‘手稿“拖入到 闲谈 中去了㊂马克思 人的丰富性 理论及其新时代意义样态,是人在其历史性实践中把握丰富世界的表征㊂人的丰富性在实践中表现为人的意识㊁感觉㊁需要㊁情感㊁意志等方面的丰富性,最直观地表现为意识的普遍性和感觉㊁需要的丰富性㊂人的丰富性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遭遇了历史性的坍塌,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已经展露出超越单纯物质生活追求㊁重构人的生存方式的趋势㊂美好生活 的构建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的丰富性的展开过程㊂一㊁从 人的丰富性 到 自由个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马克思在‘手稿“中创制了一个实现双重超越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 手稿的核心概念 [3],即 感性活动 ㊂马克思在 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 [4]中指出,包含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都不懂 感性的人的活动 即 实践 ㊂而 实践 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和最首要的观点㊂因此,学界有人模仿马克思对黑格尔‘现象学“的评价,把‘手稿“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真正发源地和秘密 [5]㊂基于 感性活动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 人的丰富性 理论㊂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之所以具有必要性,就是 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 [6]84㊂在马克思看来,在真正的人的社会中,人的需要的丰富性表征着 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 [6]117的意义,而这种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对象又是人的丰富性的表征㊂换言之,在未来的全新生产方式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丰富性不断地生成,从而证明了人的本质力量,充实了人的本质㊂总而言之,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就是不断展开人的丰富性的过程㊂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人的丰富性理论已经建立在初拟的 实践 原则基础上㊂随着马克思研究转向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用政治经济学的范式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得到了经济学的证明㊂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通过 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以历史为解释原则构建了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㊂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 人的依赖关系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两大社会形态,尤其是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由于 成倍增长的生产力 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个人成为 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导致了 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 和 普遍交往 关系的形成,人的 多方面的需要 和 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的发展,虽然这种社会依然是建立在异化基础上,但是为人类走入 自由个性 [7]的共产主义社会奠定了基础㊂自由个性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人们按照自觉自愿的分工发展自己的本质特性,不再让人囿于 猎人㊁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 [8]537的固定分工角色和特殊的活动范围,人们按照自己的个性充分释放自己的本质力量,在丰富的对象化过程中彰显出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在本质的丰富性中确证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㊂马克思认为,要实现 自由个性 必须通过斗争推翻建立在 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这与展开 人的丰富性 的途径是内在一致的㊂总之,唯有在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9]53的联合体中,我们才 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 ,在 这事与那事 今天与明天 上午与下午 之间自由选择,在 打猎或捕鱼 畜牧或批判 之间自由转换,即每个人的 自由个性 才能得到彻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2年第1期实现,而这个过程同时也就是 人的丰富性 的展开过程㊂可见,从 人的丰富性 到 自由个性 ,一以贯之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㊂可以说 人的丰富性 理论是马克思 自由个性 的 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 [6]94㊂二㊁从 原初依据 到 现实生成 : 人的丰富性 的理论逻辑马克思在‘手稿“中从人何以具有 丰富性 即人具有丰富性的原初依据㊁人的丰富性以何展现即人的丰富性的表现方式㊁人何以没有丰富性即人的丰富性生成的现实束缚㊁人何以实现丰富性即人的丰富性生成的现实路径等四个维度,建构了逻辑完整的 人的丰富性 理论㊂(一)人的丰富性的原初依据我们谈论人的丰富性,首先要搞清楚人何以具有丰富性这个前提性的问题,更为根本的则是要澄清人之为人的基础㊂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批判黑格尔和对费尔巴哈的隐晦超越中提出人不仅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更是进行感性对象性活动的类存在物㊂正是在感性对象性关系中,人具有了感性的丰富性㊂1.人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对象性理论,认为人是对象性自然存在物㊂人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需要自身之外的自然界(虽然 世界不会满足人 ),需要自身之外的对象( 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 [10]的对象)㊂这个对象的意义:一方面在人在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中即改变对象的过程中表现和确证了自身生命力量;另一方面这个对象使人自身的身体得到充实并进一步展现其自身的生命本质㊂人之所以能够参与自然界的生活,就是因为人在其自身之外有自然界这个对象㊂人和动物的区别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以整个自然界为对象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自然界是人本身,因为人和自然界互为对象性关系,所以当人作为自然界的对象性存在物的时候人展示的是自然界的本质,反过来自然界作为人的对象性存在物的时候展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㊂人以整个自然界为对象,这就是说人不是片面的,自然界的丰富性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人的丰富性,换言之人的对象的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丰富性㊂如果止步于上述理论阐释,可以说马克思并没有超越费尔巴哈,因为自然界的丰富性何以生成人的丰富性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㊂费尔巴哈终止的地方,恰恰是马克思创立自己哲学的开始㊂在马克思看来,为了创造与人的全部本质相适应的人的感觉,必须把人的本质对象化,即现实化㊂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丰富性并不能直接成为人的丰富性,必须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过程中才能生成㊂因为在马克思看来, 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合地存在着 [6]104的自然界或者说 直接呈现出来的自然界 并不能直接构成人的对象㊂而在恩格斯看来,动物与自然界是直接一体性的关系, 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 [11]让自然界更好地为自己服务㊂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和超越费尔巴哈时,在‘手稿“中创造了一个核心概念 感性对象性活动,从而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建立在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基础之上㊂2.人是感性对象性活动的类存在物马克思把人界定为 一个现实的㊁肉体的 的人,理解为站在 地球上呼入和呼出一马克思 人的丰富性 理论及其新时代意义切自然力 的人,不是费尔巴哈所设定和道说的 德国人 [8]528,而是 现实的历史中的人 ㊂当这个人把自己感性的生命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自身之外的感性对象上,让自己的本质力量以异己的感性的对象呈现出来,这就是感性的人进行的感性的 对象性的活动 ㊂在‘手稿“中马克思称为 对象性活动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则用了 实践 范畴,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以 社会生产 的形式表现出来㊂马克思进一步解释了人为什么能进行对象性活动,就是因为人的本质力量中包含了对象性的东西㊂人之所以能够创造异己的对象,就是因为人是被对象所规定的㊂人之所以能够在自然界中创造对象,就是因为人是自然界的对象性存在物,即人本身就是自然界㊂人并不能离开人自身的对象性存在物即自然界而进行纯粹的 创造对象 的活动,因此,人的对象性活动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人的活动不能脱离对象性存在物而单独进行,只能是对象性的活动;二是作为活动的主体只能是对象性存在物,也就是说活动只能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活动㊂如果以上叙述属于抽象的哲学论证,那么马克思在‘手稿“中还进行了更为直观的人与动物的对比论证㊂马克思指出人不仅是对象性活动的自然存在物,人还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㊂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直言,人与绵羊为代表的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 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 [8]534㊂人这种类存在物的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㊂在 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 [6]53的过程中,人证明了自己的类特性,证明了自己和动物的区别㊂虽然人和动物都是依靠自然界生活,但是人具有普遍性,这是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㊁水平的区别㊂人和动物都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直接的生活资料,但是人还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界构成我们的 无机的身体 ㊂此外,人还把整个自然界作为人的意识的对象即作为自己的 精神的无机界 ,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性区别㊂如果说 感性对象性活动 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那么马克思还就人的生产活动进行了论证㊂动物仅仅是在其物种所属的物种尺度直接利用自然界进行所谓的 动物的生产 ,因此 动物的生产 只能是直接的㊁片面的㊁肉体需要的生产,是生产自身的生产㊂人的生产则是对动物生产的完全超越㊂人在把 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 和 固有尺度 结合起来生产自身的同时又生产了整个自然界㊂因而人的生产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㊂由此可见,感性对象性活动就是人的实践,就是人的生产活动㊂在生产活动中,人与对象构成了对象性关系,人的丰富性得以生成和展开,这是人具有丰富性的根源㊂(二)人的丰富性的具体表现马克思在‘手稿“中并不是抽象地谈论人的丰富性,人的丰富性有具体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意识的普遍性㊁感觉的丰富性和需要的丰富性㊂1.意识的普遍性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时指出: 自我意识是人的自然即人的眼睛等等的质,而并非人的自然是自我意识的质㊂ [6]99-100马克思在此以眼睛㊁耳朵为例,阐释了并不是人的自我意识决定了人的本质力量㊂人不仅能够把自然界作为 自然科学的对象 ,人还能把整个自然界作为 艺术的对象 ,从而生产出自己的 精神食粮 ㊂人还能把 自己的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2年第1期活 作为意识的对象,这就构成了人的意识的普遍性㊂当人面对自然界的时候,被自然界所规定的人的意识丰富性就渐次生成和展开了,同时人也在这种意识普遍性中确证自己并自为地存在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人的普遍意识就是人的生活过程的理论形态,虽然这种普遍意识可能是与 现实生活相敌对 [6]80的抽象㊂2.感觉的丰富性人不仅在改造世界中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还 以全部感觉中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㊂人之所以能够在 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以其全部感觉来把握对象㊂眼睛以视觉的形式来观察人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耳朵以听觉来把握其对象㊂这两种具有不同本质力量的独特性的人的器官,面对各自千差万别的对象,形成了不同的感觉㊂眼睛和耳朵仅仅是人的感觉器官中的一个例子,仅仅是为了说明人的不同的感觉器官面对不同的对象产生了丰富的感觉㊂人的感觉的丰富性,受到自身的限制, 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 ㊂总体而言,人的感觉的丰富性以人的本质丰富性的展开为限度㊂例如,一个没有音乐感的人,再好的音乐都没有办法成为他的耳朵的对象㊂而人的本质力量是在人的实践中生成的,即是一种社会历史性的产物,因此人的感觉的丰富性同样是一个在人的历史性实践中的展开过程㊂马克思说: 人的感觉 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㊂ [6]843.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作为 受动的㊁受制约的和受限制 的自然存在物的人,人的需要首先表现为自然的需要㊂为了使自身得到满足,人需要自身之外的自然界㊂人以整个自然界作为满足生存需要的对象,人不仅把整个自然界作为人直接的生活资料,还把整个自然作为劳动的生活资料㊂人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不仅满足了自然的需要,还产生了新的需要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㊂此外,人的需要还表现为精神的需要㊂人在把整个自然作为维持自己生存的无机身体的同时,还把整个自然界作为艺术的对象,作为人的意识的独享,作为精神的无机界㊂无论是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随着人的感性活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㊂同时,不同的人产生了不同的需要,对同一对象产生了不同的需要等等㊂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既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的产物,又是推动对象性活动的动力,同时人的需要的丰富性还在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中再次确证了自己㊁充实了自己㊂(三)人的丰富性的现实束缚人的丰富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遭遇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束缚,造成了人的本质的绝对贫困㊂这种绝对的贫困直接表现为感觉异化为唯一的 拥有的感觉 以及需要异化为唯一的 货币的需要 ㊂1.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丰富性遭到束缚的根源马克思在‘手稿“中从 当前的国民经济事实出发 ,发现工人的劳动并没有给工人带来国民经济学所说的财富,而是给工人带来致命性的危害,马克思从四个方面用异化劳动的范畴分析了当前的经济事实㊂私有财产作为异化劳动的感性表现,二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丰富性生成的现实藩篱㊂当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丰富性的现实生成不仅遭到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马克思 人的丰富性 理论及其新时代意义产的阻断,而且科学技术也成为人的丰富性生成的影响因素㊂虽然自然科学以工业的形式渗透人的生活并改造人们的生活,使人的生命本质力量得以公开地展示,但自然科学是以 使非人化充分发展 的形式实现的,即以异化的形式出现的㊂自然科学的一切发明和进步,按照正常的结果来说,应该 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实是 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9]580㊂总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现实束缚,人的本质力量遭到异化,人的丰富的对象不断被剥夺,人变成了 单向度的人 ,甚至退回到了动物,人的丰富性遭遇了历史性的塌陷㊂2.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丰富性遭到束缚的表现首先,人的感觉异化为唯一的 拥有的感觉 ㊂正常情况下,人的眼㊁耳㊁鼻㊁舌㊁身㊁意形成不同的人的感觉,这种感觉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不断丰富的趋势㊂但是 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 [6]82,在私有财产条件下,如果一种东西不能被我们的 动物机能 占有,那么这种东西就不是我们的,这直接的后果就是把人变成了动物式的人,用马克思的话说那就是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6]51㊂虽然在私有财产条件下,所谓的 我们的 东西即我们占有的东西依然是生活的必需,但是这种占有,不是生活本身,而仅仅是生活的手段;不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而是为 私有制生活 服务的,是为 劳动和资本化 服务的㊂当 劳动和资本化 成为占有的唯一目的,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这也就意味着资本掌握了我们的生活,而人变成了资本的附属品㊂在这样的现实中,无论是人的肉体的感觉还是人的精神的感觉都被 拥有的感觉所代替 [6]82㊂当人的本来丰富的感觉异化为唯一的拥有感觉,人的一切东西都不再具有人的属性,而变成了抽象的存在㊂比如,人的进食活动不再具有人的属性,而和动物的进食活动变成了同等性质的活动㊂我们生活在这唯一的感觉中,发现不了景色的美丽,发现不了矿物的美和独特性,眼中只有商业价值㊂虽然五官感觉的形成是 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 , 是历史的产物 ,也就说人的五官感觉 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8]528,按说人的感觉应该在历史的实践中更丰富,但是在私有财产条件下,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作为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却只有有限的意义即以动物机能而占有的 拥有 意义㊂其次,人的需要异化为唯一的 货币需要 ㊂当马克思在‘手稿“中分析男人对妇女的关系上指出 人的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合乎人性的需要 [6]77,实质上已经指正出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的区别即人的需要的丰富性㊂但是在私有财产条件下,当把 妇女当作共同淫欲的虏获物和婢女来对待 的时候,已经说明人的需要的异化㊂人的需要,以粗陋的㊁物化的需要呈现出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展到极端状态那就是唯一的需要 货币㊂在私有制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 你 就是我的另一个 我 [12]的感性对象性关系,每个人都企图在他人身上找到一种新的需要,从而把别人变成自己的商品销售对象,把别人变成自己获得财富的手段和工具㊂每个人都企图制造一种新的享受,从而迫使他人做出新的牺牲,导致他人陷入新的经济破产,进而使自己掌握控制他人的支配力量,最终的目标是满足自己的利己的需要㊂而这种支配他人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2年第1期异己的力量就是货币㊂在这种异化的主导下,人的 一切情欲和一切活动 呈现出的唯一结果就是 湮没在贪财欲之中 [6]121㊂在私有财产条件下,需要的异化呈现出两极分化和内在对立的状态㊂对资本家而言是需要的精致化,对工人而言则是需要的畜生般的野蛮化㊁粗陋化㊂劳动生产了宫殿,宫殿是资本家的精致化的需要;劳动同时还生产了棚舍,棚舍是工人粗陋化的需要㊂即使是棚舍抑或洞穴,对于工人也是朝不保夕,因为洞穴也可能随时变成对于工人而言的异己力量㊂马克思说: 对于工人来说,甚至对新鲜空气的需要也不再成其为需要了㊂ [6]119当肮脏成为工人的生活要素,当 日以腐败的自然界 成为工人的生活要素,工人则过着畜生不如的生活,因为工人连动物的需要如 爱清洁习性 都已经不再存在了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条件下,当人的感觉异化为唯一的拥有的感觉,当人的需要异化为唯一的货币需要,当工人的需要如此这般的野蛮化和粗陋化,工人已经连 非人的方式 存在都不是了,在这样的状态中人的本质力量无法得到新的证明,人的本质力量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新的充实,人的丰富性的现实生成路径被严重阻断了㊂(四)人的丰富性的实践生成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束缚了人的丰富性的生成,而 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6]126㊂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运动不能是 思想上的共产主义 ,而必须是 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这种 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实际表现出来的就是 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 ㊂1.扬弃私有财产后人的丰富性的样态对私有财产即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在其本质性规定上是人向合乎人性的人的自我复归,完成这种完全的自我复归之后,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重新占有了人的全面的本质㊂如此,人对自己或者他人的对象性的产品的感性占有中片面地拥有的感觉被扬弃,人的需要的片面的利己主义性质也被完全扬弃掉,人以 人的方式 存在并展现出人的 人性 ㊂因此,扬弃私有财产的过程也就是人的丰富性的彰显过程㊂首先,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意味着 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6]82㊂积极扬弃私有财产,人的现实化不再是非现实化,人面对的世界不再是异己的现实㊂人的感觉器官 眼睛㊁鼻子㊁嘴巴㊁皮肤等等都成为人的器官,成为社会的器官,与此相适应由这些感觉器官的视觉㊁嗅觉㊁味觉㊁触觉等等形成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没有了异化的遮蔽,真正恢复了人与世界的感性对象性关系,而不再是异化的关系㊂当扬弃私有财产之后人的感觉器官真正成为 社会的㊁人的器官 ,与此同时感觉器官的对象即世界也随之成为 社会的㊁人的世界 ,也就是说感觉与感觉的对象祛除了异化的遮蔽后实现了直接的统一,达到了 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 [6]82的澄明状态㊂正是祛除了私有财产的束缚,人的感觉实现了彻底的解放,相伴而生的就是人的感觉的丰富性㊂其次,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意味着人的需要失去了利己主义性质而成为真正的 人 的需要㊂随着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也就意味着对象性的现实的生成,而对象性的现实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换言之。
试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试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
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一点至今未变,这个根本不能丢。
我们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具有深远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一、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尊重历史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自从产生以来,在世界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它不仅使人类的很大一部分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方向,而且,它对资本主义严重弊端的深刻批判从反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整,使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明显增长,大大提升了整个世界的文明水平。
在当今世界上,马克思主义尽管不占主流地位,但其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仅以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例,即可说明这一问题。
1999年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评选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思想家,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第一人。
(同年早些时候,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曾经就此进行过征询、推选,马克思同样被推举为“千年第一学人”。
)路透社就此发表评论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于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05年7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我们的时代》广播节目评选“人类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
休谟、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远远落在其后。
法国每年都举办“国际马克思大会”,每次都有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参加,其中不少人是著名学者。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一、对中国现代历史意义的解释价值: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缘于救亡图强且向西方学习的需要。
向西方学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端性深刻的反思。
向西方学习是向欧洲学习:一个是英美道路模式和文化模式学习(经验实用主义);一个是向德俄法即大陆道路和文化模式学习(浪漫理想主义)。
前者是国民党人试图走的路向,后者是共产党人坚持走的路向。
历史最后证明,英美模式在中国很难走得通,国民党政权被共产党人的革命所推翻和取代。
但无论是共产党人还是国民党人当时寻求救亡图强的理论或道路都必须打着向西方学习的旗号。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是西方人文主义的现代革命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根本的指导性思想理论,且获得了彻底的决定性胜利。
2.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中国革命以及革命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现在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在不同时期凝结成的不同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放弃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历史的意义就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
因为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历着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并产生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形态,但总的来说,它们之间具有发展的逻辑联系。
因此,都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范畴。
所以,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这面大旗,中国现代历史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话语基础。
二.对当代大学人生健康成长发展价值: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是具有强制性的政治思想理论,是当代中国人生活、工作、学习和成长的既有的政治环境,每个人的生活成长都离不开特定的政治环境,只有顺应环境,适应环境,人生成长和发展才能相对顺利。
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时代,凡是背离给定的政治环境的人,无论其是多么地聪明睿智,最终都将被埋没,除非离开这个环境,但又必须适应新的环境。
三.对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价值: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即既用唯物的视角又用辩证的视角来分析看待各种事物和各种问题。
(选读)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现实意义(2007-01-28 22:45:44)消费主义不是马克思为人类所设计的生活方式当今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跨入21世纪的人类之所以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能为21世纪的人类指明一条正确的生活道路。
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马克思为人类所设计的生活方式具有现实性。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从物质需求方面来满足人,即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主义,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有些人总认为马克思之所以要批判和推翻资本主义,只是因为这一社会中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贫困状态,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只是因为这一社会的财富分配得不公正。
这样的理解有一定的根据,但也有其肤浅性和片面性。
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在于这一社会一方面使人的劳动堕落成为被迫的、异化的、无意义的劳动,另一方面又把人引向成为一种只知道物质消费的“残废的怪物”。
资本主义社会是个异化的世界,马克思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在这个异化的世界中人的欲望和需求究竟变成了什么。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在别人身上唤起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把他置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促使他进行新花样的享乐”,在这一社会中,“产品和需要范围的扩大,成为对不近人情的、过于讲究的、违反自然的和想入非非的欲望的精心安排和总是考虑周到的迎合”,为了达到自己增加财富的目的,“工业的宦官投合消费者的卑鄙下流的意念,充当消费者和他的需要之间的皮条匠,激起他的病态欲望,窥伺他的每一个弱点,以便然后为这种亲切的服务要求报酬”。
在这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如何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强行把对物的需求变成人的主要需求的分析确实十分深刻。
再看一段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人的需求遭致歪曲的更为精辟的原话:“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纪念马克思逝世130周年
吴晓明
一百三十年前,在马克思逝世的时候,某些粗疏无头脑的学者和意识形态家们还倾向于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被驳倒,并且已经在海格特公墓被永远地埋葬了。
然而事情看来远不是如此。
正像马克思在往后的历史进程中一次次“复活”一样,马克思主义在时至今日的世界中依然显示出深刻而恒久的重要性。
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的论敌、马克思主义的“职业批评家”,也无法否认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
当《资本论》第三卷出版的时候,桑巴特得出结论说:“我们对马克思的批判不是即将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时隔八十多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赞成和反对》一著中写道:“马克思主义是现代世界中一个令人时刻感到惊悸的精灵,是激起人们最热切的希望和恐惧、使人产生种种大相径庭的见解的根源。
”
确实,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的学说一样,对于现实的历史进程产生过如此切近而深远的影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起了如此广泛而持久的争论。
这种影响和争论事实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如果说追究的主题毕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替,那么马克思主义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却始终在争论中不断浮现,并实际上成为当代思想之关注的重点和争论的核心。
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取决于这一学说与当代世界的本质关联,其突出地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学说,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为根基的。
这一方法,不仅锻造出把握社会—历史的伟大认识工具,而且构成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内核与生命线。
作为基本的思想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要义在于:揭示并切中当下的社会现实。
在这里,“现实”决不像粗率肤浅的观点所设想的那样,是简单的“事实”,即能够在知觉中直接给予我们的东西。
“现实”决不是这样的,按黑格尔的说法,现实是实存与本质的统一,是在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的东西。
因此,如果无法深入到社会—历史的本质性之中并把握展开过程中的必然性,那么,“现实”就还根本不可能被揭示着前来同我们照面。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比其他历史学来得优越,因为它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一度”中去了;因为它能够理解和把握我们这个时代的双重现实,即“经济发展以及这种发展所需要的架构”。
作为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历史唯物主义开辟了一条理解人类社会现实的道路,而我们今天依然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
为了能够充分认识和分析这一社会现实,历史唯物主义的纲领必然被人文社会科学愈来愈多地加以消化和吸收。
只要我们今天仍然面临着揭示和把握社会现实的思想任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就将按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突出地显现出来。
其二是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有原则高度的批判。
如果说,现代性在这里是指现代世界(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本质根据;如果说,这样的本质根据主要包含两个基本方面,即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那么,马克思的学说在这个意义上正是现代性批判。
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取决于它对现代性的批判,取决于这一批判的深入程度和原则高度。
我们知道,马克思学说的主要对象是现代世界,而这一学说对现代世界的理解首先是批判的。
所谓“批判”,其最基本和最简要的含义是:澄清前提,划定界限。
因此,就马克思的学说而言,对现代性的批判无非意味着:在其本质根据上把握现代世界的前提条件和历史界限。
这就是说,把现代世界本身当作一个历史事物或历史进程来理解。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肯定了现代世界——以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为原则的世界——的伟大成就和积极意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证了现代世界必然遭遇的历史界限和覆灭命运。
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是一种历史现象,这难道有什么不可能理解的吗?事实上,相反的假定倒是难以理解的,即假定现代世界及其原理是自然的并因而是永恒的。
不仅如此,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具有原则高度的:正是这一原则高度要求批判能够充分占有现代文明的成果并诉诸全面的社会改造,而不是使批判仅仅局限于伦理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虚弱本质中。
约言之,只要当今的世界仍然以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为本质根据,只要马克思对这种本质根据的批判性分析依然占据着未被超越的原则高度,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就将表现为:使这个世界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成为批判的和能思的。
其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人类实践方面指向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并不仅仅表现在理论和思想方面:它诉诸实践批判并且本身就贯彻在当代人类实践的历史进程中。
正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进程本身向着未来的筹划,要求在当代人类实践的整个具体化过程中,开展出一种真正现实的可能性,亦即被称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只要现代世界的终结并不意味着人类的毁灭,只要最广义的历史将继续保有文明的重要成果(特别是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使之成为人类自由的表现,那么,拯救的现实性便唯独存在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通达社会主义新文明类型的道路根本不是抽象的,它必然是在世界范围内为全部丰富的历史性实践所充分具体化的,而绝不依循所谓“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公式,即“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
由于在这里任何超历史的公式都无济于事,所以马克思真正说来乃是提出了任务——指向未来的思想任务和实践任务。
马克思主义正是
在这个意义上参与到当今人类向着未来筹划的历史性实践中去了。
因此德里达说得对:“没有马克思,就没有未来。
”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依然面对理解当今社会现实的重大课题,只要我们依然生活在现代性所支配的世界中,只要我们的历史性实践还试图真正筹划未来,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就将不可遏制地表现出来。
就此而言,马克思乃是我们这个时代开启出真正思想的伟大导师。
正如熊彼特所说,可以被称为伟大创作的思想,是有生命力的,它们会隐没而又重现,它们会遭遇反对和驳斥,但它们却独立于我们的爱憎之外。
“就马克思的理论体系而言,这样的反面评价甚至正确的驳斥,不但不会给予它致命的伤害,只会有助于显示出这个理论结构的力量。
”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6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