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会学读书报告
社会学名著的读后感范文5篇
精心创作,质量一流,排版规范。
【下载后可任意复制修改】通用精品文稿社会学名著的读后感范文5篇《百万英镑》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它生动的讽刺了那些虚伪和崇金的人。
生活是一本精深的书,别人的注释代替不了自己的理解,愿你有所发觉,有所制造。
我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关于社会学名著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关于社会学名著的读后感范文1他并非拥有生动华丽的语言文字,并不是记述了名人的胜利之路,也不是歌颂了哪位先人的宏大精神,他仅仅只是用朴实的笔调叙述了一个潦倒的人脱离贫困的平凡故事,却令我如此难以遗忘。
身无分文的亨利因富翁兄弟一时兴起的赌约而得到了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大钞,这是他生命中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或许他会因此而被捕入狱,或许他会迈向人生的胜利之路。
无疑,他胜利了。
不得不说,亨利是幸运的。
他能在千千万万的人中被富翁选中,获得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跃成名。
但这仅仅只凭借运气是远远不够的。
良好的心理素养是亨利胜利的第一大因素。
即使漂落他乡,孤苦无依,身无分文,却并未产生轻生的念头。
在偶然获得了一笔巨款后也并未张皇失措,或欣喜若狂。
他靠着他自己仅有的才智与清白的名声站稳了脚跟。
冷静的头脑则是他的另一个闪光点。
当亨利进饭店时,去购成衣时,店老板都因他褴褛的衣衫而轻视它,摆出一副薄情的嘴脸来对待他,可当亨利拿出那张百万大钞时他们立即跑来献殷情,好不热心。
而仅仅一夜时间,穿着似乞丐却拥有百万大钞的富翁的名声便传遍了整个城市。
虽然亨利起初有意显摆,享受这种高人一等的待遇,但却很快他便认清现实,不再沉迷虚幻,踏踏实实地去完成自己真正该做的事情。
最终,连金晃晃的金子也掩盖不了的,便是亨利身上才智的光线。
他用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大钞换来了更宝贵的东西——不变的初心!一颗即使在很多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里翻滚也绝不转变初衷的心!钞票所代表的价值是衡量好的,可是这有价值的金钱要被授予不被此迷惑的人手中才能换来无价之宝!而我们应向这种人看齐!关于社会学名著的读后感范文2读了《百万英镑》这篇小说,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社会学读后感
社会学读后感《社会学》是一门深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学问。
这门学科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通过学习《社会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通过阅读《社会学》这本书,我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书中,作者系统地介绍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让我对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社会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教育、医疗、管理等,让我对社会学的实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学习《社会学》,我对社会的运作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介绍了社会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如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交互主义理论等,这些理论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对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通过学习《社会学》,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书中介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也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成就和进步。
通过学习《社会学》,我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介绍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如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这些方法帮助我更好地了解社会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
通过学习这些方法,我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学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也更加珍惜社会学研究的成果和成就。
通过学习《社会学》,我对社会学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介绍了社会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教育、医疗、管理等,这些应用帮助我更好地了解社会学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应用,我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学的研究对社会的改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更加珍惜社会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成果和成就。
社会学读书报告
社会学读书报告杨春芳2014221117110077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社会学的书籍,虽然只是薄薄的一小本书,但是其内容的深刻度却是很让人吃惊的。
对于同样出生于农村的我来说,看到书中描绘的中国农村的人与事,总是更容易产生共鸣,仿佛就是我身边的人与事一样。
费老说“乡土”是每个中国人的特点,安土重迁便是其内容之一。
“重迁”并不是说“不迁”,只是说“难迁”,这一点与现实情况是十分相符的。
从古至今,除非发生灾荒人祸,黎民百姓会背井离乡去逃难外,一般情况下,他们是不会轻易离开他们的居住地的,就算随着工业社会到来,不少青壮年外出打工,但是到了年关他们还是会回来,不只是因为家里有亲人,还因为只有家乡才能给予他们归属感和安全感,只有回到家乡,心里才是踏实的,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缤纷多彩,那也只是属于别人的世界,远没有家乡给人的感觉舒适。
所以人们基本不会搬离出去,他们再此的经济基础和关系圈子也不容许他们搬离。
农民与土地是綁在一起的,他们在土地上劳作,依靠土地吃饭,土地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以说农民离开了土地是无法存活的,因此他们不能离开,一旦离开了就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交往圈子对人们的生活影响非常大,比如他们常说这样的话“大家都是这么熟的熟人了,用不着这么客气!”足可见,有“熟人”是很重要的,办什么事都会省时省力,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个周围都是“熟人”的环境中生活,也会更自在,更得心应手。
但是一旦他离开了,那么在他周围的都将会是一些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即使过了一段时间,大家比较熟悉了,比如能够将名字与人对号入座了,也大致知道了其家里的基本情况等等,但是那种熟悉又怎么比得上以前大家一起朝夕相处了几十年的熟悉呢!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费老在“文化下乡”中说的农民并不“愚”。
在现阶段,农民中仍有许多人没见过电脑,甚至不识字,他们就是真正的“文盲”,但他们在生活中却过得如鱼得水,他们不看日历却懂得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施肥,不看天气预报却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没有手表却知道什么时间点该回家吃饭。
文化研究读后感
文化研究读后感文化研究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学科,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深入研究,使我们更加了解人类社会及其发展。
读完这本关于文化研究的书后,我对文化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文化是一个极其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包括语言、宗教、艺术、历史、价值观等方方面面。
这本书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研究,揭示了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文化对于个人的塑造和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生长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被教育和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了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些文化认同使个人有了归属感,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个人的文化认同也会受到多个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个人文化身份。
其次,文化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通过学习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种跨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树立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同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流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另外,文化研究还揭示了文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
文化研究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探索和对当代文化现象的观察,帮助我们理解文化的变迁规律和社会背景。
这种对文化变迁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当代社会,还可以为文化政策的制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综上所述,通过这本关于文化研究的书的阅读,我对于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
文化不仅是个体认同和社会联系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发展和变迁的重要推动力。
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及其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同时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之,读完这本关于文化研究的书后,我对文化的理解得到了拓展和加深。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社会学》读书心得
《社会学》读书心得《社会学》读书心得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会学》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会学》读书心得1很荣幸我学习了,陈江玲,林子英教授编著的《社会学》这本本书。
老师讲的很生动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制度、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等。
通过学习《社会学》让我明白很多以前没有学习的知识,懂的了很多关于社会学的概念。
第一,什么是社会学?书中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学科最初得名于孔德,经过K马克思、H斯宾塞、E迪尔凯姆、M韦伯等学者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有独立研究对象、理论、研究方法和范式的一门社会科学。
其研究对象包括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人口变动、民族、城市、乡村、社区、婚姻、家庭与性、信仰与宗教、现代化等领域。
其方法论思想是多元的,比如以E迪尔凯姆为代表的社会唯实论,认为人存在于社会之中,其行为和思想都并非纯粹服从于个体理性的,而是受到社会的'塑造、限制乃至决定。
另有以M韦伯为代表的社会唯名论。
第二,社会学学说的主要理论?社会理论当中常常用一些抽象和甚至复杂理论框架来解释和分析社会样式和宏观社会结构。
社会理论总跟经典的学科有一个令人不安的关系,就是大部分的重要社会学家从未担任大学职务。
现今社会理论被认为社会学分支,涉足多个科学区域譬如人类学、经济、神学、历史等等。
第一种社会理论几乎跟社会学同时诞生。
社会学之父-孔德创立第一社会理论-社会演化理论。
在19世纪,三大社会理论分别是社会进化论、社会周期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学》读书报告
《社会学》读书报告——文化与社会书名:《社会学》(第四版)作者简介:安东尼·吉登斯——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世界著名社会学家。
曾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员,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
曾有多部著作问世,对社会理论乃至一般社会科学都有极为深厚的影响。
译者:赵旭东、齐心、王兵、马戎、阎书昌等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6月吉登斯的《社会学》将该社会学这门学科视为在现代思维文化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以及在社会科学中占据着中心位置的科学。
在这本书的前面几章里作者把对抽象思维和理论的介绍与读者容易理解的说明相结合,既有学术性而有不会使人读起来觉得苦涩难懂,并且举了大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解释、论述一些社会学观点、分析社会现象,浅显易懂、贴近生活,更容易吸引读者尤其是初学者的兴趣。
全书共二十一个章节,每个章节都细致的阐述介绍了社会学某一方面的内容与学科研究发展等。
主要围绕几个主题展开:一、有关处在社会变迁中的世界问题,用发展的眼光讨论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社会的变迁与转型问题;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要求我们从多个层次细致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三、采取了较强的比较立场,作者注重用不同派别的社会学理论以及现实世界的差别作对比;四、对性别与行话题的讨论是该书重要的特点之一,性与性别是社会学中重要的研究话题,同时也是在现实生活中最容易被人所忽视、逃避的话题,在当今社会性别平等仍然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性别不平等随处可见,尽管有些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但还是透视出对女性的歧视等等。
吉登斯在该书中定义文化包含着两个方面:无形的方面——信仰、观念和价值;有形的方面——实物、符号或技术。
而我们课本中定义文化是和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在这里,我认为,由郑杭生主编的我们的社会学课本中的对文化的定义更为直接、更为具体。
社会学读后感(多篇)
社会学读后感(多篇)篇:社会学读后感读书报告《社会学》戴维·波普诺(七至九章)1987年6月底第一版人民出版社刘云德王戈译第五小组文献主题:本部分文献主要从社会群体,性和性别和年龄与老龄化问题展开论述,第七章介绍了社会群体的性质、群体结构及其作用如何发挥和首属群体,第八章阐述了性角色、两性之间的差别、性和不平等和人类的性行为,第九章分析了对老龄和老龄化问题的社会看法、老年的生物学特征、老年人的社会环境及死亡和临死的经历等。
文献主要思想: 第七章作者认为人类是天生的社会化的动物,人类生活在所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群体中,形成的社会群体中有一些是为了满足“工具性需要”而其他的则是为了“表意性的需要”,社会群体就是人们继续情感或者工具性的需要形成的相互交往社会模式,人们有确定的目标和期望,并且彼此有认同感。
第八章“性和性别” 作者从各个不同角度描述了男性与女性的差异与特点,作者认为男性总是强大而理性的保护者,女性却是温柔而感性的被保护者。
当一个男孩或一个女孩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在社会过程中受到性角色期待的教育,并不断增强这种观念。
第九章作者认为我们关于老年人界定和认识导致了很多老龄化的问题。
首先是我们把他们界定在了老年人的框框里,并且放弃他们,在很多社会活动中排斥他们,怀疑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
继而导致他们有被孤立的感觉,随后便产生了我们所谓的老年人普遍会感到孤独寂寞的情况。
讨论:读戴维·波普诺的《社会学》第七章的报告王志阳邓铁朋怀着崇敬的心翻开波普诺的《社会学》这部名著,仔细读来,收益颇丰。
也许这就是名著之所以是名著的原因吧,在里面总能给你惊喜和收获。
你会感到“一切都是熟悉的,一切又都是初次相逢,一切都是理解过的,一切又都在重新理解之中”(苏力诗)。
为什么这么说呢?之前曾学过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对社会学有个初步的“印象”,与该书相比,波氏的书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压抑,不那么生硬,在很多看似浅显的论述中总觉得严密而深刻。
文化与社会读后感
《文化与社会》读后感《文化与社会》是雷蒙·威廉斯的成名作,被誉为“英国新左翼的开创性之作”。
本书以“文化”以及围绕其展开的“工业”“民主”“阶级”“艺术”总共五个关键词为主题,分析了四十位活跃于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中叶英国的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从伯克到休姆,从柯勒律治到奥威尔,通过分析他们对工业革命以及文化问题的不同论述,威廉斯梳理了文化观念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勾勒出了影响20世纪文化思潮的重要传统。
并从主要内容和论证过程这个两方面对本书进行解剖,就“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这一核心观点,探讨其价值与争议。
在这里我想简单分享一下我对书中五个主题词的理解以及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简单思考。
威廉斯在导论中指出,从18世纪最后几十年到19世纪上半叶这段时间里,一些现在看来非常重要的词汇首次进入英语常用语的行列,它涉及小说、戏剧、文化机构等各种形式,记载了我们对社会各种变革的反应。
其中“民主”、“工业”、“阶级”、“艺术”和“文化”这五个关键词汇,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屡经变化,透过其词义变迁,能大约看出英国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变迁轨迹。
关于民主威廉斯首先把民主的词义发展作了简单的梳理。
民主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由人民治理”,但在当时社会没有成为常用词汇,直到美国独立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时代,这个词才成为英语中的常用词汇,且不再只是一个文学词汇,而是成为政治词汇的一部分。
在书中,威廉斯认为对民主持批判态度的主要是伯克、科贝特、卡莱尔、罗斯金、马洛克、萧伯纳这六位,但他们对民主的批判的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
比如在作者的眼光中,伯克认为民主的趋势是暴政的,他对民主所持有的态度是坚决的抨击;而科贝特也是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卡莱尔对民主的批判则对错参半,有不当之处,亦有合理之处。
总的来说,威廉斯能够从他们对民主的强烈态度中汲取到他们认知的可取之处,同时也能够冷静地分析其观点中的局限,客观地给出自己的评价。
文化阅读报告怎么写
文化阅读报告怎么写怎样写一篇文化阅读报告文化阅读报告是一种评估某一特定阶段读书情况和思想深度的方法。
它不是纯粹的书评,而是对阅读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为读者提供头脑食粮。
下面是一些有助于写作文化阅读报告的建议。
第一步:选择阅读的书籍先选择一本自己有兴趣的书以防止产生乏味感和阅读困难。
在选择读物的时候尽量选择优秀的作品或者应该读的经典之作。
第二步:关注品质而不是数量为了阅读而阅读并不能带来好的结果。
读完一本深度的书籍远比草草地翻几本杂书更有意义。
毕竟,文化阅读报告的重点是阅读经历而不是阅读本数。
第三步:全面阅读细心地、全面地阅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确定自己的方法去琢磨书籍,除了留意作者说的话以外记住要关注语言用词、观点和结构。
第四步:不要畏惧问题阅读完毕后提出一些问题,竭力解答这些问题。
例如,作家为何这样写作?这个角色的行为与人物性格是否相符?答这些问题可以在阅读之后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第五步:记录笔记有时候,阅读太快的话会忘掉某些细节。
记下来自己最珍视和觉得重要的部分,这样可以在将来翻翻笔记来恍然大悟、振奋精神。
第六步:反思书籍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会传递某些信息和价值观念。
构思如何将书中的信息同自己的思考和经验相结合。
自问这值得珍视的思想是什么/是切合实际的吗?是否需要某些改变?第七步:开始写作目前你应该有了足够的材料来写作一份文化阅读报告。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书写体例、文章的结构、篇幅等。
第八步:深入讨论最后一步可以和别人分享阅读的体验。
不妨邀请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伴而行,在思想和看法上进行交流。
最重要的是要享受阅读过程,毒瘤时代,寻求知识和文化的成功是多么难得。
切勿把阅读和写作变成苦差事。
希望这些建议可以助你写出一份惊艳的文化阅读报告。
文化社会实践报告十篇
文化社会实践报告十篇文化社会实践报告篇1作为一个大学生有别于中学生就在于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潜力,尤其在注重素质教育的这天,社会实践活动一向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
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区,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寒假文化社会实践报告之花店的打工生活转眼间,我已是大二学生了,如今迎来了大学的第二个寒假。
如何让这个寒假过得充实有好处,我一早就做好了计划,那就是我要体验一下打工生活。
回到家后的第二天,我开始寻找寒假的兼职。
街道上招聘的信息到处都是,但是招聘寒假兼职的信息却很少,真是有点灰心。
但是我没有放下,继续寻找,最后在一条街道的转角处的一家芊芊花店看到了招聘寒假工的告示。
我怀着激动的情绪到那家花店去应聘。
接待我的是老板娘,她看我身材小小的,问我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
我拍拍胸口说:“必须能够的!”然后我又跟她说了自己对花卉的一些了解。
老板娘见我说的头头是道,于是就同意招收了我这名寒假打工妹啦。
虽然说我对花卉是有必须的了解,但是真正要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还是有点小困难的。
花店的工作是技术活,一开始,我什么都不会,需要从头学起。
最基本的就是修剪整理花朵,刚到货的花都是没有经过拾掇的,很容易枯萎,而我们的工作就是修剪花枝,汲水养花。
在刚开始工作的两天里我学会了这些稍微简单一些的工作。
之后就是包装花朵了,比起修剪需要更细心,也要很耐心的学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
当然我也发现这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在之后几天的工作中,我的技巧越来越熟练,老板娘也很满意我的工作。
印象最深的是情人节,这一天的生意个性的好,在忙碌中也学到很多。
在如何吸引顾客,如何把花束推销出去这些方面有了更深的体会。
比如在情人节前夕就会有很多人来订花,因为节日前夕的花束比起情人节当天要便宜,所以在节日前几天我们就开始准备和宣传了。
人文社科类书读书笔记
人文社科类书读书笔记非文艺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书的读后感1、读《周国平散文》有感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
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
当然,假期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毕竟,谁有本事在读完一本科幻小说或是漫画之后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放在书架上冲样子的名著读了起来。
我却幸运得多了。
多亏我的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
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
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
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著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著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
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著。
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
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
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
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
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
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
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
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
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文学社科实践心得体会
自从接触文学社科领域以来,我一直在探索、学习、实践,逐渐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在参与各类文学社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在心灵深处感受到了无尽的喜悦和成长。
以下是我对文学社科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文学社科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至关重要。
我曾在一次文学社团的活动中,有幸聆听了一位著名作家的讲座。
他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验。
这使我认识到,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创作相结合,才能在文学社科领域有所建树。
在实践中,我尝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创作中。
例如,在学习古代文学时,我尝试从古代诗词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具有古典韵味的作品。
这种尝试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还能拓宽视野,丰富内涵。
二、阅读与思考的紧密联系文学社科实践离不开阅读与思考。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思考则是将知识内化的关键。
在阅读过程中,我注重对作品的分析、解读,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时代背景。
这种思考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从而在创作中有所借鉴。
此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类学术讲座、研讨会,与专家学者交流心得。
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文学社科实践中,我将继续保持阅读与思考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团队协作与交流的重要性文学社科实践往往需要团队合作。
在参与社团活动、学术竞赛等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协作,使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共同克服,取得优异成绩。
在团队协作中,我学会了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了沟通与表达。
这些能力对我的文学社科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通过与其他团队成员的交流,我了解到了不同领域的知识,丰富了自身的知识体系。
四、创新与突破的必要性在文学社科领域,创新与突破是不断进步的动力。
面对日益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需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
文化社会学心得体会
文化社会学心得体会篇一:社会学学习心得与体会社会学学习心得与体会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里面的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读书既可以增智,同时也可以长才。
学完社会学这门课程更让我发现,自己所知道的远远不够多,我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担当中国当代大学生所应该肩负起的责任。
社会是什么?社会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系,是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人与人的交往作为纽带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而人口、自然环境、文化是社会的构成要素。
自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第一次把社会学列入课程起,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大起大落:五四运动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革新,使中国社会学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然而文革时期社会学的停滞不前又使其跌入谷底,到最后改革开放后的重建,社会学才又被重视起来。
而反观当代中国国情,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素质低,等等等等诸多的现状也注定了社会学之余中国的重要性。
其实,学完这门课,回头再想想,我们本身的成长不也就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么?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要开始适应这个陌生空间的空气,光,声音??。
一定阶段以后,父母亲开始教我们学走路,学说话,学吃饭等等一切人类生存所必备的技能;当我们成为适龄儿童时,我们需要接受教育,学会读书,写字,这时我们也就具备了与外界交流的能力。
我们会尝试接触同学,老师等与爸爸妈妈完全不同的人,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适应别人。
这不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又是什么呢?在古代很多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人都有高低贵贱之分。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并不是近代中国才有的现象。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也成为必然,古玛雅文明的神秘消失正是很好的事例。
社会学考虑的范畴如此之大,按照我目前的知识水平确实不能全部理解的很透彻,只能说对每个知识点有所涉猎。
而在这些知识点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毕竟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这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自然法则,在这里,就中国当代的老龄化现状,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报告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报告
《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本由美国社会学家C. Wright Mills于1959年出版的著作。
该书巨大的影响力不仅在于它为社会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方法,而且它对于
当时社会政治背景下天主教会和新法学派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启发。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新思路,在对社会现实进行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三种想象力:个人想象力、历史想象力和社会想象力。
通过这三种想象力的
综合运用,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
个人想象力,就是指从个人角度去解释社会现象。
作者认为,我们需要从个人的角度
去看待社会现象,认识到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去挖掘个人对社会的影响。
例如,一个
人的行为会对他周围的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社会。
历史想象力,就是从历史角度去看待社会现象。
作者认为,社会现象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历史的产物。
我们需要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和理解,去了解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
和变化,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准确地进行研究和预测。
社会想象力,则是从整体角度去看待社会现象。
作者认为,我们需要从社会整体的角
度去看待社会现象,认识到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与关系,去挖掘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问题所导致的各种后果。
综上所述,C. Wright Mills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提出的三种想象力理论,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该书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影响,成为了现代
社会学研究扎实根基的基础文献,为后来社会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指导。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读后感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读后感通过阅读了司马云杰的《文化社会学》之后,我觉得:文化是人类象征符号的系统,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象征符号的世界当中,可以说,人就是活在文化之中。
人们是同时生存于自然世界与精神文化世界之中的,若是缺少哪一个,那他必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只有肉体而无灵魂,人只是一具行尸走肉;只有灵魂而无肉体,人就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现代社会,人们热衷于自然探索,了解人们自己所处的外部世界。
但是,向外求索而不自视自省,这将会是人类的灾难。
因此,研究文化其实就是在对我们人类自身进行反思反省。
对于文化的学习,早在我们儿童时期就开始了,那时的我们,是在大人们的言传身教中习得文化。
到了学校,我们就开始系统的进行文化的学习,学习文化就是人在进行社会化,文化水平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人的社会化程度,因此老一辈的人不适应现代社会,他们总把原因归于自己“没文化”,这就是说当他们缺少当前社会的文化基础时,他们就会不适应当前的社会。
社会离不开人,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文化离不开社会,没有社会就没有文化。
人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人就不是真正的人。
人要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人就该了解文化。
例如,当我们想了解一个海外国家时,我们总是会先了解他们的文化,因为了解了他们的文化,我们才算了解的他们。
因此,跨文化的研究,就是在帮助人们认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促进世界大同。
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这是文化研究者们的使命。
作为学生,学习文化社会学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一种多元包容的心态,是一种面对不同文化的“绿灯思维”。
前不久我才在一个QQ群里看到,有人在完全否定孔子思想,用极其粗鄙的话语来攻击孔子,这其实就是一种“红灯思维”。
毛主席曾多次批判儒学,但他并未完全否定儒学,他对儒学大师梁漱溟的看法也是:要批判,但也要给“出路”。
但是总有许多人是一种“红灯思维”,要么完全肯定,要么完全否定,他们眼里只有红灯和绿灯,殊不知这个世界是多彩缤纷的。
文化人类学课程之读书报告
《文化人类学理论》课程之读书报告张伟强(社会学系,学号:2009XXXXX)一、人类学理论发展演绎的回顾作为一名开始涉猎《文化人类学》的新兵,本学期比较系统地学习、了解人类学的理论发展和演绎过程,兹择八大理论或流派,分别对之概要梳理,意在增进认识。
1.进化论流派从本质上讲,人类学中进化论有四个广义的分支:单线进化、普遍进化、多线进化和新达尔文主义。
但学术之争最为典型的是“进化论”与“激进论”两大学派之间,前者以梅因、摩尔根及其他学者为代表,后者则以卢梭、佛洛伊德、奈特及其他学者为代表。
争论的焦点如下表1所示:表1 进化论与激进论两大流派争论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趋势发展,介于进化论与激进论之间的渐进论观点似乎更被人接受,巴霍芬(Bachofen,1967)的观点“一般来说,人类种族的发展没有跳跃,没有突然前进,而只有逐步过渡;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每一阶段都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进步。
”可以说是该流派的典型代表学者之一。
2.传播论与文化区域理论传播论强调事物从一个文化到另一个文化,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或者自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传播。
传播可以通过居住在某一个地方的人群之间直接传播,也可以通过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的移民实现,有时会跨越整个世界。
传播论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其重要性下降,但它遗留下来的一些理念则为其他理论传统所采用,典型的是“文化区域(culture areas)”思想,被博厄斯及其追随者的田野民族志传统、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等接纳并运用。
传播论的先驱:源于18世纪假定印欧语族所有语言之间都有历史联系的语言学传统,期间贡献最大的学者是缪勒、巴斯蒂安。
但是将传播论推向高峰的则是德奥传播学派,代表性的领军学者是拉策尔(Ratzel)。
他的观点“单一文化要素趋向于传播到其它地方,而整体“文化复合体(culture complexes)”则通过迁移扩散开来。
”他所举的最著名例子是非洲和新几内亚发现的猎弓之间的相似性。
文化社会学读书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化社会学论文论文题目:关于文化社会学的读书报告2011 年 6 月 16 日关于文化社会学的读书报告【摘要】文化不仅是构建文艺作品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因素,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情感、意志、思想、信念。
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
行为方式等等,哪一点不是有意义的文化世界赋予的呢!我觉得谈中国特色,就不能不研究国情,因为无论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还是各级的领导人物,他们的思想及其整个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至今还没有完全离开中国几千年得传统文化。
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遗产,不管是把它看成富豪的家资,还是看做沉重的包袱:是动力是阻力,我们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社会,都不能避开他无事他,只有从现存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开拓历史的新局面。
1【关键字】文化教化教育现状背景解决方法影响、意义【正文】社会是人的社会,文化是人的文化。
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文化社会学的概念自然也是至今没有定论,我比较喜欢的文化的定义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人们研究它分析它创立的一门学问就是文化社会学。
任何一门学科都涉及庞大的知识体系,但从来没有像文化社会学那样包揽或者涉及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知识,哲学、历史、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物制度、风俗、时尚、以及种种物质文化就更多了。
文化社会学就是研究文化,研究社会的学科。
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上,首先文化影响人的行为规范,从小时候的父母的教育到长大后学校的教育还有在社会生活是接受的社会文化的教化经过教化的我们所形成的价值观总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规范;其次,文化可以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心理、性格、人格都不是天生的都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东西,而是社会教化得结果。
人的做人之道主要是接受社会(包括家庭)用文化的教化,也要靠个人在文化环境中的修养。
所谓人格,就是一定社会文化赋予的思想,性格和行为。
文化社会学读后感
文化社会学读后感《文化社会学读后感》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读了一本超棒的书,叫《文化社会学》。
这书啊,就像一个神奇的宝藏盒子,一打开,里面全是让人惊叹不已的宝贝!书里说呀,文化就像是我们生活的空气,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
比如说,咱们过年的时候要贴春联、放鞭炮,这就是一种文化。
那为啥要这么做呢?这背后可有好多好多的故事和道理呢!我想到了我们班的一次活动。
那次,老师让我们分组做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展示。
我们组选的是端午节。
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找资料,有的做手抄报,还有的准备小演讲。
这过程中,我们才发现,原来端午节不只是吃粽子、赛龙舟,还有那么多的讲究和意义。
这就好比我们走路,平时不觉得路有多重要,可一旦没有了路,我们就不知道该往哪儿走啦!文化不也是这样吗?它一直在指引着我们,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再说说现在的流行文化吧。
像那些动画片、电子游戏,它们也是一种文化。
我有时候就会想,这些流行文化怎么就这么吸引人呢?难道是因为它们色彩鲜艳、情节刺激?就像糖果一样,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可是,流行文化也有不好的地方呀。
有的游戏太沉迷了,会让我们忘记学习,忘记和家人朋友相处。
这多糟糕啊!还有哦,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
就像咱们中国喜欢红色,觉得喜庆;可在有些国家,红色可能就不是那么受欢迎。
这就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口味,有人喜欢甜,有人喜欢辣。
我记得有一次,电视上放了一个外国的节目,里面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完全不一样。
我当时就瞪大了眼睛,心里想:“哇,原来世界这么大,文化这么多样!”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觉得,文化社会学可真是太有趣、太重要啦!它让我看到了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背后隐藏的大秘密。
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世界的新认识之门。
让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的东西,要去深挖背后的文化内涵。
我觉得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多去了解文化社会学,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不是吗?。
关于中国文化的读书报告
关于中国文化的读书报告中国文化意义读书心得1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汉服社办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
每一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翼,大家,特别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正因言不尽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讲稿,也是了了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谢主办方给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
我能进入决赛,是一种侥幸,但侥幸,也是一种天意。
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菁华部份,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
那末,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份,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
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
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
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者名《周易》。
可能至今还有不少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
但显然不是这样的。
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也许没有背下来的必要,只是我背下来了,这里不管了),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化社会学论文论文题目:关于文化社会学的读书报告2011 年 6 月 16 日关于文化社会学的读书报告【摘要】文化不仅是构建文艺作品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因素,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情感、意志、思想、信念。
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
行为方式等等,哪一点不是有意义的文化世界赋予的呢!我觉得谈中国特色,就不能不研究国情,因为无论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还是各级的领导人物,他们的思想及其整个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至今还没有完全离开中国几千年得传统文化。
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遗产,不管是把它看成富豪的家资,还是看做沉重的包袱:是动力是阻力,我们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社会,都不能避开他无事他,只有从现存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开拓历史的新局面。
1【关键字】文化教化教育现状背景解决方法影响、意义【正文】社会是人的社会,文化是人的文化。
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文化社会学的概念自然也是至今没有定论,我比较喜欢的文化的定义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人们研究它分析它创立的一门学问就是文化社会学。
任何一门学科都涉及庞大的知识体系,但从来没有像文化社会学那样包揽或者涉及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知识,哲学、历史、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物制度、风俗、时尚、以及种种物质文化就更多了。
文化社会学就是研究文化,研究社会的学科。
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上,首先文化影响人的行为规范,从小时候的父母的教育到长大后学校的教育还有在社会生活是接受的社会文化的教化经过教化的我们所形成的价值观总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规范;其次,文化可以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心理、性格、人格都不是天生的都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东西,而是社会教化得结果。
人的做人之道主要是接受社会(包括家庭)用文化的教化,也要靠个人在文化环境中的修养。
所谓人格,就是一定社会文化赋予的思想,性格和行为。
人格的高下决定了文化修养的深浅,伟大的文化造就了伟大的人格。
一个人越是接受先进文化的教化、高深文化的教育,他的生物属性就越少,社会属性就越大,人格就愈高尚,愈伟大,愈脱离鄙俗的社会习气,文化不仅培养人的习性和气质,1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山西教育出版社2文化学教程陈建宪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导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
3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化阶段,不同阶段的教化内容和程度都不一样。
首先传统社会,其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都是建立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传统社会的教化内容主要是伦理道德观念,在封建社会里人们接受的社会教化主要是等级教育,纲常伦理等等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在封建时代,等级思想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更是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大到君臣,小到家庭内部的和谐,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发展成少数人的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
现代的社会教化是从整个社会关系就职业伦理精神进行教育,在现代社会,现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所接受的初级教育是很少的,从出生之后没多久,小孩就会被送到幼儿园接受从小学到高中和更高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化主要是学校和社会,而在人的教育中启蒙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着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形成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到社会的文化,从而影响到社会对于人的教化。
从而影响到人的行为。
当代中国的人格到底大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1,腐败现象严重。
“对于自己手里的权力很清楚,但对于自己的义务就不清楚了。
” 这是对中国部分腐败公务员的真实写照。
唯亲是用,只要有权力,就要把自己亲戚安排在自己单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吗?中国每年揪出多少贪官,而到底揪出了百分之几呢?哪个贪官是一伸手就被抓的呢?大部分是事隔三年五年,十几年才查出来的,而更多的恐怕是永远也无法查出来了。
群众举报的贪官,到底有多少检察院能一查到底?恐怕大部分案件又是查一下就中断了,因为查下去恐怕会牵连到自己了。
2、环保意思不强。
你在大街上随手丢弃纸张、果皮吗?你随地吐痰吗?你乱倒垃圾吗?没有几个人敢大声说个不字。
在我们最痛恨的国家,日本,你很少能见到随手丢弃垃圾的,当街吐痰的几乎没有,很多公共场所地上连灰尘都没有。
我们自称高素质人才,但却连最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都没有。
中国人为了眼前利益,大量破坏森林、大量采矿、盲目放牧。
中国每年创造的GDP名列世界前茅而沾沾自喜时,却不意识到这是用中国人的血肉换回来的。
3,社会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差。
随地吐痰,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裸露身体,和进行不文明的动作等等;在车上看见扒手和车匪路霸,不见义勇为,只会紧紧握住自己的钱包。
路上看见打劫的,不去帮忙抓匪徒,也不打电话3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山西教育出版社报警,反而远远的躲开,生怕伤害到自己。
出了车祸,不去不救人,反而一哄而上乱抢车上的物品。
有人房子着火了,不去帮忙灭火,却还幸灾乐祸的围在那里看热闹,给消防部门的灭火工作带来不便。
为了钱非法违法的事情都敢做,假奶粉、假酒、毒蔬菜、毒水果、毒海鲜,什么都做得出来。
这就是中国人?只要自己过得快活就行,不管他人死活的中国人…。
现在中国人的恶劣行为归根到底是中国的素质不够,文化教化太浅,教育的问题。
中国的教育关系到中国的教育体系问题,现在的中国的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重考试,轻素质。
中国教育培育出来的人,是理论很强的人但是实践创新方面确实非常的弱。
因此有的人说西方文化具有魔力,中国文化具有魅力。
无论是科学技术上的花样翻新还是说文化观念上的层出不穷,西方文化创造全立足于变字,尽管他们变出的花样有好有坏,但是就是这种魔力吸引了世界的眼球,吸引力中国人的眼球。
例如美国制造的好莱坞大片,虽然不是没布片子都那么有价值,但是其中不缺很多的富有技术,艺术,的大片如阿凡达,中国什么时候能拍出这样的大片呢。
技术达不到是个问题但是有没有那种创意呢?有人会问“为什么西方文化一直保持着应变能力,中国文化后来走向保守呢?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价值决定的。
中国教育教出来的人是很没素养的,因为它没有关注到人的心理的发展,所以现在中国即使有很多学历很高的人,但是素质并不高,反而还会把所学到的知识危害社会,但这并不是多数,但是从总体社会的道德素质来看,中国的教育并没有达到化人的作用。
中国人的性格不是不好但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中国教育又要进行改变。
我们需要从哪里开始改变呢?教育家?社会?学生?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特别提出:“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
从蔡元培、陶行知、徐特立到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关于“教育家”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确实,我们面临着这样现实而沉重的问题:为什么时代进步了,人文环境纯净、宽松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大了,教育改革也步步深入,有关教育教学的理念也越来越多,像蔡元培、陶行知那样的教育巨擘却少了?甚至有人提出中国当代是否缺失教育家。
“人们通常认为的当代中国缺失教育家,是指缺乏像蔡元培先生那样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家。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系主任陈洪捷教授说,“但是,伴随着20世纪后期教育的科层化和理性化的深入发展,今天的教育体制已逐渐完善。
这一方面使得教育有了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也使得个人理念的发挥空间变小了,成为‘个人英雄’式的教育家就相对困难了。
现在要在各种体制比较完备的情况下,靠单个教育工作者孤军作战,成为像蔡元培先生那样的大教育家,可能性并不大。
”“在以前那个艰难的时代,社会环境较差,文化教育事业不发达,所以整个文化教育的队伍很小,因此对社会发出呼声或者有新思想的教育家就容易脱颖而出;解放以后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国家对教育也很重视,教师们踏踏实实地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办事,教育变成了平平淡淡的事情,用不着像解放前那样逆潮流而动。
因此,在和平时期有更多的教育家,但又不被人们认为是教育家。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
“有13亿人口、2.5亿学生的当代中国没有教育家,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也与事实不符。
”顾明远进一步分析了造成人们“误读”中国当代教育家的原因,“这一方面是我们把教育家看得太高,要求太严了;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确实缺乏一批既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又能付诸实践的教育工作者。
很多教育实践工作者耕耘在教育第一线,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不注意总结经验;有少数人有创新实验,也总结过经验,提出过一些自己的教育见解,但还不成体系;还有一部分教育理论工作者,他们大多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很少参与教育实践,他们有许多科研成果,但缺少实验的支撑、实践的检验,因此他们的理论还不能够影响我国教育的全局。
我心目中健在的教育家有吕型伟、潘懋元、霍懋征,等等。
”因而“教育家绝对不能离开自己的土地。
”谈到当前教育家的任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斩钉截铁,“中国当前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应试教育问题、教育的民主公平问题、孩子身心发展不健全问题等,这些都亟需当代教育家去努力解决。
教育家不能离开自己的土地,我们最需要能够正视中国自己的问题,克服中国自己的困难,形成能够解决中国自己问题的教育家。
”“当代中国教育家最需要有两方面的根基,一是中国文化的根,二是国际文化的视野。
”顾明远说。
另外,教育家的成长不是教育家个人的事情,需要有很好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作保障。
顾明远认为,全社会都应切实地尊重教育,尊重教师,大力宣传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事迹;要倡导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指导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更要全面评价教师,不要只看他眼前的教学质量或者升学率的高低,尤其要重视他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以及他所培养出的人才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
“教育家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包容和理解。
我们要明白,教育是一项有关人的事业,它不能用行政命令方式,也不能受商业规律的支配。
要让教育家在面对学习者时,能够潜心按照教育的规律办事,实现他们的教育理想、积累教育经验。
要让他们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有发表自己独立看法的制度、环境。
”朱小蔓说。
“客观地说,在科层化的制度环境下,单凭一两个教育家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
”陈洪捷说,“当前的学校已不再是过去封闭的‘象牙塔’,教师、学生都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们要从现实出发,既要倡导追求教育的理想,更要追寻办好教育的路子。
我们需要各个方面的教育家,包括教育行政家、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更需要懂教育的教育决策者与教育研究者们充分沟通,共同实践,让优秀的教育理念产生实际效果。
在这个日趋规范的制度环境下,我们更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造就‘集体英雄’式的教育家。
”4【总结】不管将来中国的教育改革何时才会成功,但是只要是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的改变,都是好的改变,但是这样的路还要走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