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读书报告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
“大众文化和当代中国影视”课程读书报告杨钟沛文学院书名:《理解大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辅助阅读书目:《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赵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1版写完了期中的论文,我向我的班导师杨晓帆抱怨,《理解大众文化》(以下简称《理解》)这本书虽然名字很浅显,但是读起来可一点不轻松。
除去我自己的文化积累不够之外,多多少少还有个原因就是毕竟是翻译的理论著作。
于是她又向我推荐了北师大的赵勇老师的《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我也在图书馆里面借到了进行阅读。
王又平老师在课堂上评价大家的论文时,鼓励我们说,推荐的这几本书的确不是很好读。
此话真是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原来不是吾独穷困啊!当我在读赵勇老师的《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一下简称《大众》的时候,也感到了老师说的读书“够一下”的意义——因为之前读的费斯克的这本《理解》就是“够着”读的,所以其实很大力地提升了阅读能力。
再读赵教授的这本通俗许多的本国学者研究大众文化的书,阅读的难度其实是降低了。
幸运的是,赵教授的这本书写作时间较近,列举的事例具有及时性和中国本土性。
为我再回过头阅读这本来自二十世纪的美国理论著作,提供了丰富的视野。
一、电视控制权与大众文化费斯克先生关照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的视野是非常广阔的。
购物商场、汽车、牛仔裤、化妆品、流行的电视剧、各种明星等等。
其中,他在第六章第四节“消费模式”中重点分析的“电视”这个大众文化的意向,激起我的共鸣的。
该书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电脑并不普及;而电视却如日中天成为重要的大众媒介。
我想,费斯克先生如果在此时此刻再重新分析大众文化,一定不会轻易放过电脑和手机吧。
电视的主要接受场合是家庭。
费斯克先生认为电视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看电视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活动,“在更多的时候,它是广泛的社会联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它(电视)可以被用来维持和加强社会关系。
《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读书笔记
《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读书笔记
《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读书
笔记
《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读后感600字
文化研究立足于整个社会、自然环境,其起点就是不稳定
和复杂的,它不属于任何一门学科,但是却和任何一门学科都有
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研究偏重于研究当代文
化和大众文化、边缘文化和亚文化,至始至终都与社会联系紧密,因为脱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文化研究,就像是脱离水域的鱼儿,或是被抽离土壤的植物,是不切实际且空洞乏味的。
我认为文化研究更多的是基于思想和意识层面的研究,当
然是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它更多的是起着对社会实践活动
的指导作用,不同于哲学的抽象,文化研究的成果更为具象,其
研究的各个方向也不像哲学那么概括,显得更为细致一点。
并且
不论何种研究方式或研究的角度,其最终目的都是让整个社会沿
着良好的轨道前行,即使偏离,也可以将其拉回来。
文化研究的切入角度应当是社会层面的各种社会文化、矛盾,并结合大众需求,从理论层面上解剖其成因、历史渊源、发
展方向、矛盾冲突点,以及解决措施。
研究当然不只是“埋首故
纸堆”的单纯的学者型研究,更多的应当是深入社会的各个实践
基础之上,从根源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一刀斩断冲
突的丝丝联系。
当然,置政策与文化研究之中,是显而易见的正确意见,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的是,文化研究有很多方向,这些不同的方向
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利益与思想,而政策是服务整个社会大众的,应当是符合大部分人的阶级利益的,因此,置政策与文化研究中,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使用与融合。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一、“大众文化”的历史必然性在西方社会,“大众文化”成为一个被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
法兰克福学派以社会批判为使命,他们批判的主要对象之一便是‘大众文化”。
在他们看来,所谓“大众文化”就是那种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普及于社会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
这种文化有明显的商业性质,是一种纯粹的消费品,因此,它不再是一种个体的精神创造.而成为“文化工业”的产品被批量生产出来。
文化堕落为商品,因而不再有超越性和社会批判性,它仅仅满足着人的低层次的精神需求。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对“大众文化”是深恶痛绝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文化以其特有的娱乐性、普遍性和强制性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安于现状,从而起到一种“社会水泥”,即稳定现存社会秩序的恶劣作用。
即使在审美意义上,“大众文化”也使人误入歧途,丧失了真正的审美趣味,仅仅满足于感官刺激和虚幻的享受。
在我国,“大众文化”受到理论界的注意是近几年的事。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至少在城市居民中,法兰克福学派所抨击的那种文化消费现象已普遍存在了。
流行歌曲、室内剧、通俗文学占据着大多数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主要领域。
于是那些承担着社会使命与文化使命的知识分子开始优虑了:长此以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必将无立身之处了。
当然,也有一些将使命感、主体性、价值建构视为迂腐或曰“新保守主义”的知识分子,早已认同于“大众文化”,投入其洪流之中去“俯仰自得”了。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大众文化”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大众文化”的历史必然性,即它不管在客观上迎合了什么人的口味,起到了什么消极作用,就其发生而言,却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
文化虽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但它亦如社会历史的发展一样,实又有其自身规律。
大体说未,任何一种文化都经历着由俗到雅·由雅到俗的转化过程。
在中国古代.“诗三百”的作品大多本是民间歌谣,是最通俗的东西,汉代以后“诗三百”获得了经的地位.于是渐渐成了最“雅”的东西。
解读大众文化读后感
解读大众文化读后感大众文化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流行音乐、电影、电视节目、时尚、网络文化等。
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在阅读有关大众文化的书籍后,我深受启发,对大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
它不受地域、年龄、性别的限制,能够迅速传播并被大众所接受。
例如,一首流行歌曲可能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人们共同的话题。
这种普遍性使得大众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塑造公众意识,引导社会潮流。
其次,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
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大众文化往往与商业利益紧密相连。
从电影的制作到流行音乐的发行,再到时尚品牌的推广,大众文化产品往往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其价值。
这种商业性使得大众文化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其经济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文化的质量和发展。
然而,大众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批评和挑战。
有人认为大众文化过于追求娱乐性和表面化,忽视了文化的深度和内涵。
这种观点认为,大众文化可能导致人们的审美疲劳,甚至影响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
此外,大众文化中的一些负面现象,如过度消费、盲目追星等,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尽管如此,大众文化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大众文化中的优秀作品,如深刻的电影、感人的音乐、有启发性的书籍等,都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同时,大众文化也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它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反映了人们的需求和愿望。
在解读大众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其多样性和包容性。
大众文化不是单一的,它包含了多种文化元素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表达,欣赏不同的审美风格,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大众文化。
同时,我们也应该批判性地看待大众文化,既要享受它带来的快乐,也要思考它可能带来的问题。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
“大众文化和当代中国影视”课程读书报告杨钟沛文学院书名:《理解大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辅助阅读书目:《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赵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1版写完了期中的论文,我向我的班导师杨晓帆抱怨,《理解大众文化》(以下简称《理解》)这本书虽然名字很浅显,但是读起来可一点不轻松。
除去我自己的文化积累不够之外,多多少少还有个原因就是毕竟是翻译的理论著作。
于是她又向我推荐了北师大的赵勇老师的《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我也在图书馆里面借到了进行阅读。
王又平老师在课堂上评价大家的论文时,鼓励我们说,推荐的这几本书的确不是很好读。
此话真是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原来不是吾独穷困啊!当我在读赵勇老师的《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一下简称《大众》的时候,也感到了老师说的读书“够一下”的意义——因为之前读的费斯克的这本《理解》就是“够着”读的,所以其实很大力地提升了阅读能力。
再读赵教授的这本通俗许多的本国学者研究大众文化的书,阅读的难度其实是降低了。
幸运的是,赵教授的这本书写作时间较近,列举的事例具有及时性和中国本土性。
为我再回过头阅读这本来自二十世纪的美国理论著作,提供了丰富的视野。
一、电视控制权与大众文化费斯克先生关照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的视野是非常广阔的。
购物商场、汽车、牛仔裤、化妆品、流行的电视剧、各种明星等等。
其中,他在第六章第四节“消费模式”中重点分析的“电视”这个大众文化的意向,激起我的共鸣的。
该书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电脑并不普及;而电视却如日中天成为重要的大众媒介。
我想,费斯克先生如果在此时此刻再重新分析大众文化,一定不会轻易放过电脑和手机吧。
电视的主要接受场合是家庭。
费斯克先生认为电视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看电视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活动,“在更多的时候,它是广泛的社会联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它(电视)可以被用来维持和加强社会关系。
解读大众文化读后感
解读大众文化读后感大众文化是指在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流行的文化现象,它可以是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时尚、体育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流行离不开大众传媒的推动,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的发展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大众文化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标志。
我读完了有关大众文化的书籍后,对大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书中提到,大众文化是一种双刃剑,它既能够为人们提供娱乐和消遣,也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我看来,大众文化在给人们带来快乐和乐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多样,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平面媒体等各种渠道传播。
这使得大众文化具有了更广泛的影响范围,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例如,流行音乐、热门电影和电视剧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种广泛的传播方式使得大众文化成为了社会各个群体交流的重要话题,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大众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大众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流行的时尚潮流、偶像明星的言行举止、电影中的情节设置等都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对大众文化进行理性的审视和思考,不被其左右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然而,大众文化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商业性使得一些低俗、暴力、色情等内容也会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
这些内容可能会对未成年人和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他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其次,大众文化的传播也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使得一些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逐渐被边缘化。
这对于社会的多元文化和文化传承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综上所述,大众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现象,它既能够为人们带来快乐和乐趣,也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大众文化与传媒-读书报告意识形态与传播
大众文化与传媒-读书报告意识形态与传播《大众文化与传媒》-读书报告————意识形态与传播何谓“文化”,众说纷纭。
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学者分别从哲学、艺术、教育、心理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生物学等方面给予文化不同的定义。
何谓“大众文化”?雷蒙.威廉斯认为,大众文化不是因为大众,而是因为其他人而得其身份认同的,它仍然带有两个旧有的含义:低等次的作品(如大众文学、大众出版商以区别于高品位的出版机构);和刻意炮制出来以博取欢心的作品(如有别于民主新闻的大众新闻,或大众娱乐)。
大众文化追本溯源可以推到18和19世纪,但是有关理论和纷争的大量出现,大则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情。
这个时代的特点有人将它描述为“大众社会”(mass society)。
随着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崛起,其结果是整个社会的工业化和都市化,而个人则相应被“原子化”。
原子并不孤立,彼此之间有着联系,但这种联系肯定不是有机的联系。
原子和原子之间相貌无异,色调同一,完全失去了个性特征。
大众就是这些分散的原子,也被叫做“乌合之众”。
大众文化被认为是些声色诱惑感官之娱。
理由是大众没有趣味,没有辨别力,倘使一味追求满足大众的趣味,那么结果只能是一些庸俗粗滥的东西。
大众文化因此成为标准文化、程式文化、重复文化和肤浅文化的同义语,是为一种虚假的感官快乐而牺牲了许多历久弥新的价值观念。
大众文化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与大众传媒携手并进的。
大众通过传媒来认知世界,来体味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现实生活。
随着现代社会中现实生活日渐分裂而成为支离破碎、互不相干的片段,大众传媒成了原子化、片段化社会生活得以保持一种“整体”感觉的主要途径。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是近年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被看做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一块路标。
葛兰西认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确保他们社会和文化上的领导地位,是利用霸权作为手段,劝诱被统治阶级接受它的道德、政治和文化价值。
当代大众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当代大众文化心得体会范文当代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广泛流传、被大多数人接受和参与的文化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众文化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电影、音乐、时尚还是娱乐等领域,都在不断地塑造和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我的观察和体验中,我发现当代大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人们相互交流和共同认同的渠道,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当代大众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语言和参照系。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们可以通过电影、音乐和社交媒体等渠道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国家的人们所关注的话题和价值观。
例如,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成为人们交流和沟通的一种媒介。
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成为人们讨论和分享的话题,使人们在虚拟的世界中找到了共同点和趣味。
其次,当代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个人表达自我的权利。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个人博客、微博、音乐平台等渠道分享自己的作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个人表达的方式不仅让个人得到尊重和认可,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例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作品在网络上积累粉丝,并为他们所喜爱的艺人、电影或音乐进行传播和推广。
然而,当代大众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倾向很明显。
许多文化产品和作品往往出于商业目的,追求利润和流量,忽视了作品本身的质量和价值。
例如,一些电影和音乐作品注重效果和热点,而忽视了对人们情感和思考的引导。
这种商业化导向容易让大众文化流于浅薄和功利,缺乏深度和品质。
其次,当代大众文化也存在质量不一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
然而,伴随着这种机会的是信息的过载和质量参差不齐。
在许多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可以随意发布各种各样的内容,包括不负责任的言论、低俗的图片和视频等。
这种内容的泛滥不仅影响了人们的阅读和审美体验,还可能导致谣言和误导的传播。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笔记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笔记理解大众文化读书笔记篇1标题:大众文化:一种多维度的理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众文化无处不在。
它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娱乐、媒体和社交活动中,塑造我们的价值观,甚至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然而,大众文化究竟是什么?它又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呢?首先,大众文化并非单一的实体,而是一个多元化的集合。
它包括流行音乐、电影、电视节目、社交媒体、电子游戏等。
这些形式的大众文化作品通常由商业驱动,以吸引大量观众或玩家为主要目标。
它们通常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但也包含一定的信息和文化元素。
大众文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一方面,它为我们提供了娱乐和休闲的方式,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乐趣。
另一方面,它也塑造我们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
例如,流行音乐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审美观和情感表达方式,电影和电视节目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而社交媒体则可能影响我们的社交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形成。
然而,大众文化并非没有批评和反思的空间。
一些批评家认为,大众文化过于商业化,往往忽视了艺术性和文化价值,只追求短期利益。
同时,一些人认为大众文化过于同质化,缺乏深度和多样性。
这些观点提醒我们,尽管大众文化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我们仍需要保持批判的眼光,去理解和评估它的影响。
总的来说,大众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既提供了娱乐和休闲的机会,也塑造了我们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
我们需要理解它,接受它,但也需要批判和反思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它,同时避免它的负面影响。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笔记篇2大众文化,或称流行文化、消费文化,通常指的是那些在大众媒体,如电视、电影、音乐、杂志等中传播的文化形式。
它们往往通过广告、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书籍、杂志等渠道广泛传播,并且通常以简单、直接、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
在大众文化中,人们通常关注的焦点是娱乐和消费。
这种文化的主要目标是让人们感到快乐和轻松,同时通过消费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大众文化常常被视为一种商业活动,因为它能够为商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解读大众文化读后感
解读大众文化读后感在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到社交媒体,大众文化无处不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
而对于大众文化的解读,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风气和趋势,还可以引发人们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深入思考和反思。
读完《大众文化》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大众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也对其产生了一些深刻的感悟。
首先,大众文化的崛起和传播是不可阻挡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大众文化的传播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迅速和广泛。
无论是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还是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都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话题。
这种现象表明,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了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标志,它不仅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差异,还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鸣和共享。
其次,大众文化的影响力是深远的。
从电影、音乐到时尚、娱乐,大众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能够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和审美观,还能够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一些盲从和跟风的行为,甚至有时会失去自我,变得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对大众文化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避免被其所左右,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
最后,大众文化的发展也需要我们的积极参与和引导。
作为大众文化的受众和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去审视和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我们应该关注那些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文化产品,积极参与其中,为其发展和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对那些有害和低俗的文化产品保持警惕,避免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大众文化真正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总之,大众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对其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既要积极参与和引导其发展,又要避免被其所左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享受大众文化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能够让其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文化思潮,虽然刚刚产生时遭到了一系列的批判与反对,但是它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历史……直到今天,这个世界几乎到处都有后现代主义的身影,这其中与大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具有以下特点:(1)批判理性,崇尚非理性;(2)解构现代主体性;(3)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由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社会上的主流思想冲击与反驳,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很显然它本身的特点自然不会被现代主义所采纳,不会被现代社会所接受。
理所当然,它要找到一个同盟来帮它完成自身的任务,使它被社会所接受,从而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前进。
大众文化本身是作为精英文化对立面而存在的,但是在精英文化产生的同时,大众文化也就出现了。
但是两种文化的产生方式与受众对象却大相径庭,精英文化是由少数精英分子创造并面向精英分子的,完全把普通人民大众排斥在外面;而大众文化正是由于精英文化的垄断、局限产生的,它面向人民大众,以大众的生活为基本的对象,从而成为了大众广泛接受的东西。
虽然说,大众文化有潜在无穷的受众,但它不被社会所接受,而且被精英分子认为是一种糟粕,同时也和高雅文化相冲突,所以最初的时候,也只是一种非社会层面的、不被接受的东西……其实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从产生起就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首先它们都反对资产阶级的霸权统治,都想维护中产阶层的利益;其次从结果上看,它们的目标在某种意义上说的确也已经达到至少是部分达到,因为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层的队伍在不断壮大,而且中产阶层的力量和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
所以后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也就不谋而合了,两者相互依靠,来发展和强大自己,因此后现代主义成为了大众文化的理论支持,后现代主义理论和策略上的的创造为大众文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大众文化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具体实践,大众文化的创作与实践催生了后现代主义,并且大众文化的推出与发展为后现代主义各种反传统原则和策略的确立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为后现代主义的正确与否提供了强有力的事实依据,而且大众文化的成功发展成为了后现代主义抵制各种声音的武器。
2024年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
2024年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媒和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变革,人们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也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在阅读了一系列关于2024年的大众文化研究的文章和研究报告后,对未来的大众文化产生了许多新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2024年大众文化将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盛行,人们越来越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信息源。
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各有不同,人们对大众文化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在2024年,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个性化娱乐和文化产品,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这种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将进一步推动大众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其次,2024年大众文化将更加注重跨界和融合。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交流和碰撞成为可能。
大众文化将越来越多地融合不同艺术形式,如音乐、电影、绘画等,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的元素。
这种跨界和融合的趋势将产生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表达方式,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此外,2024年大众文化将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的传递。
尽管娱乐和消遣仍然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内容,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关注公共事务。
在未来,大众文化将扮演起凝聚社会共识、传达正能量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
通过电影、电视剧、音乐和文学作品等形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反思社会问题,并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
另外,2024年大众文化将进一步与科技相结合。
科技的革新和应用给大众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大众文化的体验和参与度。
人们有望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参与到电影、游戏等娱乐形式中,创造更加沉浸式的体验。
同时,人工智能将在大众文化的创作和推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数据分析和推荐算法,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喜好。
总的来说,2024年的大众文化将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跨界融合的特点,更加注重传递社会问题和推动价值观念的传递,同时与科技相结合,提供更加沉浸式的体验和互动方式。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个人历史篇一:理解大众文化完结一、我的一些了解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些方向:据一些资料和本书的中文导言显示: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两种立场:根植于精英阵营的“批判主义”与立足于平等和参与的“平民主义”。
批判主义是以极端、悲观但最富批判性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为核心,包括阿多诺、霍克海姆、哈贝马斯、布迪厄、麦克唐纳等在内。
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大众文化的生产就是文化工业进行的一种“标准化”的大规模复制,大众文化并不反映实在的艺术个性,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只能是一种模仿,必然导致艺术的生命的扼杀,艺术创造性和个性的毁灭。
平民主义是以指涉面广、涵盖学科众多且以理性、乐观的受众视角为特征的伯明翰学派为代表,包括斯图亚特·霍尔、波德里亚、费斯克等。
第三种文化研究的方向也就是本书所试图重新解读的“popularculture”。
导言将本书定义为一本修正主义文化研究著作。
而费斯克的主要贡献,则正在于在文化工业的生产中,发现了一个积极的“大众”,从而对法兰克福学派受众被动学说进行了修正。
本书所介绍的大众文化的一些特性:菲斯克在书的前言中说道:“我所熟悉的国家,我所书写的文化都是白种人、父权制、资本主义的国家和文化。
”又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不同,但相对而言仅仅是表象上的差异,文化的实质应该具有同一性。
作者的观点认为:本书文化研究的历史和他个人学术生涯、个人历史,相互交织渗透,生产于20世纪80年代末。
对菲斯克本人的一些感知:菲斯克是西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健将”,著述十分丰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解读大众文化》。
据书中的作者简介,他本人就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消费者。
二、主体何为大众文化?费斯克发现,观众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工业的产品,而是具有不容忽视的“辨识力”和“创造力”,他们在接受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和流通着各种“意义”——这种由大众主动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动就是大众文化。
2018-2019-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范文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随着商品经济与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大众文化”问题日益受到当今知识阶层的关注。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大众文化”的历史必然性在西方社会,“大众文化”成为一个被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
法兰克福学派以社会批判为使命,他们批判的主要对象之一便是‘大众文化”。
在他们看来,所谓“大众文化”就是那种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普及于社会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
这种文化有明显的商业性质,是一种纯粹的消费品,因此,它不再是一种个体的精神创造.而成为“文化工业”的产品被批量生产出来。
文化堕落为商品,因而不再有超越性和社会批判性,它仅仅满足着人的低层次的精神需求。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对“大众文化”是深恶痛绝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文化以其特有的娱乐性、普遍性和强制性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安于现状,从而起到一种“社会水泥”,即稳定现存社会秩序的恶劣作用。
即使在审美意义上,“大众文化”也使人误入歧途,丧失了真正的审美趣味,仅仅满足于感官刺激和虚幻的享受。
在我国,“大众文化”受到理论界的注意是近几年的事。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至少在城市居民中,法兰克福学派所抨击的那种文化消费现象已普遍存在了。
流行歌曲、室内剧、通俗文学占据着大多数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主要领域。
于是那些承担着社会使命与文化使命的知识分子开始优虑了:长此以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必将无立身之处了。
当然,也有一些将使命感、主体性、价值建构视为迂腐或曰“新保守主义”的知识分子,早已认同于“大众文化”,投入其洪流之中去“俯仰自得”了。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大众文化”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大众文化”的历史必然性,即它不管在客观上迎合了什么人的口味,起到了什么消极作用,就其发生而言,却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范文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范文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广泛传播并深深影响到大众生活的文化形态。
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形式,大众文化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媒体、广告、音乐、电影、电视等各种形式表达出来。
读完关于大众文化的相关文献和资料,我深深意识到大众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体的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众文化不仅代表了当代社会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也是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打破传统界限的文化形态,迅速传播并融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中。
通过大众文化,人们能够获取到丰富多样的信息,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和民众需求。
同时,大众文化也具有社交化的功能,通过与他人分享和讨论媒体作品,人们能够增进交流和理解,促进社会和谐。
其次,大众文化对个体的影响是深远的。
大众文化通过各种媒体形式广泛传播,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人们从大众文化中获得消遣、娱乐和信息,这种视听刺激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也会对人们的情绪、思维和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例如,媒体广告通过塑造美丽、成功的形象,引导人们购买名牌商品,追求物质享受,从而形成了消费主义的社会风气。
另外,流行音乐、电影等娱乐形式也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塑造人们的文化认同和个性特点。
然而,大众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
首先,由于大众传媒对信息的选择和反馈机制,大众文化容易陷入商业化的陷阱。
商业利益导向使得媒体内容趋于商业化、低俗化,迎合市场需求,满足大众短期快感,忽视了思想性、艺术性和道德性的培养。
其次,由于大众文化的普及性和影响力,造成了文化同质化的问题。
大众文化的传播速度很快,但往往缺乏深度和多样性,导致人们过度依赖大众文化,失去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再者,大众文化也容易滋生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观念,导致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内心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层面的满足。
综上所述,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是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模板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模板读后感是读者对所读书籍、文章、电影等的感受和体验的总结和反思。
而大众文化是指流行于广大民众中的、普遍认可并参与的文化现象和表达方式。
在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模板中,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结构来撰写。
一、简介和背景介绍在读后感的开头,可以先简要介绍所读内容的背景和相关信息,例如书籍的作者、电影的导演、文章的出处等等。
这个部分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故事背景和作者创作的动机。
二、核心观点和主题接下来,可以阐述自己对所读内容的核心观点和主题的理解。
这个部分需要在读后的整体感受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或几个观点或主题,并解释自己对此的理解和认识。
三、情感和感受接下来,可以阐述自己在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情感和感受。
这部分可以讲述自己在读后时的喜悦、愤怒、悲伤、震撼等等各种情绪,以及相关的原因和触发点。
四、深入思考和批评然后,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批评。
这部分可以引用相关的实例、理论或者自己的观点来对所读内容进行进一步剖析和评价。
可以对作品的结构、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对作品背后的思想、社会意义、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五、个人观点和启示最后,可以亮明自己的观点,并总结出对自己的启发和收获。
这部分可以对所读内容的意义和独到之处进行总结,也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思考、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和延伸进行思考和展望。
六、结尾最后,可以用一两句话对整篇读后感进行总结和结束。
可以再次表达对所读内容的喜爱或者感激,也可以对读者进行激励或者吁请。
通过以上的模板,读者可以在写读后感时更加有章可循,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同时也可以对所读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
在撰写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持客观、真实和独立的态度,不刻意迎合他人的观点,而是保持个人的立场和见解。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电影、音乐、电视节目还是网络文化,都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形式,深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而我们作为学生,更应该深入理解大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以开阔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
首先,大众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以群众为中心。
它具有普及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等特点,旨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娱乐消遣。
例如,电影是大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让人们进入虚构的故事世界中,感受不同的情感和思想,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感性认识。
又如,流行音乐和电视剧是大众文化中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它们以轻松活泼、时尚新颖的方式,传达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引领时代潮流和文化风尚。
其次,大众文化的意义在于扩大人们的视野和认识,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
大众文化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它不受国界和种族的限制,能够跨越时空和地域,传递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交流。
例如,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它们不仅是美国文化的代表,更是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让人们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的异同,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又如,流行音乐和网络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分享彼此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
最后,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大众文化,认真学习和欣赏其中的优秀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参与到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中来。
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大众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和人生理念。
综上所述,理解大众文化是我们作为学生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它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生。
让我们一起走进大众文化的世界,探索其中的无限魅力和智慧。
解读大众文化读后感
解读大众文化读后感解读大众文化读后感1本书第八章,解析了大众新闻,作者在开篇将电视节目分为两类:一是信息类(个人认为即指大众新闻),一是娱乐部分。
大众视野中,对两类信息的特性定义(新闻是真实客观的,有教育性;娱乐是腐化人心的,虚伪琐碎的),似乎在传达着:制造娱乐就是不好,就是低俗。
而这样过分简单话的、非黑即白的对立逻辑,使得我们在常常在这两类节目中逼迫自己做出选择,我们常常告诉自己要选择优秀的流行的,精确的可信赖的前者,放弃糟糕的,有一定危害性的没有责任的后者,可是现实中,我们拿着遥控器换台的时候,我们拿着网页不断刷新的时候,我们常常停留在了后者上,停留在了我们知道不好的娱乐节目上。
电视节目正是生存在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文化斗争领域。
当谈论起电视节目,收视率是最为重要的词汇之一,行业内需要收视率,行业外的受众也开始关注收视率,依此判断自己是否处于主流之中,是否掌握大多数人掌握的咨询。
而要获取高收视率,斗争的一方,在众多方法中一定会有娱乐化这一点。
通过娱乐化来吸引大众,这就意味着放弃自身的精确性,社会责任感。
而另一方依旧保持不变的内容,在娱乐化的对比之下,变的令人厌倦,无意义,而且极容易被忘却。
作者提出:“要想鼓励各种各样的人收看电视新闻,并且让他们记住和思考他所提供的事件,电视新闻就必须符合大众趣味,相关性和令人满意的生产力的关键标准。
“于是在后文中,作者详细的从相关性,生产力两个角度来阐释了大众新闻的出路。
我一路读来,有思考也有不解,接下来慢慢展现。
一.总述部分这一段中,作者提到,大众新闻类的节目真实客观,具有教育性,而“娱乐类的节目则相反,它是主观的,虚构的,琐碎,切常常是有害的”。
我对这一观点不敢赞同。
这里所言的娱乐类节目,是否是指全部娱乐类节目,还是指部分娱乐节目?如果没有基于调查的数据,就直接肯定的以偏概全,这样的研究方法,表述起来,让人觉得不够严谨。
其次,我觉得娱乐是一种游戏形式的表现,而游戏本身也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荷兰学者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 1872—1945)是第一个把游戏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核,用专著的形式加以研究的学者,他的研究开创了两个游戏研究的学术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香烟、高跟鞋及其他有趣的东西:文化符号学导论——译著》有感作者:1-黄磊 2-王嘉诚 34-张丹 56-李鹏 7-周艾妮1符号的范围文中提到,符号学帮助我们能够过滤每天围绕在我们周围的大量符号,也帮助我们有幸避免成为某些特定场合中的被动一方。
通过理解符号,形势发生改变,我们成为了主动控制局势的一方。
就如同提到的香烟和高跟鞋,香烟与高跟鞋就是符号的一种。
香烟和性,爱挂钩。
同样抽烟的两个人,谢里尔的吸烟姿势。
她夹烟的方式非常动人,用食指和中指温柔地爱抚它,然后再缓慢、小心翼翼地放入嘴中,这样的动作在潜意识中毋庸置疑是带有目的性的,她的动作传达出多情、性感和色欲。
特德的动作则与她不同,“毫不犹豫地掐灭了烟头”,这其中带来的信息是强壮、坚定和控制欲。
两人透露的信息是相对的,这与性别有关,与当时的想法也脱不了干系,香烟在这个时候也变得不仅仅是香烟,在前几个世纪,女人抽的是雪茄和烟斗,而不是香烟,香烟一度被认为是只有男人才可以干的事情,烟现在给女性提供了一个契机,让女性能不动声色地从父权文化中独立出来,而谢里尔和特德吸烟姿势的不同,应该是要将同样吸烟的两个人性别区分开来。
高跟鞋也差不多,代表的意思可能会有很多,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精致或时髦、当然还有诱人。
谢里尔身上带着高跟鞋的符号,那么她将这种性信号更加强烈的传送给了特德,占据了上风。
因此,符号的学问很深,生活中不同的物品,和举手投足代表了不同的符号,好好地掌握他们,将会受益匪浅。
人类怎样再现世界整个可见的宇宙,不过是形象和符号的金库而已,而这些形象和符号应由(诗人的)幻想力来给予相应的位置和价值。
它们是(诗人的)幻想力应该领会并加以改造的。
——波德莱尔(1827—1867)就像文中说的,人们常常会说“生命有意义吗?”,“对于你来说,爱情意味着什么?”意义本身这个次就无法定义,就将其定义为公理。
意义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无法相互脱离,意义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或适应特殊的语境。
意义也有不同的类型分为两个原因:“本义(denotative)”和“转义(connative)”,第一层面的“意指”或关注对象进行编码,如同房子对于一般人,就像我们中国人,可能是平顶的多层的居民楼,也有可能是乡下的带有传统风味的瓦片顶楼,但对于苏丹的多贡人或赞比亚的牧人来说,这个词指的是球形或圆锥形的建筑。
比如美国总统的含义这一例子,不同的人对美国总统的看法都不一样,跟据他们个人的见解,与人生经验,可分为现代——传统,年轻——年长,迷人——刻板,之间做出选择,这表示他们对总统的幻想是不同的。
希比亚克认符号的类型分六种“症状(symptom)”、“信号(signal)”、“指示(index)”、“图标(icon)”、“象征(symbol)”以及“名称(name)”。
比如其中的症状,症状是有形的符号,用于表示外在的情形或环境。
正如我们在上一章看到的那样,对它们的理解会受到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认为面部痤疮是一种慢性皮肤病,一些青少年和成年的年轻人深受其害病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常生活习惯(饮食、压力等)。
它的症状是脸、背、胸部长一些疙瘩(疔疮)。
但别的文化不把疙瘩视作病症,据考证,世界许多语言中都没有“痤疮”的同义词。
以后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定义出现,人们会不停的适应他们新一代的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及其他人常常修改符号系统及其意义,这样的话世界就得以不停缓慢的更新。
2 我们为什么要化妆?莎士比亚说过:“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张。
”确实是这样,我们本身生来长得各不一样,不论各人的审美不同,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而我们这各不一样的长相就是属于我们独一无二的符号,这是上天决定的符号。
而人有自己选择展示给别人的符号的权利,因为人类是一种社交动物,我们所有的社交行为几乎都离不开去观察对方的外表、表情、情绪,所以外表作为第一眼的“名片”,我们当然希望我们的“名片”上的内容好看一点,至少能修饰掉有瑕疵的地方,这是化妆的初衷,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爱美。
化妆其实深究一下有很多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并且往往化妆都是女性会选择的方式,所以化妆也变成了女性的符号,化妆后的女性更加能吸引人的眼球,这已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大众文化,是人对生活品质以及社交品质的追求,让自己变的更美也是提升自己的价值,化妆就像男性的刮胡子、健身练强健的肌肉一样,都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性别特征以及对异性的吸引力。
我们不能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一个女子的浓妆艳抹,也许她只是为了看起来让自己舒服,并不是为了取悦任何人,所以我们没有资格对其评头论足。
从符号学角度对非语言行为进行分析,也就是分析人们通过他们的身体和客观事物如何发现和阐释自我。
在大部分文化中,自我形象主要由人的外形表达和传递出来。
西方社会认为纤细的身材是男女具有吸引力的基本特征。
在对照任何一个理想化的瘦标准时,男性的偏离程度要比女性更大一些;但男性有必须尽量使自己看上去更阳刚。
女性也把胸围看作自我形象的一部分。
这就是成年少女非常在意胸形和胸围的原因。
我们也发现十几岁的男孩对身高非常在意,他们普遍相信:“越高就越阳刚”。
对理想化外型的过分在意就是成年人对他们的外貌容易产生不满的原因。
除了外表,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自身的符号:语言。
语言在我们生活中起着很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化妆是用来更突出我们身体的美,那么语言就是一门智慧的艺术了。
语言也能服务于人类。
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借助神话和传说来阐释人类的起源。
知识和技术通过故事、口头叙述和书籍代代相传。
毫不夸张地说,文明的传承依靠的正是语言。
如果所有用文字记录的知识一夜之间无故被彻底毁灭,那么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第二天的早晨就会重新召集说书人、作者、科学家、教育工作者、立法者和其他人用文字“重述”和“重写”知识;否则我们所说的文明不久就会消失。
那些文本构成了人类的集体意识。
语言赋予人类非凡的能力,使得人类能够叙述并没有发生的事件,建立虚构的世界,阐述生存的困惑并试图回答它们,提出一些重要的思想和作出一些重要的行动,这是其他物种所没有的。
要想学会世界上任何一门语言,只需从出生到大约两岁时充分地接触它。
乔姆斯基可能是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他甚至提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器官专门用来辨别和复制语言。
这就解释为什么婴儿不需要任何培训就能理解语言,为什么教会人类使用语言的努力使得人类进化为更高级的灵长类动物,一旦缺少这个器官,任何人都无法学会说话。
3隐喻和意义的建构奇字艰涩,普通字又太直白,只有隐喻最能产生这种效果。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2—前322年) 隐喻引领我们对像似性进行深入研究,在第2章中,图标符号指的是对同类型号的模仿或模拟。
隐喻亦是如此,但它采用的是一种虚拟、抽象的手法,它试图用具体的词语描述出抽象、虚构的心理世界。
对于隐喻和意义的研究中,大量引进了学者的语句,如:亚里士多德、詹巴蒂斯塔•维科、理查兹、尼采拉克夫和约翰逊。
这可以以层进的方式向我们一一解释,并深入中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杜撰了“隐喻”这个词语,他认为隐喻的用途不局限在诗的破格中。
亚里士多德建议人们在使用隐喻时不仅要让抽象的事情通俗易懂,也要借其创造新的意义、寻找新的灵感、发现新的观念,这显然不需要特别聪慧的大脑,发现和使用隐喻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
与亚里士多德一样,维科也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技巧,用于理解抽象的知识。
但他比亚里士多德走得更远,他把隐喻归结于人类的想象和“幻想”。
维科提出,最早的人类符号是经验的感官隐喻。
理查兹的理论洞察到了隐喻那不可思议的魔力,它能让人们的心中产生“感觉形式”,隐喻提供的心理视角实际上对应着身体的感觉。
拉克夫和约翰逊肯定了两千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观点,即存在两种类型的概念: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概念隐喻在日常用语中随处可见。
只需少许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
4我们为什么要讲故事?神话试图讲述全人类的经验,其意义深远,直达血液和灵魂,因其是对精神的解释、说明。
——D.H劳伦斯(1885-1930)人们对讲述故事的起源和本质的热衷与人类的文明一样悠久。
推崇并在科学中贯彻理性并没有消除人们对神话的渴望,相反,每个人都在锲而不舍地试图通过电视、电影、小说等途径,参与到故事之中,这不光光是为了娱乐和消遣,更多的是为了获取生活的奥秘,至少在人们的无意识中是这样的。
无论是神话,童话还是食物,这些同时具有“符号”这一特殊意义的物体,在详细解析时,可以看到不同的含义。
实际上,神话主题大量存在于当代流行文化中。
神话传统中存在多个英雄符码,重要的一点是它依旧有效,流行文化中的英雄符码调整了古代英雄符码的内容,目的是为了适应当代观众的需求。
也是具有时效性的。
在某些当代文化中,神话学方法依旧与日常生活系统深深地纠结在一起,以至于它无法把自己与这个系统中的其他组成部分区分开来,仅存在着神话或神圣色彩的浓淡。
在这些文化中,箭、船、家用器具上的符号形式不是多余的装饰,而是充满了神话色彩的功能性象征符号。
某些快餐或饮料摇身一变,俨然成了流行文化的图标。
麦当劳潜在的象征意义是清教徒的基本观念:法律、秩序、干净、友善、热情好客、辛勤工作、自我约束和重视家庭观念。
在今天这个社会中,咖啡是一种标示性符号,是一种展开对话、体现人间温情的手段。
5保持距离读完第七章,我理解的作者对与距离和符号的联系以及诠释,从人际空间,接触,领地性,地图,表示空间及建筑方面展开了对于主题的叙述。
再续论中作者引用丘吉尔的名言来说明空间中存在的两个物体具有联系,具有相互的影响,举例来反映距离行为的符号性。
其次提到了距离是一种符号的表达,并把它作为符号学中的一个分支。
作者在本章节中有提到,在不同的场合,每个人在空间的分派有其特定的方式,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大小也有其特殊性,而且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对距离的要求不要样,有其特殊的含义。
这也反应了各国之间文化的差异性。
相对与那些身份地位比较有优势的群体,他们的空间更大一点,每一个范围的距离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在里面,所以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动作都是符号信息,都包含其意义。
作者在一讲到的就是触摸符码,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中,不同的触摸符码有不一样的意义,比如年长的拍年轻的肩膀表示对他的鼓励以及肯定。
对下孩子摸头表示一种疼爱。
当然还有其敌意类型的。
根据不同的文化视情况而定。
还有领地意识这种符号,作者根据封闭小老鼠的例子做了详细的诠释。
地图也是一种符号,便于人们识别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就会它可以帮助人们完成难以想象的事情,如我们已经踏上月球,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还能参观宇宙中其他的星球。
人的生活已离不开地图,公园以前两千年就已经出现了地图,地图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更有趣的是在地图身上可以让其无形的符号具体化,让其有具体的概连,这是人类一个巨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