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大众文化完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张景舒学号:2013201270摘要

从牛仔裤到流行音乐,从狂欢节到暴力,从购物到阅读言情小说的介绍,

无不体现本书的核心观点:大众文化就是日常生活。

劳动人事学院

课程:传播理论基础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

一、我的一些了解

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些方向:

据一些资料和本书的中文导言显示: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两种立场:根植于精英阵营的“批判主义”与立足于平等和参与的“平民主义”。批判主义是以极端、悲观但最富批判性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为核心,包括阿多诺、霍克海姆、哈贝马斯、布迪厄、麦克唐纳等在内。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大众文化的生产就是文化工业进行的一种“标准化”的大规模复制,大众文化并不反映实在的艺术个性,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只能是一种模仿,必然导致艺术的生命的扼杀,艺术创造性和个性的毁灭。平民主义是以指涉面广、涵盖学科众多且以理性、乐观的受众视角为特征的伯明翰学派为代表,包括斯图亚特·霍尔、波德里亚、费斯克等。第三种文化研究的方向也就是本书所试图重新解读的“popular culture”。导言将本书定义为一本修正主义文化研究著作。而费斯克的主要贡献,则正在于在文化工业的生产中,发现了一个积极的“大众”,从而对法兰克福学派受众被动学说进行了修正。

本书所介绍的大众文化的一些特性:

菲斯克在书的前言中说道:“我所熟悉的国家,我所书写的文化都是白种人、父权制、资本主义的国家和文化。”又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不同,但相对而言仅仅是表象上的差异,文化的实质应该具有同一性。作者的观点认为:本书文化研究的历史和他个人学术生涯、个人历史,相互交织渗透,生产于20世纪80年代末。

对菲斯克本人的一些感知:

菲斯克是西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健将”,著述十分丰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解读大众文化》。据书中的作者简介,他本人就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消费者。

二、主体

何为大众文化?费斯克发现,观众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工业的产品,而是具有不容忽视的“辨识力”和“创造力”,他们在接受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和流通着各种“意义”——这种由大众主动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动就

是大众文化。通读这本书后,我发现:从牛仔裤到流行音乐,从狂欢节到暴力,从购物到阅读言情小说的介绍,每一页书的每一个角落,无不体现本书的核心观点:大众文化就是日常生活。

下面就分一些章节写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牛仔美国

牛仔裤所承载的文化显示:它否定社会的差异。它被视为非正式的、无

阶级的、不分男女的,并且对城市与乡村都适用的。穿牛仔裤是一种自由的

标志,有资料中说到:它将“从社会范畴所强加的行为限制与身份认同的约

束中解放出来。”书中指出:“牛仔裤能够承担美国工作伦理特定的阶级涵义。”它代表着“工作伦理”,象征强健耐劳、体力劳动、发达的身体特征。

这些意义也试图在否定阶级差异:牛仔裤所暗示的身体强健性,容许人们将

自身体力劳动的尊严与与生产能力意义联结在一起,而不是其从属地位与被

剥削性。另一方面,费斯克认为:牛仔裤的“破旧性”,是使用者自己的生

产与选择,也就是说,它将商品“外置”到被支配者的亚文化当中,这是对

商品化的拒绝,亦是对个人权力的首肯。通过“外置”的过程,除了商品系

统所提供的资源之外,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文化,这也正是大众文化的

关键所在。

商品与文化

费斯克认为:在工业社会里,大众文化必然是利用现成可用之物的一种

艺术。因为并不存在什么真正的民间文化,可以提供一种替代性的选择。“所

以,大众创造自己亚文化时可以依赖的唯一源泉,便由支配他们的那一体制

所提供。”于是有了这种理解:大众文化是大众利用现成的文化资源生产出

来的,文化工业的产品是大众再生产时的物质基础。比如人们对于商场的使

用,便创造出所谓“大众文化”。

这便意味着:大众文化的研究者不仅仅需要研究大众文化从中得以形成的那些文化商品,还要研究人们使用这些商品的方式。使用方式往往比文化商品本身更多样化,更具创造性,于是产生相应的大众文化研究方式。下面来说一说这种研究方式。资料显示:这种研究方式也是近期大众文化研究的重要走向之一。它

视大众文化为斗争的场所,它在承认控制力量的权力时,更注重大众的战术,大众(作者在书中写道:“大众是由被统治者的社会忠孝从属关系形成的。”)正是凭借自己的战术,对付、抵抗着这些宰制性力量,即通过“外置”的过程,获得反驳宰制性力量的机会,利用“权且利用”的战术——在他们的场所内部,凭借他们的场所,建构我们的空间,并用他们的语言,言传我们的意义,从而对付、规避或抵抗着这些宰制性力量。这一研究探究大众的活力与创造力,企图了解日常的抵抗与规避怎样使主流意识形态的运作如此费力,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维系自身及其价值观念。它将大众文化视为潜在的、通常是进步的力量,研究取向基本上是乐观的,原因是它在人民大众的生机与活力中,发现了社会变革的可能性和动机。

生产的快感

大众之所以有动力生产出大众文化,是因为这个过程中,在与社会的、道德的、文本的、美学等权力相抵抗的过程中,大众拥有快感。这种快感,既包含生产者创造自己文化的快感,也包含冒犯式的快感(抵抗着宰制性的结构)。

下面介绍两种文中的快感。

文中提到一有意思的“快感”:躲避式的快感,它围绕着身体,而且在社会的意义上,倾向于引发冒犯与中伤。身体失控后那种极度兴奋的快感——及自我的丧失——是一种躲避式的快感,是从自我的控制与社会的控制中逃避出来的。

逃避式的快感往往集中在身体上,而另外一种快感——生产对抗式意义的快感则集中在心灵。“他们围绕的是社会认同与社会关系,并通过对霸权力量进行符号学意义上的抵抗,而在社会的意义上运作。”这种生产所具有的活力,承认了社会的差异,并维护着那些在差异结构中处于弱势者地位的亚文化的权利与认同。当然,该思考只是不同的,而不是自由的,它也没有脱离社会现实。所谓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是以大众自己的方式理解被支配状态,并将弱势者包含其内,而不是接受宰制者对弱势者的理解,也不是在与宰制者毫无关系的情况下,创造出一种意义和理解来。这种分析类似于霍尔在进行受众对电视节目译码的研究中提出的“对抗符码”概念,即受众站在制作者的对立面,瓦解电视意图。这就是说,大众文化不是铁板一块,受众既可能湮没也可以寻求自己的主体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