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众文化批评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局限性研究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批判可谓 淋漓尽致 、 入木 三分。但是 , 理论深 刻之处往往 滋
斯宣传 反动思想 和实行意识形 态控制 的工具 。作为反犹太 主义 的狂 热分子 , 纳粹将魔 爪伸 向了德 国境内的犹太人 , 当
然, 法 兰克福学 派这个 主要 由犹太 学者组成 的左派知识分子
团体 同样不能幸免 。由于学派成员深受纳粹迫害 , 因此他们 对纳粹转制文化有着切肤之痛 , 自然会 对充当法西斯 主义 宣 传工具 的大众文化进行痛彻的批判 。为躲避纳粹荼害 , 法 兰
生活 的晚期 资本主义社会 , 价 值理性被逼 向边 缘 , 工具理性 占据了社会舞台的 中心位置 , 成为人们追逐 的终极 目标 。工 具 理性的霸权 地位促成 了文化与工具的联姻 , 文化成为工具 的附庸 。法兰克福学 派成 员力 图揭 露晚期资本 主义文化异 化现象 , 并对这一异化 的集 中体现——大众文化展开 了政治 经济学 、 美学 以及意识形 态学等维度 的批 判 , 从 而揭示 了文 化的商品化 、 标准化 、 齐一化 、 伪个性化 、 欺骗性 、 操纵性与强 制性等特 征 。法兰克 福学派 的文化 批判理论对 大众文化 的
Vo 1 . 2 6 No . 9
S e p . 2 0 1 3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 理论 的局 限性研 究
文学概论(宁夏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绪论单元测试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是()A:文学批评B:文学史C:文学接受D:文艺学答案:D2.文学活动四要素是()A:世界、艺术家、作品、欣赏者B:世界、生活、文本、知识C:世界、文本、传播、阅读D:世界、艺术家、生活答案:A3.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这一观点属于文学理论研究分支中的()A:文学心理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哲学D:文学社会学答案:D4.中国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是()A:马克思主义B:东方主义C:后现代主义D:西方马克思主义答案:A5.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A:对B:错答案:A6.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题材、体裁、形象,语言、结构、风格和手法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方面,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
A:错B:对答案:A7.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用雾海航行的例子旨在说明文学心理学的“虚静说”。
A:错B:对答案:A8.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A:文学批评B:文学C:文学活动D:文学史答案:BC9.文学活动的两个流动系统是()A: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B: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C:艺术创作—艺术品—艺术消费D:艺术生产—作品价值生成—艺术接受答案:AB10.下列属于文学理论五论的是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
A:对B:错答案:A第一章测试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文学理论产生了历史性变革。
()A:错B:对答案:B2.马克思从生存实践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认为人的本质力量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对象化”是指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A:错B:对答案:B3.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能够说明人类生命活动的特性,因而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完全一致。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诞生于法西斯德国。
当时,法兰克福学派对法西斯利用大众文化操纵民众意识有痛切的感受与极端的反感。
随着德国工人阶级运动的失败以及纳粹地位的提升,法兰克福学派对民众的信任度逐渐降低。
二战期间,法兰克福研究所迁往纽约,在这很长时间内,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式的大众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这主要是因为,法兰克福学派深受欧洲古典文化的影响,本能的反感美国的大众文化;同时,美国大众文化的危机与人的生存困境客观存在。
由于科学的实用价值被推至极端,物质需要的满足成为最重要的价值尺度,人的精神家园日益被人们所淡忘,人成为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的被控制物。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就是形成于法西斯德国和消费主义的美国这两种典型的社会环境之中。
但是它又遵循着一种历史的社会的逻辑,继承并发扬了西方早期人文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文化精神和工业文明理念的批判,也对近代文化启蒙精神的反思。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特征如果把大众文化大致地纳人一个从出现、生产到消费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来考察,我们注意到,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大众文化批判的。
(一)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人类文化活动的性质。
大众文化的兴起及其流行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语境变化为条件的:大众消费趣味产生并且决定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的主导精神需要,这可视之为大众文化兴起的首要前提;科技发展适应了文化大批量生产和即时传播、消费的大众化要求。
大众文化通过大众潜在地扩张自己的话语权力,从而成为一种时尚。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注意到,资本对人们的统治已采取这样一种时尚的、闲暇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它已经渗透到劳动者的业余时间,这样的文化活动只是劳作的延长,人们追求它只是“为了从机械劳动中解脱出来”,以便恢复精力而再次应付机械的劳作。
就这样,文化活动失去了精神享受的性质,从而“快乐变成了厌烦。
大众文化批判
大众文化批判【摘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
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变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大众文化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
而且,从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匠进一步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社会对于大众文化的需求将会有更大的增长。
也就是产,大众文化随着改革开放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大众;大众文化;哈贝马斯;批判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
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变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大众文化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
而且,从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匠进一步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社会对于大众文化的需求将会有更大的增长。
也就是产,大众文化随着改革开放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一、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中性概念,即低等次的文化作品,主要指与严肃艺术、精英文化相对立的通俗艺术、流行文化。
大众文化的批判性概念,即刻意炮制出来的”大众工业”。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法兰克福党派”中,大众文化统指文化工业的制造的产品,主要包括电视、广播、广告、流行报刊等大众传媒文化。
大众文化的肯定性概念,即现代民间文化,为普通大众所喜闻乐见,应当高度评价。
1994年英国文化学者工业化利文在编纂《传播与文化研究中的关键概念》时,引用林肯”民有、民享、民爱”的观点来说明”大众文化”,特意指出”大众”本来是好的同义词,后来才被作为贬义的用途。
我们今天有意关注的”大众文化”是工业社会背景下与现代都市生活和大众群体相伴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依托的,受市场规律支配的、平面的、模式化的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批评的精英主义倾向
2 — 6
万方数据
他内心之中的东西, 当他们强调大众文化的某些特征时一 也就 势必遮蔽了其他的特征。此外, 道德人文主义作为一种传统 总是与权力结合在一起的, 这意味着, 知识分子阶层有权批 评“ 他者” 自身却不需要接受任何批评。就此而论, 而 道德 人文主义话语并非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学理批评, 在更多的时 候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道德义愤。事实上, 道德主义只在价 值论意义上对大众文化作出了善与恶的判断, 而未能在认识 论意义上揭示大众文化在中国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在人文 知识的学术视野中, 以娱乐为本位的大众文化因为道德缺席 注定只能得到否定性的评价。 大众文化是传统道德人文主义的“ 反题” 。传统/ 现代、 道德人文主义/ 大众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构成了当代中国大 众文化批评的一个独特向度。大众文化文本必须首先成为 某种挑逗人的符号即欲望的代码才能为大众所接受, , 这样 大众文化作为现代文化形态必然与归属于中国传统话语系 统的道德人文主义相斥相克, 它拒绝受传统文化的遗产, 因 为接受遗产就意味着要担当启蒙、 教化的义务 , 这对于生来 就具有娱乐性、 媚俗性和逐利性的大众文化来说不舍是井水 犯了河水。用历史主义的眼光去审视, 道德主义丧失了介人 现代生活和现代文化的能力, 它正在演化为一种供后人凭吊 的古旧的东西被保留 在思想史中。当然, 我们不能生活在一 个没有任何传统的世界中, 而且没有任何传统的世界从来就 没有真正存在过, 因此, 道德主义之于大众文化的批判并非 完全意气用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 道德人文主义抓到了大众 文化道德弃权的要害。 但是, 如果以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恒久 不变的纯粹的传统世界中 那将走向原教旨主义。 其实, 所有 的传统都是被发明的, 我们只能生活在不断被现代性改写的 传统中。正是在这一歧义性中, 我们发现了大众文化的错 误, 同时也发现了道德人文主义在批判大众文化时所犯的错
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批评
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批评编者按:新传媒给当代文化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就文学范畴而言,网络传媒产生了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新的文学体例,新批评话语建构等等是它从内部给文学带来的变革,并且,在生产机制、消费机制、产业化等方面,它从外部给文学提供了新的运营模式。
网络文学方兴未艾,对它从内部和外部进行探索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可以观测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在消费时代和大众传媒时代的气象,追踪它的发展方向。
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文化景观,它的发展趋势直接地影响到文艺文化批评的走势。
来自大众的文化批评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表现出来,显示了大众批评力量的巨大。
一大众文化的出现并流行扩散,开始是受到诸如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们批评的,但是,20世纪中叶,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发出了挑战。
霍格特、霍尔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学派认为,不应该把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对立起来,对立的两分法失之简单,对大众文化的发展也失之公平。
大众文化代表着生生不息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具有沟通、交流及促进多样化和差异性的积极功能,不能以精英的立场排斥大众文化。
这是在理论上对大众文化的认可。
此后,美国的文化学者们也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研究,他们展开了对大众文化与传媒的关系、大众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关系的讨论。
这些命题都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实大众文化的发展并不顾及理论的规定,它以自身的直接需求生存发展,蓬蓬勃勃。
它的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大众的直接需求,而不是理论的承认,尤其不依靠精英理论的支持。
大众文化或后现代主义的命题刚刚进入中国时是遭到质疑的。
在1980年代末期,有学者提出,中国尚未进入现代主义,或者说中国的现代主义尚未完成,尚未成熟,如何就进入后现代阶段?此后的一些解释是,后现代不是时间的概念,而是一种文化形态。
的确,当时的中国尚未达到西方的技术发展水平,在时间上,中国当时尚未从贫困的物质生活中摆脱出来,中国的技术发展极其落后,如何就从那样的位置一跃而进入后现代?这种跳空进入后现代的速度的确让人怀疑。
大众文化中的消费主义批判
大众文化中的消费主义批判在当今社会,消费主义已经深深渗透到了大众文化的方方面面。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推动着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对物质享受的需求。
然而,消费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从大众文化中消费主义的现状、影响以及批判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大众文化中的消费主义现状呈现出哪些特点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广告、媒体等渠道不断向人们灌输购买更多、更好、更贵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的理念。
人们开始追求名牌、奢侈品,将消费作为获取快乐和满足感的主要途径。
消费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了大众文化中的一种主流价值观。
然而,消费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过度的消费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为了追求新潮的商品和享受,人们频繁更换手机、服装等物品,大量的旧物品被丢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其次,消费主义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在追求奢侈品和名牌的过程中,一些人为了满足消费欲望不惜倾家荡产,而另一些人却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再者,消费主义使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导致心灵空虚和精神困惑。
人们沉迷于物质世界,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导致心灵的贫瘠和精神的空虚。
针对大众文化中消费主义的现状和负面影响,我们有必要进行批判和反思。
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和攀比心理。
消费并非唯一的幸福来源,我们应该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其次,我们应该倡导简约生活,减少不必要的消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只有摒弃铺张浪费的消费观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减少贫富差距,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物质生活和尊严。
消费主义不应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我们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大众文化中的消费主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物质享受和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社会贫富分化等负面影响。
莱斯利·费德勒大众文学与文化批评思想一瞥
莱斯利·费德勒大众文学与文化批评思想一瞥傅婵妮段传铬内容摘要:美国当代文化批评先驱莱斯利·费德勒是为大众文学与文化摇旗呐喊的精英学者。
对费德勒有关大众文学与文化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以期深入理解他的文化批评思想,亦为新世纪理解大众文学与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莱斯利·费德勒大众文学大众文化批评思想美国当代文化批评先驱莱斯利·费德勒(Leslie Fiedler)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孜孜不倦地研究大众文学与文化。
美国的大众文化最为发达,但陆续遭到法兰克福学派以及美国国内学者的批判,可以说费是为数不多地为大众文学与文化辩护的精英学者。
他不但为大众文学与文化辩护,还在脱口秀节目中频频亮相,为流行杂志撰稿。
费常以文学为载体,从大众文学论及大众文化。
本文将梳理他有关大众文学与文化的主要观点以深入理解他的文化批评思想。
1.费德勒的“大众”定义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德国人将该文化称为“忌屎”(kitsch)[1],指一种流行的、商业性的艺术形式,包括通俗小说、电影、流行歌曲等。
这一贬义十足的称谓代表了学界对大众文化的普遍态度。
费从神话或文学人类学的角度认为大众文化可作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
传统上“通俗文化”一词因与普通民众相关,来自民间并被民众所享有,而淡化了Mass Culture一词所包含的贬义色彩。
费有时也将大众文化用作Mass Culture,但“我真的更愿意把它称为‘多数文化(Majority Culture)—‘现代多数人文化。
”[2]费对“大众”的定义凸显了大众文化的本质,即此文化源自多数人,为多数人拥有、共享或喜爱。
但费又指出当他使用“多数文化”时可能会引起误解,于是他用Popular Culture一词。
他也将Popular一词用于大众文学。
他弃用“folk”(民间)一词来称大众文学,在于他认为“民间文学”用于描述识字前社会的文学,且排除了识字之人与贵族或阶级结构社会之外的文学。
影视批评方法论9、大众文化批评
4、影视的强制性和驯化功能 强制性:影视产品按照规定的模式和要求的思想倾向生产出来,群众只能机械
地、被动地接受和消极的反响。 驯化功能:公式化影视剧决定了观众观看的观看模式,观众失去了主动积极的
介人,而变成了一种机械反响,群众被驯化。 一方面,使群众对任何事情都趋向于自动化和机械性的反响,对社会生活的感 知也变得迟钝,从而缺乏反思的力量和否认的意识;另一方面,标准化和模式化使 得群众更加混淆文化产品的虚幻空间和现实生活,从而影响到他们观看生活的模式, 这也使得统治者利用群众文化控制广阔民众更为方便:电视电影真实的画面和逼真 的效果已经让观众很难分清现实与幻象了,当别有用心的文化产品出现在群众面前 时,他们就很容易不假思索地信以为真,统治者对群众的欺骗和控制就变得更加容
这段话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历史经验中,群众文化是被知识界轻蔑的; 其二,群众文化在当代得到了重新确认——替代过去民间文化占有的地位, 群众文化不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次等文化。
〔四〕群众文化的肯定性和辩护功能 1、群众文化的肯定性
在兴旺资本主义阶段,群众文化已经完全被社会所整合,从而丧失了对社 会进行否认和超越的维度,而成为一种单向度——肯定性的文化。
第三,电视交流是一种“间接交流〞,换句话说,它把交流“媒介化〞了,人与人 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参加了电视这一中介,真正的沟通竟然变成了罕见的现象。以家庭 为例,父与子、母与子、夫妻之间的“亲密接触〞变为经由电视的“三方会谈〞。父母 对孩子的权威和信息垄断地位也因而大大降低,济济一堂的家庭反而成了一个“放电 视机的地方〞,人人都成为观看电视的“沙发土豆〞,真正的沟通反而更少见了。更 有甚者,家庭成员之间交流的内容也被电视所侵蚀和阻隔,似乎离开了电视,我们就 已经不知道说什么或者该怎么度过我们的闲暇时间。这种状况甚至蔓延到街头、办公 室、公共汽车、工厂、田间等“公共领域〞,想想看我们日常与同事、同学的交流内 容,观察一下人们经常津津乐道的话题,就知道电视如何“参加〞我们的交流了。 当然,电视作为交流媒介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这特别明显地反映在它使大规模的信 息传播成为可能。恰如吉登斯在分析媒介化的现代化特征时所指出的,由于不断的媒 介化,时间和空间逐渐地抽象化或虚空化了,原先限制性的地域的空间藩篱被媒介超 越性的流动所突皮。于是,像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介越出了本地生活“在场有效性〞的 局限,使“远距作用〞或“远距传播〞成为可能。当电子媒介打破了面对面交流的限制 时,它所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是巨大的。从一个角度说,媒介中“浮动性〞流动,创 造了一个巨大的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信息的自由传递和接收,打破了以往的许多限 制,带有一定意义的民主化。只要对中国文化的当前现状稍加留意,便可以发现,电 子媒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清醒认识 电视的“遮蔽〞。
论大众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
杂文体 、 茅盾 的社会剖 析体 、 李 健 吾 的 印象 体 、 胡 风 的 主 观 战斗 体 等 风 格 迥 异 但 又 各 领 风 骚 的 批 评 文 体 。文 革 期 间 , 文学 批 评 和其 他 各 种 文 化 活 动 一 样 ,几 乎 是 一 片 死 寂 。文革 之 后 , 由 社 会 时 代 的 整体 氛围决定 , 文 学 批 评 大 多 走 政 治 意 识 浓 厚 的社 会 批 评 路 线 。之 后 , 由
魅 力 、探 索 文学 创 作 的发 展 前 景 、
理论 却 一 无 所 知 , 他 们 的知 识 结 构 和他 们 的 理论 雄 心 是 不相 称 的 。 西 方文 论 失 足 的 地 方 , 正是我们 的出 发点 , 从 这里对 他们 的理论 ( 从 俄 国形 式 主 义 到 美 国 新批 评 , 从 文 学 虚 无 主 义 的解 构 主 义 到 结构 主 义 , 从读 者 中心 论 到 叙 述 学 ) 进 行 系统 的 梳理 和 批 评 , 在他 们 徒 叹奈 何 的 空 白 中, 建 构起 文 学 文 本 解 读 学 , 驾 驭 着 他 们 所 没 有 的理 论 和 资 源 , 与 他 们 对 话 ,迫 使 他 们 和我 们 接 轨 ,
分 类 和解 释 的功 能 。 尤 其 是 在 世纪 转 型 之 交 的 当代 中 国 , 新 的文 学 现 象 层 出不穷 , 如 何 对 良莠 混杂 的文 学 文 本 进行 筛 选 、评 判 和 阐 释 , 成 为 当代 文 学批 评 责 无 旁 贷 的 任 务 。 在 文 学 生产 日益 繁 多 、 文 学传 播 愈 加 便捷 的 当今 社 会 , 为 了更 好 地 行 使这一功能 , 文 学 批 评 必 须 坚 守独 立 的精 神 和 价值 判 断 准 则 , 引 领公 众 一 起 去 大 浪 淘沙 , 去 筛 选 有 价值 的文 学 作 品 、 挖 掘 文 学 作 品 的 审美
大众文化批评PPT课件
END
第16页/共17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7页/共17页
第8页/共17页
• 金庸小说主要是指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共十五部。它们可以由这 两句话概括:“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即:
《飞狐外传》》 《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
侣》 《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这十四本,外加 《越女剑》。
大众文化的定义
• 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 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 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 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 化消费形态。
第1页/共17页
大众文化的特点
• 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 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
第12页/共17页
• 第一, 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了生命本真状态。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人们在得到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逐渐地失去了精神的自由。每天都重复地做着同样的事,人 的生命活力受到空前的压抑。正是出于对这种生存状态的不满,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回归生命本真状态 的内在渴求。金庸小说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其极富理想化的艺术创造正好使读者获得了这种满 足。金庸笔下的江湖乌托邦给人们构画了这样一种幻境:英雄人物闯荡天下,仗一身出神入化的武功 锄强扶弱,救国救民;什么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均不能阻我笑傲江湖;钟情儿女间的缠绵悱恻,携手 闯荡江湖。侠骨与柔情共舞,使得小说充盈着一种原始野性得到张扬的满足,生命活力得到肆意挥洒 的喜悦。能够悠游于如此美好的幻境,对在现实生活中疲于奔命的大众而言,无疑是“久旱逢甘露”。
詹姆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反思
詹姆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反思摘要: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为基石,将总体性、意识形态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为人们理解美国当下资本主义文化以及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进路。
但无可否认的是,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存在着简约论和本质主义的思维局限。
在中国方兴未艾的大众文化现实语境中,詹姆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多少有些“水土不服”,这充分说明理论的传播与吸纳必须经历“在地化”的过程。
关键词:詹姆逊;文化批判;本质主义;在地化中图分类号:1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6—0117—04詹姆逊(fredrlc jameson,1934一)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为基石,将总体性、意识形态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为人们理解、批判、解构美国当下资本主义文化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进路。
但无可否认的是,詹姆逊在注重政治经济学分析和阶级分析的同时忽视了从文化内部出发的道德批判和审美批判,有着最终沦为简约主义、经济论的倾向。
全球化的当下,资本逐步越过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拓展新的版图和空间,大众文化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共享与共存的文化形态。
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建立在西方成熟的后工业社会之上,对多数非西方国家仍处在现代与前现代并存的状态而言,他的大众文化批判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处。
本文在梳理、总结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基础上,观照中国方兴未艾的大众文化,评析其文化理论的不足之处。
詹姆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中国的部分“水土不服”,充分说明理论的传播与吸纳,必须经历“在地化”的过程。
一、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詹姆逊的理论发展,经历了由文学批评到文化批判的转向,大众文化批判是詹姆逊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主要围绕着三大主题展开:大众文化的社会经济基础,即资本运作本质批判;大众文化的阶级基础,即文化背后的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的跨国交流,即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帝国主义批判。
3大众文化批评
大众文化批评点之三
对大众文化的当代批判 1、对欲望和快感危险性的揭示 2、对幻觉、幻象和揭示和对主体性缺 失的焦虑 3、对象征界策略及编码手段的揭示与 批判
之四:大众文化电影批评点
电影与大众文化 当代西方电影是大众文化最重要的承载体,
通过一套固定的叙事手法和镜头策略,成功 地满足所有期待填充的欲望空位,这些欲望 被形象和故事修饰为各种各样的征容,以此 推动电影的再生产。
通感、性的呈现、误会、幽默《livis》
影片分析与读解:《穿普拉达的恶魔》
1、观众的快乐和愉悦来自哪里? 2、对影片进行叙事抽象后,可以读解为一个关于“什么” 的神话? 3、影片的对视觉快感的利用体现在哪里? 4、影片女主人公最后有没有找到理想的心灵归
宿?
之五:大众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大众文化是一种具有特殊政治功能的文化。 一方面,大众文化总是顺应一定的社会意识形 态潮流,通过满足人们各种隐秘欲望来实现其 利润要求;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又要让其消费者 产生不同于社会意识形态潮流的个性幻觉,为 其提供抵抗甚至颠覆各种现实价值秩序的感 觉。于是,大众文化就成为一种悖论性的政治 文化:顺应和抵制并存,并通过这种顺应与抵制 的复杂交织,形成大众文化的快感政治。
因工作、学习压力大而引起的紧张心理释放
从现代人自身看,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 乃至自身发展等方面的沉重心理压力,心理犹 如一张长时间绷紧的弦,在逆反心理作祟下,迫 切需要找到一个释放的空间。这时他们心里 所想的就是“只要快乐就行”。而影视作品 特别是其中娱乐化的影视作品,正好给他们一 个反抗权威、释放紧张的机会和空间。在欣 赏轻松、生活化、情绪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暂 时的缓解。
版)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黄会林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王一川主编:《大众文化导论》
法兰克福学派
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 20世纪20到30年代,是创立和形成“批判 理论”阶段,批判的社会理论是其主要特 征。 第二阶段: 20世纪30到40年代,对科技的“悲观主义” 思想占了上风,成为其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三阶段: 20世纪50到6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发展到 鼎盛时期,在影响力上扩散到社会各个领 域,其中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受到 青年学生的狂热崇拜和极度推崇。 第四阶段: 1969年以后,内部研究成员观点的分歧日 益严重,研究所逐渐分化解体,法兰克福 学派的组成和影响都逐渐衰落。
所谓的文化工业是指凭借现 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 传播文化产品、文化商品的娱乐 工业体系。这种娱乐工业产生于 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
主要思想:
1、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创造性的丧失。 2、大众文化的齐一化:个性的虚假。 3、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超越维度的消解。 4、大众文化的操控性和统治性。
社会批判理论
社批判理论与创始人霍克海默确立的 批判理论基本方向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说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侧重点在政治经济领域, 那么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则集中在意识形 态和文化领域。
什么是批判理论?
传统理论的目的是对社会现实的 认同,而批评理论的宗旨是“超出 通行的社会活动方式”,因为“简 单的接受解释是不诚实的,批评地 接受支配着社会生活的范畴,同时 就包含着他们的宣判”。
哈贝马斯认为,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 真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获得制度化的只 是人的工具行为, 最终带来的是“生活世界 的殖民化”。但哈贝马斯认为, 合理性概念 不仅仅是目的行为的合理性, 它还包括交往 行为的合理性。
三、大众文化批评
文学概论 第二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②
大众文化:指当前流行的以大众传媒为承 载工具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电视剧、广 告、时尚杂志等,它具有商业性、通俗性、 流行性、娱乐性等特点。 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 道德理想主义批评 现代化理论批评 新左派批评
七.
1.
文学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审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总是存在于具体的形态中,不存 在抽象的意识形态。 (苏联)阿· 布罗夫:“‘纯’意识形态原则 上是不存在的。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 的表现中——作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 意识形态、法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才会显示地存在。” (转引自童庆炳,《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 徊》,85页。)
B.
C.
文学作为一种更高的悬浮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 意识形态,它还同时受政治、宗教、道德、哲学 等的影响,这也会造成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如19 世纪末期的俄国与其尖锐阶级矛盾和东正教影响。 从总体的文学历史上看,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的 变革,其最终决定力量还是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 础的变革,如中国诗歌语言的变化与社会生活内 容的复杂;西方文学思潮的更迭与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导致的生产关系变迁。
2.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含义
①
②
含义: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 单相加,而是审美与意识形态互相浸染、 彼此渗透的状况。 例证:《阿Q正传》 审美的:形象展示人类精神胜利法的性格 特点 意识形态的:反封建等级制度
3.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①
②
③
审美无功利性与意识形态功利性的结合。 例证: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 审美形象性与意识形态理性的结合。 例证:老舍《骆驼祥子》 审美情感性与意识形态认识性的结合。 例证:鲁迅《阿Q正传》
大众文化批评
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的批判理論,一直被視為大眾文化與文化產業的一個理論支點。
在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表述B,大眾文化成為文化產業的主要支撐;因此,文化產業的所有弊端,尤其是內容上的粗鄙、平庸及媚俗,也就是大眾文化本身的毛病。
在法蘭克福學派看來,文化產業本質上是一種工具理性的表現,是工具理性對主體及其真理的一種勝利;它對大眾意識形態的塑造和控制,消解了任何反叛和顛覆的可能性。
然而,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936年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中卻對以電影為代表的大眾文化大加讚賞,看到了它所包涵的技術進步和商業價值,認為是文化的革命和解放、是文化「共享」時代的開端1。
不過,在那個年代,肯定大眾文化理論的力量太單薄,在周圍一片喊打聲中常常會被人忽略和遺漏。
一批判理論的超越:精英論的偏執與多元化的張力英國學者斯特里納蒂(Dominic Strinati)曾對歷史上強大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進行過總結和反思。
他寫道2:在這種理論看來,大眾文化是一種標準化的、公式化的、重複和膚淺的文化,它讚美淺薄的、多愁善感的、當下的和虛假的快樂,犧牲了嚴肅的、理智的、時代賦予的和本真的價值標準。
⋯⋯大眾文化缺乏智力的挑戰和刺激,偏愛一無所求的幻想和逃避現實的舒適。
它否定思考的努力,創造了自己的情感反應模式,而不是要求其受眾運用自己的頭腦進行努力,作出他們自己的反應。
在這個意義上,它開始為大批公眾解釋社會現實。
它因而有意把現實世界簡單化,掩飾其中的問題。
如果這些問題被認識到了,它常常通過提出圓滑和虛假的解決辦法而在表面上來應付。
它同樣鼓勵商業精神,讚美消費主義以及利潤和市場的好處;正像它否定智力的挑戰一樣,它有意壓制其他反對聲音,因為它是一種使人顯得愚蠢和馴服的文化。
斯特里納蒂認為,多年來,對大眾文化的非難,其實是一種非常愚蠢和自以為是的「精英統治論」。
在「精英大眾文化批評●傅守祥斯特里納蒂認為,多年來對大眾文化的非難其實是一種非常愚蠢和自以為是的「精英統治論」。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在文化研究的范畴中,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始终是最引人注目的。
当今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指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与消费,并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
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
如果说当今文化研究的中心是大众文化,那么大众文化的研究中心就是传媒,可以说,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异常复杂的,而在我国,如何正确处理好大众传媒引导与大众文化批评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其一,大众文化在我国的出现,是在全球现代化浪潮的背景下,我国历史和现实条件下的产物,它既有世界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又有自己具体历史文化语境所赋予的特性。
一般来说,中国大众文化的真正产生和发展,是20世纪$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推进而开始的,特别是随着计划经济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大众传媒承载着大众文化不断地向前发展,形成了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严肃艺术和高雅艺术并行前趋的一种文化景观。
但是,中国大众文化由于产生的时间不长,所以其发展具有一定的不成熟性,主要体现在理论上缺乏对大众文化包括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具体研究和理论总结;缺乏对大众文化、文化产业及文化市场应有的战略规划、实施计划及相关政策的宏观管理,因而显现出一定的无序和盲目发展状态。
另外,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还具有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消费娱乐业的发展很快,文化产业结构失衡,富有民族特色文化传统的国有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过多地引人国外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布局失衡。
正是由于中国大众文化的不成熟性和不平衡性,造成了大众文化创作在其快乐原则的指导下,不注重和国内优秀传统文化、精英文化融合,一味追求娱乐的消遣性,追求内容上的非历史性、无深度性。
在整个社会文化转型时期,将大众文化的社会大众性、商业赢利性、娱乐消遣性摆在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之上,造成整个社会文化的失调。
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狄福楼(De Fleur et al):
简单地说,社会愈变愈复杂,社会各分 子便愈来愈唯自己的目标是问。在社区 里,他们丧失向其他人认同,肯定自己 存在的能力,最后变成心理孤立的个人 集合体,与他人互动,但举止内敛,主 要靠契约关系联系在一起。
大众社会是指个人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例如心理上与他人孤立,人与人交往缺 少亲身性,不受社会规范约束等等特性, 并非指人数众多的社会。这一点非常重 要,因为一般以为人数多就是大众社会。
大众文化的四种作用
一、同质化功能。在国际上,指各国大 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内容大 同小异;在大众文化方面,指媒介为了 争取大量消费者,力求内容“阖家共 赏”,致使年龄界限模糊,成人接触儿 童的材料,儿童则越过自然的心智发展 阶段涉猎成人的材料。
二、“现眼的消费”功能。是指精英分子的休 闲与其他文化活动,原用于炫耀特殊社会地位, 但工人阶级一旦手头宽裕,便会刻意模仿,以 炫耀身份。罗文索研究1901年以后四十年间美 国通俗杂志传记体文章,发现前期“英雄人物” 多赖自己的才智和努力获得成功,后期人物则 靠侥幸行险,分野年代正是1929年经济大萧条, 那几份杂志开始叫人如何消费而非如何生产。
“大众社会”一词,最好视为显示某种关 系的模式,可能主宰社会或社会的一部 分人,诸如“大众生产”、“大众传播” 等字眼,是指某种活动有意影响人数极 多但彼此或多或少无甚差别的集合体或 大众,同样,“大众社会”指社会里的 大多数制度,用来应付一群人,其个人 态度和行为相似点较相异点更受重视。
大众社会的三个特点
偶尔模仿 经常模仿 从不模仿
模仿节目中人物的动作
29.4
63.6
7.0
在观看电视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翰·斯道雷总结出“大众文化”的六种不同定义。 第一种,通俗文化是“广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文化”。 第二种,通俗文化是“我们决定什么是高雅文化之后剩余的那部分文 化”, “泛指达不到高雅文化标准的文化作品与文化实践”。 第三种定义是通俗文化“是毫无希望的商业文化。它是为了满足大量消 费,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其观众是一群没有鉴别力的消费者”。 第四种定义“认为通俗文化是来自于‘人民’的文化”,是“为人民服 务的人民文化”。 第五个理解通俗文化的方式是葛兰西式的。它“把通俗文化看作是社会 中从属群体的抵抗力与统治群体的整合力之间相互斗争的场所。” 第六个理解通俗文化的角度是从后现代主义角度理解大众文化,认为通 俗文化指的是那“一种不再区分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差异的文化”。 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大学 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7—20页,原文中的“通俗文化”即我们讨论的大 众文化。
三 大众文化的特点 (参阅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第230--240页、247页) 从制作动机上,大众文化不是创作主体为抒发个人意志、探 索未知领域、拓展精神领域而进行的创作,而是以利益驱动、被 市场控制的行为,换句话说,它追逐的是商业利润; 从制作方式上,大众文化产品标准化、规格化,多数为感官 刺激而设计的肤浅内容,大众文化不是个体精神激发下的灵感张 扬与技艺展示,而是以科技促进的,以大规模协作拼凑、反复制 作播出的; 从产品形式上,它追求时尚,制造和追随潮流,把深度平面 化,平面化和具有图象性,以感官刺激为最高标准而不是追求对 深度的发掘和对灵感的探究; 从接受上,它的受众是普通的平民阶级,接受的社会条件是 政治民主和平民教育普及,消费者不需耗费心力。
第三讲 影视大众文化批评方法
影视大众文化批评方法是运用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对作为大众文 化现象的影视文化及其社会影响进行研究、解读和批判的批评方法。
第一节 大众文化理论概述 一 大众文化释义
(一)释义 “大众文化”的两个英文词汇:“popular culture”;“mass culture”。 mass culture与媒体(mass media)密切相关,它是随同大众媒体的 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文化,它的传播渠道是这些大众媒体。所以, mass culture是现代社会工业化、技术化和都市化的结果。其主要形态包 括报纸杂志上的短篇故事、幽默笑话、明星轶事,借助广播传布的流行歌 曲,还有电视剧、电影等等。现代社会中的mass culture 具有生产制作的 批量复制性,在生产目的上,它以追求商业利润为主要目的,在政治功能 上,mass culture 还有自上而下、强迫大众接受的性质。 Popular culture是和严肃文化或高层文化(high culture )相对的 概念,它不具有精英文化或高层文化的意义严肃性,也不具有它们的神圣 性和使命感,而囊括了一切具有通俗易懂性、意义浅显性的文化形态。对 于popular culture 一般有两种译法,或译作“通俗文化”,或译作“大 众文化”。但以前者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的、与当代大工 业生产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文化生产的当代 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具有多种特点和功能,如商业性、娱乐化、文本的模式 化和复制性等。大众文化一般包括流行小说、商业和娱乐性的影视、流行音 乐、广告文化等形态。” 英国文化学家雷蒙德· 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一段话常被引用: “大众文化不是因为大众,而是因为其他人而得其身份认同的,它仍然带 有两个旧有的含义:低等次的作品(如大众文学、大众出版商以区别于高品 位的出版机构);和刻意炮制出来以博取欢心的作品(如有别于民主新闻的 大众新闻,或大众娱乐)。它更现代的意义是为许多人所喜爱,而这一点, 在许多方面,当然也是与在先的两个意义重叠的。近年来事实上是大众为自 身所定义的大众文化,作为文化,它的含义与上面几种都有不同,它经常是 替代了过去民间文化占有的地位,但它亦有种很重要的现代意识”。 Raymond Williams: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London; Fontana,1976.p.199 这段话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历史经验中,大众文化是被知识界轻蔑的; 其二,大众文化在当代得到了重新确认——替代过去民间文化占有的地位, 大众文化不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次等文化。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 一 法兰克福学派概述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产生于1930年代的德国,因发源于 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而得名。创始人是德国的霍克海默,其他重要成员 有阿道尔诺(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弗洛姆、哈贝马斯等。 马克斯•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1895~1973),主要著作有:《启蒙 的辩证法》(与阿多诺合著,1947)、《批判的理论》(1968)等。 阿多诺(Theodor Wistuqrund Adorno,1903—1969),《启蒙辩证法》 (1947)、《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等。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爱欲与文明》、《单面人》、 《论解放》、《审美之维》。 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1892—1940),主要著作有《德国浪漫派中的 艺术批评概念》(1920)、《德意志悲剧的诞生》(1928)、《机械复制时代 的艺术作品》(1936)等。 爱利希· 弗罗姆 Fromm,Erich ,1900~1980),著有《逃避自由》、《精神 分析与宗教》、《论健全的社会》、《人类破坏性的分析》等。 于尔根· 哈贝马斯(Habermas,Jürgen ,1929~ ) ,《公共领域的结构变 化》、《合法性危机》、《文化与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交往 行为理论》、《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后形而上学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