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兼论批判理论的本土化问题(可编辑).doc
霍克海默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中国现实
霍克海默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中国现实作者:刘文奇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09期【摘要】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趋势,大众文化在我国逐渐形成规模。
以霍克海默的文化批判来看,我国的大众文化已经具有同他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特征相吻合的特征,使我们不得不重视这样一种趋势。
同时,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破坏了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已经改变了中国文化的格局。
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结合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我们可以借鉴其反思我国大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吸取其合理成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大众文化;霍克海默;文化批判;中国现实一、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缘起于这种文化在当代西方社会所呈现的特性和消极后果。
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一)大众文化呈现商品化趋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的性质。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的主流观点等人为代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综合治理”或“一维的社会”,由于技术上的合理性裁决本身是合理的,所以大众文化不是自发形成在大众那里,而是由文化产业的伪文化在公共机构实行的统治阶级,这种文化与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
文化产业的思考,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是阿多诺和主要依据的分析和逻辑起点等文化产业。
阿多诺认为,艺术不是文化产业的产物,他们从一开始就成为市场上的替代项目只生产一种商品。
于是拜物教的性质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文化工业的产品的基本属性。
(二)大众文化生产的标准化和齐一化,扼杀了个性。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现在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电影、收音机、书报杂志等是一个系统,每一领域是独立的,但所有领域又是相互有联系的”。
当代青年对于消费,尤其是娱乐性消费,绝大多数人都是依照周围同龄人的消费习惯来确定自己的消费习惯,以此让自己显的合群和合乎理性,否则就是怪人或者异类。
现在年轻人很少有独特性的消遣活动,使得现在的年轻都是活在他人眼中或者说活在青年人同龄人的压力当中,这个词在一篇文章中有个社会学概念,就叫“Peer Pressure”,讲的就是青年人在摆脱父母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束缚力,这种束缚力既是客观的存在的,又是被各个青年人潜移默化的植入脑中的概念。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启示作者:韦娜孙颖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2期【摘要】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研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于我们少走文化发展的弯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全面理解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对于我们深化理论研究、正确认识大众文化的影响以及促进我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大众文化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块重要阵地。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对人们的思想认识、行为方式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异化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文化所体现出的已经不是人的最本质的存在方式,是对人的一种压抑和束缚,即我们所说的对人的一种异化。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依据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大众文化就是指“产生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以制作和传播非创造性的、标准化的大众文化商品为手段和载体,通过独特的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多种普遍的途径送达消费者,供其消费,从而从中达到获取高额利润、实现发财致富目的” 的一种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特征与功能的揭示与批判,构成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法兰克福学派揭示了大众文化的特征1.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特征。
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体系下,大众文化呈现出商品化趋势,具有了商品拜物教性质。
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指出:“文化工业引以自豪的是,它凭借自己的力量,把先前笨拙的艺术转换成为消费领域以内的东西,并使其成为一项原则,文化工业抛弃了艺术原来那种粗鲁而又天真的特征,把艺术提升为一种商品类型”。
也就是说,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被置入市场机制之中,成为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工具。
当代中国场域中的大众文化批判——评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批判是法 兰克福学 派社会批判 理
论 的一个核心话题 , 在一定的层面上 , 要研究 和了解大众文
确 面对大众文化的钥匙 。
一
、
大 众 文 化 以及 对 大 众 文 化 的 批 判
化 的批判 , 必先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 文化批判有所 了解。 可以说 ,法兰克福学派一直就 是把大众文化批判 当作 其 批判理论 的中心 , 13 从 96年霍 克海默 的 《 己主义 和 自 利
生产越困难 , 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来维持现状 的一般趋 势就越强大 ;现有 的权 力和财产分配 的主导者使用经济 的、
诺合著的《 启蒙辩证法》 一书所使用的 “ 文化工业” 一词,
法 兰克福学 派对 大众 文化及 其危 害 作 了细致 的分 析和 论 述 。这些分析和论述对后来 的文化研究产生了极大 的影 响, 从 现实文化评论 中我们也可见一斑 。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 理论根据 于深厚 的近现
维普资讯
湖 北 社 会 科 学 人 文视 野
当代中国场域中的大众文化批判
评 法兰克福 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罗 小 青
(华 中科技大学 哲学系 ,湖北 武汉 4 0 7 ) 304
摘要 : 大众 文化 批判是 法 兰克福 学派的 中心话 语 , 兰克福 学派对 大众 文化进行 了全 面的批 判 , 判有 法 其批
法兰克福学 派对大众文 化 的批 判主要集 中在以下几个
作者简介: 罗小青 ( 92 ) 男, 17一 , 云南财经大学马列部讲师、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
1 2・ 1
维普资讯
方 , 的产品也 是由这种新美学所决定 的。快 速与高比率 的 它 投 资回收的经济必 然性 ,要求 有吸 引力 的包装 物 的生 产 ,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再语境化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再语境化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以批判性理论闻名于世。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对当代大众文化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揭示了大众文化中的商业化、娱乐化和意识形态化等问题。
本文将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内容出发,探讨其在中国的再语境化过程,以及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由马克思主义者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等人创立。
他们对当时的大众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文化工业和商品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认为,大众文化是受到文化工业和商品化逻辑的影响,成为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一种特殊产品。
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已经不再像传统文化那样由个别的创作和传播者来决定,而是变成了由文化工业来主导和控制的产业化生产。
这种商品逻辑对文化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影响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进而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趋向表面化和一致化。
2. 文化产品的娱乐化和消费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呼吁关注大众文化产品的娱乐化和消费化特征。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产品为了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和消费欲望,往往强调形式的新奇性和感官的刺激性,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刻性和观念的批判性。
这种文化产品的娱乐化和消费化特征,使得大众文化成为一种消遣和消费的工具,进一步弱化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意识。
3. 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指出,大众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娱乐性和消费性,还具有意识形态化的特征。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产品通过传播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大众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软控制”,进而影响了大众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认知和态度。
这种意识形态化的文化产品,既隐藏了社会现实的矛盾和问题,又强化了统治者的权力和合法性,从而对社会的民主化和进步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
“文化工业” 概念的提出
“文霍克海 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指出,文化工 业所创造出的“大众文化”,已经完全丧 失了文化艺术本身应具有的创造性和个 性。制造文化信息产品的文化工业无异 于机器制造业,使得文化产品按标准化、 模式化被大批量制造,具有了资本主义 商业生产的众多特性。
在《论流行音乐》中,阿多诺延续了早 年对爵士乐的批评。他认为“标准化和假个 性是流行音乐的显著特点”,而大众听觉的 本质恰好是对熟悉的东西的亲近,这种本质 只以“自身为目的,而不是导向更深入欣赏 的手段”,“一旦某些程式取得成功,工业 就会反复鼓吹或大肆渲染某种同样的东西, 通过令人神魂颠倒的、移植了的愿望满足和 被动的强化,最终使音乐成为一种社会的黏 合剂”。
在为拉扎斯菲尔德所写的第三篇文章《电台中的 交响乐》(The Radio Symphony)(1941)中, 阿多诺之矛指向了艺术作品的生产和消费空间。针 对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音乐欣赏一小时》节目, 阿多诺指出,这种所谓的电台交响乐,对听众来说, 音乐已经失去了“现场”,与此同时,艺术品的 “灵光”(aura)一同失却。在阿多诺看来,电台 摧毁了交响乐的生成“空间”,那种类似大教堂的 空间,在真实的音乐会上,听众是被这一空间紧紧 环绕的。也只有在这种空间中,才有可能实现“时 间意识的悬置”,而这种悬置恰恰是贝多芬交响乐 的接受特质。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阿多诺 对技术进步所持有的冷淡态度。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与“文化 工业”(culture industry)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 在1947年出版的《 启蒙的辩证法》一 书中最早提出“文 化工业”一词。
马克斯•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 是德 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在20世纪30年代致力于 建立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 批判理论,提出要恢复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 对现代资本主义从哲学、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 学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 研究批判。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也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或文化研究学派,是20世纪初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兴起的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该学派在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为后世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本文旨在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商品化的文化形式,其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都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品,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这种商品化的文化形式往往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和标准化。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批判性在于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往往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和资源,他们通过控制信息的传播和解读,将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灌输给消费者。
因此,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不仅要关注其商品化的一面,还要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三、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社会批判理论。
该理论强调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在大众文化研究方面,法兰克福学派运用社会批判理论,分析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意识形态化以及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等方面。
此外,法兰克福学派还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历史分析法、文化分析法等,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应用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它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醒人们关注文化产品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其次,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权力和资源的分配不均,呼吁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文化和精神需求。
最后,它为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究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究一、解构文化的价值———大众文化的经济商品化大众文化是对特定时代特征的反映,它不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存有,更体现了特定时期内社会的全体风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既具有文化的统一性质,又具有其独特的个性。
大众文化的文化性质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种精神产物,同时也是一种商业产物。
在精神层面上,大众文化反映了文化制造者的精神活动,并通过文化产物对读者的精神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商业角度来看,大众文化顺应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同时在流通的过程中遵循市场原则,符合商品交易的种种原则。
此外,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消遣性也体现着作为商品的特性。
在工业化社会的背景下,大众文化的商业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
资本主义将文化作为了一种统治的工具,对文化的生产、传播过程实行了操纵,从而使文化的性质发生了根本上的转变。
文化从原来的独特性产物变成了能够实行批量生产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的精神属性就被文化的商业属性所掩盖,成为了完全的商业产物。
大众文化通过各种途径来满足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它的生产和传播过程被完全的商品化,所以,此时的大众文化表现出了一种市场机制要求下的样貌。
当文化成为了经济化与商品化的产物时,就是文化逐渐衰落的过程。
伴随着大众文化商业性的持续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剧变。
享乐主义和有用主义开始在社会上盛行,人们变得更加自私和冷漠,价值观也在一定水准上发生了扭曲。
这种转变不但体现在对于商品的追求上,更体现在人们对于文化的态度上。
在这个时期,人们不再追求艺术文化的高尚性和审美性,而强调文化的实际用途。
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不再受到人们的注重,作品的经济效益成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唯一关怀的内容。
在这种形势下,生产者为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了大量的不符合文化特性的产品,致使文化产业的价值显著下降。
对于这个现象,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纷纷预言,按照这个形势进展下去,大众文化终有一天会失去其个性,成为一种单一、僵化的工业产品。
试析当代中国场域中的大众文化批判—评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一)
试析当代中国场域中的大众文化批判—评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一)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论文摘要: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心话语,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其批判有不少合理之处,但是也存在不少局限,它片面强调大众文化与社会的对立,忽视大众文化本身特性,从而带来了理论上的偏差。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当代中国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核心话题,在一定的层面上,要研究和了解大众文化的批判,必先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有所了解。
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一直就是把大众文化批判当作其批判理论的中心,从1936年霍克海默的《利己主义和自由运动》提出的“肯定文化”概念到1942年他与卢旺塔尔在通信中所提出的“大众文化”概念,再到1944年他与阿多诺合着的《启蒙辩证法》一书所使用的“文化工业”一词,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及其危害作了细致的分析和论述。
这些分析和论述对后来的文化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现实文化评论中我们也可见一斑。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根据于深厚的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文化传统之中,其理论深受欧陆哲学文化的影响。
其思想既受卢梭、歌德、席勒等人的宗教化色彩的救赎思想影响,又受人文主义者伏尔泰、柏格森、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启迪。
而且,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也成为他们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口实—把马克思描绘成一个活脱脱的人本主义者,更有甚者,他们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强调其“否定”性,而抛弃其“同一”性。
这样,我们不难发现,法兰克福学派在进行对大众文化抨击的同时,必然显示出片面性、局限性。
正视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同时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我们会找到正确面对大众文化的钥匙。
一、大众文化以及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大众文化”与“肯定文化”和“工业文化”有共同的含义。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又称法兰克福学派或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之一。
该学派在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的形成、影响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旨在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方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认为,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一文化现象以工业化和商业化为特征,具有大规模传播的特点,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大众文化往往追求流行性和功利性,导致了其价值的失真和异化。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的普及导致了人们思维方式的简单化、感性化和惰性化。
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和娱乐,而忽视了思考和判断的重要性。
此外,大众文化往往掩盖了社会矛盾和问题,使人们陷入一种虚假的满足感之中。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批判是揭示现代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方法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采用了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首先,该学派关注大众文化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其次,该学派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内容、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此外,该学派还关注大众文化的受众群体,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大众文化的不同需求和反应。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关注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如导致人们思维方式的简单化和惰性化等。
其次,该理论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探索更为健康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此外,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现代社会问题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背后的原因。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研究借鉴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研究借鉴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问题,并借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进行分析。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文化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文化同质化、商品化、浅表化等。
本文将首先概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随后引入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作为分析工具。
通过对理论的深入解读,本文将探讨这些理论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判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旨在为理解和解决中国大众文化中的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 霍克海默德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特别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理解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视角。
他们的理论核心在于批判文化工业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认为这些特性导致了文化的同质化和个体批判能力的丧失。
霍克海默德指出,文化工业通过大规模生产和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制造了一种虚假的统一性。
在这种模式下,文化产品不再是表达个性和批判现实的工具,而是变成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
这种标准化和同质化的文化产品,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和审美多样性,使人们更容易接受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具有“伪个性化”的特点。
虽然这些产品看似多样化,实际上却隐藏着统一的意识形态。
这种伪个性化通过制造消费者对个性表达的幻觉,进一步巩固了文化工业的控制力,使人们难以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被动的文化消费者。
霍克海默德还批判了文化工业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通过制造浅薄的快乐和即时满足感,钝化了人们对现实的批判能力。
这种文化消费模式让人们沉溺于短暂的快乐中,从而忽视了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批判和反思。
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揭示了文化工业如何通过标准化、商品化和伪个性化,实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控制。
批判理论的大众文化论文(全文)
批判理论的大众文化论文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大众文化的概念一般而言,所谓的“大众文化”指的是共同的文化,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大部分人们共同拥有的一些行为和生活方式,比如说日常生活中的狂欢、聚会以及娱乐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大众文化的界定相当于我们说的“民间文化”。
它源于日常生活,是依据文化传统而形成的文化。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被当作是工业、媒体、消费、娱乐等加以理解,这种占据主导地位的大众文化概念理解与其对文化工业的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
“文化工业”是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的观点,指的是科学技术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它以大规模机械的生产单一性、标准化的大众文化产品为手段,通过新兴传播媒介将文化产品传达给消费者,从而猎取高额利润,这种借助大众传媒而流行于大众间的虚假文化,满足了人们文化需要。
从这个角度看,法兰克福学派所论述的大众文化就是这种与民间流传的大众文化不同的文化,是一种以文化工业为基础,以大众传媒为媒介形成的,供大众消费的商品性文化。
(二)大众文化批判的内容马克思指出,在技术高速进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的产品具有商品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交换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区分。
人们不再是关注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重点注重商品的交换价值,这样,商品本身的性质和质量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商品的数量以及商品所带来的商业利润。
在这种演变中,商品逐渐失去了自身的本质,失去了产品和人之间的人性化沟通,成为单纯获得利润的物件,这种现象也体现在大众文化上,大众文化因此成为商品性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直接而肯定的论述,大众文化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性的存在。
马尔库塞也指出:“在这个世界上,艺术作品,同反艺术一样,即成为交换价值,成为商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商品而存在的大众文化,它的交换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价值,文化自身的本质属性在社会中被忽略,“纯粹的使用价值,肯定已经被完全的交换价值所取代。
大众文化批评
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的批判理論,一直被視為大眾文化與文化產業的一個理論支點。
在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表述B,大眾文化成為文化產業的主要支撐;因此,文化產業的所有弊端,尤其是內容上的粗鄙、平庸及媚俗,也就是大眾文化本身的毛病。
在法蘭克福學派看來,文化產業本質上是一種工具理性的表現,是工具理性對主體及其真理的一種勝利;它對大眾意識形態的塑造和控制,消解了任何反叛和顛覆的可能性。
然而,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936年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中卻對以電影為代表的大眾文化大加讚賞,看到了它所包涵的技術進步和商業價值,認為是文化的革命和解放、是文化「共享」時代的開端1。
不過,在那個年代,肯定大眾文化理論的力量太單薄,在周圍一片喊打聲中常常會被人忽略和遺漏。
一批判理論的超越:精英論的偏執與多元化的張力英國學者斯特里納蒂(Dominic Strinati)曾對歷史上強大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進行過總結和反思。
他寫道2:在這種理論看來,大眾文化是一種標準化的、公式化的、重複和膚淺的文化,它讚美淺薄的、多愁善感的、當下的和虛假的快樂,犧牲了嚴肅的、理智的、時代賦予的和本真的價值標準。
⋯⋯大眾文化缺乏智力的挑戰和刺激,偏愛一無所求的幻想和逃避現實的舒適。
它否定思考的努力,創造了自己的情感反應模式,而不是要求其受眾運用自己的頭腦進行努力,作出他們自己的反應。
在這個意義上,它開始為大批公眾解釋社會現實。
它因而有意把現實世界簡單化,掩飾其中的問題。
如果這些問題被認識到了,它常常通過提出圓滑和虛假的解決辦法而在表面上來應付。
它同樣鼓勵商業精神,讚美消費主義以及利潤和市場的好處;正像它否定智力的挑戰一樣,它有意壓制其他反對聲音,因為它是一種使人顯得愚蠢和馴服的文化。
斯特里納蒂認為,多年來,對大眾文化的非難,其實是一種非常愚蠢和自以為是的「精英統治論」。
在「精英大眾文化批評●傅守祥斯特里納蒂認為,多年來對大眾文化的非難其實是一種非常愚蠢和自以為是的「精英統治論」。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又称法兰克福学派或文化研究学派,是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一种社会哲学和文化理论流派。
该学派以批判理论为核心,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本文旨在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方法及其在当代的影响。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商品化与标准化: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产品往往被商业化、标准化和同质化,导致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往往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非艺术价值和审美体验。
2. 意识形态控制:大众文化常常被用来传播和强化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大众文化的受众往往被误导和操纵,成为被动的消费者。
3. 虚假需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广告、媒体等手段制造出人们所谓的“虚假需求”,使人们追求那些并非真正需要的商品和消费方式。
这导致人们的价值观被扭曲,失去了真正的精神追求。
4. 文化工业的霸权: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类似于工业生产,形成了庞大的文化工业。
这些文化工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文化霸权。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式,对大众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批判。
其研究方法包括:1. 实证研究:通过对大众文化产品、受众行为等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大众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2. 历史分析: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大众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和政治因素。
3. 批判性思维: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大众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当代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标准化和同质化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价值的关注。
大众文化批判
大众文化批判【摘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
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变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大众文化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
而且,从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匠进一步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社会对于大众文化的需求将会有更大的增长。
也就是产,大众文化随着改革开放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大众;大众文化;哈贝马斯;批判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
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变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大众文化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
而且,从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匠进一步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社会对于大众文化的需求将会有更大的增长。
也就是产,大众文化随着改革开放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一、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中性概念,即低等次的文化作品,主要指与严肃艺术、精英文化相对立的通俗艺术、流行文化。
大众文化的批判性概念,即刻意炮制出来的”大众工业”。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法兰克福党派”中,大众文化统指文化工业的制造的产品,主要包括电视、广播、广告、流行报刊等大众传媒文化。
大众文化的肯定性概念,即现代民间文化,为普通大众所喜闻乐见,应当高度评价。
1994年英国文化学者工业化利文在编纂《传播与文化研究中的关键概念》时,引用林肯”民有、民享、民爱”的观点来说明”大众文化”,特意指出”大众”本来是好的同义词,后来才被作为贬义的用途。
我们今天有意关注的”大众文化”是工业社会背景下与现代都市生活和大众群体相伴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依托的,受市场规律支配的、平面的、模式化的文化形态。
文化批判视角下中国大众文化
文化批判视角下中国大众文化梁敏;胡菲【摘要】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西方的平等、自由等意识逐渐涌入中国,与此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浪潮,大众文化在中国得到了蓬勃发展。
但是由于中国大众文化的先天不足及中国本土话语语境的严重缺失,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出现了诸多问题,并给我们的社会、文化发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
面对这一现状,学界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因此,应从客观立场出发,对中国大众文化进行反思及重构,以期中国大众文化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从而营造良好的大众文化氛围,重塑文化强国的形象。
【期刊名称】《知与行》【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4页(P77-80)【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批判;反思;重构【作者】梁敏;胡菲【作者单位】[1]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0;[2]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05文化创新研究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社会现象,是一个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
中国文化历经了几千年的时光积淀,已然成为世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文化风景线。
正如人们对“文化”所做的最通俗的理解一样——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要想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首先要做的便是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众文化”进行深刻把握。
从传播途径来看,大众文化需要经过大众传播媒介,才能得以在普通大众之间快速传播;从产品类型来看,大众文化又变身成一种消费文化,产品是快速消费产品,并且极易获得,这使得大众文化不像高雅文化那样让人捉摸不透;从人们的参与程度来看,每个人都是以不同的形式置身于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中,具有大众文化自身的文化语境。
结合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大众文化快传播、易获取、高渗透的特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兼论批判理论的本土化问题
(可编辑)
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判——论批判理论的本土化——用西方的一些理论来分析中国的问题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必然的。
现代中国学者不可能(更不用说有必要)完全排斥西方理论,即使分析、来清理甚至提出中国的“本土”问题。
然而,简单地谴责西方学术“霸权”(甚至是为了反霸权)是没有用的。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任何一种西方学术话语和分析范式都不是在真空中存在的,而是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此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国的本土经验脱节。
如果机械地应用而不转换,它肯定会导致为(西方)理论牺牲(中国)经验的结果。
我不否认中国的经验或现实本身不可能完全是中国的,但更不可能完全是西方的。
遗憾的是,中国大陆从事大众文化批评的学者在援引法兰克福批评理论时,刚刚忘记了中国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论前提:西方研究范式与中国本土经验必须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由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未能充分考虑中国人、与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它也在理论模式、问题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极大地忽视了当代西方历史语境中产生的文化批评理论(包括法兰克福批评理论)与中国社会文化现实之间的错位和脱节。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有必要看一看如何处理和如何履行的问
题。
(据我所知,在参与大众文化讨论的学者中,只有徐贲先生更清楚法兰克福文化产业理论的偏见。
参见他的《当前大众文化批评的审美倾向评论》、《影视受众理论与大众文化批评》等文章。
它们分别发表在第xx期《文学理论研究》(上海)和第xx期《文艺争鸣》(长春)上。
遗憾的是,徐闻主要介绍了西方流行文化研究的趋势,却很少提及中国文化批评。
“教义”)取消个人。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上述意义上的极权主义不限于法西斯主义,斯大林主义社会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在美国也是“极权主义”。
我们可以认为,在集体化、一体化、消除个人自由的意义上,我们希望政府会越来越重视个人自由的问题。
我们希望政府越来越重视个人自由的问题。
饱受流言蜚语困扰的美国能够生存下来,其批评大众文化的研究项目也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这一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很能说明问题。
如果我们把法西斯主义与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等同起来,把苏联“社会主义”文艺的整合力与美国大众文化的整合力相比较,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忽视两者的区别,使看似深刻的批评变得抽象和无效。
我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在这个领域有一个巨大的理论盲点。
它有自己的非语境化问题。
众所周知,阿多诺对现代社会和文化产业的主题极为悲观。
他对
现代国家利用现代工业和技术手段(文化工业)来控制整个社会的担忧已经达到了绝望的程度。
然而,问题是阿多诺的“绝望”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在德国控制法西斯文化的经历。
将阿多诺的“绝望感”等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以商品经济体系为核心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无疑是一种经验的“错位”。
阿多诺因此混淆了法西斯集权和商品经济之间极其重要的文化差异。
事实上,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仅仅用商品理论来解释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意识形态控制或文化专制是不够的。
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利用国家机器形成的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商品文化无法企及的强制性和强制性的(见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徐贲《文化批判向何处去》第xx页)。
类似的比较也适用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大众文化和xx年的中国大众文化。
经历过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人都知道,当时对极端“左”文化(也表现为群众文化运动)的意识形态控制和今天的群众文化对人的影响在性质和程度上有很大的不同。
此外,西方资本主义(包括其文化)本身正在发生变化,并不是铁板一块。
垄断资本主义在美国xx年代只是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它不同于资本主义之前和之后。
然而,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尽管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大多数成员都搬到了美国,他们却没有研究德国和美国之间由于德国经验而产生的差异,如语言、文化、心理(包括欧洲中心主义的倾向)。
”(徐有宇:自由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其他人,天涯,第xx号)因此他们未能对德国法西斯主义和美国资本主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和美国大众文化进行必要的区分。
马丁·杰伊在他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中对这一原因作了中肯的分析:“纳粹的经历深深地刺伤了该研究所的成员,使他们只能根据法西斯的潜力来判断美国社会。
他们如此独立于美国社会,以至于忽略了独特的历史因素,这些因素使得美国发达的资本主义和大众文化社会与他们在欧洲遇到的不同。
该研究所一直认为极权主义是自由主义的产物,而不是它的反应,但美国的自由资产阶级社会确实抵制这种变化(指从自由主义向极权主义的转变)。
为什么会这样?研究所从未深入讨论过这个问题。
“第三,我认为正是因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建立在法西斯德国民族主义的经验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它原有的分析模式之上的,所以它更适合于分析和批判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左”倾意识形态专制和大众文化。
因为很明显,当时中国的情况更像纳粹德国或前苏联。
阿多诺在其代表作《否定的辩证法》中对总体性的批判为我们深刻理解文化大革命中的极权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阿多诺把他的批判指向黑格尔的普遍规范绝对精神,它包含专制因素,因为它的前提是消除个人和差异。
在阿多诺看来,真正的辩证法不是对绝对精神的朝圣,而是“一致意义上的非同一性”和“辩证法指向不同的事物”。
阿多诺的非同一性哲学旨在保持个性和差异。
他不能容忍为了所谓的“总体性”而牺牲个性和差异。
他不能容忍强制性的,因此虚假的身份或总体性。
我们知道,事实上,这种总体性总是基于有问题的“普遍原则”(无论是“绝对精神”还是其他“学说”)。
极权主义者甚至可以利用最好的普遍原则。
阿多诺提出了著名的口号“整体是假的”来反对黑格尔“整体是真的”的论断,并呼吁一种“非同一性思维”。
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阿多诺认为“同一性)、总体性)、整体性和集体性是共谋。
它们只是“存在”的虚假、抽象概念的影子。
他们唯一的社交内容是照顾那些不同意母亲命运的人。
这是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史上的第二次,更是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史上的第三次。
特别是,总体性的哲学,如果应用于社会建设项目,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以某种“集体”、“人民”、“国家”或“社会主义”的名义实行专制,甚至发展成为法西斯主义的口号:“个人无人民即一切”。
“这个口号实际上不仅是德国法西斯的专利,也是所有极权主义的共同口号。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极权主义,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记忆中仍然记忆犹新,是基于这样一个被利用的口号。
没有一个现代极权统治者会仅仅依靠武力来维持他的统治。
他肯定会有一个公开的手段使意识形态合法化。
这是某种“总体性”的要求。
文化大革命专制主义的合法性也是基于这样一种“总体”诉求,一种对自由和解放的虚假承诺。
真正的自由和解放永远不会建立在这样一个整体的基础上。
所以阿多诺说得好:“被解放的人不会是一个整体。
”(杨·:否定美学,第1页)阿多诺的思想实际上非常接近哈耶克的理论(尽管一个是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另一个是批判前苏联式的计划体制)。
它们都是我们反思文化大革命极权主义的好武器。
由于历史和社会文化的错位,商业化和大众文化在中国语境中的特殊意义超出了法兰克福学派批评家的理解(当然,他们不能被要求理解)。
即使是今天的中国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仍然处于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
它还远远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后现代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我们不能把中国几个大城市的少数人的生活视为整个中国)。
商业化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化是其必然伴随的现象。
如果没有准宗教政治文化、个人迷信的神圣光环,文化界和知识界不完全提升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包括大众文化的出现)是不可思
议的。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大众文化的性质和功能也在发生变化。
这一变化的过程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密切相关。
最重要的一点是商品经济的出现及其逐步发展。
它在xx年的比例远远超过了xx年。
中国流行文化可能会朝着法兰克福学派描述的方向转变。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法兰克福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的差异而拒绝使用法兰克福理论。
更可取的态度:运用法兰克福理论时,与中国流行文化紧密结合的社会生活环境非常复杂、且极其独特。
我曾将这种背景概括为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夹缝中生存、政治和经济、社会福利和商品利润”。
这种背景决定了它不能遵循单一的商品逻辑。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对中国流行文化进行一次历史性的调查。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众文化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么xx时代的中国大众文化也不同于xx时代的中国大众文化。
由于篇幅所限,我只能把这个更复杂的问题留待以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