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模式读书报告
开展读书活动的总结报告(精选5篇)
开展读书活动的总结报告(精选5篇)开展读书活动的总结报告(篇1)为了让更多的父母参与亲子共读,投身到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教育中来,在本学期便开展了“书香家庭”活动。
最近,学校举办了“书香家庭”评选活动。
此次活动得到了不少家庭的大力支持,全校有4个家庭进行了积极申报。
一、学校与家庭沟通为了让“书香家庭”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家庭”,学期伊始,学校就积极与各个家庭结对子。
首先,学校向“书香家庭”推荐阅读好书。
适合孩子年龄和心理成长的书,才能让他们感兴趣,也才能真正滋养他们的精神。
因此,我们学校利用校信通短信,向家长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
鼓励学生每人带一本课外书到学校,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每天多读课外书,增加孩子的阅读量。
带头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常和学生交流、探讨读书心得,尽量引导学生感受读书的快乐。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阅读兴趣,开始给孩子们推荐整本书,我们先后推荐了《童年》、《唐诗300首》、《名人传》、《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爱的教育》、《昆虫记》等。
今年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孩孩子们的读书和写作兴趣。
孩子们怕写作,主要是觉得没什么可写,不知道怎么写,我要引导孩子多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帮助孩子积累素材。
二、倡导亲子共读书活动其次,积极倡导亲子共读活动。
开学之初利用家长会,老师讲解班级微信的好处,并介绍了加入班级微信的方法,建议家长开通微信。
班级微信就是学校和家长、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
家长朋友可以互相交流,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疑惑和问题,也可以通过微信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提出班级建设意见或建议。
我校一直要求亲子共读好书,每天都布置有读书任务,要求每天读书半小时,并由家长签条,督促孩子读书。
充分利用校讯通向家长们发送短信,或通过家长会讲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孩子的阅读,为孩子阅读提供有利的条件,督促孩子坚持每天阅读课外书不少于30分钟。
兴趣是的老师,家长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多和孩子一起读读书,并跟孩子交流读后感,以自己的读书热情去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并全程记录共读全过程,把读书感悟写在微信上。
传统文化读后感
传统文化读后感《传统文化》是一本让人深受启发的书籍。
它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了更多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更是一本关于自我认知和文化自信的启蒙之书。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些古老的习俗和传统,更是一种对人类智慧和情感的传承。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这本书中,我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传统文化所弘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教导我们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尊重他人,宽容待人,这些都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需要的品质。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诗意表达,一种对美的追求。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更好地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了更多的认识。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化日记》读后感
《文化日记》读后感《文化日记》是一本让人沉浸其中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文化类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历史和自我探索的书籍。
通过作者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后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能够反思自己对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在阅读《文化日记》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各种文化现象的深刻洞察力所震撼。
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进行观察和思考,揭示了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从食物、服饰到语言、礼仪,作者都能够找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并加以解读。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除了对外部文化的观察,作者还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悟,探讨了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和塑造。
在书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体验和感受,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对人的塑造和影响。
通过对比和反思,我开始意识到文化对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开始思考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间找到平衡和共通之处。
在阅读《文化日记》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了解和探索不同文化,更是在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文化认知和态度。
通过作者的文字,我开始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和习俗,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只有通过对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体验,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也才能够更好地融入不同文化之中。
总的来说,读完《文化日记》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作者对文化的观察和思考,我不仅仅是学到了更多关于文化的知识,更是开始思考和反思自己对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文化类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历史和自我探索的书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体会到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关于全民阅读调查报告5篇
关于全民阅读调查报告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关于全民阅读调查报告5篇阅读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
读书会报告6篇
读书会报告6篇读书会报告1一概述高尔基曾经说过:“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想人”。
唯有努力不懈地去读书,才能不断吸取有益的精神养料,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好的读书习惯要从小培养,让书籍走进孩子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内在品质;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书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健康全面地发展;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和家长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为了培养读、写、说的兴趣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某某年3月,我们四年级四班的全体学生和50名家长积极参加了夹江二小开展的读书活动。
二活动过程1.宣传动员阶段。
2.准备阶段。
⑴制定读书计划书。
⑵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3.活动阶段:学生根据读书计划进行阅读,坚持写笔记,写心得体会。
家长不定时在学生的“采蜜本”上留下足迹,班上定期评选读书之星。
4.展示阶段:⑴学期结束进行“读书之星”的评比展示,展示“优秀采蜜本”。
⑵评选书香家庭、年度读书之星。
三活动结果我们四年级四班共74人,74人都参加了读书会,还有50名家长也参加了读书会。
他们在3——6月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有文学类的、有科普类的,有历史类的、有军事类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和家长们不仅广泛阅读,还要在“采蜜本”上写读书笔记,或摘抄,或写心得,很多家长也在“采蜜本”上留下了足迹。
本期期末统计,全班74个学生共读书70111页共计字,摘抄优美词句68545字;写心得9共5255字。
其中,最好的学生看35001页300万字,摘抄优美词句6331字;写心得1905字;看书1万字以上的有40人,看书5千字的有3人,最少的也有4000字;摘抄优美词句最多的6331字,摘抄1000字以上的41人;摘抄1000字以下的33人。
从上面两方面看,情况是可喜的,但是在心得方面就不乐观了,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读书报告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读书报告商学院工商管理XXXXXXXXXX一、目录一、作者简介 (3)二、写作背景 (4)三、逻辑分析 (4)四、主要内容 (6)(1) 第一部分组织文化和领导力的概念界定 (6)(2) 第二部分文化的维度 (8)(3) 第三部分领导力在文化建设、植入和发展中的作用 (11)(4) 第四部分领导者如何管理文化变革 (14)(5) 第五部分领导者和领导力的新角色 (16)五、名言名句 (18)六、组织文化与领导力感悟 (20)一、作者简介埃德加·沙因(EdgarH.Schein),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教授,世界百位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之一,企业文化理论之父,企业文化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实战派管理咨询专家。
出生于1928年,1947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教育系,1949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硕士学位,195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
在1952年至1956年作为空军上尉服务于美国空军期间,他曾任美国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社会心理学分会的主席。
1956年,他加入了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商学院,此后一直任职于此,直到1990年退休。
目前,他是管理学的名誉斯隆研究员教授,继续在斯隆学院兼职资深讲师。
他还是《思考》杂志的创始编辑。
这是一本组织学习协会主办的期刊,致力于将创造知识的学者、传播知识的顾问和应用知识的实干家三者联结起来。
在组织文化领域中,他率先提出了关于文化本质的概念,对于文化的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文化的形成,文化的间化过程提出了独创的见解。
沙因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实战派管理咨询专家,“企业文化”一词被业界公认是由他“发明”的。
1992年,沙因在他的名著《组织文化与领导》一书中,将组织文化定义为:一种基本假设的模型──由特定群体文化在处理外部适应与内部聚合问题的过程中发明、发现或发展出来的──由于运作效果好而被认可,并传授给组织新成员以作为理解、思考和感受相关问题的正确方式。
《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读书报告
《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读书报告作者:刘苗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12期摘要政治系统稳定发展的决定因素不能仅限于经济情况,还要考量公民文化等情感认知的心理因素。
《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以下简称《公民文化》)一书运用社会科学统计的方法比较五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对于政治系统发展的影响,这对于中国目前的社会文化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公民文化政治参与民主20世纪30年代,行为主义学派兴起,对于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方向发生转变。
行为主义的研究更加关心政治行为及其发生的心理动因,挖掘政治结构、政治制度和权力运行背后的深层文化因素,包括情感因素、意识形态因素和心理因素,并通过对人们的政治态度、可观察的内心偏好和情感的微观考察,来发现个体心理层面对宏观政治运行产生的影响。
行为主义学派将社会学及社会调查方法引入政治学研究,采用数字、抽样调查和统计图等更加直观的定量研究方式;而定量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比较研究。
《公民文化》是用另一种角度来做政治学研究。
为了建立可供分析的理论框架,作者先将政治文化定义为一国人口对政治主体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的特有模式。
政治文化模式可分为村落地域型、臣民依附型和积极参与型三种类型。
村落地域型政治文化,含义是指人们缺乏公民意识,在认知上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参与政治;臣民依附型政治文化,含义是指公民认为自己对政府产生影响的能力很有限,易于服从并对政治参与比较消极;积极参与型政治文化,含义是指公民对政治有密切的关注并有广泛的参与意愿、认知和能力。
三种政治文化类型并不相互隔离,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累积形成一种融合体系。
(一)公民文化是一种忠诚的参与者文化民主国家的公民在政治中被期望是活跃的和参加的,在参与政治的方式上应该是理性的,公民在参与中必须得到足够的信息,这可称为“理性一积极性”模型。
公民文化包含这一模型,它强调在政治输入过程中的个人参与,强调对政治事务的关切。
文化是什么读后感
文化是什么读后感《文化是什么》读后感。
《文化是什么》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带领读者深入探讨了文化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文化认同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在书中,作者从多个角度对文化进行了解读。
他指出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的集合,更是人类对于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和表达。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与自然、社会的互动和交流的结果。
这种对文化的理解让我对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文化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认同和归属感。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中,文化塑造了我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
同时,文化也是人类社会的精神纽带,它让不同的人群在共同的文化认同下形成了社会共识和社会秩序。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和谐,也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创造力和活力。
在书中,作者还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进行了深入讨论。
他认为文化传承是一种责任和使命,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同时,他也强调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不断创新和适应时代的发展,文化才能得以生生不息。
这种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思考让我明白了文化的活力和多样性,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传承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责任感。
通过阅读《文化是什么》,我对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和习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它让我们有了认同和归属感,也让我们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同时,文化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需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也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时代的发展。
只有这样,文化才能得以生生不息,也才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书报告模板范文10篇(全文)
读书报告模板范文10篇(全文)读书报告模板范文第1篇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读书模式构建,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选定专业阅读数目;开展“参与式学习”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小组读书活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为构建一个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提高专业素养具有实效性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读书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政治学与行政学;读书模式;探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作为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兼顾的复合型专业,其人才培养主要针对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的培养与行政治理能力提高两个方面。
因此,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生如何能够系统掌握政治学与行政学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中外政治思想与文化的核心知识,了解中外政治制度及当代中国政府的运作过程及其治理方式,熟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公共管理方面的法律知识,成为具备良好的现代政治思想素质的“政治人”是大学四年首先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
由于政治学类专业课程的理论性和庞杂性,单纯依靠教师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构建学生的课后专业读书模式成为大学生入学后进行专业引导的首要任务。
一依据专业培养目标,选定政治学与行政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阅读书目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是政治学学科和行政学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政治学学科和行政学学科作为两个发展成熟的学科拥有浩如烟海的经典书目,作为一个刚入学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从中选择适合自己阅读能力的并有价值的书籍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这是需要专业教师进行充分引导,给出专业阅读书目是一种妥当的做法。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选择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而设定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书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共产党宣言》等);西方政治学思想经典著作(如《理想国》《政治学》《君主论》《利维坦》《联邦党人文集》《政府论》等);中外现当代政治学与行政学理论知名著作(如《正义论》《通往奴役之路》《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政治与行政》《自由、市场与国家》《治理与善治》等);西方哲学经典著作(如《上帝之城》《人性论》《存在与时间》等);现当代其他人文社科的经典著作(如《中国政治制度通史》《20世纪的中国》《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诗经选》《唐宋诗选》等);国内外优秀文学作品(如《神曲》《伊利亚特》《儒林外史》等)。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报告(一)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报告(一)关于《中国文化要义》读书报告简介《中国文化要义》是中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钱穆先生所著的一本经典的文化模式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总集。
本书内容丰富,既有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阐述,也有对中华文化的崇尚与捍卫。
读者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思想。
内容第一篇文化起源本篇首先阐述了中华文化的起源,以《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礼记》、《周礼》等经典作为依据,回溯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深入剖析了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讲述了古老而又丰富的历史文化。
第二篇思想精华本篇主要探讨中国哲学思想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自然观,阴阳五行学说,佛家的禅修与慈悲等。
总结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与中国文化相关的重要思想和理念。
第三篇道德规范这一篇着重分析了中华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伦理道德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现代化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现代社会的生活提供思想借鉴和道德引领。
第四篇文化系统本篇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进行了探讨,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文化体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文化要义》是一本价值深厚的书籍,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思想、道德、文化体系等众多方面。
通过阅读本书,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还可以获得对中华文化体系的深层次理解和领悟。
因此,无论对于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经典著作。
读后感受与启示通过阅读《中国文化要义》,我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底蕴之深邃、思想之博大精深。
很多书中所涵盖的内容,都是平时学习中所未曾接触的,对《易经》、《尚书》、《春秋》等经典的学习更是令我受益匪浅。
同时,这本书也启发了我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和思考。
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重视和继承中国文化精髓,让其不断发扬光大,也需要将其融合到现代社会的生活和思考中,以增强我们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读书报告范文精选3篇
读书报告范文精选3篇写过读书报告的都知道,读书报告,简言之,就是读完书之后的心得报告,是阅读者系统的收集、统整、研读与创作主题相关的各种材料,经分析、归纳、提炼等思维活动,提出个人见解和观点的文字作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书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第1篇:读书报告——关于科层(企业)管理困境的探讨对于作者盖瑞.J.米勒(ler)知之甚少,只了解其为美国华盛顿大学St.Louis分校John M.Olin商学院的政治经济学教授。
相比作者而言,译者信息较充足。
韦森,原名李维森,1953年10月5日生,汉族,籍贯山东,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20xx年与王勇、赵莹、高笑梅、季虹等合译《Mangerial Dilemmas》一书,并名为《管理困境——科层政治经济学》。
这是一本由一位当代政治学家所撰写的“企业内部的经济分析”,是一本为学术界和管理界所撰写的非同于“管理经济学”的“企业经济学”。
这是一部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科层(企业)之存在理由、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及其困境的理论性著作。
一、科层自从资本主义市场发展以来,市场在经济中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
经济学主要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评论:“自由市场是无形的手”。
市场看似自由、杂乱,但是竞争性的市场会有效地地配置资源。
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
市场经济在资源的配置上,存在自身缺陷和外在不足,它也有它自身难以弥补的缺点——那就是市场失灵。
(正文P37-39)以下详细介绍市场失灵的原因:(正文P25-26,P39-49)1、信息不对称。
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消费者与生产者难以达成互利的市场交易,这主要因为人是理性的,这也是导致科层管理的困境主要原因。
2、外部性。
在经济学中,外部性是指参加交易人的行为影响第三者,例如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的生产力水平可能取决于其他人的努力水平,随意可能导致卸责。
3、市场垄断。
市场之所以会一起资源的高效率配置正源于他的自由竞争,但是,垄断的出现就会丧失自由竞争性,因此就难以造成高效率。
红色文化书籍读后感
红色文化书籍读后感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史上独特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精神力量。
红色文化书籍以其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将这一特殊文化呈现给读者,让人深受感动。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籍所传递的红色文化精神所感染,对中国革命史产生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思考。
红色文化书籍的阅读让我深刻领悟到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和不容忽视的历史背景。
这些书籍以生动的事例、细致的描写和丰富的历史图片,将我们带入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
在书籍中,我看到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斗争和无私奉献,看到了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现在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深感矢志不渝的责任。
红色文化的书籍让我明白,现在的一切都离不开那个时代的英雄们,我们要牢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红色文化书籍还教会了我如何去追求真理、追求理想。
在书籍中,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真理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念。
他们通过自学、调研和实践,不断寻求问题的答案,坚守自己的信仰。
他们追求的不仅是个人的理想,更是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
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激发了我对知识和学习的渴望。
我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的价值,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红色文化书籍还让我体会到了革命友爱精神和团结合作的力量。
在书籍中,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携手合作的场景。
他们遵循党的要求,紧密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努力。
通过团结合作,他们成功地完成了许多重大任务,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红色文化书籍让我明白,团结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克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团结合作,勇于承担责任,为集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色文化书籍还让我思考了许多现实社会问题。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了解到了中国在革命中的艰辛历程,也看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成就。
(完整版)网络社会,丛林深处—读书报告之《网络社会的崛起》
网络社会,丛林深处——读书报告之《网络社会的崛起》文章观点概括文章主要刻画了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经济、生产组织形式、工作与就业形式、文化、空间、时间的一系列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企业网络化,工作弹性化,真实虚拟的文化,流动空间,无时间之时间,共同构建起网络社会的形态。
总导言的主要观点:网络社会的崛起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扩散,所以作者在导言中先论述了技术、社会与历史变迁的关系,指出技术并未决定社会,社会通过国家的作用可以窒息技术的发展,然后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角度界定了信息主义与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得出信息化的大势所趋与信息化过程中人们自我认同感的变化。
第一章主要观点:明确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概念,分析工业革命的启示是将技术发现和应用系统结合,然后追溯了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也即信息技术如何与应用系统结合的过程,之后总结指出信息技术革命成功的影响因素,并突出国家的作用,和信息技术范式的5个特征:处理信息、效果广泛、网络化逻辑、弹性、系统化。
第二章主要观点:首先指出信息化经济的生产力来源是获利力与竞争力,信息化经济使成熟工业经济所潜藏的生产力得以彻底发挥;然后详细论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形式或表现,包括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商品和服务市场的全球化、生产的国际化、科技的全球化、专业劳动力的全球化,另外指出经济区域化的过程已大体解散、科技全球化的选择性、全球经济的区段化和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最后总结了新经济的特点:出现在特定时间即20世纪90年代,特定空间即美国,围绕特定产业即信息技术产业与金融产业以及生物科技产业。
第三章主要观点:首先描绘了由工业主义转向信息主义的组织轨迹:从大量生产到弹性生产;大企业陷入危机,中小企业成为研发作用者以及创造就业的主要来源;丰田主义;公司间网络化和策略联盟;水平公司;网络企业的特征以及国际化演变倾向。
接着结合东亚(日本、韩国、中国)企业网络论述文化、制度对经济组织演变的影响。
经典阅读读书报告作文(共8篇)
篇一:读书报告模式及范文1读书报告模式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让他们有所遵循。
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它可集中读后感来写。
最花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其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
至于写读后感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没有任何规范。
可以写成很抒情的散文,很尖锐的评论,很精辟的分析,很周详的比较……要看书的性质,也要看你感想的性质。
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
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就要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
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可以发挥的。
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
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它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
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三、不要只读一本书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
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它有关的书来看,包括:1、作者的传记;2、作者其它作品;3、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4、其它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如巴金的《回想录》与杨绛的《干校十记》等)。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赞扬与批评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
可是赞扬与批评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画入微,感人肺腑,文章清丽……全是废话。
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
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
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读书报告会更容易受到欣赏。
读书报告范文读书报告格式模板 什么是读书报告怎么写(通用4篇)
读书报告范文读书报告格式模板什么是读书报告怎么写(通用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读书报告范文读书报告格式模板什么是读书报告怎么写(通用4篇)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传统文化读后感
传统文化读后感《传统文化》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讨,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了诗词、书画、礼仪、哲学等多个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内涵,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被各种新潮的文化冲击,但是我们需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根基,也是我们文化的灵魂。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诗词的解读和赏析,让我对诗词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给人以无穷的遐想空间。
在诗词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让我对诗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审美情感和人文精神的表达。
通过对书画艺术的介绍,我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这种文化传统。
除了诗词和书画,书中还介绍了中国传统的礼仪和哲学。
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仪之邦的特质。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传统礼仪的由来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中国传统礼仪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多种思想流派。
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
通过对这些哲学思想的介绍,我对中国传统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阅读《传统文化》,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作为文化的传播》读书报告
中国传媒大学 2013-2014 学年第 2 学期传播效果研究课程题目《作为文化的传播》读书报告学生姓名彭继春学号 *************** 班级新闻学院传播班所属学院新闻学院任课教师王锡苓成绩《作为文化的传播》读书报告第一部分:概述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作为跨学科研究的产物的传播学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在对传播学陆续的研究中,不乏有各家的深刻独到之言。
而本文要介绍的是詹姆斯·W·凯瑞的《作为文化的传播》,由于国内市场的匮乏,原著很难买到。
因此,本文选取的《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是2005年出版于华夏出版社,并且由丁未教授翻译的。
詹姆斯·W·凯瑞是美国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50年代正是拉扎斯菲尔德开创的效果研究模式盛行的时候,詹姆斯凯瑞的传播学研究正是开始于这个时期,他深受约翰杜威和芝加哥学派的影响,认为类似于拉扎斯菲尔德的效果研究模式是经院式的研究,对明确无误的事情加以验证,结果就是裹足不前,进而凯瑞找到了传播学的另一源头,即传播的仪式观。
由此形成了凯瑞的一系列论文和演讲稿,进而集成了我们今天看到《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
《作为文化的传播》共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传播与文化,第二部分为技术与文化。
每个部分包括四个章节,在传播与文化这一部分中,包括: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对“大众”和“媒介”的再思考、克服文化研究的阻力等四个章节。
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传播另一源流之传播的仪式观,并且提出了传播学研究的困境,以及文化研究之困境。
而在技术与文化这一部分中,包括:电子革命的神话(与约翰·J·奎克合著)、空间、时间与传播手段、未来的历史(与约翰·J·奎克合著)、技术与意识形态:以电报为个案等四个章节。
这一部分,作者主要论述了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社会变迁,从而促使传播学的相关研究。
特别是在空间、时间与传播手段这一章节中,作者专门对英尼斯的相关著作及观点做了论述和评价,其论述方式和观点尤为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度》读书报告
《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度》读书报告本书在比较政治领域的口碑类似于《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学的地位,它所开创的政治文化实证研究的学科领域、以及提出的理论视角和方法途径深深地影响和启发了几代从事政治文化研究的学人。
可以说,这是一本西方比较政治文化研究方面划时代的巨著,而且,也是一本对该领域研究具有引导指向性的学术成果。
一般来说这种学科的经典著作都是十分艰涩难懂的,这本书也没有例外。
全书共十三章,开篇笼统介绍了关于政治文化大方向的一些知识和研究政治文化的方法,为后文的展开打好基础。
作者再三强调这本书中会存在不足,本书只是一个了解比较政治的参考性工具,所述不能适用一切政治学条件,并没有把所有的事例和可能性都说死。
作者在开宗明义的时候就强调了公民文化这一特殊的政治文化分支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过程的重要性,并对此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公民文化是“非传统亦非现代而是二者兼有的、以沟通和说服为基础的多元文化主义,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文化,是允许变革但要渐进性变革的文化”。
这个拗口的概念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认知取向、情感取向和评价取向。
其中细化为纯粹形式的政治文化则有村民型政治文化、臣民型政治文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这三种类型,当然也有这三种混合起来的类型。
书中拿了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来作为相应政治文化类型的例子。
第二章是政治认知模式,第一节用三个表格数据反映了五个国家的公民关于政府对其生活的影响度认识,大部分美国、英国和西德人在认知上取向政府行为,而意大利和墨西哥的人民意识到政府影响的比例较低。
加上第二节政治意识的比较,会得到一个更为有趣的分流现象:美英人在政府的输出方面是“忠诚者”,能较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而西德人则更倾向于政治输入过程,即进入相关的政党和利益集团,制定政策等。
而持疏离态度的意大利和墨西哥也各有其特点:前者在政府输出的认知方面表现较好,而后者则对于政治事务和政治性竞选活动等政治输入更为关心。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商务交际》读书报告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商务交际》读书报告(一)群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个人本位的竞争观与群体本位的和谐观的差异:西方从事商务工作的人员具有很强的个人奋斗意识和竞争意识,强调个人的作用,通常个人也有足够的权利来处理各类日常和突发事务。
企业鼓励雇员个人奋斗,不断创新,个人能力是以个人的实际经营业绩为基础,将个人能力与企业报酬和补偿结合为一体。
而中国的企业文化往往更加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个人的成就由企业和国家共同分享。
个人的成就不是看他个人的能力如何出众,而是看个人为企业和国家的公众福利事业作出了多少贡献。
和谐作为一个极具深刻历史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表现为公平、均富和稳定。
(二)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
接受程度大的国家,权利距离大,社会等级分明,倾向于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
接受程度低的国家权力距离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平等,倾向于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
虽然在美国的《人权宣言》中早就赋予了“人类生来平等”的基本思想。
而事实上,每种文化中的所有个体都不能享受平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利。
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因其个人财富、年龄、性别、教育、体力、成就、家庭背景和职业等等而享受不同的对待。
不同的是,在“高权势距离”文化中,每个人按照社会等级次序都有自己所受保护的地位,社会等级制度和不平等是合理而有效的,权威有权为任何目的而使用任何手段。
中国等东方国家属于“高权势”文化。
而所谓“低权势”相信社会应尽可能缩小等级差异,人们要敢于挑战权威,消除等级制度,只有在出于法律的目的才可动用权力。
澳大利亚、丹麦、新西兰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属于“低权势”文化。
在调节和处理商务纠纷方面,中国人习惯于回避法律,着重从伦理道德上考虑解决。
一些人重吏治,轻法制,习惯于“后台”交易,认为这种“摆平”方法理所当然。
商务纠纷发生,首先希望赢得舆论支持,不习惯利用法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模式》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本尼迪克特(1887—1948),美国人类学家,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物。
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1909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
1918—1919年受教育于纽约市新社会研究学院,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人类学家F·博厄斯学习人类学。
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23—1930年任人类学讲师,1930—1936年任助理教授。
1936—1948年任副教授、教授。
1943—1945年,曾供职于战时情报部门,任海外情报局基本分析组主任。
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1947年,还担任过美国人类学协会会长。
于1948年9月病逝,享年61岁。
主要著作有:《文化模式》(1935)、《种族一科学与政治》(1940)、《菊花与刀》(1946)等。
本尼迪克特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发展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二.对“文化模式”概念的理解《文化模式》即Patterns of Culture 的中文翻译。
对于“文化模式”这一概念,本书的译者王炜评说道:“文化模式”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和意思。
在不同的文化人类学家那里,对文化模式的理解不同。
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把文化中的那些稳定的关系和结构看成一种模式。
而在本尼迪克特那里,文化模式是相对于个体行为来说的。
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
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取向。
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风俗,礼仪,从而结合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
诸文化模式之间的差距之大,甚至可能是完全对立的社会价值观。
但一模式中的行为方式总有其合理的存在。
这样一些模式,区别着不同的文化,同时也塑造着各自所辖的那些个体。
衣俊卿教授在《文化哲学十五讲》说:“文化模式是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由内在的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价值取向、习俗、伦理规范等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者说是基本的生存方式或样法。
”一方面,文化的点、面、体必然沉落或者呈现在人们的基本的生活方式(式样)巾,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又不是漂浮无根的,它是受到类型文化中的“核”亦即核心思想(当然包括衣教授所说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等)、价值观念的内在引领与制约的。
当这种由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内在制导的生活方式一旦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被广泛认同,被不断“复制”,那么这种文化就成为一种相沿成习的模式。
我的观点是:文化模式是一群体所选择、认可并不断强化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三.内容简介《文化模式》是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本世纪西方有关文化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自该书1935年发表至今,已有十四种文字的译本面世,可见其影响之广。
《文化模式》一书共分八章。
第一章开宗明义,谈了关于习俗的科学这一概念。
作者提出了人之本性,是由文化,即习俗塑造的,而不是生物学遗传的天性,以此有力地反驳了那种“纯化种族”的欺人之谈;第二章谈的是由选择而造成的文化差异。
如前所述,作者认为,一个社会,或部落,或部族,面对无数人类行为的可能性,选择是必不可免的。
而正是这不同的选择,形成了诸文化间的迥然相异。
而这样一些差别,绝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那种必然差别,是文化,社会选择的结果。
明智的人应对诸文化的千差万别持一种极大的宽容;第三章作者论述了一种文化在选择了自身的行为方式、社会价值、目标取向后,又是如何整合成为一种模式的。
本尼迪克特继博厄斯之后,特别提出要把不同行为领域中的习俗联系起来看,反对分离的个别研究。
在她看来,文化是一个整体。
文化对于个体行为来说,塑造着不同的行为类型;第四、五、六这三章里,本尼迪克特以三种不同的文化为例,分析了不同模式在各个行为领域里表现出来的不同价值取向和塑造的不同行为类型。
作者在书中也提到选择三个原始文明加以较为详细的描述,是因为全面的概览世界,永不可能弄清种种动机、意图与文化行为中的分别项目——如生、死、性成熟、婚姻——的关系。
我们必须做点儿不那么野心勃勃的工作,即多方面地去理解少数几种文化;第七章作者分析了社会在文化整合中所起的作用,社会的本质是通过评价而使个体的行为趋于同化,协调各种冲突因素,从而整合出文化完形。
而个体在这完形中总是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关系;天生适应,不适应却努力去适应,天生对立;作者在第八章里提出,应对那些不适应的个体取一种宽容的态度,这样,一种文化才能不断吸收新的东西,保持其生命力。
四.文化对人的影响本尼迪克特认为, 真正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 即他们所共同具有的观念和准则。
人们在看世界时, 总会受到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的影响。
“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顺应。
”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天起, 他所面临的那些文化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 到了能言语的时侯, 他已成了他所属的那种文化的产物了。
而到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该文化的活动时, 群体的习惯便成了他的习惯, 群体的信仰便成了他的信仰, 群体的戒律便成了他的戒律。
每个出生于他那个群体的儿童都将与他共享这个群体的那些习俗, 而出生和生活在地球另一些地方的那些儿童则不会受到这些习俗的丝毫影响。
本尼迪克特的这一观点说明, 人的本质是由文化, 即由习俗塑造的, 而不是遗传的。
人是社会的人, 是在一定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社会性动物, 人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异性是由文化的差异性决定的。
她举了两个例子说明这一观点。
一是人们在远离人世的森林里发现的“野孩”(如“狼孩”、“熊孩”) , 这些“野孩”没有思维的任何迹象, 表现的完全是兽性的特征。
尽管人们对野孩恢复人性进行了异常艰巨的努力, 但也无济于事, 这是因为在他大脑形成的关键时期, 即最容易接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离开了人类社会环境, 离开了特定的文化环境, 中断了社会化过程。
“他们(指野孩一引者注) 所缺少的就是与他们的同类之间的交往联系, 正是通过这种交往, 人的机能才能得到激励, 得以成形。
”二是不同的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
一个东方民族的孩子为某个西方家庭所收养而学会了英语, 他对自己养父母的态度也正是那些和他一起玩耍的孩子们的态度, 他掌握了一套领养他的那个社会的文化特质, 而他那生身父母所生活的那个社会对他不起任何作用。
这就说明, 离开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人们的交往关系, 难以揭示人的本质。
即本尼迪克特所说的:生理上所遗传下来的行为只占很小一部分,而文化上的传统的接力过程却起着极大的最作用。
本尼迪克特的这一思想无疑是有说服力的。
五.文化差异与文化相对性本尼迪克特认为,人们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如同在语言中一样,选择是头等重要而不可缺少的。
每一种语言都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并遵循这种选择,“在文化中情况也是这样,我们必须想象有那么一条巨大的弓形弧,在这条弧中罗列着许多由人的生命周期、环境或是由人的各种不同的活动所提供的各种可能有用的事物。
假如一种文化不加选择地利用这条弧中的一切事物,那么,这种文化……显然是不可能被人理解的。
”在这里,本尼迪克特把人类能力的范围比作一个巨大的圆弧,将人类的行为尽可能地置于该圆弧之内,特定的文化模式,就是利用该圆弧有限的一部分。
一种文化之所以能保持自身的同一性而存在,正是因为它选择了这条弧中的一部分内容。
文化差异就是由选择的不同造成的。
不同的行为选择形成了诸文化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文化、社会选择的结果。
“是由于各种文化特质错综复杂地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缘故……在各个不同的地区,由于文化因素的不同结合,文化特质的性质也全然不同”。
本尼迪克特为了说明所考察的民族在文化以及民族性格方面的差异,她借用了哲学家尼采在研究古希腊悲剧时所采用的两种具有不同精神特征的文化概念,即“狄俄尼索斯型”文化和“阿波罗型”文化。
尼采探讨了“两种直接对立的实现生存价值的方式”。
所谓“狄俄尼索斯型”文化,其特征是充满热情,过度,不稳定性,爱好幻想,富有竞争心,“在个人体验中或仪式上,酒神型的人的愿望是要竭力使自身达到狂热心理状态,”从而获得超越。
而“阿波罗型”文化的人,他不相信这些,也很少有诸如此类体验的念头,他只知道一种法则,那就是适度、理性。
他总持一种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循规蹈矩,墨守陈规。
生活在美洲西南部的普韦布洛人就是属这种类型的人。
而西北岸的各部落,则属于“狄俄尼索斯型”文化的人。
“西北各部落中所体现的狄奥尼斯型倾向,无论是在他们的入社礼仪式和礼仪舞蹈方面,还是在他们的经济生活、战争和哀悼死者方面,都是十分激烈的。
”与上述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不同,生活于多布岛上的多布人,则属于“妄想型”。
他们无法无天而又阴险奸诈,彼此之间相互倾轧,惯于与人为敌。
本尼迪克特以三种不同人的文化为例,分析了不同文化模式在各个领域里表现出来的不同价值取向和塑造的不同行为类型。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尼迪克特对几个印第安部落的文化习俗的划分借用尼采的“酒神型”和“日神型”,以此来说明各个部落不同的文化差异,本尼迪克特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要将人类的各种文化模式机械划归为“日神型”、“酒神型”以及“妄想型”,本尼迪克特将这三种不同人的文化类型作为事例来解读,通过对印第安人的部落中不同文化模式在各个行为领域里的有差别的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他们的因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不同的文化类型的影响下人们也体现出不同的行为习惯,本尼迪克特所说的文化独特性就表现在这方面。
她认为,这三种文化中每一种都有着各自确定的目标,有着不同的习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它们之所以存在着差异,不只是因为其中的一种文化具有某种特质而另一种文化则不具有这种特质,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三种文化完全朝着三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它们追求不同的目标,因而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进。
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本尼迪克特主张文化相对主义。
她认为各模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绝不因其他文化的好恶而有取舍,她主张按照每一文化的原样,它的来胧去脉来研究各种文化现象本身。
模式是文化现象本身所具有的,而不是研究者先入为主的判断,用来统摄材料的工具。
各个文化之间都是互不相同的,但是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并没有好与坏之分,人们评判文化时不能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立场来评价其他文化的好与坏,反而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研究文化现象时更应当依据文化的本来面貌来研究,这样对其他文化会才是公平,得出的结论才能够立住脚。
六.文化整体观文化的整体观是其理论的显著特征。
以往的人类学、文化学著作偏重于文化特质的分析, 忽视了把文化作为整体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