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 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法导入。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
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整体感知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学们补充介绍)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听朗读音频)3、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而且注意语速。
(三)深入研读1、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解释什么是“意象”。
(自主阅读圈画)明确:鸟、土地、河流、风、黎明(指名同学回答)2、分析诗歌意象:(1)“鸟”,象征着诗人自己。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我爱这土地》示范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我爱这土地》示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一个课文,属于现代诗歌单元。
这首诗歌通过描绘祖国的美丽河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材在设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表达情感的诗歌有较高的兴趣。
但是,对于这首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他们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次含义,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和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诗歌的图片和音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我爱这土地》学案(含)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自主预习试锋芒识日新月异1.读准字音,辨清字形嘶哑()喉咙(..吹刮()汹涌(..)腐化(.)羽毛(.))j ī()怒悲 f èn()lí()明2精晓词义,填对词语①_________:声音嘶哑。
②_________:平易柔顺(多形容女性)。
③________: a .形容程度深。
b.(声音)低沉。
c.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④:(水)强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读·观其大体1“我爱这土地”中的“土地”有什么含义?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朗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点明本诗主旨的句子是什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找出这首诗的韵脚。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家作品艾青( 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多媒体展示工具:利用多媒体展示工具,如PPT、视频等,展示诗歌的背景、作者介绍、诗歌赏析等内容,增强 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粉笔:用于在黑板上书写和 绘图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图 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
家长反馈评价: 听取家长的反馈 意见,了解学生 在家庭作业和课 堂外的表现和学 习情况
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 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
观察学生的表 现:及时发现 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问题和 困难,调整教 学策略和方法
作业完成情况: 通过作业完成 情况了解学生 对知识点的掌 握情况,及时 调整教学进度
讲解诗歌: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 意境
教师首先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 主题和意境。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等,展示诗歌中的相关图片和音频,让学生更加直观 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总结本课所学内 容:回顾本课所 学的知识点和技 能点,加深学生 对课文的理解和 掌握。
强调重点和难点: 强调本课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提 醒学生注意掌握 和巩固。
布置作业和预习 任务:布置适当 的作业和预习任 务,引导学生进 一步巩固所学知 识和预习下节课 的内容。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 与度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一起来看看吧!《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朗诵、讨论、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上课前先做个调查:喜欢读小说的同学请举手,喜欢读诗歌的请举手。
(调查后继续导入新课),其实,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形式,她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
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文学。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人聪慧。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一起经历一次神奇而激动人心的诗歌之旅。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先来感受一下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课前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1)通过查阅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2.检查预习作业。
老师在学生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1)生平简介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假设我是一只鸟,我应当用嘶哑的喉咙唱歌。
妈妈是护士,我也常到医院溜达。
布满生命气味的走廊,显得静谧和繁忙,科室里的响应器像是调好的隔几会儿响一下,没几分钟,护士都只是奔忙在这无终点的长廊上。
我开头在走廊上逛荡,每走过一个病房,总觉得自己的身上聚拢了一种特别的目光——我的神态非常地自若。
“护士!护士!快点快点!”一个中年女子在病房里大叫,响应器不停地响。
护士和医生像一股洪流都朝那个方向奔了过去,走廊上除了医务人员也就别无他人,这仿佛已是常事。
走廊外的雨开头下了,鸟被迫地离开了自己的巢。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久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拂晓。
只观察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给推了出来,药水瓶滴答地滴着药水。
地板好像微微地震惊了,他们走地很重,病床旁的几个中年女子跟着病床跑,她们的眼泪将洁白的被子隐模糊约地沾染上了灰色。
有一个在抽泣,她始终握着老人的手,她用袖子拂去脸上的泪水,可泪水又不住地涌了出来,她干脆就把手放在了腮旁边。
还有几个,眼泪带起了嗓门的大开,伏在病床旁边,用方言喊着。
那声音在长廊上非常地响,更是传来一阵阵回声。
她们坐在急诊室门口的,也有几个年幼的孩子迷茫地坐在凳子上,她们抱着孩子就像抱着盼望一样。
雨渐渐大了起来,人们开头四处逃跑,鸟消逝地无影无踪。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里面。
好长时间过后,急诊室的灯最终灭了。
医生一出来,人都围了上去,小孩原来还想坐在凳子上,却被大人给拉到了医生面前。
声音先是从前面传来,再是后面,医生对家属说了几句,又从这些人中间挤出一条缝,深陷于这个地方。
他们立刻变成了雕塑,更有几个靠在了墙上。
眼泪就在那时停顿了,搭在小孩肩上的手也落了下来。
什么都静了。
病床推了出来。
那些人无力地抱着床上的人,已经摊在了地上。
雨停了,只不过乌云还在,鸟还没回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肤浅……一个人死了,拥有了如此多的泪水算是值得了。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厚爱国情怀。
2. 学会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妙。
(2)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语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做好标记。
(2)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语含义。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土地的热爱。
(2)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爱国的作文。
8.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9.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10.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3. 利用情感共鸣法,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朗读课文,感受诗意(5分钟)1.1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我爱这土地》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时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自由体新诗的创作方式,了解本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内在节奏,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3.了解作者的背景与本诗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诗句的象征意义。
2.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感受诗歌蕴含的激情,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诗歌,注意现代诗的节奏与情感,搜集作者的创作经历和背景,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作业反馈1.点评学生作业2.艾青诗歌特点:艾青的诗歌是诚实而直率的。
艾青善用现代的修辞和生活化的语言。
诗歌具有感染力,诗人有着浓重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
自由体诗创作。
二、品鉴诗歌1.情感来源作者生活颠簸而坎坷,他再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有了很丰富的生活阅历。
动荡的时局下,作者到过祖国的各个地方,并深深被祖国的美好山河感动。
对于这片历史悠久,被侵略者铁蹄蹂躏导致四处战火纷飞的土地,作者内心强烈的爱国之情熊熊燃烧着,最终凝成了这首《我爱这片土地》。
2.抒情方式诗歌的题目非常直接,“爱”字斩钉截铁,直接点题。
诗歌的最后一句再次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作者对生存的这片土地的热爱。
整首诗像鲜血一样庄严,可以说是作者的爱国誓言。
3.创作思路本诗共两层结构第一层:鸟儿对土地的眷恋,隐藏着献身祖国的意愿。
第二层:问句引出本诗主题,捧出炙热的赤子心。
4.诗歌情感载体(1)意象与意境诗歌本身是一种比较飘忽的情绪倾诉。
因此诗歌创作需要依附于一定的具体事物之上,让这种情绪获得一个具象。
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氛围这就是意境。
而诗作是用意象和意境说话的。
(2)本诗的意象鸟代表谁?不难发现,作者已经明确说出来了,鸟儿就是我。
所以,鸟儿的歌唱实际是我在歌唱。
鸟儿不死的灵魂也是我的灵魂。
(3)问题:土地象征什么?暴风雨象征什么?河流象征什么?风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明确:土地象征性着沦丧的广阔国土;暴风雨象征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河流象征着郁结于人民心中汹涌澎湃的悲愤;风象征着长期遭受侵略者暴行的人民的愤恨;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的,来自心中的曙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 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这是一着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
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东北、华北、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切齿的恨,写下了这着慷慨激昂的诗。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1、了解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并理解诗人通过意象的描写,抒发的爱国情感。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
(二)情感目标: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外查资料阅读来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引读艾青的其他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艾青。
3、通过课堂朗读训练,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1、了解艾青的生平和重要作品。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通过诗歌所写的意象、理解诗人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课文,完成前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圈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各象征了什么?3、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4、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诗歌一、二节有什么内在联系?5、请你以“假如我是……”开头,写一段话或几行诗,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展现你美好的心灵。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小组讨论三、全班交流第一题:略第二题:诗歌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我爱这土地》教案(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2.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主题。
培养爱国情结【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保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放映题目:我爱这土地,并解题〕二、自主预习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阔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嘶.哑(sī) 腐.烂(fǔ)撕.裂(sī) 喉.咙(hóu) 吹刮.(guā) 汹涌. (yǒng)(2)词语释义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停止、停息。
温柔:温和柔顺。
精选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选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案【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法导入。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
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整体感知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学们补充介绍)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那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 1、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示标: 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艾青(1910 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 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2、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1、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1、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
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从视频入手导入新课同学们,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到了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这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诗人艾青也冲到了时代的前沿,像一只喉咙嘶哑的鸟,为大地的兴衰而歌哭,他怀揣一颗赤子之心,甘愿为祖国的强盛付出自己的一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从赏读入手掌握朗读技巧1、作者链接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的诗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小声试读,读准字音。
嘶哑(sīyǎ) 喉咙(hóu lóng ) 汹涌(xiōng yǒng) 腐烂(fǔlàn )3、视频朗读欣赏4、朗读指导注意他在读时有什么技巧?比如,他是按照怎样的基调去朗诵的?他是怎么处理停顿和重音的?大家可以边听边做记号,停顿处用斜线划开,重读的词语要在字的下面点上点。
有些要拖长音的可画上破折号。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选自语文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单元所选的五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主要以爱国和思乡为主题。
《我爱这土地》是著名诗人艾青作于1938年11月的一首爱国诗歌,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饱含对祖国深沉的爱和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这首诗具有意象独特,情感表达强烈等特点。
学情分析:经过近三年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诗歌,对诗歌朗读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能力,并且在语言文字积累上也有一定的功底,适宜进行简单的诗歌写作。
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朗读、品读、析读中去把握象征意象所代表的涵义和作者的情感,这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读准停顿和重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深情诵读,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设计依据:基于这首诗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它自身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设身处地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结合本单元“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形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具体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取向)教学重点:深情诵读,体会诗人深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策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个中心、三种方法、六个环节”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主体,把朗读作为教学本诗的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读促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品味中,体会诗意,领会情感。
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音乐,展示相关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其在读懂诗人情感的同时,自己的爱国情也被点燃,真正的使课堂成为熏染的熔炉。
教学中针对难点适时点拨、引导,授之以渔,使学生学有所依,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可行的范本。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2我爱这土地》优质课教案_4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艾青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仿写法教学课型:诵读课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温家宝总理访美时引用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导入本节课。
二.走进作者介绍你了解的艾青。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和太阳是他诗中的主要意象,诗人曾自称“悲哀的诗人”。
三、自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不错读、不漏读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四、听读诗歌要求:注意语速、语调、重音、节奏。
我爱这土地(深沉)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痛苦)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柔和)——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低缓、沉重)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沉)1.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2.指名朗读诗歌。
3.学生齐读诗歌。
资料助读: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本诗的深刻意蕴。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 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通过讨论,理解诗歌的真挚深沉的情感。
通过仿写,抒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一、了解艾青对土地的“爱”(一)导入:土地是万物生灵的根基。
谁不钟爱自己的故土?谁不爱恋大地母亲?当祖国的土地遭遇敌人掠夺、蹂躏的时候,有多少仁人志士人为捍卫它而洒热血、抛头颅!在祖国的大地上,演绎过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艾青用血水和泪水书写出来的诗《我爱这土地》。
(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默读一遍,然后大声地朗读几遍;自由地、率性地读一读这首诗……请同学来谈一谈初次阅读的感受。
艾青对土地的“爱”是深沉的,悲壮,苍凉。
诗句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歌是用来诵读的。
怎样通过诵读来表现诗人的深沉、苍凉而又悲壮的爱,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集体朗读一遍,自己评价,相互评价。
读诗不是念书,不能像读文章那样只求读准字音、语句顺畅。
诗歌要诵读,读得抑扬顿挫,读出诗味。
(三)了解诗作产生的背景,加深理解。
PPT:这首诗写于抗战初期,当时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国东北广大地区之后,又发动卢沟桥事变,战火烧到华北地区,所到之处烧杀戮掠,无恶不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诗人艾青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感情浓郁、鼓舞人心的抗战诗歌。
PPT: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人。
现代著名诗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多为觉醒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我爱这土地》等。
《我爱这土地》教案 (22)(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一、导入刚刚经历了国庆六十周年,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爱国?归纳要点:1.祖国强大,我感到自豪,所以我爱国;2.国家培养了我,所以我热爱祖国;3.老师家长教育我要爱国,周围的人爱国,所以我也爱国。
二、初读课文,分析朗读语气出示课文PPT(创作年代不显示),散读课文。
思考:每一句诗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要求学生读出这种语气。
我爱这土地(深沉)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痛苦)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柔和)——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低缓、沉重)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沉)三、默读质疑归纳问题并板书:1.为什么诗人要把自己比作一只鸟?2.为什么是一只嘶哑着喉咙快死去的鸟?3.诗人笔下的土地为什么是这样的?4.这只鸟为什么会“常含泪水”?四、背景介绍,释疑解惑出示创作日期“1938年11月17日”,抗日战争时期。
PPT出示“抗日战争年表”,依次朗读屏幕出示的字幕:1931年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2年 3月 9日,伪满洲国在长春宣布建立,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
1937年 7月 7日,卢沟桥事变。
29日,北平失守。
30日,天津失守。
8月 3日,中日淞沪会战开始。
11月 8日,日军占领太原。
12日,上海沦陷。
2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2月 5日,南京保卫战开始。
13日,日军侵占南京并开始进行长达6个星期的血腥大屠杀。
27日,日军占领济南。
1938年 2月 3日,徐州会战开始。
5月19日,徐州弃守。
从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日军先后对重庆轰炸218次,投放各类炸弹21593枚,炸死炸伤市民24万人。
1938年 6月12日,日军攻占安庆,武汉会战开始。
10月25日,汉口失陷,武汉会战结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2 我爱这土地》教案
2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课题我爱这土地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学会运用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之情。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
他的诗往往把个人的悲欢融入时代的悲欢里,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光的赞歌》《北方》《向太阳》《旷野》等。
写作背景本诗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中国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
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于是他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读准字音嘶哑..(sī yǎ)温柔..(wēn róu)激怒..(jī nù)腐烂..(fǔ làn)辨清字形教学过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
2.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3.指名朗读诗歌。
4.学生齐读诗歌。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诗歌一、二两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这一主题的铺陈,是蓄势,那么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句诗,则可以说是对主题的高度概括,是诗人情感的迸发和升华。
第二节的两句诗,是那个苦难的年代里,中华儿女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它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我爱这土地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依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
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悟情感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背景(强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
因此,“深沉”一词中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对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灾的沉痛。
3.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其“深沉”的特点。
目标导学三:分析诗歌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1.探究: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实景变为意象的?明确:“土地”: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
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河流”与“风”:“河流”与“风”本是常见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修饰语,“风”前面加上了“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如此,“河流”“风”便不只表现了实景,更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也就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
“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教学提示】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意象”概念的把握。
2.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请你说说上述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
【教学提示】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一个抽象的事物,并且前者是后者意义的载体,是后者精神的呈现时,就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象征。
3.作者为何选取上述意象?你能模仿作者,创造合适的意象来表达这深沉的情感吗?明确: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是热爱中华民族,热爱自己的家国。
因此,选用“土地”意象象征自己的家国最为适宜。
“河流”“风”“黎明”等景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已有动荡之势的大地的画卷,再配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它们便更加鲜活地组织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也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不绝的沉重雨滴”等。
【学法指导】学生可大胆尝试,模仿艾青的写诗手法,自选景象作为表达情感的意象。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何要将自己假设为鸟?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明确:这是一只愿意将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的鸟。
作者将自己假设为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一体。
而假设为鸟后,一开篇便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共同作用于鸟儿,使其变成了以嘶哑喉咙歌唱的悲凉意象,以此表现出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执着、坚贞和顽强。
目标导学四:赏析作品,把握诗歌艺术特色1.这首诗在结构上共分两节,请简要说说两节诗歌各有什么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
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
此外,从手法特点上看,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节则是直抒胸臆的写实。
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2.探究:本诗多次出现助词“的”,这样写会不会显得诗歌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人为求诗句简练并富有诗意美,在写诗时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词“的”,即便是自由诗创作,“的”字多次出现,也会显得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不仅不避讳这个助词“的”,还巧妙地运用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三、板书设计可取之处从朗读诗歌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诗语感,并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强了学生对诗歌意象的认识与把握,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对抗日战争缺乏一定的理解,难以体会作者寄寓在土地中的深刻情感。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必背内容1、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5、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ǔ 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