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浅析孔子的修身观点---仁义孝友忠信宽恕恭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论语》浅析孔子的修身观点---仁义孝友忠信宽恕恭敬读《论语》以及众学者对孔子思想的解读可知,孔子---中国春秋时期“克己复礼”的呼吁者、践行者,是人类历史上更早的“堂吉诃德”;中国春秋时期仁政思想的创造者、推广者。

总结孔子思想可将其简单概括为政治与道德两方面,而孔子的政治思想---仁政思想又是以道德治国为导向阐发而来,故可以总结孔子所有思想为“道德思想”。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大时代隶属东周,处于礼崩乐坏的周王朝的后一阶段,而孔子却是周礼制度的坚定维护者和恢复者。因此孔子思想因循周礼而来者众多,或者说孔子思想的基石就是周礼体制,一切以维护周朝礼制为核心。孔子的修身思想概述为仁、义、孝、友、忠、信、宽、恕、恭、敬等,十个概念总结出了孔子修身的精髓。

孔子修身思想,首推“仁”。对于仁,其弟子曾多次请教孔子,而孔子每次所答均不相同,但总结可知,仁是爱人,是修己,是安人。我们可以理解为爱护别人,修炼自我。孔子对于仁的解释多涉及其他方面内容,他是将仁扩充到其他概念之中,充实仁本身的含义。这是为了丰富仁的涵义,也是为了体现仁的重要性和领导性,仁是其他思想的总方针。修养身心,教人向善,仁爱是首要标准,也是最基本之标准。

义,古人解释为宜,是教人应该怎么做,是讲求道德上的自律,与礼相对。孔子提出君子与小人的概念来区分义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与当今社会不同,孔子教人修身以君子为典范,取义舍利。中国对于义利的区别对待以及侠义之风受到孔子“义”说的影响深远,并且对我国国民性的塑造也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孔子讲义与勇有很大关系,勇受到义的制约,有勇无义容易导致乱盗之事。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勇是出于义,今日的成语见义勇为应当是最好的浓缩,义勇相帮,是为真义。

孔子讲,孝是孝顺、孝敬、孝养、孝慈;孝是对父母长辈生前要孝,死后也要孝(守孝三年,不改父之道)。对待父母首先是顺,孔子以周礼为基准,而周礼讲求尊卑有序,父母是长辈,决不能违逆,顺是基本,敬是要求。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对待父母除了顺和敬,还需要时间的考验,父母年老,子女需悉心照料,直至终老。孔子讲孝道还要延续到父母长辈死后三年---守孝三年,不改父之道,周礼对于祭祀祭奠讲求甚高,孔子孝的修身思想就是最好的例证。“守孝三年”从唯物论的角度讲是一种荒诞的行为,但是从文明之感情角度讲却是一种爱的延伸和体现,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所在。与孝相连的还有弟(悌)和友,周礼讲求长子继承制,孝是子事父,弟是弟事兄;友是指同僚、同事、同学。而对于不同的交友

标准孔子又有不同的“友”道,“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出于严,“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出于宽。

孔子讲,尽心尽力是为忠,故有中心为忠之训。为人处事,全心全意,真心真意。忠通过其他的修身要求体现出来,忠是对父母的忠,即为孝与敬;忠是对他人的忠,即为信与敬。孔子常将忠与信并列,而信更侧重于言,拆字可知信为人言。孔子讲,敏于行而讷于言,宁肯多做而不愿多说,可见信的分量之重。孔子塑造的君子讲信,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话。

宽是宽容,宽恕,容纳别人,谅解别人。孔子所讲宽与今日所讲宽恕同意,但是侧重于当政者上对下的宽恕。与之相对,恕,将心比心,真诚相对。

恭与礼相关联,属于礼貌中的外貌和仪态。敬是与他人的关系有关,是对人的态度等。恭侧重于自身的修为,敬指敬重天地、鬼神等,指敬重君上、父母长辈,指尊敬一般人,亦指为人谋事处事敬重(类似敬业)等。

总结上述各点可见,仁是孔子修身思想的核心和基点,礼是贯穿修身思想体系的线索与边界,这在“仁”“恭”等论点中均有涉及,非礼,不可,修身要合乎于礼。结合上文对《论语》中各点阐释以及对于周礼的解读等我们可以得出孔子整个修身思想的结构:严格遵照周礼体制进行修身思想的塑造,有对于周礼的完全继承---礼,也有孔子自己的创新和延展---仁等。

分析孔子要立足于孔子的生活年代,不能坐在沙发里对孔子妄下断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孔子凭一己之力呼吁“克己复礼”,希望重建社会道德秩序,培养民众自身素质。这理应受到褒奖和赞扬,但似乎违背了社会发展潮流---社会乱、统治摇、有能者居之,故孔子口干舌燥亦没有人愿意听他的修身治国之道。孔子修身之道,教人克己复礼、爱人、尚义、孝敬、忠信、宽以待人,而社会动乱,逐利者众,性命不保,何以修仁爱,人最基本的需求不能保障,也就谈不上爱其他人。社会风气形成容易,改变却是非常不易。

单论修身,孔子的修养道德体系确实属于春秋集大成。无论是关于礼的继承,还是对仁的创造,都应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但是修身不是愚修,对于孔子的修身思想论点即使是在孔子当代亦是有失偏颇的,关于孝道,孔子讲求“守孝三年,不改父之道”,应当是不妥的。尊敬或者孝顺父母长辈更多的应当是体现在现世,父母长辈在世时,理应孝顺、尊敬,但是死后的祭奠等均是仪式化或者说是程式化活动,适当为之即可,过之当罪。对于孔子所讲守孝三年对应于自己出生三年的说法亦不恰当,人类是代代延续的生物,世代更替,文明发展,繁衍养育亦是不断进行的,上一代传递至下一代,不存在三年亏欠与偿还的问题,故对于父母长辈的祭祀应适当,而应当将更多精力投注于现实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