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养殖技术之一滩涂贝类健康养殖技术
杂色蛤仔滩涂高产养殖新技术
杂色蛤仔滩涂高产养殖新技术作者:徐鹏飞来源:《科学种养》2011年第04期蛤仔,是我国主要的海产经济贝类之一。
它与缢蛏、牡蛎和泥蚶被称为我国传统的“四大养殖贝类”。
蛤仔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由于其具有生长快、移动性差、适应力强、生产周期短、养殖方法简便,并且有投资少、收益大等特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滩涂养殖贝类。
同时,还可利用虾塘设施与对虾混养、轮养,也是一种不错的养殖模式。
近年来蛤仔土池育苗获得成功,我国的蛤仔养殖得到迅猛发展。
如浙江省宁海地区2010年的蛤仔养殖面积达1万余亩,总产鲜蛤1万吨。
一、养蛤场的环境条件蛤仔养殖场,应选择风浪较为平静,潮流畅通,沙泥底质(含细沙量70%~90%),滩地较硬,并有适量淡水注入,水温10~30℃,盐度18~28,流速40~100厘米/秒,退潮干露时间2~3小时左右的中、低潮区。
底质变化大的流沙区、柔软的泥质海涂,以及大潮汛不能涨到的高潮区,均不宜选作蛤仔养殖场。
二、埕地整理蛤苗播种前应对埕地进行整理,对靠近港道和潮下带低潮区的埕地边缘,要用芒草筑堤,以防洪水和潮流冲击,造成蛤苗流失。
大片滩地也要用芒草围堤。
堤宽30~40厘米,高约25厘米。
埕地要筑成畦条状,宽3~4米,高60厘米,畦间挖1米宽的水沟,便于播种和操作管理。
同时,要捡去埕面上的石块、贝壳和杂草,填平洼地,耙松表土,便于蛤苗潜穴。
然后在播苗前1个星期用漂白粉(15千克/亩)或茶籽饼(8千克/亩)泼洒埕地,杀灭有害生物。
三、蛤苗运输运输蛤苗要捕养结合,即产苗区采苗时间应与养殖区的干潮蛤苗相衔接,尽量做到当潮洗苗,当天播种,以提高蛤苗成活率。
据试验,中苗在18℃离水后能存活48小时;而白苗在20℃离水后只能存活30小时。
因此,运输时间不宜过长,不然死亡严重。
根据各地经验,运输蛤苗要注意苗种质量。
优质苗的特征是壳形狭长,稍扁,壳富光泽,无白色斑点;触之即双壳紧闭,感觉灵敏。
苗种运输前应用海水将苗洗干净,清除苗中的碎壳和泥沙杂质;中苗和白苗同船装运时,应把个体大的中苗装在上层,而将个体小的白苗装在下层,这样可使舱面的空气到达舱底,使舱内空气对流,保持新鲜;运输蛤苗要选择气温较低的好天气,所装运的蛤苗用帆布遮盖,防止雨淋日晒,但不可盖严,否则会将蛤苗闷死;蛤苗装运量大,苗箩重叠层数多时,应安装鼓风机,使空气流通,提高蛤苗成活率。
贝类的养殖方法与注意事项
贝类的养殖方法与注意事项标题:贝类的养殖方法与注意事项摘要:贝类养殖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农业产业,本文从养殖环境、养殖方式、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介绍了贝类养殖的方法与注意事项,为贝类养殖者提供了有关经验与技巧。
正文:引言:贝类是一类珍贵的水生生物,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广受消费者喜爱。
由于贝类品种多样、市场需求大,贝类养殖事业迅速发展,对贝类养殖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的学习和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贝类的养殖方法与注意事项,以期为贝类养殖者提供参考。
一、养殖环境1.水质条件贝类的养殖需要良好的水质环境,水质中的溶解氧、温度、盐度等指标对贝类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贝类不耐寒,适宜的水温为15℃-26℃。
水质中的溶解氧含量应维持在5mg/L以上,盐度要符合贝类所适应的范围。
2.底质条件贝类需要合适的底质环境才能生长繁殖,一般采用沙质或泥质底质。
养殖池或池塘底部要平整、无尖锐物体,以免损伤贝类软体及其生产。
二、养殖方式1.池塘养殖池塘养殖是较为常见的贝类养殖方式之一,池塘的养殖面积和水质管理对贝类的生长至关重要。
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且池塘深度适中的区域进行贝类养殖。
2.网箱养殖网箱养殖是一种适用于水深较浅、环境适宜的贝类养殖方式,通过设立合适大小的网箱并在其中放养贝类。
重要的是要定期清理网箱,保持通风和水流的畅通。
三、饲养管理1.饲料选择贝类对饲料的要求较高,一般以藻类和浮游生物为主食,可选用藻类粉、浮游生物等作为饵料。
饵料的质量要保证,不能过期或受到污染。
2.定期投喂应根据贝类的种类和生长阶段制定合理的投喂计划,通常每天早晚各一次,并适当控制饲料量,避免浪费和污染水体。
生长期末期应适当降低投喂量,为贝类的脂肪积累打下基础。
四、疾病防控1.水质管理良好的水质条件是预防贝类疾病的关键,要注意定期检测水质指标,保持水体清洁和循环,避免有毒物质的入侵。
2.疫病防治贝类养殖过程中常会遇到贝壳变软、贝肉变色等疾病。
滩涂贝类高产养殖经验
种, 放养 量 为 220 45 0k / m2牡 蛎 养 殖 , 5 ~ 0 g h ; 放 养壳长 2 m 的苗种 , ~3c 放养 量为 3 0  ̄3 0 00 0 750
k/ m 。 g h 2 ( 转第 5 下 9页)
混合 底 层 的 中低 潮 区, 行 畦 田化 的 围 网养 殖 。 进
对 养 殖多年 的老 化 滩涂 , 取深 耕 、 平 、 采 整 压
放养 量 为 7 0 l50 k / m , 潮 区 放 养 量 为 5 ~ 0 g h 2 低 1 0  ̄22 0k / m ; 色 蛤养 殖 , 养壳 长 l 0 5 g h 杂 5 放 ~
1 5c 50 0 0 . m、 0  ̄600粒/ g的苗种 , k 中潮 区放养量
贝类 因其独特 的鲜 味 , 受消 费者 的青 睐 , 深 市
场前 景看 好 。如今 , 展 滩涂 贝 类 养 殖成 为一 种 发
2 1 畦 田 的 整 修 .
对 已选 择好 的滩 涂 养殖 区滩 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进 行 翻 耕 、 整
新 兴的养 殖业 , 许 多养 殖 者获得 了 丰厚 的收益 。 使
然而, 随着 贝类 养 殖面 积 的增 多 , 近几 年来 , 涂 滩 贝类养殖 的病 害 问题 突 出 , 国各 沿 海 地 区均 出 全 现 过滩涂 贝类大 面积发 病和 死亡 的现 象 。笔 者利 用 工作之 便 , 多次深入 实地 调查探 索 , 初步 总结 出
平, 沿潮 流方 向将 滩面修 整成方 块式 、 马路形 的畦
具体做 法是 :
一
3 6 —
《 北渔业 ) 0 1 第 3期 ( 河 ) 1年 2 总第 2 7期 ) 0
滩涂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滩涂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滩涂是一种特殊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潜力。
滩涂养殖是一种独特的养殖方式,本文将介绍滩涂养殖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实施养殖计划。
正文:引言:滩涂,指位于海洋和内陆之间的浅水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滩涂地形特殊,具有海、陆交界区的特点,是海洋生物种类多样化和自然资源丰富的栖息地。
滩涂因其独特的环境条件和生态特质,成为了养殖业发展的热点区域。
本文将着重介绍滩涂养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开展养殖计划。
一、滩涂养殖的方法1. 选址:在滩涂养殖前,首先需要进行选址工作。
选择具有营养丰富的水质和适宜生物生长的区域,并关注当地政府的开发规划和环保要求。
2. 给排水:滩涂养殖区域的水文条件复杂,养殖者需要合理设计给排水系统,确保养殖区域的通水通畅,并定期清理水道,保持水流的流动性。
3. 养殖物种选择:滩涂适宜养殖的物种众多,如藻类、贝类、海螺等。
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养殖物种进行种养。
4. 人工饲养:养殖者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养殖动物的习性和生长规律,制定适当的饲养方案,并在养殖过程中注重水质的监测和管理。
二、滩涂养殖的注意事项1. 环境保护:滩涂生态脆弱,养殖者在开展养殖计划时必须遵守环保法规,避免污染滩涂环境。
同时,要加强生态修复,恢复滩涂自然生态系统。
2. 水质管理:滩涂养殖区水质变化较大,养殖者需要定期监测和处理水质,避免因水质污染导致养殖物种的疾病和大面积死亡。
3. 疾病防控:滩涂养殖物种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因素的威胁,养殖者需密切关注养殖物种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疫病防控,并遵循医学兽药使用规范。
4. 市场需求:在滩涂养殖过程中,养殖者要了解市场需求和动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养殖规模和品种结构,确保养殖产物的销售。
结论:滩涂养殖作为一种特殊的养殖方式,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本文从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两个方面对滩涂养殖进行了详细介绍,希望读者可以通过本文了解滩涂养殖的基本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养殖计划,为滩涂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贝类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贝类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贝类作为一种优质海产品,其养殖方式和注意事项对于贝类养殖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贝类养殖的常用方法,并详细说明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帮助养殖者实现稳定高产。
正文:一、贝类养殖的常用方法1. 海滩撒播法:这是贝类最常见的自然养殖方式之一。
养殖者将成熟的贝类母贝打入海滩,并留意排除外来捕食者,等待幼苗自行孵化。
这种方法成本较低,但产量相对较低且无法控制。
2. 水池养殖法:这是贝类养殖者常用的人工养殖方式。
养殖者们构建饲养池,可以通过控制水质、温度和食物来提高贝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这种方法需要额外投入一定资金,但效果更可控。
3. 包装冷冻法:这是一种在贝类育苗期间使用的方法。
养殖者将贝类母贝捕获,包装冷冻后运输到养殖场。
在养殖场中,母贝解冻并自然产出幼苗。
这种方法可以保证贝类的品种和数量。
二、贝类养殖的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养殖环境:贝类对水质要求较高,养殖者应选择清澈、富含营养物质的海域或养殖池。
水温对贝类生长也有较大影响,养殖者需要确保水温在适宜范围内。
2. 合理投喂和管理:贝类的食物以浮游生物为主,养殖者在投喂时要控制食物的量,以免过度投喂造成浑浊水质和生长不良。
此外,定期清理池塘或放置过滤网等也是必要的管理措施。
3. 防范外来捕食者和病害:贝类养殖过程中,需特别关注外来捕食者如螃蟹和鱼类等,采取保护措施,避免捕食造成巨大损失。
同时,贝类易受到某些病害的侵害,养殖者需进行防治,以保持养殖稳定。
4. 定期收获和交流合作:贝类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养殖者应根据贝类的生长情况,合理安排收获时间,避免资源浪费和贝类生长不全。
交流合作也是重要的,养殖者可与同行进行经验分享和资源互助,共同提高养殖效益。
结论:贝类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对于养殖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选取适合的养殖方法、注意环境、投喂管理、防范捕食者和病害、定期收获和与同行合作,都能帮助养殖者实现贝类的稳定高产,进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滩涂贝类健康养殖技术
滩涂贝类健康养殖技术哎呀,说到滩涂贝类健康养殖技术,这可真是个技术活儿,得慢慢来,不能急。
我有个朋友,老张,他可是个滩涂养殖的行家,我跟他学了不少东西。
咱们就聊聊他的故事,顺便说说这滩涂贝类健康养殖的技术。
老张的滩涂位于海边,那地方风景是真不错,但养殖起来可不简单。
首先,得选好地方,滩涂的水质、底质都得合适。
老张说,水质得清澈,不能有太多污染,底质得是沙质或者泥沙混合,这样贝类才能长得好。
接下来,就是选种了。
老张告诉我,选种得选那些适应性强、生长快、肉质好的品种。
他养的是文蛤,这玩意儿在他们那片滩涂上长得特别好。
选好种之后,就是投放了。
投放的时候,得注意密度,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稀。
太密了,贝类抢食,长得不好;太稀了,浪费资源。
老张说,他一般是按照每平方米放个几百个苗,这样刚刚好。
养贝类,还得注意饲料。
老张说,他用的是天然饲料,就是那些浮游生物啊、藻类啊什么的。
他说,这些天然饲料营养全面,贝类吃了长得快,肉质也好。
但是,也不能光靠天然饲料,有时候还得补充一些人工饲料,保证贝类的营养均衡。
说到这儿,就得提提病害防治了。
老张说,滩涂贝类最怕的就是病害。
他每年都得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有病害的迹象,就得赶紧采取措施。
他用的是一些生物制剂,说是对环境影响小,效果好。
他还说,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平时得多注意滩涂的卫生,保持水质清洁。
最后,就是收获了。
老张说,收获的时候得看季节,文蛤一般在春秋两季长得最好。
他收获的时候,都是人工去挖,这样能减少对滩涂的破坏,也能保护贝类。
你看,这滩涂贝类健康养殖技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简单。
老张这些年,就是靠着这些技术,把滩涂养殖做得风生水起。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做什么,都得用心,得讲究方法。
滩涂贝类健康养殖,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和爱护。
贝类增养殖
第一章绪论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经济贝类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贝类又称为软体动物。
第一节贝藻套养1、贝类与藻类混养,贝类的代谢产物为藻类提供了有机肥料,藻类光合作用排出的氧气,有利于贝类的呼吸。
2、贝类的生物沉积物对底栖藻类的生长具有刺激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营养盐循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3、贝类可以固碳,为其它生物提供生存场所。
第二节五次海洋海水养殖“五次浪潮”引领蓝色技术革命科技浪潮这5次浪潮发源于山东,成形于山东,迅速从山东沿海推向全国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堪称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又是科学技术惠及人民群众的光辉典范。
正因为有了海水养殖的5次浪潮,我国水产业才实现了“养殖高于捕捞”、“海水超过淡水”的两大历史性突破。
第一次:上世纪60年代,海洋藻类养殖浪潮天然海带只适应冷水生长。
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院士等为代表的山东海洋科技工作者对此进行了人工移植的科学研究。
使我国海带的总产量大幅度提升,迅速成为世界第一。
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带生产国,全世界80%的海带由我国生产。
第二次:上世纪80年代,海洋虾类养殖浪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瑞玉院士为代表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量关于对虾的调查研究工作。
80年代初,以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突破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
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
该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对虾产量世界第一。
第三次:上世纪90年代,海洋贝类养殖浪潮1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张福绥院士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海湾扇贝,并系统研究解决了在中国海域养殖海湾扇贝的一些生物学与生态学问题,突破了产业化生产的一整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技术,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三次浪潮。
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成果获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滩涂贝类增养殖技术报告
滩涂贝类增养殖技术报告
李曰中;安永菊
【期刊名称】《水产科学》
【年(卷),期】1996(015)004
【摘要】滩涂贝类增养殖技术报告李曰中,安永菊,张家尤(营口市水产科学研
究所,115000)关键词:滩涂贝类,增养殖,技术报告开展滩涂贝类增养殖、合理利用和改造现有滩涂的使用面积,增加养殖品种,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是目前发展海水养殖事业急不可待的研究课题。
...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李曰中;安永菊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8.3
【相关文献】
1.发展滩涂贝类养殖构建环境友好海水健康养殖体系--大连滩涂贝类健康养殖模式研究 [J], 张国范
2.滩涂贝类人工增养殖技术 [J], 苏亚云
3.敲响生物入侵警钟保护河口滩涂贝类资源——关于遏制大米草蔓延,保护滩涂贝
类资源的建议 [J], 杨建花;高小芹
4.柳叶湖商品鱼增养殖技术研究综合报告(摘要) [J], 涂福命;易季纯
5.中日鲑鱼类增养殖技术学术报告会将于北京举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贝类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贝类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贝类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海洋养殖业,其养殖方式多样,但都需要经过精心的管理和关注。
本文将介绍贝类养殖的常见方法和其中的注意事项,帮助养殖者了解如何提高贝类养殖的效果和产量,并解决养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正文:概述贝类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珍贵海产品,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备受人们的青睐。
贝类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种类繁多,包括蛤蜊、扇贝、贻贝等。
优质的养殖方法和合理的注意事项对于提高贝类养殖产量、保持水质和增加贝类品质至关重要,下面就将逐一介绍。
贝类养殖方法1. 水池养殖法水池是最常用的贝类养殖容器之一。
首先,选择合适的水池类型,如圆形、方形或长方形等。
其次,准备适合贝类养殖的底质,如砂粒、石头等,并保持底质的湿润程度。
接下来,将贝类种苗放入水池中,并控制适宜的温度和盐度。
最后,定期清理水池,保持水质清洁。
2. 海水养殖法贝类养殖的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海水进行养殖。
首先要选择适宜贝类生长的海域,并确保海域水质良好,无污染。
然后,准备养殖用的网箱,并投放贝类种苗。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监测海水质量、饵料投放和温度控制等因素,并及时解决养殖中的问题。
注意事项1. 水质管理水质是贝类养殖中关键的因素之一,要不断监测和调整水质。
避免水面积聚过多残渣,影响贝类生长。
同时,注意维持适宜的PH值、盐度和氧气含量,以促进贝类健康生长。
2. 饲料投放正确投放合适的饲料是贝类养殖中的关键步骤。
应根据贝类的特性和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饲料种类和投放量。
选择质量可靠的饲料,避免过度投放造成水体污染。
3. 病虫害防治贝类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因此防治病虫害是重要的注意事项之一。
定期观察贝类群体的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使用合适的药物或其他方法控制病虫害的传播,保障贝类的生长和品质。
4. 环境保护贝类养殖不仅需要关注贝类的养殖效果和产量,也要注重环境保护。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养殖过程对海洋生态系统没有影响。
贝类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贝类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贝类是一类经济价值较高、食用和养殖前景广阔的水产动物。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和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贝类养殖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介绍贝类养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适宜的水质和环境条件、饲料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等,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贝类养殖并提高养殖效益。
正文:一、选择适宜的水质和环境条件贝类对水质和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选择适合贝类生长的水体。
首先,水质应清澈透明,富含氧气,pH值应保持在7.8-8.2之间,温度适宜在15-25摄氏度。
其次,贝类的生长需要有适当的潮差和潮流,因此适合养殖的地点应该有明显的潮汐现象,同时避免污染源和急剧变化的水质。
二、合理的饲料管理贝类是过滤摄食动物,其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为食。
在饲养时,可以通过投放浮游动物或人工饲料来提供足够的营养供给。
常见的贝类饲料包括藻类、浮游生物和腐殖质等。
需要注意的是,饲料应该适量投喂,防止饲料过多造成水体污染和贝类互相竞争。
此外,定期检查饲料的质量,确保饲料符合贝类的食性,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益。
三、疾病预防与控制贝类养殖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疾病问题,如感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疾病,养殖户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保持水体的清洁和水质的稳定。
其次,注意饲料的卫生和质量,避免携带病原体的饲料进入养殖池塘。
另外,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有助于提高贝类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在疾病发生时,及时进行病害鉴定,并配合兽医进行治疗,以防止疾病扩散。
四、科学的养殖管理贝类养殖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良好的养殖管理者。
养殖户应该具备基本的贝类知识和养殖技能,熟知贝类的生长特点和生物学习性,同时掌握养殖过程的基本技术。
比如,适时进行贝类的换壳和分级,提供适宜的生长空间和食源,有助于促进贝类的生长发育。
此外,对于不同品种的贝类,还需要采用相应的养殖方法和管理措施,养殖户应随时关注最新的养殖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养殖效益。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27
③方法:近江牡蛎在肥育场上的排列以行列式为主要形式。也有的地 区将牡蛎连同采苗器一起放到河口附件深水地方。近年来有的还采用 了浮筏吊养的肥育方法
④效果:肥育时间40-60天,鲜出肉率达15%以上即符合商品要求,经 过吊养肥育的牡蛎,产量可提高50%以上。
⑤密度:为了保证牡蛎有充足的饵料,肥育密度要小,一般每亩养成 区的固着器可扩大3倍面积进行肥育。
分植:冬春季生长期,分散摆成梅花形,促长; 并拢:夏季生长停滞期,为防台风,块与块并拢,秋季再分植。
2)防洪:靠近河口的场地,在盛夏多雨季节,须注意防止洪水流入, 或围堤挖沟抗洪,或将牡蛎移向高盐度的深水海区进行暂养。
3)越冬:在北方养殖的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一般都要经过2-3个 冬季结冰期,将可能受到威胁的牡蛎向深水移植,免受冰堆的冲击造 成牡蛎死亡,使其安全越冬。
滩场地投石块20000-25000千克/亩,如投蛎壳则投放10000-10500千克/ 亩;深水场地投石块20000-22500千克/亩。
(4)养成期的管理工作 1)翻石(移石):就是用蛎钩移动一下砺石的位置。 ①移托:2~3次/年,把附着基从原位移至空行处;
作用:防下陷造成死亡;改善生活环境;增加海区营养盐;增产 5~10%每次。 ②分植与并拢:石块、砺壳,
(一)潮间带养成法 2.投石养殖 (1)场地的整理 1)生长期较短的褶牡蛎可在采苗场就地分散养成。 2)生长期较长的近江牡蛎,若在采苗场养成,由于每年都有新的蛎苗
固着,不仅影响原有牡蛎的正常生长,而且有许多没有长成的幼蛎在 收获时一起采捕,也影响贝苗的利用,所以要要移到养成场养成。
3)在选好的滩涂上,清理杂石、定好界限。在大潮干潮时,在滩涂上 筑畦开沟,使畦面稍隆起,略向两边倾斜,以疏通水流,不致积水和 隐藏敌害生物,同时增强底质硬度。一般畦的两侧,各有一条深3040cm,宽80-100cm的通水沟。每畦宽2-3m,畦长一般7-10m,畦间隔 1m左右,方便来往交通和管理操作。
滩涂养殖
建议与对策
滩涂养殖业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环境的负担。我们要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合 理利用滩涂资源,保护沿海滩涂环境。因此,应在规范滩涂养殖业方面下功夫,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一,合理规划,发展生态养殖模式。要根据滩涂的底质条件、水质条件、海区生物组成等因素,对滩涂养 殖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调整养殖结构,最好对滩涂进行分区养殖。
第二,大力推进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生物修复技术是一门发展较为成熟的技术手段,是治理环境污 染的有效措施。因此应开展滩涂养殖环境生物修复的改进和研究,同时还应该借助现代生物技术,构建并生产高 效的基因工程菌,用以快速高效地降解养殖环境中的污染物,恢复滩涂养殖环境,推动我国滩涂养殖业的发展。
第三,加强对滩涂养殖区的监测和管理。对滩涂养殖区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长期的监测,预防海区重大灾害 的发生。并要加强养殖区的规划和管理,制定详细的养殖发展规划,执行有关养殖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和综 合利用海岸带管理条例,评价各养殖区的养殖容量和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水产种苗、饲料、药物质量进行 严格管理,对养殖用药和养殖产品安全进行管理,对养殖者进行养殖科学教育指导和技术培训等。
但如果养殖物种超过养殖环境的负荷能力,养殖区生态环境将会受到影响。以水产养殖大省浙江省为例,近 年来,浙江省沿海滩涂贝类养殖业发展很快,但由于在养殖规模、养殖方式和养殖品种方面缺乏必要的规划和控 制,加上养殖技术、饲料加工、水产动物免疫和病源生物研究与疾病防治的滞后,给近岸局部海域的生态环境带 来负面影响,水域营养指标升高,下层水体贫氧,底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升高,有害微生物和嗜污生 物占优势,海洋环境富营养化程度加重。
环境中生物组成
环境中的微生物组 成
贝类养殖技术
贝类养殖技术贝类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包括蛤蜊、扇贝、牡蛎、蛏子等多种贝类。
通过合理的养殖技术,可以提高贝类的养殖效率和产量,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以贝类养殖技术为主题,探讨贝类养殖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一、水质管理良好的水质是贝类养殖成功的关键。
贝类对水质要求较高,需要适宜的温度、盐度和氧气含量。
为了保证养殖水体的良好质量,养殖人员应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调整。
同时,要避免养殖区域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以免对贝类的生长和生存造成影响。
二、选种与繁育选种是贝类养殖的关键环节,选择适应当地环境和气候的贝类品种,能够提高养殖的成功率。
同时,还需要注意贝类繁殖的季节和温度条件,以便获得更好的繁殖效果。
根据所选品种的繁育方式,可以选择人工繁殖或者利用天然资源进行引种。
通过科学的选种和繁育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繁殖周期,提高贝类的产量和质量。
三、养殖环境建设贝类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
在养殖环境的建设中,应根据不同贝类的特点,合理规划养殖区域的布局和底质类型。
同时,要注意水流和水深的控制,以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此外,还可以利用渡槽、网箱等设施,增加贝类的附着面和栖息空间,促进其生长发育。
四、饲料管理贝类的饲料主要来源于自然环境中的浮游生物,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在饲料管理上,可以通过适当调节水质、增加饵料投放量和投放频次来促进贝类的摄食和生长。
此外,还可以使用人工合成饵料,如浮游动物培养液、微藻培养液等,提供贝类所需的养分,促进其快速生长。
五、病害防治贝类养殖中常常面临着病害的威胁,如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
在病害防治上,可以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定期进行病害监测和病害防治措施的实施。
同时,对于病死贝类的处理也需要及时进行,以防止病害扩散。
六、收获和销售贝类的收获时间主要取决于其生长周期和市场需求。
在收获前,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规格要求,对贝类进行分级和筛选。
收获后,要及时将贝类存放在清洁、透气的容器中,并进行合理的贮存管理。
滩涂泥蚶养殖技术
• • • • • • • •
• • 50100cm,把蚶田围起,土坝有一排水口,坝内四周为环沟,中间为蚶田,高度低于土坝20--30cm,蚶田每块面积以1亩为宜略正方形。 也可根据地形而宜,一般面积大,土坝挡水范围大且不易管理。 蚶塘结构如图所示包堤坝、缓冲沟、挡水坝、水门及塘面(蚶田)。 堤坝高矮应海区而定,基宽3m,上顶圆滑;缓冲沟宽0.5-1.0m,深0.2-0.3m,防止泥土堆积到塘面,造成蚶死亡;挡水坝修在水门内侧,一般高60cm,底宽150m,坝面宽 60cm,防止潮水直冲塘面;水门是潮水进出的通道,其控制塘内水位,要用混凝土或石料构建,以免被水冲塌。 2、放养密度 每年在4、5、6月份播放苗种,中间培育,每亩放养10-15kg苗种(即5001000颗/平方米),成贝养殖选用大规格(400-600颗/公斤)种苗每亩放养200--300公斤左右(即 100150颗/平方米)。
• • •
a、日常管理 做好防洪避淡工作:在雨季来到时,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蚶塘冲塌,引导洪水不往蚶田。在内湾河口塘地,海水严重变淡,要及时把泥蚶移至外海区,待雨季过后再搬回。 ①防暑、越冬:冬季水温低,应注意蓄水保温,经常检查堤坝,及时修复漏水,严寒期应增加蓄水深度。夏季烈日晒得蚶田积水,水温急剧上升,致使泥蚶灼伤死亡,因而 要及时维修蚶田,疏通沟渠,及时换水以及加大蓄水深度防暑。 ②日常观察,以调水肥水、培养饵料生物为主。用复合肥每亩2公斤,晴天泼洒肥水,也可直接投喂有机碎 屑(如小鱼虾糜),秋冬季起捕前可用豆浆泼洒投喂。 b、消除敌害 在养成期间应经常检查,蟹类、敌害鱼类、玉螺、短肌蛤等对泥蚶有害生物要及时清除。但这是要求说明一下,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希望不要用有机磷农药杀灭敌害生物而 污染环境。可采用人工驱逐、捕捉,及一些常规药物(强氯精、二氧化氯、茶子饼)清除敌害生物。 c、病害防治 泥蚶是较好管理的经济贝类,但也有暴发性死亡,主要预防治措:改善塘底质环境为主,用生石灰20公斤/亩,或光合细菌,二氧化氯等药物。 4、起捕 养殖规格在每公斤100200颗即可上市,泥蚶不潜入泥中,捕捞非常便利。
滩涂贝类养殖
滩涂贝类养殖生物科学B班张帆1050802047一.滩涂贝类的主要养殖方式目前我国滩涂贝类养殖主要有滩涂底播养殖和虾池养殖两种方法。
滩涂养殖主要是对已经具有资源的滩涂进行封养和管养以及适合贝类生长繁殖的滩涂进行移植。
滩涂养殖以缢蛏、毛蚶的养式也最为完善,分别建造蛏埕、蚶埕专门的小块滩涂进行农田作物似的养殖。
虾池养殖主要是利贝或鱼贝等的混养。
鱼虾的残饵及排出的粪便可以起到肥水作用,促使虾池内的浮游生物繁生,富的饵料;而贝类通过滤食,又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使两者在同一水体中互相促进,共同生长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养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养殖的主要问题是苗种的供给不足和养殖病害。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对苗种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苗种价格也相应上升,过高的苗种价格限制了养殖规模的继续扩大。
同时养殖病害问题也日益严重,死亡率非常高,有些滩涂甚至出现了绝产。
养殖风险加大,致使养殖者对滩涂养殖顾虑重重,不敢大规模投入。
养殖中的病害已成为滩涂养殖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养殖规模的扩大。
和N-苯基-2-萘胺,这是高等水生植物克藻的直接证据。
水生植物修复相对于其他修复技术方式有着自身的优点:适用于大面积、低浓度的污染位点,成本低;适用范围广,可处理多种污染物和多种环境;是一个自然过程,安全性更高;收获相对容易,而且有相当的种类可获得额外的经济效益。
三.育苗研究现状目前我国主要养殖的滩涂贝类的人工育苗都取得了成功,一般有土池育苗和室内工厂化育苗两种方式。
幼虫培育是贝类人工育苗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它也是决定人工育苗能否成功的环节。
因此,幼虫培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幼虫培养应主要从幼虫培养的密度、适宜的饵料种类和饵料浓度、水温、盐度、光照、海水的溶氧和PH、原生动物侵害及细菌性疾病等方面考虑。
浮游幼虫的培养密度是否适宜,也会直接影响人工育苗的成败。
对于双壳类,其幼虫个体较小,因此,培养密度一般比较高,每毫升水体可含几个。
但对于腹足类,其幼虫个休一般比较大,初孵出的面盘幼虫常在200微米~300微米,因此,培养密度不能高,一般每毫升水体零点几个既可。
贝类养殖技术
贝类养殖技术贝类养殖技术以其高产、低投入、环保等特点,成为近年来渔业养殖的热点之一。
贝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或海底的软体动物,其品种繁多,如蛤蜊、扇贝、蚌类等。
下面将介绍贝类养殖技术方面的一些重要知识和方法。
1. 基础环境建设贝类养殖需要合适的生长环境,包括沉积物、水质、光照等因素。
首先,应选择富含有机物质的河流或海湾作为养殖场地,为贝类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其次,要进行适当的水体净化处理,确保水质清洁,无污染物质。
另外,贝类对光照也有一定要求,因此要保证充足的日照时间。
2. 种贝的选育与繁殖种贝的选育是贝类养殖中的关键步骤。
通过选择具有较好遗传特性的个体进行选育,可以提高贝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种贝的繁殖方法主要有人工授精、自然繁殖和组织培养等。
其中,人工授精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繁殖时间和生产数量。
3. 养殖管理与饲料供应养殖管理是贝类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合理管理可以提高产量,减少损失。
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水质监测、保持养殖区域的清洁和防止病害的发生。
此外,贝类的饲料供应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贝类喜欢过滤食物,因此可以通过定期投放适量的藻类或其他适合贝类消化的饲料来满足其需求。
4. 病害防治贝类养殖中常常会发生病害问题,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
病害的发生对养殖业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要加强养殖过程中的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例如,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或者采用生物控制的方法,引入天敌来控制病原体的繁殖。
5. 贝类收获和加工贝类养殖的最终目的是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并使其能够商业化生产。
贝类的收获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法,以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
一般来说,贝类收获后需要进行简单的加工,如清洗、去沙等处理,以便更好地保存和销售。
在贝类养殖技术的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养殖区域的环境污染、病害的频发、市场需求的波动等。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技术的创新来解决。
同时,贝类养殖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提高渔业产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编辑 陶世雨健康养殖—海水篇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供稿)
我国有近2亿亩近海滩涂,发展滩涂贝类养殖空间广阔,而且滩涂贝类种类多,适应能力强,大多可鲜活销售,为海鲜市场的主打品种。
由于滩涂贝类大多潜居于潮间带或潮下带滩涂泥沙底质中,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食,食物链短,生态效率高,为海洋“食草动物”,是环境的清洁者;由于其在底质中的运动和摄食活动,有利于底质环境有机物逐渐降解和释放,可减缓其突发性危害,还可缓解赤潮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
所以,滩涂贝类养殖具有经济、环保和生态意义。
近年来,滩涂贝类的养殖发展比较迅猛,养殖面积在不断扩大,养殖种类在逐渐增多,养殖产量也在逐年提高,滩涂贝类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一个生长点。
今后,滩涂贝类养殖应该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通过技术的系统集成,突破大规模苗种培育、高效中间育成和安全海区养殖关键技术,构建环境友好的滩涂贝类健康养殖体系。
一、增产增效情况
通过健康养殖技术,可以进一步改善养殖水体的理化指标,达到渔业水质标准,使养殖贝类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正常的生长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使贝类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因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大下降,养殖成本显著降低,养殖效益有显著提高。
二、技术要点
1.养殖海区的选择 一般选择风平浪静、潮流通畅的滩涂。
滩面要平坦广阔、略有倾斜,大小潮水都能淹没和干露,虾池、潮沟等沙泥底质的地方均可作为养成场所。
滩涂贝类养成场所的底质以沙泥质为主,沙的含量应在60%以上,当然沙的含量也应视不同的养殖种类而定。
为确保种苗有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在播苗之前应将虾池、蚶田、蛏埕和滩面翻松,以利于种苗潜入地表。
如有洼地应整平,防止夏季落潮水温升高引起苗种死亡。
此外,苗种播放前应清除玉螺、蛇鳗、海鲇和蟹类等敌害生物。
2.修复并改良滩涂底质 通过采取翻耕、整平和压沙等滩质改良措施及修复和调控技术,提高滩涂的通透性,优化滩涂养殖环境,使滩涂的生产能力得到恢复。
3.贝类良种繁育
①采捕天然苗 在贝类繁殖产卵季节,采捕自然附着在海区滩涂上的天然苗种,集中暂养培育或运输到其他滩涂上放养。
②海区半人工采苗 在贝类自然繁殖的海区,根据其繁殖附苗习性,通过人工选择和
之一
52 《中国水产》2008年第6期
实习编辑 陶世雨健康养殖—海水篇
构筑种苗场以及“平畦预报”进行采苗。
③室外土池人工育苗(半人工育苗) 通过对亲贝催产而获得大量成熟精卵,并使其结合授精分裂发育为浮游幼虫,再放到海边露天土池中,经过人工的精心管理培育到稚贝。
④室内人工育苗(工厂化人工育苗) 从亲贝选择、促熟蓄养、诱导排放精卵、授精、幼虫培育及采苗均在室内,而且是在人工控制下进行的苗种培育。
4.播种 贝类种苗的播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水播,当海水涨满潮时用铁锹均匀地将苗种撒入水中,这种播苗方式种苗的成活率比较高,缺点是因潮流或风等因素影响,使苗种不容易播撒均匀;另一种方法是干播,即在滩面露出时将苗种均匀地撒在滩面上,一般选择大潮水早晚退潮时进行,但应注意苗种在滩面上干露的时间不易过长。
播种数量和密度要考虑到水域中的饵料和滩涂的质地结构,以及其他贝类的资源量。
同时,还应根据苗种大小和放养面积而定。
一般情况下,水中饵料生物丰富,质地又疏松可适当多播苗;反之,则少播苗。
大规格的苗种可多播;小规格的苗种可少播。
低潮区播养密度可大一些;中高潮区则密度小一些。
5.养殖管理 苗种播完后,能否取得丰产丰收,管理也很重要。
在滩涂贝类的增养殖过程中,要从事日常技术方面的管理,包括定期测定温度、盐度,定期取样观察和测量贝壳的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做好生产记录和用药记录,经常巡视养殖区域,注意堤坝、围埂和围网的防漏。
对养殖区域内的敌害生物定期防除,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和处理。
若苗种质量差或漏播,应重新及时补苗。
三、适宜区域
全国滩涂地区。
之二
龚孟忠 福建省宁德市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管理站 352100
缢蛏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作为2006年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承担的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示范县主推技术,为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链,共建立了200户科技示范户。
通过示范,2007年蕉城区科技示范的单位面积产量指标提高到580kg/亩以上,比前3年的平均单产410kg/亩提高25%以上,实现了规模化养殖无公害、健康、高效的生态渔业,现将有关技术措施简述如下:
一、养殖环境
1.产地环境选择 养殖池应建造在潮流畅通,进水口位于低潮线以下的沿海滩涂地区,以便在最低潮时仍能进水。
排灌方便,进排水分开,地理环境符合GB/T18407.4的要求。
水质清新,符合GB11607、 NY5052的要求。
缢蛏属广盐广温性种类。
生活在南方的缢蛏,在39℃条件下仍能生活一段时间。
生长适温为8℃~30℃。
海水比重在1.005~1.020时缢蛏活动能力强,比重1.003以下和1.022以上时对缢蛏活动都产生不利影响,pH在7.8~8.4之间缢蛏生长状况较好。
从适盐的情况看,河口处的缢蛏生长快,产量高。
2.池塘构造 场所应选择水流畅通、风浪小、滩涂平坦的内湾。
位于中潮区上部到高潮区下部。
池塘不漏水,底质埕面以稳定的泥砂质、砂泥质和软泥质为宜。
池塘防浪主堤应有较强的抗风浪能力。
堤高在当地历年最高潮位1m以上,堤顶宽度2m以上。
池塘面积在30亩~210亩之间。
深度为缢蛏养殖池水深10cm以上。
3.放养前准备 清除过厚淤泥,曝晒塘底,整修沟垄、塘埂、闸门。
清淤整池后,应清除敌害生物、致
《中国水产》2008年第6期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