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第12章 经水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灵枢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俞;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俞;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趾次趾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经水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经水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十二篇经水本篇“经水”主要介绍了十二经和十二水的相互配合情况,并进而分述了手足阴阳各经最适当的进针深度和留针时间,所以篇名叫做"经水"。

本篇运用古代版图上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十二条河流的大小、深浅、广狭、长短来比喻人体中十二经脉各自之不同的气血运行状况。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

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合而以治奈?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

【提要】本段介绍了十二经脉与自然界之十二条河流以及人体内之五脏六腑的对应情况。

【注释】[1]十二经水就是指古代版图上十二条较大的河流。

《管子•水地》认为水,就是大地的血气;其相对于大地的意义,就像经脉之中流通的气血相对于人体的意义一样。

十二水,在此主要是以其川流不息的样子,来比喻经脉受血而周流于人体的状态,因此称为经水。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在外与自然界的十二条河流相对应,在内则分别连属于五脏六腑。

然而,十二条河流分布于各地,其面积的大小,水位的深浅,河床的广狭,以及源头的远近等都各不相同;五脏六腑分布在体内,其位置的高低,形态的大小,受纳水谷精微之气的多少也各不相等,那么,这两者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同时,江河受纳地面上的水流而通行各处;五脏集合精神气血魂魄等而加以闭藏;六腑受纳饮食水谷而加以传化,吸收精微之气而布扬全身;经脉受纳血液而营灌全身。

如果想把以上这些情况结合起来,而运用到治疗上,又应该怎样去做呢?还有,在治疗时,如何才能把握住针刺的深度以及施灸的壮数呢?关于上面这些问题。

你可以都解释给我听一下吗?【原文】岐伯答日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

黄帝内经目录

黄帝内经目录

目录黄帝内经——灵枢、素问黄帝内经:灵枢┅┅┅┅┅┅┅┅┅┅┅┅┅┅┅┅┅┅┅┅┅1九针十二原第一┅┅┅┅┅┅┅┅┅┅┅┅┅┅┅┅┅┅┅┅┅1本输第二┅┅┅┅┅┅┅┅┅┅┅┅┅┅┅┅┅┅┅┅┅3 小钍解第三┅┅┅┅┅┅┅┅┅┅┅┅┅┅┅┅┅┅┅┅┅5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6 根结第五┅┅┅┅┅┅┅┅┅┅┅┅┅┅┅┅┅┅┅┅┅9 寿夭刚柔第六┅┅┅┅┅┅┅┅┅┅┅┅┅┅┅┅┅┅┅┅┅10 官针第七┅┅┅┅┅┅┅┅┅┅┅┅┅┅┅┅┅┅┅┅┅11 本神第八┅┅┅┅┅┅┅┅┅┅┅┅┅┅┅┅┅┅┅┅┅13 终绐第九┅┅┅┅┅┅┅┅┅┅┅┅┅┅┅┅┅┅┅┅┅13 经脉第十┅┅┅┅┅┅┅┅┅┅┅┅┅┅┅┅┅┅┅┅┅16 经别第十一┅┅┅┅┅┅┅┅┅┅┅┅┅┅┅┅┅┅┅┅21 经水第十二┅┅┅┅┅┅┅┅┅┅┅┅┅┅┅┅┅┅┅┅┅22 经筋第十三┅┅┅┅┅┅┅┅┅┅┅┅┅┅┅┅┅┅┅┅┅23 骨度第十四┅┅┅┅┅┅┅┅┅┅┅┅┅┅┅┅┅┅┅┅┅25 五十营第十五┅┅┅┅┅┅┅┅┅┅┅┅┅┅┅┅┅┅┅┅┅25 营气第十六┅┅┅┅┅┅┅┅┅┅┅┅┅┅┅┅┅┅┅┅┅26 脉度第十七┅┅┅┅┅┅┅┅┅┅┅┅┅┅┅┅┅┅┅┅┅26 营卫生会第十八┅┅┅┅┅┅┅┅┅┅┅┅┅┅┅┅┅┅┅┅┅27 四时气第十九┅┅┅┅┅┅┅┅┅┅┅┅┅┅┅┅┅┅┅┅┅28 五邪第二十┅┅┅┅┅┅┅┅┅┅┅┅┅┅┅┅┅┅┅┅┅28 寒热病第二十一┅┅┅┅┅┅┅┅┅┅┅┅┅┅┅┅┅┅┅┅┅29 癞狂病第二十二┅┅┅┅┅┅┅┅┅┅┅┅┅┅┅┅┅┅┅┅┅30 热病第二十三┅┅┅┅┅┅┅┅┅┅┅┅┅┅┅┅┅┅┅┅┅31 厥病第二十四┅┅┅┅┅┅┅┅┅┅┅┅┅┅┅┅┅┅┅┅┅32 病本第二十五┅┅┅┅┅┅┅┅┅┅┅┅┅┅┅┅┅┅┅┅┅33杂病第二十六┅┅┅┅┅┅┅┅┅┅┅┅┅┅┅┅┅┅┅┅┅34 周痹第二十七┅┅┅┅┅┅┅┅┅┅┅┅┅┅┅┅┅┅┅┅┅35 口问第二十八┅┅┅┅┅┅┅┅┅┅┅┅┅┅┅┅┅┅┅┅┅35 师传第二十九┅┅┅┅┅┅┅┅┅┅┅┅┅┅┅┅┅┅┅┅┅36 决气第三十┅┅┅┅┅┅┅┅┅┅┅┅┅┅┅┅┅┅┅┅┅37 肠胃和三十一┅┅┅┅┅┅┅┅┅┅┅┅┅┅┅┅┅┅┅┅┅38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38 海论第三十三┅┅┅┅┅┅┅┅┅┅┅┅┅┅┅┅┅┅┅┅┅39 五乱第三十四┅┅┅┅┅┅┅┅┅┅┅┅┅┅┅┅┅┅┅┅┅39 胀论第三十五┅┅┅┅┅┅┅┅┅┅┅┅┅┅┅┅┅┅┅┅┅40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41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41 逆顺肥瘦三十八┅┅┅┅┅┅┅┅┅┅┅┅┅┅┅┅┅┅42 血络论第三十九┅┅┅┅┅┅┅┅┅┅┅┅┅┅┅┅┅┅43 阴阳清浊第四十┅┅┅┅┅┅┅┅┅┅┅┅┅┅┅┅┅┅43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44 病传第四十二┅┅┅┅┅┅┅┅┅┅┅┅┅┅┅┅┅┅44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45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41 外揣第四十五┅┅┅┅┅┅┅┅┅┅┅┅┅┅┅┅┅┅47 五变第四十六┅┅┅┅┅┅┅┅┅┅┅┅┅┅┅┅┅┅47 本藏第四十七┅┅┅┅┅┅┅┅┅┅┅┅┅┅┅┅┅┅48 禁服第四十八┅┅┅┅┅┅┅┅┅┅┅┅┅┅┅┅┅┅50 五色第四十九┅┅┅┅┅┅┅┅┅┅┅┅┅┅┅┅┅┅51 论勇第五十┅┅┅┅┅┅┅┅┅┅┅┅┅┅┅┅┅┅52 背腧第五十一┅┅┅┅┅┅┅┅┅┅┅┅┅┅┅┅┅┅53 卫气第五十二┅┅┅┅┅┅┅┅┅┅┅┅┅┅┅┅┅┅53 论痛第五十三┅┅┅┅┅┅┅┅┅┅┅┅┅┅┅┅┅┅54 天年第五十四┅┅┅┅┅┅┅┅┅┅┅┅┅┅┅┅┅┅54逆顺第五十五┅┅┅┅┅┅┅┅┅┅┅┅┅┅┅┅┅┅55 五味第五十六┅┅┅┅┅┅┅┅┅┅┅┅┅┅┅┅┅┅55 水胀第五十七┅┅┅┅┅┅┅┅┅┅┅┅┅┅┅┅┅┅56 贼风第五十八┅┅┅┅┅┅┅┅┅┅┅┅┅┅┅┅┅┅56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57 玉版第六十┅┅┅┅┅┅┅┅┅┅┅┅┅┅┅┅┅┅58 五禁第六十一┅┅┅┅┅┅┅┅┅┅┅┅┅┅┅┅┅┅59 动输第六十二┅┅┅┅┅┅┅┅┅┅┅┅┅┅┅┅┅┅59 五味论第六十三┅┅┅┅┅┅┅┅┅┅┅┅┅┅┅┅┅60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61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62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63 行针第六十七┅┅┅┅┅┅┅┅┅┅┅┅┅┅┅┅64 上膈第六十八┅┅┅┅┅┅┅┅┅┅┅┅┅┅┅┅┅65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65 寒热第七十┅┅┅┅┅┅┅┅┅┅┅┅┅┅┅┅┅66 邪客第七十一┅┅┅┅┅┅┅┅┅┅┅┅┅┅┅┅┅66 通天七十二┅┅┅┅┅┅┅┅┅┅┅┅┅┅┅┅┅68 官能第七十三月┅┅┅┅┅┅┅┅┅┅┅┅┅┅┅┅┅69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70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71 卫气行第七十六┅┅┅┅┅┅┅┅┅┅┅┅┅┅┅┅73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74 九针论第七十八┅┅┅┅┅┅┅┅┅┅┅┅┅┅┅┅75 岁露论第七十九┅┅┅┅┅┅┅┅┅┅┅┅┅┅┅┅77 大惑论第八十┅┅┅┅┅┅┅┅┅┅┅┅┅┅┅┅78 痈疽第八十一┅┅┅┅┅┅┅┅┅┅┅┅┅┅┅┅79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82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83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84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86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87 阴阳离合篇第六┅┅┅┅┅┅┅┅┅┅┅┅┅┅┅┅90 阴阳别论篇第七┅┅┅┅┅┅┅┅┅┅┅┅┅┅┅┅91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93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93 五藏生成篇第十┅┅┅┅┅┅┅┅┅┅┅┅┅┅┅┅94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95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96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96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97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98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98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99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月┅┅┅┅┅┅┅┅┅┅┅┅┅┅102 玉机真藏论篇章第十九┅┅┅┅┅┅┅┅┅┅┅┅┅┅103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106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107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108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110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111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111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112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113 通平虚实论篇第二十八┅┅┅┅┅┅┅┅┅┅┅┅┅┅115 太阴阳明论篇章第二十九┅┅┅┅┅┅┅┅┅┅┅┅┅116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117刺热论篇第三十二┅┅┅┅┅┅┅┅┅┅┅┅┅┅┅118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119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120 疟论篇第三十五┅┅┅┅┅┅┅┅┅┅┅┅┅┅┅121 刺疟篇第三十六┅┅┅┅┅┅┅┅┅┅┅┅┅┅┅123 气劂论篇第三十七┅┅┅┅┅┅┅┅┅┅┅┅┅┅┅124 欬论篇第三十八┅┅┅┅┅┅┅┅┅┅┅┅┅┅┅124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125 腹中论篇第四十┅┅┅┅┅┅┅┅┅┅┅┅┅┅┅127 刺腰论痛篇第四十一┅┅┅┅┅┅┅┅┅┅┅┅┅┅┅128 风论篇第四十二┅┅┅┅┅┅┅┅┅┅┅┅┅┅┅129 痹论篇第四十三┅┅┅┅┅┅┅┅┅┅┅┅┅┅┅130 痿论篇第四十四┅┅┅┅┅┅┅┅┅┅┅┅┅┅┅131 厥论篇第四十五┅┅┅┅┅┅┅┅┅┅┅┅┅┅┅132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133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134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135 脉解篇第四十九┅┅┅┅┅┅┅┅┅┅┅┅┅┅┅136 刺要论篇第五十┅┅┅┅┅┅┅┅┅┅┅┅┅┅┅137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138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38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39 针解篇第五十四┅┅┅┅┅┅┅┅┅┅┅┅┅┅┅139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140 皮部论篇章第五十六┅┅┅┅┅┅┅┅┅┅┅┅┅┅┅141 经络论第篇第五十七┅┅┅┅┅┅┅┅┅┅┅┅┅┅┅142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142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144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148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149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152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154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155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157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159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162 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165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70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182 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191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191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192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193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194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195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196。

《黄帝内经》灵枢 ● 经水篇第十二

《黄帝内经》灵枢 ● 经水篇第十二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篇第十二*导读:【题解】本篇运用古代版图上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十二条河流的大小、深浅、广狭、长短来比喻人体中十……【题解】本篇运用古代版图上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十二条河流的大小、深浅、广狭、长短来比喻人体中十二经脉各自之不同的气血运行状况。

因为本篇主要介绍了十二经和十二水的相互配合情况,并进而分述了手足阴阳各经最适当的进针深度和留针时间,所以篇名叫做"经水"。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

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合而以治奈?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

【提要】本段介绍了十二经脉与自然界之十二条河流以及人体内之五脏六腑的对应情况。

【注释】[1]十二经水就是指古代版图上十二条较大的河流。

《管子水地》认为水,就是大地的血气;其相对于大地的意义,就像经脉之中流通的气血相对于人体的意义一样。

十二水,在此主要是以其川流不息的样子,来比喻经脉受血而周流于人体的状态,因此称为经水。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在外与自然界的十二条河流相对应,在内则分别连属于五脏六腑。

然而,十二条河流分布于各地,其面积的大小,水位的深浅,河床的广狭,以及源头的远近等都各不相同;五脏六腑分布在体内,其位置的高低,形态的大小,受纳水谷精微之气的多少也各不相等,那么,这两者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同时,江河受纳地面上的水流而通行各处;五脏集合精神气血魂魄等而加以闭藏;六腑受纳饮食水谷而加以传化,吸收精微之气而布扬全身;经脉受纳血液而营灌全身。

如果想把以上这些情况结合起来,而运用到治疗上,又应该怎样去做呢?还有,在治疗时,如何才能把握住针刺的深度以及施灸的壮数呢?关于上面这些问题。

《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二

《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二

《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二卷十二九针论篇第七十八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

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一者,天也。

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

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

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二者,地也。

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

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竭。

三者,人也。

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脉也。

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四者,时也。

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痼病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锐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

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六者,律也。

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七者,星也。

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

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八者,风也。

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

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

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九者,野也。

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

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

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挺,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

黄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岐伯曰:一曰镵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释义

《灵枢·九针十二原》释义

《灵枢·九针⼗⼆原》释义《灵枢·九针⼗⼆原》原⽂:黄帝⽈: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岐伯⽈:五脏五腧,五五⼆⼗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六腧。

经脉⼗⼆,络脉⼗五,凡⼆⼗七⽓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为经,所⼊为合,⼆⼗七⽓所⾏,皆在五腧也。

节之交,三百六⼗五会,知其要者,⼀⾔⽽终,不知其要,流散⽆穷,所⾔节者,神⽓之所游⾏出⼊也,⾮⽪⾁筋⾻也。

观其⾊,察其⽬,知其散复。

⼀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御之,⽓⾄⽽去之。

凡将⽤针,必先诊脉,视⽓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五脏之⽓,已绝于内,⽽⽤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

重竭必死,其死也静。

治之者辄反其⽓,取腋与膺。

五脏之⽓,已绝于外,⽽⽤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

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

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不去,则精泄;害中⽽去,则致⽓。

精泄则病益甚⽽恇,致⽓则⽣为痈疡。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原,⼗⼆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

五脏有疾,当取之⼗⼆原。

⼗⼆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五节⽓味也。

五脏有疾也,应出⼗⼆原。

⽽原各有所出。

明知其原,睹其应,⽽知五脏之害矣。

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

阳中之太阳,⼼也,其原出于⼤陵,⼤陵⼆。

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

阴中之⾄阴,脾也,其原出于太⽩,太⽩⼆。

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

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

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

凡此⼗⼆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

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

或⾔久疾之不可取者,⾮其说也。

夫善⽤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

疾虽久,犹可毕也。

⾔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刺诸热者,如以⼿探汤;刺寒清者,如⼈不欲⾏。

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正往⽆殆,⽓下乃⽌,不下复始也。

《黄帝内经》--十二经筋

《黄帝内经》--十二经筋

《黄帝内经》--十二经筋《黄帝内经》--十二经筋中医学认为:经筋,即人体筋肉系统之统称。

同经脉名称相对应,含义近似。

包含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及十二皮部。

以十二经筋为核心,它是总括人体全身皮肤、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的有机联体结构,并与经脉结城“筋与脉并为系”的有机联体,是机体的生物活性的庞大器官。

发挥“联缀百骸”、“维络周身”、“着藏经脉”,维护机体形体整体统一,护脏固腑,保持躯体正常“趋翔”活动等功能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经筋是指人体骨骼之间相联系的束状、带状的韧性极大的组织,称之为韧带、筋膜等。

现代意义的解释为:人体内具有一定走向及循行路线韧性极大的连系周身骨骼的组织。

十二经筋主要病症的临床表现一、手太阳经筋主病:1、手小指牵引肘内侧肱骨后缘疼痛;2、臂内侧及腋下作痛;3、绕肩胛而引颈部疼痛,耳中鸣响;4、痛势牵引颈部,影响眼部;5、颈筋拘急,致颈部发冷发热,颈部肿胀。

二、手少阳经筋主病:1、上肢外侧肌肉痉挛疼痛;2、牵引肩部、颈部及颊部疼痛;3、引起舌卷等。

三、手阳明经筋主病:1、食指、桡骨外侧、上臂外侧、肩前、颈侧、面颊部等处肌肉痉挛、疼痛;2、肩周炎,肩不能上举;3、颈部强直不能左右转动等。

四、手太阴经筋主病:1、拇指、尺骨内侧、上臂内前侧疼痛;2、肩前等处痉挛抽筋;3、胸前痛甚则为胃气上逆或横膈肌及纵隔肌痉挛以致吐血。

五、手少阴经筋主病:1、胸内痉挛,心下积块如有压迫感;2、肘关节屈伸不利;3、上肢内侧肌肉痉挛疼痛。

六、手厥阴经筋主病:1、中指、前臂内侧疼痛;2、上臂内侧面等处痉挛或胀痛,3、连及胸部肌肉紧张作痛或绞痛。

七、足太阴经筋主病:1、足大趾酸胀不适,牵引内踝痛,抽筋痛,膝内侧骨痛,2、大腿内侧牵引股部痛,阴器扭转痛;3、牵引脐、腹、两胁、胸两旁及脊柱痛。

八、足少阴经筋主病:1、主痉症、痫症。

2、足底痉挛;3膝内侧及会阴部经筋结聚处痉挛。

4、若筋病在背侧,身体不能前俯,5、筋病在胸腹侧,不能后仰。

精读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第十二

精读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第十二

精读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第十二何谓经水?经,当然是指人体的十条正经了;水,指的是人体内的行如山川河流运行一般的气血。

换言之,本文是借自然现象,来比喻人体。

即,本篇运用古代版图上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十二条河流的大小、深浅、广狭、长短来比喻人体中十二经脉各自之不同的气血运行状况。

因为本篇主要介绍了十二经和十二水的相互配合情况,并进而分述了手足阴阳各经最适当的进针深度和留针时间,所以篇名叫做"经水"。

精读内经.灵枢.经水第十二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

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岐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

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

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

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

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

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

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

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

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

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

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

手少阴外合济水,内属于心。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

12经水

12经水
黃帝曰:余聞之,快於耳不解於心,願卒聞之。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不可不察。足太陽外合清水,內屬於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內屬於膽。足陽明外合於海水,內屬於胃。足太陰外合於湖水,內屬於脾。足少陰外合於汝水,內屬於腎。足厥陰外合於澠水,內屬於肝。手太陽外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而水道出焉。手少陽外合於漯水,內屬於三焦。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手少陰外合濟水,內屬於心。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凡此五臟六腑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故天為之陰;漳以南者為陽,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此一隅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
岐伯答曰:善哉問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廣不可量,此之謂也。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其治以針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
經水第十二
黃帝問於岐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臟六腑。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臟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臟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穀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淺,灸之壯數,可得聞乎?
黃帝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淺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瀉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擦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灵枢

【题解】九针,是指古代针刺治疗所用的九种不同形状的针具;十二原,是指脏腑真气输注于体表的处所,也是治疗脏腑疾患的十二个要穴。

本篇详细明确地介绍了九针的名称、形状以及不同的用途;介绍了十二原穴的名称及其各自所应对的脏腑,并说明了五脏六腑有病,可以分别取用相应的十二原穴来进行治疗的道理。

所以本篇名为“九针十二原”。

【原文】皇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

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1》,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

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

异其章,别为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

【提要】本段讲撰写针经的目的。

【注释】《1》毒药:古人将一般可以治疗疾病的药石通称为毒药。

【白话解】皇帝对岐伯说;我将百姓视为自己的子女,养育他们,并征收他们的钱粮赋税。

我怜悯他们时常不能生产自给,还接连不断地生病。

对于疾病的治疗,我想使他们避免遭受药物、砭石的伤害,而仅用微小的针,刺入肌肤,就可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使气血在经脉中逆顺运行、出入离合循行无阻。

从而治愈疾病。

同时,为了把这种疗法传到后世去,就必须明确地制定出使用法则,而使它永远不会湮没,历久而不失传;并且这个法则还应该是容易运用而不容易忘记的。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其有纲有纪,清楚地分出章节,辨明表里关系,确定气血终而复始的循行规律。

而所用的针具也都要交代出具体的形状。

为此,我想综合以上的问题先著一部针经。

现在,我想听听你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原文】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

小针《1》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不离其空《2》,空中之机,清净而微,其来不客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黄帝内经·经水原文

黄帝内经·经水原文

黄帝内经·经水原文【题解】本篇运用古代版图上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十二条河流的大小、深浅、广狭、长短来比喻人体中十二经脉各自之不同的气血运行状况。

因为本篇主要介绍了十二经和十二水的相互配合情况,并进而分述了手足阴阳各经最适当的进针深度和留针时间,所以篇名叫做经水。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 ,而内属于五脏六腑。

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合而以治奈?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

【提要】本段介绍了十二经脉与自然界之十二条河流以及人体内之五脏六腑的对应情况。

【注释】[1]十二经水就是指古代版图上十二条较大的河流。

《水地》认为水,就是大地的血气;其相对于大地的意义,就像经脉之中流通的气血相对于人体的意义一样。

十二水,在此主要是以其川流不息的样子,来比喻经脉受血而周流于人体的状态,因此称为经水。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在外与自然界的十二条河流相对应,在内则分别连属于五脏六腑。

然而,十二条河流分布于各地,其面积的大小,水位的深浅,河床的广狭,以及源头的远近等都各不相同;五脏六腑分布在体内,其位置的高低,形态的大小,受纳水谷精微之气的多少也各不相等,那么,这两者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同时,江河受纳地面上的水流而通行各处;五脏集合精神气血魂魄等而加以闭藏;六腑受纳饮食水谷而加以传化,吸收精微之气而布扬全身;经脉受纳血液而营灌全身。

如果想把以上这些情况结合起来,而运用到治疗上,又应该怎样去做呢?还有,在治疗时,如何才能把握住针刺的深度以及施灸的壮数呢?关于上面这些问题。

你可以都解释给我听一下吗?【原文】岐伯答日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

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1],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灵枢经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脱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儒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隔循届三焦供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顺
!!!!!!!!!!!!!!!!!!!!!!!!!!!!!!!!!!!!!!!!!!!!!!!!!!!!!!!!!!"
目 录 ・ 1 ・
目录
黄帝灵枢经叙…………………………………………………001 卷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002 本输第二………………………………………………………005 小针解第三……………………………………………………008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010 卷二 根结第五………………………………………………………015 寿天刚柔第六…………………………………………………017 官针第七………………………………………………………019 本神第八………………………………………………………021 终始第九………………………………………………………022 经脉第十………………………………………………………026 经别第十一……………………………………………………033 经水第十二……………………………………………………034 卷三 经筋第十三……………………………………………………037 骨度第十四……………………………………………………040 五十营第十五…………………………………………………041 营气第十六……………………………………………………042
中国古典文化大成・古典著作卷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
出* 版: 学苑音像出版社 印* 刷: 北京密云红光印刷厂 开* 本: ’(# ((),,-’ ((* , $ ,印* 张: ,### 字* 数: "# , ### 千字 版* 次: "##, 年 ) 月第 , 版 印* 数: , & (, ### 书* 号: "%&’ % & ’’#(# & $"$ & ) 定* 价: "#’#! ## 元 ( 全 ,#) 册)

《黄帝内经》灵枢篇原文和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篇原文和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灵枢篇第一·九针十二原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

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

异其(篇)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

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

未赭(别本作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

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

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

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

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

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海论份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海论份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海论(一)份黄帝内经灵枢篇第海论 1本章《海论》讲明了十二经脉应十二经水合为“四海”,它们各有会聚与输注之处。

文中列举了四海有余和不足的症状,并提出“调其虚实”的治疗原则。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①乎。

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

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

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黄帝曰:远乎者,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阴阳表荥输②所在,四海定矣。

黄帝曰: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岐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黄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③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④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⑤不知其所病。

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⑥;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曰:余已闻逆顺⑦,调之奈何?岐伯曰:审守其俞,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

黄帝曰:善。

①四海:指自然界东南西北四海。

②荥输:指十二经脉的荥穴和输穴,这里专指四海所流注的穴位。

③悗息:胸中满闷,是气海穴有实证的主要症状之一。

④怫然:形容郁闷不舒的样子。

⑤狭然:形容自觉身体狭小的样子。

⑥轻劲多力,自过其度:轻快有力,行动无度,有精力过于旺盛、狂躁的感觉。

⑦逆顺:指异常和正常。

黄帝问岐伯道:你讲刺法时,总是离不开营卫气血。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十二篇经水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十二篇经水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十二篇经水.doc》本篇“经水”主要介绍了十二经和十二水的相互配合情况,并进而分述了手足阴阳各经最...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neijing/171439.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灵枢·经别》

《灵枢·经别》

《灵枢·经别》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

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翻译】黄帝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人身都与自然界的现象相适应,内有属阴的五脏分别相应着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方;外有属阳的六腑以应六律。

六律有阴有阳以应阴阳诸经,合于时令的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辰、十二经脉。

这就是五脏六腑和自然界现象相适应的情况。

十二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人体的生存、疾病的发生,以及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痊愈,都与经脉的作用有关。

初学医者必须学习这些经脉理论,即使是高明的医生也要留心经脉。

庸医认为经脉易学,而高明的医生却认为难以学精。

请问经脉在人体内离合出入的道路是怎样的?【原文】歧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翻译】岐伯稽首再拜回答说:问得很高明。

这些经脉离合出入道理是一般庸医往往忽略过去的,只有高明的医生才留心研究它。

我详细地说一下吧!【原文】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

【翻译】足太阳膀胱经的正经,别行入于膝腘窝中,其中有一道至尻下五寸处,别行上入肛门,内行腹中,属于膀胱本腑,再散行至肾脏,沿脊内上行,当心脏的部位入内而散;其直行的,从脊上出于项部,再入属于足太阳本经经脉。

这就是足太阳本经之外别行的一经。

【原文】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

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翻译】足少阴肾经的正经,行到膝腘窝中,别行与足太阳经相会合,上行至肾脏,当十四椎处,外出属于带脉;其直行的经脉,系于舌根,又出于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合。

十二经【水】穴合集|《黄帝内经》经脉锦集

十二经【水】穴合集|《黄帝内经》经脉锦集

十二经【水】穴合集|《黄帝内经》经脉锦集“五脏六腑所出之处……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六阴经中,【合】属【水】手三阴【水】(合)手三阴【水】穴皆在肘横纹中,肺、心包分别在肘横纹肱二头肌腱桡侧、尺侧,心经在肘横纹尺侧。

“合主逆气而泄”,皆可调肾,治气逆泄泻,滋阴,祛湿。

尺泽(手太阴肺经之水穴)(长按扫码,查看教学视频)•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常用于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少海(手少阴心经之水穴)(长按扫码,查看教学视频)•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常用于心痛、癔症等心病、神志病;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腋胁部痛;瘰疬。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之水穴)(长按扫码,查看教学视频)•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常用于心痛、心悸、善惊等心系病证;胃痛、呕血、呕吐等胃热病证;暑热病;肘臂挛痛,上肢颤动。

足三阴【水】(合)足三阴【水】穴皆在膝关节内侧,脾经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肝经、肾经分别在腘横纹内侧“大筋”之上、下。

“合主逆气而泄”,皆可调肾,治气逆泄泻,滋阴,祛湿。

阴陵泉(足太阴脾经之水穴)(长按扫码,查看教学视频)•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常用于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痛经、遗精;膝痛。

阴谷(足少阴肾经之水穴)(长按扫码,查看教学视频)•在膝后,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常用于阳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癫狂;膝股内侧痛。

曲泉(足厥阴肝经之水穴)(长按扫码,查看教学视频)•在膝部,腘横纹内侧端,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凹陷处。

•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阴痒、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小便不利;膝髌肿痛。

六阳经中,【荥】属【水】手三阳【水】(荥)手三阳【水】穴皆在掌指关节前下方凹陷处,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分别在食指桡侧、无名指尺侧、小指尺侧。

中国的阴阳及西方的因果

中国的阴阳及西方的因果

中国的“阴阳”与西方的“因果”内容提要:作为一种渗透于民族“思维结构”之中的传统观念,中国的“阴阳”与西方的“因果”一样,有着极为隐蔽、深刻而又持久的影响。

由于这一影响,使得中国古代在人体自然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中所取得的知识成果,以及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所建构的信仰体系,均呈现出与西方世界迥然不同的形态特征,并与之具有着相互补充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思维;结构;阴阳;因果一源自《周易》的“阴阳”观念,对中国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作为两性文化的观念符号,与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相联系(参见拙作《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而且还以一种更加潜在、更加抽象、同时也更加隐蔽的方式铸造着整个民族的“思维结构”,从而制约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作为一种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思维结构”同“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一样,也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历史成果。

所不同的是,这一成果较之“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有着更大的隐蔽性和抽象性,它甚至可被视为一种“无内容的形式”,是一种思维框架和心理定式。

然而,这种“无内容的形式”一旦形成,便又会反过来决定和制约着具体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创造过程,即赋予那些“无形式的内容”以特有的结构形式。

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要阐释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气质,我们要理解中国古代的只是形态和信仰体系,便不可不对其特有的“思维结构”进行一番深入的考察,而这一考察,又可以从“阴阳”问题入手。

提起“阴阳”,人们常常会归因于某种后起的学术流派,譬如战国至汉代的阴阳、五行学家;提起“阴阳”,人们又常常会联想起一些巫术、迷信的东西,例如流传至今的风水、命相之类。

然而这类归因和联想都只是停留在极为表面的层次上。

不错,在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过程中,“阴阳”学说的发展确乎与阴阳五行学家的宣传与推广有关;不错,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衍生过程中,“阴阳”观念的运用也确实导致了大量封建迷信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枢经水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

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炙之壮数,可得闻乎?
【翻译】黄帝向岐伯问道:人体十二经脉,外与大地之十二经水(泾、渭、海、湖、汝、沔、淮、漯、江、河、济、漳十二水)相应,内则连属五脏六腑。

这十二经水,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相同,五脏六腑也有上下、大小以及盛受水谷多少的差别,它们是怎样相应的呢?经水受纳大地之水,而流行不息;五脏结合神气魂魄,而收藏于内;六腑受纳水谷,而传导变化,汲取精气而散布于全身内外;经脉受纳血液,而周流全身、营养百体。

把以上这些情况相应结合起来,运用到治疗上,是怎样的呢?针刺的深浅、施灸的壮数,可以说给我听吗?
【原文】歧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

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才,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翻译】岐伯回答说:问得很好啊!天很高,而其高不好计算,地很广,而其阔也难以测量。

这是通常的说法。

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对于天的高度、地的广度,那不是人力所能度量准确的。

而对八尺长的躯体来说,有皮肉血脉,如果活着,可观察探摸,死人则可解剖而详细看看,那五脏的强弱、六腑的大小、受谷的多少、经脉的长短、血液的清浊、气分的多少,以及十二经脉中有的多血少气,有的少血多气,有的血气都多,有的血气都少,皆有一定的标准。

根据这个标准,使用针灸治疗,分别调和经气的虚实,其道理不也是相同的吗?
【原文】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

【翻译】黄帝说:我听了你的话,耳里觉得很愉快,但心里仍不太理解,希望你再详细地讲解一下。

【原文】歧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

【翻译】岐伯回答说:这就是人的身体配合天地而适应阴阳的道理,不可不清楚。

【原文】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于胆。

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

【翻译】足太阳膀胱经外可配合泾水,内则连属膀胱本腑,而与全身的水道相通。

足少阳胆经外可配合渭水,内则连属胆腑。

足阳明胃经外可配合海水,内则连属胃腑。

【原文】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

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

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

【翻译】足太阴脾经外可配合湖水,内则连属脾脏。

足少阴肾经外可配合汝水,内则连属肾脏。

足厥阴肝经外可配合沔水,内则连属肝脏。

【原文】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

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

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

【翻译】手太阳小肠经外可配合淮水,内则连属小肠,小肠分别清浊之后由水道而出。

手少阳三焦经外可配合漯水,内则连属三焦本腑。

手阳明大肠经外可配合江水,内则连属大肠本腑。

【原文】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

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翻译】手太阴肺经外可配合河水,内则连属肺脏。

手少阴心经外可配合济水,内则连属心脏。

手心主心包络经外可配合漳水,内则连属心包络。

【原文】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

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翻译】这五脏六腑、十二经水,外有源泉,内有所禀之水,都是内外互相贯通,象圆环一样周而复始,人的经脉也是这样的。

所以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的腰部以上为天属阳,腰部以下为地属阴,海水以北称为阴,湖水以北为阴中之阴,漳水以南称为阳,河水以北至漳水部位为阳中之阴,漯水以南至江水部位为阳中之太阳。

这只是举一隅的阴阳,说明人身与天地相应的意义。

【原文】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
【翻译】黄帝说:经水与经脉相应,它们两者之间的远近浅深以及气血的多少,各不相同,这两者结合起来应用到针刺上是怎样的呢?
【原文】歧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

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

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

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翻译】岐伯回答说:足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之海,其经脉最大,而且血多,气盛、热壮,针刺时,不深刺则邪不能散,不留针则邪不能泻。

足阳明经,针刺六分深,留针的时间是十呼。

足太阳经,针刺五分深,留针的时间是七呼。

足少阳经,针刺四分深,留针五呼。

足太阴经,针刺三分深,留针四呼。

足少阴经,针刺二分深,留针三呼。

足厥阴经,针刺一分深,留针二呼。

手的三阴三阳经脉,由于它们接受脏气的道近,气行也快,针刺的深度,一般不超过二分,留针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呼。

但人有老少、长短、肥瘦的不同,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使之合乎自然之理。

灸法也是这样的。

灸而过度,可成恶火,造成骨髓枯槁、血脉凝涩。

刺而过度,会发生气脱,使正气受伤。

【原文】黄帝曰:夫经脉之大小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
为量度乎?
【翻译】黄帝说:人体经脉的大小、血气的多少、皮肤的厚薄、肌肉的坚脆,以及肌肉凸起部位的大小,可以确定一个衡量的标准吗?
【原文】歧伯答曰:其可为量度者,取其中度也。

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

若夫度之人,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量度刺乎。

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那些可度量的,要取其身材适中,肌肉不很消瘦而血气又不衰败的。

如果一个人身体消瘦、形肉已脱,怎么可用他来确定针刺的深浅呢?应该通过审察、切寸口、循尺肤、按摸皮肤肌肉,然后再察看他的温热虚实,根据病情用针刺或灸法调治。

这是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治法的真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