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5篇
《⼩⽯潭记》教学设计5篇《⼩⽯潭记》教学设计5篇 《⼩⽯潭记》是⼀篇语⾔精美、含义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游记,其中的写景艺术值得我们借鉴。
下⾯是⼩编为⼤家准备的《⼩⽯潭记》教学设计,希望⼤家喜欢! 《⼩⽯潭记》教学设计篇1 ⼀、导⼊新课 唐代有⼀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组著名的⼭⽔游记,合称《永州⼋记》柳宗元。
今天我们⼀起来学习他的《永州⼋记》之⼀的《⼩⽯潭记》。
⼆、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潭的?请⽤译⽂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林,听到了⽔声,好像⾝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我的⼼情也欢乐起来。
2、⼩⽯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整块⽯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圈从潭底周围突出⽔⾯的⽯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约有⼀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底,鱼的影⼦散在⽯上,静⽌不动;忽然向远处游⾛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被⽵⼦和树⽊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家,使得⼼神凄凉,寒⽓透⾻,感到悲哀深沉。
5、课⽂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分清楚,请说说本⽂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潭——潭中景物——⼩潭源流——潭中⽓氛 (⼆)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潭的经过,⽤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声、⼩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潭位于⼈迹罕⾄的荒僻幽静之处。
为下⽂写环境的“寂寥⽆⼈”“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了什么写法? 明确:⽤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不是停留在⼀点上看,⽽是向前⾛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部⼭⽔风景影⽚。
发现⼩潭篁⽵—⼀⽔声——⼩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游鱼,⽤的是特写镜头。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小石潭记》课件2
第十页,共十二页。
作业
1、完善词语预习表。
2、继续完成或修改课堂练笔。
3、合作完成手抄小报,主题:山水清韵。
(B4纸,摘抄2-3篇描写山川(shān chuān)之美的诗文,并根 据景物描写作赏析,体会作者情感。配以得当的图片, 交流时能运用配乐。一周内完成。)
4、课外阅读余秋雨的《柳侯祠》来自进一步了 解柳宗元。(选做)如: 闻水声,如鸣佩环
听到水声,好像使人身上挂着的玉佩玉 环(yù huán)相碰撞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
水声是水流激石而发出的,水声如此动 听,暗示“石潭”不一般。“心乐之”表现 出作者当时内心的愉悦之情。
第五页,共十二页。
小结 作者抓住“石”的特征来 描写(miáoxiě)小潭。描绘的景物无 不渗透着“石”的气息。同时 融情于景。
第十一页,共十二页。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山水清韵。小 石 潭 记。柳 宗 元。cēn cī pī fú。如: 闻水声,如鸣佩环。听到水声, 好像使人身上挂着的玉佩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水声是水流激石而
No 发出的,水声如此动听,暗示(ànshì)“石潭”不一般。小 结。描绘的景物无不渗透着“石”
的气息。作者情感为何会由“乐”而“忧”。学习本文通过描写景物,融情于景,借景抒 情的手法,根据图片写一个80字左右的语段。房屋就在那儿,却,没有一丝灯火。(选 做)
Image
12/12/2021
第十二页,共十二页。
第六页,共十二页。
走进柳宗元
作者情感(qínggǎn)为何会由“乐”而 “忧”?
改革失败遭贬官
心中愤懑难排遣 寄情山水 求乐 (shānshuǐ) 欢 凄清境地忧难掩
《小石潭记》课件
用 原 文 回 答
乐 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底 岸 边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青树翠蔓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 鱼 影布石上 俶而远逝 佁然不动 往来翕忽
暗 水
空游
下彻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寂寥无人 悄怆幽邃
注意下列黄色字的读音和字形。 注意下列黄色字的读音和字形。
huáng( 篁 )竹 ( 卷石底以出( quán ) 石底以出
清liè( 冽 ) ( 为坻( chí )
青树翠蔓 ( màn ) 为嵁( kān ) 青树翠蔓 络摇缀( 参差披拂 披拂( 蒙络摇缀 měng ) 参差披拂 cēn cī) 然不动( 佁然不动 yǐ ) 尔远逝( 俶尔远逝 chù )
小石潭记
柳宗元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 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 写景、 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 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 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 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 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和奠基人,并称“韩柳” 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 表作有《永州八记》 表作有《永州八记》、《三 捕蛇者说》 戒》、《捕蛇者说》等。《小 石潭记》说是《永州八记》 石潭记》说是《永州八记》之 一。
课堂练习
一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 一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
× 1、“皆若空游无所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皆若空游无所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参差披拂”,加点词义为:随风飘荡。 、 参差披拂” 加点词义为:随风飘荡。 3、“往来翕忽”,加点词义为:忽然 、 往来翕忽” 加点词义为: ( ) 4、“隔篁竹”加点词义为:成林的竹子 、 隔篁竹”加点词义为: ( √ × ( √ ) ) )
《小石潭记》(完美版)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2
目 录
• 作者及背景介绍 • 文章内容解析 • 艺术特色分析 • 主旨探讨 • 学习应用与拓展
01
作者及背景介绍
柳宗元的简介
唐代文学家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与韩愈 并称为“韩柳”,是古文运动的代表 人物之一。
政治生涯
文学成就
强调自然之趣
柳宗元通过描写小石潭中的鱼儿和潭水的清澈,表现出自然之趣,表达了对大 自然的向往和亲近之情。
对自由的向往
追求自由生活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小石潭的幽静和自 由自在的鱼儿,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抒发自由情感
柳宗元在文中抒发了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描写小石潭的自然美景和鱼儿的 自由自在,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小石潭的喜爱 和赞美之情。
文化背景
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永州八记》的创作背景,加深对作品内涵的 理解。
阅读能力的提升
理解能力
01
通过阅读《小石潭记》,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包括对字
词、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分析能力
02
通过对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
乐与忧的对比
作者初入小石潭时感到乐 ,但坐潭上感到忧。
对自然的赞美
通过对小石潭景色的描写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 赞美之情。
对生活的感慨
通过对小石潭景色的描写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 慨和思考。
03
艺术特色分析
精炼的语言
言简意赅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语言简练 ,用词精准,每个字都有深刻的 含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小石潭记》ppt课件
1
思考:
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 还是“凄”?
《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哀怨的 古典曲子。(抑郁寡欢的情感)
《小石潭记》也是一部美妙绝 伦的自然风光片。(清晰的游踪 顺序、移步换景的写法)
小拓展:
其实,中国文人这样的遭遇实在太多了:怀才 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助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 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他人吗?
理清思路:
1、发现小潭 2、潭中景物 3、小潭源流 4、潭中气氛 5、记录同游人
第一段
发 现 小 石 潭
移步换景 定点特写 景中含情
隔
水清
闻
伐
石
怪
幽
取
树
见
闻声
青
见形
小结第一段
本段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 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 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 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 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诵读欣赏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注意下列黄色字的读音和字形。
huáng(篁 )竹
卷石底以出( juǎn )
青 树 翠 蔓 ( màn )
蒙 络 摇 缀( méng )
佁然不动( yǐ ) 往来翕忽( xī )
清liè( 冽 )
为坻( chí )
为嵁( kān )
参差披拂( cēn c)ī
俶尔远逝( chù )
凄清 留,停留 就
之
而
代小石潭的景物 连词,表顺承
去。
离开
坐在小石潭边上,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 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觉心情悲伤,寒 气透骨,凄凉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 不可以久留,于是记录下游览经历就离开了。
《小石潭记》初中课文
《小石潭记》初中课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小石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篇文章通过对古代墨吏与现代生活的对比,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世俗的无奈,是我们值得深入研读的经典之作。
文章开始描述了作者在小石潭游玩时发现了一个灵异的场景:一只黑猪被困在石潭中,无法自拔。
作者看到这一幕,毫不犹豫地跳下潭中救起了这只黑猪。
这一幕虽然简单,却包含了深刻的含义:对于古代的墨吏来说,他们是以严谨的规则行事,但在面对人性善良的瞬间,他们也会无私地伸出援手。
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作者与当代社会的对比。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日益追求物质利益和权利,很少有人会像古代墨吏那样,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善良与正义。
相反,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更多地被功利主义和私利驱使,缺乏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正是这种对比,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理解《小石潭记》所传递的深刻意义。
这部作品告诫我们要保持善良和正义的本心,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也要牢记古代墨吏的榜样,勇敢地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可以看到《小石潭记》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这不仅是一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继承,更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通过阅读这部经典之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发现人性的美好和善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像古代墨吏一样,以善良和正义为准则,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小石潭记》是一部令人感动和震撼的文学作品,它以简洁的语言道出了人性的光辉和顽强。
通过对古代墨吏与现代社会的对比,它引导我们思考人性的本质和价值,让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用善良和正义的态度对待他人,为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示例:《小石潭记》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隐士在小石潭上的生活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对隐士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课文首先向我们介绍了隐士的生活环境。
小石潭是一个偏僻的山谷,四周群山环抱,草木葱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山中流过,潭水碧绿清澈,映着周围的山峦和蓝天,景色宁静而美丽。
人教版《小石潭记》课件
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 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体会 作者情感。 作者情感。
——“心乐之”、“似与游者乐” 心乐之” 心乐之 似与游者乐” (体现作者观赏小石潭奇景奇趣后暂时的 轻松和快乐) 轻松和快乐) ——“以其境过清” “凄神寒骨,悄怆幽 以其境过清” 凄神寒骨, 以其境过清 环境凄清,作者被贬后寂寞凄苦、 邃” (环境凄清,作者被贬后寂寞凄苦、 悲凉的心情。) 悲凉的心情。)
多角写景: 多角度写景:
①绘声: 绘声: 闻水声,如鸣佩环” 流水的清脆悦耳。 “闻水声,如鸣佩环”——流水的清脆悦耳。 流水的清脆悦耳 绘色: ②绘色: 青树翠蔓” 树木的青翠葱郁。 “青树翠蔓” ——树木的青翠葱郁。 树木的青翠葱郁 ③绘形: 绘形: 犬牙差互” 曲折,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曲折,交错 斗折蛇行” 曲折 ④绘影: 绘影: 水体清澈,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水体清澈,鱼影鲜灵滋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水体清澈 润。 绘神: ⑤绘神: 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 “似与游者相乐”——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 似与游者相乐” 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 小石潭记》 永州八记》中的第四 作者寓情于景, 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 苦闷和抑郁忧伤之情。 苦闷和抑郁忧伤之情。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 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 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 物言志。 物言志。
小石潭记(第二段) (第二段)
• 潭中鱼大约有一百来 • 潭中鱼可百许头, 条,都好象在空中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 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 日光下澈,影布石 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呆呆地一动不动; 上,佁然不动;俶
《小石潭记》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小石潭记》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小石潭记》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小石潭记》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背景介绍《小石潭记》是元代文学家周德清所著的一篇短篇小说,该作品是元代小说中空灵清幽,富有禅意,极具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它的思想深邃、语言简练、情节有趣、结构严谨。
该篇小说,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研究意义。
本篇说课为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优美的语言》的教学内容,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设计、教师评价。
二、教材分析1. 教学背景:此课为“优美的语言”教学内容的第一篇,了解优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和韵律。
2. 教学对象:初中八年级学生,年龄12-14岁。
3. 教学内容:教材分析中《小石潭记》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思想主题、语言、文体、文学背景。
(1)思想主题: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净名居士卖屋还钱,独自到小石潭谁道闭关禅修,与山鬼说话后心中明悟的故事。
(2)语言:简短,流畅,善用比喻、转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用意有余而言不足的有节制的语言风格;多样的语言形式,包括对话、描写、叙述等。
(3)文体:小说。
(4)文学背景:此篇小说最初的创作背景为民间故事传说,作者在此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修改和提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展现出渊源的禅宗文化和道家文化。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小石潭记》的学习,学习者能够理解学习素质的重要性。
进一步学习文学知识,了解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
了解元代小说《小石潭记》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理解短篇小说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教会学生用朴素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强化学生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走向美好、正义、真善美的道路,尊重生命,追求理想,秉持良心。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认识文类小说的概念、特点和写作技巧;(2)理解小说人物的刻画、情节和冲突的表现方法;(3)分析小说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 课文原文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文原文10 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件
全文段落小巧,景物清新,画面清纯, 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品味语言
例一:《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例二:《小石潭记》中的一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 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一笔两写
•
好在创造,好在新颖,好在写出了作者在那一瞬
潭中的鱼大约有
大约 约数,相当于“来”一百来条,都好像在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 空中游动,什么依靠
好像 在空中
都没有。阳光直照到
下澈,影布石上,佁然 水底,鱼的影子映在
向下 穿透
映照
呆呆的样子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忽然 向远处游去
石上,呆呆地一动也 不动;又忽然间向远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处游去了,往来迅速,
轻快敏 好像
互相 逗乐 好像在和游人互相逗
捷的样 子
乐。
潭西南而
向西南方向 表修饰的连词
望,斗折蛇行,
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像蛇那样 爬行
明灭可见。其岸
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势犬牙差互,不
像狗的牙齿 交错
可知其源。
能够
向小石潭的西 南方看去,小溪像 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忽明忽暗,忽隐忽 现。溪岸的形状像 狗的牙齿那样互相 交错,不能知道它 的源头在哪里。
四字美词
• 如鸣珮环 伐竹取道 青树翠蔓 •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日光下澈 •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小组讨论
• 1.用类似于“水清”“石奇”这样的二字的 短语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发现。
• 2:用类似于“有水有石”“有水有鱼”这 样的短语对课文1~4段的每一段进行概括 发现。
《小石潭记》初中语文完整课件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后,时艰不可济,唐祚 难振兴,谤毁兼至,贫 病交加,老母病故,居 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 情,多藉山水以排遣。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 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 ﹑小丘﹑石渠﹑山涧纷 至沓来,美不胜收。 《永州八记》就写于此 时。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 独特的地位。 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是他 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 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 。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 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 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 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 心情。
四、研讨与交流:
1.行文思路: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2、你最喜欢这些景物中的哪一处?请说 说你喜欢的理由。
水中游鱼
正面 鱼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静 动
俶而远逝 往来翕忽
侧面 水
空游
下澈
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 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 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溪身比喻 成北斗七星,这是静止的,将溪水比喻成蛇 ,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 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为 坻 , 为 屿 , 为 嵁 , 为 岩 。
全 石 以 为 底 , 近 岸 , 卷 石 底 以 出 ,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 不 可 知 其 源 。
潭 西 南 而 望 , 斗 折 蛇 行 , 明 灭 可 见 。
柳宗元《小石潭记》课文原文
柳宗元《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坻,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白话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能够听到流水的声音,看起来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内心十分快乐。
砍伐竹子,开创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亮。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漂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看起来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突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灵敏,看起来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明白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安静没有旁人。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深远,充满着悲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刻停留,因此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赏析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形交融的山水游记。
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语文:第16课《小石潭记》译文(苏教版八年级上)
第16课《小石潭记》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课外古文翻译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秋天,如晓岚;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二、翻译: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
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
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
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娟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三、点评:顿息尘寰思,青溪踏月还。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
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瀑见。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
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明·袁宏道《观第五泄记》)二、翻译: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
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
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
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有的坐在岩石上,有的斜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
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
三、点评: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
《小石潭记》优秀ppt课件
❖ ①课文第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 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惊喜,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 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
❖ ②第三四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 该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翻译课文
●翻译原则: 准确、流畅、简洁;
●翻译方法: (1). 借助课文注解。 (2). 联系上下文理解。
——余秋雨
柳宗元
孤独
舟钓
——
蓑寒
笠江《
翁
雪
江 雪
》
柳
宗
元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 人,世称柳河东,又称 “柳柳州”。唐代著名文 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 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并称“韩柳”。
写作背景
柳宗元,他满腹才华,并想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 朝廷出力,因此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但不幸的是,改革 失败,一纸调令将他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地区,并让他 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没想到祸不单行,此时他老母 病故,居处遭火,但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中, 他“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把自己流放到了永州的山 水中。
记录同游者
感
总结训练
走近小石潭,这里有_清_澈_的潭水, _奇_特_的潭石, _可_爱_的游鱼, _曲_折_ 的溪流,这些都带给作者_快_乐 _的心情; 小石潭周围的环境_幽深_冷_寂_,这又触发了 作者的_孤_凄悲_凉_之感。作者在写景时注意 到_远_景_近景_的结合,动_景_静_景_的结合,
_正侧_面_描_写的结合;在抒情上,主要运用了 _借_景抒_情_的手法—柳宗元是当之无愧的写 景高手,抒情行家。
• 作者最初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赏潭中游鱼时 则又觉“似与游者相乐”,但后来坐潭上又觉“凄神 寒骨,悄怆幽邃”。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 “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实际上乐是忧的 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 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 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第16课 小石潭记
八年级第六册16课《小石潭记》柳宗元主备:衣敏学课型:新授审核:初二年级时间:2015.2预习案预习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作者简介。
3.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 了解《小石潭记》的相关知识。
预习目标1.给下面的字注音:生字注音:篁竹()佩环()清洌()坻()岛屿()嵁()翠蔓()佁然()俶尔()翕忽()寂寥()悄怆()幽邃()龚()恕()玄()2.请用楷书把上列的词语抄写一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小石潭记》形似字辨析:洌:(liè)清洌坻:冽:(liè)凛冽抵:(dǐ)抵抗辙:(zhé)车辙堪:(kān)不堪(chí)为坻澈:(chè)下澈嵁:(kān)为嵁缀:(zhuì)摇缀怆:(chuàng)悄怆怡:(yí)怡然自乐辍:(c huò)辍学抢:(qiǎng)抢夺佁:(yí)呆佁邃:(suì)深邃隧:(suì)隧道逐:(zhú)追逐4.《小石潭记》多音字辨析:差:chāi(出差)参:cān(参加)chā(差别)cēn(参差)dǒu(斗折蛇行)斗:dòu(奋斗)qiǎo(悄怆)悄:qiāo(悄悄)chà(差不多)shēn(人参)cī(差互)走进原文作者: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
上课案学习目标: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出示目标三、检查预习(注音和默写)篁竹()佩环()清洌()坻()岛屿()嵁()翠蔓()佁然()俶尔()翕忽()寂寥()悄怆()幽邃()龚()恕()玄四、自主阅读: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3.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五,合作交流:(学生速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并与大家交流,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具体语句把握作者复杂情感)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作者贬谪后有什么样的心情?2.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移步易景描写的?3.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5篇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5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教学立意】《小石潭记》是以写景记游为主的一篇古代散文,它以移步易景的记游方式展示作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变化本课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提示、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叙事写景、抒情状物相结合的特点;启发学生通过品位语言,体会作者在此篇游记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__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生动描写了人迹罕至的小石潭环境景物的清幽静谧之美,抒发了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教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通过阅读__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教学难点】1.体会__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2.品味__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__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②__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课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课文导读《小石潭记》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薛绍翁在一个夏日游览小石潭的经历。
这篇课文以细腻的描写和想象力丰富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通过本文的阅读,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文内容概述《小石潭记》是薛绍翁写的一篇游记,描述了他游览小石潭的经历。
文章以一个夏天的早晨为开头,主人公薛绍翁去看望一个朋友,途中经过了小石潭。
薛绍翁愉快地停下来观赏了小石潭的美景,并且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薛绍翁对小石潭的描写非常细腻,他把小石潭的清凉、幽静和神奇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借助写作的力量,使得读者仿佛也置身于小石潭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魅力。
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薛绍翁抒发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态度。
课文详细内容分析文章从薛绍翁出门的那个夏日早晨开始,他骑着一匹马,行走在一条小路上,路旁一片绿意盎然,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气。
这种绿色的清新感为整个文章的描写铺垫了一个和谐美好的氛围,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情绪。
薛绍翁在途中经过了小石潭,他被小石潭的美景所吸引,便下马停留在那里。
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小石潭的神奇之处,把它比作“斑斓的琉璃”、“圣心寺”等。
这种神奇的形容使得小石潭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水潭,而是一个仙境般的存在。
薛绍翁还描写了小石潭水质的清澈和透明,他说水中的石头、鱼和蝼蚁都清晰可见。
这种写作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小石潭的幽静和宁静。
薛绍翁还创建了一个想象中的小石潭,他说山峦倒映在水中,好像是“一块壁画”。
这种细腻的描写使得读者仿佛看到了小石潭的真实景象。
薛绍翁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他说:“白云下来,暖风过处,我觉得好像真做了好事似的。
”这句话表达了薛绍翁心情的愉悦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他还谈到了自己欣赏小石潭的心情,他说:“心旷神怡,宛在画中。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读者更加贴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他一同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阅读一
麻姑观瀑记
登麻姑,过半山亭,折而百步许,有声骤起于涧,轰轰然。
予诧曰:“雷也。
”
客笑曰:“非也。
”已更折百步,有物摇扬天际,下至崖壁,皓然一色。
予诧曰:“雪
也。
”客又曰:“非也。
”
夫雷必雨俱,而雪非江寒不有。
今方霁矣,而时则暑也,胡为乎雪乎?彼轰然者何也?更前数十步观之,非雪也,瀑也,其声则瀑之坠石而舂子崖壑之间也。
予
之言谬矣。
时予酣不自已,乃逐蹑微磴下,猿引贯丛石,抵溪之受瀑处,欲细观其曲折。
至则寒风扑面,俄顷侵肌骨。
崖端蓬勃澎湃,崩雪卷玉,余气作烟雨数十丈,盘舞
喷薄,天日为蔽。
崖下石矶层错,奔涛疾激,稍失足,且逐浪去。
予数呼客返,辄
不应。
客复招余往,顾盼崖石,若有所指画。
予见其髯颊张动,亦终不闻其语,乃
大笑。
是日,境甚幽,观甚晰。
所谓客,赵子淳生、玉衡,凡三人。
【我读我思】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予之言谬矣()
(2)酣不自已()
(3)天日为蔽()
(4)予数呼客返()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拓展阅读二
阅读下文,说说它和《小石潭记》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
浣花溪记(节选)
◎钟惺
去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沈瓜,窈然深碧、潆洄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⑤。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
自宫以西,流汇于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注释】①玦(jué):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
②琅玕(láng gān):像珠子一样的美石。
③潆(yíng)洄:水流回旋。
④委:聚集。
⑤荠(jì):荠菜。
⑥舁(yú)夫:
轿夫。
拓展阅读三
下文中,从上山到登顶的过程中,作者经过了哪些地方?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精神风貌?
游恒山记(节选)
◎徐霞客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
又一里,土石皆赤。
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
又三里,崖石渐起,松影筛阴,名虎风口。
石路萦迴,始循崖
乘峭而上。
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
坊右东向拾级
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
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
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
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
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
予时欲跻危崖、登绝顶。
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
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
予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参考答案
《麻姑观瀑记》
1.(1)错误(2)畅快(3)被(4)屡次
2.如今正是晴天,而时令上则是暑天,怎么会有雪呢?
附参考译文:
登上麻姑山,经过半山亭,拐弯走了一百多步,突然有轰隆隆的声音从山涧响起。
我诧异地说:“打雷了。
”客笑着说:“不是。
”又拐弯走了一百来步,有东西在天边飘洒飞扬,向下一直到了悬崖峭壁,一色的洁白。
我诧异地说:“下雪了。
”客又说:“不是。
”
雷一定会和雨一起来,而雪,不是江上寒冷的时候不会有。
如今正是晴天,而时令上则是暑天,怎么会有雪呢?那轰隆隆的响声是什么呢?再向前走了几十步一看,不是雪,是瀑布。
那声音是瀑布从石壁坠落注入山崖与山谷之间的响声。
我的话错了。
当时,我畅快得不能自已,就一步步踩着细小的石磴下去,像猿一样攀引着穿过乱石,到达了溪流接受瀑布的地方,想仔细看看它的详细情况。
到了那里就感到寒风打在脸上,一会儿就侵入肌肉和骨头里去了。
山崖边水浪蓬勃澎湃,好像崩塌的雪、翻卷的玉,其余的水汽化作数十丈高的烟雨,盘旋飞舞,汹涌激荡,天空中的太阳都被遮蔽了。
山崖下的石矶一层层交错,奔腾的波涛迅疾激荡,稍微一失足,就会被浪卷走。
我屡次呼唤客人回去,他也不回应。
他又拉我过去,回头看着崖石,好像指点着什么。
我只能看见他的胡须和脸颊开合活动,却始终听不到他所说的话,于是大笑。
这天,环境非常幽静,景观非常清晰。
所说的人,就是赵淳生、玉衡,我们一共三人。
《浣花溪记》(节选)
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修辞。
不同点:《小石潭记》一文写景动静结合;本文,则以静景为主。
附参考译文: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
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色彩像明镜、像灵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地呈现出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
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的缘故。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
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
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水的尽头,远远望去像一片荠菜。
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澈,神清气爽。
在青羊宫的西面,三处地方的溪流汇合在一起,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
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许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游恒山记》(节选)
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牌坊、寢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
地方。
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奋勇前行的精神。
【参考译文】走了一里,转向北再走,所见到的山上到处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
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红色。
有盘曲的松树并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
又走了三里,山崖渐渐高起来,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这里名叫虎风口。
从此石路萦绕盘旋,开始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
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着“朔方第一山”,里面有一间官房,有厨房,有水井。
从牌坊的右边向东顺着石阶而上,崖的半腰是寝宫,寝宫的北边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
北岳殿上面是绝壁,下面挨着官房,殿下很高的台阶插向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着。
从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着北岳殿构成一间屋子,叫会仙台。
台中雕塑着群仙,四周排列紧密没有空隙。
我这时想着从高崖攀援,登望绝顶。
转过北岳殿东,望见高崖裂开的地方,中间悬垂千尺草莽,是登顶的小路,于是(我)脱下衣服攀着踩着登上山顶。
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然而满山的荆棘茂密,参差的树枝和枯竹,只是钩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断,不断地努力,却好像坠入洪流中,淹没在水里不能出来。
我更加鼓足勇气攀登,许久才钻出荆棘,登上峰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