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白内障围手术期非感染性炎症反应防治专家共识
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和围手术期护理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中国社区医师2021年第37卷第10期白内障是由各种原因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这些原因包括遗传、外伤、中毒、老化、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辐射等,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浑浊,浑浊的晶状体将阻扰光线使其无法投射到视网膜上,导致视物模糊,引发白内障[1]。
主要临床表现为视力进行性减退、眩光感、单眼复视以及近视度数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临床上对白内障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但是术后常易引发并发症,感染性眼内炎为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根据王燕等[3]报道,感染性眼内炎主要由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等感染引起,严重时将导致失明[4-5]。
为了减少白内障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本研究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研究并分析围手术期护理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接受白内障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
试验组男4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6±2.13)岁。
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4±2.41)岁。
所有患者临床资料不公开,保证其隐私性,且思维感受方面正常,具备良好的沟通及表达能力;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血常规及眼部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病史、症状等确诊为白内障;②排除青光眼、近期角膜炎(6个月内)、视网膜脱落;③均具有良好的沟通及表达能力;④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均正常;⑤对本次研究所涉及的药物无过敏现象。
排除标准:①具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肾脏、肝脏等疾病;②合并其他感染;③严重的内分泌疾病与缺氧性疾病;④患有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⑤受试者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及认知障碍;⑥患有严重胃肠道疾病、营养不良及中度贫血,如急性肠胃炎等;⑦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⑧有严重过敏体质且对药物不耐受,尤其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者。
中国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围手术期防治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

01 系统性疾病的控制 —术前血糖控制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
发病机制:
糖尿病
糖尿病性白内障
鉴于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众多,且有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等问题, 为规范此类手术的全程管理,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及人工晶 状体学组在既往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经过认真、 全面、充分的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以供广大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 参考借鉴。
目录
Part Three 围手术期用药
03 围手术期用药
➢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围手术期用药参照《关于白内障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措施规范化的专 家建议(2013年)》、《我国白内障围手术期非感染性炎症反应防治专家共识(2015 年)》及《我国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防治专家共识(2017年)》。
➢ 依病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术前1周至术后6周,预防黄斑水肿及术中、术 后炎症反应。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角膜内皮细胞丢失过多
术中角膜内皮细胞丢失过多的预防
➢ 要求术者有相对成熟的手术经验; ➢ 轻柔操作,减少手术器械进出眼内的次数,缩短手术时间; ➢ 注意前房深度的维持和术中眼压的稳定; ➢ 可使用能起到保护角膜内皮细胞作用的粘弹剂和眼内灌注液。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后发性白内障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角膜内皮细胞丢失过多 糖尿病患者术后内皮细胞丢失率更高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手术前后变化
Yizhen Tang, Ke Yao et a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corneal changes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i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cataract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ientific Reports,2017
我国白内障围手术期非感染性炎症反应防治专家共识(2015年)

2.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其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生 成前列腺素和(或)抑制脂氧合酶产生白三烯(如双
氯芬酸钠),从而抑制手术诱发的瞳孑L缩小和炎症 反应,维持术中瞳孔散大,减轻眼胀或疼痛等不适症 状,并可预防术后黄斑囊样水肿,辅助糖皮质激素发
学分会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学组根据我国现状及实
际医疗情况,在加拿大、美国以及欧洲国家等防治指 南的基础上㈣j,经过认真、全面、充分地讨论.对我 国白内障围手术期非感染性炎症反应的防治方案和 基本原则达成了以下共识性意见,以供眼科医师在 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手术期抗炎治疗方案可参考单纯白内障摘除术。术 前短期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维持术中瞳孑L散 大,该方法对于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等高危患者可 能尤为获益。若术中瞳孔缩小影响手术操作,则可
采取联合应用抗胆碱和肾上腺素药物等措施。 6.其他:对于我围基层医院仍普遍采用的囊外
白内障摘除术,因手术切口大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
2.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摘除术:糖尿病患者术 前瞳孔不易散大、术中瞳孑L易缩小,易发生虹膜损伤
致哑一房水和m一视网膜屏障破坏、前列腺素释放增
针对性选择用药的对照研究,故使用抗炎药物的基
本原则是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给药剂量、途径等,实 行个体化治疗;除局部用药外,围手术期应全身使用 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并采用定期监测血压、I『IL糖、眼 压、黄斑情况,定期进行OCT、FFA检查,针对性补 钾、补钙、补雌激素等措施,以防范全身应用糖皮质 激素可能带来的并发症:随访频次也要相应增加, 除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外,应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调整:对于合并葡萄膜炎的白内障患者,白内 障摘除术后可考虑加用睫状肌麻痹剂。
重的眼表疾病、角膜上皮缺损、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
一、白内障围手术期的抗炎药物
眼内炎专家共识

(四)全身抗生素使用
为减少注射药物向眼外弥散,维持玻璃体腔药物浓度,重症急性化脓性 眼内炎应全身使用与玻璃体内注射药物相慢性囊袋性眼内炎可能出现在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其表现为一种慢性、隐匿和复发性肉芽肿虹膜睫状体炎。最初局部使用糖皮 质激素有效,但药物减量后可复发。临床体征包括大的角膜后沉着物、少量 前房积脓、轻度前部玻璃体炎性反应、囊袋内的白色斑块。慢性囊袋性眼内 炎通常是由低致病微生物引起,约2/3情况是由于痤疮丙酸杆菌引起,但表皮 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属和真菌均有可能.
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感染,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1)第1阶段:仅前房炎症细胞2+,未见前房积脓和玻璃体混浊,须密切观 察,必要时可采用前房抗生素灌洗和(或)辅助疗法。 (2)第2阶段:出现前房积脓,B超检查未见玻璃体混浊,可进行前房抗生素 灌洗和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辅助疗法。 (3)第3阶段:前房积脓合并玻璃体混浊,直接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和玻璃 体内注射联合辅助疗法。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每隔4~6 h观察1次病情。对于 病情进展迅速者,需每隔2 h观察1次病情,并根据病情所处阶段,不断调整 治疗方案。
可疑病例采取前房穿刺并抽取0.1 ml房水做培养和进行PCR检测,确定微 生物的来源,并给予万古霉素囊袋灌洗(30 mg/L)。常规口服克拉霉素500 mg/次,2次/d,2~4周,并可同时口服莫西沙星(400 mg/次,1次/d,1周), 若无效可实施手术。先行玻璃体切除和部分囊袋切除,在保证不影响IOL稳定 性的前提下,尽量清除白色斑块。术毕根据抗菌谱向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 全身药物治疗(克拉霉素、莫西沙星)时间应延长1周。如果手术失败,则必 须取出 IOL,并进行玻璃体切除术。不建议单纯行玻璃体腔抗生素注射或玻璃 体切除手术。
我国白内障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治疗专家共识2010年

.标准与规范探讨.
我国白内障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治疗 专家共识(2010年)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学组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是白内障手术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之一,其发生率约为1.3%o【l引。虽然并不常见,但一旦发 生,治疗和处理极为棘手。在早期诊断后HJ,若治疗不规范, 可能导致部分患者的视力难以恢复,因此其治疗方案的制定 已成为眼科临床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规范白内障 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的治疗,日本眼科界M1和欧洲白内障 及屈光手术学会等均相继制定了相应地区的治疗指南,就治 疗的关键和细节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对提高白内障术 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的治疗水平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霉素为lO g/L(在由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进行的眼内炎玻璃 体切除术研究中万古霉素为50∥L),头孢他啶为20 g/L。 抗生素选择应注意广谱、敏感、低毒和高角膜穿透性,或建议 直接使用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睡前使用同类抗生素眼 膏。散大瞳孔药物,如l%阿托品滴眼液,每天2或3次; 0.5%托吡卡胺滴眼液,每天4—6次。由于自行配制滴眼液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难以确定,因此常温条件下可保存24 h, 3—5℃条件下可放置7 d,但建议尽早用完。
一、白内障术后发生眼内炎时应采取的措施 1.必须检查视力。 2.进行眼前节拍照、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B超检查,行 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测定等辅助检查。前房混浊程度根 据+一++++,分为轻、中、重、极重4级”1。 3.在确诊时必须鉴定致病菌,并行药物敏感性试验。 最理想的采集标本应包括泪液、前房水(0.1~0.2 IIll)及玻 璃体液(O.1—0.2 m1),其中玻璃体液的细菌检出率最高。 4.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感染,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图1):(1)第1阶段:仅前房中度混浊,未见前房积脓和玻 璃体混浊,需密切观察,必要时可采用前房抗生素灌洗和 (或)辅助疗法。(2)第2阶段:出现前房积脓,B超检查未 见玻璃体混浊,可进行前房抗生素灌洗和玻璃体内注射联合 辅助疗法。(3)第3阶段:前房积脓合并玻璃体混浊,直接 采用玻璃体手术和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辅助疗法。在临床实
关于印发《内眼手术术后眼内炎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的通知

123医院关于印发《内眼手术术后眼内炎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的通知各科室:为规范我院内眼手术围手术期抗感染流程和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流程,有效预防和控制术后眼内炎感染,我院在《关于白内障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措施规范化的专家建议》(2013年)、《我国白内障摘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防治专家共识》(2017年)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的基础上,结合我院临床实际,特制定《内眼手术术后眼内炎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请各科室认真组织学习,遵照执行。
附件:《内眼手术术后眼内炎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123医院2018年8月24日一、内眼手术术后眼内炎防范措施适应人群:内眼手术患者,眼外伤患者。
(一)术前防范措施1. 术前排除眼部感染灶,术前1d或更早给予泪道冲洗,若为择期手术,冲洗泪道后有脓性分泌物,则先予以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
2.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3. 局部抗生药物的使用。
常规术前连续1-3d使用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的广谱抗菌滴眼液,4次/d;若仅使用1d,则采用频繁点眼6-8次/d。
4.睫毛处理。
采用眼部专用消毒剂冲洗结膜囊以及消毒睫毛根部,并使用手术薄膜将睫毛或睑缘完全包入。
5、全身抗菌药物的使用。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等文件精神,I类切口手术全身抗菌药物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
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
常规白内障手术一般不宜使用全身抗菌药物,如有遇到高龄(60岁以上)、糖尿病、外伤、独眼等特殊病例可酌情使用全身身抗菌药物作为预防措施,并在病例上做好备注。
白内障手术患者管理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应对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在白内障手术患 者管理中实现更智能化的辅助诊断和治疗,提高效率和准 确性。
远程医疗服务
借助互联网和远程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更为便捷、高效 的远程咨询和诊疗服务,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加强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工作,提高患者对白内障手术的 认知和信心,促进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提升。
社会推广与教育普及
白内障知识宣传
01
通过媒体、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宣传白内障相关知识,提高公
众对白内障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专家共识宣讲
02
组织专家进行宣讲活动,向公众普及白内障手术患者管理的专
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培训与教育
03
针对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
能和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患者准备
指导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如停戴 隐形眼镜、术前用药等,确保手 术顺利进行。
手术过程管理
手术团队
组建专业的手术团队,包括主刀 医生、助手、护士等,确保手术
过程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手术器械与设备
使用先进的手术器械和设备,如超 声乳化仪、人工晶体等,确保手术 效果。
手术操作规范
遵循严格的手术操作规范,包括消 毒、铺巾、切口、超声乳化、人工 晶体植入等步骤,确保手术质量。
04
专家共识的实践应用与推广
医疗机构实践应用
1 2
术前评估与准备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术前评估体系,包括患者 全身状况、眼部情况、手术风险等方面的综合评 估,确保手术安全。
手术技术与操作规范
医疗机构应遵循专家共识推荐的手术技术和操作 规范,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我国白内障围手术期非感染性炎症反应防治专家共识(2015年)

我国白内障围手术期非感染性炎症反应防治专家共识(2015年)白内障摘除术后非感染性炎症反应是因围手术期抗原刺激、手术应激、物理化学因素改变等引起的并发症。
术中过度操作、刺激虹膜、手术时间延长等均可能加重炎症反应,轻者可致术眼疼痛、充血,重者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为术中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释放使血-房水和血- 视网膜屏障破坏,导致血管渗透性和房水蛋白质含量增高。
因此,阻断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产生为控制炎症反应的主要靶点,目前临床主要用于控制和治疗炎症反应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非留体类抗炎药。
当前我国各级医院白内障围手术期抗炎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混乱,如何合理规范使用抗炎药物,减轻乃至消除白内障摘除术后前房的炎症反应,已受到眼科医师的广泛重视。
为提高我国白内障摘除术后非感染性炎症反应的防治水平,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学组根据我国现状及实际医疗情况,在加拿大、美国以及欧洲国家等防治指南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全面、充分地讨论,对我国白内障围手术期非感染性炎症反应的防治方案和基本原则达成了以下共识性意见,以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一、白内障围手术期的抗炎药物1、糖皮质激素: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磷脂酶A2 产生花生四烯酸,减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产生,从而发挥较强的抗炎作用;此外,其还可抑制多种炎症反应因子的产生,为眼科临床最常用的抗炎药物。
历经近70年的发展,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人工合成糖皮质激素因添加了效应基团或改变了结构,从而较天然糖皮质激素具备更高的抗炎效能和更少的副作用。
选用原则应结合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综合考虑。
有效性包括抗炎效能、穿透能力和房水达到峰值的时间;安全性包括长期局部和全身使用的副作用,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溃疡病、心血管并发症、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延缓等以及眼部并发症,如激素性青光眼、诱发或加重感染、延缓角膜伤口愈合和溃疡修复、黄斑色素上皮屏障破坏、泡性视网膜脱离等。
内眼手术围手术期管理

acute-onset postoperative endophthalmitis after cataract surgery in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cale
departments of
ophthalmology. Sci Rep
2017 Jan17;7:40776.
创新型释药系统
权威研究
新型眼用凝胶制剂提高了加替沙星在前房中的药物浓度和生 物利用度,并延长达到前房最高药物浓度的时间。
研究证实,0.3%加替沙星眼用凝胶较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和0.3%加替沙星滴眼液具有更高的前房药物浓度,并有效延 长了前房药物作用的时间,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
Ding WT, Yao K, et al. Comparison of Drug Concentrations in Human Aqueous Humor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0.3% Gatifloxacin Ophthalmic Gel, 0.3% Gatifloxacin and 0.5% Levofloxacin Ophthalmic Solutions. Int J Medical Science 2015; 12(6):517-523
Inoue, Y., Usui, M., Ohashi, Y., Shiota, H., & Yamazaki, T. Preoperative Disinfection of the Conjunctival Sac with Antibiotics and Iodine Compound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Multicenter Study. Jpn J Ophthalmol. 52(3), 151–161 (2008).
白内障围手术期非感染性炎症反应防治专家共识

白内障围手术期非感染性炎症反应防治专家共识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我国白内障围手术期非感染性炎症反应防治专家共识(2015年)白内障摘除术后非感染性炎症反应是因围手术期抗原刺激、手术应激、物理化学因素改变等引起的并发症。
术中过度操作、刺激虹膜、手术时间延长等均可能加重炎症反应,轻者可致术眼疼痛、充血,重者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为术中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释放使血-房水和血- 视网膜屏障破坏,导致血管渗透性和房水蛋白质含量增高。
因此,阻断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产生为控制炎症反应的主要靶点,目前临床主要用于控制和治疗炎症反应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非留体类抗炎药。
当前我国各级医院白内障围手术期抗炎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混乱,如何合理规范使用抗炎药物,减轻乃至消除白内障摘除术后前房的炎症反应,已受到眼科医师的广泛重视。
为提高我国白内障摘除术后非感染性炎症反应的防治水平,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学组根据我国现状及实际医疗情况,在加拿大、美国以及欧洲国家等防治指南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全面、充分地讨论,对我国白内障围手术期非感染性炎症反应的防治方案和基本原则达成了以下共识性意见,以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一、白内障围手术期的抗炎药物1、糖皮质激素: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磷脂酶A产生花生四烯酸,减少前2列腺素和白三烯的产生,从而发挥较强的抗炎作用;此外,其还可抑制多种炎症反应因子的产生,为眼科临床最常用的抗炎药物。
历经近70年的发展,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人工合成糖皮质激素因添加了效应基团或改变了结构,从而较天然糖皮质激素具备更高的抗炎效能和更少的副作用。
选用原则应结合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综合考虑。
有效性包括抗炎效能、穿透能力和房水达到峰值的时间;安全性包括长期局部和全身使用的副作用,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溃疡病、心血管并发症、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延缓等以及眼部并发症,如激素性青光眼、诱发或加重感染、延缓角膜伤口愈合和溃疡修复、黄斑色素上皮屏障破坏、泡性视网膜脱离等。
白内障手术患者管理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进行 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
心态接受手术。
04
术中管理
手术操作规范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手术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包括手术器械的 消毒、手术室的清洁和手术人员的无菌着装等,以降低术 后感染的风险。
精细化手术步骤
手术步骤应遵循标准化的流程,确保每个步骤的精确执行 。这包括麻醉、切口、晶状体核的处理、皮质吸除和人工 晶状体的植入等。
症的迹象,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止血、抗炎等。
03完善术后随访和治疗 Nhomakorabea对于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应进行详细的随访和治疗,确保患者的安全和
视力的恢复。
患者安全保障
确保患者知情同意
在手术前,应向患者充分解释手术的目的、风险和预期效果,确保患者在充分知情的情况 下做出决定。
加强术中监测和护理
在手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眼部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同时 ,加强术中的护理工作,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不良事件的监测和报告
建立不良事件监测机制
设立专门的不良事件监测小组,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不良事件 信息。
及时报告和处理不良事件
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和补救 ,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定期总结和反馈
定期对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和反馈,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促进质量 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睡眠问题
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针对失眠等问题提供改善建议,如保持规 律作息、进行放松训练等。
家属的支持和参与
家属教育
向家属普及白内障手术相关知识,使其了解手术 过程、风险及术后护理等注意事项。
家属心理支持
白内障围手术期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白内障围手术期的感染预防与控制作者:冯小成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围术期白内障患者感染的预防及控制。
方法择取我院2012.05——2013.05期间眼科的20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参考对象。
结果组200例患者,通过严格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无1例患者发生感染的现象,手术切缘通过3天细菌培养,仅1例患者发生细菌生长。
结论在围术期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感染预防,能够使术后眼内发生感染的机率得到有效的控制。
【关键词】白内障;围术期;预防;控制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63-02白内障手术治疗后的眼内炎是一种比较少见却十分严重的并发症,会对患者视力产生致命性的影响,甚至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
因此,规范手术操作管理,在围术期做好感染的预防,不但可以减少患者手术后发生感染的机率,还会对医疗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为了能够更好的总结及推广围术期白内障患者的感染预防及控制的方法,现针对我院2012.05——2013.05期间眼科的20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取我院2012.05——2013.05期间眼科的20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均实施超声乳化或是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
其中女性患者103例,男性患者97例。
年龄均在61-82岁之间,平均年龄(69.83±4.65)岁。
全部患者均没有对手术治疗影响术后愈合的其他慢性疾病。
1.2 方法1.2.1 术前预防及控制准备:术前对患者既往史、身体状况以及检查报告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做好相关记录。
术前3天滴入0.3%浓度的氧氟沙星,每天滴4-5次。
指导患者正确的使用方法。
术前1天,冲洗泪道及结膜囊,术前30分钟,冲洗泪道及结膜囊,降低泪道及结膜囊中的细菌量,部分患者修剪眼睫毛,预防感染的发生。
手术室准备:术前1个小时,把净化空调机开成低速运转的状态。
白内障手术患者的管理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02 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前管理
术前评估
全面的眼部检查
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底 检查等,以评估白内障的严重程度和 手术可行性。
全身状况评估
术前讨论与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多学科讨 论,评估手术风险,制定个性化的手 术方案。
了解患者的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等 系统状况,排除手术禁忌症。
定期复查
02
根据医生建议,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晶体位
置等,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长期随访
03
对于伴有其他眼病或全身性疾病的患者,需进行长期随访,以
监测病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质量评估与改善建议
视力恢复评估
通过视力表检查等评估患者视力恢复情况,针对视力恢复 不佳的患者提供相应的康复建议和治疗方案。
术前用药指导
告知患者术前用药的名称、剂量、时间和方法,并强调遵医嘱用 药的重要性。
术中配合与术后护理
向患者解释手术过程中的配合要点,以及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 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大便通畅等。
03 白内障手术患者术中管理
手术过程管理
术前准备
麻醉方式选择
确保手术室环境清洁、消毒,准备好手术 所需器械、药品和耗材。核对患者信息, 进行眼部清洁和消毒,确保手术安全。
术后需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揉眼 、按压眼球等不当行为,防止感
染或晶体移位。
用药规范
按医嘱使用眼药水或口服药物, 以消炎、止痛、促进恢复。
饮食与休息
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 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保证充足休 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定期随访计划
术后初期随访
01
术后1周内进行首次随访,检查眼部恢复情况,评估手术效果。
白内障病人围手术期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3、术后预防与控制 术后访视。告知术后注意事项,观察术
眼有无不适,出现眼痛、视力下降、复视 等及时告知医生,保护术眼避免受到外力 冲击,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滴眼药方法。 定期白内障专科复查,严防并发症的发生。
三、结果: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 12月,357例(436眼)老年性白内障行 超声乳化或切口无缝线白内障摘除+人工 晶体植入手术患者,通过上述预防措施无 一例出现感染症状。手术切缘经过两天的 细菌培养,无一例出现细菌生长。
规范重症监护室护理行为 控制可控的医院感染
江苏省宿迁市人民医院朱芸623800
一、IcU护理工作与医院感染的相关 因素
l、护士手的污染。医务人员的手是造 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ICIJ病区的空气 中、接触物上都有大量的病菌存在,这些 病菌难免会污染工作人员的手。在医疗护 理过程中,护士是具体的操作执行者,与 患者频繁接触,如果护士在各种操作前后 不重视洗手,手上残留细菌随之带到医疗 器械或患者身上,形成接触——污染—— 携带——传播的过程造成交叉感染。护士 是否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是否严格遵守无 菌技术原则、接触每例患者前后、执行每 项操作前后是否洗手或对手进行消毒都是 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加强手的清洁与消 毒,能大大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四、讨论:超声乳化时角膜内皮损害 的因素有超声波振动伤、能量转换的热灼 伤、晶状体碎片和器械创伤、灌注液理化 毒性损害4大因素。超声乳化时间越长, 能量越大,超声头越接近角膜对内皮损伤 越重。手术中预防和控制感染对保障医疗 护理安全十分重要。本文对白内障患者实 施围手术期的感染预防,达到了零感染的 效果。分析原因,主要取决于以下方面:
中国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围手术期防治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

01 系统性疾病的控制 —术前血糖控制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
Part Three 围手术期用药
03 围手术期用药
➢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围手术期用药参照《关于白内障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措施规范化的专 家建议(2013年)》、《我国白内障围手术期非感染性炎症反应防治专家共识(2015 年)》及《我国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防治专家共识(2017年)》。
➢ 依病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术前1周至术后6周,预防黄斑水肿及术中、术 后炎症反应。
建议: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在外科手术时血糖值控制在5.5-10.0 mmol/L左右(依赖于过往血糖控 制史)
Part Two 手术时机的选择
02 手术时机的选择
ICO国际指南2018版关于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时机的建议:
Wong TY et al. Guidelines on Diabetic Eye Care: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Ophthalmology Recommendations for Screening, Follow-up, Referral, and Treatment Based on Resource Settings. Ophthalmology, 2018
02 手术时机的选择
结合ICO国际指南,本共识建议:
白内障程度
眼底情况
轻度,视力下降不严重 可清晰观察
中度
2024老年妇科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老年妇科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目前,我国以年龄60岁以上作为老年人的标准,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60-74岁划归为年轻老年人,75岁以上才称为老年人。
老年女性是妇科疾病的高发人群,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组织器官不断衰老退化,机体储备功能下降,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以及医疗费用均较高,成为临床需迫切关注的问题。
本共识包括了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的管理建议,旨在实现围手术期的标准化管理,力争达到平稳康复的预期,保障患者安全和手术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提升医疗品质。
术前管理老年患者作为特殊群体,其术前管理重点包括基于风险的分层管理、营养状态评估与干预、基础疾病专科管理、血栓风险评估与预防、麻醉风险评估等。
1.1初筛分层管理在拟定老年患者手术时,应根据妇科疾病本身、体能状态、合并症类型及程度、生活习惯、既往用药史等进行分层管理,个体化诊疗方案尤为重要。
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将老年患者分为适合直接手术和需要进行术前康复(也称预康复)两类。
1.2营养状态评估及干预营养干预是预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妇科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问题,营养缺乏也会增加妇科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易感性。
晚期妇科肿瘤患者多合并营养不良,营养筛查和评估是判断手术耐受性、并发症及预后的重要环节。
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是营养不良的直接证据。
当判断患者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时,应积极进行营养干预。
推荐意见推荐营养风险筛查表(NRS-2002)为老年妇科患者首选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评分23分提示存在营养风险,推荐进一步联合《老年人营养不良风险评估表》、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等评估营养不良程度;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及营养不良患者,推荐进行包括营养咨询、饮食调整、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等营养干预,纠正患者营养状态(推荐等级:2A类)。
1.3体能状态评估及干预对老年患者来说,体能状态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生理功能储备和状态,与手术入路、手术范围等手术因素密切相关。
规范白内障围术期管理,减少白内障术后感染

规范白内障围术期管理,减少白内障术后感染陈潇;叶剑【摘要】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发现国内中小型眼科机构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病率高于大型眼科机构,所以进一步规范白内障围术期管理,预防眼内炎的发生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术前、术中术后的预防措施及眼内炎的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通过规范化白内障的围术期管理,从而降低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生.【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8(047)036【总页数】3页(P4567-4569)【关键词】白内障;眼内炎;危险因素;围术期管理【作者】陈潇;叶剑【作者单位】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眼科 ,重庆 400042;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眼科 ,重庆 40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6.1白内障手术后眼内感染是非常严重的手术后并发症,对患者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相关研究报道,目前发达国家白内障摘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率为0.012%~0.053%[1-3],我国的大型眼科机构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率为0.033%[4],而中小型眼科机构中的发病率却为0.110%[5],所以进一步规范白内障围术期的管理对于降低眼内炎的发病率很有必要。
1 白内障手术后眼内炎的危险因素1.1 病原微生物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感染源有多种细菌和真菌,在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眼表菌群被认为是最常见的感染源。
文献报道最常见的为凝固酶阴性的革兰阳性菌,少数为革兰阴性菌[6]。
急性型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延迟型最常见的为凝固酶阴性球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而慢性型则以类白喉杆菌及真菌最为常见。
明确致病菌对于预防术后感染及感染后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术前危险因素高龄患者是白内障术后急性眼内炎的易感人群。
但对于高龄人群,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病原菌感染的概率增加,是高龄患者免疫力降低,还是白内障核硬度的增加,进而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抑或其他因素尚不明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白内障围手术期非感染性炎症反应防治专家共识(2015年)白内障摘除术后非感染性炎症反应是因围手术期抗原刺激、手术应激、物理化学因素改变等引起的并发症。
术中过度操作、刺激虹膜、手术时间延长等均可能加重炎症反应,轻者可致术眼疼痛、充血,重者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为术中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释放使血- 房水和血- 视网膜屏障破坏,导致血管渗透性和房水蛋白质含量增高。
因此, 阻断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产生为控制炎症反应的主要靶点,目前临床主要用于控制和治疗炎症反应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非留体类抗炎药。
当前我国各级医院白内障围手术期抗炎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混乱,如何合理规范使用抗炎药物,减轻乃至消除白内障摘除术后前房的炎症反应,已受到眼科医师的广泛重视。
为提高我国白内障摘除术后非感染性炎症反应的防治水平,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学组根据我国现状及实际医疗情况,在加拿大、美国以及欧洲国家等防治指南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全面、充分地讨论,对我国白内障围手术期非感染性炎症反应的防治方案和基本原则达成了以下共识性意见,以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一、白内障围手术期的抗炎药物1 、糖皮质激素: 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磷脂酶A2 产生花生四烯酸,减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产生,从而发挥较强的抗炎作用; 此外,其还可抑制多种炎症反应因子的产生,为眼科临床最常用的抗炎药物。
历经近70年的发展,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人工合成糖皮质激素因添加了效应基团或改变了结构,从而较天然糖皮质激素具备更高的抗炎效能和更少的副作用。
选用原则应结合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综合考虑。
有效性包括抗炎效能、穿透能力和房水达到峰值的时间; 安全性包括长期局部和全身使用的副作用,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溃疡病、心血管并发症、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延缓等以及眼部并发症,如激素性青光眼、诱发或加重感染、延缓角膜伤口愈合和溃疡修复、黄斑色素上皮屏障破坏、泡性视网膜脱离等。
因此,在遵循用药原则的同时, 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尤其全身用药。
对于严重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及活动性结核等)、骨质疏松、活动性溃疡、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病、创伤或手术恢复期及产褥期等患者,应禁用或慎用糖皮质激素,并在用药的过程中密切随访观察, 及时防治副作用。
2、非留体类抗炎药物: 其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生成前列腺素和(或)抑制脂氧合酶产生白三烯(如双氯芬酸钠),从而抑制手术诱发的瞳孔缩小和炎症反应,维持术中瞳孔散大,减轻眼胀或疼痛等不适症状,并可预防术后黄斑囊样水肿, 辅助糖皮质激素发挥抗炎作用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
除单纯白内障摘除术外,非留体类抗炎药物更适用于术前瞳孔散大困难者、有黄斑水肿倾向者(合并葡萄膜炎等慢性炎症反应、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或玻璃体切除术后、糖尿病、假性囊膜剥脱综合征等)、术后炎症反应高危者等。
因其易引起烧灼感、刺痛、结膜充血、点状角膜炎、角膜基质浸润和溃疡等不良症状及并发症,故严重的眼表疾病、角膜上皮缺损、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眼表毒性反应倾向和角膜融解等高危患者应慎用。
二、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抗炎治疗方案1 、手术前: 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非甾体类抗炎眼药, 一般情况可以不使用。
2、手术中: 尽量减少虹膜刺激和过度操作,并缩短手术时间。
如果因各种情况导致手术难度增大,术中操作虹膜刺激较多,预计术后发生严重炎症反应的可能性较大,或是儿童白内障患者,术毕可结膜下注射糖皮质激素以增加抗炎效能。
但是, 结膜下注射糖皮质激素可引起术眼不适,如表面麻醉患者眼部疼痛,或偶发坏死性结膜溃疡等并发症,故建议术者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注射。
3 、手术后: 建议局部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其抗炎效能优于任何一种单独用药:参照欧洲眼科专家的共识性意见,建议用药方式: 术后 2 周内一般使用非留体类抗炎眼液联合糖皮质激素眼液,4次Id,两种药物间隔时间15 min;术后2周后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眼液,以防止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高眼压。
白内障摘除术后血- 房水屏障完全修复一般需要 4 周,虽视力已比较稳定, 但 4 ~6周内仍存在发生黄斑水肿的风险,故可使用非留体类抗炎眼液至术后6周。
根据炎症反应的活动情况,第3周后以每周1滴/d的频度递减,最低维持剂量为1滴/d。
若术后6周后术眼无任何炎症反应表现,可停止用药。
4 、随访时间及检查项目:在术后I d、l 周及1 个月进行回访。
检查项目包括眼前后节炎症反应情况、眼压、眼表完整性。
术后1 个月后根据术眼的视力和炎症反应情况决定是否停用药物,如术后发现矫正视力提高与手术不符,在排除感染因素的情况下,应追加眼底(散大瞳孔)、角膜地形图和OCT 等检查,必要时可进行FFA 等相关检查,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抗炎药物的用药方案,延长药物使用时间,增加术后3 个月等随访时间和频次。
三、特殊白内障摘除术的抗炎治疗方案合并葡萄膜炎、糖尿病、高度近视眼、青光眼者,糖皮质激素反应过强者、儿童白内障患者,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摘除术、囊外白内障摘除术或其他复杂白内障摘除术等者,均为术后炎症反应的高危人群,他们在白内障摘除术后发生高眼压、角膜水肿、黄斑水肿、虹膜后粘连和青光眼等并发症的风险较单纯白内障摘除术患者高。
为了有效防治术后并发症, 于术前和术后使用抗炎药物十分必要。
由于这部分特殊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 迄今国内外尚缺乏针对性选择用药的对照研究,故使用抗炎药物的基本原则是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给药剂量、途径等,实行个体化治疗; 除局部用药外,围手术期应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并采用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眼压、黄斑情况,定期进行OCT、FFA 检查,针对性补钾、补钙、补雌激素等措施,以防范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随访频次也要相应增加,除术1 d、l 周、1个月、3个月外,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合并葡萄膜炎的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摘除术后可考虑加用睫状肌麻痹剂。
1 、合并葡萄膜炎的白内障摘除术: 该类患者瞳孔小、虹膜萎缩后粘连、带状角膜病变、虹膜新生血管等解剖异常使手术难度加大, 术后炎症反应更重,持续时间更久, 尤其因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大量释放,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率显着提高。
参考美国及国际葡萄膜炎学会的指南意见,除晶状体源性急性葡萄膜炎外, 合并葡萄膜炎患者白内障摘除术前应积极抗炎治疗,确保术眼炎症反应静止期至少 1 ~3 个月。
炎症反应静止的体征为前房浮游物完全消失或仅有轻度房水闪光。
手术前后应监测相应指标,并进行角膜内皮、房角镜、眼后节等详细检查。
糖皮质激素被证实对控制葡萄膜炎有效。
参考2008 年加拿大成人白内障摘除术实践指南意见,建议术前3d开始口服泼尼松龙,推荐剂量为0.5? 1.0 mg/kgj 次Id,配合局部糖皮质激素点眼(4 ~ 6次Id)及散大瞳孔。
特殊性质的葡萄膜炎应同时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免疫调节剂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术后中、重度患者可以酌情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推荐泼尼松龙O . 5 ?I. 0 mg/kg , 1次Id,若1周内炎症反应得到有效控制可骤停口服药物,否则应根据炎症反应活动情况逐步减量,以低于10 mg/d的最低剂量维持直至炎症反应稳定控制,同时局部配合糖皮质激素点眼。
重症患者则应考虑静脉给药。
围手术期联合使用非甾体类抗炎眼药可维持术中瞳孔散大并稳定血- 房水屏障, 防治黄斑囊样水肿并辅助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降低糖皮质激素用量。
对高风险患者可使用数月时间,但应密切监测眼表并发症。
若该类患者对侧眼需要手术, 则应积极抗炎治疗并手术间隔时间>1 个月,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对于Behcet 病、少年儿童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手术医师尤其应给予高度重视。
2 、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摘除术: 糖尿病患者术前瞳孔不易散大、术中瞳孔易缩小,易发生虹膜损伤致血- 房水和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前列腺素释放增加,从而加重术后炎症反应; 高血糖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手术切口愈合延缓,术后感染概率增加,发生黄斑囊样水肿的风险也较高。
建议术前 1 周开始使用非甾体类抗炎眼药直至术后 6 周,以维持术中瞳孔散大并可起到镇痛抗炎和预防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作用。
术后糖皮质激素眼药的使用方法同单纯白内障摘除术,根据炎症反应情况可适当增加点眼次数。
随访期内密切观察手术切口和角膜上皮情况,并监血糖糖以及定期行黄斑OCT检查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随查眼底病变进展,根据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决定抗炎疗程,若发生严重黄斑水肿则采用针对性治疗,如激光光凝治疗、球内注射曲安奈德或抗VEGF 药物等。
因对于糖尿病患者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具有明显升高血糖和抵抗胰岛素作用,故术后应尽量避免全身使用,或在调整降糖药物剂量、密切监测夜间低血糖反应的前提下短期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
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术后可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建议术后密切随访观察眼底改变,必要时1~3 个月内进行FFA检查。
3 、高度近视眼、青光眼、糖皮质激素反应过强患者的内内障摘除术: 糖皮质激素眼药作为有效的抗炎药物有引起高眼压的风险,尤其是局部应用。
易发生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包括POAG高度近视眼、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眼外伤、葡萄膜炎及糖皮质激素反应过强等,其中高度近视眼最为敏感,糖尿病次之。
应选用对眼压影响小的糖皮质激素,并避免长期使用,建议使用时间不超过 2 周,同时可联合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辅助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并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
对于使用时间超过 2 周且无法停药的患者应严密监测,建议在眼压升高大于基线5mmHg(lmmHg=0.133kPa时酌情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并根据眼压升高情况加用降眼压药或选用其他类型抗炎药物,应避免使用缩瞳剂降低眼压:若发生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引起持续性眼压:升高时, 应停糖皮质激素,首先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控制眼压, 若眼压难以控制,可考虑手术治疗,眼压降至正常后仍应随诊观察。
4、儿童白内障摘除术:儿童眼部处于生理发育阶段,血-眼屏障尚未完善, 机体对手术和IOL 特异性反应强,故术后炎症反应重于成人,尤其外伤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可出现前房渗出、瞳孔变形、机化膜、IOL 夹持、偏位等并发症。
抗炎措施应包括术毕结膜下注射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术后早期糖皮质激素和非留体类抗炎眼药点眼以抑制前房炎症反应,配合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充分散大瞳孔。
儿童若眼液点眼配合欠佳,可采用眼膏涂眼。
根据炎症反应程度选择长效或短效散瞳剂,原则为尽快散大瞳孔,防止虹膜后粘连。
若发生中、重度炎症反应, 建议延长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眼药的使用时间并增加频次至炎症反应稳定,必要时可结膜下或球周注射糖皮质激素,并配合口服用药,视病情好转情况逐渐减量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