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第二章 感知觉

合集下载

2第二章认知过程

2第二章认知过程

单选:晓东在记忆英文单词时,如果不对其加以复述,这个 单词只能在他头脑中保持几十秒。这种记忆现象是()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内隐记忆
单选: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向学生讲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 样。这种知识的记忆是() A、陈述性记忆 B、感性记忆 C、整体记忆 D、程序性记忆
2、社会知觉
社会刻板印象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
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特征,而 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如南方人比较精明,北方人比较豪爽。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的特征做
相似的判断。 如“一白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掩蔽
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 臭。”这是感觉的( )现象。 A、疲劳 B、对比 C、融合 D、适应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影响 1、影响: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指一种感觉的感受
性会由于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如感冒的人 味觉不灵敏。
2、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其他感觉系统的 机能来弥补,如盲人的“以耳代目”。
3、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外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红 色给人以热烈、温暖;蓝色给人以安静;绿色给人以积极 向上的感觉。
单选: 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 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 ) A、适应 B、对比 C、联觉 D、综合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一、感知觉概述 (一)感知觉概念(选择、判断)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2幼儿的感知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2幼儿的感知觉

适应两种3.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

(1)同时对比: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例如“月明星稀”明暗同时对比图如图2-1所示。

明暗同时对比图(2)相继对比:当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例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后,喝白开水都会觉得水很甜。

研究对比现象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现象组织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4.感受性的训练人的感受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提高,由于职业的训练或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作长期、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地提高。

例如:品一口茶,就知道茶的产地、等级、品质等;染色工人可以辨认40多种黑色。

另一方面由于为了代偿某种丧失的感觉能力,会使其他感觉能力得到发展。

如聋哑人视觉特别好,盲人听觉、触觉特别发达。

(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选择性教师总结解释列举知识点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作知觉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2)对象的活动性,活动的刺激容易被感知;举例说明看图学生讨论(3)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易被感知。

主观因素包括:目的性、任务、知识经验、个人需要、兴趣、情感状态等。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

但人并不它知觉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如图2-4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即为知觉的理解性。

有一天,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一同去春游,但是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第二章 感知觉与设计

第二章 感知觉与设计

1.3.1 审美心理学、心理美学、艺术心理学、美术心理学等相关 领域的研究
1.3.2 工业心理学与人机工程学、广告心理学及消费心理学、行 为学等应用心理学的研究
1.3.3 职业设计师的经验知识
1.4 现代设计心理学 1.4.1 可用性工程
1.4.2 感性工学
1.4.3 基于仪器的设计心理学研究
1.1 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 心理美学 也称“美学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它是以心理学 的研究方法研究审美、创造美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及其 规律的美学分支学科与流派 1、移情说 2、距离说
• 精神分析心理学与艺术心理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Freud)和荣格(Jung) 2、主要理论:意识与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3、集体无意识 3、精神分析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投射法
大 卫 像
3.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①产生的来源不同 ②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
③生理机制不同
(2)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①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 ②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 ③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
4 .与感知觉相关的其他概念
(1)注意 ①吸引受众注意力的要素: a.提供产品使用价值的有效信息。
设计心理学研究对象:用户(消费者) VS 设计师
外界信息刺激、输入
基本 心理特征
购买心理、使用心理 购买心理 (需求刺激—认识问 题—查询信息—评价 选择—购买行为-信 息反馈 使用心理 认知—学习—使 用—反馈
基本 心理特征
设计过程心理
准备 社会文化 心理 酝酿 明朗 检验
社会文化 心理
个性心理 (个性、情 绪)
“场景描述”法(讲故事) 的用户研究

教育心理学 第2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原创)

教育心理学 第2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原创)
只有在注意的状态下才能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活动,使 其朝着达到目标的方向发展。
一、注意的概述
(二)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 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大家正在开讨论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 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
上课时,老师停止声音。
•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 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 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
感觉对比
•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官,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原理:两事物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相互诱导 作用,在对比中加深了印象,而单独出现 在大脑皮层中的事物,无诱导作用,显得 平淡而不易记忆。
• 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同样一个灰色 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上就显得暗些,而放在黑色 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第二章 感觉知觉与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注意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一、 感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概念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 感觉的概述
(二)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2.内部感觉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
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性:有关心理活动共同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
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多余的活动 被抑制。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 分信息。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 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 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 各种刺激。

心理学感觉与知觉

心理学感觉与知觉
感觉和知觉相互影响,共 同作用,形成我们对世界 的认知和理解。
知觉依赖于感觉提供的信 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组 织和解释。
感觉和知觉在个体和环境 互动中相互依存,共同发 展。
04
CATALOGUE
感觉与知觉的应用
在教育中的应用
感觉与知觉在教育中的应用广泛,它们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感知特点 ,以便更好地设计和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 多种方式呈现知识,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感知需求。
研究感知觉的神经机制,探索大脑如何处理感觉信息,揭示感知 觉的生理和心理过程。
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
研究感知觉的人工智能模拟,探索机器如何模拟人类的感知和认知 过程,实现机器感知和智能。
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
研究感知觉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探索感知觉如何影响人类的社 会行为和文化发展。
感觉与知觉的神经科学研究
颜色知觉
是指个体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感 知,能够分辨出不同的颜色。
知觉的特性
整体性
选择性
恒常性
组织性
知觉具有将感觉信息整合成有 意义整体的能力,即使某些部 分缺失或模糊,也能通过整体 来感知事物的完整形态。
在多种感觉信息中,人们会优 先选择某些信致的。
神经元编码机制
研究单个神经元如何编码感觉信 息,揭示神经元放电的规律和感 知觉的内在联系。
大脑皮层的功能区

研究大脑皮层不同区域在感知觉 过程中的作用,解析不同功能区 的神经元活动和相互联系。
跨感官整合
研究不同感官之间的信息整合机 制,揭示大脑如何将来自不同感 官的信息整合成完整的感知觉。
感觉与知觉的人工智能模拟

心理学:感知觉复习

心理学:感知觉复习

心理学:感知觉一、名词解释1、感觉: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3、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受到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

5、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错觉:定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7、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是高水平的知觉,是感性认识阶段的最高层次。

8、社会知觉:对他人、对群体、对自己的知觉。

9、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11: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二、填空题1、(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

(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

2、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的反应。

4、小学儿童听觉的发展包括( 声音听觉 )和(言语听觉 )。

5、感知觉是人的感性认识,而思维则属于_理性认识认识,是人类认识的_高级形式_6、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7、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_、理解性、恒常性)等特性8、(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

(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9、小王取看电影,进入电影院后眼前一片漆黑,过了一会,他才觉电影厅渐渐明亮。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暗适应)。

三、判断题1、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标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是利用感知的差异律和对比律。

(对)2、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对)3、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心理学感知觉

心理学感知觉

• 19.什么情况下你才能听的最清楚: • (K)你边走边听(或别人边走讲)
(A)闭上眼睛(或不看说话的人)(V) 能清楚地看见说话的人
• 20.你最容易记住别人: • (A)说过的话 • (K)别人做过的事 • (V)别人的长相
• A代表听觉倾向,V代表视觉倾向,K 代表动觉倾向。如果三种选项的数量基本 一样(大约6/7),那么你没有很强烈的偏 向。如果某一项选了10个以上的则表明有 强烈的倾向。这将为你学习新知识和难点 提供有益的帮助。
栅格火花错觉
19世纪,有这样一种“降神会”。主持者 把室内的灯都熄灭,窗帘遮蔽得严严实实,然 后点上一支蜡烛插在烛台上,摆放在桌子中央, 大家静静地围坐在四周,盯着那一点微弱的亮 光。不一会,人们发现光点好像开始四处飘动, 似乎还有微风轻拂,于是主持人宣布,他所召 唤的“灵体”到来了。
1、有时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能 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现象。
辣的食物会引起痛觉
世上本无鬼,他只是被自己 的眼睛欺骗了
月亮在云朵中穿行
教师用红色墨水批改学生的 作业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1、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2、提出明确的感知目的 3、感知对象与背景要有一定的差别 4、注意区分不同的感知对象 5、尽量多运用活动性的教具 6、把直观形象与言语指导结合起来 7、发挥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
你看到的是两个白发老人还是两个街头卖艺者?
选择性
你看到的是一个老人的脸?或是一对情侣在接吻呢?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 以解释,并用词来标志它的。知觉的这一特性称
为知觉的理解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是一个斑点图,正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理 解作用,使我们填补了画面信息的不足,把对象 知觉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感知觉的发展

(二)感知觉的关系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 都是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 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 1)内容不同: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并非 感觉的简单相加。 2)产生过程和影响因素不同:感觉依赖于 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一般引 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依赖于刺激的物理特 性和知觉者本身的特点,如:知识经验, 心理状态,个性特征。
时间知觉的线索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及其他客观标志 ——有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 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
为的节律性变化 ——各种计时工具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 感觉的类型差异:听觉估计准确性最高、视觉最低 ● 活动内容的意义:内容丰富容易低估,枯燥容易高估 ● 时间的持续性长短:长时间容易估计短,短时间容易
例如,一斤棉花和一斤铁的物理重量相等,但 是人们用手加以比较时,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 花重。这是以视觉之“形”影响到肌肉感觉之 “重”的错觉。
(三)方位错觉
例如,在海上飞行时,海天一色,找不到地标 海上飞行经验不丰富的飞行员因分不清上下范围, 往往会产生“倒飞错觉”造成飞如海中的事故。
此外,还有运动错觉(月亮走我也走)、时间 错觉(同样长时间的不同知觉)等。
感觉阈限是恰好能引起某种感觉,并持续 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 力。 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E=1/R 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限

第二章 1 感觉和知觉

第二章 1 感觉和知觉

§2-1感觉和知觉

(2)感觉对比

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 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产生的现象。
§2-1感觉和知觉

如:法国国旗(同时对比or继时对比?)

(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最初当三条色带宽度 完全相等时,人们总觉得这三种颜色在国旗上所占的分量 不相等,似乎白色的面积最大,蓝色的最小;当把这三色 的真实面积比例调整为蓝:白:红=37:33:35时,看上 去反而相等了。)
§2-1感觉和知觉

(四)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运用

运用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使多种分析器协同 活动。从而提高感知效果。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既听 到教师讲课的语音,又看到教师的面部表情和功作手 势,感知就很清楚 在教学中尽可能使学生多种分析 器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充分发挥主 体作用,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
§2-1感觉和知觉

知觉特性
1、选择性:背景与对象(两可图形) • 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在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 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 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就是选择性。 • 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 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 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 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转化为知觉的对 象。

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扇门,视网膜上的投影形状并不相同, 但人们仍然把它知觉为同一扇门,这是形状恒常性。 一个人由近及远而去,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是越来越小的, 但是人们并不会认为这人在慢慢变小,这是大小恒常性。 煤块在日光下反射的光亮是白墙在月色下反射的光量的5 万倍,但看上去我们仍然认为煤是黑的,墙是白的,这是 明度恒常性。 家具在不同灯光的照明下颜色发生了变化,但人对它颜色 的知觉保持不变,这就是颜色恒常性。

《心理学教程》总复习: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201702

《心理学教程》总复习: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201702
转睛”、“呆视”等。
• 2.无关运动的停止:如停止做小动作或交头 接耳。
• 3.呼吸运动的变化:如“屏息”。
补充: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的几种状态[了解]
•1.真正的注意:在上课的各个环节都表现出积极的 智力活动,集中注意力的面部表情。
•2.表面上的不注意:外表上不注意,实际隐藏着深 刻的、稳定的注意。
(二)有意注意
• 1.定义: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一 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 2.引起和保持条件 • (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 (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 (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 (4)培养间接兴趣。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 只有有意注意伴随的活动,容易使人感到枯 燥乏味和疲劳,投入的程度不高。反之,只 有无意注意伴随的活动,难以使活动持久、 深入地进行下去。
•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和课外活动,有 意识地对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加以训练和 培养。
(二)知觉的特性
• 1.知觉的选择性 • 个体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同时
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 知觉的选择性。
• 凡是能够引起注意的对象,包括无意注意和有 意注意,都易于成为知觉对象。
• 只有两种注意相互配合、互相交替,才能使 人们自觉地、有兴趣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使 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有意后注意[了解]
• △定义: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 注意。
• △产生条件: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 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 达到的。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
• 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有意性 的发展和注意品质的发展两大方面。前者指 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逐渐提高和 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后者指小学儿 童注意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品质在 有意注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表现出不同 特点。[熟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章 第二节 0-6岁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章 第二节 0-6岁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幼儿中期有今天、明天、昨天的概念,但会错用前天、后天。 幼儿晚期能分清以上概念,知道星期几和四季。但对更短和更远 的概念分不清。
(五)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在教育的过程中发展,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能帮 助儿童建立时间观念。 •通过图片和故事能帮助儿童掌握时间概念。 •四季:自然界的变化,穿衣的变化。
三、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儿掌握几何图形的词语,另外在看与摸的过程中学习。(积木婴儿已经能分辨不同的形状。 (2)幼儿的形状知觉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立体图形
• 4岁,图形知觉的敏感期
(五)时间知觉
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应。时间比空间更为抽
象,要借助于中介物。 幼儿其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应时间-----生物钟。 幼儿初期已有早晨、下午、晚上的概念, 但会错用今天、明天、 昨天。
(二)听觉
1.听觉的发展
6个月以上的胎儿对母亲的语言有反应,对不同的乐声 有不同的反应。
新生儿对不同的声音,声音的不同音调,纯度,响度, 强度,持续时间等都有不同的反应。
(母亲声音感知和母语的感知)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并且这种差异呈现出随年龄
增长而不断缩小的趋势。
2.“重听”现象
(1)原因
• 幼儿中期(4-5岁):大多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 出基本色的名称。
• 幼儿晚期(5-6岁):不仅认识基本色,在画图时能运用各 种颜色调出需要的颜色,能说出黑、白、红、蓝、绿、黄、 棕、灰等颜色名称。
(1)辨色力早于掌握颜色名称能力的发展。 (2)对基本颜色红、橙、黄、绿、蓝的认知早于中间色、混 和色。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浅绿、紫色等,幼儿同 样可以掌握。 (3)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均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4)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因年龄 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心理学感知觉

心理学感知觉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时间 的流逝和先后顺序的感知 。
个体的时间知觉受到心理 状态、情绪、注意等因素 的影响。
ABCD
时间知觉依赖于多种感官 信息,如视觉(日夜交替 、时钟)、听觉(滴答声 、节拍器)等。
时间知觉对于个体的工作 和生活安排、时间管理等 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指个体对物体或自身运动状态的感知。
听觉
总结词
听觉是通过耳朵接收声波信息,大脑处理后形成听觉感知。
详细描述
听觉感知包括对声音的音调、音量、音色和节奏等的识别。耳朵能够接收声波的 范围非常广泛,大脑通过处理这些信息,使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如音乐、语 言和环境噪音等。
触觉
总结词
触觉是通过皮肤接触外界刺激,大脑处理后形成触觉感知。
详细描述
心理学感知觉
目录
• 感知觉概述 • 感觉 • 知觉 • 感知觉与心理学的关系
01
CATALOGUE
感知觉概述
感知觉的定义
感知觉
01
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信息,并在大脑中形成对事物的主观认
识的过程。
感觉
02
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将这些刺激转化为神经冲
动,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过程。
知觉
03
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组织和解释,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
记忆中的信息可以影响我们的感知,而感知到的信息也可以激活记 忆中的相关内容。
感知觉与思维
感知觉是思维的基础
我们的思维过程需要借助感知觉所获取的信息来进行。
感知觉影响思维的方向
感知到的信息可以引导我们的思维方向,影响我们的思考结果。
思维对感知觉的影响
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也会影响我们对感知信息的解释和组织 。

心理学:感知觉

心理学:感知觉

心理学:感知觉一、名词解释1、感觉: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3、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受到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

5、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错觉:定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7、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是高水平的知觉,是感性认识阶段的最高层次。

8、社会知觉:对他人、对群体、对自己的知觉。

9、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11: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二、填空题1、(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

(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

2、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的反应。

4、小学儿童听觉的发展包括( 声音听觉 )和(言语听觉 )。

5、感知觉是人的感性认识,而思维则属于_理性认识认识,是人类认识的_高级形式_6、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7、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_、理解性、恒常性)等特性8、(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

(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9、小王取看电影,进入电影院后眼前一片漆黑,过了一会,他才觉电影厅渐渐明亮。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暗适应)。

三、判断题1、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标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是利用感知的差异律和对比律。

(对)2、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对)3、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 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 感知觉的区别: • 感知觉的联系: • 3、感知觉与知识经验的关系:
4、一般知觉与复杂知觉
• 一般知觉: • 视知觉 • 听知觉 • 嗅知觉 • 味知觉 • 肤知觉
复杂知觉:
• (1)时间知觉 • 是客观事物持续性、速度、顺序性
在人脑中的反映。 • 长短时间知觉——长时估计与短时
• 例:三次考试 王某同学: 甲、甲、乙;李某同学:乙、 乙、甲。王某是意外,李某是侥幸。
四、青少年感知觉的特点
• 1、感知觉的有益性和目的性提高 • 2、感知觉的精确性不断发展 • 3、出现逻辑性知觉 • 4、感知觉的不随意性、片面性、不
稳定性等特点依然存在
第三节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 一、感知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 • (一)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 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重视直观教具的应用 • 1、实物直观(通过观察标本、实物、演示性
第二章 感觉与知觉
• 感知觉越生动、越精细,思维、记 忆就会越清晰、越深刻。
第一节 感知觉概述
• 一、定义 • 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反映。
• 感觉剥夺实验
• 赫布(Hebb,1950)
• 感觉如被剥夺,人的认识活动甚至 心理的健康都会受到干扰。
感觉剥夺试验装置
• 后图:会动的画面
• 总也抓不住的小黑点儿 • • 德国视觉科学家迈克尔·施若夫和E.R.
威斯特于1997年发现勒索闪烁的网格 幻觉。 • 在知觉两个相对立的颜色时,这两种 相对立的颜色导致一种叫做侧抑制的 生理机制,由于在看图的过程中,眼 睛不停的跳动,使得侧抑制不停的产 生,从而使得上图中出现了闪烁的点。

• 观察力的培养: • 1、正确对待儿童的提问。 • 2、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任务、目的。 • 3、做好充分的观察准备。 • 4、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

基础心理学——感觉知觉

基础心理学——感觉知觉
视网膜像提供的视觉信息、视线沿物体边界扫描运动提供的动觉信息、 手的触摸提供的触觉信息,这些信息的结合形成了形状知觉。
3、方位知觉 参照: 1、自身;
2、双耳听觉提供的信息:时间差、强度差
4、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立体知觉) 判断线索:(1)肌肉运动线索: ①眼睛调节作用(睫状肌的紧张度);
②双眼视轴辐合(眼肌的动觉信息)。
2、声音的特性不包括( A )。 A、频率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3、痛觉是( D )。 A、外部感觉 B、最易适应的感觉 C、内部感觉 D、最难适应的感觉
4、对光适应是在强光作用下( A )。 A、视觉感觉阈限迅速提高的过程 B、视觉感觉阈限迅速降低的过程 C、视觉感受性迅速提高的过程 D、视觉差别阈限迅速降低的过程
痛觉
有机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感觉。 遍布全身,无适宜的刺激。 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性的作用,痛觉最难于适应,具有生物学的意义。 痛觉感受性的大小与一个人对疼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和意志特点有关。
感觉现象
四种感觉现象: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联觉。 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下列选项中,外部感觉包括( ABD ),内部感觉包括( CD
A、视觉和听觉
B、嗅觉和味觉
C、运动觉和平衡觉
D、痛觉
)。
3、感觉阈限是一个范围,( ACD)。 A、能够感觉到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下限 B、能够引起中等强度感觉的刺激强度叫适宜刺激 C、能够忍受的刺激的最大强度叫上限 D、下限和上限之间的刺激都是可以引起感觉的范围
从感觉时间分:同时对比、相继对比。 从感觉通道分:视觉对比(明度对比、彩色对比)、嗅觉对比、味觉对比、
温度对比等。

心理学第二章旅游者的感知觉

心理学第二章旅游者的感知觉
❖ 第二,知觉对象的变化和运动。处于变化和动态的事 物比处于静态的事物更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 (3)刺激物的组合方式
❖ 人们感知外界刺激时并不是杂乱无章、无系统的,而是 在感知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十一分。
❖ 知觉对象的组合遵循如下原则: ❖ A.接近原则 ❖ 接近原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同类物)在空间上彼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十一分。
❖ 2.内部感觉 (肌体感觉)
❖ 是指来自肌体内部的刺激直接作用于内脏器官所产生 的各种感觉。
❖ 3.本体感觉
❖ 是指由于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或位置的改变所产生的感 觉。
❖ (二)旅游感觉的含义
❖ 作为感觉的特殊领域与内容,旅游感觉是旅游者在旅游活 动中,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映。
❖ 几个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连续地存在着,则它们容易 组合成一个整体而被旅游者感知。
❖ (4)他人的提示 ❖ 他人的提示不仅有助于旅游者知觉的理解,也是帮助旅游
者迅速区分出知觉对象的主要条件。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十一分。
❖ 2003年6月16日,著名喜剧演员赵本山被沈阳市人民政 府正式特聘为沈阳旅游“形象大使”。著名演员的广泛 影响力以及浓厚东北文化特色的影视作品是其当选旅游 形象代言人的主要原因。赵本山担任旅游形象大使后, 刘老根大舞台被定为沈阳市旅游定点演出场所。由赵本 山及辽宁民间艺术团合作,向国内外游客推介“二人转 之旅”这一全新的旅游产品。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举办 了一系列的旅游形象大使选拔活动。例如,桂林的“刘 三姐”旅游形象大使选举,上海的旅游形象大使评选活 动,大湘西旅游形象大使等。也有类似聘请赵本山这样 的名人做形象大使的。如,牛群受聘任首位安徽“旅游 形象大使”。显然,国内旅游已进入到轰轰烈烈的形象 代言人时代。

2心理学- 感知觉

2心理学- 感知觉

• 实验2:
• 阅读一段文字后,参与其他活动,在阅 读第二段。 • 结果: • 依据活动后呈现的信息判断。 • 注意: • 近因效应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
2.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 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 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 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 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 的 。
• 表 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 • 视觉 : 30英里以外的一烛光 • 听觉 :安静环境中20英尺以外的手表滴答声 • 味觉:两加仑水中的一匙白糖 • 嗅觉 : 弥散于6个房间中的一滴香水 触觉 : 从一厘米距离落到你脸上一个苍蝇的翅 膀
•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 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者叫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 • 人对于最小差异量的觉察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 测量差别阈限时,通常采用两种刺激, • 标准刺激:保持不变 • 比较刺激:经常改变
人具有判断时间间隔精确性的时间知觉能力,其中, 以视觉和触觉能力最强。视觉辨认的最高限度是1/10秒-1/20秒; 触觉为1/40,听觉为1/100。 时间知觉的个别差异和误差很大。 受自身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等影响。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 • 整体性: • 选择性: • 理解性: 恒常性: 错觉:
• 错觉
• 错觉是错误的知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社会知觉
• • • • 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 非社会性信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 物方面的信息; 社会性信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 这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 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 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 而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做社会知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感知觉
大纲:1、感觉的概念2、知觉的概念3、感觉的分类4、知觉的种类5、感觉的基本特征6、知觉的基本特征7、感知觉规律在教学及其他领域的应用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整体和全貌。

·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知觉的概念
知觉: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应。

·知觉是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性反应形式。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

3. 感觉的分类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内部感觉: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4.知觉的分类
依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个体对物体的形状。

大小。

深度、方位等空间特征的知觉。

·时间知觉:个体对客观对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5、感觉的基本特征
(1)感受性和感受阀限
·随着刺激量的加大,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受
阀限;个体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阀限在数量上成反比。

·差别阀限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所需的最小差别;心
理学家把在测量时两个同类刺激有50%的次数被察觉出有差别的差异量叫最小可觉差,对这种差别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阀限在数量上成反比;韦伯定律:K I I
,I 指原有刺激的
量,△I 是差别阀限,或最小可觉差,符号K 叫做韦伯常数。

(2)感觉的相互作用
·视觉中的闪光融合现象 ·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感觉对比:几个刺激物同事时作用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事对比。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可由其他感觉系统机能来弥补。

·联觉:某种感觉感受器的刺激也能在不同的感觉领域中产生经验。

6、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知觉的选择性(对象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意义性(又称理解性)。

·知觉的整体性,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优先知觉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到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视知觉的恒常包括大小、形状、亮度、颜色恒常性等。

(2)知觉的发展与培养
培养中学生的知觉性是,应该考虑一下几点
·向想学生明确地提出知觉的目的和任务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积极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直观材料
·教师应教会学生观察方法。

7、感知觉规律在教学及其他领域的应用
(1)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A、在制作直观教具时的应用:感知对刺激强度的依存性规律;对比
规律;知觉中对象和背景规律
B、在使用直观教具时的应用: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具;以适
当方式、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位置呈现直观教具;使用教具应当适
应学生的感知特点
(2)感受性规律的应用;感觉相互规律的应用;知觉规律的应用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