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水平,指某些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员在一左时期内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包括待遇水平、制度成熟水平、基金运作水平、管理水平。
2、社会保障水平适度化,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将社会保障水平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使之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3、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指在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对某一区域的民众或社会群体,由政府制泄并给付的,在衣、食、住、行等方而保障居民生存最低限度的基本生活标准。
4、社会优抚,是指政府或社会对现役、退伍、复员、残废军人及烈军属给予抚恤和优待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5、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了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全而社会服务。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兴办的各种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服务。
6、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对于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以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特质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7、医疗保险,主要是通过强制立法手段来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与养老、失业、工伤、生冇等其他保险一起对劳动者的生老病死及意外事故承担保障责任。
8、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集中建立失业保险基金,是由于非本人原因,暂时失去工作的劳动者,在法泄时间内获得失业保险金,以维持苴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9、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倡导和扶持下,为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需求,依托街道和居委会, 动员社区力量开展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居民服务业。
10、养老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保障退休老年人基本生活的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11、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怎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2、生育保险制度,是在女性生冇期间对生冇责任承担者给予收入补偿、医疗服务和生育休假的社会保险制度。
13、社会保障基金,是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左,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经由法定程序而建立起来、专款专用的资金。
《社会保障学》第04章:社会保障水平

我国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统计可以从两个途径进行:一是从社会保障 体系中所包括的主要项目出发进行统计,将各个项目的分支出总计而 得出社会保障费用的总支出;二是从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主要承担主 体出发进行统计,确定每一个承担者所承受的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 比重,最终确定社会保障的总支出。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项目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 助、社会优抚四个部分,它们又可分为许多具体的分项目,社会保障 费用的支出统计需要把所有这些方面的支出全部进行统计。 从社会保障支出的承担主体方面进行统计,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费用的 主要承担者包括: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主要由国家承担的社会保 障包括社会救济、国家福利(主要是由国家举办的各种福利院、养老院 等)、国家保险(即养老、职业、工伤、生育等保险 )、优抚安置、国家 补贴(根据有关政策发给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如生育补贴 等)等;主要由用人单位承担的社会保障有失业保障、养老保障、工伤 保障、医疗保障、职工福利、生育保障等;目前个人负担的部分在我 国比较普遍的执行的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 但是这种统计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会造成重复计算或统计不足, 用人单位和个人的部分往往也不是当期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所以我 国目前主要从社会保障项目出发进行统计。
“工资等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劳动生产要素分 配比例系数,作为一个指标用来测定国民经济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 否进行。事实表明:这一比重过低,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未能得到基本 保证,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甚至引起劳动者反抗;这一比重过高,则 会使资金积累减少,影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在历史统计资料基础上 ,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出合理 、适度的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例系数为75%。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 下,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例系数为75%,仍具有现实性。当然,现实 经济活动中的具体分配比重可能有所区别,有的国家高于这个限度, 有的国家则低于这个限度。
国际比较社会保障水平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基金

(1)养老、残障、死亡;
长期风险 保障
(2)疾病、生育、医疗护理;
(3)失业; (4)家庭津贴;
短期风险 保障
(5)工伤及其他社会救助。
通过社会保障支出范围的国际比较发现:
大多数国家都设有养老、残障、遗属保险,医疗、 生育和工伤保险;有些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 印度、韩国等不设立失业保险、家庭津贴等保障 项目。
第五章 社会保障水平国际比较
第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比较
一、社会保障水平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内涵:
社会保障水平是用来反映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 济待遇程度高低的概念,它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关 键要素,直接反映着社会保障资金的供求关系,并 间接反映着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状况。
社会保障水平的三个层次
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和比重系数,可将社会保障水平系数 分为多个层次。 社会保障工资比重系数=社会保障支出额/工资总额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比重系数=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总支出 社会保障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社会保障支出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 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通常为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
四、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超度的效果比较
(一)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功能分析
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 质量,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
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能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 的环境。使国家和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障负担趋于 合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促进就业有显著的积 极作用。
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对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具有 十分明显的作用。
从表中可以看出:
1、“小口径”的社会保障水平,未达到适度下限;
2、“中口径”的社会保障水平,几乎分布在适度上 限和下限的区间内;
3、“大口径”的保障水平,个别年份超出了适度上 限。不过从总趋势上看,大、中两种口径统计分 析的社会保障水平,都围绕着适度区域起伏,并 向适度区域回落。
第九章 社会保障水平

• 社会保障水平衡量指标
社系数
• 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区域 –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下限<社会保障水平<社 会保障水平适度上限 • 短期内不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调整途径 – 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增 加政府财政收入 – 根据人口结构状况对社会保障需求进行调整 – 通过社会保障项目来调整社会保障水平 – 通过影响社会保障程度的指标条件,控制社 会保障水平向适度发展
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基本养 老保险制度覆盖了城镇企业8745万职工和2451万离 退休人员,但按全部城镇企业职工计算,覆盖面还 只有78%。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还没有覆盖 到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职工,私营企业的职工和 个体劳动者还没有参加社会保险。我国城乡处于绝 对贫困线以下的4798.3万人中,已获低保救济的为 2722.9万人,占绝对贫困人口总数的56.7%,尚有1/2 的绝对贫困者(2075.4万人)处于最低生活保障之外, 并且不包括近5000万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数量庞大的 濒临低保线的城市贫困/边缘人口等。与纳入低保救 济相比,近4800万绝对贫困的城乡人口中,能获得 医疗、教育、住房等较高层面救助的就更少了。
• 社会保障水平的中外比较 • 我国未来社会保障水平的目标定位 –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社会保障项目得到满足, 特别是法定的社会保障项目 –坚持根据资源供给的能力来决定社会保障水平
2009.6. 3 根据欧盟统计局6月2日公布的用于社会保障支 出的最新数据,2006年,欧盟27国社保支出总额占 GDP的26.9%。各成员国之间 社保支出差异较大,其 中法国(31.1%)、瑞典(30.7%)和比利时(30.1%) 均超过GDP的30%,低于GDP15%的国家包括:拉脱维 亚(12.2%)、爱沙尼亚(12.4%)、立陶宛(13.2%) 和罗马尼亚(14.0%)。从支出构成上看,2006年欧 盟27个成员国用于养老支出占社保总额的46%,卫生 医疗占29%,残疾和家庭婴幼儿支出占8%,失业救济 占6%,住房和社会性福利支出占4%。欧盟社保资金 主要源自政府财政(38%)和社会捐助(59%)。 欧盟2005年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比此前三年的 比例略有下降。2003年、2004年和2005年,欧盟的 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27.4%、 27.3%和27.2。
社会保障水平知识点整理

社会保障水平知识点整理●5.1 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指标●概念●社会保障水平是指在特定时期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高低程度。
●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是指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水平而选取的变量。
●指标●西方国家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重要性●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能较准确地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集中反映了一国或地区为了提高居民社会保障福利所动用的经济资源。
而且,以比例形式来体现的指标,消除了量纲的不同可能带来的不可比性,有利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已经成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特点●主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1)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2)政治、社会结构。
●(3)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
●(4)历史、人文等其他特殊因素。
●特点●(1)动态性特征。
●社会保障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制度成熟等而变动。
●(2)刚性特征。
●刚性增长,即缺乏弹性或只具有单向度的弹性,表现为只能扩大不能缩小●(3)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域”●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发展●研究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社会保障水平对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与运行发展意义重大。
一方面,社会保障水平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代表了社会保障制度“量”的特征;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作为通过经济手段解决公民生活保障问题的一种制度安排,必然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投资、储蓄、企业竞争力、员工福利待遇等密切相关。
通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可以探索出社会保障制度与其外在环境要素之间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中加以运用。
●(1)客观描述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并进行国际间、地区间比较,探索、总结和运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与运行的自身规律。
社会保障水平

主讲人:李 宏
一、基本概念、性质与特点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问题
三、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一、基本概念、性质与特点
1、社会保障水平的定义
社会保障水平主要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一国或者一地 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 一定时期:一般是指1年。 经济待遇一般是指由正规的社会保障组织机构提供 的收益,即社会保障的支出;而不包括由非正规的 社会保障组织机构提供的收益,即慈善事业、社区 服务、志愿者服务等。
一、基本概念、性质与特点
2、社会保障水平主要指标
Et LSSt GDPt
LSSt ——第t年的社会保障水平
——第t年的社会保障支出总额
Et
GDPt ——第t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一、基本概念、性质与特点
OECD社会支出数据库(SOCX)的“社会支出”
老年保障(OLD AGE)、遗属保障(SURVIVORS) 残疾津贴(INCAPACITY-RELATED BENEFITS) 健康保障(HEALTH)、家庭保障(FAMILY) 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ACTIVE LABOR MARKET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问 题
(3)社会保障水平“过低”的后果
必然的后果是不能很好地实现社会保障应有的功能, 即不能保障所有成员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与
发展,同时会制约公民的劳动积极性,最终对于社会 运转的效率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证明,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 全或待遇的较低水平,对总体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瓶颈 性的制约,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社会保障支出(2007):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 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1996年 以前不包括由行政管理费开支的离退休支出。
第五章 社会保障水平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及 存在的问题
1、水平:(1992年)
• • • 小口径:5.09% 中口径(包括住宅投资)。11.53% 大口径(包括住宅投资及价格补 贴):12.73%。
44
45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 否,理论界存在着许多争论
虽然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还并不能从 根本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同世界 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然而从 我国的实际经济水平来看,发展到目前这
加上两次大战的创伤,导致人们普遍要求一种稳定、
安全的保障制度。而且富足小国的特殊国情也使之 成为可能。
13
美国是一个充分宣扬个性自由的国家,
人们认为,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过多介
入,是对公民自由选择权的侵犯。因此
美国至今没有建立如其他发达国家一样
包罗万象的完整社会保障体系,这在表
面上是与其强大的经济不相符的。
40
2、我国社保支出统计口径尤为复杂:
①分散管理,体系不健全;
②转轨时期,缺乏统一认识
确定我国统计口径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纵比:反映发展状况 ②横比:与国际接轨
41
3、我国社保支出的统计口径
• 按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进行:
• 据社保支出的承担主体,确定每一主体的
支出口径属于社保范畴的部分,加总国家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方法有很多,基本方法包括实
证分析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
33
1、实证分析方法
• 主要基于历史资料对社会保障水平做出
评价。 • 根据各历史阶段经济运行状况及影响因 素的分析,可以相对分解出社会保障因
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进而判断社会保
障水平是否适度以及适度的水平。
如何提高城市社会保障水平

如何提高城市社会保障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城市社会保障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和社会稳定,因此,如何提高城市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提高城市社会保障水平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城市社会保障水平,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
首先,政府应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筹备,确保资金的充足。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社会保障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社会保障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加强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管和管理。
二、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是提高城市社会保障水平的基础。
为了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确保每个城市居民都能够享受到相关的社会保障待遇。
其次,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为失业者和工伤者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偿和救济。
此外,还需加强低保制度和特困人员救助制度建设,确保每个有需要的人都能够得到相关的帮助和保障。
三、推动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也成为提高城市社会保障水平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社会保障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对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可靠性。
四、加强城市社会保障宣传和教育提高城市社会保障水平需要广大居民的参与和支持。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对社会保障政策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居民介绍社会保障政策的相关内容和福利待遇,激发他们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五、加强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城市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社会保障水平经济效应分析

社会保障水平经济效应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民生活的质量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入手,分析其对经济效应的影响,旨在强调社会保障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向全体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障服务。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民生活的质量和社会的稳定性。
社会保障水平对经济效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政府财政的影响。
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这些支出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的支付,以及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的投入。
这些支出不仅直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还会对政府的财政政策产生影响。
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可以缓解社会收入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
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从而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可以促进消费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例如,提高医疗保险水平可以使人们更愿意花钱看病就医,从而带动医疗消费的增长。
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促进劳动力的流动,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分析具体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政府财政支出会增加,同时社会公平感和经济增长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例如,根据某国统计数据,在过去十年中,该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0%上升到15%,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上升到25%,而同期该国经济增长率也从5%上升到8%。
这充分说明了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社会保障水平对经济效应的影响不可小觑。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仅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支出,还能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增长。
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障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第6章-社会保障水平

未来研究可以关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 社会保障水平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政策调整来缩小这 些差异。
01
03
未来研究可以关注国际社会保障水平的比较和借鉴, 以及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来提高全球社会保障水平。
04
未来研究可以探索社会保障水平与社会稳定、人民幸 福感等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提 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国际合作与交流
各国之间应加强社会保障领域的 合作与交流,互相借鉴经验,共
同提高全球社会保障水平。
04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现状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覆盖了包括城镇职 工、城乡居民在内的广大人群,基本实现了 全覆盖。
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投入的增加,我国的社会保 障待遇水平逐步提高,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 需求。
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未来我国将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的便捷性 和智能化水平。
05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
01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 律体系
通过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 明确社会保障的权利和义务,规范社 会保障管理流程。
0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结 构
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建立多层次、 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满足不同社 会群体的保障需求。
保障公平性
• 保障公平性: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重 要指标之一,主要通过考察社会保障 制度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群 体之间的公平程度来评估。公平性越 高,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区、 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之间越均衡,保 障效果越好。
03
社会保障水平理论社会保障水平的概述

❖ 2、社会保障水平指标(量)
❖ 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是指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 水平而选取的变量。社会保障水平实际上是由一 系列指标来完整描述的:
(1)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的比重, (2)社会保障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 (3)社会保障覆盖面; (4)社会保障给付水平与工资总额的比重; (5)社会保障自身的制度结构; (6)社会保障分项支出水平; (7)人均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等。
❖ 基于社会保障体系项目的比较:
❖ 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项目全、水平高:五大社会保 险项目、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与低保制度。
❖ 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则是以社会救济为主,主要包括 低活制度、五保制度、新农合等有限的几个项目
❖ 5、基于城镇内部的比较 ❖ (1)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员工之间
的社会保障待遇存在着差别 :
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 值 (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 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保障水平二社会保障支出总额 ÷ 国内生 产总值×100%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 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总和。
这里涉及到统计口径
❖ 目前,各国社会保障的范围划分主要包含三种 类型:
❖ 中国大部分企业单位已经实行了企业、个人和 国家三方供给的社会保障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 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 “国家—单位保 障制式” 仍然在实行。这不仅有失公平,而且 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 (2)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之间的社会保障 支出也存在着结构性的不合理
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社会保障 水平较高,而其他所有制单位则享受不到相同 的保障待遇。
❖ 1、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安定; ❖ (2)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 (3) 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转; ❖ (4)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等等。
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水平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
(二)社会保障水平模型构建
2.社会保障负担系数模型 (3-2)
其中,W代表工资收入总额,R代表社会保障负担系数(社会保障支出总 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也就是说社会保障支出既要能够提高劳动者 的积极性,又要能够保证公民的基本生活。指标过低,不能保障公民的基 本生活;指标过高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也代表了社会保障“质”的方面。社会保障水平是“质”与“量”
的统一。
第二节 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
(一)(一)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测量的主要指标有三种 1.社会保障水平的工资系数,它是社会保障支出总额与工资收入的比例,也 叫做社会保障负担系数,该指标一般适用于小范围内测定。 2.社会保障水平的财政支出系数,是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 重,该指标可以说明地方和中央财政在社会保障费用方面的支出状况及对应关 系。 3.社会保障水平的国内生产总值系数,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额的比值, 可以称之为“社会保障总水平”,是最高层次的测定指标。该指标最为直观地 反映出,经济资源在一国或一地区的居民社会保障待遇中所占的比重。在国际 上测定社会保障水平也多以此指标为准,所以在建立模型过程中选用此种指标。
制度年龄与人口结构
历史、文化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家责任、二次大战创伤、个性自由的国家、 传统孝道文化等。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和特点 (二)特点
社会保障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 化、制度成熟等而变动。
动态性
易升不易降
刚性
适度性
在一定区域才能促进经济及社会制度 本身的发展。
让数据说话
养老金替代率 1939 1969 1980
第2章 社会保障水平

• ★ 2.判断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适度的标准 • ① 是否保证社会成员一定的经济 生活水平并能抵御社会风险; • ② 是否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 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 ③ 社会保障结构是否与国民经济 结构、产业布局相适应; • ④ 是否能够有效调节经济增长速 度与节奏,有效调节投融资;
•
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倒U形关系
35%
30%
10000美元以后,社会保 障支出水平缓慢下降
福利
25%
为什么会下降?
4000—10000美元,社会 保障支出水平继续提高
社会保障水平
20%
15%
保险
1000—4000美元,以前社会 保障支出水平加速提高
我国现在是哪个阶段?
10%
救济
5%
1000美元以前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缓慢提高
(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 定(定量)
1、社会保障水平“度”的衡量
计算公式:S=QH S为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 Q为社会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 H为工资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 H=0.75 社会保障水平公式 S =0.75Q
社会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
Q=O+Z+E+J+M (公式-1) O为养老金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 Z为失业金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 E为医疗保险金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10%12% J为工伤、生育保险金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 0.16%-1.5% M为社会救济、社会福利金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 比重1%-1.5%
• • • •
2.社会保障预警系统的内容 (1)设置合理的社会保障预警指标; (2)建立迅捷的信息资料收集与传导机制; (3)开展人口老龄化、失业规模、社会保障 支出的中长期趋势预测; • (4)定期发布社会保障运行情况的有关信息 等。 • 设置社会保障预警指标是该系统的最重要的 环节,其中社会保障水平是核心指标。另有与社会 保障水平直接相关的指标(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 政支出的比重、社会保障基金流量与存量变动等), 还包括宏观经济指标、人口结构变动指标。
政府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政府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是国家的基本建设,是政府为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成为了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回顾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探讨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一、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泛。
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和人群仍然无法享受到全面的社会保障待遇。
其次,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养老金、医疗保险等待遇不能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在老年人口增多的情况下。
再次,社会保障资金不足。
社会保障基金的缺口和负担过重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部分地区养老金“养不活”、医疗保险支付困难等。
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1.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政府应该加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力度,确保所有居民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政策带来的福利。
这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扩大保障范围来实现。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金水平和医疗保障待遇,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等方式来改善社会保障的不平衡。
2.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这可以通过提高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增加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提供更好的失业保险待遇等方式来实现。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特殊人群的保障力度,如残疾人、孤寡老人等。
3. 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和管理为了保障社会保障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和管理。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预算投入、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引入第三方机构等方式来筹措更多的社会保障资金。
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和管理,确保资金的使用合理、透明和安全。
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制度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社会保障水平

加快建立覆盖我国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个转变”与“十二字方针”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社保体系建设要定型化规范化法制化
我国各年社会保障支出情况
1978——1990社会保障支出 项目 社会保障支出(亿元) 1980年 136 1985 327 1986 413 1987 501 1988 655 1989 768 1990 937
(三)社会支出总额
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 障费用总和。 主要包括三大领域,五个方面。 三大领域指社会保险(劳动者)、社会福利 (全民)、社会救济(贫民)。 五大方面指养老、残障、死亡;疾病、生育、 医疗护理;失业;家庭津贴;工伤及其他社会救助。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 特点:
(二)先进人物家庭申请廉租住房条件:
1.具有市区城镇常住户口,且家庭中至少有1人取得本市城镇户 口2年以上; 2.申请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本年度郑州市最低工资标准(含最 低工资标准); 3.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含16平方米); 4.家庭成员之间具有法定的赡养、抚养或者扶养关系;符合以 上条件的家庭到户口所在地的区廉租办申请廉租住房。
茅于轼简介
茅于轼,1929年1月14日出生于南京,父 亲茅以新是铁路机械工程师,伯父茅以升是 桥梁专家。抗战时期转辗于大后方柳州、桂 林、重庆。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 年考入交通大学,1950年从机械系毕业,分 配在齐齐哈尔铁路局,任火车司机、技术员、 工程师。1955年调北京铁道科学研究所,任 助理研究员,从事机车车辆性能研究。1958 年被打成右派,文革时被赶往大同机车厂劳 动。1975年开始从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 1984年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调到中国社会科 学院美国研究所。1985年出版《择优分配原 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此书于1998年 在商务印书馆出第二版。1985年调中国社会 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6年赴美国在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 1987年回国,以后7年内担任非洲能源政策研 究网顾问,每年去非洲2次。1990年应澳大利 亚昆士兰大学经济系招聘任高级讲师,讲授 研究生班的微观经济学。1993年从中国社科 院退休,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北京 天则经济研究所,担任所长。
第六章 社会保障水平

•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系数,这是国际上通用 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的主要指标。其原因是: •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更能准确地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实力的总体 状况。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能够从总体上 集中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总量中社会保障支出的状况和水平 。 • 第二,在实际统计分析中,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数 据比较容易获得,有利于广泛应用。 • 第三,它是一种国际通用指标,运用这一指标获得的数据及其分 析结果,有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其不同时期之间进行横向和纵 向比较。因此,国内学术界也普遍采用这一指标作为社会保障水 平的主要测定指标,通常都是在这一指标值的意义上使用社会保 障水平概念。 • 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保障水平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指标来完整描 述的,不应把社会保障水平简单地等同于社会保障水平主指标。 即使各国用于社会保障的国民经济资源的比重相同,由于各国的 经济社会结构、人口结构与规模不同,社会保障体系千差万别, 每个居民平均获得的社会保障金额可能并不相同,实际的社会保 障效果也可能大不一样。因此,在具体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社会保 障水平时,除了考虑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外, 还应考虑人均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与社会保障 自身的制度结构等多项指标,这样才能对该国或地区的社会保障 的实际水平作出客观全面的判断与评价。
• 5、研究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 通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可以探索出社会保障制度与其 外在环境要素之间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 立健全中加以运用。具体地说,社会保障水平具有下列功能 和意义: (1)客观描述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并进行国际、地区间的 比较,探索、总结和运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与运行的自身规 律。 (2)通过增加设置不同的控制变量,可分类计算出一种社会 保障制度内部各行业、各地区甚至各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水 平子指标,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促使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 合理化与内部优化。 (3)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社会保障制 度自身运行与其经济、社会效应的分析,确定社会保障适度 水平,评价社会保障运行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与 控制。 (4)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与社会保障自身发展趋势、社会经济 发展趋势相结合,可以建立起“社会保障警戒模型”,构成 社会保障预警系统的核心,用于预测社会保障的未来趋势, 避免出现社会保障的财务危机,促使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与社 会、经济发展产生良性互动。
第五章社会保障水平

3、社会保障水平与企业承受能力
(1)我国企业目前社会保险缴费率偏高
(2)我国企业社保缴费与工人工资不能相互替代
(三)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城乡结构
1、我国城镇传统上“低工资、高福利”政策解读
2、我国社保支出城乡差距突出的原因(制度框架和待遇水平
2、1991-1997年社会保障支出及水平
3、1998-2013年社会保障支出及水平
(二)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思考
1、宏观认识(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基准)
(1)就现有经济基础而言,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2)从社会政治稳定和收入分配角度看,社会保障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2、财政与社会保障水平
第五章社会保障水平
一、社会保障水平概述
(-)社会保障水平及指标
1.社会保障水平含义:
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高低程度,常常用社会保障总支出与GDP的比值来反映。
2、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1)社会保障总水平指标:s=Sa/G
(2)社会保障负担水动者社保负担水平:法定在职职工社会保险缴费率
3)政府社保负担水平:政府社保支出总额/国家财政总支出
(3)社会保障待遇水平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
1、动态性
2、刚性
3、适度性
(三)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
1、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2、政治、社会结构
3、历史、人文因素
4、制度年龄与人口结构
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一)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