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脏腑理论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文章来源网络黄帝内经脏腑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分别对不同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养生。

中医认为五行对应养体内的器官,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水为肾,就保健治疗而言,五色《即青(绿)、赤、黄、白、黑》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对人体的五脏有不同的滋补作用。

青色对应五行为木,入肝能增强脏腑之气。

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对应五行为火,入心能增强心脏之气,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流感及各种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

黄色对应五行为土,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对应五行为金,入肺,可增强肺腑之气,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虚劳咳血。

黑色对应五行为水,入肾,能增强肾脏之气,治阳痿遗精,腰腺酸病,补亏损及久病不复者。

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对生殖排尿系统大有好处。

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传统中医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医学体系,其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传统中医独特的财富。

本文将介绍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它描述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相互关系。

阴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阴性的特点是寒凉、静止、内收,阳性的特点是热燥、活动、外放。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的平衡和协调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治疗常常把调整阴阳平衡作为重要手段。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自然和人体活动的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

这五个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的相克和相生关系,相克表明一种元素能够制约另一种元素的活动,相生则表示一种元素能够促进另一种元素的生成。

通过运用五行学说,中医师可以判断病人体内五行的失衡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脏腑理论脏腑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的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则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中心,也是疾病产生的重要部位。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状态,中医师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一种类似于血管和神经的通道,主要用于传递气血和营养物质。

中医师通过观察经络的状态,可以判断病人体内气血的流动情况,并确定治疗的重点。

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疗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整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虽然现代医学更加注重病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但传统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在慢性病治疗中,传统中医更注重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表面症状。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五大理论,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基石,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涉及到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人体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通过药物的寒热、滋补与泻疏等特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用五行来解释,通过分析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治疗常常运用五行学说的原则,例如选择适合患者体质和疾病特征的草药,以达到平衡五行,调理人体的效果。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生理学观念,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气和血两种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的营养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气血的运行和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治疗疾病时经常注重调节气血的平衡。

例如,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师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对人体内脏器官的一种分类和理解方式。

中医将脏腑视为人体内部重要的生理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以及脏腑间的相互作用,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根据脏腑学说来选用相应的草药和疗法,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平衡。

五、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它认为人体体表和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络脉系统,贯穿全身,并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

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常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经络,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

中医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联系

中医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联系

中医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联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纳入五行系统之中,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特征。

如木性曲直,枝叶条达,具有向上、向外升发、生长、舒展的特性;肝属木,故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亦日肝主疏泄。

火性温热、炎上升腾、光明;心属火,故心主血脉以推动血液循行全身,心阳温煦与肢体寒温相关,心主神明而为脏腑之主。

土性敦厚,生养和承载万物;脾属士,故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物质以营养脏腑形体,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金性清净、肃杀、收敛;肺属金,故肺气有下降之性,能清除废物,保持人体的洁净。

水性滋润,有下行、闭藏等特性;肾属水,故肾能藏精,滋润全身,并有主水液的功能。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五行学说除以五行特性类比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外,还以五行特性为依据,运用事物的五行归类方法,将人体的六腑、形体、官窍、情志等分别与五脏相联系,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体现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化、五色、五味等与人体中的五脏系统联系起来,如以肝为例,“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主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是以知病之在筋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这样把自然界的东方、春季、青色、风、酸等,通过五行中的木与人体的肝、筋、目等联系起来,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表达了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有机配合的。

中医学在其理论建构中,充分运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阐释五脏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

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是:肝木生心火,如肝藏血以济心,主疏泄以助心行血;心火生脾土,如心阳温煦脾士,促进脾的运化;脾土生肺金,如脾主运化,化生精气以养肺;肺金生肾水,如肺之阴津下行以滋肾,肺气肃降以协助肾之纳气;肾水生肝木,如肾藏精生血以滋养肝血,肾阴滋养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中医的脏象学说

中医的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一个核心理论,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其他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脏象学说将人体内的器官分为五脏(肝、心、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并将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五脏六腑各自承担不同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

五脏:
肝:对应木,主要负责疏泄、调节血量、储藏血液、调节情志等功能。

心:对应火,主要负责血液循环、神志清明、调节情志等功能。

脾:对应土,主要负责消化吸收、运化水湿、调节血脉等功能。

肺:对应金,主要负责呼吸、气血循环、调节水道等功能。

肾:对应水,主要负责生殖、生长发育、水液代谢等功能。

六腑:
胆:主要负责疏泄胆汁、辅助肝脏疏泄等功能。

胃:主要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等功能。

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形成粪便、排泄废物等功能。

小肠:主要负责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排泄废物等功能。

三焦:是一个复合功能的系统,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主要负责气血循环、水液代谢、脏腑功能的调节等。

膀胱:主要负责储存尿液、排泄尿液等功能。

脏象学说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中医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病因、发展和脏腑受累的程度。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脏腑功能失衡情况,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些方案包。

中医学五行与脏腑

中医学五行与脏腑

中医学五行与脏腑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脏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店铺在此整理了中医学五行与脏腑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中医学五行与脏腑简介人体内共有五脏六腑,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六腑则为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而五脏则是藏精气神。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五脏在阴阳上都属阴,主藏而不泻;而六腑为阳,主泻而不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行与五脏要论

五行与五脏要论

五行与五脏要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的关系+七情六欲与五脏的关系+先天与后天五行关系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中医五行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五行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五行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说明了各脏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是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五脏之间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

(1)说明五脏间相互资生的关系:木生火,即肝能生心(又称肝木以济心火);火生土,即心生脾(又称心火能温脾土);土生金,即脾生肺(又称脾土生肺金);金生水,即肺生肾(又称肺金养肾水);水生木,即肾生肝(又称肾精以滋养肝木)。

这是以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明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的关系。

(2)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五行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水克火,即肾水制约心火,以防心火亢盛。

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以抑制肺之气清肃太过;金克木,即肺金制约肝木,以抑制肝阳上亢;木克土,即肝木制约脾土,以疏泄气机,以防脾土壅滞;土克水,即脾土制约肾水,以防肾水泛滥。

运用五行学说的脏腑归类及相生相克的理论,说明了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生克制化关系。

使每一脏在功能上既受他脏资助,亦可抑制其他脏,不至于虚损;既受他脏制约,亦可资助他脏,不至于亢盛。

如脾(土)之气虚,则心(火)生之,以助其虚;若脾(土)之气亢,则肝木克之,以抑制其亢;同时肺(金)之气不足,则脾(土)生之,以助其虚。

肾(水)泛滥,脾(土)克之,以制其亢。

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
从而保证了人体内外环境的对立统一,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五行对应脏腑

中医五行对应脏腑

中医五行对应脏腑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五行是:水木金火土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我们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各脏器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又是五大元素,有着对应的关系。

肾属水,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肝属木,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心属火,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脾属土,脾胃不和。

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肺属金,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成为喷雾器;肾是先天之本: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

这是相生,也是良性循环。

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脾胃不和。

与肺对应是大肠,这是五俯。

再就是五窍:肾开窍于耳,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

肝开窍于目,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心开窍于舌,舌头发麻。

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脾开窍唇,口发干,唇发干,都是脾胃不和;肺开窍与鼻,嗅觉差,与肺脏有关,这是五窍。

再就是五色: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黑【肾虚】肝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青【造血功能差】心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红【血液循环弱】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黄【消化系统功能弱】肺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白【呼吸系统功能弱】,这是五色。

肾功能弱的人,恐惧,胆小,害怕,肾虚;肝功能弱的人,易怒,怒伤肝,脾气大,火气大;心功能弱的人,喜,容易激动,喜伤心,乐极生悲;脾功能弱的人,爱思,思伤脾胃,吃不得,睡不得,睡不得,吃不得,恶性循环‘肺功能弱的人,悲忧,多愁善感,这是五志。

再就是五味:肾功能弱的人,喜咸【肾病的人少吃盐】肝功能弱的人,喜酸;心功能弱的人,喜苦;脾功能弱的人,喜甜;肺功能弱的人,喜辛辣,这是五味。

这些都是学习颜面望诊的依据,有相生就有相克:肾功能弱的人,首先影响心脏【肾是人的第二心脏】;心功能弱的人,影响肺脏;肺功能弱的人,影响肝脏;肝功能弱的人,影响脾脏;脾功能弱的人,影响肾脏,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源。

中医五行名词解释

中医五行名词解释

中医五行名词解释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五行理论是一种将自然界的万物分为五种属性并相互关联的理论。

这五种属性分别是:木、火、土、金和水。

每个属性代表了不同的能量和特征,也与五个脏腑器官以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有关。

下面将详细解释每个名词的含义和相关内容。

1. 木 (Mu): 木代表生命力和成长。

在人体中,木属性与肝脏和胆囊相关。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也在调节血液循环和情绪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当木属性失衡时,可能会导致肝气郁结、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2. 火 (Huo): 火代表热情和活力。

在人体中,火属性与心脏相关。

心脏是人体的主要泵浦器官,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当火属性失衡时,可能会导致心火旺盛、失眠、多梦等问题。

3. 土 (Tu): 土代表稳定和思考。

在人体中,土属性与脾脏和胃相关。

脾脏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将其转化为能量供应给全身。

当土属性失衡时,可能会导致脾虚、消化不良、体力不佳等问题。

4. 金 (Jin): 金代表清洁和收敛。

在人体中,金属性与肺脏和大肠相关。

肺脏负责呼吸和气体交换,大肠负责排除废物和毒素。

当金属性失衡时,可能会导致肺气不畅、皮肤干燥、便秘等问题。

5. 水 (Shui): 水代表流动和存储。

在人体中,水属性与肾脏和膀胱相关。

肾脏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也负责调节水液平衡和代谢功能。

当水属性失衡时,可能会导致肾虚、尿频、水肿等问题。

五行理论认为,当人体内的五行属性保持平衡时,身体健康,疾病会得到预防和治疗。

中医师通过调节患者的五行属性,可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和恢复健康。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药、针灸、按摩和饮食疗法等方法常常被用于平衡五行属性。

例如,通过服用具有特定属性的草药来调理身体,或者选择特定的食物来滋养脏腑器官。

总之,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有助于人们理解身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并为健康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五脏六腑是怎么相生相克

五脏六腑是怎么相生相克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使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

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类五脏相互滋长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说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限制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限制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能够防备心火之亢烈。

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限制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克制肺气清肃之太甚。

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限制肝木,如肺气清肃太甚,可克制肝阳的上亢。

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限制脾土。

如肝气条达,可疏泄性情之壅滞。

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限制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备肾水的泛滥。

这类五脏之间的相互限制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中每一脏都拥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生控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损,又能控制此外的脏器,使其不致过亢。

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限制;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如脾(土)之气,其虚,则居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水)气亢,土可克之。

种生克关系把五系成一个整体,进而保了人体内境的立一。

就五行的相互关系而言,除五行之的生控制化复外,尚有五行互藏。

五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既有,故一行当体,即有五”(《五行大·卷二》)。

而明朝景岳明确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翼·五行》)。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概述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概述

脏腑学说概述同学们好,我们前面学习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是一个二元论。

五行学说,是一个多元论。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的两个说理工具。

中医就是用这两个说理的工具来研究人的五脏六腑的生理和病理的。

我们今天开始学习中医研究的对象: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学说,又称为脏腑学说,是通过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外在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内在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腑学说,对于阐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脏腑学说,包括什么内容呢?脏腑学说,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和三焦。

奇恒之府,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这个女子胞就是女子的子宫。

五脏六腑,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生理特点呢?我们看看五脏,肝心脾肺肾。

它们主要的生理特点就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他们都是实质性的脏器,以贮藏精气为主。

精气应该要满,而不能随便泻。

所以五脏,应该满而不能实。

五脏以贮藏精气为主,而精气容易耗损,所以,五脏病变多以虚证为主要病理特点。

六腑是指胆,小肠,胃,大肠和膀胱以及三焦。

他们的生理功能是指的受盛和传化水谷。

这个水谷就是我们通常讲到的饮食物。

饮食物在六腑中间传导,但是不能够停聚在六腑中,所以我们又称为传化物而不藏,或实而不能满。

六腑的生理特点,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所以六腑必须要保持通畅。

六腑因为以传导消化物为主,如果消化物,贮藏停聚在胃肠中,就会导致实证。

所以六腑是以实证居多。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它们的形态中空,类腑;功能藏精气而似脏。

似脏又似腑,但又不是脏又不是腑,所以称它们为奇恒之腑。

它的功能主要是跟五脏类似,藏精气而不泻。

奇恒之腑的病变,通常也是以精气耗损为主,所以它的病理多以虚证为主。

脏腑学说,它主要的特点就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环境也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六腑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五脏六腑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五脏六腑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人体五脏六腑于五行的对应关系及养生的相关内容一、五脏:肝心脾肺肾二、五行:木火土金水三、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胆:叫做中正之官、决断;胃叫做仓廪(lin)之官,胃火盛,饥饿快,上牙痛为胃经,内廷穴;小肠为受盛之官,收取精华;肾主管小肠收来的精华。

大肠为传道之官,排除糟粕,下牙痛为大肠经,合谷穴颊车穴。

三焦为孤俯,决渎之官,通调水道,为总领五脏六腑和内条外;膀胱为州都之官,主气化。

四、五色、青赤黄白黑五、五位:东南中西北六、五体、筋脉肉皮毛骨七、五气、风热湿燥寒八、五华、爪面嘴唇皮毛头发九、五声、呼笑歌哭呻十、五情、怒喜思忧恐十一、五神、魂神明意魄志五脏所藏:肝藏魂、心藏神明、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篇》)。

五脏又产生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又从五志发展成喜、怒、悲、思、忧、恐、惊七情之说。

十二、五嗅、臊、焦、香、腥、腐皇帝内经里有讲的十三、五液、泪、汗、涎、涕、唾《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三、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四、五脏相生: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五、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六、五脏相克: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七、五窍:目舌口鼻耳八、五脏与五窍的关系: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九、五味:酸苦甘辛咸十、五脏与五味的关系:肝—酸(走筋)心—苦(走血)脾—甘(走肉)肺—辛(走气)肾—咸(走骨)十一、情志生克:大怒伤肝大喜伤心大思伤脾过忧伤肺过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久视伤血(心)久卧伤气(肾)久坐上肉(脾)久立伤骨(肺)久行伤筋(肝);十二、五痨七伤:太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过食冷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中医要点:人为本、病为标健康包括三个方面:身体、精神和社会关系;要吃的香、拉的快、睡的稳。

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医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包括了五行中五个脏腑的相生相克关系,以及它们与五行之间的互相制约和相互作用关系。

以下将详细介绍此理论。

五行相生:
1.心生肺:心主血脉,肺主气息,心气旺则能将气送往全身,使肺气得以畅通。

2.肺生肾:肺气能够下行喉咙进入肠胃,进而成为肾水。

3.肾生肝:肝常常为肾精所养,肾主水,肝则能保肾精不散,同时肝也能促进肾功能。

4.肝生脾:肝之血液可来养脾气,帮助脾气消化和吸收营养。

5.脾生心:脾气转运水液,为心之血脉所需,同时也能调节心之情志。

五行相克:
1.心克肝:情志如喜怒悲哀等情绪浮躁过渡则会伤肝之气。

2.肺克肾:肺气向下行于肠胃时如果过于旺盛则会伤肾水。

3.肾克心:肾精亏虚则会损害心之血脉。

4.肝克脾:肝气气盛则会侵犯脾气,损伤脾以致湿邪内生。

5.脾克肺:脾气湿盛则会侵犯肺气,造成肺气湿滞。

五行互依互制:
1.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形成五行互生之环。

在生克关系中,有遵循物极必反的情况。

每一个五行都可以被克制,在此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互相制约的关系。

2.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在相互制约的情况下才能确立平衡,这就是五行互依互制的重要性所在。

3.五行之间的平衡互补,是人体健康调理的关键,因为身体内部每个器官的功能都需要另一个器官的帮助。

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也体现了身体健康的平衡状态。

五行五脏的组成和功能主治

五行五脏的组成和功能主治

五行五脏的组成和功能主治一、五行五行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描述宇宙万物的互相关系。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

在中医学中,五行理论被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二、五脏五脏是中医学中人体内的五个重要器官,分别是心、肝、脾、肺、肾。

每个脏器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主治,下面将逐一介绍。

1. 心•功能:主司人体的血液循环和心理活动,掌管血脉。

•主治:心病、心悸、失眠、健忘、口舌干燥等。

2. 肝•功能:主司人体的气血运行,调畅情绪。

•主治:肝病、头晕目眩、失眠、情绪不稳等。

3. 脾•功能:主司脏腑的运化,提供脏腑组织所需的营养。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4. 肺•功能:主司呼吸和气机运行,控制人体的气机活动。

•主治:呼吸道疾病、咳嗽、哮喘、肺炎等。

5. 肾•功能:主司生殖和生长发育,调节水液代谢。

•主治:肾亏、腰酸腿软、遗尿、尿频、尿短、阳痿、早泄等。

三、五行和五脏之间的关系在中医学中,五行和五脏之间有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相生相克理论。

相生指的是五行中的某一个元素可以促进另一个元素的生成,相克则是表示某一个元素可以削弱或克制另一个元素。

1.木生火:肝脏为木脏,心脏为火脏,肝的功能可以促进心脏的活动。

2.火生土:心脏为火脏,脾脏为土脏,心火可以帮助脾脏的运化功能。

3.土生金:脾脏为土脏,肺脏为金脏,脾土可以生成肺金。

4.金生水:肺脏为金脏,肾脏为水脏,肺金可以促进肾水的代谢功能。

5.水生木:肾脏为水脏,肝脏为木脏,肾水可以滋养肝木。

此外,五行相克的关系如下:1.木克土:肝脏中气机不畅,会影响脾脏的运化功能。

2.土克水:脾脏过于湿滞会影响肾脏的代谢功能。

3.水克火:肾脏不足会影响心脏的活动。

4.火克金:心火过旺会损伤肺脏的正常功能。

5.金克木:肺功能异常会影响肝脏的活动。

四、结语五行五脏的组成和功能主治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中医师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中医理论基础五行与脏腑学说

中医理论基础五行与脏腑学说

中医理论基础五行与脏腑学说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中,五行与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诊疗中。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五行与脏腑关系以及应用举例等方面,探讨中医理论基础中的五行与脏腑学说。

一、理论基础中医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脏腑学说等。

其核心思想是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内部脏腑功能的相互作用。

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将自然界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木、火、土、金、水。

每个阶段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属性和功能。

脏腑学说则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进行的系统研究。

二、五行与脏腑关系五行与脏腑的关系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根据五行学说的观点,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生,而脏腑作为人体内部器官的代表,与五行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每个脏腑对应着五行中的一个或多个属性,从而决定了其功能、生理特点和病理表现。

比如,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与脏腑的关系是中医诊疗中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

三、应用举例中医理论基础中的五行与脏腑学说在中医诊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通过具体病例进行举例说明:病例一:一位年轻女性患者出现了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基础中的五行与脏腑学说,面色苍白可能与心脏功能失调有关,气短乏力可能与肺功能不佳有关。

医生通过中医诊断方法发现,该患者心火不旺,肺气不足,从而确定了治疗方案,如补益心阳、调理肺气等。

病例二: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出现了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基础中的五行与脏腑学说,腹胀可能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通过中医诊断方法发现,该患者脾气不足,导致消化功能减弱,从而确定了治疗方案,如健脾养胃、调理脾气等。

通过以上两个病例可以看出,中医理论基础中的五行与脏腑学说在中医诊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脏腑侧重、确定治疗方案,并提高治疗的效果。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和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和五脏六腑

志.把魂赋予肝,魂是伴随精神而活动叫灵魂.如:痰迷
心窍---癫痫(西医);
• 3、心主汗,汗为心之液.过多旳流汗 会造成心
脏衰竭.自汗,盗汗,手足潮湿也阐明心脏有病 变;
4、心开窍于舌,心有病变在舌反应出来.舌 为心之苗.心血不足舌质淡白,心火旺 (上)则
舌质红,甚至舌体糜烂.心血淤滞舌质紫暗或现 瘀点,瘀班;
• 而健康就是体内成份之间旳合适平衡,一种
人只有身体平衡了,人才会直立地站在五行(自 然界)当中。
五行从五窍,五体,五志,五味, 五色来体现:
• 五窍—— • 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 • 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旳人影响中枢神经,
吐字不清。
•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
无泽。
下焦阳气,而为尿排 除体外。
5、三焦:三焦总司人体汽化,水谷精微生化精养,
水液代谢。上焦司呼吸主血脉,谓气。中焦熟水谷,吸精
养通肺化生营血。下焦分清浊。
五脏旳病变反应
• 1、肾:腰酸腿痛,腿沉,小便不顺,下肢浮肿,
头晕,耳鸣,性淡漠,高血压,不育症,结石, 炎症,关节痛,呵喘不止;
2、肝:口干苦,耳鸣,聋,偏头痛,手脚 抽筋肝区痛沉,易怒,多疑,恶心,呕吐,易感 冒,经期不正常,行走不稳等;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 和五脏六腑
什么是五行呢?
• 五行学说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
金、水五类物质旳特征及其生克制化规律 来认识、解释自然旳系统构造和措施论利 用到中医学而建立旳中医基本理论,用以 解释人体内脏之间旳相互关系、脏腑组织 器官旳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 旳关系。“
五行相生相克
• 从相克旳理论得出这么一种结论,当一种脏器有

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相生原理:所谓五行相生,即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生克的关系。

根据中医学理论,五行的相生关系如下:1.心生肝:心主血脉,肝主疏泄。

心气旺盛可以促进肝气的疏泄,而肝气疏泄则为心血提供有利的运行环境。

2.肝生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肝气疏泄能够促进脾气的正常运化,而脾气的正常运化则为肝气提供充足的营养。

3.脾生肺:脾主运化,肺主呼吸。

脾气的正常运化能够为肺提供足够的水液,维持正常的肺功能。

4.肺生肾:肺主呼吸,肾主水液。

肺主呼吸和节制水液的代谢,正常的肺功能有利于肾脏的水液代谢。

5.肾生心:肾主水液,心主血脉。

肾脏的水液代谢状况与心血的供给有密切关系,正常的肾功能有利于心血的营养供给。

相克原理:五行相克描述了五脏之间一种依赖和制约的关系,不同的脏器有着相互克制的作用。

五脏之间的相克关系如下:1.心克肺:心主血脉,肺主气。

心血的旺盛会消耗肺的正常气机。

2.肺克肝:肺主气,肝主疏泄。

肺气的旺盛会疏泄过剩的肝气。

3.肝克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肝气的旺盛可以影响脾气的正常运化。

4.脾克肾:脾主运化,肾主水液。

脾气的运化功能受到肾水液的制约。

5.肾克心:肾主水液,心主血脉。

肾气的旺盛可以影响心血的正常运行。

以上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和诊断疾病。

当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失衡或相克关系过强时,就可能出现各种疾病。

例如,心生肝关系紊乱可能导致肝气郁结、情绪不稳定等;肺克肝关系紊乱可能导致肝气疏泄不畅、肝火旺盛等;肾克心关系紊乱可能导致心血供应不足、心悸等。

针对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中医学提出了相应的调理方法,例如通过针灸、草药配伍等方式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达到恢复平衡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这些方法在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总之,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通过描述五脏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对了解和分析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五行理论平衡脏腑功能增强人体抵抗力

中医五行理论平衡脏腑功能增强人体抵抗力

中医五行理论平衡脏腑功能增强人体抵抗力中医五行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即金、木、水、火、土。

每个要素代表了一种特定的质量和功能,并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通过平衡五行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医可以增强人体脏腑功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一、金金代表了肺脏、大肠等脏腑,金主要功能是肃清、收敛。

在中医看来,肺脏是人体的呼吸之源,大肠则负责排除废物。

当金元素处于平衡状态时,肺脏功能正常,呼吸畅通,免疫系统强大,人体抵抗外界病菌的能力增强。

为了保持金元素的平衡,中医提倡保持良好的呼吸习惯,如深呼吸、练习气功等,同时要合理饮食,避免过度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二、木木代表了肝脏、胆囊等脏腑,木主要功能是生发、疏泄。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代谢器官,它负责血液循环、代谢废物等。

胆囊则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当木元素平衡时,肝脏功能正常,人体的新陈代谢顺畅,免疫力得到增强。

为了保持木元素的平衡,中医强调情绪管理和养生保健,如保持心情舒畅、适度运动、定期按摩肝区等。

三、水水代表了肾脏、膀胱等脏腑,水主要功能是贮藏、排泄。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具有控制体液平衡、调节内分泌等重要功能。

当水元素平衡时,肾脏功能正常,体液平衡、代谢平稳,人体的免疫力得到提升。

为了保持水元素的平衡,中医建议多饮水、保持适度运动、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等。

四、火火代表了心脏、小肠等脏腑,火主要功能是温煦、消化。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对血液循环和体温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小肠则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

当火元素平衡时,心脏功能正常,血液循环良好,人体的抵抗力较强。

为了保持火元素的平衡,中医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注意饮食的清淡化等。

五、土土代表了脾脏、胃等脏腑,土主要功能是运化、统一。

脾脏是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的核心器官,胃则是食物的消化加工中心。

当土元素平衡时,脾脏和胃的功能正常,消化吸收顺畅,人体能够摄取充足的营养,提高免疫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五行脏腑理论

∙|
∙浏览:3613
∙|
∙更新:2012-07-15 13:22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体的五脏与五行有着密切关系。

五行运行
1. 1
肺先行,万物由呼吸为首,脾为五脏之母(统血),肾为一身之根(原气、导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心包:无形,气之所出;三焦:无形,气之所经。

2. 2
脏腑五行循环:金→水→木→火→土→金
对应为:阴经络:肺→肾→肝→心→脾→肺;
阳经络:大肠→膀胱→胆→小肠→胃→大肠。

3. 3
脏腑五行相生关系(调理改善促进相生关系)-- 咖色线: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
肺助肾→→→ 肾助肝→→→ 肝助心→→ 心助脾→ 脾助肺
大肠助膀胱→ 膀胱助胆→ 胆助小肠→ 小肠助胃→ 胃助大肠
4. 4
脏腑五行相剋关系(药物副作用、空气污染、情绪等会引起相剋关系)-- 蓝色线: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 →→火剋金
肺伤肝→→→ 肝伤脾→→→ 脾伤肾→→ 肾伤心→→→心伤肺
大肠伤胆→→→胆伤胃→→→ 胃伤膀胱→ 膀胱伤小肠→小肠伤大肠
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是协调的,人体的各个器官也是统一的,协调的。

所以,五行学说,不仅把人和自然联系了起来,也把脏腑,形体,官壳,情感联系了起来。

人体的各系统气的运动特征,也和五行相顺应。

END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1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 2
1说明生理功能:
肝:疏通气血,调畅情志(木性生长,升发,喜条达). 心:心阳温煦,血得热则行(火性温热).
脾:运化水谷,化生精微,气血生化之源(土生万物). 肺:肃降(金性清肃收敛).
肾:藏精,主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五脏
肝东方风木酸筋目
心南方热火苦脉舌
脾中央湿土甘肉口
肺西方燥金辛皮毛鼻
肾北方寒水咸骨耳
3. 3
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相生:木生火: 肝藏血以济心.
火生土: 心阳温煦脾土以助运化.
土生金: 脾气散精,上归於肺.
金生水: 肺气清肃下行,通调水
道以助肾水.
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
2)相克:木克土:肝木条达则疏泄脾的壅滞.
火克金:心火温煦有助肺气宣发.
土克水:脾运水湿可助防肾水泛滥.
金克木:肺气清肃下行可抑肝气过度升发.
水克火:肾水滋润以制约心火.
相生 + 相克 = 制化
4. 4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 相生关系的传变:
1)母病及子:
肾病及肝,水不涵木--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2)子病及母:
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心肝血虚.
心火旺盛,引动肝火--心肝火旺.
2 相克关系的传变:
1) 相乘:(1)一脏过盛,过分克伐被克之脏.如木旺乘土,即肝气过旺,影响脾的运化.
(2)一脏过弱,不能耐受克制,因而出现克伐太过,如土虚木乘.
2)相侮:
(1)太过:暴怒而致肝火亢盛,对肺反向克制--木火刑金.
(2)不及:脾土虚衰,不能制约肾水,出现全身浮肿--土虚水侮.
母病及子,病情较轻;
子病及母,病情较重。

相乘传变,病情较重;
相侮传变,病情较轻。

END
用于疾病的诊断
指导四诊:
面青,喜酸,脉弦----肝病.
面赤,口苦,脉洪数----心火亢盛.
脾虚病人的面色青,为木乘土.
心病病人的面色黑,为水乘火.
2 推断病情
1)主色(五脏本色)胜客色(应时之色),病为逆.
客色胜主色,病为顺.
2) 色脉相符为顺,色脉不相符为逆.
用于疾病的治疗
1. 1
指导脏腑用药
青色,酸味的药入肝,如山茱萸味酸入肝,补肝.
赤色,苦味的药入心,如朱砂色赤入心,镇心安神;黄连味苦入心,泻心火.
黄色,甜味的药入脾,如白术色黄味甘,补脾气.
白色,辛味的药入肺,如石膏色白味辛,清肺热. 黑色,咸味的药入肾,如生地色黑,滋养肾阴.
2. 2
控制疾病传变: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3. 3
确定治则,治法:
4. 4
根据相生规律
(1)确定治则:
补母:如肝阴不足可补肾.
泻子:如肝火盛可泻心火.
(2) 确定治法:
如滋水涵木--滋肾阴以养肝阴.
益火补土--温肾阳以补脾阳.
培土生金--通过健脾来补肺气
5. 5
根据相克规律
(1)确定治则:
抑强:用於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
木旺乘土:治宜疏肝.
土壅木郁(土气太过侮木):治宜运脾.
扶弱:用於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土虚木乘(贼):脾胃太虚,引起肝脾不和.
土虚水侮:脾胃太虚,引起肾水反克.
(2)确定治法:
抑木平土:即疏肝健脾,用於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
培土制水:用於脾虚不运,水湿泛滥的水肿胀满.
佐金平木:用於肺虚无力制肝而肝旺者.
泻南补北:即泻心火,补肾水。

用於肾阴不足,心火偏旺. 精神疗法:
怒伤肝,悲(肺金)胜怒;
喜伤心,恐(肾水)胜喜;
思伤脾,怒(肝木)胜思;
忧伤肺,喜(心火)胜忧;
恐伤肾,思(脾土)胜恐。

E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