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谈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
王崧舟课堂教学的美读艺术

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特级教师黄亢美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这已成为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然而,一些教师读的时段虽长,次数虽多,效果却并不明显。
究其原因,主要是读的指向性不明,读的方法单一机械所致。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时目的明确,方法多样,形式新颖,且由常规的朗读、品读进而生华到美读的境界。
下面撷取他的几个教例,相信看后会给予我们诸多的启发。
一、抓关键句,师引生读(这是王崧舟老师上《鱼游到了纸上》的一个教学片段,教师读课文有关情景的语句,要求学生读文中七个带“游”的句子,并把这七个带“游”的句子都串联起来品味理解。
)师:(读课文相关语句)西湖啊,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
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
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在教师不同语词的引读下,同学们接续读出了如下七个带“游”的句子)生1: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
生2: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生3: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生4: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生5: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生6: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生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师:是的。
孩子们,正是青年这样静静地画画,才让那个小女孩发出这样的惊叹——生齐:鱼游到了纸上!师:正是那位青年这样静静地画画,让每一个围观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深深的感受——生齐:鱼游到了纸上!【这个片段的教学设计的确是非常高妙的。
首先,读的方式新颖有趣,教师引读课文中有关情景的语句,而学生仅是接读文中七个带“游”的句子,如此的师引生读,学生自然就精神集中,情趣盎然,较之单纯的老师范读或学生齐读,这可有趣得多和鲜活得多了。
其次,读的指向性非常明晰,就是要让学生的眼神和思绪都聚焦在这七个带“游”的重点句子中,通过品读和把这七个带“游”的句子串起来思考和体会,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游”渐变含义的理解。
《崧舟细讲文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记录

《崧舟细讲文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读书记录目录一、书籍概述 (2)1. 作者介绍 (3)2. 书籍背景 (3)3. 主要内容 (4)二、文本解读篇 (5)1. 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6)(1)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8)(2)增强教师教学质量 (9)2.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技巧 (10)(1)深入研读文本内容 (11)(2)分析文本结构特点 (12)(3)挖掘文本深层含义 (13)三、教学设计篇 (14)1. 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15)(1)以学生为本原则 (15)(2)系统性原则 (17)(3)灵活性原则 (18)2. 教学设计步骤与实施 (19)(1)制定教学目标 (21)(2)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 (22)(3)实施教学过程并评价效果 (23)四、小学语文教材分析 (24)1. 教材结构与特点 (25)(1)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26)(2)教材特点与优势分析 (27)2. 教材使用与改进建议 (28)(1)合理使用教材资源 (30)(2)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教材改进与优化建议 (31)五、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31)一、书籍概述在这次阅读的旅程中,我深入探索了《崧舟细讲文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独到见解和深厚底蕴。
该书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不仅揭示了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还结合教学实际,为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建议。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精准把握文本特点来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还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应当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掌握知识。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信念。
《崧舟细讲文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是一本极具实用性和指导性的小学语文教育书籍。
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提升文本解读能力,还能够为教学设计提供有力支持,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目。
王崧舟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内容

王崧舟: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内容王崧舟教师博览我固执地认为,细读文本应该是语文老师最重要的基本功。
我跟老师们开玩笑:“你们备课,假如手头没了教参,怎么办?”有老师说:“没事儿,我有教案集,而且是全套的。
”“是的,我们有全套教案集。
假如,教案集也没了呢?”有老师说:“也没事儿,我有网络,搜一下,全有了。
”“是的,搜一下,全有了。
但是,允许我再矫情一回,假如网络也没了呢?”老师们沉默了。
其实,沉默的原因很简单,也很深刻:当什么都没了的时候,我们还有独立面对教学文本的勇气和能力吗?其实,课程改革的所有问题,最终一定会集中到一个地方——课堂;而课堂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又一定会集中到两个问题上。
第一个就是教材问题,第二个就是教法问题。
教法的背后,一定有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着教师对教材内涵和主旨的把握。
也就是说,教师有怎样的教材理解,就会有怎样的教法选择。
因此,就语文课程而言,我认为教材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
大家都知道“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教材要解决的,是方向问题;教法要解决的,则是方法问题。
如果方向错了,你的教法再丰富,再灵活,再高效,就像寓言故事所讲的,你的马儿跑得再快,你的驾驭技术再高,你带的盘缠再多,也没用!不但没用,反而会帮倒忙,会使你离楚国越来越远。
对语文教师来说,教材问题才是前提、关键。
那么,如何解决教材问题呢?根本出路只有一条——细读文本。
这是我一贯强调的,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第一是细读文本,第二是细读文本,第三还是细读文本。
若没了教参,没了教案集,没了网络,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独立自主地细读文本的功夫。
有了这身功夫,你便大可在语文的江湖,“传一曲天荒地老,共一生水远山高。
正义不倒,会盟天下英豪,无招胜有招”。
1、直面文本先读教材,先直面教材,先用心用力地钻研教材。
这才叫直面文本。
“直面”在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是“首先”,直面文本就是首先读文本;第二是“直接”,直面文本就是直接读文本;第三是“专注”,直面文本就是专注地读文本。
指向文本“秘妙”——例谈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

妙 ” 掘 的 “ 与 少 ” “ 与 浅 ” “ 师 要 引 导 学 生 学 习 作 者 构 段 谋 篇 的 素 对 立 起 来 , 老 实 、 玩 、 职 ” 挖 多 ,深 ,俗 “ 贪 尽 为 套 与 创 意 ” 决 定 着 教 学 内 容 选 择 的 方 法 。 , “ 与 劣 ” 优 。
波 浪 式 前 进 的 迂 回 的 旋 律 ,而 这 迂 方 面素 养 的 和 谐 发 展 。 我 会 这 样 进 方 式 ,感 悟 作 者 用 具 体 的 事 例 和 准 回 的 旋 律 不 正 道 出猫 古 怪 矛 盾 的 性 行 取 舍 : 3条 的 生 字 教 学 中 , 重 确 的 词 语 写 出 动 物 特 点 的 方 法 。前 第 我
含 着感 情 色 彩 。 蹭 … ‘ ” 得 何 其 走 向 文 学 的 视 角 , 不 同 的 维 度 、 “ 印 用 从 不
指 向 文 本 “ 妙 ” 这 是 教 学 内 生 动 。 “ 它 … … 吧 , 是 … … ” 在 同 的层 面 解 读 ,挖 掘 出 的 文 本 “ 秘 , 说 可 “ 秘 容 有 效 选 择 不 可 或 缺 的 基 础 和 前 你写作 的时候 , 上桌 来 , 稿 纸上 妙 ” 加 丰 富 。 跳 在 更
格 , 达 作者 的喜爱 之情 吗 ? 表
两 段 “ 猫 点 选 择 学 生 容 易 写 错 的 “ 、 ” 后 教 学 内 容 相 l, ,后 者 在 体 会 老 贪 痒 适 z ̄ e
1 . 文 后 面 的 阅 读 链 接 推 荐 的 当 加 以 提 醒 。 掉 第 1 4课 舍 0条 对 “ 怪 ” 舍 语 言 的 音 乐 美 等 方 面 有 突 破 , 古 使
一
词 的 探 究 , 为 在 《白鹅 》 《 因 和 白公 学 生 对 老 舍 先 生 作 品 的语 言 风 格 有
语墨小语王崧舟:如何确定文本教学价值

语墨小语王崧舟:如何确定文本教学价值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从教学出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程的目标要求,经过对文本原生价值筛选之后所确立的价值。
以《火烧云》为例【文本的原生价值】关注开头和结尾。
“一会儿功夫”,这是作者客观描述的物理事件,火烧云从出现到消失的物理时间是很短的。
但阅读时的心理时间是慢的。
因为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有变化的镜头化的语言。
“变成”意味着镜头的定格。
除了定格镜头,还有全景镜头。
还有对镜头的剪辑。
构成了电影的蒙太奇表现手法。
写马、写狗、写狮子都详写,这是特写镜头。
“什么都看不见了”,这是运用的虚化镜头。
妙招一:丰富且多变的镜头语言关注两个名词。
开头出现“小孩”,结尾出现“孩子”,文本背后站着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萧红。
“大白狗”“红公鸡”“小金猪”“一会儿”……都是孩子的质朴的语言。
作者精准地把握了孩子的视角,富有童趣。
妙招二:儿童视角下的质朴语言关注文体结构。
本文的结构式很简约的,王老师的分段:颜色——形态。
两个部分使用的力量比较平均,形成轴对称结构。
妙招三: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同中辨异。
《我们奇妙的世界》抓住“天空奇妙”和“大地奇妙”来写,写作过程中运用了不少的比喻、拟人,从而让人感受到天地万物的奇妙。
《海底世界》抓住“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来写。
《火烧云》也是分几个方面来写的,但抓住了火烧云的“变”,一是速度之快(瞬息万变),一是变化之多(变化多端)。
妙招四:紧紧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关注文化自觉。
“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
”文本的背后是一双对天地大美好奇的眼睛,是一颗热爱天地、愿意融入天地大美之中的纯粹之心。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就是活生生的生命,就是对天地万物保持敬畏与敏感的可爱生命。
妙招五:对天地大美的爱与敏感【文本的教学价值】本单元的导语:天地间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寻找。
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内容写清楚的;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
·课后练习:《我们奇妙的世界》,说说课文分别从哪个方面写了天空和大地的奇妙。
用心发现语文之美——读王崧舟《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

用心发现语文之美——读王崧舟《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再度捧起王崧舟老师的书,目光锁在了书皮内侧的一张王老师的照片上,照片很小,藏蓝色的短袖衬衫,低调、不张扬。
一副眼镜下挂着温和的笑。
五官虽看不大清,但是尽显温文尔雅的气质。
就如同他的文字,虽平实朴素却一语中的,直抵语文教学的本质。
这本《美在此处》承接上一本的《美其所美》。
两本书共十讲,从“课堂”和“文本”两个角度分析语文教学。
两本书中王老师用丰富的案例向我们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的终极取向应该是语用学习”。
《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王崧舟著《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王崧舟著语用——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什么是语用,语用就是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如果读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你就一定读过甚至背过这个句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对,就是这句话,我们知道、读过、理解、甚至能够脱口而出,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中却又经常忽略。
语文、语文,是“语”和“文”的结合,“语”是听、说、读的能力,“文”是写的能力,无论我们学了多少篇课文,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通过这些例文学习其中的写作修辞的技巧,遣词造句的笔法,最终落实到笔上,落实到我们自己的文章中。
很多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大多数的老师都不是在讲语文,而是在讲课文罢了,我们抱着一篇课文分析来分析去,真的是带领着孩子们恨不得把课文中的每个字都揉碎了进行分析,恨不得让每一个学生将课文的中心思想背得滚瓜烂熟,仿佛那样我们的语文课才有意义。
最终的结果呢?我们的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上成了历史课、上成了......我们“肥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家的地。
”记得我小时候上语文课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给文章分段落,读完一篇课文老师总是会说:“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大段呀?谁能来总结一下每一大段的段意?”这个时候就会发现有很多同学沾沾自喜,因为他们手里有在外面书店买来的“一点通”里面清楚的给课文标好了段落,写好了段意,他们只要照着念出来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
在阅读中巧妙训练学生口语——以王崧舟老师教学片段为例

128|语"#$I在阅读中巧妙训练学生口语——以王$舟老师教学片段为例◎刘春霞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口语交际目标都有互相联系非常紧密的内容,以高年级为例:阅读教学中有“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有“乐于与讨论,敢于表自己的表达有,语气、语者的切合点所在。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根据体文本巧口语交际,学语文要,可以阅读和口语交际相°在特级教的课例中,就有例。
例教学段师:对于林清玄在这篇文章当中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调查以后发现,70%左右的孩子觉得自己已经完全读懂了,而30%的孩子觉得自己还似懂非懂。
我想特别请这30%读得似懂非懂的孩子把你们读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这个道理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生:林清玄告诉我们的“不确定”的生活究竟是怎样一种生活?生:人为什么要在不确定生活?生:为什么要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师:在语文课上能够滔滔不绝地说,那是一种能力,而能,那是一种语文光有能是不的,要有T来,你T 生:为什么要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师:是的,人的思考只有转化为语言的时候:它才开始变得始清晰起来,你越能够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越表明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深入。
你看,这个孩子提了个非常好的问题!他说,为什么人只有在不确定的生活当中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他的思考值得鉴,学习就要取长补短,顺着他这个思路,谁又能发现问题?生:人为什么在不确定中才能独立自主?师:你看,这又是个问题。
你们刚才有一半的人读得似懂非懂,似懂非懂并不可怕,的是有办语言把这个似懂非懂出来当你把自己读得似懂非懂的问题说出来的时候,问题的一半已经被你解决。
好,又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顺着这个思路,谁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生:人为什么要在不确定中才能转化能量?师:作者林清玄告诉我们,在不确定中就能把很少的转化为的能量,而,我们要问的是这是真的吗?真的只有在不确定中才能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这是个问题。
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基于“例文”取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

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 中, 在基于“ 例文” 教学的“ 一 扣其“ 一点” , 而惟这“ 一点” , 却深刻 、 有效。 个特定侧面和特定 的点” 上作了一定 的探索 , 尝试把发
的点 ” , 来 开 展语 文教 学 。 发现 文本 的 “ 文脉 ”
现、 阐释 、 破译 “ 文本秘妙” 作为一个 阅读教学的“ 特定 “ 文脉” 。 《 珍珠 鸟》 里的“ 人爱鸟” “ 鸟近人 ” 两条线索交
极 思 考 。这样 可提 高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
浙
江
策略五 , 问题 的设计要合乎逻辑 , 可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问题的设计 , 必须能体现 出层次感 以及问题 的内在联系 , 能带着学生不断地深入理解文本。如《 皇 帝 的新装》 , 安徒生通过一个荒诞 的 , 在现实生活 中根 本不 可能发生的故事 , 揭示 出人们在权力面前丧失 了 说真话 的勇气这一道理 。为 了更好地理解文本 主 旨, 宁鸿彬老师设计 了如下 5 个 问题 :
特定 的侧面 , 特定的点来做例子 。 ” 这些关于“ 例文” 的 颠覆 了学生原先对于武松形象的片面和浮浅的认识 ,
教学导向都非常明晰 、 具体 , 操作性 、 实践性强 , 又不失 到此时 , 学生才真正读懂 了经典作 品的绝妙之处 。
一
定 的教 学 个性 和灵 活性 。
这样的阅读教学是精彩的 , 它没有面面俱到, 仅是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的文本也蕴藏着其特有的
出, “ 同一篇 ‘ 例文 ’ , 可以为多个知识点作例子 。同样 , 脉” ,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 : 为什么武松要“ 棒不离 相 同的知识点 , 可以用不同的例子来呈现 。 ‘ 例文 ’ 处理 身、 棒不离手” ?学生就不难认识到 : 武松不仅仅勇敢 、
寻味文本“秘妙”,以写定教

1 6 4 ・
科 教 文 化
寻 味文本“ 秘妙" , 以写定教
黄 海 燕
( 浙江省桥 头镇 第二 小学 , 浙 江 永嘉 3 2 5 1 0 0 ) 摘 要 :崔 峦教授提 出语文课 堂应和 内容分析式教 学说再见 得到 了广大教师的响应 , 但是 , 怎样再见呢?言语秘妙就是告 别内容分 析的一把金 钥匙 , 以写定教 就是 简化繁琐程序的最好抓手 。阅读教学从 某种意义上说 , 重点就是 对“ 秘妙 ” 的寻获与品味 , 本文从 一线教师
种, 翻地 , 播种 , 浇水 , 没过 几 个 月 , 居 然 收获 了。 2 紧扣 “ 秘妙 ” 以 写定 教 面对一块荒地 , 又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试种 , 一个 “ 居然” , 把收 教师在解 读文本 中发 现 、 挖 掘秘妙之后 , 就应考 虑实现 由阅读 获 的惊 喜溢于言表 , 在学生 的交流 中还可以找找近义词 , 然后进行 所得转换到写作所用 。2 0 1 1 版新课标指 出, “ 语 文课 程是学习祖 国 区分 以明了词语 的感情色彩 : “ 居然 ”一般表达意外之喜 , “ 竟然” 一 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 [ 4 1 般表示“ 意外 之 忿 ” 。 因此 , 笔者认 为 , 我们 应从作者或学 生的写作 角度选择教 学 内 1 . 2“ 陌生 化 ” 的语 言 形 式 容。 以写作意识发现 、 挖掘语文教学 内容 。 将写作教学思想贯彻到 阅 “ 陌生化 ” 语言是 指在 阅读实践 中 , 遇到的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 读教学 中去 , 落实到每一篇课文 的学习过程 中。 那 么, 我们 如何在 阅 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 强的艺术表现力 的语言 , 这些语 言不受习见的 读教学时关注语用功能 。 以写定教 , 就是简化阅读教学繁琐程序 , 使 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 ,并且作为文本 的一种独特 的语言形式 , 给 阅读教学返璞归真 、 实现高效课堂的最好抓手 。 人 以新颖 、 强烈 的审美刺激。 著名语 文教育专家沈大安在《 语文走向 2 . 1学会放大 , 发现情感的细腻 , 以写定教 生本》 一文中说 : ‘ 陌生化 ’ 的语 言, 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具有很高的价 细读文本 , 往往会有一些特殊 的言语表达形式成 为我们课堂咀 值, 我们在选择 和确定教学 内容时不要错过 。” 翻 嚼的重点 , 需要我们引领 孩子在 阅读 中学会放大 。引导学生在文本 《 慈母情深》 一文中写道—— 中学会放 大, 通过读 读 、 画画 、 说说 、 写写等形式 , 抓住重 点词句 , 展 “ 背直起来 了, 我的母亲 。 转过身来 了, 我 的母亲。 褐色 的口罩上 开学习活动 , 激发学生对语言产生情感 , 促 进其 思维 和语 言的发展 。 方, 一双眼神疲惫 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 我的母 亲……” 学会放 大关 键点 , 激活学生 头脑 已有的知识储存 , 使语言 的内涵和 此句将 “ 我 的母亲 ” 倒置 , 并进行多次反 复 , 所起 到的表达效果 学 生 头 脑 中 已有 的表 象 建 立 心 理联 系 。 是 给人 一种慢镜头 的感觉 , 这样 的话语 表达 , 是对 日常语言 的一种 【 案例 1 】 教学句子 : 二下第一课 : 春天来 了 ! 春天来 了! 明显 的偏离 , 能有效地吸引读者的 目光驻留到这样一种异乎寻常的 简单的重复 , 真的是简单 的吗?可 以做文章吗?于是 , 我设计 了 话语形式上 。 从语言潜力显性化 的角度看 , 则排 比的句式 、 长短句的 如 下 的对话 。 参差错落 、 一 唱三叹 的语言节律 、 以及省 略号 的绵绵韵味 , 使这个语 师: 谁来读一读?发现 了什么? 段恰似一首短小精致 的诗 的存在 。而其 中蕴含着慈母深情 , 显然有 生 1 : 我发现这两个句子一样。 着极高 的审美价值。 生2 : 我发现这两个句子都有感叹号。 1 . 3规范的段式结构 师: 真会学习 , 读读看 ! 段式结 构在小学阶段 的基本类 型有 : 分合 ( 总分 ) 关系、 并列关 生3 : 我还发现在读 的时候 , 要一个 比一个 响? 系、 顺 承关 系。 这些典型 的段式结构一般安排在三 、 四年级 的语文教 师: 哦 ?说 说 你 的 看法 。 材 中, 在句 子到篇章 的过渡学习中托梁架桥 。 生3 : 因为 , 我们越来越开心 了, 所 以越说越响了 ! 人教版三年级课 文《 秋天的雨 》 写道—— 师: 有道理 !赶快读 给大家听听 !还有不 同的看法吗?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 的颜料。 你看 ,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 生4 : 老师 , 我认为应该第一个响 , 第二个弱一些。因为第一个 黄黄 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 扇哪扇哪 , 扇走了夏天 的炎热。 它把红 是抬起头对树上 的小鸟说的 , 第二个是低下头对 田里的禾苗说的。 色给 了枫树 , 红红 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 飘 哇飘哇 , 邮来了秋天的凉 师: 说得太好了 , 也请你读读看 。
王崧舟的谈如何修炼文学文本解读能力心得

王崧舟的谈如何修炼文学文本解读能力心得
王崧舟老师倡导“诗意语文”。
他执教的课堂除了让学生“美美的读”之外,还要让学生体会一篇文章的灵魂,也就是文眼。
回到作者原有的情感上,推敲字词句的准确度,情感面。
之前的语文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知,行,意的结合。
注重的是语文知识,工具性的重复演练,对情的释放少之甚少。
其实语文是情感传递的一种载体,追溯到功夫子的年代,咬文嚼字,行文流畅,满口之乎者也,然让人领略到的却是做人处事,人之本性的真谛。
孔子用自己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流传几干年的文化遗产,经久不衰。
那是其中的韵味,不同的人能品出不同的味道,寄托不同的情思。
可见情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东西。
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传递的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以及很简略的写作方式。
通过开放式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传递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食粮。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只有在文学上才能拥有。
这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
我们还必须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慢慢的摸索,才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本领。
传递给学生的是素养,是情感,而不是技能。
希望这样的活动要尽量多的进行,我们只有在不断的交流才能茁壮成长。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黄健早就被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所吸引,2011年5月份,满怀着虔诚的崇拜和许久的期待,我荣幸地参加了在南昌举办的第五届“相约名师”活动,其中就有王老师执教的《与象共舞》A与B两版,我用心聆听了他执教的这两节课及其关于文本细读的报告。
课余看见外面有他的著作《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并得到了王老师的签名题字,如获至宝,可以说是用心地读。
我仿佛在接受先生他的开悟,仿佛在精神的领域与他坐以论道。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身在;意在:一心一意;思在:思考、思想);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个性本色);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体验把握当下,敞开心扉、情情相融、心心相印,让诗意、宁静、优雅、温婉的语文成就这般的人生……”与此对照,我又该属于那种境界呢?属于我的课堂,那些规范、准则,是否嵌入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而成为自由与率性的道场。
回答是肯定,多数的课堂我投入其中,却无法生成出愉悦与幸福感,这一切都源于我的魂灵还没有真正融入课中,形成道场。
“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是语文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第二味是人情味(有情趣、注重情感熏陶、充满人文关怀,尊重需要、赏识个性、激励潜能);第三味是书卷味(充满浓浓的文化,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流溢着儒雅、从容、含蓄、纯正,常常有师生的灵气勃发、灵光闪现、别出心裁、独具慧眼、另辟蹊径)这三味在我的课堂中也有,但深度、力度、厚度还不够,从而使得课堂肤浅而苍白,师生都难以在课堂所营造的生命场中遭遇理智的挑战、文化的滋养、思想的润泽。
一学期上百堂课,自然也留不下行走而过的痕迹,很多时候甚至厌倦于枯燥的训练与强迫的规训。
“第一辑、悟课:通达灵魂的镜子(亦诗亦禅:月迹映照下的心迹;将语文意识进行到底;情到深处才反复;智慧的梳理;情教:抵达文字彼岸);第二辑、鉴课:价值的判别与皈依(质疑与感悟的视界融合;蓄势,课堂节奏的审美秘妙;诗与思的对话;一线穿珠,一唱三叹;探寻识字教学的文化底蕴);第三辑、析课:擦亮标识(灵巧、细巧、精巧;见出一种古诗教学的境界;建构生命化理解的课堂;想象,复活文字的感悟生命;生命美学观照下的语文课);第四辑、品课:细微处彰显本质(有一种感动叫诗意;将快乐作文进行到底;心中生有的智慧;阅读,指向文本秘妙;一切都在境中);第五辑、赏课:课堂人生的确证(高贵的活课程;尊严来自思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语文教学走进语文之门的一座界碑)”这是此书的所有的标题,从这些别具匠心的文字里,我能感应到王松舟老师魂灵里所内蕴的文化气质,正是这种气质,才让他的生命世界充满诗意与宁静,灵气与灵光凝聚成指向语文人生的无言大美。
王崧舟老师

王崧舟老师以《长城》一文为例,详尽的阐述了如何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秘妙,预设阅读教学。
一、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之美。
二、钻研分析,寻找文本秘妙。
(一)《长城》一文,共有如下秘妙。
1、结构。
从整体上看,先写见闻后写联想。
2、章法。
按起承转合的套路谋篇布局。
3、语言平实准确。
如:站、踏、单看……4、风格。
全文没有一个感叹号,感情凝重内敛。
5、顺序。
先写见闻,由远及近;后写联想,由现实到历史。
6、句法。
数据说明,还原比较。
7、长城之长,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
8、奇迹。
文章的文眼,点睛之笔,压轴之笔。
气魄雄伟,构造精巧,施工艰难,工程浩大。
9、图腾。
以长龙喻长城,既是形似又是神似,同为民族精神的基因。
10、主题。
怀古与文学传统。
(二)从不同角度研究秘妙。
1、从表达角度看,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本特征。
2、从接受角度看,是熟悉中陌生的文字,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字表现与存在。
3、从比较的角度看,是文本与众不同的特性,是文本的“这一个”。
4、从语言的角度看,是隐藏在话语背后的与众不同。
教师要学会取舍,删繁就简。
三、确立文本的“核心价值”。
1、看有没有语文的特征。
即言语,用语言文字去表达表现。
(对以上的文本秘妙进行取舍)2、看有没有文本的特点。
即文本独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
3、看有没有统领特点。
4、看有没有迁移的特点。
(学生能否用来模仿)通过以上筛选,确立《长城》一文的语文核心价值为“先写见闻后写联想”。
四、围绕核心价值设计教学。
第一板块:品读想象。
1、看到了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感情?2、哪些词句流露了这种感情?第二板块:追问历史。
1、想到了什么?涌起了怎样的感情?2、哪些字眼和词句流露出这种感情?3、写长城,只写看到的行吗?先写想到的行吗?第三板块:抒写英魂。
1、读文中的这些词语。
瞭望、阻击、屯兵、堡垒,你想到了什么?2、写一写,站在长城上,扶着成群的垛子,望着高耸的城台,很自然的想起了什么?如此一来,便把《长城》上成语文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内容之中。
王崧舟老师谈文本细读

办学成果
校务公开
校园新闻
校园明星
学生园地
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尖锐。
我先拷问一下自己,这是在做文字游戏吗?
在“文本细读”和“钻研教材”之间划等号,似乎草率了些。任何概念的提出,都不可能是凌空出世的。它们总是基于某种历史文化语境,在特定语境中创生而成的。就像“对话”与“交流”不能同日而语、“探究”与“提问”不能相提并论一样。
如何细读才能捕捉文本的关键处呢?我当然可以介绍一些具体技术,诸如:从文本主旨出发辨析关键处、从文本结构着眼梳理关键处、从文本体裁入手发现关键处等。但我并不以为这些细读技术本身就能确保你而在细读着的那个人。我们不能撇开细读的主语(“某某在细读中”的那个“某某”),而将“捕捉关键处”这一任务交给那个没头没脑的谓语“细读”去完成。因此,命题似应改为这样的表述才妥帖些:我通过细读捕捉文本的关键处。只有进入细读中的这个“我”,才有逮住文本关键处的可能。从根本上说,一切都取决于进入细读中的“我”的前结构。这里的前结构,包括“我”的解读姿态、解读经验、解读策略、解读智慧、解读动机、解读情绪等,也包括“我”的文化底蕴、思维方式、人生阅历、人格特征、学识修养、审美情趣等。只有“眼睛”在场的细读是无效的,只有“头脑”在场的细读是低效的,唯有“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
“文本细读”和“钻研教材”来自两个不同的观念系统和话语系统。它们的语义内涵不仅取决于它们自身的概念存在,更是被它们所由来的观念系统和话语系统框定的。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在“钻研教材”所置身的话语系统中,语言被指述为工具,因为是工具,因此它是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的,语言是语言,内容是内容,于是,钻研教材就是钻研内容。而在“文本细读”的前置语境中,语言(准确地说是“言语”)是本体,言语是存在的家,言语性是生命的本质属性、固有属性,而不是外加的。那么它所钻研的不是剥离了语言的内容,而是言语本身。注意,是言语本身!这是第一。
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

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洋溢着诗意的。
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
”的确,教育是个崇高的事业,触摸的是诗一样的文字,谱写的是诗意的乐章。
语文教学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因充满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
在与语文教学牵手的日子里,我从未停止过对诗意语文教学的追求,特别是现在。
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一次次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孩子们一起品读诗歌,美文,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去想象,去感悟;早读时,我们通过“班班通”,看着视频一起背诵古诗词,背诵毛泽东诗词,教室里,总能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
拿到这本书之前,只读了题目本以为,诗意语文应该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抽象境界,与之相关的也应该是“意识、精神、灵动”等等一系列日常生活难以感悟的抽象感觉,但是读下来整本书,顿时有了新的感受,就像作者所言那样,如果你现在问他,诗意语文是什么,他会推翻他所有有关诗意语文的抽象的概念,语文就是语文,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语文就是诗意的,没有特别之处,没有高深之处。
我的工作就是语文教学,这是多么实际的一件事情啊,为什么一定要问:语文是什么或者诗意语文是什么,语文真的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吗并不尽然,教学的本身才是实体,这个实体里面有文本,有教师,有学生。
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千百次的问过自己。
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感情、用语文的习惯;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用、积淀语感。
是啊!语文是什么或许,有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关于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或许,昨天的语文有着昨天的答案、今天的语文又有今天的答案、明天的语文也将会有明天的答案。
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但却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并且必须最终做出自己回答的问题。
王崧舟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内容

王崧舟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内容【实用版】目录一、王崧舟的背景和成就二、语文教师细读文本的重要性三、王崧舟如何细读文本内容四、总结正文一、王崧舟的背景和成就王崧舟,一位在教育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语文教师,他致力于探索语文教育的新模式,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他所提倡的“语文味”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语文教师细读文本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文本是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主要载体。
因此,语文教师对文本的细读至关重要。
细读文本,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还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为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三、王崧舟如何细读文本内容王崧舟认为,语文教师在细读文本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了解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教师需要对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思想观念等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要关注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2.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是作者表达思想、揭示主题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解读,深入挖掘课文的内涵。
3.关注课文的结构和布局:课文的结构和布局,是作者表达思想的有力支撑。
教师应该通过对课文结构和布局的分析,把握课文的思路,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4.体会课文的情感和意境: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是作者创作的灵魂。
教师应该通过诵读、感悟,体会课文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总结总之,语文教师细读文本,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理解的过程。
通过细读文本,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王崧舟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王崧舟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在教育教学领域,阅读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语言能力的关键环节。
而王崧舟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成为了国内外研究者们广泛关注和借鉴的模式。
本文将针对王崧舟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并提供一套基于该方法的教学指导方案。
一、王崧舟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介绍王崧舟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从头到尾阅读整本书籍的教学模式。
与传统的碎片化阅读教学不同,这种方法通过系统性的、深入的阅读整本书籍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科知识的积累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该方法注重整体性的思考和全面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会贯通,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
在王崧舟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中,教师起到了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阅读的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提前进行书籍的导读,为学生搭建起整本书的知识框架,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深层次的问题和思考。
通过启发式的问答和团体讨论,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推动其思维的开展。
此外,王崧舟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中还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进度和理解能力进行自主性的阅读,并形成个人的阅读笔记和思考。
通过对自主学习的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二、王崧舟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方案以下是根据王崧舟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设计的一套教学指导方案:1. 选择合适的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科特点,选择与教学目标相符的书籍,并确保整本书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2. 导读整本书:在开展阅读教学前,教师需要对整本书籍进行导读,包括书籍的背景、主题、结构等方面的介绍。
通过导读,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阅读的欲望。
3. 阅读分析与讨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定的阅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与思考。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交流。
4.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形成阅读笔记,自主整理阅读材料,并提醒学生及时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王崧舟谈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

王崧舟谈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2011-03-03老师们好!很高兴有这样一次观摩研讨的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分享最近我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新思考、新做法,我报告的题目是——《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
我不知道老师们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我想,您的目光可能会聚焦到“文本秘妙”这个字眼儿上。
什么叫文本秘妙?文本秘妙和阅读教学有什么关系呢?一、发现文本秘妙好的,带着这样的疑惑和期待,我们先来解剖一只“麻雀”吧。
什么叫文本秘妙呢?我们看这篇课文——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方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篇课文,如果请中央电视台的某个主持人来朗诵,你会请谁呢?有人请赵忠祥,可以;有人请朱军,肯定不行。
要我请,我就请《国宝档案》的解说人——任志宏。
为什么?因为文章的情感基调决定着任志宏凝重、内敛的声音表现力是朗诵这篇课文的最佳人选。
其实,我说的这一点,已经触及文本秘妙了。
那么,这篇课文究竟隐藏着哪些文本秘妙呢?我觉得,“结构”是它的第一个秘妙。
从文章的整体来看,先写什么?见闻;后写什么?联想。
除了见闻和联想还有别的什么吗?没了。
王崧舟——精选推荐

王崧⾈⼀、关于“诗意语⽂” “诗意”本⾝是⼀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
从哲学的视⾓看,诗意乃是⼀种精神和⼼灵的⾃由;从认识论的视⾓看,诗意则是某种直觉和顿悟,是对⼈⽣和宇宙的当下了悟;从存在论的视⾓看,诗意指涉⼀种有意味的感性形式的存在;从美学的视⾓看,诗意是⼈类情感的⼀种表现与升华;从伦理学的视⾓看,诗意就是善良、仁爱与悲悯;从⼼理学的视⾓看,诗意则常常意味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从社会学的视⾓看,诗意是⼀种内在的幸福感;从⽂学表现的视⾓看,诗意总是呈现为某种含蓄、凝练、蒙胧的境界。
“诗意语⽂”不是流派,是对语⽂教育理想境界的⼀种追寻,是对语⽂教育本⾊和本真的⼀种深刻⾃觉和回归。
追寻理想和回归本⾊其实是⼀回事,是对存在本⾝所作的不同⾓度的观照和表达。
⼀切优秀的语⽂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切风格鲜明的语⽂教学,⽆论素朴还是绚烂,⽆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论散发着平民⽓息还是充满了贵族⽓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灿烂似星⾠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诗意语⽂”不是⼀个名词,没有⼀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膜拜。
诗意语⽂只能成为⼀个动词,⼀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
⽽在这样⼀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将发现⾃⼰灵魂深处的⼀些感动、⼀些悲悯、⼀些纯真、⼀些美好。
⼆、关于“⽂本秘妙” (⼀)什么是⽂本秘妙 1、阅读活动⾸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
从审美的⾓度,我们把这“秘妙”称之为“美”。
2、“⽂本秘妙”,就是王国维所指出的“字字为我⼼中所欲⾔,⽽⼜⾮我之所能⾃⾔”的语⽂现象。
简单地说,就是“⼈⼈⼼中有、个个笔下⽆”的⽂字创意。
即(这不正是我所想说的,但我写不出来) 3、或表现为某种精准、妥帖的语⾔形式,或表现为动⼈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精深的⽂化,或表现为语⾔形式和内容的⾼度融合。
王崧舟 教案

王崧舟教案教案标题:王崧舟教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与方法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2. 增强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准确性;3. 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与理解: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含义;2. 阅读技巧与策略:教授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技巧和策略,如预测、推理、找关键词等,提高阅读效果;3. 阅读速度与准确性的训练:通过练习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4.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评价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阶段:- 引入本节课的话题,并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预测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与示范阶段:- 介绍文本分析与理解的基本方法,如寻找关键词、理解上下文等;- 示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理解和分析一个简单的文本;-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共同分析和理解一个较难的文本。
3. 练习与巩固阶段:- 分发练习材料,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 监督学生的练习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4. 拓展与应用阶段:-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和策略,阅读一篇较长的文章或故事;-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体验和理解。
5. 总结与评价阶段:-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阅读理解策略和方法;- 针对学生在练习和应用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建议;-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包括简短故事、文章和新闻等,涵盖不同主题和难度;2. 练习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的阅读材料和问题。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学生的阅读准确性: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解读,评估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准确性;3. 学生的阅读速度:通过练习和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速度;4.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批判性思维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崧舟谈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2011-03-03老师们好!很高兴有这样一次观摩研讨的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分享最近我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新思考、新做法,我报告的题目是——《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
我不知道老师们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我想,您的目光可能会聚焦到“文本秘妙”这个字眼儿上。
什么叫文本秘妙?文本秘妙和阅读教学有什么关系呢?一、发现文本秘妙好的,带着这样的疑惑和期待,我们先来解剖一只“麻雀”吧。
什么叫文本秘妙呢?我们看这篇课文——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方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篇课文,如果请中央电视台的某个主持人来朗诵,你会请谁呢?有人请赵忠祥,可以;有人请朱军,肯定不行。
要我请,我就请《国宝档案》的解说人——任志宏。
为什么?因为文章的情感基调决定着任志宏凝重、内敛的声音表现力是朗诵这篇课文的最佳人选。
其实,我说的这一点,已经触及文本秘妙了。
那么,这篇课文究竟隐藏着哪些文本秘妙呢?我觉得,“结构”是它的第一个秘妙。
从文章的整体来看,先写什么?见闻;后写什么?联想。
除了见闻和联想还有别的什么吗?没了。
文章一共4个自然段,一、二两段写见闻,三、四两段写联想。
通篇先写见闻后写联想,这是文本在结构上最大的秘妙。
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长城》的内容,那么,你是不可能发现这个秘妙的。
“章法”是它的第二个秘妙。
这篇文章有什么章法呢?它的章法就是典型的“起承转合”。
大家看,第一段,起——“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第二段,承,“承”就是承接、承续,顺着“起”的内容和语势写下去——“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第三段,转,“转”是转折、转换,就章法而言,转是最难写的部分——“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还写长城吗?不写了;写什么呢?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语势上看,这都是一种转折、转换。
第四段,合——“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这里,“合”起到一个总结、提升的作用,“伟大的奇迹”正是点睛之笔,文眼在此。
“语言”是它的第三个秘妙。
《长城》的话语风格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词,第一是“平实”,第二是“精确”。
不要以为平实很容易哦,“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是一种很高的语言品位。
“平实”中见出“精确”来,就更难了。
朱光潜先生说语文的精确、妥帖绝非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
比如“站在长城上”,很平实。
如果把它改成“走在长城上”,行吗?不行。
“走”不庄重,不敬畏。
面对伟大的奇迹,你的感觉是什么?肃然起敬。
所以,你必得“站着”,而不是“走来走去”。
再看这个“踏着脚下的方砖”的“踏”字,改为“踩”,行吗?你踩的是谁呀?是我们的长城啊!“踩”轻浮,“踏”庄严,这就是“平实”中见出的“精确”。
再看第三个“扶”字,“扶着墙上的条石”,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不信,你换一个,“摸着墙上的条石”,你摸谁呀摸?!行吗?不行。
简简单单三个字,背后的情味是什么?是对长城的无限崇敬。
作者显然是怀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看长城、写长城的。
平实的语言,表达的情感却是如此精确、妥帖,这就是高品位的文字。
“基调”是它的第四个秘妙。
我仔细统计过全文的标点符号,全是逗号、句号、逗号、句号,中间倒是出现过两个顿号,除此之外,还是逗号、句号、逗号、句号的,不曾出现一个叹号。
就句式的角度看,文本只有陈述句,没有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全文的情感基调是高度内敛和凝重的。
其实,文中有些语句是可以改写成感叹句的。
譬如:“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可以改为“远看长城,它多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再譬如:“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可以改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啊!”还譬如:“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可以改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啊!”三个叹号一加,感情似乎变得强烈了,但是,全文的情感基调却因此被冲淡、被破坏了。
说白了,还是作者对长城的情感态度问题。
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就这样默默矗立了数千年,坚强、刚毅、庄重,它不需要任何人扯着嗓子喊“来看啊!快来看啊”,这叫“吆喝”,是小摊小贩的行为。
长城的静默,才能显出它的雄伟和恢弘。
因此,文本这种情感基调是最切合长城的特征的。
“顺序”是它的第五个秘妙。
它的宏观顺序当然是先写见闻、后写联想。
但是,就中观和微观的层面看,文本的写作顺序一样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我们看:写见闻,“远看长城”,其实这个“看”字应该换一个字眼儿,远“望”长城,是吧?然后呢,就写“来到长城脚下”,这叫由远到近。
再看,写联想,“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这是现实。
“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叫历史。
写联想,由现实到历史,一种自然而然的逻辑顺序。
“句法”是它的第六个秘妙。
《长城》一文的句法当然有很多秘妙,我觉得最有特点的是两处;第一,是它的数据说明。
第二,是它的还原比较。
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太多的数据,比如:“一万三千多里”、“一百多里”、“五六匹马”、“两米多高”、“三百多米”、“两三千斤重”等等,大量的数据运用说明什么?精确,精准。
长城如此神圣,不允许你对它有丝毫的扭曲和夸张,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它甚至不需要形容词。
这是句法上的第一个特点。
再看第二个特点,“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这种写法叫还原比较。
哪里是“还原”呢?“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这是作者看到的吗?不,这是作者想到的,这叫“想象还原”。
把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的画面和场景通过自己的想象还原出来。
还原以后呢?比较。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这叫比较。
通过还原比较,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长城施工的艰难。
无数肩膀,无数双手,无数汗水,无数鲜血,无数个生命才筑就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所以说,长城不是条石筑成的,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的。
“长城”是它的第七个秘妙。
我不知道各位对长城之长是如何理解的,“长城”的秘妙不在“城”,因为城到处都有,而在“长”。
事实上,长城之长即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而无论是空间之长还是时间之长,我们可能都缺乏充分的解读。
比如“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这是写长城的空间之长。
我们以为长城只有一万三千多里,其实错了,长城从战国时候开始修,修到秦,修到汉,修到唐,修到宋,修到明,康熙不再修长城了。
前后一共修了多少呢?十万多里啊!纵横十万里,这是空间之长。
还有时间之长,长城是古代修筑的,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来修筑一道军事防御设施。
上下两千年,这是时间之长。
所以,长城之长,既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
“奇迹”是它的第八个秘妙。
都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那么,奇迹体现在哪儿呢?第一是它的“气魄雄伟”,“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写出的正是这种气魄。
第二是它的“构造精巧”,细细研究长城的构造,我们发现,垛子就像盾牌一样可以躲避敌人的进攻,瞭望口可以安全地观察敌情变化,射口可以用来放箭射敌,城台则可用于屯兵,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看似简单的设计,实则具备观察敌情、攻击敌人、躲避进攻、互相支援等多种军事防御功能,可谓匠心独具、举世无双。
第三是它的“施工艰难”,完全凭人力在陡峭的山岭上修筑起如此巨大的工程,不可谓不艰难。
第四是它的“工程浩大”,据计算,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头和条石,筑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1周多。
“图腾”是它的第九个秘妙。
编者为什么选《长城》?《长城》被放到“世界遗产”这个主题单元当中,而且是作为第一课出现的。
很显然,长城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工程。
那么,长城是什么?是文化遗产。
从文化的角度看,“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图腾。
那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我的中国心》中,不是有“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歌词描写吗?《长城》一文的开头,用长龙比喻长城,显然也有深意在。
长龙长城,既有形似更有神似。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我们先民诗性智慧的创造。
长城同样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经过数千年的绵延和积淀,它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凝聚人心、有别外族的又一个文化图腾。
这种神似,才是更加本质的东西。
试想,将长城比作“长蛇”、“巨蟒”又会如何呢?“主题”是它的第十个秘妙。
《长城》一文的主题是什么?怀古,睹物思人。
余秋雨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学的最大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过秦论》是怀古,《阿房宫赋》是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是怀古,《甲申三百年祭》也是怀古。
作为一种文学传统,我们同样在《长城》一文中看到了它的印记。
当然,《长城》的怀古已经有了现代人的视野和观念,那就是——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对《长城》的文本秘妙我做了上述分析,一共拈出了10条。
当然,细究之,肯定不止10条的。
现在,通过解剖麻雀,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文本秘妙是什么”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概括了。
那么,什么是文本秘妙呢?从表达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本特征。
我们平时在阅读中,常有这样的体验:哎呀!这个不正是我想说的吗?他写的怎么跟我心里想的一模一样啊?但是,我却写不出来。
因为,个中秘妙非我所能知、所能会。
从接受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读者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的文字表现与存在。
完全熟悉的文字表达不是秘妙,完全陌生的文字表达也谈不上秘妙。
在熟悉与陌生之间,你找到了秘妙的存在。
从比较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文本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是文本的“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