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抗炎药

合集下载

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

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

对乙酰氨基酚
常用的解热镇痛药,适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解热 、镇痛作用。它适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的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与 其他解热镇痛药相比,对乙酰氨基酚的胃肠道反应相对较小,安全性较高。
其他解热镇痛药
多种药物具有解热镇痛作用,适用于不同症状和需求。
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 出血、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应饭后 服用,减少胃肠道刺激。
非甾体抗炎药应遵循医嘱,按剂量使 用,避免长期大量使用。
非甾体抗炎药与某些药物合用可能产 生相互作用,如抗凝药、利尿药等, 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药物相互作用与禁忌症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如抗凝药、利尿药等,合用 时应告知医生。
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 抗炎药
• 药物概述 • 解热镇痛药 • 非甾体抗炎药 • 药物应用与注意事项 • 药物安全性评价
目录
Part
01
药物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和发 热。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解热镇痛药的一种,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和 花生四烯酸代谢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PGs)的合成,发挥抗炎、镇痛和退热作用 。
联合用药需谨慎
避免与其他药物随意联合使用, 以免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解热镇痛药之一。
吲哚美辛
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性疾 病。
吲哚美辛是一种强效的抗炎药,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和其他炎症性疾病。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 成来发挥抗炎作用,但不良反应较多,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 使用。

第五章解热镇痛消炎药

第五章解热镇痛消炎药

扑热息痛、扑尔敏、咖啡因、人造牛黄
双氯灭痛、扑尔敏、人造牛黄
扑热息痛、扑尔敏、咖啡因、中药成份
扑热息痛、扑尔敏、咖啡因、人造牛黄、
金刚烷胺
对乙酰氨基酚
16
(三)吡唑酮类—保泰松
【体内过程】 【药理作用及应用】 【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 解热镇痛作用较弱。 毒性较大。
17
风湿病指主要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 如肌腱、韧带、滑囊、筋膜等部位的疾病。
致炎
+
PGE1、E2、F2d 致炎、
致痛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增加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9
药物的分类及代表性药物
按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将解热镇痛消炎药 分为五类: ➢水杨酸类 ➢苯胺类 ➢吡唑酮类 ➢其它有机酸类 ➢COX-2选择性抑制剂
10
(一)水杨酸类 salicylates
乙酰水杨酸 acetylsalicylic acid,阿斯匹林 aspirin
第三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
1
一、概念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 较强抗炎和抗风湿作用的药物。此类药物 也称为非甾体抗炎药。由于阿司匹林是本 类药物的典型代表药,故也成为“阿司匹 林类药物”。
2
Hale Waihona Puke 热战栗 肌紧张 肌肉运动 内分泌腺活动 基础代谢 糖类 蛋白 脂类
散热
不感蒸发 出汗
皮肤血流 体表面积
➢美洛昔康(meloxocam)、塞来昔布(celecoxib)
➢ 效价强度:高于奈普生 ➢ 临床应用
➢风湿性关节炎 ➢骨关节炎 ➢炎性疼痛 ➢ 不良反应轻,有待进一步考证
21

2020年执业药师解热、镇痛、抗炎药及抗痛风药

2020年执业药师解热、镇痛、抗炎药及抗痛风药

第二章解热、镇痛、抗炎药及抗痛风药第一节解热、镇痛、抗炎药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一)作用特点☆COX有两种同工酶:COX-1和COX-2。

COX-2:引起炎症反应。

COX-1:在人体组织存在,具有生理作用。

(1)胃壁COX-1:促进胃壁血流、分泌黏液和碳酸氢盐以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不受损伤。

(2)血小板COX-1:使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

肾组织内同时具有COX-1和COX-2,共同维护生理功能。

非甾体抗炎药(NSAID)分类1.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贝诺酯;2.乙酰苯胺类:如对乙酰氨基酚;3.芳基乙酸类:如吲哚美辛、双氯芬酸、舒林酸等;4.芳基丙酸类:如布洛芬、萘普生;5.1,2-苯并噻嗪类:如吡罗昔康、美洛昔康;6.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依托考昔、尼美舒利;7.吡唑酮类:如保泰松。

1.水杨酸类:阿司匹林、贝诺酯。

☆阿司匹林口服吸收迅速、完全。

吸收率和溶解度与胃肠道有关。

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

属于酸性药物,碱化尿液排泄速度加快,在酸性尿液中则相反。

下列关于乙酰水杨酸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易引起恶心、呕吐、胃出血B.抑制血小板聚集C.可引起“阿司匹林哮喘”D.儿童易引起瑞夷综合征E.中毒时应酸化尿液,加速排泄『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中毒时应碱化尿液,加速排泄。

2.乙酰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

(1)解热作用温和持久,抗炎抗风湿弱。

(2)大部分在肝脏代谢,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有毒副作用。

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经肾脏排泄。

儿童感冒发热首选的解热镇痛药是A.阿司匹林B.吲哚美辛C.地西泮D.保泰松E.对乙酰氨基酚『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儿童感冒发热首选的解热镇痛药是对乙酰氨基酚。

3.芳基乙酸类:吲哚美辛、双氯芬酸、舒林酸。

吲哚美辛和双氯芬酸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代谢产物活性降低或消失;舒林酸为前药,在体内代谢成活性药物而发挥作用。

本类药物蛋白结合率高。

吲哚美辛在肝脏代谢,60%经肾脏排泄。

制药第十六章解热镇痛抗炎

制药第十六章解热镇痛抗炎

在某些情况下,可将不同种类 的解热镇痛抗炎药联合使用, 以增强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 但联合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 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或加重 不良反应。
个体化治疗策略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
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
考虑患者的特殊需求
不同患者的疼痛、发热和炎症程度不 同,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 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治疗方案设计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联合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合 适的解热镇痛抗炎药进行治疗 。对于轻度疼痛、发热和炎症 ,可选用非处方药进行治疗; 对于中度至重度症状,建议在 医生指导下使用处方药。
针对不同症状,采取相应的治 疗措施。如对于头痛患者,可 选用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对 于发热患者,可选用具有解热 作用的药物。
药理作用
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它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 而产生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广泛用于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头痛、牙痛、月经痛、肌肉痛及关节痛等,也可用于感冒和流感 等引起的发热。此外,阿司匹林还可用于防治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等。
03 药物作用机制与药理作用
解热作用机制
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通过抑制该中枢,使周围血管扩张,血 流量增加,出汗增多,散热增加,从而 起到解热作用。
VS
阻断致热原的作用
某些解热镇痛药可阻断致热原对体温调节 中枢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
镇痛作用机制
要点一
抑制外周炎症组织局部前列腺素 的合成
注意事项
长期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可能会导致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按 量服药,避免过量使用。

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疼痛、降低发热和减轻炎症反应。

本文将介绍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一、分类1.非甾体抗炎药(NSDs):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萘普生等。

2.硫酸酯类药物:如硫酸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等。

3.吲哚美辛类药物:如吲哚美辛、依托考昔等。

4.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二、作用机制1.解热作用:这类药物可以抑制下丘脑中的前列腺素合成,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敏感性,从而使体温下降。

2.镇痛作用: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疼痛区域的炎症反应,减少疼痛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减轻疼痛。

3.抗炎作用: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中的前列腺素合成,减少白细胞的聚集和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三、临床应用1.疼痛:如头痛、牙痛、肌肉疼痛、关节炎等。

2.发热:如感冒、流感、急性感染等。

3.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四、不良反应1.消化系统:如胃肠道出血、溃疡、肝损伤等。

2.泌尿系统:如肾功能不全、急性肾衰竭等。

3.血液系统:如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等。

4.心血管系统: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5.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哮喘等。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上述内容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不良反应。

这类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有些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和掌握这些不良反应,对于临床合理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具有重要意义。

一、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胃肠道出血: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胃黏膜的防御能力,容易导致胃溃疡和出血。

长期使用或大剂量使用这类药物的患者,胃肠道出血的风险更高。

2.胃溃疡:解热镇痛抗炎药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酸对胃黏膜的侵蚀作用,从而导致胃溃疡的形成。

14-解热镇痛抗炎药

14-解热镇痛抗炎药

4.水杨酸在肝代谢,肾排泄。 5.口服<1g,代谢物水杨酸盐按一级消除t1/2为
2.5h;口服>1g,按零级 t1/2延长约20h 6.水杨酸盐弱酸性,碱化尿液,解救中毒。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 解热 镇痛:
1.钝痛:头/牙/肌肉/关节/神 经/轻度癌/痛经 2.对锐痛、剧痛、绞痛无效 3.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 1.解热不能超过3天
根据化学结构不同,可分为:
2018/12/1
二、NSAIDs共同作用机制
NSAIDs 尽管结构各异,但有共同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 (cyclo-oxygenase,COX) 而抑制前 列腺素 (prostagladins , PG) 的合成, 从而缓解或消除 PG( 特别是 PGE 2 ) 的致 痛 、 致 热 和 致 炎 作 用 。
1.钝、锐、绞等剧痛 用途 2.神经痛效果差
1.钝痛:头/牙/肌肉/关 节/神经/轻度癌/痛经 2.对锐痛、剧痛、绞痛 无效


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
2018/12/1
3.抗炎作用
抗炎机制:抑制PGs合成,减轻其致炎作用。
抗炎特点:
控制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肯定, 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病情发展及合并症 的发生。
3.过敏反应
皮肤粘膜过敏、过敏性休克; 罕见阿司匹林哮喘: →使脂氧酶活性↑→白三烯↑
使用注意: 1)AD对阿司匹林哮喘无效;
2)哮喘、鼻息肉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
4.水杨酸反应
剂量过大(>5g/d)所致头痛、眩晕、
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减退,重者高热,
甚昏迷。
使用注意:
一旦发生立即停药,碱化尿液;
于临床,如

18.解热镇痛抗炎药

18.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18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Antipyretic-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第一节 概述
解热镇痛抗炎药 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而大部分还具
有消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大部分为有机酸,又称非甾体类抗炎药。
2
药物发展简史:

2300多年前,希波克拉底就已发现,水杨柳树的叶和 皮具有镇痛和退热作用,但弄不清它的有效成份。 1827年,英国科学家拉罗克斯首发现柳树含有叫水杨 甙的物质。 1853年,德国化学家杰尔赫首次合成水杨酸盐类的前 身---纯水杨酸。它具有退热止痛作用,但毒性大,对 胃有强烈的刺激。
①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作用 ②浓度高时兴奋延髓催吐化 学感受区(CTZ)引起呕吐 ③抑制了PG(如PGE2)对胃粘 膜的保护作用
注意:
●饭后服用; ●同服抗酸药; ●用肠溶片; ●合用米索前列醇; ●胃溃疡患者禁用。
2.凝血障碍
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
血管内皮可合成 COX
一般剂量引起TXA2/PGI2比值下降,抑制血小
治疗: 促进排泄:静滴碳酸氢钠
碱化尿液可加速其排泄 对症支持治疗
4.过敏反应
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少数) 某些可诱发阿司匹林哮喘
发生机理:
抑制环氧酶 PG 合成受阻
经脂氧酶的代谢产物 LT 相对增多 诱发哮喘 AD 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
哮喘、鼻息肉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
5
6
COX-1 和 COX-2 的特性比较
COX-1 生成 功能 COX-2
结构型 固有的,存在于 正常组织中
稳定细胞功能, 保护细胞
诱导型 诱导产生,存在 于受损伤的组织中

解热镇痛抗炎药药理学

解热镇痛抗炎药药理学

发热。
阻断疼痛传导
02
作用于疼痛传导通路中的关键酶或受体,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
从而缓解疼痛。
调节体温
03
通过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下移,达到降温效果。
药物靶点及相互作用
环氧合酶(COX)
解热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COX活性, 减少炎症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 发挥抗炎作用。
5-羟色胺受体
其他靶点
老年人
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降低, 应适当减少剂量,并注意观察不良反 应。
有胃肠道疾病史者
有胃肠道疾病史者应谨慎使用解热镇 痛抗炎药,必要时可选用胃肠道副作 用较小的药物。
05
新药研究与开发策略
新药发现途径和方法
天然产物提取
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天然资源中提取具有 药理活性的成分。
化学合成
上市后监测
对新药进行长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监测,确保用药安 全。
06
未来展望与挑战
解热镇痛抗炎药发展趋势预测
精准医疗导向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解热镇痛 抗炎药可能会趋向于更加个性化, 针对不同人群的遗传、生理特征 进行定制。
多靶点药物设计
未来药物设计可能不再局限于单 一靶点,而是针对多个与疼痛、 炎症相关的靶点进行设计,提高 疗效。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在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药理学 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对药物作 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多种新的药物 靶点和信号通路,为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 了新思路。同时,在临床应用方面,国内 学者也积极探索解热镇痛抗炎药在多种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VS
国外研究现状
药物分布
解热镇痛抗炎药主要通过口服途径吸收,吸 收速度和程度受到药物理化性质、胃肠道环 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药理学》第16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理学》第16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PHARMACOLOGY药理学第十六章解热镇痛抗炎药学习目标●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及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熟悉: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了解: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2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一、定义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大多数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因其化学结构及抗炎机制与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不同,故又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二、作用及作用机制(一)解热作用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对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精细调节的结果。

当各种外热原(如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组织损伤、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并释放内热原,内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刺激该处PG合成酶,增加PG(主要为PGE2)合成和释放,使体温调定点上调至37℃以上,这时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引起发热。

NSAIDs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PG合成酶活性,减少PG的合成,阻断内热原对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通过散热增加而降低发热者体温。

二、作用及作用机制(二)镇痛作用当组织受损或有炎症时,局部产生和释放某些致痛化学物质,如缓激肽、PG、组胺等,作用于神经末梢,可以致痛。

NSAIDs通过抑制外周组织及炎症局部PG的合成,对此类由致痛化学物质所致的慢性钝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及月经痛等)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对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目前认为本类药的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

无呼吸抑制作用,长期应用一般不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临床应用较广。

二、作用及作用机制(三)抗炎抗风湿作用炎症是机体对外界伤害性刺激产生保护性病理反应的一种复杂过程。

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一、解热镇痛抗炎药【概念】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由于其结构与甾体类抗炎药物不同,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阿司匹林是此类药物的代表。

【作用机制】NSAIDs一起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酶(cyclooxygenase,COX),干扰体内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

COX有COX-1和COX-2两种同工酶。

COX-1为结构型,要紧存在于血管、胃、肾等组织中,参与血管舒缩、血小板聚集、胃粘膜血流、胃粘液分泌及肾功能等的调剂。

COX-2为诱导型,多种损伤因子和细胞因子可诱导其表达,参与发烧、疼痛、炎症等病理进程。

NSAIDs对COX-2的抑制作用为其医治作用的物质基础,对COX-1的作用那么成为其不良反映的缘故。

最近几年进展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犹存,胃肠道不良反映大大减轻。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只对高温,对正常体温几无阻碍。

2.镇痛作用:强度中等,经常使用于医治慢性钝痛,部位要紧在外周,通过抑制炎症时PG的合成,减轻PG的致痛作用及痛觉增敏作用。

3.抗炎作用:除苯胺类外,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抗风湿作用,抑制炎症反映时PG合成,而减缓炎症反映,对操纵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病症有确信疗效,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避免疾病进展及归并症的发生。

【分类】NSAIDs按化学结构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吡唑酮类及其他有机酸等四类.阿司匹林(aspirin),又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药动学】一、口服小剂量(1g以下)乙酰水杨酸时,其代谢按一级动力学进行,半衰期约2~3小时。

第20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20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保泰松(phenylbutazone) [作用特点]消炎抗风湿作用强,解热镇痛弱,不良反应多, 已少用。
吲哚美辛(indomethacin,消炎痛)
[作用特点] 1.本品1963年用于临床,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消炎抗 风湿作用。因不良反应多,故仅用于其他药物不能耐受 或疗效不显著病例。 2.对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与保泰松相似,对关节强直性 脊椎炎、骨关节炎也有效;对癌性发热及其他不易控制 的发热能见效 3.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多见,且严重。
表1 COX-1和COX-2的特性
生成 功能
固有的
COX-1
生理学:
保护胃肠
调节血小板聚集(TXA2) 调节外周血管阻力(PGI2) 调节肾血流量分布(PGI、
PGE)
COX-2
需经诱导
生理学:妊娠时,PG生成 增加
病理学:生成蛋白酶、PG 及其他致炎介质,引起炎 症
自膜磷脂生成的各种物质及其作用以及抗炎药的作用部位示意图
[不良反应]
1.肠溶衣剂型
2.饭后服用
3.同时服用抗酸药如碳酸钙,减
轻对胃的刺激
4.嚼碎服用
1.胃肠道反应 最常见,口服直接刺激胃粘膜引起 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饭后服用,将药片嚼碎可 减轻,抗风湿剂量(高浓度)可刺激延脑催吐化学 感受区(CTZ)也可致恶心、呕吐。
PGs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抑制PGs合成可 诱发溃疡病,故溃疡病患者禁用。
2.凝血障碍 本药一般剂量长期使用因抑制血小板聚集
功能,使出血时间延长。大剂量可抑制肝脏合成凝血酶原 (Vit k对抗)。
3.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可出现荨麻疹,皮肤粘膜过敏反应, 罕见“阿司匹林哮喘”是由于抑制了环氧酶途径,使脂 氧酶途径加强,白三烯生成过多所致。

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

配伍禁忌原则及注意事项
01
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组合
尽量减少用药种类,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组合,以降低相互作用的风险。
02 03
注意药物性质和给药途径
考虑药物的酸碱度、溶解度等性质,以及给药途径对相互作用的影响。 例如,某些药物在胃肠道中可能发生相互作用,而改变其给药途径(如 改为注射)可能避免这种相互作用。
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 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 官。不同药物在组织中 的分布有差异,与药物 的脂溶性、血浆蛋白结 合率、组织血流量等因 素有关。
解热镇痛抗炎药在体内 主要经过肝脏代谢,通 过一系列生物转化反应 ,将药物转化为无活性 或活性较低的代谢产物 。代谢过程涉及多种酶 系,如细胞色素P450酶 系等。
在药物研发初期,通过毒理学研究评价药物的潜在毒性, 为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这有助于筛选出安全性较 高的候选药物进入临床研究。
剂量选择依据
通过比较不同剂量下药物的毒性反应,为临床试验选择合 适的剂量范围提供依据。这有助于确保临床试验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
风险效益评估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通过对已上市药物的毒理学研究数据 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药物治疗的风险与效益。这有助于指 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 如头痛、关节痛、牙痛等,也可 用于感冒、流感等引起的发热。
不良反应
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溃疡、出 血等,长期使用可能对肝肾功能 有一定影响。
其他常见药物
吲哚美辛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发挥解 热镇痛抗炎作用,主要用 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 治疗。
美洛昔康
一种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 制剂,具有抗炎镇痛作用 ,主要用于骨关节炎等疾 病的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仅影响散热过程,不影响产热程;
5.仅使高热体温降至正常,对正常体温无 影响;
(三).镇痛作用 1.疼痛机制:
组织损伤或炎症时,局部释放炎症介质
(PG、缓激肽、组胺等),致痛及放大疼 痛(放大疼痛信号),直接刺激外周痛 觉感受器,感觉中枢,引起疼痛;
2.镇痛作用部位:
主要在外周,因为PG增多,直接刺激外周 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
解热镇痛抗炎药
(NSAID)
概念: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 痛,而且大多数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 用的药物。
---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NSAID)作用部位(-)
膜磷脂 PLA2
花生四烯酸 环加氧酶
环内过氧化物
5-脂氧酶
5-HPETE
PGI2合成酶 (血管内皮)

PGI2
扩张血管、 抑制血小 板聚集
3. NSAID可抑制体内的环加氧酶(COX)的活性, 包括COX-1(结构型)和 COX-2(诱导型)两种 同工酶,使PG生成减少,炎症反应减弱;但 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疾病的发展。
4. 但COX-1(结构型)为正常构型,多分布于胃、 肾、血管中,起到保护组织的作用;
5.除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外,其他药均有此 作用,能抑制炎症局部PG合成,使炎症缓 解或消失,缓解炎症的红肿热痛。
乙酰水杨酸 水杨酸钠
二、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 非那西汀
三、吡唑酮类:
保泰松
羟基保泰松
四、其他有机酸类:
吲哚美辛
芬酸类
布洛芬
吡罗昔康
第一节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一.水杨酸类 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常用
水杨酸钠
--- 阿司匹林 aspirin(乙酰水杨酸 )
(一).体内过程: 1.吸收:口服易吸收,吸收部位在胃及小肠上段,
思考:
解热镇痛药的共同作用及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用途 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哮喘的机制是什么?应如何治 疗?
氯丙嗪与阿司匹林的对体温的调节作用 有何不同?
镇痛药与解热镇痛药在镇痛作用方面有 何不同?
19世纪20年代,一位瑞士化学家从 合叶子属植物内提取出了有效的止痛药-水杨酸,但是对胃黏膜的刺激性很大, 只有那些疼痛很剧烈的人才服用它。
(二).解热作用 1.发热机制:
致热原 中枢PG增多 体温 调节中枢 使体温调节点上调
(>370C) 引起热量蓄积增加,散热减少 病人体温升高、发热。
2.解热机制:
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环加氧酶 (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 减少前列腺素 (PG)的合成与释放,使体温调节点恢复正 常,降低体温;
3.NSAID只是抑制中枢环加氧酶(COX) ,减 少中枢PG的合成,即对已经出现的PG无作 用;
1895年,化学家霍夫曼研制一种经过 转换的水杨酸类似物,海因里希·德雷泽 对药物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其不仅能 够止痛,而且还具有减轻发热和炎症反 应的作用。
此种化学物质即为乙酰水杨酸,并命 名为阿司匹林。是20世纪十大发明之一。 次年拜耳制药公司为其申请了专利。此 后阿司匹林成为拜耳制药公司的最畅销 产品。
3.前列腺素( P G )有:
(1).致热、致痛、致炎作用 ;
(2).并能加强其他“三致”因子的作用。
环加氧酶(COX) (有COX-1和 COX-2两种 同工酶)
COX-1
COX-2
结构型(固有型)
诱导型
生成: 固有的, 存在于正常组织中, (血管、胃、肾),
诱导产生, 存在于受损伤
的组织中,
功能: 稳定细胞功能 保护细胞,
PGF2 收缩血管
收缩支气 管
TXA2合成酶 (血小板)
PGE2 诱发炎症
发热致痛
扩张血管
TXA2 收缩血管
血小板聚集
LTA4
LTB4
(WBC趋化)
LTC4
LTD4 LTE4
收缩支气管
增加血管通 透性
解热镇痛抗炎药(NSAID)的
共同作用及其机制:
1.本类药物抑制环加氧酶(COX) (前列腺素合成 酶)的活性, (COX有COX-1和 COX-2两种同 工酶) ; 2.从而抑制了体内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
在体内被酯酶水解为水杨酸,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80%~90%); 2.分布:体内分布广。 3.代谢:肝脏代谢,能力有限: 口服剂量<1g,一级动力学消除,T 1/2约2-3hour. 口服剂量>1g,零级动力学消除; T 1/2约15-30hour.
4.排泄:肾脏排泄,排泄受尿液pH值影响较大。 阿司匹林 aspirin(乙酰水杨酸 )
3.镇痛机制:
是NSAID抑制炎症局部PG合成,减轻PG 致痛作用,减弱疼痛;且降低痛觉感觉 器对缓激肽致痛作用的敏感性;
4.镇痛强度弱于哌替啶,对慢性钝痛有中等 镇痛作用,对创伤性剧痛、内脏绞痛无 效;
5.为非麻醉性(非成瘾性)镇痛药,无欣快感、 耐受性、呼吸抑制。
解热镇痛抗炎药分类:
一、水杨酸类:
(6).风湿和类风湿首选;
2.影响血小板的功能:
(1). 小剂量aspirin → 抑制炎症 部位血小板PG合成酶 → 减少血小 板中血栓素A2 (TXA2)生成 → 抑制血 小板的凝集 → 抗血栓形成;
具有强烈的致炎、 致痛作用,
如被抑制: 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
一. NSAID基本药理作用
(一).抗炎、抗风湿作用:
1.
环加氧酶
花生四烯酸 COX-2 (诱导型) PG;
2.炎症介质---PG 的作用:
(1).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2).局部充血,组织水肿、疼痛;
(3).增强缓激肽的致炎作用;
(4).并直接刺激外周痛觉感受器,引起痛觉。
(2).应避免大量使用解热、镇痛药,以免病 人大汗淋漓,虚脱,抵抗力下降;
(3). aspirin有很强的解热、镇痛作用, 能迅速缓解炎症引起的红、肿、热、痛 等症状;
(4).抗风湿作用强,疗效迅速确实,较大剂 量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抗风湿应用到 最大耐受量;注意监测血药浓度,以防中 毒.
(5).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迅速镇痛、消 炎,
在碱性尿液中可排出85%; 在酸性尿液中可排出5%左右; 中毒时,血中水杨酸浓度过高,处理→可碱 化尿液,抑制重吸收,促进水杨酸的排泄.
(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及抗风湿、抗炎:
(1). Aspirin 解热、镇痛疗效明显可靠, 组成复方(复方阿司匹林,APC),可用 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 关节痛、肌肉痛等慢性钝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