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症的辨证施护
感冒的辨证施护
感冒的辨证施护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
中医认为,感冒是一种较为轻微的表层病症,但若不及时辨证施护,可能会演变成更为复杂的疾病。
本文将介绍感冒的辨证施护方法,帮助读者认清感冒的症状,并采取相应的中医方法进行施护。
一、感冒的症状感冒通常表现为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发热等症状。
但不同的体质和病邪入侵方式,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1.寒邪感冒型如果感冒是由寒邪入侵引起的,症状多为恶寒、畏寒、身体发冷、打喷嚏频繁等。
此时,应采取温补驱寒的方法来辨证施护。
2.风邪感冒型当感冒是由风邪入侵引起的,症状常表现为头痛、发热、流鼻涕、咳嗽等。
此时,应采取祛风散寒的方法来辨证施护。
3.湿邪感冒型湿邪感冒常导致痰多、身体重、舌苔厚腻等症状。
此时,应采取化湿燥湿的方法来辨证施护。
4.热邪感冒型感冒由热邪入侵引起时,症状常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疼痛等。
此时,应采取清热解毒的方法来辨证施护。
二、辨证施护方法1.温补驱寒型感冒温补驱寒型感冒适合采取温热的方法进行辨证施护。
可选择一些温性的中药如附子、干姜等研磨成粉末,加入热水中调匀后服用。
同时,保持室温适宜,多穿衣服,避免受凉。
2.祛风散寒型感冒对于祛风散寒型感冒,宜通过中药来辨证施护。
可以选择荆芥、薄荷等具有祛风散寒作用的中草药煮水喝。
另外,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受凉,也有助于治疗。
3.化湿燥湿型感冒化湿燥湿型感冒适合选择化湿的中药进行辨证施护。
苦瓜、茯苓等中草药可以帮助清热化湿。
此外,保持室内环境干燥并注意个人卫生,可以加速康复。
4.清热解毒型感冒清热解毒型感冒宜采取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辨证施护。
可以使用黄芩、连翘等中草药制成草药煎剂,清热解毒。
此外,饮食清淡,多喝水,有助于排毒。
三、预防感冒的重要性感冒的辨证施护固然重要,但预防感冒同样不可忽视。
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是预防感冒的关键。
1.加强体质通过良好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充足的休息,提高身体免疫力,降低感冒的患病风险。
中医辨证施护的名词解释
中医辨证施护的名词解释中医辨证施护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概念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原则,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中医诊断和辨证施治手段,进而实施针对性的医疗护理。
一、辨证施护的概念与特点辨证施护是中医学的独特特色,与西医学的治疗方式有所区别。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通过辨证施治手段,以提高患者的自愈能力和改善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为目标。
它采用以患者的辨证为基础的诊断方法,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注重平衡和调节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虚实等因素,以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和恢复健康。
二、中医辨证施护的基本原则1. 针对性治疗:中医辨证施护强调要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不同的人、不同的病症在中医上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辨证结果,因此同一种疾病可能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2. 以病因治疗:中医辨证施护认为,人体内的疾病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其中包括内外两个方面。
因此,除了针对症状施治外,还要从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平衡等方面入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强调整体观念:中医辨证施护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患者的健康问题。
它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因此,在辨证施治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因素。
三、中医辨证施护的具体手段1.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辨证施护的核心手段之一。
通过患者的主诉、舌体、脉搏等各种信息,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辨证结果,根据不同的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施治方案。
2. 草药疗法:草药疗法是中医辨证施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具有调节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作用,通过用草药来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食疗调养:食疗调养是中医辨证施护的特色之一。
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和体质特点,中医医生可以制定一套适合患者的饮食调理方案,通过食疗来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等因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施护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施护腰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属中医学”扭伤”、”劳损”、”痹症”范畴。
运用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对病人进行正确治疗和恰当的护理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辨证施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标签: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中医前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
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脊神经根所致。
属中医学”扭伤”、”劳损”、”痹症”范畴。
腰疼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使患者痛苦不堪,心理蒙上阴影。
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并不需要选择手术治疗,更多的是采取保守治疗。
对于这一疾病运用辨证施护,在临床取得了不俗的疗效。
辨证施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可以在临床深入学习和推广。
一、腰痛病定义:中医病名:腰痛病,因劳损、寒湿侵袭等原因,使经气阻痹所致。
以腰痛向一侧下肢后外侧放射,麻木、疼痛,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二、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中医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归属于“腰痛”、“腰腿痛”、“痹症”等范畴。
中医古籍中虽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名,但对此病症已有极为详细的描述,如《素问·刺腰痛篇》载:“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
”《医学心悟》载:“腰痛拘急,牵引腿足。
”以上列举症状为腰痛合并下肢痛,咳嗽时加重,这与西医所说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相似。
三、中医对腰痛病的病因分类《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十九《腰痛第七》中有如此描述:“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
十月万物阳气皆衰,是以腰痛。
二曰风脾,风寒着腰,是以腰痛。
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腰痛。
中医辩证施护
辩证施护2021-02 辩证施护简介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
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
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辨证和施护在护理疾病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
辨证施护它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医护理的精华,是指导中医临床护理的基本原则。
辨证施护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二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2.同病异护相同症状由于引起疾病原因(机体自身、地区、季节)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如感冒,因发病季节、致病因素不同可表现风寒证和风热证,只有把风寒症和风热证辨别清楚才能正确施护。
又如腹胀,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无论何因引起的“不通”皆可致痛。
治疗腹痛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依据,以“通”为原则,按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通法”。
护理同样以“实则攻之、虚则补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气滞者理气、血瘀者活血”确定护理措施。
3.异病同护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可采用同一护理方法。
如子宫脱垂和脱肛是不同的病,但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都可采用提升中气的护理方法,即注意休息,避免过劳,以培育中气,可针刺百会、关元等穴位,以补中益气,可用黄芪、党参炖母鸡益气健脾,促使回纳为基本原则。
4.中医护理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和症状不同相同的病机或证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
不同的病机或证要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
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护理方法就是辨证施护。
消渴病的辨证施护
消渴病的辨证施护消渴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典型症状。
中医学认为;消渴病是由于五脏禀赋不足,加上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诱因而导致的脏腑阴虚燥热、津液输布失常的一种疾病。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阴阳失调。
故在治疗和护理上,应遵循清热滋阴,调整阴阳的基本法则。
临床上根据辩证,早期多采用清热生津、益气养阴、清热泻火。
中、后期则采用健脾益气、滋补肝肾、补肾固精、活血通脉等治法。
1.一般护理1.1节饮食、慎起居:饮食有节可以运脾健胃,滋养阴津;饮食不节,可导致脾失健运,内热蕴结,化燥耗津而发本病,故调节饮食是本病的基础治则,也是本病护理的重点。
消渴病人的饮食问题在治疗上和预防疾病过长中是关键,饮食不节是诱发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重视饮食护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消渴病人的饮食治疗,不论病情的轻重都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饮食疗法。
在护理中,首先要取得病人的合作,并说明饮食的调节对疾病的重要性,严格遵医嘱进食,保持正常体重。
饮食宜以清淡素食,可食少量瘦肉及豆制品,忌肥甘厚味及含糖量高的食物、水果等。
如病人按规定饮食后,仍感饥饿,可食炒大豆、花生等食品充饥。
同时要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使其休息好、睡眠好。
1.2加强精神、情志护理:精神情志护理是促使病情好转的重要环节。
情志失调,五志过极,郁怒不舒,日久化火,火热炽盛,消火乐肺、胃、肾之阴发为消渴。
祖国医学认为:七情太过,易发百病。
在护理病人过程中发现,有的病人烦躁易怒,对疾病没有信心,甚至有的不愿意接受治疗,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配合与患者谈心,体贴安慰病人,耐心劝导,解其郁结,消除顾虑,使病人心情舒畅,情绪乐观,帮助病人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1.3加强皮肤护理:《圣经总录·消渴门》指出:“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塞,留于肌肉变为痈疽”,故做好皮肤护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经常洗澡,避免抓破皮肤产生感染。
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颈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病症/证候施护〔一〕恶寒、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存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病症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德邦、等穴。
〔三〕咳嗽、咳痰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三〕特色技术1.刮痧〔详见附录2〕2.中药保存灌肠〔详见附录2〕.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身保健操,以增加体质。
常见病症施护原则
中风:气虚血瘀证;施护原则: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中风-中经络:肝肾亏虚夹瘀证施护原则:滋养肝肾,化瘀通络。
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夹瘀证施护原则:搜风化痰,益气活血、舒筋通络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证施护原则:化痰祛风,化瘀通络
中风-中经络:风痰瘀阻证施护原则:祛风化痰,化瘀通络
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施护原则: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中风-中脏腑肝肾阴虚证施护原则:补益肝肾、滋阴熄风
中风-中经络阴虚风动证施护原则:滋阴潜阳醒脑开窍
腰痛: 血瘀气滞证;施护原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腰痛寒凝血瘀证施护原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痹证气滞血瘀施护原则:舒筋通络化瘀
痹病气虚血瘀证施护原则:补气活血,祛瘀止痛
震颤:肝风内动;施护原则:
口 风寒袭络证施护原则:疏风散寒
面瘫病气虚血瘀施护原则:益气养血,舒经通络
骨折病骨断筋伤血瘀气滞施护原则:
项痹血瘀气滞施护原则: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尪痹风湿热痹阻夹瘀施护原则:疏风清热、化瘀通络止痛
痿证气虚血瘀证施护原则: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膝痹肝肾亏虚施护原则:补益肝肾,宣痹止痛
膝痹血瘀寒凝施护原则:。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
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
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那么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
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L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
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二、常见病症/证候施护(一) 便血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病症。
假设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防止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病症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啊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啊耳穴贴压:取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外表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煎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 便秘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属中药保存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痧;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痧。
(五)肛周潮湿瘙痒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小儿咳嗽的辩证施护
小儿咳嗽的辩证施护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肺系病症,有外感和内伤之分。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脾胃薄弱,且嗜食生冷、喂养不当等因素,易感受风寒和风热致外感咳嗽,救护不彻底迁延而不愈,属于西医急、慢性支气管炎。
我院儿科近年来充分发挥中医特色,采用中医护理措施进行辨证施护取得良好效果,先介绍如下:1 外感咳嗽的辩证施护1.1风寒咳嗽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清涕,畏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泛红。
1.1.1 恶寒明显时,适当增加衣被,可饮生姜汤以驱寒发汗。
1.1.2注意观察发热、汗出、痰液、呼吸及舌苔的变化,若发热汗多、痰液变黄、舌红苔黄等为风寒化热的标志按风热闭肺证护理。
1.1.3汤药宜热服,服后加盖衣被,以助汗出邪达,但以微汗为度,汗出勿当风。
1.1.4发热无汗者,可予温水擦浴或热敷,并配合针刺风池、合谷、曲池、大椎等穴,促进汗出。
但不可冷敷,以防毛窍闭塞,邪无出路。
1.1.5呛咳气急,咳痰不爽者,给予蒸气雾化吸入,痰稀色白者给服蛇胆陈皮末0.3-0.6克,气喘痰多者可予咳喘片口服。
忌服雪梨膏,以免过分凉腻而凉邪。
1.1.6饮食宜清淡消化之品,忌食生冷肥甘油腻之物。
1.2 风热咳嗽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畏寒,头痛,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1.2.1病室宜凉爽,避免直接吹风。
1.2.2观察病情变化,如见患儿壮热烦躁,气急喘促,张口抬肩,喉间痰鸣等症为病情加重的标志,当按痰热闭肺证护理。
1.2.3汤药宜温服,喂药时可少量多次,不可强灌,以免引起呕吐或呛入气管。
1.2.4若体温超过39℃者,应采用药物或其他降温措施。
如用温水或30%酒精擦浴等,预防惊厥发生。
若有惊厥给服八宝惊风散或小儿回春丹等。
1.2.5咳嗽痰多时,可经常轻轻拍击背部促使排痰。
咽痛者,可服六神瓦或咽喉消炎丸或牛黄消炎丸(三者取一即可)。
腹痛患者的辩证施护
腹痛患者的辩证施护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病症而言。
临床上极为常见,可出现于泄泻、痢疾、肠痈、虫积、淋证、疝气、积聚等多种疾病中。
西医的多种疾患,如急慢性肠炎、急慢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过敏性紫癜、膀胱炎、疝气等,凡病程中出现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和护理。
我院2012—2013年共收治腹痛患者100例,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辨证施护及饮食调理,取得一定效果。
现介绍于下:1、临床资料100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65例;年龄5—88岁,虚寒证35例,气滞证 25例,血瘀证15例。
食积证25例,结果治愈89例,治愈率80%,好转20例,好转率20%,总有效率100%。
2、一般护理2.1病室应温度适宜,注意生活规律化,注意防寒,尤应避免腹部受凉。
2.2腹痛甚者,应卧床休息。
病人常烦躁,不愿受打扰,故病室内要保持安静,说话行动要轻,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以免频频打扰病人。
2.3一般腹痛不重,时作时止者,可以根据体力及病情,适当下床活动,有助于气血畅行,减缓疼痛。
2.4加强精神护理:鼓励病人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同医护密切配合,共同战胜疾病。
肝气郁滞腹痛者,常因情绪波动而致气机瘀滞,加重腹痛,要设法帮助病人控制情感。
腹痛剧烈时,常烦躁易怒,恐惧忧伤,更需耐心给以精神安慰。
2.5饮食护理:1)、饮食不节常是引起腹痛的重要原因,所以腹痛病人应合理安排饮食。
主要是饮食应有节律,定时定量,勿过冷过热,进食前稍事活动,进食后休息片刻。
2)、腹痛剧烈或伴呕吐者,可暂禁食,待缓解后,再由稀而稠,逐渐加量。
3)、食物的制作宜精细软,以病人食用后感觉舒适为好。
2.6针刺法止痛:选穴足三里、合谷、内关、天枢、中脘。
2.7大便秘结者,可用轻泻剂通便,如番泻叶5克泡茶饮,或大黄30克煎水,保留灌肠。
通便后可能使腹痛缓解。
2.8服用通下导滞药后,应注意药物是否起效,观察大便次数、性状、便后腹痛是否缓解。
中医辩证施护
中医辩证施护
19/45
脏腑辨证普通规律
特征性症状和体征(定位)
+
八纲各证(定性)
中医辩证施护
20/45
举例
心悸怔仲、失眠健忘(病在心) +
身倦乏力、自汗、 气短、脉虚等 (病性--气虚)
心气虚证
中医辩证施护
21/45
03
何为施护
中医辩证施护
22/45
施护--- 普通护理与对症护理
1饮食调护4 Nhomakorabea候。 证 候:神疲、乏力、气短,畏寒,渴喜热饮,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水肿 ,
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中医辩证施护
16/45
八纲辨证护理标准
表
--- 辛散解表
里
--- 和里
寒
--- 温以祛寒
热
--- 清热泻火
虚
--- 补虚扶正
实
--- 泻实祛邪
阴虚证 --- 养阴清热
阳虚证 --- 温补阳气
中医辩证施护
寒
热 温 凉 平 27/45
饮食调护宜忌
1、肺系病证 宜食清淡、水果。忌辛辣、烟酒、油腻、甜粘之品。 2、心系病症 主要以血脂指数来选择,高以清淡为主少吃瘦肉、鱼类, 忌食动物内脏、烟酒、 茶、咖啡。 3、脾胃系病证 宜营养丰富、软。烂。热、易消化 4、肝胆病证 宜食清淡蔬菜及瘦肉、鸡、鱼,忌辛辣、烟酒刺激之品, 少进动物脂肪 5、肾系病证 宜营养丰富、清淡及各种动物补养类食物。忌食盐、碱过 多和酸辣太过饮食
中医养生
2
生活起居
5
用药护理
3
情志护理
6
中医适宜技术利用
中医辩证施护
辩证及施护
虚证
(一)虚证指人体正气虚弱而产生的不足、衰退 的一系列病证 的统称。多见于慢性疾病或 急性病后期,病程长。形成有先天 不足和 后天失养两方面,以后天失养为主
虚证
。【临床表现】虚证有阴虚、阳虚、气虚 、血虚之分,故表现 极不一致 【辨证要点】以阴、阳、气、血等虚损 及脏腑功能减 退为特征。
【治疗与护理方法】补虚扶正 阳虚证:形寒肢冷,面色晄白, 神疲乏力 ,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等; 阴虚证:形体消瘦,午后 潮热,盗汗,咽 干,口燥,五心烦热等 气虚证:少气懒言,神 倦乏力,语声低弱 ,自汗等; 血虚证:面色少华,口唇淡白, 头晕目眩 ,心悸失眠,妇女月经量少等
实证
【临床表现】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神 昏谵语,呼吸 气粗,痰涎壅盛,大 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苔厚腻,脉 实有力 【辨证要点】以邪气亢盛所致有余的临床表现, 及痰饮、水湿、 瘀血、结石、食积、 虫积等有形病理产物积聚体内为特征
【治疗与护理方法】泻实祛邪
阴阳辨证
阴阳是概括证候类别的一对纲 领,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素问》 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辨阴阳。”根据临床证侯,可将一 切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 、寒证、 虚证属阴。 阴阳两个可以统括其余六个方 面,所以又有称八 纲为“二刚 六要”。由此可见,阴阳辩证在疾病辩证中的重要 地位。
五、八钢辨证
五、八钢辨证施护要点八纲辩证中,表 里指病位,寒热虚实 指 病性,阴阳作为总 纲,可概括表里寒热 虚实六纲。临床护理 中,八纲辨证施护常 与脏腑辨证施护等联 系起来。
八纲辨证施护的主要措施
(一)表征施护要点 ? 病情观察 :体温、呼吸、舌象 ? 生活 起居护理:保持空气清新,冬季室 内温暖,夏季通风避暑 3.饮 食护理:清淡、细软、易消化,多饮 开水、少食辛辣、油腻之 物 4.用药护理 5.其他: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证候施护要点
风阳上扰
1.保持居室安静,严格限制探视,避免噪音、暴怒、抑郁,保持情绪稳定
2.入睡困难者,辗转反侧烦躁不安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或睡前按摩涌泉穴100次
3.饮食宜清淡甘寒为主,如绿豆、黄瓜、梨等,忌大蒜、葱等辛香走窜之品
气虚血瘀
气血瘀阻
1.体弱多汗者,居住环境宜温暖避风,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被服
脱证
1.头稍垫高,枕头15°-30°为宜,以免气血上逆,加重神昏
2.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
3.注意观察瞳孔、面色、呼吸、汗出、脉象之变化
4.保持大便通畅
风痰瘀阻
1.病室环境应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2.注意休息及患肢保暖,减少探视
3.予以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2.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
3.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4.注意观察瞳孔、面色、呼吸、汗出、脉象之变化
阴闭
1.头稍垫高,枕头15°-30°为宜,以免气血上逆,加重神昏
2.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
3.宜食温化痰浊的食物,如南瓜、石花菜等,忌食生冷以防助湿化痰
4.注意观察瞳孔、面色、呼吸、汗出、脉象之变化
血虚头痛
1.保持室内安静,温度适宜
2.注意加强营养,可多食血肉有情之品,如动物血、动物肝脏、瘦肉等
3.做好情志护理,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
4.适当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
肾虚头痛
1.保持室内安静,温度适宜
2.宜食清淡宜消化之品,忌食辛辣生冷之物
3.做好情志护理,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
4.多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
2.加强食补,饮食宜选择补益气血的食品,避免过量
辩证施护
二、辨证施护管理要求
• 1、开展辨证施护率应≥71% • 2、中医医院护理人员学习中医护理知识≥100学时,掌握辨证施护的 内容、方法和技巧。 • 3、制定辨证施护具体实施的程序,指导临床护理人员正确应用。 4、制定专科常见疾病辨证施 护记录的书写规范。 • 5、各科室可根据本专科护理特点,选择病种进行辨证施护试点,不 断总结经,以点带面,逐步推推广普及。 • 6、不定期召开有关人员会议或到各科室了解辨证施护情况,讨论解 决辨证施护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3、缓则护本 • 对于慢性病或恢复期病人,在标证不急的情况下,或标证经处理后 已缓解,采用护本的原则,祛除致病原因,调补人体正气,如做好精 神情志的调摄,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适当的食补,预防外邪等,以 解除病症病因的护本措施,当本证已治愈,标证则自然消失。 • 4、标本同护 • 标本缓急的原则,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具体运用时应视病 情变化适当掌握。若标证、本证兼见,且病势都危急或都不急时,可 标本同护。临床护理时以扶正护本为主,兼以祛邪,或以祛邪护本为 主,兼以扶正,最终达到护病求本,急则护标,缓则护本的目的。
(二)护病求本,急则护标,缓则护本,标本同护
• 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说明病证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有多种 含义:从正邪关系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 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病变部位来看,内脏是本,体表是标;从疾 病先后来说,旧病、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为标。在复杂多变的 病症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护理上应了解疾病的全过程,综合进 行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然后配合治疗采取护病求本,急则 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护理原则。 • 1、护病求本 • 就是遵照“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对疾病按其发病根本原因进行 针对性的护理。即通过分析临床证候,辨明病变的本质进行护理。 • 2、急则护标 • 当标证甚急,可能危及病人生命,或后发之标病影响到先发之本病 治疗时,护理上应采取紧急护标措施,以解除危急症状,待病情稳定 后,再针对病因护其本。
中毒外邪内侵中医施护原则
中毒外邪内侵中医施护原则
中毒外邪内侵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施护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驱邪护正:首先要通过辨证施治,确定邪正关系,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来驱除外邪,同时加强护正的措施,以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2. 解毒排邪:针对不同的中毒情况,可以采取各种中药制剂来解毒,销邪散毒。
同时还可以采用排汗、通便等方法,加速毒素的排出。
3. 护脏扶正:在治疗过程中,重点要保护机体的脏器功能,通过调理脏腑,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以达到扶正作用。
4. 养阴清热:对于中毒外邪内侵引起的热毒病症,应以清热解毒的方法为主,通过中药治疗来清热降火,同时养阴润燥,以恢复体内的平衡状态。
5. 调气行血:对于一些气滞血瘀的病症,应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淤的方法来调气行血,以促使邪毒排出。
总之,中毒外邪内侵的中医施护原则是综合考虑病症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既要驱邪清热解毒,又要扶正养阴调气行血,以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中医辩证施护的名词解释
中医辩证施护的名词解释中医辩证施护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辩证施护是中医治疗的基础和核心,通过辨证施治来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辩证施护的“辩证”指的是中医所强调的“辨病辨证”,即通过全面观察和仔细辨识患者的症状表现、脉象、舌诊等,确定疾病的特点和病机,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辩证施治的方案。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不仅仅是外部症状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病因,即诱发疾病发生的原因。
因此,中医注重辨证施治,从根本上解决疾病问题,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控制症状。
辩证施护的“施护”则是指中医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
例如,对于寒性病症,中医会采用温热手段,如炙热灸法、温热针灸等来恢复体内的阳气。
而对于热性病症,则采取清热解毒的方法,如清热泻火、清热泻风、清热解毒药物的使用。
中医辩证施护所使用的治疗手段多样,但都符合中医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理论。
与现代西医相比,中医辩证施护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将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不仅关注疾病的表象,更注重了解患者的体质状况、情绪状态等方面。
因为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体内外环境的平衡息息相关。
因此,中医辩证施护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和整体健康。
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医辩证施护逐渐得到了认可和应用。
很多研究表明,中医辩证施护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对于慢性病、病后调养等方面,中医辩证施护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免疫力。
此外,中医辩证施护注重的是疾病的内因调节,而不是简单地抑制症状,因此在根本治愈疾病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医辩证施护的名词解释,不仅是对中医学的科学阐述,更是对中医医疗理念的深入理解。
中医辩证施护通过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和调理自己的身体,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脾胃虚寒 (1)主症:饮食稍有不慎,既易呕吐,时作时止, 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口干而不欲饮,四肢不温, 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2)调护方法 中药调护:选用理中汤。汤药空腹热服,或以肉桂、 沉香末各1g,吞服。 针灸调护:针或灸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内 关,用补法。 推拿调护:用盐炒热,熨推胃脘部 饮食调护:选用参苓粥,以人参3g,白茯苓15g, 生姜5g,水煮去渣取汁,人粳米100g,煮粥服食; 或以蜂蜜30g,姜汁1汤匙,调匀炖温服。
• 风寒暑湿 风寒暑湿 燥火
•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古 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 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 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 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 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 病因素。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 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 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 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 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 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三、呕 吐
呕吐是指以胃中之物从口吐出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呕吐 最常见于胃部疾病, 如胃炎、胃癌、 幽门痉挛及梗阻等,但也可发生于 肝、胆、胰、腹膜等消化器官疾病 时,中枢抻经系统疾病也常发生呕 吐,凡此皆可参本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以下行为顺, 若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不节, 劳倦过度或其他脏腑传变,致使胃气不降 反而上逆,则发呕吐。 【护理总则】 辨呕吐之虚实及主次兼夹,属实者重在 祛邪,属虚者重在扶正,但不离合降胃气 之总则。
第五章 辨证施护
甘肃省中医院郭秀珍
2016 年 4 月
•
辨证施护的程序和原则
• 一、辨证施护的程序
1. 收集辨证资料 2. 分析判断病证 3. 制定护理计划 4. 实施护理措施 5. 客观评价记录 6. 进行健康教育
•
Hale Waihona Puke 二、辨证施护的原则(一)护病求本 (二)标本缓急 (三)调整阴阳 (四)扶正祛邪 (五)同病异护与异病同护 (六)三因制宜
2.风热犯肺 (1)主证:咳嗽气粗,喉燥咽痛,痰黄而稠,咯痰 不爽,口渴咽干,常伴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舌 苔薄黄,脉浮数。 (2)调护法则 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中药调护:选用桑菊饮。汤药宜急煎温服。 特色调护:痰多难咳针刺肺俞、脾俞、尺泽、曲池。 饮食调护:多饮水,保持呼吸迫湿润,利于痰液排 出。可食梨、橘子等含水量较高且甜度较低的水 果。干咳少痰者,可用生梨1个,去皮核,加川贝 10g,冰糖适量蒸服;还可用萝卜杏仁饮,以白 萝卜1个切片,甜杏仁〈去皮尖〉10g捣碎,冰糖 30g,共用蒸熟热服,加强化痰。
4.痰湿蕴肺 (1)主证:咳嗽反复发作,晨起咳甚,痰多色白 稠厚而黏,容易咯出,胸脘满闷,时有呕恶, 纳呆,体倦,舌苔白贓,脉濡滑。 (2)调护法则 燥湿化痰 理气止咳 中药调护:选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汤药 温服。 特色调护:针刺肺俞、太渊、三阴交、阴陵泉、 丰隆,平补平泻法。 饮食调护:多食健脾利湿化痰的食物,如山药 粥、薏米粥,选用陈皮煎水代茶饮,忌生冷 肥膩、甘甜、糯米等碍脾助湿生痰之物。
首辨外感与内伤、辨寒热 虚实。外感者宜宣肺散邪,内 伤者依病证虚实,随其所在而 调之。
【辨证要点】 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
起病急、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 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 内伤咳嗽,多是宿病,常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常兼他脏病症,多属邪实 正虚。
【辨证要点】
辨寒热虚实:恶寒、咳痰、涕清稀色 白,多属寒;恶风、咳痰、涕稠黏而 黄,多属热;病势急、病程短、咳声 洪亮有力属实;病势缓、病程长、咳 声低弱、乏力属虚。
5.痰热郁肺 (1)主证:咳嗽气促,甚则胸胁满痛,痰黄黏 稠质厚,咯吐不爽,或面赤身热,口干喜 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调护法则 清热肃肺 化痰止咳 中药调护:选用清金化痰汤。汤药可凉服, 亦可频服。 特色调护:痰多黏稠用鱼腥草雾化化痰。 饮食调护:多饮水,保持呼吸道湿润,利于 痰液排出。宜食新鲜水果,如梨、枇杷、 莩荠、甘蔗等以淸热生津止咳,忌辛热香 燥助热动火之品。
【辨证施护】
1 外邪犯胃 2 饮食停滞 3 肝气犯胃 4 脾胃虚寒 5 胃阴不足
1 外邪犯胃 (1)主症:突然呕吐,恶寒发热,脘腹不适, 舌苔白腻,脉濡缓。 (2)调护方法 中药调护:选用藿香正气散。汤药宜少量频服。 针灸调护:针中脘、足三里、胃俞、内关穴。 饮食调护:生姜汁1汤匙,蜂蜜1盅,调匀后温 服。
4.气虚感冒 (1)主证:感冒反复不愈。恶寒发热,头身疼 痛,咳嗽鼻塞,自汗,倦怠无力,短气懒言, 咳嗽时咳痰无力, 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2)调护法则: 益气解表 中药调护: 参苏饮。宜温服。 特色调护:耳穴埋豆。肺、肾、肾上腺等。 饮食调护:选用温性食物,如山药粥、黄芪 大枣粥、牛奶,以健脾补气。
四、胃 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 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胃痛是临床 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于西医的急 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 神经官能症等胃部疾患,也可见于 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胰腺炎、胆 囊炎、胆石症等,凡此皆可参照本 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寒邪内客于胃、饮食不节伤胃、肝 气横逆犯胃或脾胃自身虚弱,均可致 胃气郁滞,失于和降而引起胃痛。 【护理总则】 辨虚实寒热,审在气在血,寒凝者 散寒,热灼者清热,虚者补益,实者 逐邪, 气滞者理气,血瘀者活络,施 护大法不离通降。
6.肝火犯肺 (1)主证:上气咳逆阵作,痰黏难咳,咳作 面赤,咽干口苦,胸胁胀满,咳时引痛, 症状随情绪波动,舌红,苔薄黄少津,脉 弦数。 (2)调护法则 清肺泻肝 顺气降火 中药调护:选黛蛤散和泻白散。汤药凉服, 特色调护:痰多黏稠用鱼腥草雾化化痰。 饮食调护:多饮水,保持呼吸道湿润,利 于痰液排出。选用疏肝泻火的芹菜、香菇、 柑橘等,桑白皮煎水服,忌油炸、香燥之 品。
2 饮食停滞 (1)主症: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 食愈甚,吐后症状减轻,大便臭秽或溏薄,舌苔厚 腻,脉滑。 (2)调护方法 中药调护:选用保和丸。 针灸调护:针中脘、梁门、足三里、内关、天枢, 用泻法。 推拿调护: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 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柔足三里, 饮食调 护:适当控制饮食,必要时可禁食12〜24小时。可 选用山楂粥,以山楂30g,, 米100g,砂糖10g, 先煮山植取汁,后入粳米、砂糖煮粥服食;亦可用 饭锅巴1块,焙焦研为细末,用生姜汤送下。
3.风燥伤肺 (1)主证:干咳,连身作呛,喉痒,咽喉干痛,无 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有血丝,不易咯出,舌 质红干而少津,舌苔薄黄,脉浮数。 (2)调护法则 疏风清肺 润燥止咳 中药调护:选用桑杏汤。汤药宜少量多次服。 特色调护:耳穴埋豆。 饮食调护:多食多汁蔬菜及梨、枇杷等清热润肺化 痰的食物。忌温燥、煎炸之品。
3 肝气犯胃 (1)主症: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闷胁痛, 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2)调护方法 中药调护:选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饮食调护:宜食金橘、佛手等疏肝理气之品。 可用佛手、陈皮各15g煎汤代茶饮。 针灸调护:针中脘、太冲、足三里、内关,用 泻法。 情志调护:了解患者思想,解除不良因素, 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内科病症辨证护理
一、感 冒 感冒是指以头痛、鼻塞、流涕、咳嗽、 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一种病证。本病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冬、 春多见。如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 重且多相类似者, 称为时行感冒。西医学的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 染、均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燥火 【病因病机】 本病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 袭人体导致机体卫表不和,肺失 宣肃所致, 其中又以为风邪为主要 致病因素 。
2.风热犯表 (1)主证:发热重,微恶风,汗出不畅,头痛, 鼻塞流黄涕,口干微渴,咽喉红肿疼痛,咳 嗽,痰黏稠,苔白微黄,脉浮数。 (2)调护法则: 辛凉解表 宣肺清热 中药调护:选用银翘散。汤药应武火快煎,宜 温服。 特色调护:高热者针刺十宣放血;毫针刺大 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用泻法。 饮食调护:宜凉润之食品,如西瓜汁、绿豆 粥等;口渴者,可予鲜芦根煎汤代茶饮。
3.暑湿袭表 (1)主证:夏季多见,头昏胀重,鼻塞流浊涕, 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心烦口 渴不多饮, 胸闷泛恶,咳嗽痰黏,舌苔黄腻, 脉濡数。 (2)调护法则: 清暑祛湿解表 中药调护:新加香薷饮。宜温服。 特色调护:发热、恶寒见头身疼痛者刮痧。 饮食调护:避免生冷及甜品,可用鲜藿香、 佩兰冲泡代茶饮以化湿解暑,也可食用绿豆 粥、薏苡仁粥等。
【病因病机】 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 咳嗽多因卫外功能减退或天气冷热 失常,致使六淫外邪乘虚侵袭肺系, 肺失宣发肃降则肺气上逆作咳,脾 失运化,水湿内生,聚而成痰,随 上逆肺气咳出,发为咳嗽;内伤咳 嗽为脏腑功能失调,肺脏虚弱或他 脏有病累及肺脏。二者均可引起肺 失宣肃,肺气上逆而作咳。
【辨证要点】
7.肺阴亏耗 (1)主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 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午后潮热,颧红,盗汗, 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 (2)调护法则 滋阴润肺 化痰止咳 中药调护:选用沙参麦冬汤。汤药温服。 特色调护:耳穴埋豆。 饮食调护:忌烟酒、辛辣以防伤阴助火,宜用银耳、 百合、甲鱼等滋阴之品。如糯米阿胶粥、木耳粥、 百合粥、沙参山药粥(以沙参30g,山药60g,水 煎去渣取汁,入粳米适量,煮粥服食)。
【辨证要点】
辨普通感冒与时兴感冒、风 寒风热、气虚与阴虚,注意解表 药煎服法和服药后的护理。
【辨证分型与调护措施】
1 风寒束表 (1)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 鼻塞声重,喷嚏,时流清涕,或咽痒咳嗽,咳 痰清稀色白,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调护法则:辛温解表 宣肺散寒 中药调护:选用荆防败毒散。汤药宜热服。 特色调护:不宜冷敷。无汗可捏脊;头痛者, 可毫针刺风池、合谷、大椎、曲池,用泻法。 饮食调护:宜食辛味发散食物,多饮开水, 以利驱邪外出;生姜、葱白,加适量红糖煎汤 热服,或喝热稀饭,使微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