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实录-马铃薯在液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实录-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科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堂实录T:大家都看到这儿有一张图片?是什么?S:马铃薯T:俗称?S:土豆。
T:我们这节课借助“马铃薯”来继续研究物体的沉浮问题。
T:大家先来预测一下,马铃薯在清水中的沉浮情况是怎样?S:沉。
T:OK。
接下来,我要做一件事情,擦干,再放入到另一杯同样多的液体里。
T:怎么会这样?同一块马铃薯怎么会一会儿浮一会儿又沉呢?S:那是一杯食盐水。
T:大家都这样认为的吗?S:是的。
T:大家都认为这杯“液体”有问题。
T:刚刚大家都认为这杯是食盐水,那有什么办法可以来验证一下?S1:用蒸发方法T:可以利用我们四年级学过的蒸发方法。
还有吗?S2:用手沾一下,让后尝一下。
T:可以吗?S:可以。
T:这杯水我拿给你们让你们尝一下,你们敢不敢?S:不敢。
T:实验室的东西,可以往嘴里放吗?S:不可以。
T:那看来,这个方法不太安全也~还有什么办法?S3:烧干的办法。
T:具体说说怎做?S3:把水烧干,然后就可以留下东西。
T:这位同学说的方法和刚刚这位同学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利用蒸发的原理。
还有其他的办法吗?S4:用蜗牛,蜗牛碰到盐水就会缩回壳里去。
T:你是怎么知道这种办法的?S4:我原来试过。
T:看来还真是一个热爱科学的孩子,平时在生活中都在不断地探索奥秘。
还有吗?S5:划一个伤口,然后放进去,伤口沾到盐水就会痛。
T:这个办法怎么样?S:可以啊,伤口会痛也~~T:可以是可以,但是会不会代价高了一点点啊?要伤害自己来证明这是一杯盐水啊!刚刚大家说了很多的方法,我们来选一种比较科学的好不好?来看这里。
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呢?【视频】【板书:课题】T:大家知道具体操作方法了吗?S:知道了。
T:再根据文字回忆一下实验方法。
T:老师给几点温馨提示啊。
1、中心处2、滴管不可混淆使用,避免两种液体相互污染3、滴1滴,而且滴的时候滴管前端不能接触铁片。
4、这一点很重要啊!当液体快要蒸干时,迅速离开火焰,否则铁片会被烧焦导致实验失败。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1)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浓糖水、一块抹布、一双筷子、酒精灯、火柴、木夹子、2个铁片、滴管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火柴、滴管、木夹子、2个铁片、浓糖水、40克食盐或40克白糖、2只烧杯、一双筷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一、创境激趣,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小小的魔术,魔术的材料就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蔬菜——土豆,又叫马铃薯。
老师的桌上有标有1号和2号的两杯液体,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表演这个魔术,谁愿意到前面来试一试?师:请你拿起马铃薯先轻轻放入1号杯中,大家说说看到了什么现象?生:把马铃薯放入1号杯中,它沉了下去。
师:(用筷子将马铃薯取出用抹布擦干)请你再将这个马铃薯轻轻放进2号杯中,大家说说看到了什么现象?生:把马铃薯放入2号杯中,它浮了起来。
师:刚才我们观察到了:马铃薯在液体中有沉有浮。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课题)师:谁能揭开这个魔术的秘密呢?为什么马铃薯在液体中出现沉浮两种情况呢?生: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可能与杯中的液体有关。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材料入手,使学生很容易接受。
不同的实验现象冲击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考角度从马铃薯转向液体,这是学生第一次思维的碰撞,也是学生亲自探究的开始。
)二、参与实验,验证猜想师:杯中的液体是不是一样,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呢?生:尝一尝。
新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学习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食盐水、两个胶头滴管。
3.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50克食盐、50克白糖、 2 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学过程】一、马铃薯的沉浮1.导入新课:(课件出示马铃薯花图片,通过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2.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1 .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2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7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1-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7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1-教科版课题1.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不一样。
2、初步了解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与盐水浓度有关。
*A-X L s?T}:a-@StZ03、知道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有很多。
吉林省教育社区w_x0016_V'o_x0016_E!@#}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质疑—假设—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
吉林省教育社区_x0007_S6K_x001D_[;~-KH_x0016_\0q ] 2、学会用加热蒸发液体的方法探测液体性质。
吉林省教育社区y H_x0012_z_“d_x001D_t2s@3K 3、掌握逐步增加盐水浓度的方法研究马铃薯的沉浮的方法。
吉林省教育社区+y ]6[o@ sF!]*`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实验,感知科学探究应该要有严谨的态度。
2.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证据。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教学难点:1、经历“观察—质疑—假设—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
吉林省教育社区_x0007_S6K_x001D_[;~-KH_x0016_\0q ]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一个马铃薯,两个烧杯:一个装水,一个装浓盐水,酒精灯,2个玻璃片、镊子、试管夹、胶头滴管20克食盐、20克糖、装有100ml水的烧杯、小塑料勺、,土豆1块、搅拌棒1个活动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吉林省教育社区/lkT(@ B| 1、谈话导入: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小马铃薯)孩子们会说是土豆,告诉学生土豆的科学名称是马铃薯。
老师先把马铃薯放入1号杯中的水里,它怎么样了?(沉),取出插干吹口气说“变”,再放入2号杯中又怎么样了?(浮)让学生先猜测,激起兴趣再观察。
t^VQE-L4Uh02、揭示课题:把一个马铃薯放入一个杯子里,下沉;取出马铃薯擦干,放入另一个杯子,马铃薯却浮了!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吉林省教育社区][b{)i'H \aa3p 3、请学生自由猜测自己的看法。
最新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公开课教学设计
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公开课教学设计------------------------------------------作者xxxx------------------------------------------日期xxxx五年级下册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尤溪县埔头小学严家财教学背景:学科:科学;面向学生:小学生;课前准备: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大烧杯、酒精灯、勺子、水、50克食盐、一根搅拌棒。
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七课。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在认知发生矛盾冲突及产生问题时引导和驱动的。
本课内容是继“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
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使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推测-实验-发现-记录”的科学探究过程。
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
本节课中,从学生认知发展冲突及产生问题时引导和驱动教学过程,并让学生经历整个过程。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心,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这对培养他们的积极探索精神和正确思维活动有积极意义。
而且有了一些实验的相关知识,但对于一些实验仪器的使用还不了解,仪器的有序摆放尚未形成习惯。
故在实验时要重点引导。
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力求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心所向往的探究活动,融入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分组合作,大胆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境和学生特征即兴发挥。
学法: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运用实验验证法、归纳总结法、记录观察结果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第一单元沉和浮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排头学校高峰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标】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材处理】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马铃薯的沉浮: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实录-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实录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5分)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生:马铃薯。
师:这是1号杯,里面有400毫升的液体,猜猜把马铃薯放入1号杯是沉还是浮?生:沉(浮)师:实际结果呢?生:沉师:1号杯旁边还有一杯,也是400毫升的2号杯液体,你们再猜猜马铃薯在2号杯是沉还是浮呢?(沉、浮)师:老师接下来就给2号杯发功,施展点魔力,看看会有什么奇迹发生!生:浮起来了…(课件2)师:为什么相同的马铃薯在1号杯是沉的,而在2号杯却是浮的?生:因为两杯液体不一样。
师:两杯液体怎么不一样呢?生:有可能其中一杯液体溶解了一些物质。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那大家也都认为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有关。
好,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揭示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二、比较两种液体不同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6分)师:怎样来证明这两杯液体不一样,其中一杯溶解了一些物质,使得马铃薯浮起来,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办法去判断呢?生:可以通过看。
师:那就请你上来看看。
师:看出什么了吗?生:看不出不一样,这两杯液体都是无色、透明的。
师: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观察?生:可以通过扇闻的方法去观察。
师:行,那就上来试试。
师:闻出不同的气味了吗?生:没有,两杯液体都是无味的。
师:以上的两种观察方法都无法比较不同,还有别的方法吗?生:可以用尝!师:尝,可以吗?生:不可以,因为这是两杯不知名的液体,不能用尝去区别!师:难道就没办法比较出这两杯液体的不同吗?生:可以用加热的办法。
师:为什么?生:如果液体是有溶解了一些物质的话,那么通过加热后就会留下来。
师:那应该怎么加热?生:放到太阳底下晒。
生:放到火上进行加热会更快一些。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师:那大家都认可这种加热的方法了。
那该哪些材料?怎么做?(让学生利用桌上已有的实验材料去设计实验方法)生:可以滴少量的液滴到不锈钢勺子里,然后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进行加热,直到水全部蒸发光了为止,看看有没有物质留下。
教科版五年级级科学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案例本学期听了我校一位教师的一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本课的教学要体现学校教学模式“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创新发展”的核心理念,教师从备课到上课,也是有学校的教学模式的影子。
不过,还有的地方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例如:在教学的合作探究环节,有这有这一个环节:师: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怎么知道1号烧杯与2号烧杯里面的液体不同呢?生:我可以闻一下。
师:来吧。
[请学生到讲台上闻两个烧杯里的液体]生:恩,怎么闻不出来呢?生:可以尝一下。
[全班发出不的声音]师:我们对不知道的液体可不可以随便去尝?生:不行。
师:很好。
做科学实验还是应该注意安全。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生:我想我们可以调制一杯其他的液体,把马铃薯放进去,如果浮起来了,就可以说明1号杯与2号杯就不同。
师:为什么这样想?生:因为可能加了其他的东西水就不一样了。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没有说出教师想要的用火去烧的方法,教师只好自己介绍用蒸发的方法:把水蒸发完了,看留下来物质没有。
如果有物质,说明水里加了东西。
如果没有物质留下来,说明液体里没有加东西。
……课后思考:1、现在,全区上下都在开展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不同。
不同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模式也不同。
不管教学模式如何去设计,到要体现本学校的核心理念: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创新发展。
而根据学校的教学模式的流程:激情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本节课的流程我认为应该是导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因为本课如果设计一个自主学习环节,就会与后面的探究活动有重复,并且学生的没有经历,自主学习应该效果不大。
合作探究环节教师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探究过程。
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的运用教学模式,不能生搬硬套的执行教学模式。
2、本课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交流“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怎么知道1号烧杯与2号烧杯里面的液体不同呢?”有2名学生说了我们听课教师认为可以的方法,其他同学不知道的方法时,教师没有把这好的学习、鼓励的“创新亮点”扩大化,是本课的一个遗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课题: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从观察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开始,研究观察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观察研究活动中,获得关于物体沉浮除与自身大小、轻重有关外,还与其承载的液体有关的认识。
2、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3、引导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物体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方法:探究法、研讨法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材第52-53页)四、教学重、难点: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五、教具准备:演示仪器:玻璃水槽两个,分别贴有标签(1)和(2),并盛同量的清水和浓盐水,一大一小两只马铃薯。
分组仪器:第一个实验:汤匙一把,蜡烛,火柴,小塑料杯1只。
第二个实验:烧杯1只,盐,淀粉、糖、味精、小苏打、碱面,竹筷1根,马铃薯1块。
死海投影资料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王国,去探究科学的奥秘。
(出示大马铃薯),知道这是什么吗?生:土豆。
师:土豆又叫马铃薯。
【板书:马铃薯】师:我把马铃薯放到1号水里,猜一猜是沉还是浮?生:我认为会沉。
生:我认为会浮。
师: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沉,一种认为浮,认为沉的同学把手举起来,没举手的同学就认为会浮起来,要检验谁说的正确,可以怎么做?师:有的同学认为沉,有的同学认为浮,要检验谁说的正确,可以怎么做?生:做实验,把它放在水里试一试。
师:好,就按你们说的做。
(教师演示)【师把大马铃薯放入清水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马铃薯下沉。
师:猜对的学生为自己的成功鼓掌;没猜对的同学继续努力,加油。
好不好?师:大家再看——(出示小马铃薯),这位马铃薯弟弟也来了,把小马铃薯放到2号水里,会怎样?生:沉下去。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大的都沉下去了,小的更不用说了。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知道不同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让学生了解有许多液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2.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学科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对学科学表现初浓厚的兴趣,这对培养他们的积极探索精神和正确思维活动有积极意义。
五年级学生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对于一些实验仪器的使用还不了解,仪器的有序摆放尚未形成习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了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就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认知而言,对物体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
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相同体积的体液体改变其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难点:1.同一物体在不同浓度的液体中的沉浮探究2.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过程:活动一:创境激趣,揭示课题师: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个故事。
(播放奴隶丢入海中的故事)生:观看视频,引发猜想师:同学们猜想一下丢入海中的奴隶为什么不沉入海中?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科学讲究的是证据,我们今天就用探究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揭示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板书课题)活动二:师生探究,质疑问难1.交流探讨: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沉浮的解释。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_教科版《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纪实与评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小学科学5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7课。
教材分析:本课共编排了4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马铃薯在两种液体中的沉浮;第二个活动是观察比较两种液体,做加热液滴的实验;第三个活动是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盐水);第四个活动是拓展延伸,了解有关死海的资料。
本课内容既是对本单元第一课内容的联系,延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也是对后面研究马铃薯沉浮原因的一个铺垫。
学情分析:在未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当中已经认识了一些有关沉浮的现象,但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变化,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
本课从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引入,观察发现马铃薯在水中是沉的,在另一杯液体中却是浮的,用不同的现象冲击学生的思维,转变学生的思考角度,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并及时更正学生的错误看法,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水槽(或一个大烧杯)、酒精灯、木夹子、小铁片、浓盐水、40克食盐、一根筷子。
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
(出示一个马铃薯。
)你们看这是什么?生:马铃薯。
师:你们说对了,这是一个马铃薯,那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生:炸薯条、炒土豆丝……师:说得好,不过老师今天在科学课上拿这个马铃薯不是想吃,那是想用马铃薯做什么呢?生:实验。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第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科学概念:1.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 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马铃薯放在水里,大家猜测它是沉还是浮呢?我们把同一块马铃薯分别放在不同的溶液中,它有时是下沉的,有时又是上浮的。
这是为什么呢?是跟溶液有关系吗?科目版本章节课名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学习目标过程。
重难点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教学环节1.教师上课1.情境导入页码1.1具体环节设计内容同学们肯定都吃过薯片吧?那你知道它是用什么食材做的吗?对,是马铃薯,其实马铃薯有一个更加通俗的名字,那就是土豆。
1.2有趣的现象应中内I M上浮了下髯了■.--屮晋Ifr 鶯上訂T2.探索新知 1.31.41.51.6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我们可以看到马铃薯在清水中沉了下去,在~ 液体中却浮了起来,是B、C液体中溶解了其他物质吗? 要怎么证明我们的猜测呢?推测' 卜.耳怜兽在;廿* I|E*'耳fr*虚IM::*弹中上评H户•« HVB、C(学生讨论3分钟)通过刚才讨论,很多同学都认为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可能与杯中装的液体有关,因为两种液体不一样,两个马铃薯受到的浮力不同所致。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吧!这是我们的实验工具:酒精灯,小铁片。
设计实验同学们分别提取三杯溶液的三滴液体,依次在小铁片上加热,通过比较滴液变干后留在小铁片上的痕迹,让我们来看看烧杯中的溶液中是否加了其他的物质吧!我们发现,三种滴液加热前和加热后分别在铁片上留下了痕迹,把你们对比之后的发现记下来!实验过程因为A 杯中的液体是清水,所以A 滴液加热后,在 小铁片上什么痕迹都没留下。
第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七课。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在认知发生矛盾冲突及产生问题时引导和驱动的。
同一个马铃薯为什么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的,而在另一个杯子里却变浮了呢,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再进一步观察、分析,“可能两种液体不一样吧”——提出了推测;让我们来观察比较这两种液体有什么不一样,“可能是水中溶解了某些物质引起的变化吧”——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就这样使孩子们进人到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的活动过程中。
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本课将引导学生展开对另一变量——液体密度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
但是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材当中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液滴加热实验;调制液体实验。
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使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推测-实验-发现-记录”的科学探究过程。
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
本节课中,从学生认知发展冲突及产生问题时引导和驱动教学过程,并让学生经历整个过程。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心,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这对培养他们的积极探索精神和正确思维活动有积极意义。
而且有了一些实验的相关知识,但对于一些实验仪器的使用还不了解,仪器的有序摆放尚未形成习惯。
故在实验时要重点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1)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标:1、认识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懂得3、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4、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5、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羮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课件:三题。
三题:(一)我能猜:马铃薯在清水中是()的,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是()的。
(二)我会做:1、把马铃薯放入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并记录。
2、把马铃薯放入浓盐水中,观察它的沉浮,并记录。
(三)结论题:(我会填)马铃薯在清水中是()的,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是()的。
()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教学过程: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课件出示:(一)我能猜:马铃薯在清水中是()的,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是()的2、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3、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4、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羮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液滴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2、?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堂实录T:大家都看到这儿有一张图片?是什么?
S:马铃薯
T:俗称?
S:土豆。
T:我们这节课借助“马铃薯”来继续研究物体的沉浮问题。
T:大家先来预测一下,马铃薯在清水中的沉浮情况是怎样?
S:沉。
T:OK。
接下来,我要做一件事情,擦干,再放入到另一杯同样多的液体里。
T:怎么会这样?同一块马铃薯怎么会一会儿浮一会儿又沉呢?
S:那是一杯食盐水。
T:大家都这样认为的吗?
S:是的。
T:大家都认为这杯“液体”有问题。
T:刚刚大家都认为这杯是食盐水,那有什么办法可以来验证一下?
S1:用蒸发方法
T:可以利用我们四年级学过的蒸发方法。
还有吗?
S2:用手沾一下,让后尝一下。
T:可以吗?
S:可以。
T:这杯水我拿给你们让你们尝一下,你们敢不敢?
S:不敢。
T:实验室的xx,可以往嘴里放吗?
S:不可以。
T:那看来,这个方法不太安全也~还有什么办法?
S3:烧干的办法。
T:具体说说怎做?
S3:把水烧干,然后就可以留下xx。
T:这位同学说的方法和刚刚这位同学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利用蒸发的原理。
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S4:用蜗牛,蜗牛碰到盐水就会缩回壳里去。
T:你是怎么知道这种办法的?
S4:我原来试过。
T:看来还真是一个热爱科学的孩子,平时在生活中都在不断地探索奥秘。
还有吗?
S5:划一个伤口,然后放进去,伤口沾到盐水就会痛。
T:这个办法怎么样?
S:可以啊,伤口会痛也~~
T:可以是可以,但是会不会代价高了一点点啊?要伤害自己来证明这是一杯盐水啊!
刚刚大家说了很多的方法,我们来选一种比较科学的好不好?
来看这里。
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呢?【视频】【板书:课题】
T:大家知道具体操作方法了吗?
S:知道了。
T:再根据文字回忆一下实验方法。
T:老师给几点温馨提示啊。
1、中心处2、滴管不可混淆使用,避免两种液体相互污染3、滴1滴,而且滴的时候滴管前端不能接触铁片。
4、这一点很重要啊!当液体快要蒸干时,迅速离开火焰,否则铁片会被烧焦导致实验失败。
5、最后一点,铁片温度很高的,千万不要用手去触摸。
OK?
S:OK。
T:实验方法在这里,我一会又问题的小组可以再看一看。
另外我再强调一下,我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
S:观察2滴液体蒸发后的痕迹。
T:那么请组长拿出橙色材料盒和酒精灯,开始实验。
老师巡视每个组的实验情况加以指导
T:大家对比观察以后,发现了什么?又说明了什么?
S:不知名的液体留下了白色的粉末,这个白色的粉末就是食盐。
清水蒸发有一个刚刚滴上去的形状的痕迹。
T:你来。
S:白色的那个不是粉末,是晶体,而且也不仅仅有可能是盐啊,白色的晶体有很多啊?
T:刚刚他用到了一个更加准确的名词来形容,就是晶体。
那大家是否都看见了同样的现象?
S:是!
T:那大家认同2小组和7小组谁的意见?
S:7小组。
T:看来大家是认为白色的晶体不仅仅是食盐,那生活中白色的晶体还有哪些?S:味精。
T:我有。
【出示味精】
S:xx。
T:我也有。
【出示xx】
S:面粉。
T:面粉和食盐它们一样吗?会溶解于水吗?
S:不会。
T:接着还有什么白色的能溶解于水的物质?
S:白糖。
T:好的【出示白糖】。
我今天还准备了大家刚刚说的食盐。
那我还想请问一下大家,是不是这4种物质溶解于水后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呢?
S:不一定。
T: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
S:好。
T:那我们来一起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先看看实验材料。
一杯装了清水的烧杯和搅拌棒、一小块马铃薯、一个装了食盐的小烧杯和勺子。
当然,这里不是每一个组都是食盐,还有可能是味精、白糖和小苏打。
到时候实事求是拿到什么就是什么。
材料介绍了,那怎么调制呢?当然第一步肯定是要把马铃薯放进烧杯中,然后呢?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老师深入每个组聆听。
T:来交流一下,你们准备怎么做?
S1:放一勺食盐或者是白糖,然后搅拌,然后再看看马铃薯浮起来了没有,要是没有,那就说明不可以。
T:同意吗?加了一勺没有浮起来然后就可以说明这种物质币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了吗?
S2:还可以再加入第二勺啊。
T:那要是第二勺还是没有浮起来呢?
S:那就加第三少勺。
以此类推。
T:整体方法出来了,那有没有什么细节需要大家注意的呢?
S1:搅拌的时候注意搅拌棒不要贴在杯壁上。
S2: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勺。
T:你能给大家说说怎样才是完全溶解了吗?
S2:就是把被子举起来,在被子底部看不到颗粒了。
T:还有吗?
S3:搅拌棒不要不要沾到水。
T:搅拌棒肯定要沾到水啊,要搅拌的嘛。
再想想是什么不要沾到水?【手势提醒】
S:勺子。
T:大家其实刚刚已经把整个实验的方法都说出来了,老师把大家说的总结一下,再加一点点的修改。
来看看实验要求。
第一步,把马铃薯放进去。
第二步,满满的
S:一勺一勺的加入。
T:来看看什么叫满满的。
OK?
S:OK。
T:第三步,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勺。
第四步,搅拌时可以用点的搅拌,但是要注意
S:不要把液体洒出来。
T:最后用箭头表示沉浮情况。
OK?
S:OK。
T:我们的记录表格在书上18页上,先请同学按照各组实验材料修改物质名称,然后开始实验并记录。
明白了吗?
S:xx。
T:那么我们开始实验。
老师巡视每个组的实验情况加以指导
T:【板书:白糖;食盐;味精;小苏打】照下记录单,传在屏幕上展示。
T:食盐、白糖、小苏打、味精溶液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吗?
S:可以。
T: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了。
再来看看我们的实验数据还说明了什么?【记录单】
S:第一勺都是下沉的,味精是第二勺浮起来了,但是其他三个组都是第三勺浮起来的。
T:同意吗?
S:同意!
T:那看来,是不是只要加入了物质就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
S:不是。
足够多才行。
T:那我们再来经历一下刚刚的实验过程,注意观察溶液中的小红点。
【动画】
S:小红点代表的就是加入的东西,只有当达到一定的密度时,才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
T:同意吗?
S:同意。
T:刚刚这位同学说到了一个名词“密度”。
在这里我不解释这个专业名词。
但是我们可以换一个名词来理解,就是密度。
也就是说,要想马铃薯在水里浮起来,就只有当
S:液体达到“一定浓度的时候。
”
T:那看来,咱们的实验结论还得再加上一个限定条件。
T:来看看,没有发现这里还有一个很大的空白处啊?要让我们的结论更完整还需要一些补充。
我们今天只研究了食盐、味精、小苏打和白糖。
那是不是只有它们才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呢?
S:不是,还有很多。
T:所以,这里应该再加上一个“……”这样才完整的表达出了我们的实验结果,对吧。
请大家记录。
T:来看看,这是怎么回事呢?
S:死海。
T:谁可以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人在死海里面怎么就可以浮起来了呢?
S1:死海里面有很多的盐分,盐的浓度高,所以就浮起来了。
S2:死海里不仅仅只有盐,还有很多其他的物质。
T:的确,死海里的成分不仅仅是盐分,但是的确是因为有很多物质溶解在里面增加了它的浓度才能使人浮起来。
关于死海的一些知识,请大家看到书上18页,自己阅读一下。
T:现在回到我们开课的这杯液体。
现在你们能确定这是一杯什么液体了嘛吗?S:不可以。
T:看来仅靠今天收集到的证据还不足以证明它是什么,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是一杯什么溶液啊?
S:想!
T:其实,它真的只是一杯食盐水。
今天我们学习了因为液体的原因改变了物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研究关于液体怎么就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呢?你们想不想再继续研究下去?
S:想!
T:那好,我们下节课就继续研究。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