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2020年九月整理).doc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第一章:认识摩擦力1.1 实验目的(1)了解摩擦力的概念;(2)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3)掌握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1.2 实验原理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1.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滑轮组、细线、铁架台。
1.4 实验步骤(1)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物体,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将木块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物体,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3)将木块放在滑轮组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物体,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4)分析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1.5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保持拉动物体的速度恒定;(2)确保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准确;(3)避免实验过程中物体与桌面发生滑动。
第二章: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2.1 实验目的(1)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2)学习使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实验现象;(3)掌握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2.2 实验原理重力势能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由于位置的高低而具有的能量。
2.3 实验器材铁球、木架台、尺子、海绵。
2.4 实验步骤(1)将铁球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下,落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2)记录铁球下落的高度和海绵的形变量;(3)分析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2.5 实验注意事项(1)确保铁球从同一位置释放;(2)测量海绵形变量时,要保持尺子垂直于海绵;(3)避免实验过程中铁球与地面发生碰撞。
第三章:制作简易指南针3.1 实验目的(1)了解地磁场的分布;(2)学习制作简易指南针;(3)掌握指南针的原理。
3.2 实验原理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场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产生磁力作用,使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磁南极。
3.3 实验器材铁针、磁铁、棉线、透明胶带。
3.4 实验步骤(1)将铁针放在磁铁上,使铁针磁化;(2)用棉线将磁化的铁针吊起,保持自由旋转;(3)观察铁针静止时北极的指向;(4)制作简易指南针。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太平村二中理化生实验备课手册实验教学过程(双边活动)步骤教师学生2、进行猜想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论证6、评估三、小结四、动手动脑学物理引导学生猜想,并对学生的猜想进行评价。
接下来,同学们可以选择面前的仪器设备,想办法检验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并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评价教师巡视指导选择2~3组同学利用投影展示自己的探究报告,并逐一讲解自己的设计思想、实验步骤,分析论证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和大家进行交流.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到结论,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是: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电压越大,电流越大.引导同学们对探究过程及问题进行积极交流.同学们一起来小结本节内容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大胆地猜测一下它们之间可能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学生选择器材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和实验表格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步骤;如实填写实验数据;对自己的实验进行认真的分析、论证,客观评估自己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写出完整的探究报告,并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通过多组数据得出结论。
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回答。
互相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探究报告小结本节内容学生练习课后小结太平村二中理化生实验备课手册实验教学过程(双边活动)步骤教师学生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论证6、评估三、小结2、要利用变形公式R=IU求电阻,需要知道U、I值,怎么能知道灯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流呢引导学生画出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的电路图,然后互相交流.看自己的想法有没有和别的同学不一样.请一位同学将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画在黑板上[投影这两种电路,学生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前一个电路只能测一个电流值和电压值,而后一个电路中,利用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由于灯泡的电阻一般不变,这样根据欧姆定律变形式U=IR,电流改变时,灯泡两端的电压也会改变.因此,就可以测出几组不同的电流值和对应的电压值.引导学生分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原因。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巩固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 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探究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原理】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从不同高度释放,观察其运动情况。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重物、尺子【实验步骤】1. 将斜面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斜面倾斜角度可调。
2. 将小车放在斜面底部,释放重物,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3. 分别在不同的高度释放重物,重复步骤2。
4.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实验二:测定物体密度【实验原理】利用浮力原理,通过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来计算物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量筒、液体、物体、尺子【实验步骤】1. 准备一定量的液体,倒入量筒中,记录液体体积。
2. 将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记录液体体积变化。
3. 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根据浮力计算物体的密度。
3. 实验三:测定摩擦力【实验原理】通过测量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研究摩擦力的性质。
【实验器材】滑轮组、弹簧测力计、物体、尺子【实验步骤】1. 组装滑轮组,将物体悬挂在滑轮组上。
2. 使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物体,记录测力计示数。
3. 计算摩擦力,分析摩擦力的变化规律。
4. 实验四:奥斯特实验【实验原理】通过观察电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验证电流的磁效应。
【实验器材】电流表、导线、小磁针、电池【实验步骤】1. 连接电流表和电池,形成闭合电路。
2. 将小磁针放置在电流表附近,观察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3. 改变电流方向,观察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5. 实验五:制作简易电动机【实验原理】利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原理,制作简易电动机。
【实验器材】导线、电池、磁铁、滑轮组【实验步骤】1. 将导线缠绕在磁铁上,形成线圈。
2. 将线圈连接到电池上,形成闭合电路。
3. 观察线圈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制作简易电动机。
三、实验要求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3-4人。
学生分组实验教案初中物理
学生分组实验教案初中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实验教程》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2. 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实验原理:密度公式:ρ = m/V其中,ρ 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实验器材:1. 天平;2. 量筒;3. 细线;4. 棉花;5. 物体(如石头、铁块等)。
实验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3人,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2. 各组领取实验器材,并在实验桌面上摆放整齐;3. 首先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4. 将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读取体积V1,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5. 用细线将物体系住,放入量筒中,使其完全浸没在水中,读取体积V2,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6. 计算物体的体积:V = V2 - V1;7.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ρ = m/V;8. 将计算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纸上;9. 各组互相交流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0. 实验结束,整理实验器材,清理实验桌面。
注意事项:1. 测量质量时,要确保天平平衡,准确读取质量值;2. 测量体积时,要确保量筒内水位稳定,准确读取体积值;3. 物体放入水中时,要完全浸没,避免气泡产生;4. 计算体积时,要准确无误;5.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遵守实验纪律。
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物体进行实验,比较它们的密度大小;2. 探讨影响物体密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实验,学生掌握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失误,如读取体积值不准确等,需要在今后的实验中加强指导。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拓展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密度及相关知识。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实验课题】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教学目标】
1.对长度的各个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
2.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3.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
【教学重点】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
【仪器和器材】
最小刻度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刻度尺各一支,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实验方法】
1.出示最小刻度分别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三种刻度尺,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并对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形成具体观念。
2.用上述三种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观察重点:刻度尺的刻度情况;教师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正确记录。
3.出示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指出其最小刻度或测量能达到的准确度。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第一章:引言1.1 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1.2 实验要求学生分组,每组4-6人,每组选择一个实验项目进行探究。
第二章:测量长度2.1 实验项目:尺子测量2.2 实验器材:尺子、记录本2.3 实验步骤:(1) 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桌长度、宽度、高度等;(2) 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记录本上;(3) 小组内讨论,分析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4 实验思考:如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第三章:观察物体3.1 实验项目:放大镜观察3.2 实验器材:放大镜、记录本3.3 实验步骤:(1)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细微部分;(2)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本上;(3) 小组内分享,讨论观察到的细微部分的特点。
3.4 实验思考:放大镜观察物体时,如何选择合适的观察距离?第四章:力的作用4.1 实验项目:拉力实验4.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钩子、记录本4.3 实验步骤:(1)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2) 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记录本上;(3) 小组内讨论,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关系。
4.4 实验思考:如何准确地测量力的作用效果?第五章:浮力现象5.1 实验项目:浮力实验5.2 实验器材:浮力计、水、物体、记录本5.3 实验步骤:(1) 学生用浮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2) 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记录本上;(3) 小组内讨论,分析浮力与物体体积、密度的关系。
5.4 实验思考:如何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第六章:声音的产生6.1 实验项目:声音产生实验6.2 实验器材:尺子、桌子、记录本6.3 实验步骤:(1) 学生将尺子放在桌子上,拨动尺子使其振动;(2) 观察并记录尺子振动时产生的声音;(3) 小组内讨论,分析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
6.4 实验思考:如何改变尺子振动的频率来产生不同的音调?第七章:光的传播7.1 实验项目:光的传播实验7.2 实验器材:激光笔、白纸、记录本7.3 实验步骤:(1) 学生用激光笔照射白纸,观察光的传播路径;(2) 将观察到的光传播路径记录在记录本上;(3) 小组内讨论,分析光的传播特点。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理解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实验操作步骤4. 数据处理与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通过示例和动画,讲解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等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3. 介绍折射定律:讲解折射定律的内容,即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4.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实验器材(玻璃棒、水、酒精、测量尺等),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1)将玻璃棒垂直插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
(2)改变玻璃棒的角度,重复步骤1,记录多组数据。
(3)利用折射定律计算水的折射率。
(4)重复步骤1-3,分别用酒精和玻璃作为另一种介质,计算它们的折射率。
5. 数据处理与分析:让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分析折射率与介质性质的关系。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折射率与介质性质有关?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并记录数据。
2. 学生能运用折射定律计算折射率,并分析实验结果。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展示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玻璃棒、水、酒精、测量尺、实验桌等。
2. 教学软件:动画、示例图片等。
3. 参考书籍:物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
六、教学建议1. 实验前,教师应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确保学生安全。
2.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避免主观臆断。
3.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5.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研究,如探究其他光的折射现象。
初中物理实验分组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分组教案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了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本节课采用分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基本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介绍实验所涉及的基本原理。
2. 实验器材:明确实验所需器材及作用。
3. 实验步骤: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
4. 实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安全,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关键事项。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安全。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实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 实验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
4. 实验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
5. 实验操作:各小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实验总结: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熟练程度。
2. 学生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处理能力。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4. 注重实验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适当增加实验课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动手实践。
初中物理小组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小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实验操作步骤3. 实验数据分析4. 结论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例如,敲击一个铃铛,铃铛发出声音,是因为铃铛振动产生了声音。
2.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形成声波,从而产生声音。
3.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实验器材(如一个铃铛、一个鼓等)。
学生通过敲击、摩擦等方式使器材振动,观察并记录产生的声音。
4. 实验数据分析: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振动幅度、振动频率等因素对声音的影响。
例如,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5. 结论: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得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振动幅度和频率影响声音的响度和音调。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条件,如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学生能熟练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能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 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铃铛、鼓等。
2. 实验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实验数据。
3. 教学PPT:用于辅助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教学建议1. 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分组物理实验教案
分组物理实验教案
教案标题:分组物理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 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和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
教学内容:
1. 实验原理:重力、摩擦力、弹簧力等基本物理原理。
2. 实验方法: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材料进行实验。
3. 实验设计: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入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和实验方法。
2. 理论学习:介绍实验原理和方法,让学生对实验有基本的了解。
3.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验课题进行实验。
4.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展示。
教学方法:
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3.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评估:
1. 实验报告评定: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2. 实验操作评定: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团队合作评定: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
1. 教师应该在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实验材料和仪器的准备齐全。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和探索思路,培养他们的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实验目的(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巩固和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和技巧。
2. 实验要求(1)学生在实验前要充分预习,了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
(2)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规程,注意安全。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长度(1)实验目的:学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2)实验器材:刻度尺、物体。
(3)实验步骤:①观察刻度尺,了解其量程和分度值。
②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③记录数据,计算平均值。
2. 实验二: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1)实验目的: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
(2)实验器材:不同质量的物体、计时器、高度计。
(3)实验步骤:①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的下落高度和时间。
②记录数据,分析重力对下落速度的影响。
3. 实验三:测定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1)实验目的:学习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2)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路元件(灯泡、电阻等)。
(3)实验步骤:①连接电路,使电流表和电压表与电路串联。
②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记录数据。
③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 实验四:制作简易的潜望镜(1)实验目的:学习制作简易的潜望镜,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实验器材:平面镜、塑料管、光线。
(3)实验步骤:①制作潜望镜,使其能够观察到远处的物体。
②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分析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5. 实验五:测定摩擦力的影响因素(1)实验目的: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不同接触面积的物体、不同粗糙程度的接触面。
(3)实验步骤:①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接触面积、不同粗糙程度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②记录数据,分析摩擦力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
三、实验评价1. 实验态度:是否认真预习、遵守实验规程、积极参与实验操作。
8年级上分组物理实验计划
8年级上分组物理实验计划八班级物理试验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探究物理”的理念为指导,在《东胜区闻德中学工作计划》和《东胜区闻德中学教学工作计划》的引领下,让同学经受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进展初步的科学探究技能,掌控基本仪器的运用和操作技能,形成尊敬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立场,感受科学精神的熏陶。
二、试验目的:1.提倡“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使同学有“亲身经受和体验“,同时能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立场。
3.通过物理试验为同学检验、巩固物理知识,验证物理假说提供事实依据。
4.掌控科学的试验方法;培育同学初步的观测和试验技能;培育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5.培育同学严厉仔细的科学立场,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引导同学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和分析物理事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培育同学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与人合作的'情感,在试验过程中经受胜利与失败的情感体验,同时通过试验还可以对同学进行安全教育等等。
三、试验重、难点:1.将探究方法和创新精神用于教学中。
2.尽量将同学能自己动手做的试验放手给同学。
3.让同学充分利用家中的材料做一些有用型试验。
四、试验措施:1.仔细组织,细心辅导。
2.积极组织并指导物理课外爱好小组开展试验活动。
五、内容安排:本学期需要完成分组、探究同学试验十个,演示试验十二个(其中不包括简约易行、不需要在试验室预备就可完成的小试验),进度安排如下:1.分组、探究同学试验:2.演示试验:六、工作目标:通过对以上试验的仔细预备、组织和训练,培育同学的动手技能、思维技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为中考“试验操作考试”打下扎实的基础,从基础班级提升我校的中考物理试验操作考试水平。
八班级物理试验计划物理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学科。
试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测和试验可以援助同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展同学的动手动脑技能,培育同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实验守则;2.能够合理安排实验步骤,提出自己的实验设想;3.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得出科学结论;4.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实验守则的遵守和实验安全;2.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分析;3.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的培养。
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多个弹簧,绳子,木块,天平,尺子等;2.实验手册: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表;3.学生分组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保证每组都有不同的能力和特长。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实验的重要性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通过引发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实验,实验能够得到什么样的信息;3.列举一些实验的例子,让学生描述一下这些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二、实验守则的讲解(10分钟)1.采用一对一或小组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反思实验守则的重要性;2.讲解实验守则的要求,如佩戴实验室用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规则等,提醒学生在实验中要谨慎行事;3.强调实验过程中学生合理分工、协作配合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实验设想(15分钟)1.分组给每个小组发放实验手册,让学生仔细阅读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2.引导学生思考有关实验的问题,如有什么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需要使用的器材、实验步骤等;3.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出自己的实验设想和方案;4.指导学生进行合理讨论和交流,最终确定实验设想。
四、实验操作(30分钟)1.按照小组的实验设想,发放实验仪器和材料;2.学生按照实验手册上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3.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安全性。
五、数据分析和讨论(20分钟)1.学生按照实验手册上的数据表格,记录实验数据;2.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并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进一步解释实验原理。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篇一:初中物理实验教案】一、声音的特性【提出问题】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很粗、很浑厚。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指音调的高低。
既然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又为什么会造成音调有高有低呢?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2、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相同物体也能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
那么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或假设】 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设计实验】实验方案:物体的振动有两个参数:振幅和频率。
振幅是指物体在一次振动中偏离平衡位臵的最大距离,而频率是指物体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所以音调的高低与响度的大小应该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为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我们可以利用一把钢尺按在桌子边沿,使它一端悬空,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子边的长度来改变它振动的频率,并保证前后振动时振幅基本相同,观察声音的音调是否发生变化。
在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时,我们可以借助音叉来进行,通过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来观察音叉振幅的大小。
但由于音叉的振幅较小,不便观察,我们可以利用乒乓球来放大其振幅。
所需器材:课桌、钢尺(或锯条)、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小球)、细线、音叉【进行实验】实验步骤:(一)音调与频率的关系1、如图1-1那样,将一把钢尺(或锯条)紧紧按在桌子面上,使钢尺的一端伸出桌子边沿。
用手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振动频率)。
2、使钢尺伸出桌子边沿的长度增加或减小,再次拨动钢尺,且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与上面的相同,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同时注意听声音的音调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1中。
表1(二)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1、如图1-2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或泡沫小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八年级 物理 实验教案 第1个分组实验
可以掌握基本的长度测量。
器材损耗
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反思
三、测量过程中:
1.沿着所测长度,刻度尺不能放歪;
2.厚尺立放,使刻度线尽可能的贴近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四、测量后期:
1.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五、让学生用手边的刻度尺来测量物理课本长和宽。从学生中找出在使用刻度尺时错误的操作,进行展示,让学生们进行讨论,然后归纳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找出人体各部位的长度。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序号
1
实验性质
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教师
所属章节
第一章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班级
实验时间
第周星期年月日
目的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知道测量的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器材
刻度尺
实验过程
一、提出问题
怎么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准备阶段:
根据测量要求,确定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并选择合适的刻度尺,在选择的时候,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
八上物理演示-分组实验计划
✓
10
观察噪声的波形
✓
✓
11
第三章物态变化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
✓
12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
✓
13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
✓
14
观察碘升华和凝华
✓
✓
15
第四章光现象
光在水中的传播
✓
✓
16
小孔成像的原理
✓
✓
17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
✓
18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
19
观察凸面镜和凹面镜
✓
✓
20
✓
✓
某某学校2020-2021学年度八年级(上)物理演示-分组实验安排
2020年9月5日
序
号
号
章节
实验名称
演
示
分
组
教
室
实
验
室
1
第一章机械运动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
✓
2
用停表测量时间
✓
✓
3
测量物体平均速度
✓
✓
4
第2章声现象
真空罩中的闹钟
✓
✓
5
声音的特性—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
✓
6
音色—声音波形图
✓
✓
77
声音的特性—振幅与响度的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8
听音乐观察声音波形图
✓
✓
9
发声扬声器旁的蜡烛(声波传播能量)
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
✓
✓
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教案学校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科目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学目标】1.对长度的各个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
2.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3.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
【教学重点】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
【仪器和器材】最小刻度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刻度尺各一支,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实验方法】1.出示最小刻度分别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三种刻度尺,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并对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形成具体观念。
2.用上述三种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观察重点:刻度尺的刻度情况;教师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正确记录。
3.出示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指出其最小刻度或测量能达到的准确度。
结论:长度测量的准确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应根据测量的准确度要求,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或其他测量工具。
【注意事项】1.要教给学生正确该数和记录的方法。
当被测长度的一端和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另一端位于两个最小刻度之间时,只能用眼睛估读,因而是不准确的,记录的数字要比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的示数多一位。
2.由于刻度尺的端面往往被磨损,它的零刻度线不适于作为测量时的起点线,这时可以在刻度尺上任选一刻度线作为测量的起点线。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正确使用刻度尺,但也存在误差和错误的使用方法,教师应注意强调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用停表测量时间一、实验目的: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二、实验器材:机械停表一块(量程15min,分度值0.1s),实验用小车一辆,挡板一块,斜面(长0.73m、10°角倾角)一个。
三、实验步骤:1.观察表的量程和分度值,并检验停表的按钮和指针是否正常工作。
2.在斜面上确定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终点处安置挡板3.将小车放置在斜面上,由起点处释放,同时按下停表按钮,小车运动到终点的同时再次按下停表按钮。
4.读出并记录停表的读数为1.1s。
5.整理实验器材。
四、实验结果小车运动的时间为1.1s。
测量平均速度1.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计时演示教师准备一套并加小车学生带滑轨的斜面,小球,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中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观察回答1.实验介绍(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需要测量的是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所用的时间。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观察:秒表的最小刻度,量程和零刻线。
练习使用秒表。
(3)介绍实验步骤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3.实验结果讨论:(1)将几组学生填写好的实验表格(投影片)展示出来,对比每组数据,计算出的V1,V2,V3是否相等。
(2)物体作变速运动,在两段路中的速度分别是v1,v2.有位同学认为,这个物体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v=v1+v2/2,空虚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说说你的意见。
完成实验讨论讨论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教案教学目标1.练习正确使用温度计;2.练习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温度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学生参与的实验课,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尽管在小学已学过温度计,这里仍需给予重视.实验特点(1)本实验的操作技术并不难,但是从向杯内倒入开水到杯内水的温度将至室温,水温是连续变化的.因此实验过程中测个环节的温度时,读数要快,否则,温度就要下降.(2)温度计的玻璃壳易碎,初中学生活波好动,如果组织不好,易损坏仪器.教法建议1.实验的组织课前要编好实验小组,每组以2~3人为宜.如果仪器不够,可以考虑分批进行,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参与,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有所提高.2.实验过程(1)准备阶段.让学生观察温度计,注意它的量程和分度值.量程就是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度值就是温度计上一个小格代表的值.教师要把测量温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并作示范.(2)测温过程.先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热开水的温度:教室气温:手指的感觉估计温度℃实测温度℃(每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值)烫热温按如1图所示,把温度计悬挂在铁架台上,将被测的热水随烧杯放在下面.不要用手拿着温度计观察读数,以免读数时不准确,使误差偏大.接下来按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48页)上的步骤,先记录教室气温,然后测出刚倒入杯内热水的温度,记录在上的表格上.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至水温与教室的温度相同为止.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估计温度和实测温度可能有较大差别.因此,本实验不能提出具体的误差要求,也不要批评.要保证学生实事求是地填写数据.3.处理数据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代表时间,单位为min(分钟);纵轴为温度,单位为℃.按照记录描点,然后用平滑的线把各个点连接起来,记录下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重点、难点解析】用温度计测开水的温度时,由于温度计开始时的示数与室温相同,温度计中的液体(测温物质)要从开水中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的示数增加,当温度计的示数上升到最高不再上升时(稍停片刻开始下降),就是开水的温度。
水的最低温度是温度计的示数不再下降时的温度,此时,与教室的温度相同。
【教学过程】1.复习温度计的使用,示范测温操作上课开始,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复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然后教师进行测水温的示范操作。
例如:(1)下列测液体温度的示意图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错在哪里?使用温度计还可能发生什么错误?(通过此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参考答案:错误的有图A、图B、图C。
图A玻璃泡碰了容器的壁;图B玻璃泡碰了容器的底;图C玻璃泡未全部浸入液体;图D正确。
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读数时,温度计离开被测液体;不能用温度计做搅拌器搅拌液体。
(2)指出读温度计示数的正确方法是下列情况中的哪种情况?正确方法是B。
2.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实验步骤:(1)测出教室的温度,记在表头上。
(2)倒一杯热开水,用温度计测出它的温度,记在表各中。
(3)让开水冷却到你的手指可以插进去但还觉得烫的程度,估计这时水的温度,再用温度计实际测量。
把这次及以后每次的估计值和实测值都记在表格里。
继续让水冷却,到手指伸进去觉得热的程度;到手指伸进区觉得不热的程度。
每次都事先估计水的温度,然后用温度计实际测量。
把每次测量的温度值计在表格里。
热开水的温度:教室气温:手指的感觉估计温度℃实测温度℃(每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值)烫热温3.处理数据,分析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1)横坐标轴每一格代表1分钟;纵坐标轴每一格根据教室的温度和开水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标度。
(2)把每一个时间对应的温度在坐标系中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4.结论:板书设计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温度【课题】体验物体的温度【组织形式】学生个人或活动小组【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参考方案】体验一些温度的感觉(常温),查阅低温的资料,查阅高温的资料.【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2、发现新问题.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教学重点】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教学难点】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仪器和器材】烧杯(或烧瓶),温度计,方座支架,酒精灯。
【器材】试管2个(内径各约3.5厘米和1.5厘米,如果大试管过长可截短一点),与大小试管相配的软木塞(或橡皮塞)2个,烧杯(500毫升),液体温度计(0~100℃),纯萘粉(5克左右),角匙,接近沸腾的热水(约350毫升),一小团疏松的细铜丝,其余除搅拌器、冷水、滴管不用外同方案一。
【操作】(1)将小塞子中心钻一孔插入温度计,再把温度计伸入小试管下部预先放入的一小团细铜丝之中。
用角匙向小试管内均匀地加入纯萘粉,直至萘粉将细钢丝盖没。
调整温度计的位置,使它位于萘粉柱的中心偏下处,但不接触管底。
(2)如图3-18所示,将大塞子中心钻洞插入小试管,并通过大塞子把小试管固定在大试管中,使两个试管各处的间隔尽可能均等。
再把大试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使它不接触烧杯的壁和底,而水面略高于小试管中萘粉柱的顶面。
(3)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让水保持沸腾状态,同时使小试管中的萘粉不断得到加热。
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约70℃时,每隔一分钟或半分钟观察并记录一次萘的温度,直至萘温升至85℃左右为止。
(4)停止加热,取出小试管并将它固定在支架上,让液态萘在空气中自然冷却,继续观察和记录萘的温度,直至温度降至70℃左右为止。
(5)根据记录的温度、时间数据,画出萘的熔化、凝固图象。
由此分析表明:晶体萘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虽与外界发生热交换,但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教学反思】学生理解水的沸腾【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2.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这个温度叫沸点。
3.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教学重点】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教学难点】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仪器和器材】烧杯(或烧瓶),温度计,方座支架,酒精灯。
【实验方法】1.如图2.25-1所示,将水放在烧杯里(半杯即可)加热,温度计插入水中测水温。
找一两位学生随时向全班报告温度。
指出观察重点是水和温度计。
2.教师边实验,边讲解,首先看到较小气泡出现在烧杯底部,然后上升,指出这是由于玻璃上吸附空气和在水中溶有微量气体受热分离所形成的。
少时,从杯底逐渐出现一些较大的气泡,这些泡里含有水蒸气,但没有上升到水面就变小并消失了,这是因为水温不匀,杯底温度较高,蒸汽泡可以形成,但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蒸汽又凝结成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