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的研究成就与展望
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fe3862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68.png)
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绿色荧光蛋白在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广泛。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可作为报告基因,且具有分子量较小、荧光性质稳定、对生物体无毒性作用、检测时不需要底物等的特点。
本文就对荧光蛋白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GFP As Reporter Gene In the Molecular Biology Abstract: With the upgrade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used in Zoology, Botany and microbiology is more extensive. As a reporter gene, GFP have som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ow molecular weight, good fluorescent stability, non- toxicity to organism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GFP in the molecular biology. Key words: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reporter gene, application of GFP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一类来自于海洋生物如水母、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内的一种生物发光蛋白,当受到紫外或蓝光激发时,能发射出绿色荧光。
绿色荧光蛋白研究进展
![绿色荧光蛋白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4ea0903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d.png)
绿色荧光蛋白研究进展动物医学进展,2008,29(1):56259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绿色荧光蛋白研究进展王晓丽1,邵卫星2,单虎13(1.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青岛266109;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266071)摘要:来源于海洋多管水母属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是目前惟一在细胞内稳定表达,在蓝光或长紫外光的激发下,不需要任何反应底物及其他辅助因子就能发出绿色荧光的新型报告基因,无种属、组织和位置特异性,且能监测基因表达、信号转导、共转染、蛋白运输与定位,以及细胞系谱分类等。
GFP对细胞无毒性,且检测方法简单,结果真实可靠,目前在多种原核和真核生物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文章就GFP 的生化特性、GFP的改进及其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选择标记基因;应用中图分类号:Q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5038(2008)0120056204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在活体中表达且易于检测的报告基因,目前常用的报告基因主要有分泌型胎盘磷酸酯酶(secreted embryo alkaline p ho sp hatase, SEA P)基因、β2半乳糖苷酶(galactosidase)基因、β2葡糖苷酸酶(glucosidase,GU S)基因、萤火虫荧光素酶(luciferase,L UC)基因等[1],但这些基因的检测方法并不理想,它们都需要底物和辅助因子,因而在活体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一种全新的非酶性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 rotein, GFP)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该蛋白能够自身催化形成发色结构并在蓝光激发下发出绿色荧光。
作为报告基因,GFP是能在活细胞中表达的发光蛋白;作为荧光标记分子,GFP既具有敏感的标记检测率,收稿日期:2007210218作者简介:王晓丽(1981-),女,山东威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预防兽医学研究。
基于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的植物细胞分化研究
![基于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的植物细胞分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da3782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9.png)
基于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的植物细胞分化研究植物细胞分化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关键因素。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是一种在生物体中检测或观察特定基因表达的有力工具,在植物细胞分化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的基础知识、应用原理、研究进展等方面综述其在植物细胞分化研究中的应用。
一、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的基础知识1.1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和分离1988年,Osamu Shimomura从蓝色发光水母中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
随后,Martin Chalfie发现了GFP的基因序列,并且成功地将其引入小鼠、斑马鱼等模式生物细胞中,使得这些细胞发出了明亮的绿色荧光,开创了GFP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的新时代。
1.2 GFP的生化特性GFP是一种含有238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其大约490-510纳米的荧光光谱在黄绿光区域。
GFP内部内嵌着一个主要负责荧光产生的色团环结构,称为荧光色团环(fluorescent chromophore),这个环结构的形成需要一个称为四肽环化酶的酶的作用,它能够将三个氨基酸(Cys-Tyr-Gly)连接成为一个四肽。
GFP的很多特性可通过改变它的核苷酸序列或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来进行调节。
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在植物细胞分化研究中的应用原理2.1 基于突变筛选的植物细胞分化标记技术透过人工诱变或通过遗传突变等方法,可诱发部分植物基因的表达。
将这些基因与GFP合并编码后在自身植物基因组进行定位分析,可以标记该细胞在植物细胞分化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或时期。
这种标记方法要求依赖性较高,因为研究者需要对某一个特定的基因进行变异和筛选才能得到标记,且标记区域为固定染色体某一地点。
2.2 基于转基因技术的植物细胞分化标记技术另外一种标记细胞分化的技术,是基于转基因技术,将被研究的目标基因与GFP融合编码构建植物转基因体系,作为一个构建植物转基因体系,标记细胞分化的技术来使用。
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汇总
![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4675cf27375a417876f8f34.png)
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题目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姓名周紫嫣学号专业生物工程指导教师周小萍职称教师中国·武汉二○一二年四月目录摘要 (II)关键词 (II)Abstract (II)Key words (II)1 GPF的发现 (1)2 GFP的结构及发光原理 (1)2.1 GFP的结构 (1)2.2 GFP的发光原理 (2)3 GFP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2)3.1 GFP作为报告基因 (2)3.2 GFP用于研究病毒与宿主的关系 (3)3.3 GFP用于药物筛选 (3)3.4 GFP作为生物传感器 (3)3.5 GFP用于融合抗体 (4)3.6 GFP用于计算细胞生长速度 (4)3.7 GFP用于基因表达调控 (4)4 GFP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 (4)参考文献 (5)致谢 (5)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摘要绿色荧光蛋白(GFP)是一种由水母(Aequorea Victoria)体内发现的发光蛋白。
分子质量为26kDa,由238个氨基酸构成,第65~67位氨基酸(Ser-Tyr-Gly)形成发光团,是主要发光的位置。
其发光团的形成不具物种专一性,发出荧光稳定,且不需依赖任何辅因子或其他基质而发光。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入宿主细胞后很稳定,对多数宿主的生理无影响,是常用的报道基因。
本文综述了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过程,基本性质,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药物筛选;融合抗体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Abstract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is a kind of the jellyfish (Aequorea Victoria) found in the body of the luminous protein. Molecular quality as kDa 26, with 238 amino acids, 65 ~ 67 of amino acid (Ser-Tyr-Gly) form shine group, is mainly the position of the light. The light the formation of the group has no species specificity, a fluorescent stability, and does not need to rely on any auxiliary factors or other matrix and shin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ene into the host cell is stable, for most of the host physiology no effect, the report is a common gene.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discovery process, basic propertie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Key words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Report gene;Drug screening;Fusion antibody1 GPF的发现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从事有关:“绿色荧光蛋白( GFP) 的发现,表达和发展”并取得重要成就的三位科学家:日本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Martin Chalfie)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Roger Y. Tsien)。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和价值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和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a3e6f40d03d8ce2f0066237b.png)
绿色荧光蛋白———现代生物学的北斗星近年来广泛应用的绿色荧光蛋白能够自发地发出荧光,它是第一个由生命自我复制、表达,并能按照设计“自动”标记靶蛋白的特异荧光探针。
1955年Davenport和Nicol发现水母可以发绿光,但不知其因。
1962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日本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和约翰森(Frank Johnson)收集了一些维多利亚多管水母(Aequorea Victoria)的样本,他们试图了解海中多管水母为何具有发出生物荧光的特性。
1962年,下村修和约翰森在《细胞和比较生理学杂志》上报道,他们分离纯化了水母中发光蛋白水母素。
据说下村修在用水母蛋白提取水母素时,有一天要下班回家了,他把产物倒进水池里,临出门前关灯后,依依不舍地回头看了一眼水池,结果见水池闪闪发光。
因为水池也接收鱼缸的水,他怀疑是鱼缸成分影响水母素,不久他就确定了钙离子增强水母素发光。
下村修和约翰森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水母之所以能发出生物荧光与一个名为aequorin的蛋白有关。
Aequorin蛋白,在阳光下呈绿色,钨丝下呈黄色,紫外光下呈强烈绿色。
之后,他们仔细研究了它的发光特性。
1974年,他们纯化到了这种蛋白,后来把它命名为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众所周知萤火虫发荧光,是由荧光酶(luciferase)作为酶催化底物分子荧光素(luciferin),有化学反应(如氧化)以后产生荧光。
而GFP本身发光,无需底物,用普通荧光显微镜或荧光激活细胞分拣器均可检测到。
但是学术界普遍认为,蛋白质不能单独发光,而需要借助酶的作用,下村修的这一革新性发现推翻了当时学术界的常识。
GFP是一种天然荧光蛋白,酸性,呈球状,分子量约27-30kDa,为一个由23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
1996年,Yang和Ormo两个研究小组分别独自发表有关GFP立体结构的成果,进一步揭开“绿光”的秘密。
绿色荧光蛋白(GFP)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绿色荧光蛋白(GFP)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b42add5770bf78a65295490.png)
7 用于细胞示踪实验研究
利用GFP的荧光可以清楚地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进行追踪。体内肿瘤侵 袭的研究要求在周围正常细胞背景下,能识别少量甚至是单个的瘤细胞。以 往用抗肿瘤细胞特异性抗原、抗体进行免疫组化分析,操作较为复杂,且对抗 原性有较高要求。利用β半乳糖昔酶(Lac Z)作为标记基因转染肿瘤细胞,操 作较为复杂,且需底物分子。而用GFP就可以准确而简便地对肿瘤细胞进行 示踪。
2 荧光稳定
GFP无光漂白现象,在很大的pH 范围内(pH7~ 12)都可以正常发出荧光,受温度的影响也很小, 只有在超过65℃时才会变性,荧光消失。荧光显 微镜强光照射下,GFP抗光漂白 (Photobleaching)能力比荧光素(fluorescein) 强[9]。特别在450~490 nm蓝光波长下更稳定, 但在340~390 nm或395~440 nm范围内,仍 会发生光漂白现象。对于长时间光照,GFP也有 很好的耐受性,根据Sheen 等的研究,GFP在受 体内表达时可以持续得到不低于10分钟的荧光。
5 计算细胞生长速度
在高水平组合型表达GFP 的细胞品系中, 在细胞 生长的对数期, 绿色荧光蛋白所发出的荧光信号 与细胞的数量密切相关。测量到的任何荧光强度 都可以相应地转变成细胞浓度。尽管在细胞生长 的后期, 用荧光信号计算得到的细胞数目略低于 培养物中的实际数目。但在常用的台盼蓝计数方 法中, 这个误差是允许的。利用这一技术, 可以测 定某些细胞的分布和生长状况, 尤其是一些透明 的动物和植物组织内特定细胞、化合物的生长、 分布情况。也有人用此项技术进行病毒在植物体 内的生长、扩散情况的研究,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图1 绿色荧光蛋白
1962年Shimomura和Johnson等人[1]首先从一种水母 类动物Aequorea Victoria中分离纯化出了GFP, 1992年 Prasher[2]等克隆了GFP基因的cDNA并分析了GFP的一 级结构,1994年M.Chalfie[3]等最早用重组野生GFP型基 因做报告基因, 成功地在原核和真核生物中得到表达。90 年代后, 人们对GFP的性质和应用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 有关GFP 及其利用的研究进展较快,现在它已经发展成 了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精确工具。目前在细胞生物学、 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研究中都有着相当广泛 的应用。随着人们对GFP发光机制研究的深入, 通过对其 发光团区域和其它区域进行随机诱变, 已经得到了许多 GFP突变型, 有的发蓝光或黄光而不是绿光[4];有的发出 的荧光比野生型的强很多, 激发后很容易用肉眼观察到; 有的则是温度突变型, 其表达不受温度的限制[5];有的突 变体则可以特异地在某些物种中高效表达。这些突变体极 大地拓宽了GFP的应用范围, 使GFP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 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显示出更为广阔和诱人的前景。
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现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772fb6e168884868762d686.png)
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现状与应用【摘要】绿色荧光蛋白(GFP)最早发现于水母体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蛋白质。
由于其众多的优点,现已在分子生物和细胞生物的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GFP基因也在许多其他方面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生色团;报告基因2008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三位科学家: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非(Martin Chalfie)和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Roger Y.Tsien)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1 绿色荧光蛋白的理论研究1.1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最早于1962年在维多利亚多管发光水母体内被发现,同时它也存在于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
它的内源基团可以在蓝光或紫外光激发下发射绿光,属于生物发光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在水母体内之所以能发光,主要依靠水母素的辅助。
水母素和GFP之间能发生了能量转移,在钙的刺激下,其能量可转移到GFP,刺激GFP发光。
1.2绿色荧光蛋白的结构和发光原理1992年Prasher等克隆了GFP基因的cDNA并分析了其一级结构。
野生型GFP基因组全长2600bp,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编码238个氨基酸,分子量约28kDa。
GFP的三维立体结构是由11个β折叠围在四周形成一个中空的圆柱体,1条α折叠贯穿在圆柱体的中间,其中有一段位于65-67位的3个氨基酸残基(Ser-Tyr-Gly)形成的杂环咪唑啉结构组成生色团,位于圆筒中央并附着在α螺旋上。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原理是位于氨基酸第65位的Ser的羧基和67位的Gly的酰基经过亲核反应生成咪唑基,66位的Tyr通过脱氢使芳香团与咪唑基结合,形成对羟基苯甲酸咪唑环酮生色团发出荧光。
GFP的最大和次大的激发波长分别是395nm和475nm。
绿色荧光蛋白_GFP_研究进展_汪恒英
![绿色荧光蛋白_GFP_研究进展_汪恒英](https://img.taocdn.com/s3/m/4eca467531b765ce050814e2.png)
酶活性及产量成为可能。
迄今为止,国外对纳豆激酶基因的研究仅限于Nadamura 等人利用鸟枪法得到了NK 基因,并将NK 基因重组到pUC19质粒上,转化到E.coli HB101受体菌中,该基因工程菌发酵产物具有胞外蛋白酶活性,但没有检测其溶栓活性。
至于对纳豆激酶基因表达及表达产物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但与纳豆激酶同源性很高的枯草杆菌蛋白酶E 和枯草杆菌蛋白酶amylosacchariticus 都已有基因克隆的报道。
YoshimotoT 等人利用穿梭质粒载体p HY300PLK 克隆amylosac -chariticus 基因,转化到四种不同的枯草杆菌中(ISW1214,M1111,IA510,IA274),发现转化菌株(ISW1214/PTH1)的蛋白水解酶的产率比宿主菌和基因供给菌分别提高20倍和4倍(Yoshimoto T ,1988年)[5]。
Mark L 等人将枯草杆菌蛋白酶E 基因克隆到穿梭载体pBS42上,转化枯草杆菌,表达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是野生型的5倍(Mark L,1984年)[6]。
Wong 等人通过质粒整合和噬菌体pBS1转导绘制了枯草杆菌蛋白酶E 基因图谱。
研究表明,克隆化的枯草杆菌蛋白酶基因只在静止生长期表达,并且受D 37启动子的控制(Maria Y ,1984年)[7]。
H Takagi 等人[8]将枯草杆菌蛋白酶E 基因克隆到嗜热表达载体上,实现了在嗜热杆菌中的表达。
近年来,我国掀起对纳豆激酶的研究和开发热潮,纳豆激酶的药用价值日益突出,我国学者渴望利用基因工程菌生产纳豆激酶,致使对纳豆激酶基因的克隆、表达、纯化及表达产物的产量和活性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已经从不同菌株(枯草杆菌,纳豆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中克隆了纳豆激酶成熟肽基因,包括前导肽和成熟肽的纳豆激酶原基因,以及包括启动子、前导肽、信号肽和成熟肽的纳豆激酶全基因。
分别重组到温控型和诱导型质粒载体上,实现了在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酵母菌中的表达。
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4d4eb30376baf1ffc4fad25.png)
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一、关键词:绿色萤光蛋白、酵母双杂交系统、流式细胞仪、下修村、马丁·查尔菲、钱永健二、背景2008年10月8日,三位美国科学家——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学实验室(Woods Hole 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 MBL)的Osamu Shimomura、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的Martin Chalfie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钱永健(Roger Y onchien Tsien),因在研究和发现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最早由日裔科学家下村修于1962年在水母(Aequorea victoria )中发现。
而后马丁·查尔菲则证明了GFP在作为多种生物学现象发光遗传标记方面的应用价值。
钱永健阐明了GFP发光的机制,并且发现了除绿色之外可用于标记的其它颜色。
他对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领域的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的多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让科学家能够用不同颜色对多个蛋白和细胞进行标记,从而实现了同时对多个生物学过程进行追踪。
现在,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已经作为标记工具在生物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GFP的主要性能GFP在蓝色波长范围的光照激发下发出绿色荧光,其发光过程需要冷光蛋白质Aequorin 的帮助,而且,这个冷光蛋白质可与钙离子(Ca2+)相互作用。
GFP的激发光谱在400nm 附近有一个主激发峰,在470nm附近有一个次激发峰。
发射光谱在505nm附近有一尖锐的主发射峰,在540nm附近有一肩峰。
在Aequorea victoria 中发现的野生型绿色荧光蛋白的分子量较小,由23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仅为27~30kDa,而编码GFP的基因序列也很短,为2.6kb。
绿色荧光蛋白在生物科研中的应用与发展
![绿色荧光蛋白在生物科研中的应用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ebcf1d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9.png)
绿色荧光蛋白在生物科研中的应用与发展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一种广泛用于生物科研的工具蛋白,它源自于一种发光生物——海葵。
GFP具有自发的荧光特性,能够发出绿色的荧光信号,并且能够与其他蛋白质一起被观察、追踪。
GFP的发现与利用,为生命科学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被广泛应用于光遗传学、分子标记、细胞成像等多个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GFP的应用及其在生物科研中的发展情况。
一、GFP的发现与基本原理1992年,日本科学家下村脩祐在对海葵的研究中,发现有一种名为GFP的蛋白质,它能够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自发发出绿色荧光。
1994年,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查尔芬(Martin Chalfie)和罗杰·钱(Roger Tsien)证实了GFP的自发荧光特性,并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将GFP导入到非常规高等生物体系中,开创了GFP的应用前景。
GFP的发光原理与其他荧光染料不同,它并不需要诱导剂的作用或化学反应的参与。
GFP的分子结构由238个氨基酸组成,可以自行折叠成一个波浪形的结构,其中蛋白“心脏”的中心是一个色团,称为色素环(chromophore),这个环的结构与化学状态有机会决定了GFP发射绿光荧光的特性。
GFP的发光特性具有“自发、可重复、非侵入性、可监测、可定量化、标记靶点准确”的优点,成为生物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荧光标记分子。
二、GFP在光遗传学的应用光遗传学是指应用光敏感蛋白和分子工程技术对生物活动进行精准控制和实时监测的技术。
GFP在光遗传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驱动离子通道、激酶和离子泵的表达。
通过对这些因子的定向表达,可以研究光敏感信号的传递、光学信息的处理和细胞感知。
GFP的分子可以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导入到目标细胞或组织中,与其他光敏感蛋白一起被利用为光敏受体。
结合光学影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光刺激来操作蛋白质的表达、离子流动、膜的通透性等,从而研究细胞和生物体系中各种生理或病理情况的变化。
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研究进展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73c647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3.png)
9、药物研发:在药物研发领域,GFP可以用于标记和追踪目标药物分子。通过 观察GFP的荧光信号,可以研究药物分子的体内分布、药代动力学和毒性等指 标。同时,利用GFP还可以筛选和优化药物作用靶点及候选药物的有效性和安 全性。
谢谢观看
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01 引言
03 GFP的发现
目录
02 研究进展 04 GFP的分类和功能
目录
05 研究现状与不足
07 应用领域
06 未来研究方向
引言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简称GFP)是一种重要的生物 标志物,它在生物学研究中被广泛用于标记和追踪目标细胞、蛋白质及其相互 作用。GFP的发现和应用为生物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次演示将介绍 GFP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7、发育生物学:在发育生物学领域,GFP可以用于标记和追踪胚胎期和成体期 不同组织的细胞生长、分化和迁移。通过观察GFP的荧光信号,可以研究器官 形成、组织修复和再生等过程。
8、微生物学:在微生物学领域,GFP可以用于标记和追踪细菌、真菌和寄生虫 等微生物。通过观察GFP的荧光信号,可以研究微生物的感染、传播和抗感染 免疫等过程。
GFP的分类和功能
根据来源和结构差异,GFP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海洋水母型GFP、珊瑚型 GFP、发光细菌型GFP等。这些不同类型的GFP具有不同的光谱特性和应用范围。 其中,海洋水母型GFP具有较高的荧光亮度和良好的溶解性,是生物科学研究 中最常用的类型。
GFP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作为报告基因和作为标签蛋白。作为报告基因, GFP可以用于监测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的定位。作为标签蛋白,GFP可以用于 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生物学中细胞标记、追踪和分选等方面。
绿色荧光蛋白研究的三个里程碑_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_崔志芳
![绿色荧光蛋白研究的三个里程碑_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_崔志芳](https://img.taocdn.com/s3/m/24857f38a32d7375a41780b6.png)
绿色荧光蛋白研究的三个里程碑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崔志芳 邹玉红 季爱云副教授, 讲师, 硕士研究生,山东科技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青岛266510关键词 诺贝尔化学奖 绿色荧光蛋白 报告基因2008年10月8日,美国科学家下村修、马丁 查尔非以及钱永健因为在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以及改造方面的突出成就而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笔者拟对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历程以及应用领域做一些粗浅介绍。
2008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马丁 查尔非(M artin Chalfie),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Roger Y.Tsien)。
他们三人在发现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 luo-rescent protein,GFP)方面作出突出成就。
GFP大家都不陌生,细胞中散发着点点绿光,煞是好看。
1962年被发现,1992年被克隆,中间隔了30年。
而它在生物界中被广泛应用,也就是这十几年的事。
GFP的具体研究历程到底是怎样的?1GFP研究的三个里程碑1962年,下村修和约翰森从维多利亚多管水母(Ae-quorea victoria)中分离生物发光蛋白 水母素(aequor-in)时,意外地得到了一个副产物[1]。
它在阳光下呈绿色、钨丝下呈黄色、紫外光下发强烈绿色。
其后他们仔细研究了其发光特性。
来源于水母的野生型GFP在395nm 和475nm分别有主要和次要的激发峰,它的发射峰在509nm,处于可见光谱的绿色区域。
1974年,他们得到了这个蛋白,当时称为绿色蛋白,之后改称绿色荧光蛋白(GFP)。
GFP在水母中之所以能发光,是因为水母素和GFP之间发生了能量转移。
水母素在钙刺激下发光,其能量可转移到GFP,刺激GFP发光。
这是物理化学中已知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在生物中的发现。
当时的研究者们并没有意识到G FP的应用前景,慢慢就将其遗忘了。
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
![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cd24e97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4.png)
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蛋白质。
它最早于1962年由日本科学家Shimomura等人发现于发光蛇鳝体内。
GFP具有天然荧光特性,可以在无需额外处理的情况下发出绿色荧光。
这种荧光特性使得绿色荧光蛋白成为生物显微镜技术中重要的工具,尤其是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领域。
GFP的发现对生物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科学家通过对GFP的研究,发展出了一系列基于GFP的标记和追踪技术。
通过将GFP与其他感光蛋白质或标记融合,科学家可以实现对细胞、分子和生物过程的实时观察。
绿色荧光蛋白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使其成为生物成像和研究的理想工具。
首先,GFP可以通过外部激发光信号而发出绿色荧光,不需要添加额外的显微染色剂。
这使得GFP成像更加简单和可靠,并且减少了对样本的干扰。
其次,GFP可以在许多不同的物质中发出强烈的荧光。
这意味着它可以用于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的研究。
第三,GFP蛋白的C末端可以与其他蛋白质发生共价结合,从而实现与其他蛋白质的特异性标记或连接。
这使得科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和追踪GFP标记的蛋白质来了解其在细胞和生物过程中的功能和动态。
GFP的在显微镜技术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验证和应用。
通过将GFP标记的蛋白质导入细胞中,科学家可以实时观察这些蛋白质在细胞内的位置和动态变化。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运动等领域的研究。
此外,GFP也被用于追踪细胞迁移、信号传导和细胞互作等生物过程。
这些应用在研究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和生物发育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除了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GFP还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中。
绿色荧光蛋白的高度荧光性能使其成为生物传感器的理想选择。
通过将GFP与特定的检测分子或基因组合,科学家可以设计出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生物传感器来检测特定的目标物质。
这种荧光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药物治疗的有效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等。
绿色荧光蛋白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绿色荧光蛋白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b0d632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2.png)
绿色荧光蛋白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技术是一种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技术。
GFP技术利用从海洋放线菌(Aequorea victoria)获得的GFP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其导入到目标细胞中,从而实现对目标细胞的可视化和追踪。
GFP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下面将从细胞标记、蛋白质定位和基因表达调控等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
首先,GFP技术可以用于细胞标记。
通过将GFP基因导入到目标细胞中,可以实现对细胞的可视化标记。
这对于细胞追踪、细胞分化以及研究细胞生命周期等都非常有意义。
例如,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将GFP基因导入到神经元中,通过观察GFP的荧光表达来跟踪神经元的生长和连接过程。
另外,GFP技术也可以辅助研究细胞分化。
将GFP基因与特定的分化标记基因组合,可以通过荧光观察该细胞的分化状态。
其次,GFP技术可以用于蛋白质定位研究。
将GFP与目标蛋白质序列相连,可以通过荧光观察该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定位位置。
这对于研究蛋白质的运输、定位以及功能都非常重要。
例如,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可以将GFP与细胞质蛋白、核蛋白或细胞器蛋白等相连,通过观察GFP的荧光表达来确定蛋白质在细胞中的位置。
这种定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蛋白质的功能。
此外,GFP技术还可以用于基因表达调控研究。
通过将GFP与目标基因的调控序列相连,可以通过观察GFP的荧光表达来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
例如,在遗传学研究中,可以将GFP与特定的启动子相连,通过观察GFP的荧光表达来研究该启动子对于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此外,GFP技术还可以结合其他技术,如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荧光染料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来进一步提高荧光标记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这些组合应用可以实现对细胞和细胞器更加精确的观察和定位。
总而言之,绿色荧光蛋白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绿色荧光蛋白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绿色荧光蛋白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43a052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c.png)
绿色荧光蛋白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中的蛋白质标记物。
它最初来源于海葵(Aequorea victoria)中的一个蛋白质,因其绿色荧光而被人们发现,并被广泛用于标记生物分子的研究中。
本文将介绍绿色荧光蛋白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
I. GFP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药物筛选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医学研究手段,它通过筛选大量的化合物,找到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GFP技术则可以帮助科学家在筛选过程中更加方便地观察细胞中的药物靶点。
以前的药物筛选往往需要使用化学荧光染料,这些染料的发光可能会被药物所抑制,影响筛选结果。
而使用GFP标记靶点,则可以直接观察靶点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无需使用化学荧光染料。
此外,GFP标记靶点也使得科学家可以在单个细胞的水平上观察相应的实验结果,增加了研究的可靠性和精度。
因此,GFP技术在药物筛选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II. GFP技术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GFP技术在细胞成像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一些研究中,科学家将GFP标记在细胞组织或器官中的某一种蛋白质上,以追踪其在细胞中的运动情况。
由于GFP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因此可以准确的观察标记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这种技术使得科学家可以观察特定细胞或组织的病理生理进程,并为疾病的提早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III. GFP技术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其目的是通过简单而直接的方式将治疗的基因导入到细胞中,来治疗一些疾病。
GFP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的观察基因治疗的效果。
在基因治疗过程中,科学家可以使用GFP将目标基因标记出来,然后通过观察GFP标记的表达情况,来判断基因治疗的效果。
这种方法非常简单、直接,而且可以提供非常可靠的数据支持,为基因治疗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IV. GFP技术的优缺点GFP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其易于使用和轻松操作。
GFP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前景
![GFP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1d52cb6458fafab069dc0253.png)
益生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这些研究成果为深入地探索微生态制
剂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同时进一步证实了GFP作为新的基因报 告在微生物动态检测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3.2营养物质在胃肠道内的动态观察
边慧慧等首次采用带有GFP质粒的大肠杆菌作为蛋白质指示剂, 简单、直观、形象地指示了鱼类摄食饲料后不同时间食糜蛋白质在 消化道内的分布状况。同时,利用GFP还可以通过测定黏膜上皮细 胞、组织的荧光强度初步估计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情况。采用GFP观
2.2示踪技术
一般的荧光染料标记的微生物,由于其生长快、分裂多,染料可
在短时间内被稀释,所以不能实时准确地观察微生物侵入活体动物以
及细胞的过程。近年发现,荧光蛋白可用于示踪流行性病毒对活体细 胞的感染,流行性病毒可被实时监控,借助于这一新技术,我们可以 更深入地研究其感染方式。Zhao等发现用GFP标记细菌,可以详细地 对细菌的入侵进行时空检测,以确定细菌特异性的感染部位以及传染 源的空间位移。GFP克服了一般荧光染料所带有的缺陷,GFP必将会 进一步地取代一般的荧光染料,有效地帮助学术研究者观察分析细菌、 病毒的感染方式。
究提供有力的工具。荧光蛋白基因将作为报告基因将在动物营养成
分代谢、酶类活性测定、蛋白质分子动态检测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 优势。
荧光蛋白使得变幻无穷的大自然生物现象可视化,这无疑是一大 奇迹。荧光蛋白可用于时空监控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物现象,例如基 因表达、蛋白质定位和动力学、细胞分化、染色体复制和调控、细 胞内转运途径等,因此它成为了当代生物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 之一。现在科学家们仍在继续寻找新的荧光蛋白基因,使得被荧光 蛋白标记的蛋白质不仅可以发绿光、黄光、橙光,还可以发红光。 众多的荧光蛋白基因的构建,以及基因表达技术的开发应用,必然 会给分子生物学研究注入新活力,给动物营养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 带来新气象。
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研究进展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abaf564960590c69fc37675.png)
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姜丽摘要:源于多管水母属等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绿色荧光蛋白(GFP),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标记物,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它不仅为当代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极为实用的基本研究手段,并且在此基础上改造发展和发现了一些列荧光蛋白,扩展了应用范围。
现就 GFP的理化性质、荧光特性、改进和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荧光蛋白(GFP) ;荧光特性;进展;应用一、什么是绿色荧光蛋白(GFP)?发光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腔肠动物包括水母、水螅和珊瑚等受到机械性干扰时都可发射绿色荧光,而栉水母类发射蓝色荧光。
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是一类存在于这些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
1962年Shimomura等首先从多管水母 (Aequoriavictoria) 中分离出一种分子量为20kD的称为 Aequorin的蛋白。
由于水母整体荧光及提取的蛋白质颗粒荧光都呈绿色,因此,人们将这种蛋白命名为绿色荧光蛋白。
随后,人们从不同动物体内提取出了各种不同的GFP,其中研究较为深入的是来自多管水母科(Aequorleidae)和海紫罗兰科 (Renillidae)的GFP,即AequoriaGFP和RenillaGFP。
二、GFP的理化性质、荧光性质及其进展2.1GFP的理化性质从水母体内分离到的GFP基因,长达2.6kD,由3个外显子组成,分别编码 69、98和 71个氨基酸。
GFP本身是一种酸性,球状,可溶性天然荧光蛋白。
AequoriaGFP分子量约 27×l03,一级结构为一个由23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而 RenillaGFP是分子量为54kD的同型二聚体。
两种 GFP有不同的激发光谱,AequoriaGFP在395nm具有最高光吸收峰,肩峰为473rim;RenillaGFP在498Bin具有强烈的光吸收,肩峰为470nin。
绿色荧光蛋白分子标记的研究现状 - 副本(1)
![绿色荧光蛋白分子标记的研究现状 - 副本(1)](https://img.taocdn.com/s3/m/e14edd9ddaef5ef7ba0d3cce.png)
绿色荧光蛋白分子标记的研究现状王枝平赵天垚马胡坚2012311535摘要近年来, 来源于发光性生物的荧光蛋白进一步丰富了微生物学的研究手段。
其中,来源于水母的绿色荧光蛋白(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分子标记是现有遗传标记中最简单方便的一种方法,对于目前在各个研究领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目前,GFP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环境生态学和环境检测生物等领域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分子标记应用价值序言近年来,荧光蛋白基因标记技术是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细胞示踪技术。
其中,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是应用最广泛的标记基因,在GFP基因标记后,在特定波长激发下,细胞可以强烈而持久地发出绿色荧光,同时保持良好活性,体内单个荧光细胞亦可用多种方法敏感地检测出来。
GFP是一种良好的标记物, 表达对寄主细胞无毒性作用, 可连续培养。
表达后, 能自发产生荧光蛋白, 可借助荧光体视镜和荧光显微镜进行活体实时定位观察。
目前, GFP 已被广泛应用到真菌的研究中, 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1-2】。
传统的荧光标记是通过纯化蛋白质再共价结合到荧光染料上, 但是化学计量和染料附着的部位难于控制, 因此尚需再次纯化。
正是由于绿色荧光蛋白所特有的生物化学性质, 且该基因在异源细胞内的表达产物亦能产生强烈的绿色荧光, 使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具有美好的前景。
本文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一:绿色荧光蛋白的基本结构与性质绿色荧光蛋白(GFP)是一类存在于水母、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绿色荧光蛋白(GFP)最早是由Shimomure [3]等在1962年时由多管水母中提取而来.后来Prasher 等人在 1992 测得,为 238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27kDa。
其折叠结构为一(高×直径)的β筒状结构,筒状结构两端由一些较短的α螺旋盖住,生色团位于筒状结构中央,生色团完全被包覆,处于β筒状结构内部的氢键网络中,三维结构的形成与生色团的固定以及GFP的荧光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一是保护了生色团免遭分子氧的淬灭;二是防止生色团形成过程中处于激发态的中间体的构象翻转[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性质
GFP荧光极其稳定,在激发光照射下,GFP抗光漂白(Photobleaching 绿荧光水母——通过体内绿色荧光蛋白发光)能力比荧光素(fluorescein)强,特别在450~490nm蓝光波长下更稳定。GFP需要在氧化状态下产生荧光,强还原剂能使GFP转变为非荧光形式,但一旦重新暴露在空气或氧气中,GFP荧光便立即得到恢复。而一些弱还原剂并不影响GFP荧光。中度氧化剂对GFP荧光影响也不大,如生物材料的固定、脱水剂戊二酸或甲醛等。GFP融合蛋白的荧光灵敏度远比荧光素标记的荧光抗体高,抗光漂白能力强,因此更适用于定量测定与分析。但因为GFP不是酶,荧光信号没有酶学放大效果,因此GFP灵敏度可能低于某些酶类报告蛋白。
传统的荧光分子在发光的同时,会产生具有毒性的氧自由基,导致被观察的细胞死亡,这叫做“光毒性”,因此,在绿色荧光蛋白发现以前,科学家们只能通过荧光标记来研究死亡细胞静态结构,而绿色荧光蛋白的光毒性非常弱,非常适合用于标记活细胞。
然而,绿色荧光蛋白被发现20多年后,才有人将其应用在生物样品标记上。1993年,马丁·沙尔菲成功地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使得除水母以外的其他生物(如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绿色荧光蛋白,这不仅证实了绿色荧光蛋白与活体生物的相容性,还建立了利用绿色荧光蛋白研究基因表达的基本方法,而许多现代重大疾病都与基因表达的异常有关。至此,生物医学研究的一场“绿色革命”揭开了序幕。
20世纪60年代,日本科学家下村修从美国西岸打捞了大量发光水母,带回位于华盛顿州的实验室进行研究。这些水母在受到外界的惊扰时会发出绿色的荧光,下村修希望找到这种水母的荧光素酶。然而,经过长期的重复努力,居然毫无收获。他大胆地假设,这种学名叫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能发光也许并不是常规的荧光素/荧光素酶原理。他想,可能存在有另一种能产生荧光的蛋白。此后,他进行了更多的实验,终于搞清楚了这种水母的特殊发光原理。原来,在这种水母的体内有一种叫水母素的物质,在与钙离子结合时会发出蓝光,而这道蓝光未经人所见就已被一种蛋白质吸收,改发绿色的荧光。这种捕获蓝光并发出绿光的蛋白质,就是绿色荧光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入宿主细胞后很稳定,对多数宿主的生理无影响,在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是常用的报导基因。一些经修饰过的型式可作为生物探针,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也可以克隆到脊椎动物,例如白鼠身上进行表现,并拿来映证某种假设的实验方法。
这种蛋白质最早是由下村修等人在1962年在一种学名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中发现。在大自然中,具有发光能力的生物有不少,萤火虫是陆地上最为常见的发光生物。在海洋里,某些水母、珊瑚和深海鱼类也有发光的能力。事实上,大多数发光动物能发光是靠两种物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合作产生的结果。不同发光生物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结构是不一样的。因此,这些生物的发光本领只能是它们自己的“专利”。
绿色荧光蛋的发光机理比荧光素/荧光素酶要简单得多。一种荧光素酶只能与相对应的一种荧光素合作来发光,而绿色荧光蛋白并不需要与其他物质合作,只需要用蓝光照射,就能自己发光。利用这一性质,生物学家们可以用绿色荧光蛋白来标记几乎任何生物分子或细胞,然后在蓝光照射下进行显微镜观察。原本黑暗或透明的视场马上变得星光点点——那是被标记了的活动目标。对生物活体样本的实时观察,在绿色荧光蛋白被发现和应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除用于特定蛋白的标记定位外,GFP亦大量用于各种细胞器的标记如细胞骨架、质膜、细胞核等等。Shi等人曾报道将GFP融合到大肠杆菌细胞膜表面用作标记蛋白,这一技术将有助于提高多肽库的筛选效率、疫苗的研制、构建细胞生物传感器用作环境检测以及探测信号转导过程等等。这些都为传统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
4.生物传感器 蛋白质工程技术已经开始采用将一具有信号传导功能分子识别位点的分子结合到另一分子上来设计生物感受器。绿色荧光蛋白由于其独特的光信号传导机制,以及在表达后易被周围化学环境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影响的特性,因而极适于用做活细胞体内的光学感受器。第一个基于GFP的生物感受器为Ca2+感受器,由Romoser和Miyawaki几乎同时提出。这一感受器原理是利用钙调蛋白结合钙离子后引起的空间构象变化导致两种GFP突变体间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但是由于大多数蛋白不能像钙调蛋白那样承受较大的空间构象变化,为克服这一缺点,人们开始提出利用基因融合技术将一新的分子识别位点结合到GFP上以构建新的分子感受器。Doi和Yanagawa根据这一原理将TEM1 β-内酰胺酶(Bla)融合到GFP上。当缺少目标分子时,GFP处于静止状态不会产生荧光。但是当目标分子β-内酰胺酶抑制蛋白(BLIP)与Bla结合后,即使GFP活化产生荧光,而这一变化很容易被检测到。将受体蛋白插入到GFP表面的技术已经成为构建分子感受器的有力工具,这种GFP感受器能被用来检测多种分子,如蛋白质、核酸、激素、药物、金属及其他的一些小分子化合物等,其潜在应用前景极为广阔。
3.融合抗体 近二十年来,抗体生成技术有了飞速发展,已经从细胞工程抗体(杂交瘤技术一单克隆抗体)发展到了第三代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尤其是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出现,解决了人源抗体的研制问题,促进了各种性能优良抗体以及具有多种功能的抗体融合蛋白的开发。单链抗体是研究得较多的一种小分子抗体,其优越陛在于可在宿主细胞内大量表达,易于基因工程操作,尤其易于构建抗体融合蛋白。近年来,关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单链抗体的报道很多,国内也有相关报道,如程虹等报道将抗肝癌单链双功能抗体融合GFP真核表达载体并导人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表达并获得成功。因融合抗体具有与抗原结合及发射荧光两种特性,故这一人工分子可用做免疫染色的检测试剂,直接应用于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的标记及肿瘤的检测等等。
由于GFP荧光是生物细胞的自主功能,荧光的产生不需要任何外源反应底物,因此GFP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活体报告蛋白,其作用是任何其它酶类报告蛋白无法比拟的。
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应用
1.分子标记 作为一种新型的报导基因,GFP已在生物学的许多研究领域得到应用。利用绿色荧光蛋白独特的发光机制,可将GFP作为蛋白质标签,即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与GFP基因构成融合基因,转染合适的细胞进行表达,然后借助荧光显微镜便可对标记的蛋白质进行细胞内活体观察。由于GFP相对较小,只有238个氨基酸,将其与其他蛋白融合后不影响自身的发光功能,利用GFP的这一特性已经加深了我们对细胞内一些过程的了解,如细胞分裂、染色体复制和分裂,发育和信号转导等。利用GFP来检测目标蛋白的定位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细胞内的一些基本的生理过程进行更详尽观察的新方法。
1994年,华裔美国科学家钱永健系统地研究了绿色荧光蛋白的工作原理,并对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化学改造,不但大大增强了它的发光效率,还发展出了红色、蓝色、黄色荧光蛋白,使得荧光蛋白真正成为了一个琳琅满目的工具箱,供生物学家们选用。目前生物实验室普遍使用的荧光蛋白,大部分是钱永健改造的变种。
有了这些荧光蛋白,科学家们就好像在细胞内装上了“摄像头”,得以实时监测各种病毒“为非作歹”的过程。通过沙尔菲的基因克隆思路,科学家们还培育出了荧光老鼠和荧光猪,由于沙尔菲与钱永健的突出贡献,他们与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者下村修共享了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将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和改造与显微镜的发明相提并论,成为当代生物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在肿瘤的形成过程中,增殖和凋亡是一对相互矛盾的统一体。若肿瘤细胞凋亡占优势,肿瘤组织将长期处于休眠状态或自行消亡。肿瘤细胞的凋亡受凋亡相关基因调控。用GFP转染肿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并与正常组织进行比较,则大致可判断此基因为抑制肿瘤细胞凋亡的基因;反之,为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基因。
肿瘤细胞浸润是肿瘤细胞粘连、酶降解、移动和基质内增殖等一系列过程的表现,其根本原因在于肿瘤细胞内某些基因表达异常。利用GFP 的示踪特性,研究肿瘤细胞内某些基因异常表达与肿瘤细胞浸润的关系,即可揭示肿瘤细胞浸润的某些机制。
2.药物筛选 许多新发展的光学分析方法已经开始利用活体细胞来进行药物筛选,这一技术能从数量众多的化合物中快速筛选出我们所感兴趣的药物。基于细胞的荧光分析可分为三类:即根据荧光的密度变化、能量转移或荧光探针的分布来研究目标蛋白如受体、离子通道或酶的状态的变化。荧光探针分布是利用信号传导中信号分子的迁移功能,将一荧光蛋白与信号分子相偶联,根据荧光蛋白的分布情况即可推断信号分子的迁移状况,并推断该分子在迁移中的功能。由于GFP分子量小,在活细胞内可溶且对细胞毒性较小,因而常用作荧光探针。
5.GFP在肿瘤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GFP是一个分子量较小的蛋白,易与其他一些目的基因形成融合蛋白且不影响自身的目的基因产物的空间构象和功能。GFP 与目的基因融合,将目的基因标记为绿色,即可定 将绿黄红荧光蛋白质植入鱼的DNA分子结构中
量分析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示其在肿瘤细胞内的表达位置和量的变化,为探讨该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提供便利条件。
绿色荧蛋白标记科技的研究成就与展望
2008年10月8日,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和华裔美国科学家钱永健因为发现和改造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将化学奖授予下村修、马丁·沙尔菲和钱永健三人,以表彰他们发现和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质技术。
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发现
由于技术上的的原因,一般融合抗体均置于原核表达系统如E.coli中表达。为便于表达蛋白的分离纯化,一般在单链抗体的N端或C端插入一6×His序列,便于用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目标蛋白。但这一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抗体分子内存在二硫键,而在原核表达系统内由于抗体不能正确折叠,容易形成包涵体,表达出来的目标蛋白无活性,需要在氧化还原体系中进行复性。但近来也有报道在动物细胞细胞质中成功表达出具有抗原结合活性的单链抗体。若能成功解决融合抗体的表达问题,则在免疫染色及肿瘤检测这一领域融合抗体将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