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16页PPT

合集下载

《存在与时间》导论第一章讲稿

《存在与时间》导论第一章讲稿

《存在与时间》导论第一章讲稿主讲:方将荣首先讲一讲,海德格尔为什么把书命名为存在与时间。

这个原因在该书导论的第八节有过说明,存在的意义问题是最普遍最空泛的问题,但这种普遍性,并不排斥特殊性,也就是说“存在”可以通过“此在”这种特殊存在者来突入存在概念,而“此在”这种存在者本身是历史的,简单地说,也就是时间性的。

依时间性阐释此在,进而进一步解说存在问题是全书的主题。

将其命名为《存在与时间》也就非常恰当了。

不过我给大家留的课后思考题是,空间在海德格尔哲学处于何种地位?接下来,我讲导论。

第一章: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第一节是讲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第二节是讲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

第三、四节是讲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和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性先讲第一节:存在问题重提的必要性。

海德格尔在第一节一开头,便讲述了自己对哲学史对待存在问题的不满。

第一个不满是:存在问题被人遗忘,原书中说“存在问题,却久已被遗忘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有过对存在的探讨,哲学巨匠们都有过关于存在的争论。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对存在的探讨成果曾经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有所继承,尽管这种继承是有过各种各样偏离和修正的,但这种存在讨论,在海德格尔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是零碎的、初级的,甚至在一些地方,他完全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功绩。

为区别他的存在论,他以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探讨来总结古代哲学家对存在问题的研究,认为,实际上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存在问题就已经被遗忘了。

海德格尔经常说,形而上学是存在的遗忘史。

第二个不满:海德格尔认为古希腊人对存在的最初阐释逐渐形成了教条,妨碍了对存在的探讨。

形成了哪些教条呢?一是认为追问存在的意义是多余的;二是认可了对存在问题的假象,反而把存在问题遮蔽了,各种各样的有关存在问题的成见很多,海德格尔他不可能一一详尽地说出来。

不过他作了归纳,主要是三大问题来说明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第一、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存在主义之新》PPT课件

《存在主义之新》PPT课件

a
11
萨特(法国) 萨特将存在分为两种: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
在。自在的存在是一个物体同其本身等同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同意识一起扩展,而意识的实质就在 于它永远是自身。萨特认为,我们的思想超越自 身、超越一切,因此人类的存在永远是自我超越 的:我们在存在中永远超越自我。因此,我们无 法占有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永远在我们自身 之外,也就是说,存在先于本质。
a
5
思想渊源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克尔凯郭尔 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 现象学等。
a
6
克尔凯郭尔(丹麦)
克尔凯郭尔的为人十分矛盾,在他看来,十九世纪的中 心事实是,一度存在的基督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为此他专门 写了《对基督教世界的攻击》来论述这个问题。但是他同时 又是一个基督教徒,并且他认为所有的基督教徒都应向他学 习!虽然他认为,基督教只关心个人的东西,而没有关注到 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与他的思想不符。
存在主义
a
1
理论概述 产生背景 思想渊源 产生发展 哲学主张
a
2
理论概述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出的是尼采、 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 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尤其在20 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法国哲学家萨特 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a
8
产生发展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 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a
9
海德格尔(德国)
格尔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马丁·海德
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他受尼采的影响 很深。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 尼采的呼号。”

张祥龙: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二)

张祥龙: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二)

张祥龙: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二)1、解释学的处境上一章已经讲到,海德格尔认为缘在“首先和通常地”是处于混世的和失去自身的非真态之中,而且这种非真态的“与他人同在”、“被抛于世”、“沉沦”等牵挂状态也不比真态的或真正切身的状态(Eigentlichkeit)更少本源的发生和缘构性。

那么,什么是这缘在的真态状态呢?为什么必须通过这种状态才能获得时间这个理解存在本身的视域呢?《存在与时间》第一章讲道,真正切身的或切己的状态意味着缘在“赢得自身”和“占有自身”的形态。

但关键在于,这“自身”对于海德格尔已不是任何现成者,以至可以作为一个“什么”去赢得,或通过任何非缘境的理性原则,比如灵魂的实体性、意识的同一性和身体的连续性而得到确认。

唯一可能的赢得途径只能是:从构成方式的的调整中得到某种自身定准,以区别于在世界境域中随波逐流的缘在形态。

按照海德格尔,这种构成方式的改变就意味着“将缘在作为一个整体置入先有(Vorhabe)之中”,并因此而揭示出“这个存在者的整个能在(Ganzseinkoennen)”。

(233页)这一点也恰是古希腊思想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未能做到的。

将缘在全体置入先有,就最充分地暴露出缘在的无任何现成前提的自构成本性,进入了处理终极问题所需要的那样一种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缘在就不再被“人们”所左右,而是在“畏惧”、“朝死”、“良知”、“决断”等存在方式中使这缘境收敛叠加为一个更纯粹和切己的领会势态。

海德格尔称这样一个不仅取消了所有前提的实体性,而且去掉了它们的散漫和依他性的局面为“解释学的处境”或“解释学的形势”(hermeneutische Situation)。

当一个人去解释一本经典、比如《圣经》或法典时,他必已“先有”了某种依据,比如经典文本和有关的参考文献;也有了某种“前视”(Vorsight)和“先念”(Vorgriff)。

但是,如果将这些前提和条件、包括文本作者自己的意见视为现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散漫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因此也就无法消融主观与客观、解释者与解释对象、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差距,一个非任意的和有自身定准的成功理解便达不到。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常人的平均状态

常人的平均状态使他们消极无为、平庸、 刻板。使他们失去了自由和独立性,取消 了所应承当的责任,因为一切信念和行动 将以这种平均化的倾向所造成的公共意见 和公共舆论为依据。不可能对对任何事态 做出任何自己的判断。这样的个人不可能 为自己的行动做出选择。这样的个人自然 失去了其本真的状态。海德格尔称这种为 才状态沉沦。

死中求生

一旦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死亡,此在就不能 不把原来为之而烦恼的一切当作过眼烟云 或一片虚无。只是他自己具有独特的个性 的生命即本真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此在存在状态有非本真的存在和本真的存 在,非本真的存在是指此在失去了自己的 个性,不在独立的存在,而受到其他存在 者和他人的约束,甚至被他人(社会)和 其他存在者(社会环境)所吞没;本真的 存在是指此在对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可以自 由的选择
异化


异化状态就是此在离开了自己的本真的存 在。
本真状态

本真状态就是指人处于沉沦和异化中。

对死的畏可以使人领会本真的存在 死是此在的终结。死不是现成的已经实现 了的东西,而是行将到来,一种可能。思 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任何人的死都是自 己的死,任何人都无法逃避死。死是一种 不确定的可能性,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虽然他提倡超越,对人生有指导意义。但 其代价是以不考虑社会和他人的哲学。个 人的追求和实现置于他人和社会之上。缺 乏大我的气概。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对死的的必然性的领会使此在从非本真的 状态醒悟过来,既不执迷于过去已经实现 了的可能性,又不儒弱的逃避现实,而是 在有生之年毫无牵挂的、自由的去展开自 己最本己的能在,积极的自我谋划、自我 设计以便实现体现自己的独特的存在的各 种可能性。

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和《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和《存在与时间》

思想方法的比较清楚的表达。在写作《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 ( 1 9 9 6 年) 一书的晚期, 我接触到了这批
德格尔早期在弗莱堡大学授课 的讲课稿 ( 1 9 1 9 —1 9 2 3 ) 出版 了, 这期间还有克兹尔 ( T . K i s i e 1 ) 的开创性
研究著作《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的起源》 ( 1 9 9 3 年) 的出版。这些文献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到海德格尔初
次 形成 自己方 法 时的思 想特点 , 特别 是对 当时被 他称作 “ 形 式显示 ” 或“ 形式 指 引” ( d i e f o r m a l e A n z e i g e ) 的
4 0
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和《 存在与时间 和“ 本身” 的方法的真意 。没有与其他哲学方法的 比较 , 没有对此方法的内在步骤和结构 的交待 , 没有具 体 的例证 , 读者如何 区分他所讲的“ 事情本身” 与唯理论 、 经验论 、 唯物论等传统所讲 的事情本身的区别 呢?困难不是完全不可逾越 , 但 毕竟没有提供开 门的钥匙 。这样 , “ 到1 9 2 9 年, 事情已经很清楚 , 《 存在 与时问》 中讨论的存在问题被人们误解 了。 ” 作为补救 , 海德格尔马上 出版了《 康德书》 , 以便“ 在康德那里 寻求对我所提出的存在 问题的辩 护” 。① 但水似乎越搅越浑 , 连《 康德书》 也遭到新康德主义者的抨击 。
要 的恐 怕还 是不 明 了他 的主导 思想 方法 。
在这方面 , 海德格尔本人要担负一定的责任 , 因为他在其主要著作《 存在与时间》 和其他一系列生前 发表 的著作中 , 没有清楚地交待其方法。有的地方好像交待了, 但语焉而未详 , 徒增困惑。比如在《 存在 与时间》 导言 中, 他用第 7 节来阐发“ 此研究的现象学方法” ① , 它就是 : “ 让那显示 自身者 , 以从它本身来 显示它 自身的方式 , 被从它本身那里被看到 。 ” ② 即便联系到上下文 ( 那里对“ 现象学” 这个词 的两部分做

海德格尔哲学

海德格尔哲学

时间性与“此在”的存在状态



过去,沉沦态由“心态”(现身情态或情绪)揭示, 非本真态:恐惧 本真态:焦虑 现在,抛置态由“语言”揭示, 非本真态:闲谈、好奇、含混 本真态:言谈 将来,生存态由“理解”(领会即抛出去)揭示, 非本真理解:等待、观望、忘记 本真理解:设计


万物作为器具
1、所有事物与人的生存及其环境联系在一起。 分为上手之物与在手之物两大类。 2、器具的存在首先是被作为工具的使用,而不 是被观望。 3、器具的联系是因缘联系整体。因缘联系整体 的现行解释是各种因缘得以揭示的根据。
“世界的遭遇特征”



人显示事物的存在方式为“烦忙” ,人与事物 的遭遇关系是“打交道”。 “世界的遭遇特征”也称为“意蕴” 。在“指 引联系”中才确定的意义,这些意义是通过我 们的“使用”“开启”出来的。人的实践在人 的世界中是构成意义的。 “此在”在行动中开启了自身以及世界。世界 首先是作为实践、作为活动联系而呈现出来的。 世界并不是作为一个客体而与主体相对待,而 是身体力行的劳作建构了“世界”。
此在的全部存在过程: 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寓于的——在世之在 将来式 过去式 现在式 每一式都依附于其他两式,三者相互依存, 连成“此在”的完整生存过程。
向死存在
“死亡是此在本身必须承担的存在的可能性…… 死亡于自身现实的是最合适的、无所牵挂、超越 不了的可能性。” 《存在与时间》对生存整体性的追问问到死亡,从 死讲到先行决断。时间性就随着对先行决断展开. 在先行决断中,此在朝向最本己的能在存在。 生存论把将来放在首位,没有将来的能在,此在 “现在”就没法存在。此在先行筹划自身,本真 的将来是有终的将来。

此在在世的整体结构就是“烦”。 “烦”的含义是: “作为存在于(世界内所遭遇着的存在者)的状 态里的、已经在(此世界)之中的先于自身。” 烦是烦忙和烦神的一般形式。 畏:更本源的处身情境。正是它与烦忙和烦神这 两种外在综合共同构成“此在在世”的整体性。 “ 畏”使此在超出日常生存中这样那样存在者 的包围,而直面虚无,并因而能就存在者的纯存 在反视存在者整体。

《存在与时间》讲义·时间观

《存在与时间》讲义·时间观

Logos:《存在与时间》讲义·时间观--------------------------------------------------------------------------------海德格尔的时间观是《存在与时间》中最难理解的内容,我不揣冒昧,把我的《存在与时间》讲稿稍加修改,就教于诸位方家。

由于是讲稿,因而大部分内容比较简略,需要在课堂上发挥讲解,这一点先向诸位说明。

《存在与时间》完成的部分包括两篇:第一篇“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和第二篇“此在与时间性”。

先让我们简略地回顾一下第一篇的内容,看一看通过“准备性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些什么。

1 、我们的课题是“存在的意义”。

由于我们面临的是最源始的境域,因而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只能是“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方法。

2 、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故解决存在问题亦需从在者入手。

不过不是任何在者都能够满足解决问题的条件,唯有此在是存在在此显现的可能途径。

所以,我们根据此在与存在之间的关系而称之为“此在”(Dasein)。

3 、此在的本性是zu sein (to be )和Jemeinigkeit. 它是一个非现成性的、未成定型的、永远处于开放性的、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存在者。

此在正是由于其本性而成为有可能使存在在此存在出来从而得以显现的境域。

此在的存在即生存──我们事先将“生存”规定为此在的本性。

从形式上说,“生存这一名称等于说:此在作为为存在本身而存在的有所理解的能在来存在,这一在者就是以这种方式作为存在者的,而我自己向来就是这种存在者”(278 )。

4 、此在的存在即生存。

因而我们以Dasein的生存为线索对此在进行了生存论存在论的分析。

此在生存着开展自身总已“在世界之中”──在世。

此在与世界浑然天成、水乳交融,无分彼此,这是一个主客未分的源始境域。

此在生存着就是它的世界,因而任何存在论都不能忽视此在的日常生存活动,不幸的是,以往的形而上学恰恰如此,它们甚至对此不屑一顾。

存在与时间导论

存在与时间导论

导论:概述存在意义的问题以下我们将按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思路进行讨论,这里的“导论”是《存在与时间》原书的导论,不是这门课的导论。

现在,先让我们探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海德格尔哲学最重要的概念――存在。

存在(Sein,Being )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西文中的“存在”无论是否有词源上的直接关联,都与希腊哲学之to on 有关。

说得过分一点,西方哲学乃自to on 始。

在希腊语中,to on 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普遍的存在,其一是众在者。

海德格尔用Sein表示前一种含义,用Seiende (Sein的现在分词)表示后一种含义。

关于to on的理论,就是ontologia (存在论)。

一般这个概念译作本体论,不过海德格尔则试图恢复其原初的含义,并且极力与传统的形而上学划清界限,所以同一个概念,在传统哲学那里,我们译作本体论,在海德格尔这里则译作存在论。

根据Ontology在词源上的含义,我们应该译之为“存在论”,但是正如海德格尔所揭示的,ontology从来就没有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使用。

所以,为了区别传统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在ontology上的区别或分歧,同一个概念ontology我们采取两种不同的译法。

导论的标题是“存在的意义”。

初看起来,按照逻辑的方式,追问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追问存在“是什么”,即存在的本质、概念和定义。

然而海德格尔所说之“存在的意义”有所不同。

他的意思并不是说他要象追问在者那样追问存在“是什么”,而是另有所指: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之为存在就在于存在出来的显现,换言之,海德格尔不是从现成所与的、“固态的”名词方面理解存在,而是从动词的角度、动态的方面理解存在。

因而,海德格尔是从zu sein 的角度追问Sein(从to be 的角度追问Being ),追问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追问存在是如何存在的,如何显现出来而成其为存在的。

关于存在的译名,有必要多说两句,近年来在这个问题上讨论非常热烈。

《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方刚)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存在与时间》是其代表著作,它不仅对20世纪的哲学,而且对本世纪的神学、心理学、文学批评、政治学、法学、人类学以及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海德格尔其人其事这样一位哲学大师,其生平却是十分简单的。

有一件轶闻,说是海德格尔在一次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讲座中,并没有对哲学家作通常的生平介绍,一开始就说,“亚里士多德出生,工作,去世”。

用这句话来叙述海德格尔一生也差不多,应该说,他是生活在他的哲学之中。

海德格尔1889年9月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邦的农村小镇默斯基尔希,其父是一位桶匠,并在小镇的天主教堂任司事。

海德格尔早年主攻神学,准备将来以牧师为业。

1911年,他放弃神学而专门学习哲学。

在弗莱堡大学学习期间,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是他的主要兴趣所在,他同时还广泛阅读了谢林、黑格尔、克尔凯郭尔、尼采、狄尔泰、里尔克、陀斯妥也夫斯基等人的著作。

1916年4月,胡塞尔到弗莱堡大学继承利科的讲座,海德格尔才得以亲聆胡塞尔的教导。

1923年,海德格尔到马堡大学任教。

这期间,他开始了《存在与时间》的写作。

他在托特瑙堡自筑的小屋中完成了第一部分的前两篇。

1927年,此书正式发表,很快便为他带来广泛声誉。

1928年11月,海德格尔回到弗莱堡大学继承了胡塞尔的哲学 讲座。

30年代的德国,纳粹主义登上政治舞台。

作为学者的海德格尔,或许因为对民主政治的失望而把德国的重新崛起寄托在希特勒身上。

1933年4月,海德格尔被选为弗莱堡大学校长,并在5月27日发表了就职演说《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声称只有元首本人才是今天的与未来的德国现实及其法规。

后来,他说这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战后,海德格尔受到审查并被禁止授课直至1951年。

不过,这以后他的哲学却对思想界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海德格尔一生除了1923~1928年在马堡工作外,基本上都是在德国西南部的弗莱堡和托特瑙堡度过的。

《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内容和叙事

《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内容和叙事

《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内容和叙事《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927年。

该书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和时间的意义,被视为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基石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想方法,以及对于存在、时间、人性和真理的独特见解。

《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存在与时间》的方法被称为"存在分析",这是一种反思传统哲学的方式,通过解构传统哲学范畴和观念,揭示它们的隐含意义和背后的假设。

海德格尔的方法不是从一开始就提出一系列先验的概念和原则,而是通过对人的存在的直接观察和体验展开分析,从而建立一个更为综合和开放的理解存在的世界。

《存在与时间》的内容:《存在与时间》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存在的问题、时间的问题和存在与时间的统一。

1. 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从人类存在的现实出发,将人的存在划分为存在性(Dasein)和事物性(das Man)。

存在性指的是人的独特存在方式,包括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理解。

而事物性则指人的一般性和无个体特征的存在,是一种社会化的存在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忽略了存在性这一独特的存在方式,致使对人的本质和意义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2. 时间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核心特征。

时间不仅意味着时钟的流逝和历史上的事件,更是指存在的运动和变化。

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时间概念——时间性(temporality),时间性是人类存在的关键特征,它包括过去(past)、现在(present)和将来(future)三个方面。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通过对时间性的理解,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

3. 存在与时间的统一:在《存在与时间》的第三部分,海德格尔试图将存在和时间统一起来。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向前的运动,一种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

存在是向未来的开放,是对将来的拓展。

时间性贯穿了存在的始终,是存在的核心特征。

《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存在与时间》是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经典著作,后人评价这本书为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并称这本书奠定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方向。

《存在与时间》在众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

海德格尔首次对“存在”产生兴趣是在他17岁那年,出生与天主教家庭的海德格尔从神父那里读到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当时,为晋升教授职称的海德格尔将未完手稿《存在与时间》送到教育部审查时,部长的评语是“不合格”。

《存在与时间》这本数中代表了海德格尔整个的哲学思想,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思考过关于“存在”的问题,在我的印象中,存在就是单纯的存在,例如水存在与这个地球,地球存在与这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存在于这个地球等实际的存在。

而在《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中,海德格尔在意的思考的却是存在的意义问题。

在这本书里蕴含了太过于丰富的内容,讨论的问题也太过于庞杂深刻,又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我看不懂的,也是我理解不了的。

这篇关于《存在与时间》的读后感只是我浅读之后的浅显的理解。

海德格尔曾说:“死是存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像这种可能性存在,就为此在开展除它的最本己的能在。

”生死向来是哲学家们在讨论哲学问题时容易涉及到的内容,人都是活着的存在,人的存在即人活着,而人肯定都是求生存的,除了那些自杀的人,谁又会去求死呢?所以人自然是为了生存而生存,这样的问题似乎并没有什么讨论的必要,但是换一个角度想,存在就是存在,存在即存在本身,与其他一切并无多大关系,我们为了活着而存在,我们活着,为了快乐、为了理想、为了身边的人、为了物质与金钱,但我们只有存在于这个世界才能有快乐,有理想,有亲人陪伴,有物质与金钱。

表面上看,我们的目标是金钱、快乐或者情义,其实,我们的目标只是单纯的存在,存在然后再有其他衍生的目标,因为我们的存在,我们追求更多的更高层次的事物。

解释学循环 海德格尔

解释学循环 海德格尔

解释学循环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对文本的理解依赖于对整体的理解,而对整体的理解又依赖于对文本中细节的理解,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在解释过程中不断循环。

他认为理解的循环运动沿着文本来回移动,在文本被完满理解时才消失。

海德格尔还认为理解总是以解释者的“先有”、“先见”、“先把握”为前提的,理解活动就是此在的前结构向未来进行筹划的存在方式。

想理解当前的文本,必须有此前的前理解,而对前理解的理解又依赖于一个更为先前的前理解,这样无穷递推直到理解的原点。

只要理解过程一启动,就会彼此循环不已。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精)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精)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精)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是本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该书1927年问世以来,一版再版,译成多种文字,现已有英、法、意、西、日、朝、汉等翻译本,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此著作影响之大。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乔治·斯坦纳在《海德格尔》一书中写道:“撇开历史的和个人的状况不谈,我们仍旧可以公正地说,在西方思想史上,《存在与时间》是一部绝无仅有的著作”。

(注:乔治·斯坦纳:《海德格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 年版,第119页。

)《存在与时间》在哲学上独树一帜,思想深邃,是我们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和基本特征不可多得的、不可不读的著作。

但是该书语言晦涩、生僻,不易读懂,难于把握其中心问题,读者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理不出一个头绪,无法领会和理解它的思想真谛。

笔者认为本书中提出的“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的论断,是贯穿于全书的一个基本观点,以此为主线同书中论述的各个问题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也许能够给读者揭开此书被遮蔽的意义,领略其要旨提供一种方法与线索。

一、从本体论研究“存在”(Sein)是要追问存在何以“能在”,解决存在的可能性问题。

《存在与时间》一书开宗明义写道:“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具体地探讨‘存在’意义的问题,而其初步目标则是把时间阐释为使对‘存在’任何一种一般性领悟得以可能的领域”。

(注:《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页。

以下引文凡出自本书的,只注明页码。

)海氏认为他之所以要重新提出“存在”问题,是由于以往哲学家把存在“遗忘了”,原因是这些哲学家把存在(Sein)与存在者(Seiende)混淆起来,并以存在者代替存在。

那么,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何在?这就涉及到海德格尔如何理解“存在”的一个最基本观点。

海氏理解的存在,不同于传统哲学意义上的存在。

他说:“存在与存在的结构超出一切存在者之外,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可能的具有存在者方式的规定性之外。

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

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最重要的经典此《存在与时间》继承了古希腊的思辩传统,海德格尔对于日常语言中的“是”或“存在着”的意指提出诘问,并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的问题,力图唤醒对这个问题本身的意义的重新领悟,具体而微的把“存在”问题梳理清楚,而初步目标就是对“时间”进项阐释,表明任何一种存在之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野。

《存在与时间》的结构性的大线索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是对存在问题的重新理解和历史梳理,第二条是对人的生存经验的现象学分析。

实际上,这两条线索是紧扣海德格尔写作此书的理论动机的:海德格尔希望,通过对人(―此在‖)这种特殊的存在者的存在进行现象学的、也就是存在论的分析,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追问西方哲学最古老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地基,并给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答案。

虽然关于存在问题(―一般存在的意义问题‖),海德格尔最终没有建立起他的―一般存在论‖,然而,本来是打算用作准备的―人的存在论‖却是自给自足的。

也就是说,从以上两个结构性线索着眼,《存在与时间》作为一部不完整的存在论,却是一部完整的人的存在论。

在提出人的―本质‖之后,海德格尔详尽地呈现、解释了人的各种存在现象,分析了人的诸―存在论环节‖,最终得出了能够把这些存在论环节统一起来的、―源始地给出了此在的存在整体‖的―操心‖现象。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各种存在现象和诸存在论环节都根源于操心现象,必须在操心的基础上理解每一个环节,才能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理解。

因此,想要理解本真和非本真的区分,我们就要首先理解什么叫操心。

根据海德格尔,操心是指人的这样一种规定性,即人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总是―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在世界中的–作为寓于世内来照面的存在者‖ 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毫无疑问,我们队受威胁的人拥有更大的同情心,同时我们还承认(有意识 或者潜意识地),小斑马的道德地位和婴儿的道德地位存在着深刻的差别。 在道德世界中,权利是很重要的,且必须予以认真对待,但是斑马、狮子和 兔子都不生活在道德世界中,对它们而言,不存在道德上的对错之分。 动物:道德顾客。
道德顾客(动物)缺乏构建(更不能说是遵守)道德原则的能力,在众多可能的 行为中,它无法决定哪一个行为是正确的、或哪一个行为是应该去做的。一句话, 道德顾客不能做正确的事,也不能做错误的事......甚至当一个道德顾客的行为给 其他的存在物带来巨大伤害的时候,道德顾客也没有做错事,仅仅只有道德代理 人才会做错事。
人有生命、自由、人身安全和思想、意识与信仰的自由,那么动物 有没有这些权利?它们拥有的是不是同一意义上的权利,汤姆雷根 认为,动物也许没有人所拥有的全部权利,但是动物拥有的这些权 利和人拥有的是同一意义上的权利,如果动物拥有这些权利的话, 它们肯定拥有不被杀死以促进一些人舒适的权利,拥有被作为有权 利的存在物而受到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使动物不能像一个无生命 的工具一样被用于促进人类的利益,无论我们认为人的利益有多么 的重要。
动物权利论争
--卡尔· 科亨
• 动物使用的道德问题 • 动物实验的事实背 • 权利与利益
• 如果动物拥有权利
• 为什么动物不拥有权利 • 为什么人们会误认为动物拥有权利 • 物种的道德不平等性 • 反对使用动物的不真实的科学论据
• 动物实验有什么好处
• 已证实的使用动物研究的成就
汤姆· 雷根:动物天生拥有权利,老鼠和鸡都拥有道德
康德:人具有自由意志。 我们也认识到,人类具有构建道德原则以指导我们的行为的独特能力。 人是自我立法的,在道德上自主的存在物。在动物的世界里不存在对 错的概念,但对错在人类道德生活中却占据着重要的内容,人是处于 道德共同体中的。动物不拥有这种能力,它们不能表现出道德的自主 性,不可能成为一个真实的道德共同体的成员。 两种反对意见: 1. 丧失这种能力的人(大脑受伤的人、昏迷者、婴儿、老年痴呆) 无法拥有这种权利: a) 道德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因某些残疾而不能发挥完 全的道德功能的人,不能因这一理由就被排斥在人类共同体之外, 主要的区别是物种种类的区别。人类的生活将是、或已经是或从 本质上是充满道德的,认为人的权利会因为他的健康而升高,或 会因为他的虚弱而消退,这是愚蠢的。 b) 在医学中也有所体现,医学试验中,除了动物,许多人也被当作 实验对象,但是人有能力做出道德选择,拥有道德决定权,只有 在人们给出了正式的、自由的知情同意后才可以被当作实验的对 象。但是动物不可能给出在我们看来对人类受试者的这种知情同 意。其理由不仅在于,我们不能与他们交流、不能与它们解释或 不能向他们询问,还在于,涉及给出知情同意的这类道德选择, 对一条狗一条猫是不可能的。

存在与时间读本PPT模板

存在与时间读本PPT模板

4
四时间性与日常性
5
五时间性与历史性
6
六时间性、流俗时间概念、「时 间之内」
感谢聆听
《存在与时间》读本
演讲人
2 0 2 x - 11 - 11
目录
01. 导论存在意义问题概述 02. 一此在、时间、存在
01 导论存在意义问题概 述
导论存在意义问题 概述
一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 先地位 二章本书的方法及安排
02 一此在、时间、存在
一此在、时间、存 在
第一篇准备性的此在分析 第二篇此在与时间性
一此在、时 间、存在
第一篇准备性的此在分 析
1
一概说准备性的此在分析
2
二此在的基本建构——在世界之 中存在
3
三世界之为世界
4
四共在与自己存在,以及常人
5
五「在之中」之为「在之中」
6
六操心——此在的存在
一此在、时 间、存在
第二篇此在与时间性
1
一此在之可能的整体存在,向死 存在
2பைடு நூலகம்
二良知与决心
3
三时间性之为操心的存在论意义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共40张PPT)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共40张PPT)
第2页,共40页。
一、基本本体论的建立
但在死以前,存在着此在可以实现的它的在的各种可能性。 非本真的在:此在沦为与其他在者类似的在者,不再独立自主地在,而受到其他在者和他人的约束。 它们既不是科学性和逻辑性的,也不是主体性的,而是此在对于在者之在的直接呈现。 畏之所畏就是使此在在世成为可能的世界本身,即被抛的在世。 它不是现成已有的东西,没有实体性的意义,而是一种可能性。
第36页,共40页。
• 真理不是此在的真理,而是在的真理。 • 不是此在决定在,而是在决定此在。 • 哲学的出发点不是人,而是在。 •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第37页,共40页。
3、思维和语言
• 海德格尔的思维和语言与传统哲学有原则 区别。它们既不是科学性和逻辑性的,也 不是主体性的,而是此在对于在者之在的 直接呈现。
第28页,共40页。
• 海德格尔所谓的死,不是生理、心理或经 验意义的死,而是死的本体论意义,即分 析死对领会生的作用,分析人对待死的态 度。
第29页,共40页。
• 如果说在其他事务上人们可以互相代替的 话,死是绝对不能代替的。
• 面对着只是属于个人自己的死,人不能不 超脱本身之外的一切而关注于自己的生, 从而真正领会到他的生的意义。
• 分析哲学
第39页,共40页。
西方哲学的总体特征
• 热衷于探索自然界 • 热衷于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 • 注重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 • 具有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 具有追求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传统
第40页,共40页。
• 语言被当作“在的家”或者说在通过语言显示 出来,而此在则退居到了“在的看护者”的地 位。
第35页,共40页。
2、在的真理
• 正象基本本体论并不是研究在者,而是研 究在者怎样在一样,所谓在的真理也主要 不是研究真理是什么,不是研究知识怎样 与事实相符合,而是研究真理如何成为真 理,即真理之成为真理的方式和过程。

存在与时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

存在与时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

存在与时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哲学内涵人学语法前期海德格尔寻得语言本体来诠释此在意识世界的生存论建构,语言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后期海德格尔更是沉迷于诗性语言,探求言说本己之美。

海德格尔的目的是要排除传统哲学中一切类似于“世界”、“内在”和“外在”等等这些“在存在论上没有充分的理由却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件东西”的概念作为前提;这些概念只是此在“在之中”的“基本建构”。

换言之,以此在为核心诠释存在才不会使存在本身“退回到哪个存在者上去”。

“在存在论上,'在世界之中’复又包含在此在之存在的结构整体之中。

操心则被标画为这一结构整体的特征。

这样一来,为了能对实在进行分析而首须澄清的基础和视野就被标识出来了。

而且,只有在这一联系中才能从存在论上理解'自在’的性质”。

“操心”是海德格尔此在诠释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欲望和意志都显示为操心的变式,只有具有操心这种存在方式的存在者才能撞上阻碍者这种世内存在者”。

就此,海德格尔意在指出,类似于尼采“强力意志”等概念只是操心的变式,操心是立足于此在生存论的更加原始的概念;并且由此,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也被“倒转过来”。

“'我思’等于说:我维系。

一切维系都是'我维系’。

在一切联系与关系中总有'我’作为根据”。

“'我’的存在被领会为res cogitans(思执)的实在性。

”这样,以此在为核心的意识世界就与外在世界建立了联系;自在实则是此在让其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在。

因此,“必须让此在自己解释自己。

在这种开展活动中,现象学阐释只是随同行进,以便从生存论上把展开的东西的现象内容上升为概念”。

由此可见,现象学诠释的目的是语言;这种诠释本身就是从人出发解释存在的语法。

作为语言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以概念诠释为基本内容的语法是语言哲学语法概念的必要组成部分。

[4]人学概念在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时间性”、“空间性”、“他人”、“因缘”和“意蕴”等等以此在为枢轴的人学概念被细腻诠释。

《存在与时间》讲义.doc

《存在与时间》讲义.doc

logos:《存在与时间》讲义·引言字号: 小中大| 打印发布: 2004-7-08 21:24 作者: chun 来源: 本站原创查看: 1279次论坛在讨论论坛的学术性问题,如wind兄所说,哲学在线(不仅仅是论坛)应该具有许多功能,现在只论坛是“活”的,因为论坛比较容易“活”,所以许多功能暂时就借助论坛来体现了。

说到学术性,当然要讨论学术问题。

xiaoxiao一句话,使我下决心把我的《存在与时间》的讲义贴了出来。

说实在话,我是有顾虑的,并不是什么版权之类的问题,而是许多东西并不成熟,对海德格尔的理解,在我也是总在变化的,不敢说越来越深,终归总是有新的心得体会。

我怕贴出来让诸位见笑了,因为对海德格尔的理解,我没有信心。

我最熟悉的两位哲学家,一是康德,一是海德格尔(黑格尔也可以算一个)。

对康德就比较有信心,对海德格尔则总是感觉理解得还不到位。

但是我想,如果讨论海德格尔,哲学系的同学们都插不上嘴,这是不应该的。

其责任,当然在教师。

不说研究生,本科四年下来,如果对海德格尔等哲学家还陌生得很,我感觉实在对不起学生。

所以不揣冒昧,把我的讲义贴出来,请有兴趣的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此前曾经把《存在与时间》中有关时间的讲义贴在西方哲学坛子上,那部分太难不说,也是我最没有把握的。

再者说,没有前面的准备,时间部分也无法理解。

希望读了那部分的朋友不要被晦涩的语言吓着,那是我的错。

《存在与时间》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难。

讲义是多年形成的,因为时间关系,除了贴子需要,基本未作改动,其中错误在所难免,这不是客气话,真的难免。

讲义固然是多年形成的,但“定稿”则是最近一次课。

这一次我觉得是讲《存在与时间》最感觉费劲的一次。

过去曾经感觉很顺当的地方,磕磕绊绊,有时顺不过去。

想来想去,原因是这次我想尽量把海德格尔logos化(我化:)来说,也就是用我的话说海德格尔。

大家知道,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一样,擅长语言炼金术,不用他们的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所能做的,其实就是想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能让人听得懂,我也说得懂)讲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人的平均状态
常人的平均状态使他们消极无为、平庸、 刻板。使他们失去了自由和独立性,取消 了所应承当的责任,因为一切信念和行动 将以这种平均化的倾向所造成的公共意见 和公共舆论为依据。不可能对对任何事态 做出任何自己的判断。这样的个人不可能 为自己的行动做出选择。这样的个人自然 失去了其本真的状态。海德格尔称这种为 才状态沉沦。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对死的的必然性的领会使此在从非本真的 状态醒悟过来,既不执迷于过去已经实现 了的可能性,又不儒弱的逃避现实,而是 在有生之年毫无牵挂的、自由的去展开自 己最本己的能在,积极的自我谋划、自我 设计以便实现体现自己的独特的存在的各 种可能性。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虽然是以非理性成分居多,剖析 个体的体验,但是提出超越现在的烦面向 现在和未来谋划又带有理性的成分,有积 极意义。要求此在不要沉迷于现在的烦中, 克服烦的的体验。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Dasein是指现象学意义的上人的存在。是 对人的存在、显现的直接领悟。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人活在世界上即在世,此在在生存的 的时间中展开活动,
此在的优先地位
1、存在者状态下的优先地位: 此在只是一种可能 2、本体论的优先地位 对存在的追问包括追问本身成为一种存在。 3、此在不仅包括了对其本身的存在的领会,
异化
异化状态就是此在离开了自己的本真处于沉沦和异化中。

对死的畏可以使人领会本真的存在 死是此在的终结。死不是现成的已经实现
了的东西,而是行将到来,一种可能。思 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任何人的死都是自 己的死,任何人都无法逃避死。死是一种 不确定的可能性,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
死中求生
一旦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死亡,此在就不能 不把原来为之而烦恼的一切当作过眼烟云 或一片虚无。只是他自己具有独特的个性 的生命即本真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此在存在状态有非本真的存在和本真的存 在,非本真的存在是指此在失去了自己的 个性,不在独立的存在,而受到其他存在 者和他人的约束,甚至被他人(社会)和 其他存在者(社会环境)所吞没;本真的 存在是指此在对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可以自 由的选择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虽然他提倡超越,对人生有指导意义。但 其代价是以不考虑社会和他人的哲学。个 人的追求和实现置于他人和社会之上。缺 乏大我的气概。
谢谢
也包括了对其他存在者本身的存在的领会。
此在的超越
此在总是它所能成为的东西,总是按照它 的可能性的选择来存在。
自由就是对未来可能性的选择。
常人
常人是指在非本真状态下,此在与他人共 在,以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被置于他人 的相同的地位,甚至被后者所吞没,这的 人不是作为有独特个性的确定的人,不是 抽象人或人的本身,也不是某些人或一切 人或一切人的总和,而是某种中性的、平 均化的、无人称的、不确定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