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展构造与变质核杂岩
变质核杂岩
两种观点:
1、岩浆作用是伸展作用的结果;
2、伸展构造是岩浆作用诱发形成的。
地球物理研究 高分辨的地球物理资料有助于研究岩体 与伸展构造的深部关系;
拆离断层变形机制的精细研究 运用岩石有限应变测量 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精细的定量化的构造变形机制分 析,确定拆离断层的变形过程,进而其与岩浆作用的 关系。
5、变质核杂岩与成矿作用
一、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1.矿源: 核部通常为太古宙结晶岩系(如小秦岭的太 华群的Au);幔源的基性岩墙或岩席(如中条山 的Cu,Au)
伸展构造--力学模式
大陆伸展构造发育的三 种模式(Lister ,1986) :纯剪切模式、简单剪 切模式、分层剪切或滑 动模式。
沉
第2章 水平伸展构
积 盆
造
地
3-变质核杂岩
构
造
分
析
1、基本理论
《 Cordilleran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Crittenden,1980)
3、我国的一些变质核杂岩
北京云蒙山、房山、内蒙亚干、呼和浩特、山西中 条山、湖南幕阜山、河北阜平、赞皇、辽宁医巫闾 山、江西武功山、四川扬子西缘江浪和丹巴等。
形成时代有:元古代,中生代,第三纪。
扬 子 克 拉 通 西 缘 变 质 核 杂 岩 带
云 蒙 山 变 质 核 杂 岩
4、岩浆作用与伸展作用的关系
形 成 过 程
2. Cordilleran变质核杂岩基本特征:
变质核杂岩名词解释
变质核杂岩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变质核杂岩不?这可不是一般的玩意儿啊!变质核杂岩就像是大地妈妈怀里的一个独特宝贝。
想象一下,大地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而变质核杂岩就是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它通常有一个大大的核部,那可是由古老的变质岩组成的呢,就像一颗珍贵的宝石镶嵌在那里。
比如说,那古老的变质岩就像是家族里最受尊敬的长辈,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气质。
核部的周围呢,常常有一些拆离断层,这些断层可重要啦,就像是守护着宝石的卫士一样!它们把核部和上盘分开,让变质核杂岩呈现出一种特别的结构。
然后呢,在上盘还经常会有一些相对年轻的地层,哇,这就像是舞台上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在围绕着明星舞动一样。
你看,变质核杂岩不就是这么神奇又有趣的东西吗?它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出现的,那是大地经过漫长岁月的雕琢才形成的杰作呀!我们研究变质核杂岩,不就像是在探索大地妈妈的秘密宝藏吗?这多让人兴奋啊!
我觉得变质核杂岩真的是地质学里超级有趣的一部分,它让我们看到了大地的神奇和复杂,难道不是吗?它就像一本永远翻不完的神秘书籍,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所以呀,我们可不
能小瞧了变质核杂岩,要好好去了解它、研究它,说不定会有更多惊人的发现呢!。
华北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作用
华北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作用
华北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作用
本文在对华北东部晚中生代变质核杂岩、原型裂陷盆地群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壳和上地幔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分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裂陷盆地群的主要控制因素和岩石圈巨大减薄作用的形成机理,阐明了华北东部晚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受太平洋板块俯冲效应、扬子板块碰撞挤压和软流圈大规模上涌联合作用的控制,而地表、中一上地壳分界和Moho界面是深部地质过程和浅部地质构造之间耦合的关键界面.
作者:段秋梁谭未一杨长春张延玲闫臻 DUAN Qiu-liang TAN Wei-yi YANG Chang-chun ZHANG Yan-ling YAN Zhen 作者单位:段秋梁,杨长春,张延玲,闫臻,DUAN Qiu-liang,YANG Chang-chun,ZHANG Yan-ling,YAN Zhen(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谭未一,TAN Wei-yi(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刊名:地球物理学进展ISTIC PKU英文刊名:PROGRESS IN GEOPHYSICS 年,卷(期):2007 22(2) 分类号:P631 关键词:华北东部晚中生代变质核杂岩原型盆地群岩石圈减薄。
庐山变质核杂岩伸展拆离和岩浆作用的年代学约束
的典 型构造 形式 , 形 成 过 程 中伸 展 拆 离 与 岩 浆作 其
用的 主从 关 系一 直 为地 质 学 家 所 关 注 ( 法 生 等 , 楼 2 0 ) 主要形 成 了两种 不 同的观点 :一 种认 为 强烈 05 , 的伸展拆 离作 用造 成地 壳减 薄 ,均衡 作 用下 深 部岩 浆 上涌 ,引发 了变质 核 杂 岩核 部 的岩 浆活 动 ( i e Ls r t
a dB l i , 9 3 ,即 岩 浆 活 动 是 伸 展 作 用 的 结 n a w n 19 ) d
果 , 者在 变质 核杂 岩 的形成 和抬 升过 程 中没 有起 前 到主导作 用 ( a i,18 ) D vs 9 8 ;另一 种则 认 为核部 中酸
( 中兰 等 , 0 7 。主 流 观点则 认 为 庐 山变 质核 杂 李 20 ) 岩形成 于伸展 体制 ( 淼 生 ,19 ;罗庆坤 等 ,19 ; 杨 98 95
岩石 圈减 薄问题 是 近年来 地球 动力 学研究 中的
使 中下地 壳 的物质 剥露 出地 表 , 而形成 了变质 核 从
杂 岩 。即伸 展构造 是 岩 浆作 用 引发 的 ( 张进 江和 郑
热点 之一 ( 吴福 元等 , 0 8 Z a e a. 2 0 ) 2 0 ; h i t 1 , 0 7 。大
造 了 条 件 , 浆 侵 位 造 成 山体 的 隆 升 , 引 发 了盖 层 的 重 力 滑 脱 。 岩 又
关 键 词 : 山变 质 核 杂 岩 ;伸 展 拆 离 ;岩浆 作 用 ; A/ A 年 代 学 ; —I年 代 学 庐 。 r” r u P1
中 图 分 类 号 : 5 2;5 7 P 4 P 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1 5 2 1 0 —3 —1 1 0 —5 2( 0 0) 30 911
变质核杂岩
– 核部杂岩顶部为一个以糜棱岩类岩石为特征的缓倾剪 切带。
– 糜棱岩顶部被大型低角度正断层所切削,使糜棱岩成 绿泥石化、赤铁矿化碎裂岩类。这一基底剥离断层分 开了脆性变形的上壳岩和曾受韧性剪切的内壳岩。
整理课件
7
• 上盘以不变质的显生宙岩层为主,发育多世代的不 同类型的正断层,反映水平伸展下的脆性变形。
整理课件
15
• 两种观点:
– 1、岩浆作用是伸展作用的结果;
– 2、伸展构造是岩浆作用诱发形成的。
– 总体认识:区域的水平拉伸应力场为伸展构造和 岩浆作用提供了条件,但未必是先决条件,也不 一定是伸展构造发育的直接原因,而岩浆作用则 更可能是伸展构造的必要因素,并且可能是产生 拉伸应力场的原因之一。
整理课件
29
2.中条山胡篦型铜矿的构造控制
2.1.是沉积层控还是构造控制? 1)构造置换的识别:层理还是片理?
微细的水平层理还是片理?细脉浸染状马尾 丝状矿石的成因(沉积层理还是糜棱面 理)? 2)剥离断层的识别
整理课件
30
大理岩中片理对层理的置换,中条山
整理课件
31
整理课件
32
整理课件
33
• 形成时代有:元古代,中生代,第三纪。
整理课件
10
扬
子
克
杂 岩 带
拉 通 西 缘
变
质
核
整理课件
11
整理课件
云 蒙 山 变 质 核 杂 岩
12
整理课件
13
整理课件
14
4、岩浆作用与伸展作用的关系
• 在造山带伸展构造成因机制方面,岩浆作用与伸展 构造的关系一直为众多地质学家所关注,其中何者 为主动因素和伸展作用过程中岩浆的生成规模存在 较大争议,因此,岩浆侵入作用与变质核杂岩以及 伸展构造的关系成为一个比较前沿的研究课题。
江西庐山地区伸展构造与星子变质核杂岩
江西庐山地区伸展构造与星子变质核杂岩
尹国胜;谢国刚
【期刊名称】《江西地质》
【年(卷),期】1995(009)001
【摘要】江西庐山地区的伸展构造,是中新生代时期构造变形具有典型特色的系统性构造形迹之一,具有垂向分层,方向分带、空间组合结构有序之特点。
其中的星子多期复合变质核杂岩构造、浮船山拆离构造窗、猪岭山滑来峰与盖层内正断层组合及古鄱阳湖盆地等,分别是不同空间部位伸展构造的表现型式。
本文着重阐述了上述代表性构造型式的特征,分析了区内伸展构造变形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点及形成时代和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探讨性寺提出了“走-拉
【总页数】13页(P3-15)
【作者】尹国胜;谢国刚
【作者单位】江西地矿局调研大队;江西地矿局调研大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88.36
【相关文献】
1.江西庐山地区星子群变质时代及变质机制探讨 [J], 王继林;何斌;关俊朋
2.江西庐山——星子地区早前寒武纪片麻岩基底的初步研究 [J], 吴根耀;符鹤琴
3.江西庐山地区星子岩群的建立及其地质意义 [J], 谢国刚;邓必荣
4.江西庐山地区早元古代星子群变质作用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J], 金文山;赵风清
5.江西庐山地区伸展构造与星子变质核杂岩 [J], 尹国胜;谢国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变质核杂岩与岩浆作用成因关系综述
第17卷 第1期1998年 3月地质科技情报Geolog 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Information Vol.17 No.1M ar. 1998变质核杂岩与岩浆作用成因关系综述¹张进江 郑亚东(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1)摘 要 对岩浆与伸展作用的关系、伸展作用中岩浆的成因和需加强的工作进行了讨论,并重点论述了变质核杂岩形成机制与侵入作用的关系。
在造山带重力势能差和深部作用等各种因素导致的拉伸应力场作用下,岩石圈地幔和地壳通过减压或深部热活动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岩浆,岩浆的上涌强化了地壳伸展,对地壳的弱化作用触发伸展构造的发生。
岩浆作用是变质核杂岩形成的主导因素之一,其主要包括对地壳的加热、弱化导致拆离断层的形成及由其浮力和密度产生不均一隆升而形成穹隆。
关键词 伸展作用 岩浆作用 变质核杂岩 成因机制分类号 P588.3自70年代后期以来,大陆岩石圈特别是造山带伸展构造形成了一个研究热点。
岩浆作用和伸展构造的关系一直为众多地质学家所关注,对其中两者何为主动因素以及伸展作用过程中岩浆的生成模式尚存在较大争议,特别是作为伸展构造的特征产物,变质核杂岩一般都与大型岩浆侵入体相伴生,使岩浆侵入作用与变质核杂岩形成机制的关系成为一个较为前沿的研究课题。
近年来国际地质学界开展的研究,对伸展作用过程中岩浆作用的认识日趋深入,并逐步认识到地幔活动在岩浆作用中的重要性。
但由于世界各地地质情况不同,所得结论也存在差异。
对于伸展构造与岩浆作用的成因关系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岩浆作用是伸展作用的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伸展构造是岩浆作用诱发形成的。
目前总趋势认为:区域水平拉伸应力场为伸展构造和岩浆作用提供了条件,但未必是先决条件,也不一定是伸展构造发育的直接原因,而岩浆作用则是形成伸展构造的必要因素,并且可能是产生拉伸应力场的原因之一。
关于变质核杂岩与岩浆侵入体的关系,以前倾向于以伸展构造为主导,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岩浆侵位在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麻栗坡老君山变质核杂岩特征及形成过程
麻栗坡老君山变质核杂岩特征及形成过程摘要:麻栗坡老君山变质核杂岩具有G.A.Davis 郑亚东定义的变质核杂岩特征,具有双层断层,核部由下元古界猛洞岩群、南捞片麻岩、上元古界新寨岩组和加里东期片麻花岗岩、燕山期的花岗岩体组成,盖层为寒武系、泥盆系和石炭系。
老君山变质核杂岩是越北古陆北部的一部分,它的形成与越北古陆、特提斯及华南加里东运动密切相关,其伸展运动和岩浆岩的形成是古特提斯洋打开及古特提斯俯冲越北古陆的结果,其核部变质是特提斯运动及加里东运动的结果。
越北古陆在区域地质研究中一直是个难解的课题,通过对老君山变质核杂岩形成过程的阐述也较系统地说明了越北古陆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形成过程,特征,变质核杂岩1老君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1.1上拆离滑脱带上拆离滑脱带由烟山-坡角-跌大坡脆韧性剥离断层(F)组成。
该剥离断9层西起西南部的烟山,向北至花石头后被晚期断层错断,经塘房后核杂岩西北部,向东经坡角、天生桥、三保、跌大破、白岩脚后交汇于北西向的文山-麻栗坡断裂带上,总体上呈不规则圆弧状产出。
上拆离滑脱带宽为900-1600km,其倾向背向核部,西段产状向西倾,倾角25-30º,其特征如下:从上拆离滑脱带的结构看,以大理岩和片岩的接触带作为主断面,可将烟山-坡角-跌大坡脆韧性剥离断层分为上盘和下盘。
主断面上盘出露寒武系田蓬组,以千枚岩为主体,脆韧性剪切带宽400-800m。
靠近主断面千枚岩中褶劈理密集,以后劈理密集现象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除千枚岩中发育褶劈理密集带外,在大理岩中,还可见强劈理化现象。
主断面下盘出露上元古界新寨岩组,由各类片岩夹少量碳酸盐岩透镜体组成,其脆韧性剪切带宽500-1000m。
可见片岩中微劈石中先存的面理形成揉皱,早期面理被拖曳与劈理域平行或斜截。
在漫家寨、南当厂-带片岩中发育皱纹线理,其倾伏向为向南或向北,倾伏角10-15º。
主断面由一组剪切滑动面组成,其产状与上下盘岩石中的面理产状基本一致。
变质核杂岩和推覆构造
控 矿 作 用
类型:同韧性剪切型、后韧性剪切带型(迭加脆性构造控
Sibson(1977)提出 了著名的双层模 式。
A B
0km 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结断层泥及角砾发育区 4km 碎裂岩、角砾岩带 15km 糜棱岩带 C
A:脆性变形;
B:脆韧性变形 C:韧性变形
正断层中脆韧转变的深度要比逆断层大。走滑体制下脆韧性转变为12km 左右,如美国的圣安得利斯断层。
一系列组构特征:
– 初糜棱岩:糜棱岩化程度较低,由碎斑和基质组成,碎斑含 量, 35~40%粒度:0.3×0.5mm。 – 糜棱岩:由初糜棱岩进一步转化形成的,碎斑含量25~30%,粒 度: 0.1×0.3mm。 – 超糜棱岩:韧性剪切带中部应变最强烈的地表,碎斑含量很 少,一般 小于10%,基质粒度细,叶理十分发育。
metamorphiccorecomplexmetamorphiccorecomplex7070年代美国在北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的构造研究年代美国在北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的构造研究中提出变质核杂岩概念以来指由拆离构造滑脱中提出变质核杂岩概念以来指由拆离构造滑脱构造构造detachmentdetachment围限的在平面上呈穹状或长垣状隆起的中深变质基底构造组合拆离断层上盘垣状隆起的中深变质基底构造组合拆离断层上盘为不变质或变质盖层下盘核部由古老的深变质沉为不变质或变质盖层下盘核部由古老的深变质沉积岩火山岩和侵入岩组成其中常常发育有同构积岩火山岩和侵入岩组成其中常常发育有同构造期侵入岩或构造后侵入体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与晚侏罗世伸展事件
克拉 通破 坏 与岩石 圈减 薄 问题是 近年来 地球 动
力学 研究 的热 点之 一 。华北 克拉 通东 部在 晚 中生代 出现 了大 规模 的岩 石 圈减 薄 已经成 为不 争 的事 实 ,
1 )合肥 工业 大学 资源 与环 境工 程学 院 , 国安 徽合 肥 , 309 中 2 00 ;
2 )西安 大 略大学 地球科 学 系 , 拿 大安大 略省 伦敦 市 , 6 5 7 加 N A B
内容提 要 : 根据野外详细调查 , 本文系统分析 了医巫 间山地 区的伸展构造 , 为区 内瓦子峪伸 展韧性剪 切带发 认 育之前就 出现了变质 核杂岩。该 核杂岩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 , 其拆 离韧性剪 切带 出现在 变质基底 内 , 西侧被 晚期 但
2 0 ) 云蒙 山 ( ai e a. 9 6 P sc i ta. 02 、 D vs t 1 ,19 ; ashe e 1 , r
薄可能从晚三叠世开始, 在晚侏罗世一 白垩纪达到
高 峰 , 一 直 持 续 到 新 生 代 早 期 。 G o Sa 等 并 a hn
( 0 4 通过 对 燕 山构 造 带 内高 镁 埃 达 克 质 岩 浆 岩 20 )
a. 2 0 ; h n i h i t 1 , 0 8 , 1 , 0 4 Z a gX a u e a. 2 0 ) 因而对 这期 o
( 和 B幕 ( 3 K 之 间 ) 次挤 压 事 件 ( 越 等 , J) J一 两 赵 20 ) 0 4 。然 而 , 山构 造 带 上 以蓝 旗 组 和 髫 髻 山组 燕 火 山喷发 为代 表 的晚 侏 罗 世期 间 , 体是 处 于 挤 压 具
伸展构造与变质核杂岩课件
伸展构造
伸展构造是在岩石圈拉伸变薄过程中形成的 构造组合型式。伸展构造与挤压构造是全球 构造中最为醒目的两大构造型式,具有同样 重要的意义,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密切关 系。广义的伸展构造包括地堑和地垒、断陷 盆地、裂谷、拉分盆地等。
研究进展与现状
自70年代末Davis等在北美盆-岭区(Basin and Range province)确立大型伸展构造以来, 造山带伸展构造引起了地质界的极大关注并 形成了一个研究热点。
1. 空间上呈穹隆状或长垣状孤立隆起,通常具有一 翼陡一翼缓的特征;
2. 由深部隆升的中、下地壳古老的中深变质岩组成, 常见晚期的中酸性岩浆侵入体;
3. 核杂岩顶部和周缘为以糜棱岩状岩石为特征的韧 性剪切带,糜棱岩带的顶部被拆离断层切割,使早 期的糜棱岩发生脆性变形;
4. 拆离断层上盘为变形变质较轻的上地壳岩 石,以脆性变形为主;
拆离断层
拆离断层(detachment fault) 最早 由Pierce于1963年提出,当时是指 叠瓦状逆冲断层的底板断层,即滑 脱面。Davis 1980年将其应用于伸 展构造,定义为“结晶变质基底杂 岩与上覆沉积盖层之间的大型低角 度正断层或伸展断层”。即分割变 质核杂岩与上盘岩石的并将这两种 构造层次相差很大的岩石单元叠置 于一起的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
(2)陆—陆碰撞带构造背景。如东阿尔卑斯的中新世 变质核杂岩(Ratschbacher et al.,1991)等。
概要说明伸展构造的类型及特点
概要说明伸展构造的类型及特点。
伸展构造是岩石圈拉伸与减薄背景下形成的特殊构造组合系统。
其类型及特点为:(1)地堑与地垒地堑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倾向相向的正断层组成,两个正断层拥有同一个上盘(下降盘)。
地垒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倾向相反的正断层组成,两个正断层拥有同一个下盘(上升盘)。
通常情况下,地堑和地垒相伴发育,正断层多呈阶梯状,形成盆岭型构造-地貌单元。
盆岭构造:由不对称的纵裂单面山、山岭及期间列的盆地组成的构造-地貌单元。
(2)断陷盆地断陷盆地是在伸展背景下受基地及边缘正断层控制发育的沉积盆地。
如果断陷盆地一侧断层发育,形成一侧由主干弧形或铲形正断层控制的不对称盆地,则称为箕行断陷或半地堑盆地。
一般来说,断陷盆地规模越大,盆缘及盆内构造越复杂,控制其发育的因素也越多,往往是多次(正或负)构造反转甚至与大型走滑作用联合形成的符合盆地。
(3)裂谷裂谷是区域伸展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巨大狭长断陷,两侧由正断层限定,切割深,发育演化时间长,常具地堑型式。
按照裂谷发育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其地质构造特征,可分为大洋裂谷、大陆裂谷和陆间裂谷,它们构成一个威尔逊旋回。
大陆裂谷特征:①有一系列正断层为主的地堑、半地堑组成的复杂地堑系,通常发育与区域性隆起的轴部,表现为断陷谷和断陷盆地等构造-地貌景观,反映岩石圈的伸展作用。
②裂谷中往往沉积一套巨厚的包括磨拉石之类的碎屑沉积,常伴有蒸发岩、火山熔岩和火山碎沉积。
常包含重要沉积矿产。
③裂谷往往是浅源地震带和火山带。
④大陆裂谷带发育的岩浆岩有两类共生组合:大陆溢流玄武岩和双峰系列。
⑤深部结构上,裂谷下地幔升高,地壳变薄,玄武岩层下普遍存在着波速较低的壳-幔物质混合组成的裂谷垫。
(4)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是构造上被低角度正断层拆离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往往出现在造山带的核部。
基本特征:①变质核杂岩由深层抽拉抬升的变质基底(下盘)和变质变形较弱的盖层(上盘)组成,外形近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十余公里至数十公里,呈分散孤立的穹窿状和短轴背形状产出。
变质核杂岩研究综述
( 包括可能出露 更深层次的非糜棱化结晶岩 ) 。拆离断层具有特征 的构造岩 系,即糜棱岩化岩石、绿泥石化角砾 岩、微角砾岩 ( 含假 熔岩) 、断层角砾和断层泥。它们 自下而上顺序产 出,向上 变新且 发生后者对前者的叠加。上盘上地壳基底岩和表壳岩层 。关键 的 点是 ,所有变质核杂岩是沿地壳深部 ( 大于 1~ 5 m ) 0 1k 大型拆 离断层大规模地壳伸展和地壳切除 ( 缺失 )的产物。
展和 目前仍 旧存 在的问题 几个方面进行 了总结研究。 关键词:变质核 杂岩 ;研 究进展 ;存在 问题 D vs ai GH和 C ny J 17 o eP 于 9 9年首次将广泛分布于北美西部 因变质核杂岩的上拱而弯成 弓形或穹状 ,从而使倾斜和运动指向 科迪勒拉造山带中一套独特 的伸展构造和岩石组合命名和定义 为 致的线理改变成倾斜 不同但运动指 向仍保持一致 。两类变质核 变质核杂岩  ̄1 9 0年 ,由 C edn i ̄18 - 2 i f n eMD,C ny J G a i 杂岩几何学上 的差异反映了其变形机制和形成过程是不同的。 o eP 和 HD vs 出版 的 { odl aMe m rh C r o p xs C r lr ie n t o i oe m l e}对科迪勒拉变 a pc C e 3 生 成 的 主 导 机 制 . 质核 杂岩 作 了比较 系统 地 总结 。 变质核 杂岩形成过程 中岩浆作用 与伸展作用 的主从关 系问 1 变质核杂岩 的结构 和构 造 . 题 。这一 问题的实质就是变质核 杂岩形成机制中岩浆作用与伸展 A 伸展变质核杂岩的特征 . 作 用谁 占主导地位的问题。是垂向的岩浆活动诱发 了侧 向的地壳 2 0 , vs A和郑亚东,对变质核杂岩系统地给出了定 伸展?还是侧向构造伸展引发了深部岩浆的垂向上涌?伸展作 用 0 2年 Da i G 义 ,并进行 了分类和构造背景的研究。他们指 出伸展 变质核杂岩 主导论者认为 ,由于水平方 向的强烈伸展一拆离 ,引起 了大尺度 ( C )的基 本 特征 包 括 : MC 的地壳减薄 ,均衡作用使上地幔岩浆上隆 ,并使拆离断层下盘上 缓倾至中等倾角的具有大规模位移 的 ( 几十千米 )区域至准 拱 ,从而形成变质核杂岩。岩浆作用主导论者则强调热隆作用的 区域 性延伸 的主拆离断层;与断层相 关的糜棱 片岩和 片麻岩下盘 重要性 ,认为是与变质核杂岩紧密相伴的同构造 中、酸性岩浆岩
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
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释义变质核杂岩是构造上被低角度正断层拆离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往往出现在造山带的核部。
发展变质核杂岩概念最早是由Davis和Coney在1979年提出的。
他们将广泛分布于北美西部科迪勒拉造山带中一套独特的伸展构造和岩石组合命名和定义为变质核杂岩。
Crittenden(1980)在研究该区伸展构造时也用了变质核杂岩一词。
Coney(1980,1984)提出: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是一群由异常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组成的窄形或拱形的孤立的隆起,其上为构造滑脱和扩张的不变质盖层。
Seyfert(1987)对Coney的定义作了修正和补充,认为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一般是呈近圆形或椭圆形的,由强烈变形变质的岩石组成的孤立隆起,有岩体侵入其中,或者被远比核部岩石变形、变质轻的岩石覆盖,或被覆以拆离并远距离运移的盖层。
Wernicke(1981)初步建立起变质核杂岩伸展构造模式,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许多论文又进一步扩展和修改了Wernicke的成因模式。
Lister 等(1989)认为可以把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看作是从破裂和伸展的上地壳岩石下被拉出来的、位于大规模缓倾正断层之下的、中或下地壳岩石组成的地质体。
1993年法国造山带晚期伸展作用?学术会议对变质核杂岩的成因分类和形成过程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强调变质核杂岩是晚造山阶段的产物,经历过早期挤压造山、地壳增厚过程,强调变质核杂岩最重要特征是普遍出露一套中地壳(高温-低中压)变质-变形岩石、部分熔融岩石和花岗岩体(Malavielle,1993)。
从20世纪70年代末发现和研究北美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以来,到目前为止,已在世界许多地方发现了与其相似的变质核杂岩。
国内对变质核杂岩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有比较迅速的发展,对变质核杂岩的成因也有新的认识。
在我国境内先后报道了一系列不同时代、不同地质环境、不同构造特色的变质核杂岩,如内蒙古亚干变质核杂岩;云蒙山变质核杂岩;江西的武功山变质核杂岩;扬子西缘的江浪变质核杂岩;呼和浩特大青山变质核杂岩;河南小秦岭变质核杂岩;辽宁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西藏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等。
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描述
地质资料要点1.变质核杂岩目录概念:特征: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是构造上被低角度正断层(剥离断层)拆离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其剥离上盘是年轻的沉积岩系,往往出现在造山带的核部。
编辑本段概念:由于岩石圈的伸展拆离基底隆升和地表的剥蚀作用使地壳深部的变质岩和深成岩逐渐上升而出露地表,这套深部岩石称为变质核杂岩。
也称为火山侵入杂岩。
编辑本段特征:(1)形态特征:外形近圆形或椭圆形(2)结构特征:上拆离盘,拆离断层,下拆离盘。
(3)拆离断层特征:分隔上拆离盘与下拆离盘,由下之上断层岩由糜棱岩变为断层角砾岩(4)变质特征:下拆离盘岩石变形变质程度深,上拆离盘岩石基本未变质变形相对较弱(5)地层缺失:盖层底部缺失部分地层或地层厚度减薄开放分类:2.剪切带剪切带shear zone发育在岩石圈中具剪切应变的强烈变形带。
这一变形带可以是应变不连续的面状构造(断层),或者在露头尺度上见不到几何不连续性而呈连续应变的韧性剪切带。
自然界存在不同尺度的剪切带,可以从微观的剪切带剪切面到几十米、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长的巨型剪切带。
小者仅见于岩石薄片中,大者可延伸上千千米。
按照剪切应变发生时的岩石的力学行为不同和应变速率的差异,剪切带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脆性剪切带。
即断层。
一般在不高的温度、压力和高应变速率的条件下形成,碎裂岩系列代表地壳7~10千米以上脆性剪切带的产物。
②韧性剪切带。
产在较深部位的剪切应变带,其伴生的长英质糜棱岩的形成深度通常不小于15千米。
③脆-韧性剪切带。
宏观上在一韧性剪切变形带内,但可见到把剪切带岩石错开或带内出现羽状拉张裂隙。
一般认为,此类剪切带的形成环境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内。
对这类剪切带发育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脆-韧性的转化及地震带和非地震带的存在边界等问题的认识。
通常认为,从脆性到韧性剪切带是不同构造层次之间剪切滑动的表现。
1977年R.H.西布森提出剪切带双层模式,将剪切带自上而下划分为脆性域和准塑性域,两域之间也就是地3.剪切应变shear strain剪切时物体所产生的相对形变量。
构造复习题答案全解
1总复习概念1、石香肠构造boudinage原先存在的比围岩强硬的岩层在垂直层理的挤压作用下被分割成一系列彼此平行的拉长体亦称香肠布丁构造。
布丁的延长方向平行于B轴方向将之划归b线理。
2、窗棂构造mullions由强硬岩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线理构造。
棂柱体的边界可以是层理面或原先存在的面也可以是新生面如节理、劈理等。
窗棂延长方向代表了应变椭球体的丫轴属b线理3、褶劈理crenulation cleavage发育于有先存面理的岩石中。
先存面理被褶皱成微型褶皱对称或不对称。
它由褶皱的平行翼或平行于褶皱翼发育的微断层所确定。
发育于各种变质程度的含层状硅酸盐的岩石中。
4、伸展褶劈理ecc为韧性剪切带中的近平行的间隔性剪切条带以小角度切割糜棱面理常呈单组有时成共轭组出现。
5、A线理Alineation 即拉伸面理拉长方向平行于应变椭球体的长轴a方向。
常见有拉伸矿物及矿物集合体对称压力影柔性层中拉伸的刚性体如拉伸黄铁矿、圆形化石拉伸砾石及鲕粒。
6 S-C-C面理S-C-C' fabrics韧性剪切带内经常发育两种面理平行于剪切带内应变椭球面的呈形展布的剪切带内面理平行于剪切带边界的间隔排列的糜棱岩面理C。
糜棱岩面理实质是小型强剪切应变带常由微细颗粒或云母等矿物组成。
面理和面理的锐夹角指示对侧的剪切方向7、A型褶皱A-fold又称a型褶皱是指褶皱轴枢纽与拉伸线理a线理方向大致平行的褶皱一般发育在剪切带的强烈剪切部位。
8、鞘褶皱sheath fold 最早是Carreras等1977年提出的是特殊的A褶皱因形似刀鞘而得名是韧性剪切带的标志性构造之一其规模一般几米到几百米有的可达数公里。
大多呈扁圆状、舌状或圆筒状多数为不对称褶皱沿剪切方向拉的很长。
9、眼球构造augen structure 混合岩化过程中外来物质沿着片状、片麻状岩石注入时形成眼球状或透镜状的团块断续分布常有定向排列眼球多为碱性长石组成大小不一有时晶形较好呈卵形长方形有时眼球为长英质的长石石英集合体所组成当此眼球含量增多时可成串珠状断续连接并逐步过渡为条带状构造。
变质核杂岩的定义_类型及构造背景_G_A_Davis
第 !" 卷 第 #$% 期
变质核杂岩的定义、 类型及构造背景 D) >) *+C’: 等:
"MF
现在上盘的底部。总之, 变质核杂岩的下盘岩石揭 示了构造抬升至韧性过渡带之上的递进过程和越 来越冷及越来越脆性的叠加过程。
[ "K] 和希腊哥林斯湾 中部地震性活动正断层( 约 ?@L )
北的地震性活动正断层( 约 !@L ) , 都是低角度, 并沿
$3] 部 活 动 的 456789:;<= 低 角 正 断 层 [ 或科罗拉多河伸 $%] , 其上、 下盘 展 区 的 中 新 世 >?9/9?@9A; 拆 离 断 层 [
并不构成一变质核杂岩。 随着下盘糜棱岩抬升至较高的地壳层次,那些 最贴近拆离断层的糜棱岩则经历退化变质的剪切作 用, 在更浅的一些层次上则发生角砾化, 结果形成变 质核杂岩的绿泥石化角砾岩,其厚度可达几十至几 百米( 显然, 绿泥石化角砾岩的形成要求糜棱母岩含 有铁镁矿物) 。在更高和更冷的一些层次上, 最邻近 拆离断层的绿泥石化角砾岩遭到强烈的碎裂作用, 而被微角砾岩( 一般厚度小于$米) 叠置。 如果保存下 来, 微角砾岩直接位于拆离断层之下。沿拆离断层, 断层泥则可有可无。 但据我们的经验, 断层泥往往出
;
;K!
变质核杂岩
定义和基本特征 在中国也不例外,对变质核杂岩的性质和定义
收稿日期: ;II!Q!!Q;I 作者简介: 男, 美国加州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 $K LK +,-./, !"=< 年生,
$&3
地 质 通 报 !"#$#!%&’ $ ()$$"*%+ #, &-%+’
拆离,伸展构造及变质核心杂岩的若干问题
拆离,伸展构造及变质核心杂岩的若干问题
张青
【期刊名称】《山西地质》
【年(卷),期】1991(006)001
【总页数】8页(P101-108)
【作者】张青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88.332
【相关文献】
1.中蒙中生代伸展构造国际研讨会在呼召开我区首次发现伸展构造形迹变质核杂岩引起国内外地学界关注 [J], 李玉恒;
2.中蒙边界亚干变质核杂岩糜棱状钾质花岗岩——早中生代收缩与伸展构造体制的转换标志 [J], 王涛;郑亚东;刘树文;李天斌;马铭波
3.庐山变质核杂岩基底拆离带的变质作用P-T条件及其活动时代 [J], 杨帆;宋传中;任升莲;李加好;李海龙
4.一个伸展构造体制下的花岗岩体的主动侵位作用——亚干变质核杂岩同构造花岗岩体 [J], 王涛;郑亚东;李天兵;马铭波;高永军
5.燕山地区与变质核杂岩—伸展构造有关的金,银矿找矿远景探讨 [J], 秦正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变质核杂岩构造
2.3.变形分解作用的识别
辉长岩变为片麻状斜长角闪岩
辉长岩变形分解为绿片岩(中条山)
2.4.矿源层:基性岩席和岩墙(2#矿体) 成矿空间:剥离断层及其褶皱
3.小秦岭变质核杂岩与金矿
3.热液系统:下盘基底中的韧性剪切带,形成 网络状韧性剪切带,变质水和岩浆水形成还原 条件下的热液循环系统,淬取了围岩中的成矿 元素并使其沿剪切带迁移
上盘高角度正断层系和脆性破裂体系为地下水的深 循环提供了通道,异常的地热梯度为流体循环提 供了热能,形成一个与大气降水体系相连的氧化 环境下的水热循环系统。 两套热水循环系统在剥离断层附近交汇,形成很好 的氧化/还原带,成为矿质沉淀的地球化学有利地 段。
变质核杂岩构造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第一节
基本理论
一、Cordilleran变质核杂岩
《 Cordilleran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Crittenden,1980) ‘Cordilleran 变质核杂岩是一群由异常 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组成的穹形或拱形 的孤立的隆起,其上为构造滑脱和扩张的 不变质的盖层。’ ( Coney,1980)
异常地热梯度在变质核杂岩形 成中的作用: 对糜棱岩的形成深度的影响 同构造岩浆作用 热隆作用
变质核杂岩与岩浆核杂岩 扬子西缘变质核杂岩带
第二节 变质核杂岩与成矿作用
一、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1.矿源: 核部通常为太古宙结晶岩系(如 小秦岭的太华群的Au);幔源的基性岩 墙或岩席(如中条山的Cu,Au) 2.热源:高地热梯度和核部同构造中酸性 侵入活动
云 蒙 山 变 质 核 杂 岩
房 山 变 质 核 杂 岩 简 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山后伸展构造 发生于碰撞挤压作用减弱或 消失后,增厚的造山带楔体在重力势能差、 拆沉作用以及其它因素影响下形成大规模伸 展构造,这类伸展构造更为普遍。其伸展方 向总体与造山带垂直,造成地壳减薄和中下 地壳抬升,形成拆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持 续时间一般30 Ma,主要集中于前10Ma。由 于下部热作用和构造剥蚀,使该阶段伸展构 造处于高温低压环境。
拆沉作用
拆沉作用(delamination):大陆岩石圈地幔由于较 软流圈温度低、密度大,从而产生重力不稳,如有 合适条件,岩石圈地幔将沉陷入软流圈中,并使岩 石圈减薄;Houseman等认为岩石圈减薄是对流的 结果,由于密度较大的岩石圈地幔覆于密度较小的 软流圈地幔之上造成对流,导致岩石圈地幔沉入软 流圈中。这种造成岩石圈地幔沉入软流圈中的作用 即为拆沉作用。
二 铲形正断作用(Listric normal faulting): 断
层面呈凹面向上的铲形,伴随由坍塌 (collapse)引起的反向牵引(reverse drag).
三 叠瓦式铲形正断作用(Imbricate listric normal
faulting): 一系列铲形正断层呈叠瓦式产出,同样具有 反牵引。
5. 上盘的脆性伸展方向、拆离断层的滑动方 向、下盘糜棱岩的运动方向具有一致性,反 映了统一的运动方式。
变质核杂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1)大洋板块俯冲后期的大陆边缘弧内背景及弧后背景。典型 的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带位于北美克拉通西缘的大陆斜坡深 部。宽800~1600 km的科迪勒拉造山带是中生代—古新世太 平洋板块的俯冲增生与地体拼贴带或挤压推复带。当20 Ma 左右SanAndreas断层发生右旋走滑时,该区开始伸展。盆岭 省位于内华达州的Las Vegas,是一个受制于黄石地幔柱的新 近纪伸展构造区(Hill et al.,1992;Parsons et al.,1994),拉张高 峰发生在10~15 Ma,速率20~30 mm/a (Wernicke et al.,1988),为内部浮力和外部重力势能联合作用的结果(Jones et al.,1996)。我国则有扬子板块西缘的江浪及丹巴变质核杂 岩(宋鸿林,1995;Yan Danping et al.,2003a)、内蒙古亚干变 质核杂岩(郑亚东和张青,1993;郑亚东,1999a)等。
造山带伸展构造是造山带地壳演化,乃至岩 石圈演化的重要阶段,对此的研究具有重要 意义。
几何模式
B. Wernicke和B.C. Burchfiel (1982)根据断层面几何形态和位移特点将 正断层分为两大类,即非旋转的高角度正断层和旋转的低角度拆离断层。
一 多米诺式正断作用(Domino-style normal faulting) 平面状正断层旋转逐渐变缓,并且在老的多米诺断层系统固定之后,又 发育一组新的多米诺断层系;形成拉伸盆地。 原来水平的地层发生旋转逐渐变陡。断层旋转,地层也旋转。
石化角砾岩(含假熔岩)、断层角砾和断层泥。它们 自下而上顺序产出,向上变新并且发生后者对前者 的叠加,各类构造岩的发育厚度也依次变薄。
强烈变形的变质岩石和深成岩组成的分散孤立的穹 状隆起,上覆以断层分割并远距离滑移的未变质盖 层岩石”; Sefert (1987) 进一步定义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由 强烈变形变质的岩石以及侵入其中的岩体组成,其 上为变形变质程度较轻的岩石覆盖,或者被覆以拆 离并远距离运移的岩石”。
变质核杂岩的特征
拆离断层是伸展构造区一种平缓产出的铲状 大型正断层。并且往往伴生变质核杂岩体。
一般产出于基底与盖层之间。其上为拆离上 盘,其下为拆离下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上拆离盘是一套浅层 次的正断层组合,下拆离盘为变质核杂岩 (体)。
其特征是水平拉伸,分层正向剪切
a-拆离作用的开始,沿拆离带形成糜棱岩; b-拆离断层引发低角度正断层;
四 铲形正断作用限定的平面正断层(listric normal faulting bounding a family of planar normal faults): 铲形正断作用控制的多米诺式正断层。
力学模式
大陆伸展构造发育 的三种模式
Lister (1986)概括出 了大陆伸展构造发育 的三中模式,即纯剪 切模式、简单剪切模 式、分层剪切或滑动 模式。
伸展构造区地壳结构模式
脆性拆离 韧性剪切 岩墙群
变质核杂岩和拆离断层
变质核杂岩(metamorphic core complex)和拆离断 层(detachment faults)是造山带伸展构造的特征产 物。
变质核杂岩 Davis (1977)首先提出了变质核杂岩概念; Coney (1980)给出定义“一组近圆形或椭圆形的由
岩石圈厚度大 造山作用大大增加了地壳特别 是上地壳的厚度。此外,造山带本身为一构 造薄弱带,具有构造不连续性。
造山带抗拉强度最弱 是发育伸展构造的有利 位置,从而决定了造山带伸展构造发育的普 遍性。
造山带伸展构造发育的阶段性
根据伸展构造与造山作用之间的时间关系可 分为:
同造山伸展构造 伸展构造与造山作用同期形 成,以造山挤压导致的侧向挤出和逃逸为主 要形式,伸展方向多与造山带平行。持续时 间与造山作用时间一致,可发生于造山过程 的各阶段,并可造成地壳减薄和深部物质的 隆升,形成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等。可能 产生高压变质与伸展构造伴生现象。
1. 空间上呈穹隆状或长垣状孤立隆起,通常具有一 翼陡一翼缓的特征;
2. 由深部隆升的中、下地壳古老的中深变质岩组成, 常见晚期的中酸性岩浆侵入体;
3. 核杂岩顶部和周缘为以糜棱岩状岩石为特征的韧 性剪切带,糜棱岩带的顶部被拆离断层切割,使早 期的糜棱岩发生脆性变形;
4. 拆离断层上盘为变形变质较轻的上地壳岩 石,以脆性变形为主;
上部机制:
1. 造山带与周围相比存在较陡的压力梯度和较 大的势能差,使造山带楔体有发生重力扩散 以达到与周围平衡的趋势;
2. 水平挤压应力的减小和消失,使增厚产生的 巨大垂向压力成为主压应力,形成有利于重 力扩散的应力场;
3. 造山带中普遍发育的低角度逆冲断层极易活 化形成拆离断层。
在垂向压力梯度和重力势能差的作用下,在深 部和壳内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造山后发生大规 模伸展构造运动,使地壳减薄,下部物质隆升。
c-下盘向上拱弯;
d-下盘高处变质核杂岩构造形成
拆离断层的特征
1.将年轻的变质变形程度轻微的浅构造层次岩石叠 置于强烈变质变形的深构造层次岩石之上;
2. 规模巨大,一般具有区域性; 3. 位移量大,可达数10km; 4. 上盘以一期或多期正断层形式伸展,这些正断层
呈铲状或多米诺状,向下并入拆离断层; 5. 拆离断层具有特征的构造岩系,即糜棱岩、绿泥
造山带的夷平作用:以往认为造山带的夷平 作用主要是剥蚀,研究发现,伸展构造造成 的构造剥蚀更为重要,甚至起主导作用。
伸展构造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岩浆活动既 可以是伸展构造的起因和促成因素,也可以 是伸展构造的产物。
标志着造山旋回的结束:造山后的区域性伸 展构造运动标志着一个造山旋回的结束,进 一步发展可作为下一构造旋回的开端。
伸展构造发育的位置
•地幔物质上涌地区,即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区; •活动大陆边缘,即弧后扩展区; •挤压应力减小或消失的大陆或地体边界,即造
山带。造山作用使地壳增厚和垂向压力增大, 加之水平挤压力的减小甚至消失以及下部物 质上涌和拆沉作用导致应力三主轴的转换, 从而产生水平拉伸应力场。
控制因素
两个主控因素:板块运动和地球内部物质运移所造 成的应力场;岩石圈的强度。前者是关键。由此决 定了伸展构造发育的位置。
(5)板内伸展区。如云蒙山变质核杂岩 (ZhengYadong et al.,1988,1989; Davis et al.,1988)、 中条山变质核杂岩(傅昭仁,1992)、武功山变质核杂 岩(Faure et al., 1996;舒良树等, 1998; Wang Dezi et al.,2001;楼法生等,2002a)等。
过去公认的高角度正断层构成裂堑式伸展构 造只是局部的特殊地区,而大多数伸展构造 则是以上陡下缓的铲形(listric)低角度正断层 (low-angle normal fault)和拆离断层 (detachment fault)为特征。
伸展构造主要发育于造山带:就全球范围而 言,造山带是伸展构造发育的主要地区。因 为造山带具有较厚的地壳和较大的重力势能 差以及较低的抗拉强度和构造不连续性,并 且下部热活动又比较强烈。这可能也是洋盆 多次开合于同一位置的重要原因之一。
岩石圈的强度特性:实验和理论计算表明,岩石圈 的抗拉强度是圈内单个层强度的垂向积分,主要受 地热梯度、物质组分和地壳厚度的影响,其中地壳 厚度是关键。岩石圈变形由石英(上地壳)、长石(下 地壳)、橄榄石(上地幔)三个层次的蠕变机制构成, 所以其抗拉强度自上而下增强。
岩石圈强度影响因素:
1.物质构成 石英质-长石-橄榄石强度增强;
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造山带几乎都发育 伸展构造,南非太古代巴比顿花岗绿岩带, 欧洲加里东和海西造山带,北美科迪勒拉, 欧亚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带,中国天山- 兴蒙、昆仑山、祁连山、太行山、燕山、秦 岭、大别山等。
造山带伸展构造具有多阶段性和多样性:既 有同造山期的伸展构造,也有造山期后的伸 展构造;既有平行于造山带的伸展,也有垂 至于造山带的伸展。伸展构造发育的机制也 各不相同。
2. 地热梯度 地热梯度增高岩石圈塑性软弱层 增厚,能干区域上移,整体抗拉强度降低,应 力集中于强度低的上部岩石圈使之破裂形成 伸展构造;
3. 地壳厚度 地壳增厚同样使岩石圈能干区域上 移,抗拉强度降低。
造山带的强度特点
地热梯度高 俯冲板片拆沉、热的软流物质补 充于造山带根部形成热穹隆以及热对流夷平 作用等造成地热梯度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