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品中 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 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读了《品中国文人》这本书,就好像在历史的长河中来了一场奇妙的旅行,与那些大名鼎鼎的文人墨客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书里的那些文人,一个个都像是从历史的画卷中走出来的,鲜活而生动。

他们不再是课本上干巴巴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真实人物。

比如李白,以往我只知道他的诗豪放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觉得他就是个洒脱不羁的大诗人。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他的人生远不止这么简单。

李白一心想要入朝为官,一展抱负,可官场的黑暗和复杂让他碰了一鼻子灰。

他满怀希望地走进那扇门,却又带着满心的失望离开。

他游历四方,看似逍遥自在,可内心深处的那份苦闷和无奈又有谁能懂?记得有一次,他在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喝得醉眼朦胧。

那时候,他刚刚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

他望着窗外的月亮,嘴里喃喃自语:“这长安,容不下我李白啊!”说着,眼泪就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他拿起酒壶,又猛灌了一口,酒水洒在他的衣服上,他也浑然不觉。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迷茫,那种怀才不遇的悲愤。

还有杜甫,以前我只觉得他的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觉得他是个心系天下的大善人。

但从书中,我看到了他生活的艰辛。

他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一家人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有一回,他们住在一个破旧的茅草屋里,外面下着大雨,屋里也到处漏雨。

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妻子在一旁默默流泪。

杜甫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愧疚和无奈。

他想要给家人一个温暖的家,可自己却无能为力。

他只能拿起笔,把心中的痛苦和对百姓的同情都写进诗里。

苏轼也是让我感触颇深的一位文人。

他的一生起起落落,多次被贬。

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让人佩服。

有一次,他被贬到黄州,生活过得十分清苦。

但他却能在东坡上自己种地,还发明了“东坡肉”。

他和当地的百姓打成一片,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自怨自艾。

有一天,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划船游玩。

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

读《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900字

读《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900字

读《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900字在读到作者的这篇佳作时,最吸引我的不是其唯美绝伦的史诗、华丽的言语、愤世嫉俗的批判,而是题目——品中国人。

我赞同作者的大部分看法、观点。

中国古代辈出文人画士,尤其是在唐朝、宋朝时期尤为显著。

与西方世界有所不同,中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在西方,通常子女都会继承父辈、祖辈的职业,代替长辈一步步做下去;但在古时候中国,大多数有志青年都会参加科举,从而走上仕途,但也会有很多人因未中举而回家种地,这便是著名的“耕读传家”。

回过去想想,当时不知埋没了多少有志之士啊。

换个角度,再来看一下那些所谓的“文人”。

每个朝代、时期都会有一个杰出的文学巨匠。

我曾有幸拜读过朱鸿老师的佳作——《夹缝中的历史》,这其中关于孔庙的那篇文章使我记忆犹新、感触良多。

可以说,孔子的成名之路坎坷且又辛酸,他做过官、为各国君王献计献策、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却未曾受到过重用。

正如刘小川老师所说的:“像孔子这样的人连年穿梭于列国,形如丧家之犬而大脑高速运行,想透了很多大问题。

”这也就只有孔老夫子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换做我,肯定早就选择放弃、老老实实地回家种地去了。

我希望自己有时候也能像孔老夫子那样豁达、开朗,走在周游的路途上,却想通了许多道理。

我觉得我有时候就很浮躁,遇到问题很少有机会耐下性子慢慢思考,我相信通过学习了这两本名作,在处事上应该会有很大改进。

不过,我发现读此类文章,作者的写作手法大多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文章中多次出现过正反对比论证,总是先举出反例,再体现正面的人物有多么伟大。

我钦佩田园居士——陶渊明,世人羡慕牡丹、喜爱莲花,唯独东晋陶渊明独爱菊。

他原本在朝廷身居高位,享受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本以为他会就此沉沦,懂得满足,可谁又知他会就此弃官,从此过上隐居的生活。

放在当今,如果我是陶渊明,我这么做首先会是被父母斥责一顿,再者是被同事、好友所嘲笑,可见他有这份意志可谓难能可贵啊!都说真正的文人都是正人君子,这倒不假,他们总是会用别具一格的言语点出社会中的种种缺漏,同时也带给读者一些深刻的道理。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1得到此书,如获至宝,很想向旁人推荐,可又困于描不准对象.先生的书,国学之道,血性之笔,人性深处的哲思.我爱男作家的书,只因我爱上有血性的文笔.正如此书,血液与灵魂穿梭,文学与哲学交融,把人文艺术拉向一个新的高度.文人的世界,有道不完说不尽的美.这美,暇思无穷…众看当代人的审美观,舞台上的吼吼叫叫,是他们无比顶级的追随.百年之后,他们只不过是台上唱小曲的戏子,终究改变不了被人们娱乐消遣的角色.翻看历史长河,多少杰出文人的光彩是无法掩盖,每一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棱角,都有自己的艺术,影响着华夏人民千年的艺术.历史是河,文人就是河中那翻滚不停息的波浪.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司马迁则是最惊人的那颗骇浪,当科学家们拿着尺子衡量着长江与黄河的源头,司马迁则在几前年前就拿起了尺,量下了华夏人民的源头,秦始皇创下了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培养了大史学家司马迁.近来在杂志看到了一句这样的话,南唐后主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又是失败的男人.我不禁有点吃惊, 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可是,又有谁可以写出像<虞美人>这样的千古绝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古今,谁有?在政治上失意,是古代文人的通病,李白,杜甫,苏东坡,谁没有?只是李煜文学上的成就远远胜于政治上的成就.说李煜又是失败的男人,那更是大错特错了!大周后与小周后,两位绝代佳人,人称东吴时的二乔.大周后与李煜灵与肉的结合,可畏是人类情感的颠峰,小周后得知李煜的消息,被气的溢血而死.那个跳着金莲舞的绝世美人,调戏着皇帝赵光义,大力的挥霍着为之建金莲台,等到七月七之日,赵光义垂涎已久的日子,娘翩翩起舞,在无比风光的金莲台上,跳起了金莲舞,她娇娜的身姿始终是背对着赵光义的宫殿,绝世的容颜面向着南方,心里默默的念道,今天国主四十一岁大寿,娘为你跳金莲舞.好感人的一刹那,原来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她得不到李煜,她的心却这般忠贞李煜,放着大宋江山的娘娘不做,七月七日,她香消玉损.所以李煜,这不是文人的魅力,又是什么的魅力?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得到此书,如获至宝,很想向旁人推荐,可又困于描不准对象。

品中国文人的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的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的读后感品中国文人的读后感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名字很大气。

品中国文人,对于那些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大地位的人物的点评分析,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但读完了这本书,便觉得作者说的伟人突然变得很简单,朴实,他们的一些生平在清新的文字间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离别时的吟唱------柳永我初识柳永是他的那首《雨霖铃》,那是一首离别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时间是秋天,有悲情色彩的季节。

在萧瑟的秋季,两人举酒,沉默,然后是内心的矛盾,是连夜出发,还是翌日清晨登舟远行?柳永便是个一直在离别的人,给那些烟花巷的女子填词,待她们唱出名了,便转身走了。

唯有在离别时和几个女子挥手告别,然后乘舟去下一个陌生的城市。

而后读了《鹤冲天》,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得罪了皇帝。

他公然以烟花巷对抗金銮殿,于是皇帝张开金口:“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而再读《玉蝴蝶》,这首诗写尽了他的故人告别的无奈,对过往的回忆,然后又是对故友的期盼,思念友人的深沉,通过写燕子的飞去来表达自己诚挚的感情,而最后一句中断鸿的哀鸣更是衬托出作者的孤独怅惘。

我想也许是他一生都在告别,告别那些个女子,告别友人,告别亲人,从而使他的每一首离别词都饱含情感,加上对秋天富有特色的描写,离别似乎成了他生活的节奏所在。

尽管他远离了官场,远离了每一个相识的女子,可至少他留下了那些词篇,不管是缠绵,离别,羁旅,还是情愁,总有些人还记得那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抑或是“凭阑悄悄,目送秋光”,“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柳永是可以雄视文坛的,他独具特色的文字似是信手拈来,却又好像独具匠心。

该书更是道尽柳永一生的悲惨遭遇,他死了,死于道路,但也只有烟花巷的女子来向他告别,埋葬它平日里唤他作三变哥哥,屯田大官人,此时也就哭得更凶了。

而柳三变,一个拥有了太多才和情的人,这个时候抛下了一切。

他,走了。

从幸福到苦难----李清照没有哪位女诗人能像她一样,站在诗词界的顶峰,看着其他人。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中国文人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观,他们运用文字和笔,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

读完《品中国文人》,我深深地被其中的文章所震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常常忽略了内心的培养和品德的修炼。

而中国文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们注重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通过读书、修道、研究历史,他们培养了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观念。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高尚的品格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优秀的文人政治家,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些都得益于他们的品行,他们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道德操守。

这些品质成就了他们卓越的人生和杰出的领导能力。

其次,《品中国文人》还深入解析了中国文人的艺术修养。

中国文人是善于表达情感的艺术家,他们通过文字和笔墨,表达了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之美。

他们独具匠心,笔墨纵横,塑造了许多具有绝世魅力的文人形象。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而这些都得益于他们对艺术修养的追求。

他们深入研究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通过不断地锤炼和磨砺,达到艺术的极致。

他们的作品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美的真谛。

第三,《品中国文人》还探讨了中国文人的思想境界。

中国文人是善于思考的智者,他们通过对人性、社会和宇宙的思考,开创了独特的思想境界。

他们以自然界为参照物,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寻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通过读取这些文人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思辨精神和哲学智慧。

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哲学问题。

他们以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塑造了一种丰富而独特的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们启迪了人们的思维,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一、中国文人的阅读生活中国文人是指古代到近现代以来,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和文学造诣的文人学士。

他们的阅读生活,往往与他们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密切相关。

在他们的阅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深入探究,以及对社会现象、人生意义、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二、文人的阅读方法文人的阅读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精读、略读、朗读、默读等等。

他们注重理解、记忆和思考,通过阅读来拓展视野、积累知识、提高素养。

同时,他们也注重阅读的情感体验,通过阅读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升境界。

三、文人的读书笔记文人的读书笔记是他们阅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记录下自己的感悟、评论、摘录和心得等,这些笔记反映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态度。

通过对这些笔记的品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阅读方法和思想历程,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四、品读文人读书笔记的意义品读文人读书笔记的意义在于,通过了解他们的阅读生活和读书笔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态度,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同时,通过品读他们的读书笔记,我们也可以学习他们的阅读方法和思考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如何品读文人读书笔记品读文人读书笔记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经历,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态度。

其次,要认真阅读笔记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同时,也要注意笔记中的细节和关键词句,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表达。

最后,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笔记进行评点和思考,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高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高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是一部由余秋雨所著的书籍,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故事和思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对于文人的理解和描绘所吸引,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文人的优秀品质和思想。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思想体系。

作者通过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文人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于文人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化传承和人类命运的看法和思考。

其次,作者传递的信息和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短期的快乐,而忽略了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而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精神,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他们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注重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真理和智慧。

这些思想和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的个人发展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优秀品质和思想。

他们不仅具有卓越的文化成就和艺术成就,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他们关注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品中国文人》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它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于文人的描绘和评价,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精神,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同时,这些思想和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启示,让我们更加关注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更加注重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一)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图画视频充斥眼球的时代,阅读,似乎早已被遗忘。

而我,也很少拾起书本,静下心来读一本像样的书。

读《品中国文人》,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不过,看过之后,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文人,让我想起穷酸,迂腐,文人相轻,也让我想起风骨,正气,君子,两袖清风,当然,更多的是后者。

中国文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是想通过做官来改变命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救世,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文人,尤其是大师级的人物,总是命运坎坷,即便走上了仕途,也终因不会曲意逢迎,没能坐上高位,即便坐上权力高位,也终是位子没坐热,就被权臣陷害拉下马,或贬官或撤职甚或被流放。

他们中多数人,因为理想破灭,现实不堪,最后郁郁而终。

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人都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曹雪芹,无不如此。

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在这种国家动乱,个人不幸的境遇下,文人,更多的能够冷眼看世界,思考国家民族前途,个人命运,才会写出杰出华章从而彪炳史册。

对于这些人,尽管他们身上也有可能穷酸迂腐脆弱等等小毛病,但我对于他们,只有崇敬。

刘小川先生的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读评价,站在不同于其他文人作家品评的高度,用自己独特的视觉,用庄重也不失诙谐的文字,对中国文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做出了非常理性的解读与评价。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等这些大家中,作者对这些人都是怀着景仰之心来完成对他们的品读的,而独独只有对司马相如,似乎不那么恭敬。

其实不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文才,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显示了他的才气,也许因为他是御用文人?作者说“司马相如,勾引女人本事大,歌功颂德的本事更大,写了不少辞赋,华丽而空洞”,“司马相如是浪得虚名的平凡人物,文以人传……他这位粉饰现实的老前辈,以他的光芒照亮了这一流派,显现浑浊,映衬清流。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篇)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篇)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篇)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刘小川笔下的文人,好像就像老百姓的左邻右舍,似曾相识。

热爱祖国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性格直爽的嵇康,“种豆南山下”自然派的陶渊明,活力四射的李白…他们凭什么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文人?凭屈原百折不挠的爱,对完美事物的追求,甚至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凭司马迁为了《史记》生命退居其次,官职,友谊…一切都不重要了;凭杜甫有一双看清普天下苦难的眼睛…他们都能先知先觉,因为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他们都能坚持自我想法,是因为他们一肚的真才能。

《品中国文人》共叙述了十余位中国文化大家,这是一本必须经过品,才能解其中滋味的好书。

而且要慢慢的品,细细的品。

这本书让我深信文字所给予人的灵魂的力量,中国文人真的只能用品才恰如其分。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屈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杯木鱼虫鸟兽对话,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

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

精神是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

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证了楚国之亡。

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重生。

屈原那个年代,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艺术是自由的,世界是敞开的,神灵是亲切的,自然是浑成的。

品过屈原再让我们走进司马迁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司马迁独行多年,把孤独的兴奋尝了个够。

短暂的停留,然后又上路,他总是在出发。

路上的感觉真好,我们只能凭借想象概括:那些理性,感性加野性的融合状态,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那奇妙的精神触角,那从天而降的喜悦,那郁闷之后的豁然开朗-----行文至此,真想跑到司马迁的快乐里边去,摸摸,看看。

《史记》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方方面面的。

它是史学和文学巨著,又是古典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它写西汉以前的时光,却远远越过今天,直指我们可能拥有的未来。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篇1读书笔记:中国文人及其读书生活引言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人墨客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和独特的思想深度,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

他们的读书生活,不仅体现了个人才华的锤炼,更是他们对知识追求、思想启发的真实写照。

*旨在探讨中国文人的读书生活,从历史人物的故事中,窥探他们的读书智慧与人生哲学。

一、孔子:读书修身,传道育人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读书生活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他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读书的热爱和坚持,认为学习是一种修身之道,也是传道育人的重要途径。

孔子的读书经历告诉我们,只有热爱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二、司马迁:读书明志,著史留名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史学家,他的《史记》被誉为中国史书的鼻祖。

他的读书生活充满了坎坷与坚韧,他曾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阅读的深度理解,即通过反复阅读,可以逐渐领悟其中的意义。

司马迁的读书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三、陶渊明:读书明道,返璞归真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田园诗派鼻祖,他的作品充满了自然之美和人生的哲理。

他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读书的重视和推崇,认为只有广泛阅读,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陶渊明的读书经历告诉我们,阅读是一种明道的方式,通过不断学习,可以寻找到人生的真谛。

四、王维:读书求知,心境合一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意境深远、充满禅意。

他曾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读书的赞美和追求,认为阅读可以带来财富和美满。

王维的读书经历告诉我们,读书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更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心境合一的人生境界。

总结中国文人的读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通过阅读不断充实自己、寻求真理。

从孔子的修身之道、司马迁的传道育人、陶渊明的明道归真、王维的心境合一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品中国文人陆游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陆游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陆游读书笔记1.“哎呀,陆游爷爷真是太了不起啦!”今天我读了陆游的诗,感觉他就像一个亲切的长辈在跟我诉说着他的故事。

就像我爷爷给我讲他小时候的趣事一样,让我听得津津有味。

比如有一次,爷爷给我讲他在田野里抓蛐蛐的经历,那生动的描述让我仿佛也置身其中。

陆游的诗不也是这样吗?让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

2.“陆游的爱国情怀真的好强烈呀!”我在书中读到他那些慷慨激昂的词句时,感觉自己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了。

这就好像我们在学校里升国旗的时候,那种庄严和自豪的感觉。

记得有一次升旗,看着那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我的心里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这不就和陆游对国家的感情很像吗?3.“哇,陆游的经历好丰富呀!”他走过那么多地方,遇到那么多不同的人和事,简直就像一部超级精彩的电视剧。

就像我和爸爸妈妈去旅游的时候,每到一个新地方都有新奇的发现。

陆游在他的旅程中肯定也有很多这样的惊喜和感慨吧。

4.“陆游的爱情故事好让人感动啊!”他对唐婉的感情那么深,那些诗词里满满的都是思念。

这让我想起了隔壁的哥哥姐姐,他们互相喜欢的时候,看对方的眼神都好温柔呢。

就像陆游对唐婉的爱一样,真挚而深厚。

5.“嘿,陆游的坚持真的太厉害啦!”尽管遇到那么多困难和挫折,他还是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这和我学习骑自行车很像呀,一开始老是摔倒,但我就是不放弃,最后终于学会了。

陆游也是这样,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6.“陆游的乐观精神好赞啊!”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他都能找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

就像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很伤心,但是后来我发现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事情等着我去做,心情就一下子好了起来。

陆游肯定也经常这样鼓励自己吧。

7.“哇塞,陆游的诗词真的好有意境啊!”读着那些诗句,我仿佛进入了一个个美丽的画面。

就像我去公园看到那美丽的花朵和绿草,让人心旷神怡。

陆游用他的笔描绘出了那么多美妙的景象。

8.“哎呀呀,陆游的坚韧不拔真让人佩服!”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那么多坎坷,却始终没有放弃。

品中国文人1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1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1读书笔记品中国文人之王维读书笔记1、“人生永没有终点。

只有等到你瞑目的那一刻,才能说你走完了人生路,在此之前,新的第一次始终有,新的挑战依然在,新的感悟不断涌现…2、当第一缕阳光照耀大地的时候,我们便和千千万万的中学生一样,开始了漫长的求学之路。

走进教室,再也找不见小时候踏入这里的欣喜,取而代之的竟是无比的压抑。

看着那一张张陌生的脸,心中又升起点点惆怅。

昔日那熟悉的脸庞,如今早已不知去向。

3、昏暗的台灯下,我凝视着这一杯茶,沸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让我感到了茶的清香。

那苦涩中略微含着的一点甘甜,也被我贪婪的嘴给霸占了,眼的朦胧,勾勒出朦胧的记忆,可记忆却已不再朦胧。

4、每晚,车床的隆隆声都在我的耳畔回响,我不再感觉这是噪音,我不再因此而难以入眠,这声音比妈妈轻柔的摇篮曲更优美,我就在这声音的怀抱中枕着父爱入眠。

5、母爱是一种无私的感情,母爱像温暖的阳光,洒落在我们心田,虽然悄声无息,但它让一棵棵生命的幼苗感受到了雨后的温暖。

6、那一次,我笑了,笑得好开心,傍晚的太阳仿佛也笑了,看,它的笑靥映红了半边天…7、你是润物的细雨,你是醉人的春风,你是厚重的抚摸、深情的凝望,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你是捉不到的阳光,你是看不见的空气…啊,亲情,你在哪里8、女儿抬起头望着远方延伸的长路,轻扬着僵硬的嘴角,又望着身边的老母亲,幸福满足的继续挪移着脚步,我应该感到那步子是坚定而轻盈的。

9、朋友,你读懂亲情了吗亲情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是深夜里母亲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是母亲疲惫时递上茶水时的体贴。

10、其实,人生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谁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坎。

要像刘翔那样勇往直前,你就能飞跃一道又一道坎,你的人生就充满灿烂和喜悦。

11、其实成长,就是一颗美味的糖果,那唇齿留香的滋味回味我们无穷无尽的遐想。

可是如果不加以节制,我们便尝不到那最初的那份甜蜜,取而代之的必定将是阵阵疼痛。

品中国文人苏轼篇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苏轼篇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苏轼篇读书笔记一、初遇苏轼读苏轼的文字,就像在一个热闹的集市里突然发现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的诗词像是一个装满惊喜的百宝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就这么一句,我仿佛跟着他的目光,看到了晴天时西湖波光粼粼的美,又瞬间切换到下雨时那朦胧的山色。

哎呀,这哪里是在写景色,简直是在画一幅会动的画呀!他就像一个神奇的画家,用文字作颜料,描绘出了一幅绝美的山水图。

我就想啊,他当时站在西湖边,心里肯定满是对这景色的喜爱和惊叹吧。

二、苏轼的乐观苏轼这个人啊,一生坎坷得就像在走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可他却总是能苦中作乐。

被贬到黄州的时候,一般人可能早就垂头丧气了,可他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瞧瞧,雨打在身上,他不但不躲,还一边吟诗一边慢慢走呢。

这就好比你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别人可能会哭哭啼啼,他却拍拍尘土,还哼起了小曲儿。

他这种乐观的精神,就像黑暗里的一束光,照亮了他自己,也让我这个读者特别钦佩。

我就想问问他,你是怎么做到这么乐观的呀?是不是心里有个小太阳,永远都不会熄灭呢?三、美食家苏轼苏轼还是个十足的美食家呢!你以为他只是会写诗词吗?他对美食的热爱那也是相当疯狂。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哇,为了荔枝,他都愿意一直待在岭南了。

这荔枝得多好吃啊!我感觉他就像一个贪吃的小孩子,发现了一种超级美味的糖果,满心满眼都是对荔枝的喜爱。

他要是生活在现代,估计那些美食节目都得请他去做嘉宾,他肯定能把那些美食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

他在困境中还能如此享受美食,这让我觉得,生活中的乐趣其实就在这些小小的事物当中啊。

四、苏轼的友情苏轼的友情也特别让人感动。

他和他的朋友们之间的互动,就像一首和谐的乐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他对弟弟苏辙的思念。

兄弟之间的感情如此深厚,哪怕相隔千里,也希望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他和朋友之间的书信往来,那也是充满了真情实意。

我仿佛能看到他坐在桌前,一边笑着,一边写着给朋友的信,分享自己的生活琐事,也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相关推荐行?柳永便是个一直在离别的人,给那些烟花巷的女子填词,待她们唱出名了,便转身走了。

唯有在离别时和几个女子挥手告别,然后乘舟去下一个陌生的城市。

而后读了《鹤冲天》,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得罪了皇帝。

他公然以烟花巷对抗金銮殿,于是皇帝张开金口:“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而再读《玉蝴蝶》,这首诗写尽了他的故人告别的无奈,对过往的回忆,然后又是对故友的期盼,思念友人的深沉,通过写燕子的飞去来表达自己诚挚的感情,而最后一句中断鸿的哀鸣更是衬托出作者的孤独怅惘。

我想也许是他一生都在告别,告别那些个女子,告别友人,告别亲人,从而使他的每一首离别词都饱含情感,加上对秋天富有特色的描写,离别似乎成了他生活的节奏所在。

尽管他远离了官场,远离了每一个相识的女子,可至少他留下了那些词篇,不管是缠绵,离别,羁旅,还是情愁,总有些人还记得那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抑或是“凭阑悄悄,目送秋光”,“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柳永是可以雄视文坛的,他独具特色的文字似是信手拈来,却又好像独具匠心。

该书更是道尽柳永一生的悲惨遭遇,他死了,死于道路,但也只有烟花巷的女子来向他告别,埋葬它平日里唤他作三变哥哥,屯田大官人,此时也就哭得更凶了。

而柳三变,一个拥有了太多才和情的人,这个时候抛下了一切。

他,走了。

从幸福到苦难----李清照没有哪位女诗人能像她一样,站在诗词界的顶峰,看着其他人。

李清照,经历了幸福和苦难,依旧写下了无数优秀诗篇。

从《点绛唇》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到《如梦令》的“应是绿肥红瘦”,无不体现了少女情怀。

是想掩饰的慌乱和羞涩,还是对花木细腻之心?这些短短的小令实在耐人寻味。

与赵明诚结婚后,又有了“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此时的李清照是幸福而快乐的。

写关于愁的更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而赵明诚带着自己写的50首《醉花阴》和这首“人比黄花瘦”去找陆德夫点评。

品中国文人怀素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怀素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怀素读书笔记怀素和尚是唐代狂草书法家,与张旭并称为“颠张狂素”。

怀素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当时大唐帝国版图大,人口千万,水陆交通发达,治安状况良好,这给当时的艺术家的漫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怀素和尚也从楚地出发,加入了漫游的队伍中,成了当时唯一个名声大噪的僧袍书法家。

他一路走来,行囊中永远有一支笔,一卷纸或帛,每一次的书法表演都会迎来无数的粉丝围观。

在长安,他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醉狂僧狂走大街,粉丝们沿街守候,在朱雀门、大雁塔、兴善寺这些著名的场所,怀素的书法表演轰动一时,他的狂态也被发挥到极致,有诗为证“自言转腕无所拘,大笑羲之用阵图。

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实际上就个人情感而言,我是非常讨厌狂傲之人的,不管是生活中的常人还是历史上的名人,但是细细读罢怀素的人生经历后,我觉得他狂的背后有种种积淀,狂的合情合理,下面就简单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他狂中有智。

早年,他在城东书堂寺当和尚,虽然他抄经诵经无数,很受方丈喜爱,但是由于他心中有对肉的强烈渴望,经常不归山门,外出痛吃狗肉,被方丈请出寺门。

回到家后,家中一片破败,但是他对书法的摸索并没有停止,他放弃种粮食,在坡地荒地种了一万棵芭蕉树,用芭蕉叶子日复一日练习书法。

芭蕉林子大了,怀素的名气响了,他自己想出的“金点子”让他书法与名声双丰收。

由此可以看出,怀素是聪明的,智慧的,他很有广告意识,有创新理念。

他狂中有勤。

刘小川说,“文化泡沫”在古代是比较罕见的,如果想要成为一个被世人崇拜的艺术家,光靠外表的狂傲耍酷是不行的,一定要有超出常人的才能,而这才能主要靠后天的辛勤付出。

怀素勤奋,除了芭蕉叶,还有书墨板,竟然写穿……他把写秃的毛笔埋起来,埋笔处被称为“笔冢”,慢慢的,小冢变大冢,成为一道闻所未闻的艺术景观……到后来,怀素名噪一时时,他用功如故,在长安也有笔冢,只是比永州芭蕉林中的笔冢略小。

他狂中有诚。

任华在《怀素上人草书歌》中这样评价怀素“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

品中国文人陶渊明读书笔记好词好句

品中国文人陶渊明读书笔记好词好句

品中国文人陶渊明读书笔记好词好句
陶渊明(公元365年至427年),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的诗词充满了田园情趣,他的生平和社会环境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体现出他的隐士情怀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以下是陶渊明的一些好词好句:
好词:
1. 归去来兮辞
2. 归园田居
3. 桃花源记
4. 饮酒诗
5. 咏贫士诗
好句:
1.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2.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杂诗十二首·其一》)
3.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其一》)
4.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归园田居·其一》)
5.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其五》)
6.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
7.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8.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9.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其一》)
10.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归园田居·其一》)
这些词句展现了陶渊明的田园情怀和人生态度,以及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

他的语言质朴自然,富有想象力和情感深度,使得他的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诗词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读书笔记:品中国文人之白居易

读书笔记:品中国文人之白居易

读书笔记:品中国⽂⼈之⽩居易
⽩居易
⽩居易把诗歌拉向平民,适当降低它的⾼度,使之在民间扎下根来。

他是有意这么做,写⼤量的诗,⼜辅之以理论。

他的成功,带动当时,波及后世。

⽩居易⼀⽣崇拜两个⼈,除了杜甫,便是陶渊明。

罗兰.巴特说:⼈体最具⾊情之处,就在⾐饰微敞的地⽅。

唐朝,⽼⼦地位奇⾼,却不是哲学意义上的,也不像西汉“⽂景之治”所取的黄⽼学说。

⽼⼦变成神仙了,举国顶礼膜拜。

博⼤精深的《道德经》被简化成神仙术,既不激活思想,⼜不引发宗教情怀。

陶渊明有琴⽆弦,估计是弦断了,懒得去修它,写诗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此⼆句写琴趣,是经典中的经典。

萨特讲,写作是个召唤,召唤创造性的阅读。

写与读合起来,⽅为写作的完整的涵义。

要进步,后退是需要的,甚⾄是必须的。

我们的⽣活,同样需要“回⾏之思”。

 正是由于伟⼤的新乐府运动,使⽩居易成为中国古代公共知识分⼦的杰出先驱。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一为文人,几无足观,这是清朝一个汉学家说的话。

诚然,你做一个匠人,做一个农民,都有一目了然的益处。

可是文人呢?中国的经史子集,都懂一些,吟诗作赋、风花雪月更不在话下。

可是,有用处么?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文人,正是无用的人。

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家、作家、或者批评家。

说的简单点,就是读书的高等游民。

他对每样东西都略懂一点,却不甚精通。

对于学术不会有什么贡献,对于文艺也难说什么成就,他往往连自己做什么都不知道。

而文人看实际生活,总是雾里看花一般。

隔得远了,自然难以看的真切;隔得近了,又难免出些求佛问道的妖蛾子。

所以读老杜的诗,总是一把鼻涕一把泪,虽有笑颜,亦抵不过胡马羌笛交践的怆然。

天下沦落如老杜者多矣,然能于苦痛中保持一颗纯然赤子之心者几人哉? 中国的文人处在皇帝的淫威下久了,自然而然学会了明哲保身,慎言慎行.。

所以毛泽东说二十四史大半是歌功颂德,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大部分人是仰皇帝的鼻息而活的,偶尔跳出来几个,亦动机不纯,像明朝的东林党,自诩忠君爱国,经常带棺材上朝。

虽然结局难免凄凉,有的被杖责,有的被屠戮,甚至于诛九族十族什么的。

但在民间,这种行为是值得赞扬的,是忠臣所为。

呜呼哀哉!文死谏,武死战,这句话害死了多少人。

然其情可悯,其事究竟不可悯。

我们从前说文人论政,后来又演变成文人乱政。

然而管他论政还是乱政,都离不开”担当”二字。

中国的文人都死扭着一根筋,他们倔强的认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们倔强的把天下兴亡放在自己的肩头。

他们天生抱着济世救民的理想,渴望兼济天下,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类而乐,这句话现在看来可能有点可笑,可正是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正是这种以敢以一己之力撬动地球的执著,才铸就了中国文人不屈的脊梁,才是一个民族得以长存的根基。

无论时代怎样混乱,无论现实如何艰苦,总有一些怀着赤子之心的文人,怀着指点江山,一匡天下的伟大抱负,在几千年阴冷灰暗的封建制度下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这,正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欠缺的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图画视频充斥眼球的时代,阅读,似乎早已被遗忘。

而我,也很少拾起书本,静下心来读一本像样的书。

读《品中国文人》,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文人,让我想起穷酸,迂腐,文人相轻,也让我想起风骨,正气,君子,两袖清风,当然,更多的是后者。

中国文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是想通过做官来改变命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救世,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文人,尤其是大师级的人物,总是命运坎坷,即便走上了仕途,也终因不会曲意逢迎,没能坐上高位,即便坐上权力高位,也终是位子没坐热,就被权臣陷害拉下马,或贬官或撤职甚或被流放。

他们中多数人,因为理想破灭,现实不堪,最后郁郁而终。

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人都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曹雪芹,无不如此。

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在这种国家动乱,个人不幸的境遇下,文人,更多的能够冷眼看世界,思考国家民族前途,个人命运,才会写出杰出华章从而彪炳史册。

对于这些人,尽管他们身上也有可能穷酸迂腐脆弱等等小毛病,但我对于他们,只有崇敬。

刘小川先生的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读评价,站在不同于其他文人作家品评的高度,用自己独特的视觉,用庄重也不失诙谐的文字,对中国文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做出了非常理性的解读与评价。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等这些大家中,作者对这些人都是怀着景仰之心来完成对他们的品读的,而独独只有对司马相如,似乎不那么恭敬。

其实不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文才,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显示了他的才气,也许因为他是御用文人?作者说“司马相如,勾引女人本事大,歌功颂德的本事更大,写了不少辞赋,华丽而空洞”,“司马相如是浪得虚名的平凡人物,文以人传……他这位粉饰现实的老前辈,以他的光芒照亮了这一流派,显现浑浊,映衬清流。

”可见,在作者这里,文人,首先是人,只有能闪现人性的光辉人格的魅力,再配上文才,才能被人称道。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一为文人,几无足观,这是清朝一个汉学家说的话。

诚然,你做一个匠人,做一个农民,都有一目了然的益处。

可是文人呢?中国的经史子集,都懂一些,吟诗作赋、风花雪月更不在话下。

可是,有用处么?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文人,正是无用的人。

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家、作家、或者批评家。

说的简单点,就是读书的高等游民。

他对每样东西都略懂一点,却不甚精通。

对于学术不会有什么贡献,对于文艺也难说什么成就,他往往连自己做什么都不知道。

而文人看实际生活,总是雾里看花一般。

隔得远了,自然难以看的真切;隔得近了,又难免出些求佛问道的妖蛾子。

所以读老杜的诗,总是一把鼻涕一把泪,虽有笑颜,亦抵不过胡马羌笛交践的怆然。

天下沦落如老杜者多矣,然能于苦痛中保持一颗纯然赤子之心者几人哉? 中国的文人处在皇帝的淫威下久了,自然而然学会了明哲保身,慎言慎行.。

所以毛泽东说二十四史大半是歌功颂德,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大部分人是仰皇帝的鼻息而活的,偶尔跳出来几个,亦动机不纯,像明朝的东林党,自诩忠君爱国,经常带棺材上朝。

虽然结局难免凄凉,有的被杖责,有的被屠戮,甚至于诛九族十族什么的。

但在民间,这种行为是值得赞扬的,是忠臣所为。

呜呼哀哉!文死谏,武死战,这句话害死了多少人。

然其情可悯,其事究竟不可悯。

我们从前说文人论政,后来又演变成文人乱政。

然而管他论政还是乱政,都离不开”担当”二字。

中国的文人都死扭着一根筋,他们倔强的认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们倔强的把天下兴亡放在自己的肩头。

他们天生抱着济世救民的理想,渴望兼济天下,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类而乐,这句话现在看来可能有点可笑,可正是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正是这种以敢以一己之力撬动地球的执著,才铸就了中国文人不屈的脊梁,才是一个民族得以长存的根基。

无论时代怎样混乱,无论现实如何艰苦,总有一些怀着赤子之心的文人,怀着指点江山,一匡天下的伟大抱负,在几千年阴冷灰暗的封建制度下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这,正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欠缺的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图画视频充斥眼球的时代,阅读,似乎早已被遗忘。

而我,也很少拾起书本,静下心来读一本像样的书。

读《品中国文人》,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文人,让我想起穷酸,迂腐,文人相轻,也让我想起风骨,正气,君子,两袖清风,当然,更多的是后者。

中国文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是想通过做官来改变命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救世,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文人,尤其是大师级的人物,总是命运坎坷,即便走上了仕途,也终因不会曲意逢迎,没能坐上高位,即便坐上权力高位,也终是位子没坐热,就被权臣陷害拉下马,或贬官或撤职甚或被流放。

他们中多数人,因为理想破灭,现实不堪,最后郁郁而终。

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人都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曹雪芹,无不如此。

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在这种国家动乱,个人不幸的境遇下,文人,更多的能够冷眼看世界,思考国家民族前途,个人命运,才会写出杰出华章从而彪炳史册。

对于这些人,尽管他们身上也有可能穷酸迂腐脆弱等等小毛病,但我对于他们,只有崇敬。

刘小川先生的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读评价,站在不同于其他文人作家品评的高度,用自己独特的视觉,用庄重也不失诙谐的文字,对中国文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做出了非常理性的解读与评价。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等这些大家中,作者对这些人都是怀着景仰之心来完成对他们的品读的,而独独只有对司马相如,似乎不那么恭敬。

其实不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文才,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显示了他的才气,也许因为他是御用文人?作者说“司马相如,勾引女人本事大,歌功颂德的本事更大,写了不少辞赋,华丽而空洞”,“司马相如是浪得虚名的平凡人物,文以人传……他这位粉饰现实的老前辈,以他的光芒照亮了这一流派,显现浑浊,映衬清流。

”可见,在作者这里,文人,首先是人,只有能闪现人性的光辉人格的魅力,再配上文才,才能被人称道。

对于这点,我是绝对认同的。

这里还要说说其他几位大文豪。

一是屈原。

对于他,作者是景仰敬佩的。

他有着超凡的才华,也有着赤诚的爱国心,是绝对的正人君子,然而最后却落得个含冤而死,这真令人扼腕叹息。

文章在字里行间,都传达出一种悲痛,一种同情,一种崇敬。

当然,这也感染了我。

二是司马迁。

这个完成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传世巨著——《史记》的真正的男人,他的正气,他的刻苦好学,他的才华,尤其他的为了成就事业而忍辱负重的品性,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对于他,是心痛,是敬佩,是爱戴。

他说“幸亏有了司马迁。

他传给我们的文脉,流淌着鲜血。

文脉就是血脉。

”“所谓道德文章,人品与文品,司马迁都足以垂范后世。

”我喜欢这样的评价。

另外还要说说陶渊明。

我个人觉得,陶渊明给人一种亲近感。

作者也非常喜欢他,“今天手捧陶诗,仍是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

”称陶渊明为“渊明”,可见其喜爱程度。

想到陶渊明,我总是想起“高洁”,当然也会想起菊花。

这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诗人,确实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学习。

想想,我们,常常为了五斗米,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尽管这话这事并没有害人,然而却违背了我们的心性。

陶渊明,他是真正的心地纯洁干净的人。

正因为心灵的纯洁干净,所以他的诗,是天然的美玉。

所以作者说他这个人“他是和蔼可亲的,就像我们的亲人”,“诗人中的诗人,真和美,到极致”,“渊明是中国最纯粹的诗人。

而与之相应,他也是最纯粹的人。

”说他的诗“伟大的诗篇,永远是人类生活的稀有事件。

”可见其对人对诗都推崇备至。

这不是美誉,因为事实如此。

应该说,中国古代文人,绝大多数都是有真性情的人,唯其真,才使他们在滚滚历史红尘中没有被淹没,而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并且越来越鲜活地活在我们心中。

对于其他,我就不说了吧。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真应该向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好好学习。

学习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当然,如果你是文人,也包括向他们学习做学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