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篇)
品中国文人辛弃疾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辛弃疾读后感读完这本书,我就像是跟着辛弃疾来了一场超酷的穿越之旅,从他金戈铁马的沙场,一路走到他低吟浅唱的诗词世界。
辛弃疾啊,那可是个超级酷的人物。
在我眼里,他就像一个身负绝世武功,又满怀文艺气质的大侠。
他出生的时候,北方已经沦陷在金人手里,那感觉就像自己家的大院子被坏蛋占了一大半,心里得多憋屈啊。
可辛弃疾可不是那种只会唉声叹气的人,他打小就立志要把金人赶出去,恢复中原大地的荣耀。
你看他年轻的时候,拉起一支队伍就和金兵干上了。
那场面,就像电影里的英雄出场,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在战场上杀得金兵人仰马翻。
他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每次读都感觉热血沸腾。
想象一下,晚上喝了点小酒,醉醺醺地把宝剑拿出来,借着灯光看那剑刃,心里想的全是在军营里和兄弟们冲锋陷阵的场景。
这哪是一个文弱书生啊,分明就是一个铁血战士。
辛弃疾的一生也是够坎坷的。
他一心想为国家效力,可南宋朝廷那些人啊,就像一群胆小怕事的老鼠。
他们看到辛弃疾这么猛,心里不是高兴,而是害怕。
怕辛弃疾把金人惹急了,也怕他功高盖主。
所以呢,辛弃疾老是被那些当官的打压,一会儿被调到这儿,一会儿被调到那儿,就是不让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辛弃疾可没有被这些挫折打败,他把满心的壮志和对朝廷那些昏官的不满都写进了诗词里。
他的词就像一颗颗子弹,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
就拿“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来说吧,他看着自己的宝剑,心里痒痒的想上战场,可又没人理解他,只能气得直拍栏杆。
我都能想象到他当时那个又气又无奈的样子,就像一个满腔热血却被堵住出口的火山。
他的田园词写得也很有意思。
被朝廷排挤后,他就到乡下种地去了。
但他种地也种得与众不同,别人种地可能就只关心收成,他呢,种地的时候还不忘写词吐槽一下人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看,在稻田里,闻着稻花的香味,听着青蛙呱呱叫,这画面多美好。
可在这美好的背后,还是能感觉到他那颗不甘的心。
品中 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读了《品中国文人》这本书,就好像在历史的长河中来了一场奇妙的旅行,与那些大名鼎鼎的文人墨客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书里的那些文人,一个个都像是从历史的画卷中走出来的,鲜活而生动。
他们不再是课本上干巴巴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真实人物。
比如李白,以往我只知道他的诗豪放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觉得他就是个洒脱不羁的大诗人。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他的人生远不止这么简单。
李白一心想要入朝为官,一展抱负,可官场的黑暗和复杂让他碰了一鼻子灰。
他满怀希望地走进那扇门,却又带着满心的失望离开。
他游历四方,看似逍遥自在,可内心深处的那份苦闷和无奈又有谁能懂?记得有一次,他在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喝得醉眼朦胧。
那时候,他刚刚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
他望着窗外的月亮,嘴里喃喃自语:“这长安,容不下我李白啊!”说着,眼泪就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他拿起酒壶,又猛灌了一口,酒水洒在他的衣服上,他也浑然不觉。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迷茫,那种怀才不遇的悲愤。
还有杜甫,以前我只觉得他的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觉得他是个心系天下的大善人。
但从书中,我看到了他生活的艰辛。
他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一家人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有一回,他们住在一个破旧的茅草屋里,外面下着大雨,屋里也到处漏雨。
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妻子在一旁默默流泪。
杜甫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愧疚和无奈。
他想要给家人一个温暖的家,可自己却无能为力。
他只能拿起笔,把心中的痛苦和对百姓的同情都写进诗里。
苏轼也是让我感触颇深的一位文人。
他的一生起起落落,多次被贬。
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让人佩服。
有一次,他被贬到黄州,生活过得十分清苦。
但他却能在东坡上自己种地,还发明了“东坡肉”。
他和当地的百姓打成一片,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自怨自艾。
有一天,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划船游玩。
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籍,通过对中国文人的品质进行深入的探究与研究,使我对中国文人的形象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本书从文人的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并通过深入的案例研究,揭示了中国文人的品性与修养。
文中以古代文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着文人的品德、学识、职业道德、个人修养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的讨论。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文人与士人的区别。
他指出,文人注重个人表达和自我修养,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表达,更加注重文学的内涵和思想的深度。
而士人则更注重功名利禄,追求外在的成就和社会地位。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仍然很有启示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功利至上的社会中,人们更追求物质的丰富和权力的扩展,而很少有真正追求内心修养和思想深度的人。
然而,正是这种追求内心修养和思想深度的品质,在历史上塑造了一大批伟大的文人。
正是他们的品质与修养,使得他们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
书中还对文人的学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指出,文人的学问应该是一种广博的知识,不仅要通晓历史、诗词、文学等基本学科,还要了解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把握了广博的知识,文人的作品才能有深度和广度,才能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这也是中国古人对文人的要求,要求文人要能够以其博学多才的学问来更新和繁荣文化。
通过研读本书,我认识到自己在知识上的不足之处,我也深感一个人的学问应该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文人。
另外,本书还探讨了文人的职业道德与伦理道德。
作者对文人的职业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文人应当具备对社会有责任感与担当精神的品质。
他们要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社会,要用自己的才华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言行可以瞬间传播到全世界。
文人作为社会的精英,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自己的言论为社会稳定和进步贡献力量。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挫折就像一块石头。
它对于弱者,像一块绊脚石,让人却步不前;它对于强者,却像是一块垫脚石,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巴尔扎克曾这样说。
有人面对挫折,选择逃避,从此一事无成;有人面对挫折,勇敢应对,从此命运为他敞开了成功的大门。
假期中,我终于得空阅读了《品中国文人》一书,内心更加感慨:人只有直面挫折,他的人生才会精彩,才会成功。
《品中国文人》共四部,我只看了第一部, 这本书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
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
刘小川从古人身上看到的是时间之奥秘,是逼人的生命光辉,是无法言说的天地奇迹。
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风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司马迁,书中这样评价他: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万里长城和《史记》,究竟哪个更伟大?我认为是后者,如果没有司马迁写下的《史记》,那么,遍及全球的十几亿炎黄子孙,将发生“身份”认同的危机。
五千年文明从哪儿来?从司马迁的《史记》而来。
他的身体惨遭阉割,却令人吃惊的精气神十足,他以民族的价值观挑战残忍嗜血的汉武帝,他留下的文脉也是民族的血脉。
司马迁的家乡在现在的陕西韩城县西南,家贫,小时候做过放牛娃。
父亲司马谈在京都长安当太史令,俸禄少,被官员们普遍看不起。
司马迁放牛也读书,牛背上读,躺下来谈,天高云淡,易生遐想。
父母爱他极深却从不娇惯,所以,幼时的司马迁,就已经切身体会劳动之不易。
大概到了十来岁,司马迁随父母迁往长安茂陵。
一个叫孔安国的人做了司马迁的老师,此人据说是孔子的后裔,司马迁还听过大儒董仲舒的课。
司马迁十岁能诵古文。
这个天才少年的目光所及,几乎包括当时所有能用文字记载的东西,《周易》、《尚书》、《春秋》《左传》《国语》《诗经》《战国策》、诸子著述,这些都不用说了,他还学习天文、地理、兵法、商业、域外风物………想想他的书房竹简堆得有多高,一般的人早就被茫茫书海淹没了,司马迁却能戏水,甚至能够踏浪,说他是天才,好像还不够,他简直是神仙,有一个词叫“学就天人”,司马迁就是这种人。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三一文库()/读后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文字清新,内容朴实。
读了这本书,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一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刘小川笔下的文人,好像就像老百姓的左邻右舍,似曾相识。
热爱祖国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性格直爽的嵇康,“种豆南山下”自然派的陶渊明,活力四射的李白…他们凭什么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文人?凭屈原百折不挠的爱,对完美事物的追求,甚至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凭司马迁为了《史记》生命退居其次,官职,友谊…一切都不重要了;凭杜甫有一双看清普天下苦难的眼睛…他们都能先知先觉,因为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他们都能坚持自我想法,是因为他们一肚的真才能。
《品中国文人》共叙述了十余位中国文化大家,这是一本必须经过品,才能解其中滋味的好书。
而且要慢慢的品,细细的品。
这本书让我深信文字所给予人的灵魂的力量,中国文人真的只能用品才恰如其分。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屈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杯木鱼虫鸟兽对话,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
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
精神是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
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证了楚国之亡。
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重生。
屈原那个年代,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艺术是自由的,世界是敞开的,神灵是亲切的,自然是浑成的。
品过屈原再让我们走进司马迁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司马迁独行多年,把孤独的兴奋尝了个够。
短暂的停留,然后又上路,他总是在出发。
路上的感觉真好,我们只能凭借想象概括:那些理性,感性加野性的融合状态,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那奇妙的精神触角,那从天而降的喜悦,那郁闷之后的豁然开朗-----行文至此,真想跑到司马迁的快乐里边去,摸摸,看看。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三篇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三篇篇一: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得到此书,如获至宝,很想向旁人推荐,可又困于描不准对象.先生的书,国学之道,血性之笔,人性深处的哲思.我爱男作家的书,只因我爱上有血性的文笔.正如此书,血液与灵魂穿梭,文学与哲学交融,把人文艺术拉向一个新的高度.文人的世界,有道不完说不尽的美.这美,暇思无穷…众看当代人的审美观,舞台上的吼吼叫叫,是他们无比顶级的追随.百年之后,他们只不过是台上唱小曲的戏子,终究改变不了被人们娱乐消遣的角色.翻看历史长河,多少杰出文人的光彩是无法掩盖,每一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棱角,都有自己的艺术,影响着华夏人民千年的艺术.历史是河,文人就是河中那翻滚不停息的波浪.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司马迁则是最惊人的那颗骇浪,当科学家们拿着尺子衡量着长江与黄河的源头,司马迁则在几前年前就拿起了尺,量下了华夏人民的源头,秦始皇创下了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培养了大史学家司马迁.近来在杂志看到了一句这样的话,南唐后主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又是失败的男人.我不禁有点吃惊, 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可是,又有谁可以写出像<虞美人>这样的千古绝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古今,谁有?在政治上失意,是古代文人的通病,李白,杜甫,苏东坡,谁没有?只是李煜文学上的成就远远胜于政治上的成就.说李煜又是失败的男人,那更是大错特错了!大周后与小周后,两位绝代佳人,人称东吴时的二乔.大周后与李煜灵与肉的结合,可畏是人类情感的颠峰,小周后得知李煜的消息,被气的溢血而死.那个跳着金莲舞的绝世美人,调戏着皇帝赵光义,大力的挥霍着为之建金莲台,等到七月七之日,赵光义垂涎已久的日子,娘翩翩起舞,在无比风光的金莲台上,跳起了金莲舞,她娇娜的身姿始终是背对着赵光义的宫殿,绝世的容颜面向着南方,心里默默的念道,今天国主四十一岁大寿,娘为你跳金莲舞.好感人的一刹那,原来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她得不到李煜,她的心却这般忠贞李煜,放着大宋江山的娘娘不做,七月七日,她香消玉损.所以李煜,这不是文人的魅力,又是什么的魅力?篇二:读《品中国文人》有感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中国文人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观,他们运用文字和笔,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
读完《品中国文人》,我深深地被其中的文章所震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常常忽略了内心的培养和品德的修炼。
而中国文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们注重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通过读书、修道、研究历史,他们培养了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观念。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高尚的品格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优秀的文人政治家,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些都得益于他们的品行,他们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道德操守。
这些品质成就了他们卓越的人生和杰出的领导能力。
其次,《品中国文人》还深入解析了中国文人的艺术修养。
中国文人是善于表达情感的艺术家,他们通过文字和笔墨,表达了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之美。
他们独具匠心,笔墨纵横,塑造了许多具有绝世魅力的文人形象。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而这些都得益于他们对艺术修养的追求。
他们深入研究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通过不断地锤炼和磨砺,达到艺术的极致。
他们的作品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美的真谛。
第三,《品中国文人》还探讨了中国文人的思想境界。
中国文人是善于思考的智者,他们通过对人性、社会和宇宙的思考,开创了独特的思想境界。
他们以自然界为参照物,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寻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通过读取这些文人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思辨精神和哲学智慧。
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哲学问题。
他们以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塑造了一种丰富而独特的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们启迪了人们的思维,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品中国文人2陆游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2陆游读后感
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建立了大金,北宋和大金联手灭了大辽后,转过来攻打北宋,宋徽宗赶紧让位给宋钦宗改年号靖康。
结果金人攻破城池,两个皇帝和王公大臣(包括秦桧)、嫔妃、宫女做了俘虏,这就是“靖康耻”。
康王赵构继承皇位即宋高宗,并把杭州变成临安(临时安乐窝)。
宋高宗是个投降派,享乐派,北方丢了,他照样享受荣华富贵。
他的内心还有一个肮脏的秘密:一旦收复失地,皇位就保不住了,谁最理解他?秦桧是也。
因此朝廷主和派占上风,像岳飞、韩世忠、宗泽这些主战派不受欢迎,而且有很多几次机会能够收复失地比如岳飞北上、金人内部空虚等,却被宋高宗和秦桧主动丧失,金人没来皇帝却先主动逃跑。
宋向金称臣纳贡,而且金人还有附加条件:无论秦桧犯什么事都没罪。
宋孝宗继位主张抗金,但事事受制于宋高宗这个太上皇。
陆游文武集于一身,研究兵法,从小受家庭的熏陶,立志杀敌报国。
但就是在南宋投降派的主政下,没有什么大作为,屡受打击,受尽心灵折磨,他有一首《咏梅》,完全是他一生的写照: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忌。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再说感情:唐婉是陆游舅舅的孩子,就是表妹,善琴、能诗,会下围棋,非常佩服陆游诗剑双绝,她能够读懂陆游,能互相欣赏。
谁知婚后婆婆作梗,拆散小两口,后陆游续娶,唐婉再嫁。
感人故事发上在陆游和唐婉在沈园的不期而遇,陆游没撑住,情如井喷,当场挥毫在墙壁上写下《钗头凤》,而唐婉也和了一首《钗头凤》更绝。
高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是一部由余秋雨所著的书籍,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故事和思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对于文人的理解和描绘所吸引,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文人的优秀品质和思想。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思想体系。
作者通过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文人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于文人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化传承和人类命运的看法和思考。
其次,作者传递的信息和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短期的快乐,而忽略了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而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精神,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他们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注重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真理和智慧。
这些思想和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的个人发展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优秀品质和思想。
他们不仅具有卓越的文化成就和艺术成就,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他们关注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品中国文人》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它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于文人的描绘和评价,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精神,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同时,这些思想和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启示,让我们更加关注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更加注重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一)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图画视频充斥眼球的时代,阅读,似乎早已被遗忘。
而我,也很少拾起书本,静下心来读一本像样的书。
读《品中国文人》,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不过,看过之后,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文人,让我想起穷酸,迂腐,文人相轻,也让我想起风骨,正气,君子,两袖清风,当然,更多的是后者。
中国文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是想通过做官来改变命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救世,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文人,尤其是大师级的人物,总是命运坎坷,即便走上了仕途,也终因不会曲意逢迎,没能坐上高位,即便坐上权力高位,也终是位子没坐热,就被权臣陷害拉下马,或贬官或撤职甚或被流放。
他们中多数人,因为理想破灭,现实不堪,最后郁郁而终。
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人都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曹雪芹,无不如此。
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在这种国家动乱,个人不幸的境遇下,文人,更多的能够冷眼看世界,思考国家民族前途,个人命运,才会写出杰出华章从而彪炳史册。
对于这些人,尽管他们身上也有可能穷酸迂腐脆弱等等小毛病,但我对于他们,只有崇敬。
刘小川先生的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读评价,站在不同于其他文人作家品评的高度,用自己独特的视觉,用庄重也不失诙谐的文字,对中国文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做出了非常理性的解读与评价。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等这些大家中,作者对这些人都是怀着景仰之心来完成对他们的品读的,而独独只有对司马相如,似乎不那么恭敬。
其实不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文才,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显示了他的才气,也许因为他是御用文人?作者说“司马相如,勾引女人本事大,歌功颂德的本事更大,写了不少辞赋,华丽而空洞”,“司马相如是浪得虚名的平凡人物,文以人传……他这位粉饰现实的老前辈,以他的光芒照亮了这一流派,显现浑浊,映衬清流。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是一本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书籍,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品格、行为和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人的风采和魅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文人的品格和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文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灿烂之花。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平和作品进行介绍,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和创作环境,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在古代中国,文人不仅仅是具有卓越才华的人才,更是具有高尚品德和崇高情操的人格魅力。
他们在创作中追求真、善、美,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以自己的行为和作品影响着后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典范和楷模。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进行了精彩的解读和分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人的创作风格和内涵。
中国文人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他们以自己的文字和思想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人的创作风格和内涵,也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通过阅读《品中国文人》,我对中国文人的品格和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中国文人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灿烂之花,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和作品影响着后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典范和楷模。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文人的品格和精神,也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品中国文人陶渊明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陶渊明读后感陶渊明这人啊,就像一股清流,在那个纷纷扰扰的乱世,别人都争着往官场那浑水里扎猛子,就盼着能捞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
可他倒好,一会儿进去蹚一蹚那官场的浑水,一会儿又像个受了委屈的小孩,拍拍屁股走人。
他不是没能力当官,看他那些个诗文中偶尔透露出来的治国安邦的想法,就知道他肚子里是有墨水、有抱负的。
可他就是受不了官场里那些弯弯绕绕,今天要拍这个上司的马屁,明天又得和那些个勾心斗角的同僚周旋,他那颗向往自由、纯净的心哪受得了这个呀。
就说他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简直酷毙了!我仿佛能看到他把官帽一甩,大踏步地离开那乌烟瘴气的官场,背后还跟着一群目瞪口呆的人。
这要是搁现在,那就是个超有个性、绝不向恶势力低头的硬骨头啊。
他回到田园之后,那小日子过得才叫一个惬意呢。
每天种豆南山下,虽然“草盛豆苗稀”,但他好像也不怎么在意收成,就享受那耕种的过程。
早上被鸟儿叫醒,晚上看着月亮睡觉,没事儿就和邻居唠唠嗑,喝喝酒。
这田园生活简直就是他的诗和远方啊。
我觉得陶渊明的诗也特别接地气。
他写的那些田园风光,不是那种高大上的、文绉绉的描写,而是真真切切地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
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一下子就能把人带到那个有菊花、有南山的宁静田园里。
读他的诗就像吃家常菜,没有什么山珍海味的华丽,却满满的都是真诚和质朴的味道。
而且啊,陶渊明虽然隐居田园,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可丰富着呢。
他就像一个哲学家,在田园生活里思考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
他看透了世事无常,在简单的生活里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他这种生活态度对咱们现在的人也很有启发。
咱们每天在城市里忙忙碌碌,为了房子、车子、票子拼命奔波,有时候都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陶渊明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内心深处对简单、自由生活的渴望。
不过呢,我也在想,如果我是陶渊明,我能像他那么潇洒地离开官场,去过田园生活吗?估计很难。
毕竟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物质社会,有太多的诱惑和责任。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读《品中国文人》有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读《品中国文人》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1在《品中国文人1》中,我们通过本书看到了屈原漫步江边;司马迁埋头著书;司马相如操琴作赋。
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旗旋的李煌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照耀着后世文人的心志与情怀。
在这些大文人中,我最想谈的是一位朴素、劳作,不与世同流合污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他的曾祖父是东晋大将军陶佩。
陶渊明出生在江山如画的寻阳郡柴桑县一个叫上京里的`地方,字元亮,一名潜,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著名诗篇大多是他四十岁以后写的,他四十一发时仕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职归隐躬耕田园,过上了安逸,悠闲的生活。
427年十一月,寒冷的冬天,陶洲明死于贫病交加。
中国历代辞官者,数以千万计,只有陶渊明将质朴生活的欣悦,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诗篇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田园风光: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我们可以看到躬耕田园的乐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我们还可以体会到田园生活的悠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的诗朴素,通俗易懂,但在当时以及后来很一段时间并未受青睐。
钟山荣的《诗品》将诗歌列为上中下三品,陶渊明居中品。
但这并不能否认陶渊明的文采,萧统评价他的诗:语时事则指而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苏东坡提到他,永远以学生的口吻: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他,确立了人性的价值,审美的价值,开创了诗词中一种淡雅清新的境界。
x 他是中国的头号乡村歌手: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那个手提一篮金菊花,慢悠悠向东篱走去的诗人向我们说。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三篇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三篇导语:《品中国文人》共表达了十余位中国文化大家,这是一本必须经过品,才能解其中滋味的好书。
而且要慢慢的品,细细的品。
这本书让我深信文字所给予人的灵魂的力量,中国文人真的只能用品才恰如其分。
下面请欣赏为大家带来的品中国文人三篇,希望大家喜欢。
不久前,我读了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一书。
读罢不禁感慨万千。
有感于刘小川对文字拿捏,他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的奥秘,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有感于作者对中国历代文人静心地品味,这需要何等的痴心和情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开篇作家曹雪芹的自嘲,文章的开头一般起引出下文、设置悬念的作用,而这五言绝句又设置了何样悬念呢?我想,其最想介绍的,还是“其中味“这三个字。
那么“其中味“是指什么呢?让我们举起茶杯,跟随作家刘小川的笔触,体会作家曹雪芹的滋味吧——“一位清代作家写小说,名和利都谈不上。
“小说者流,盖出于街谈巷议?”曹雪芹这三代豪门子弟,忍饥受寒还遭人白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他每天在破窗下不停地写,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在纸上过日子。
”曹雪芹撰写《红楼梦》时以已家境衰落,他从钟鸣鼎食到一贫如洗,从阔少爷到穷公子,面对食不果腹的窘迫生活,曹雪芹并没有臣服,他只过好“纸上日子”便满足,可坚强也是有“底线”的,曹公口中不说,心中难道也不为生计发愁吗?或是说社会的X败已令他失望不已,没有心思再去理会纷繁俗世?而面对世人的白眼,他却也真正做到了“难得糊涂”啊!曹雪芹是可怜的,是坚强的,即使是“举家食粥酒常赊。
”他都挺了过去,并坚持不懈的写下了《红楼梦》这部著作。
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第一口茶,酸酸涩涩的,就敬曹雪芹的坚强与给他创作灵感的生活经历。
“脂砚斋,那么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
这是一个美丽的、大写的名字,是伟人身边的奇花异草。
”作家刘小川是这样描述脂砚斋这位奇女子的,当时,其貌不扬且家境落魄的曹雪芹为什么能获得“气质美女”的芳心呢?自然是因为他的出众才华与坚贞品格。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篇)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篇)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刘小川笔下的文人,好像就像老百姓的左邻右舍,似曾相识。
热爱祖国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性格直爽的嵇康,“种豆南山下”自然派的陶渊明,活力四射的李白…他们凭什么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文人?凭屈原百折不挠的爱,对完美事物的追求,甚至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凭司马迁为了《史记》生命退居其次,官职,友谊…一切都不重要了;凭杜甫有一双看清普天下苦难的眼睛…他们都能先知先觉,因为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他们都能坚持自我想法,是因为他们一肚的真才能。
《品中国文人》共叙述了十余位中国文化大家,这是一本必须经过品,才能解其中滋味的好书。
而且要慢慢的品,细细的品。
这本书让我深信文字所给予人的灵魂的力量,中国文人真的只能用品才恰如其分。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屈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杯木鱼虫鸟兽对话,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
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
精神是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
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证了楚国之亡。
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重生。
屈原那个年代,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艺术是自由的,世界是敞开的,神灵是亲切的,自然是浑成的。
品过屈原再让我们走进司马迁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司马迁独行多年,把孤独的兴奋尝了个够。
短暂的停留,然后又上路,他总是在出发。
路上的感觉真好,我们只能凭借想象概括:那些理性,感性加野性的融合状态,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那奇妙的精神触角,那从天而降的喜悦,那郁闷之后的豁然开朗-----行文至此,真想跑到司马迁的快乐里边去,摸摸,看看。
《史记》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方方面面的。
它是史学和文学巨著,又是古典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它写西汉以前的时光,却远远越过今天,直指我们可能拥有的未来。
品中国文人梁思成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梁思成读后感读完梁思成的故事,那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位低调却超酷的大佬在建筑的历史长河里畅游了一番。
首先呢,我得说梁思成这个人,他可不仅仅是个搞建筑的,他简直就是建筑界的“大侠”。
你看啊,在那个时候,大家对古建筑还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视,很多老建筑就那么风雨飘摇地杵在那儿,随时可能被历史的洪流给冲没了。
但是梁思成出现了,他就像个慧眼独具的寻宝者,看到了这些古建筑背后巨大的文化价值。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为了保护古建筑四处奔波的事儿。
那可真不容易啊,就像一个人在对抗一整个时代的观念。
当时很多人觉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拆了那些老房子盖新的多好。
可梁思成不这么想,他深知这些古建筑是咱们中华文化的根儿啊,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和智慧。
他就像个固执的守护者,为了那些古建筑跟人讲道理、写文章,到处呼吁保护。
这就好比在一群想要推倒旧城堡盖高楼大厦的人中间,他站出来大喊:“你们可别乱动,这城堡里藏着宝藏呢!”再说说他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
他就像个解谜大师,一点点地揭开中国传统建筑的神秘面纱。
以前咱可能就觉得那些老房子好看,但具体好在哪儿,为啥这么建,没几个人能说得清。
梁思成可不一样,他深入研究,从斗拱到飞檐,从布局到材料,把中国古建筑的门道都给摸透了。
他做的那些研究就像给中国建筑写了一部超级详细的说明书,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们中国建筑有多牛。
而且啊,他的工作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
到处跑着考察古建筑,那时候交通又不方便,条件也艰苦。
但他乐在其中,就像个执着的探险家,每发现一座有价值的古建筑就兴奋得不行。
他的这种热爱,真的很感染人。
我读着读着就想,要是我也能对一件事有这么大的热情就好了。
不过呢,他的故事里也有让人心酸的地方。
有时候他的努力也没能阻止一些古建筑被破坏,就像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宝贝被毁掉一样。
这时候我就特别同情他,也更佩服他一直没有放弃的精神。
总的来说,读完梁思成的故事,我对他是满满的敬意。
他就像一座灯塔,在保护中国古建筑和传承建筑文化的海洋里,照亮了一条路。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是张颐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所著的一部专论中国文人的著作。
这本书通过对中国文人的品德和艺术的研究,探讨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精神追求。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首先,书中作者对中国文人的品德要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作者指出,中国文人是有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的,他们追求自己的品行和修养。
中国文人注重道德的修养,要求自己心胸开阔、品行高尚,同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人生的真善美。
他们相信,只有道德美才能引导人们生活得更加真实和高尚。
这种对品德的追求,使得中国文人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道德的批判和思考。
通过阅读《品中国文人》,我深刻意识到品德和修养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书中作者对中国文人的艺术追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中国文人的艺术追求主要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多种形式。
他们通过对艺术的追求,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中国文人将艺术视为一种修养和熏陶,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同时,他们也敢于创新和突破,通过艺术的创作发声。
这种对艺术的追求,使得中国文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和传承者。
通过阅读《品中国文人》,我深深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价值。
最后,书中作者对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主要包括自由、理性和人道精神。
中国文人通过对自由的追求,表达了对人的解放和解脱的追求;通过对理性的追求,表达了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通过对人道精神的追求,表达了对社会正义和人类幸福的追求。
这种精神追求使得中国文人成为了社会良知和思想领袖。
通过阅读《品中国文人》,我对中国文人的精神力量和人文关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德、艺术和精神追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通过阅读《品中国文人》,我对中国文人对品德、艺术和精神的追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明白到品德、艺术和精神追求对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品中国文人2鲁迅读后感600字
品中国文人2鲁迅读后感600字我读了刘小川写的《品中国文人》,感触很深,尤其是鲁迅。
刘小川在书中写的人物非常生动、具体,在读书的同时仿佛将自己也置身于人物的经历中去。
好像他们就在自己的眼前,甚至也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快乐、幸福、骄傲以及痛苦、悲伤与失落。
从小学起,我就喜欢读鲁迅的作品,读过他的很多篇文章,书面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严肃语气那么刻薄、尖利满篇都是直插人心的讽刺。
再看他的照片更是一种威严扑面而来。
乌黑而短的头发耸立在头上胡须也短而黑眼睛炯炯有神十分精神不仅一种敬畏感油然而生。
印象中的鲁迅总是给人一种一本正经、话语中总带有讽刺、无法与之开玩笑和交流的人但是鲁迅在刘小川的笔下却完全是另一副样子使我认识了一个生活中的鲁迅。
生活中的鲁迅其实很平和无论对父母、子女、朋友、学生都是如此。
他从不与人计较心胸宽广并且生活简谱往往把好东西留给别人。
他其实很爱笑,平易近人。
然而鲁迅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他的求学之路尤其阻碍重重。
他的童年很美好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大家庭中但是祖父的犯罪坐牢耗尽了家产父亲的一病不起使年轻的鲁迅生活一落千丈。
生活巨大的落差他人的歧视父亲的重病让鲁迅意识到了全家面临的危机和中医的落后毅然决定到日本留学学习西医来治父亲乃至国人的病。
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又饱受侮辱与歧视。
他再次意识到了中国的落后中国人思想的腐败于是最终弃医从文投入了拯救民族的拼搏斗争中。
从刘小川的笔下不难看出鲁迅心胸的广大且勤于思考、热爱祖国的性格。
他在从自身的经历中不断思考着如何使当时的中国更加强大如何使民族复兴如何使国人不再受到外国人的羞辱与歧视。
他在不断地审视社会潜心寻找着一条开明和长远的道路。
他将自己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以及自己的思考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构成了他独特的幽默而不失讽刺与批判的文风。
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民族复兴的渴望对人民思想改变的期盼将无数爱国人士的心声全部融入了一篇篇促人深思的文章中。
鲁迅的人生经历是我感触颇深。
一代文人竟也有改变国家社会的能力。
《品中国文人》李煜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李煜读后感朋友!今天咱就唠唠我读《品中国文人》里边写李煜的那些故事。
哇,一想到李煜,我这心里就有诸多感慨涌现出来了。
我记得那天我正闷着头儿翻书,忽然间在书架的角落里发现了这本《品中国文人》。
咱平时总听人说李煜是个“词帝”,之前我还真没仔细琢磨过他的故事。
这次读下来,哎呀,简直是被李煜这个人给深深地迷住了。
你知道吗?李煜这人啊,用咱现在的话说,那就是个“天才兼才子”。
他写的那些词,简直就是从他心里直接流出来的,就像那美丽的诗篇一样,扣人心弦。
那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多么感伤,多么令人动容啊!我当时读得热泪盈眶,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
李煜这个人真是多才多艺。
除了写词,他还会画画,下棋,各种才艺样样精通。
可是你说这世事无常,他本来是个皇帝,日子啊,那叫一个风光。
但偏偏赶上了亡国,这人的命运啊,不由得让人唏嘘。
不过呢,在南唐王国被宋朝灭了之后,李煜失去了权力,却成了真正的文人。
我读到他在囚禁中的那段生活,那真是感同身受。
他写的词里那种悲切的情感,恍如他满腔的愁苦与无奈,一字一句,都像是刀子一样,扎在我心里。
哎呀,这李煜的经历真是让人痛心啊。
在《品中国文人》里,有个有趣的故事。
说是宋太宗想看看李煜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就把他请到宫里,给他备下丰盛的宴席。
那桌上摆满了各种美食,李煜却无心品尝,只是默默地捏着一片鱼鳞,轻轻一弹,弹到地上发出清脆的声音。
他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哈哈,这话是不是太有诗意了?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觉就像是从一场梦中醒来。
李煜的人生啊,就像那珍贵的水蜜桃,本来是光彩照人,却因为命运的捉弄,陷入了无尽的苦楚。
但他的才华,却像是鲜甜的汁水,永远留在世人的记忆中。
每读到他的词,我心中总是有种莫名的感动,还有对他那种敬仰之情。
我觉得李煜的故事,就像是我们的生活。
就算生活有苦,有难题,但只要有一份热爱和执着,就能在平凡中找到不凡。
朋友,你读过李煜的词吗?你是否也和我一样,被他的才华所打动?哈哈,如果有空,我们可以一起探讨李煜,以及其他文人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人错过荷尔德林 ?生活的智慧,现代人需要学习的东西
太多太多。
回头看看苏东坡这位全景式的生活大师,包括苏东坡强
调的风俗、 道德。“物质” 跑出很远了,“精神” 当奋起直追。
说到底,人之为人,除精气神,余下还有什么呢
?苏东坡他
提升了人之为人的境界。他是令现代人目瞪口呆的生活大师,
对生活永远高涨的热情和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像恒星一样燃
活的勇气给人印象深刻,她的作品闪耀着“女性之为女性”
的夺目光辉。
有人说生活是一部大书,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如果你不
通过书本打开视野,生活就是一本小书,很多东西你都看不
见。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而读书与行路,是养气的
两在前提。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我们是羡慕的,日子过得
那么的贫瘠,为什么在那样贫瘠中有一种大欢乐呢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屈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 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杯木鱼虫鸟兽对话, 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 精神是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
证了楚国之亡。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 了重生。屈原那个年代,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艺 术是自由的, 世界是敞开的, 神灵是亲切的, 自然是浑成的。
凭屈原百折不挠的爱,对完美事物的追求,甚至用死来 表达自己的理想 ; 凭司马迁为了《史记》生命退居其次,官 职 , 友谊…一切都不重要了 ; 凭杜甫有一双看清普天下苦难 的眼睛…他们都能先知先觉 , 因为他们善于思考 , 善于观察 . 他们都能坚持自我想法 , 是因为他们一肚的真才能。
《品中国文人》共叙述了十余位中国文化大家,这是一 本必须经过品,才能解其中滋味的好书。而且要慢慢的品, 细细的品。这本书让我深信文字所给予人的灵魂的力量,中 国文人真的只能用品才恰如其分。
在走进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里,一次次被他们的执着感 动着,眼里一次次涌着泪水。读书也是读人,被他们高尚的 品格所感动。到了东晋,一个真心向往平淡,并在平淡中发 现了巨大美感的伟大诗人横空出世,他的名字叫陶渊明。房 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今天手捧陶渊明的诗,仍 会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我们从陶渊明诗中可以 获得巨大的精神养分,我们今天怎能错过 ?我们错过了陶渊 明,岂不等于俄罗斯人错过了普希金, 英国人错过莎士比亚,
于是很偶然地读到了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系列。他细腻
的笔触,深刻的分析很引人入胜,连我这样对历史文人不感
兴趣的也被深深的吸引了。他善于把人物放在一个宏大的历
史背景中,循着人物的笔墨诗词让我们走向一个个鲜活高贵
的灵魂:司马迁、嵇康、杜甫、李白、苏轼、李清照、曹雪
芹、陆游、辛弃疾、屈原 ...... 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执
品过屈原再让我们走进司马迁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司马迁独行多年,把孤独的兴奋尝了个够。短暂的停留,然 后又上路,他总是在出发。路上的感觉真好,我们只能凭借 想象概括:那些理性,感性加野性的融合状态,那春夏秋冬 风霜雨雪,那奇妙的精神触角,那从天而降的喜悦,那郁闷 之后的豁然开朗 ----- 行文至此,真想跑到司马迁的快乐里 边去, 摸摸, 看看。《史记》 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是方方面面的。它是史学和文学巨著,又是古典意义上的百 科全书。它写西汉以前的时光,却远远越过今天,直指我们 可能拥有的未来。有一定修养的中国人,如果不读司马迁, 不读其人其书,那真是令人遗憾。
着坚毅的信念,直看得人欲罢不能。大苦大难而笑傲人生,
是多少人的向往,但是真正能够在大苦大难面前保持尊严、
恪守信念的只怕是无几人能及。
之所以被他的文章吸引,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的是他常常
在文中针砭时事,在还原古代文人志士的同时不忘引发我们
对时下有些现象的思考。文化的张力被他称为一种阴柔但恒
久的渗透力,信任文化的力量才能改变人性。于是那些文人
眉,却保持芳香袭人的脂粉气。在以男人为主流的社会氛围
中,李清照嫣然而入,纤手不让巨手,蜂腰压倒熊腰。宋词
碰上李清照, 李清照碰上宋词, 双方皆幸运。 她常用的词牌,
如《减字木兰》 、《蝶恋花》、《菩萨蛮》、《浣溪沙》、《渔家傲》、
《如梦令》等,也是毛泽东所喜用。李清照称得上是十一世
纪末的新女性。二十一世纪初,仍然仍有榜样的力量。她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2 篇)
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 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 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 名为《“品“中国文人》 。
刘小川笔下的文人,好像就像老百姓的左邻右舍,似曾 相识。热爱祖国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性格直爽的嵇 康,“种豆南山下”自然派的陶渊明,活力四射的李白…他 们凭什么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文人 ?
种相当寂寞而又美好的感觉。
我一向对于文学处于一种朦胧的向往状态,尤其对于文
化名人知之甚少。我家先生就常取笑我“缺乏历史和文学知
识”,虽然挺没面子的,却也暗暗认同了。对于名家名篇我
通常都只是有所“闻”罢了,往深了讲就真的是一窍不通。
对于人物传记之类的文过,对于小说倒是有几分喜爱, 于是订阅了 《小说界》,
墨客透过他们的作品向我们传递的已然不是简单的个人感
受和经历,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
最欣赏的是刘小川笔下的李清照,伴着李清照的一首首
烧。
解开苏东坡的快乐之谜,天性生快乐,智慧生快乐,磨
难生快乐。身为女性,我们更应当了解我国的宋代最伟大的
女诗人李清照,她优美、优雅、风骨天成,生当做人杰,死
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亮出她光彩照人的身
姿,从李清照的诗词中我们了解到李清照性格很要强, 同时,
女儿太女人太又十足,这是李清照的感人之处。巾帼不让须
?这是我
们现代人所在寻觅的。
我喜欢阅读,也喜欢记录着书
中令人感动或美丽的语句,这是我生活中的一个习惯,一本
好书,可以提升智慧,它可以触碰你那平时秘而不宣的脆弱
和感动,它可调出个人体验中的某一个瞬间或者某一个念想,
它可以撼动你平时绷着的那股莫明其妙的劲儿,让你觉得精
神为之一振,很享受那种掩卷之后眼睛微朝的感觉,那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