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
KTδ(t)+K
实测:μo(t)=
+
e-t/R3C
Ro=
100K R2=
100K
C=1uF
R3=
10K
R1=
100K
R1=
200K
典型
环节
传递函数参数与模拟电路参数
关 系
单位阶跃响应
理想阶跃响应曲线
实测阶跃响应曲线
PID
KP=
TI=Ro C1
TD=
理想:μo(t)= TDδ(t)+Kp+
答:传递函数的相角始终大于零,a>1。
3.你能解释校正后系统的瞬态响应变快的原因吗?
答:由于实际控制系统具有惯性、摩擦、阻尼等原因。
表3-1
参数
项目
Mp(%)
Ts(s)
阶 跃 响 应 曲 线
未校正
0.6
4
校正后
0.125
0.42
实验四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
一、被测系统的方块图及原理:
图4—1 被测系统方块图
关 系
单位阶跃响应
理想阶跃响应曲线
实测阶跃响应曲线
惯性
K=
T=R1C
μo(t)=
K(1-e-t/T)
R1=
250K
Ro=
250K
C=
1μF
C=
2μF
I
T=RoC
μo(t)=
Ro=
200K
C=
1μF
C=
2μF
PI
K=
T=RoC
μo(t)=K+
R1=
100K
Ro=
200K
C=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目录实验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验证性实验) (1)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验证性实验) (9)实验三系统稳态误差分析(综合性实验) (15)预备实验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学习构成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了解电路参数对环节特性的影响。
2.学习典型环节阶跃响应测量方法,并学会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典型环节传递函数。
二、实验内容搭建下述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
1.比例(P)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1。
2.惯性(T)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2。
3.积分(I)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3。
4. 比例积分(PI)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4。
5.比例微分(PD)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5。
6.比例积分微分(PID)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6。
三、实验报告1.画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图,用坐标纸画出所记录的各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2.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并与由模拟电路计算的结果相比较。
附1:预备实验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效果参考图比例环节阶跃响应惯性环节阶跃响应积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积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微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积分微分环节阶跃响应附2:由模拟电路推导传递函数的参考方法1. 惯性环节令输入信号为U 1(s) 输出信号为U 2(s) 根据模电中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列出公式:整理得进一步简化可以得到如果令R 2/R 1=K ,R 2C=T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可写成下面的形式:()1KG s TS =-+当输入r(t)为单位脉冲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输出U 2(s)=G(s)U 1(s)= 1KT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脉冲响应如下:/(),0t TK k t e t T-=-≥ 当输入r(t)为单位阶跃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s输出U 2(s)=G(s)U 1(s)= 11K TS 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阶跃响应如下:/()(1),0t T h t K e t -=--≥当输入r(t)为单位斜坡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21s输出U 2(s)=G(s)U 1(s)=2323R R C T R R =+2Cs12Cs-(s)U R10-(s)U 21R R +-=12212)Cs (Cs 1(s)U (s)U )(G R R R s +-==12212)Cs 1((s)U (s)U )(G R R R s +-==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斜坡响应如下:/()(1),0t T c t Kt KT e t -=--≥2. 比例微分环节令输入信号为U 1(s) 输出信号为U 2(s) 根据模电中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列出公式:(s)(s)(s)(s)(s)U100-U U 0U 2=1R1R23(4)CSU R R '''---=++由前一个等式得到 ()1()2/1U s U s R R '=- 带入方程组中消去()U s '可得1()1()2/11()2/12()1134U s U s R R U s R R U s R R R CS+=--+由于14R C〈〈,则可将R4忽略,则可将两边化简得到传递函数如下: 2()23232323()(1)1()11123U s R R R R R R R R G s CS CS U s R R R R R ++==--=-++如果令K=231R R R +, T=2323R R C R R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可写成下面的形式:()(1)G s K TS =-+当输入r(t)为单位脉冲函数时,单位脉冲响应不稳定,讨论起来无意义 当输入r(t)为单位阶跃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s输出U 2(s)=G(s)U 1(s)=(1)K TS 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阶跃响应如下:()(),0h t KT t K t δ=+≥当输入r(t)为单位斜坡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21s输出U 2(s)=G(s)U 1(s)=2(1)K TS S -+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斜坡响应如下:(),0c t Kt KT t =+≥实验一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验证性实验)一、实验目的研究二阶系统的两个重要参数阻尼比ξ和无阻尼自然频率n ω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1)
实验1 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控制系统中各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及其参数的测定方法。
2.测量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参数变化对环节输出性能的影响。
实验原理: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
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
实验内容及步骤实验内容:观测比例、惯性和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实验步骤:分别按比例,惯性和积分实验电路原理图连线,完成相关参数设置,运行。
①按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先接比例)。
(PID先不接)②将模拟电路输入端(U i)与阶跃信号的输出端Y相连接;模拟电路的输出端(Uo)接至示波器。
③按下按钮(或松开按钮)SP时,用示波器观测输出端的实际响应曲线Uo(t),且将结果记下。
改变比例参数,重新观测结果。
④同理得积分和惯性环节的实际响应曲线,它们的理想曲线和实际响应曲线。
实验数据实验二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二)实验目的1.掌握控制系统中各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及其参数的测定方法。
2.测量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参数变化对环节输出性能的影响。
实验仪器1.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计算机一台实验原理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
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
实验内容及步骤内容:观测PI,PD和PID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步骤:分别按PI,PD和PID实验电路原理图连线,完成相关参数设置,运行①按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
自动控制原理1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Ⅰ》实验指导书2013年9月修订实验一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一. 实验目的1.学习构成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3.学会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4.掌握仿真分析软件multisim的使用。
二. 物理模拟说明用电子线性运算放大器和各种反馈电路能够模拟线性系统典型环节。
同时,模拟典型环节是有条件的,即是将运算放大器视为满足以下条件的理想放大器:(1)输入阻抗为∞,进入运算放大器的电流为零,同时输出阻抗为零;(2)电压增益为∞;(3)通频带为∞;(4)输入与输出间呈线性特性.可是,实际运算放大器毕竟不是理想的;电子元件和电路仍然有惯性(尽管非常小)其通频带有限,并非达到∞,输入输出功率也是有限的;一般的运算放大器,在开环使用时,其通频带仅为10-100Hz,当将其接成K=1的比例器,其通频带也不过MHz左右。
所以,以线性运算放大器和各种反馈电路去模拟系统的各种线性和非线环节也不是无条件的,它仍然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线性典型环节的特性,超出条件的范围和要求过份精确都是办不到的。
因此,需要说明以下几点事项:(1)用实际的运算放大器模拟线性系统各种典型环节都是有条件的近似关系,不可能得到理想化典型环节的特性。
其主要原因是:1实际运算放大器输出幅值受其电源所限,根本不可能达到∞,此即非线性影响;2实际运算放大器不是无惯性的。
尽管惯性很小,但通频带不会达到∞。
(2)实际运算放大器输出幅值受限的非线性因素对所有各种模拟环节都有影响,但情况迥异。
对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和振荡环节,只要控制了输入量的大小或是输入量施加的时间长短(对于积分或比例积分环节),不使其输出在工作期间内达到最高饱和度,则非线性因素对上述环节特性的影响可以避免;但是非线性因素对模拟比例微分环节和微分环节的影响却无法避免。
《自动控制》一二阶典型环节阶跃响应实验分析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分析报告姓名:学号:班级:一、典型一阶系统的模拟实验:1.比例环节(P) 阶跃相应曲线。
传递函数:G(S)=-R2/R1=K说明:K为比例系数(1)R1=100KΩ,R2=100KΩ;特征参数实际值:K=-1.(2)(2)R1=100KΩ,R2=200KΩ;即K=-2.〖分析〗:经软件仿真,比例环节中的输出为常数比例增益K;比例环节的特性参数也为K,表征比例环节的输出量能够无失真、无滞后地按比例复现输入量。
2、惯性环节(T) 阶跃相应曲线及其分析。
传递函数:G(S)=-K/(TS+l) K=R2/R1 , T=R2C说明:特征参数为比例增益K和惯性时间常数T。
(1)、R2=R1=100KΩ , C=1µF;特征参数实际值:K=-1,T=0.1。
(2)、R2=R1=100KΩ , C=0.1µF;特征参数实际值:K=-1,T=0.01。
〖分析〗:惯性环节的阶跃相应是非周期的指数函数,当t=T时,输出量为0.632K,当t=3~4T时,输出量才接近稳态值。
比例增益K表征环节输出的放大能力,惯性时间常数T表征环节惯性的大小,T越大表示惯性越大,延迟的时间越长,反之亦然。
传递函数:G(S)= -l/TS ,T=RC说明:特征参数为积分时间常数T。
(1)、R=100KΩ , C=1µF;特征参数实际值:T=0.1。
(2)R=100KΩ , C=0.1µF;特征参数实际值:T=0.01。
〖分析〗:只要有一个恒定输入量作用于积分环节,其输出量就与时间成正比地无限增加,当t=T时,输出量等于输入信号的幅值大小。
积分时间常数T表征环节积累速率的快慢,T越大表示积分能力越强,反之亦然。
4、比例积分环节(PI) 阶跃相应曲线及其分析。
传递函数:G(S)=K( l+l/TS) K=-R2/R1, T=R2C说明:特征参数为比例增益K和积分时间常数T。
(1)、R2=R1=100KΩ , C=1µF;特征参数实际值:K=-1,T=0.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2)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及阶跃响应分析1、比例环节可知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一个常数:当Kp 分别为0.5,1,2时,输入幅值为1.84的正向阶跃信号,理论上依次输出幅值为0.92,1.84,3.68的反向阶跃信号。
实验中,输出信号依次为幅值为0.94,1.88,3.70的反向阶跃信号, 相对误差分别为1.8%,2.2%,0.2%.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实际输出满足理论值。
2、 积分环节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1)T=0.1(0.033)时,C=1μf (0.33μf ),利用MATLAB ,模拟阶跃信号输入下的输出信号如图: T=0.1 T=0.033与实验测得波形比较可知,实际与理论值较为吻合,理论上T=0.033时的波形斜率近似为T=0.1时的三倍,实际上为8/2.6=3.08,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满足理论条件。
3、 惯性环节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if i o R RU U -=TS1CS R 1Z Z U U i i f i 0-=-=-=1TS K)s (R )s (C +-=K = R f /R 1,T = R f C,(1) 保持K = R f /R 1 = 1不变,观测T = 0.1秒,0.01秒(既R 1 = 100K,C = 1μf ,0.1μf )时的输出波形。
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理论波形如下: T=0.1时 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读数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T=0.01时t s (5%)理论值为30ms,实际测得t s =40ms 相对误差为:(40-30)/30=33.3%由于ts 较小,所以读数时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2) 保持T = R f C = 0.1s 不变,分别观测K = 1,2时的输出波形。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一、实验目的1.熟悉THKKL-5型 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及“THKKL-5”软件的使用; 2.熟悉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特性及其电路模拟;3.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并了解参数变化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1.THKKL-5型 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2.PC 机一台(含“THKKL-5”软件)、USB 数据采集卡、37针通信线1根、16芯数据排线、USB 接口线。
三、实验内容1.设计并组建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2.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其输出响应的影响。
四、实验原理自控系统是由比例、积分、微分、惯性等环节按一定的关系组建而成。
熟悉这些典型环节的结构及其对阶跃输入的响应,将对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十分有益。
本实验中的典型环节都是以运放为核心元件构成,其原理框图 如图1-1所示。
图中Z 1和Z 2表示由R 、C 构成的复数阻抗。
1.比例(P )环节比例环节的特点是输出不失真、不延迟、成比例地复现输出信号的变化。
图1-1 它的传递函数与方框图分别为:KS U S U S G i O ==)()()(当U i (S)输入端输入一个单位阶跃信号,且比例系数为K 时的响应曲线如图1-2所示。
2.积分(I )环节 图1-2积分环节的输出量与其输入量对时间的积分成正比。
它的传递函数与方框图分别为:设U i (S)为一单位阶跃信号,当积分系数为T 时的响应曲线如图1-3所示。
TsS U S Us G i O1)()()(==图1-33.比例积分(PI)环节比例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与方框图分别为:)11(11)()()(21211212CSR R R CSR R R CSR CS R S U S U s G i O +=+=+==其中T=R 2C ,K=R 2/R 1设U i (S)为一单位阶跃信号,图1-4示出了比例系数(K)为1、积分系数为T 时的PI 输出响应曲线。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班级自动化1204姓名焦雍堡学号12212153组员黄寅峰学号:12212124任课老师苗宇实验一经典环节及其阶跃响应1.各个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及其阶跃响应曲线(1)比例环节(2)惯性环节(3)积分环节(4)微分环节(5)比例微分环节2.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出传递函数(1)惯性环节K=R2/R1=200K/100K=2 T=R2C=0.2G(S)=-2/(0.2S+1)由图可得,输入1000mv的阶跃信号,输出信号稳定在-2000mv 与理论值相符。
(2)积分环节T=RC=0.1G(S)=1/TS=10/s由图可得,R(S)=100/S,C(S)=1000/2S,与理论值相符。
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1.画出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图,讨论经典二阶系统性能指标与ξ,nω的关系。
(1)R2=0,ξ=0,nω=10 rad/s(2)R2=50K,ξ=0.25,nω=10 rad/s(3)R2=100K,ξ=0.5,nω=10 rad/s(4)R2=150K,ξ=0.75,nω=10 rad/s(5)R2=200K,ξ=1,nω=10 rad/s(6)R2=400K,ξ=2,nω=10 rad/s(7)ξ=0.5,nω=100 rad/s2.不同ξ,n ω条件下的Mp 和ts 值。
实际测量值: n ωξMpTs (ms )10 rad/s 0 无 无穷 10 rad/s 0.25 41.1% 1098 10 rad/s 0.5 15.9% 665 10 rad/s 0.75 17.3% 333 10 rad/s 1 0 - 10 rad/s 2 0 - 100 rad/s0.515.3%73当ξ=0时,系统处于零阻尼状态,等幅振荡;当0<ξ<1时,系统处于欠阻尼状态,在相同自然角频率的情况下,通过改变ξ可以减小系统的响应时间并减少超调量,且在0.5<ξ<0.75存在最佳阻尼比。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学院姓名班级学号日期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2. 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
3. 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1. 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时间常数T时的跃响应曲线,并测定其过渡过程时间Ts。
2. 建立二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阻尼比ζ时的跃响应曲线,并测定其超调量σ%及过渡过程时间Ts。
三、实验原理1.一阶系统:系统传递函数为:∅(S)=C(S)R(S)=KTS+1模拟运算电路如图1- 1所示:图1- 1由图1-1得U0(S)U i(S)=R2/R1R2CS+1=KTS+1在实验当中始终取R2= R1,则K=1,T= R2C取不同的时间常数T分别为:0.25s、0.5s、1s2.二阶系统:其传递函数为:ϕ(S)=C(S)R(S)=ωn2S+2ζωn S+ωn令ωn=1弧度/秒,则系统结构如图1-2所示:图1-2根据结构图,建立的二阶系统模拟线路如图1-3所示:图1-3取R2C1=1 ,R3C2 =1,则R 4R 3=R 4C 2=12ξ及 ξ=12R 4C 2s T 理论及σ%理论由公式21-e %ξπξσ-=和)(8.05.3T ns <=ξξω及)(8.07.145.6T ns ≥-=ξωξ计算得到。
ζ取不同的值ζ=0.25 , ζ=0.5 , ζ=1,ζ=0.707四、实验步骤1. 确定已断开电子模拟机的电源,按照实验说明书的条件和要求,根据计算的电阻电容值,搭接模拟线路;2. 将系统输入端 与D/A1相连,将系统输出端 与A/D1相;3. 检查线路正确后,模拟机可通电;4. 双击桌面的“自控原理实验”图标后进入实验软件系统。
5. 在系统菜单中选择“项目”——“典型环节实验”;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阶跃信号幅值选1伏,单击按钮“硬件参数设置”,弹出“典型环节参数设置”对话框,采用默认值即可。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姓名罗晋学号201623010505班级电气F1606同组人实验一典型系统的阶跃响应分析一、实验目的1. 熟悉一阶系统、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特性及模拟电路;2. 测量一阶系统、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并了解参数变化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3. 掌握系统动态性能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1. 设计并搭建一阶系统、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2. 观测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其输出响应的影响;σ、3. 观测二阶系统的阻尼比0<ξ<1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求取系统的超调量%调节时间t s(Δ= ±0.05);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其输出响应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一)一阶系统阶跃响应研究1. 一阶系统模拟电路如图1-1所示,推导其传递函数G(s)=K/(Ts+1),其中R0=200K。
图1-1 一阶系统模拟电路2. 将阶跃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接至系统的输入端。
3. 若K=1、T=1s时,取:R1=100K,R2=100K,C=10uF(K= R2/ R1=1,T=R2C=100K×10uF=1)。
当T=1,光标为起点和终值:光标为起点和0.95的终值:传递函数为:(R2/R1)/(R2CS+1)4 若K=1、T=0.1s时,重复上述步骤(R1=100K,R2=100K,C=1uF(K= R2/ R1=1,T=R2C=100K×1uF=0.1))。
当T=0.1时,光标为起点和终值;光标为起点和0.95终值:6. 保存实验过程中的波形,记录相关的实验数据.,参数变化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传递函数为:(R2/R1)/(R2CS+1), t=3T ,当T 减小需要达到稳定的时间也会减少,(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研究二阶系统模拟电路如图1-2所示,Rx 阻值可调范围为0~470K 。
图1-2 二阶系统模拟电路传递函数为1. n ω值一定(取10n ω=)时:1.1 当ξ=0.2时,各元件取值:C=1uF ,R=100K , R X =250K (实际操作时可用200k+51k=251k 代替),理论计算系统的%σ,t s (Δ= ±0.05),记录此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阶跃信号的幅值自定),在曲线上求取系统的%σ,t s (Δ= ±0.05),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成绩:____大连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专业名称:自动化班级学号:自动化10I-JK学生姓名:ABCD指导老师:EFGH实验日期:年月日一、实验目的1、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2、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实验任务1、比例环节(K)从图0-2的图形库浏览器中拖曳Step(阶跃输入)、Gain(增益模块)、Scope(示波器)模块到图0-3仿真操作画面,连接成仿真框图。
改变增益模块的参数,从而改变比例环节的放大倍数K,观察它们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变化情况。
可以同时显示三条响应曲线,仿真框图如图1-1所示。
2、积分环节(1Ts)将图1-1仿真框图中的Gain(增益模块)换成Transfer Fcn (传递函数)模块,设置Transfer Fcn(传递函数)模块的参数,使其传递函数变成1Ts型。
改变Transfer Fcn(传递函数)模块的参数,从而改变积分环节的T,观察它们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变化情况。
仿真框图如图1-2所示。
3、一阶惯性环节(11 Ts+)将图1-2中Transfer Fcn(传递函数)模块的参数重新设置,使其传递函数变成11Ts+型,改变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T,观察它们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变化情况。
仿真框图如图1-3所示。
4、实际微分环节(1KsTs +) 将图1-2中Transfer Fcn (传递函数)模块的参数重新设置,使其传递函数变成1KsTs +型,(参数设置时应注意1T )。
令K 不变,改变Transfer Fcn (传递函数)模块的参数,从而改变T ,观察它们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变化情况。
仿真框图如图1-4所示。
5、二阶振荡环节(2222nn ns s ωξωω++) 将图1-2中Transfer Fcn (传递函数)模块的参数重新设置,使其传递函数变成2222nn ns s ωξωω++型(参数设置时应注意01ξ<<),仿真框图如图1-5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实验一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一. 实验目的1. 研究二阶系统的两个重要参数:阻尼比ξ和无阻尼自振角频率n ω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2. 学会根据模拟电路,确定系统传递函数。
二. 实验内容二阶系统模拟电路如图2-1所示。
系统特征方程为2210T s KTs ++=,其中T RC =,01R K R =。
根据二阶系统的标准形式可知,=/2K ξ,通过调整K 可使ξ获得期望值。
三. 实验预习1. 分别计算出0.5,0.25,0.5,0.75T ξ==时,系统阶跃响应的超调量p σ和过渡过程时间s t 。
2. 分别计算出0.25,0.2,0.5,1.0T ξ==时,系统阶跃响应的超调量p σ和过渡过程时间s t 。
教材P55给出了计算公式:超调量100%p eσ=⨯过渡过程时间44s nTt ξωξ==(近似值,只适合二阶系统的欠阻尼状态)。
另外,为对实验结果做误差分析,还需计算0.5,1T ξ==时的p σ和s t 。
此时系统为临界阻尼状态,0p σ=,s t 若再用上面给出的式子计算则会使得误差较大。
我们将根据定义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计算出s t 。
临界阻尼状态下,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1(1)n tn y t t eωω-=-+,令1()0.98,2n y t Tω===,计算得 2.917()t s =。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将计算结果整理成下表:四. 实验步骤1. 通过改变K ,使ξ获得0,0.25,0.5,0.75,1.0等值,在输入端加同样幅值的阶跃信号,观察过渡过程曲线,记下超调量p σ和过渡过程时间s t ,将实验值和理论值进行比较。
2. 当0.25ξ=时,令0.2,0.5,1.0T =秒秒秒(T RC =,改变两个C ),分别测出超调量p σ和过渡过程时间s t ,比较三条阶跃响应曲线的异同。
五. 数据处理1. 数据整理与计算(1)0.5T =,ξ取不同值其中,记录(0)V 是为了矫正系统误差,因为理论上(0)V 应该等于0。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一.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TD-ACC+(TD-ACS)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控制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
对比差异、分析原因。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ACC+(TD-ACS)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内容1.比例环节2.积分环节3.比例积分环节4.惯性环节5.比例微分环节6.比例积分微分环节四、实验感想在本次实验后,我了解了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方面的知识,并且通过实践,实现了时域响应相关的操作,感受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
实验二、线性系统的矫正一、目的要求1.掌握系统校正的方法,重点了解串联校正。
2.根据期望的时域性能指标推导出二阶系统的串联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二、仪器设备PC 机一台,TD-ACC+(或 TD-ACS)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原理简述所谓校正就是指在使系统特性发生变接方式,可分为:馈回路之内采用的测点之后和放1.原系统的结构框图及性能指标对应的模拟电路图2.期望校正后系统的性能指标3.串联校正环节的理论推导四、实验现象分析校正前:校正后:校正前:校正后:六、实验心得次实验让我进一步熟悉了TD-ACC+实验系统的使用,进一步学习了虚拟仪器,更加深入地学习了自动控制原理,更加牢固地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激发了我理论学习的兴趣。
实验三、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波特图的绘制方法及由波特图来确定系统开环传函。
2.掌握实验方法测量系统的波特图。
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ACC+系列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一)实验原理1.频率特性当输入正弦信号时,线性系统的稳态响应具有随频率(ω由0变至∞)而变化的特性。
频率响应法的基本思想是:尽管控制系统的输入信号不是正弦函数,而是其它形式的周期函数或非周期函数,但是,实际上的周期信号,都能满足狄利克莱条件,可以用富氏级数展开为各种谐波分量;而非周期信号也可以使用富氏积分表示为连续的频谱函数。
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 实验报告
过渡时间ts
2.34
2.42
3.33
表2
实际值
理论值
峰值Cmax(tp)
0.687
0.695
峰值时间tp
0.421
0.411
过渡时间ts
1.88
1.93
2.88
表2
实际值
理论值
峰值Cmax(tp)
0.24
1.3509
峰值时间tp
0.472
0.467
过渡时间ts
4.83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6
5.11
step(n1,d1);
n2=10;
d2=[1 12.64 10];
step(n2,d2)
修改参数,分别实现 的响应曲线,并作记录
表3 时的参数和曲线
实际值
理论值
峰值Cmax(tp)
1.08
1.0769
峰值时间tp
2.59
2.5651
过渡时间ts
3.17
3.200
3.70
【曲线】
E=2时的参数和曲线
表1
Eigenvalue
Damping
Freq. (rad/s)
-1.00e+000 + 3.00e+000i
3.16e-001
3.16e+000
-1.00e+000 - 3.00e+000i
3.16e-001
3.16e+000
键入
step(sys)
[y,t,x]=step(sys);
[y,t]
记录实际测取的峰值大小Cmax(tp),峰值时间tp,过渡时间ts,填入下表,并与理论值比较。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姓名:学号:班级:实验一 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一、 实验目的1. 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2. 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
3. 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二、 实验内容1. 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时间常数T 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测定其过渡过程时间Ts 。
2.建立二阶系统的电子模型,并记录在不同的阻尼比ζ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测定其超调量δ%及过渡过程时间Ts 。
三、 实验原理1.一阶系统系统传递函数为: 模拟运算电路如图1-1所示:图 1-1其中R1=R2,T=R2·C 其中电阻电容的具体取值见表1-12. 二阶系统系统传递函数为: 模拟运算电路如图1-2所示:图1-2其中R2·C1=1,R3·C2=1,R4/R3=ξ21各元器件具体取值如图1-2所示。
222()()()2n n nC s s R s S S ωζωωΦ==++()()()1C s Ks R s TS Φ==+四、实验数据1.一阶系统1)数据表格(取5%误差带,理论上Ts=3T)表1-1T/s 0.25 0.5 1 R2(R1)/Ω250k 500k 1MC/μF 1 1 1Ts实测/s 0.74 1.46 2.99Ts理论/s 0.75 1.5 3 阶跃响应曲线图1-3 图1-4 图1-5 2)响应曲线图1-3 (T=0.25)图1-4 (T=0.5)图1-5 (T=1)2. 二阶系统 1)数据表格表1-2说明:(1)0﹤ζ﹤1,为欠阻尼二阶系统,超调量理论计算公式2/1%100%eπζζσ--=⨯(2)取5%误差带,当ζ值较小(0﹤ζ﹤0.7)采用近似公式 进行估算;当ζ值较大(ζ﹥0.7)采用近似公式 7.145.6-=ξsT 进行估算.2)响应曲线图1-6 (ζ=0.25)ζ0.25 0.5 0.7 1.0 /rad/s 1 1 1 1 R 4/M Ω 2.0 1.0 0.7 0.5 C2/μF 1.0 1.0 1.0 1.0 σ%实测 43.77 16.24 4.00 0.02 σ%理论 44.43 16.30 4.600 Ts 实测/s 13.55 5.47 3.03 4.72 Ts 理论/s 14 7 5 4.75 阶跃响应曲线图1-6图1-7图1-8图1-9ns T ξω5.3=图1-7 (ζ=0.5)图1-8 (ζ=0.7)图1-9 (ζ=1)五、 误差分析1. 对一阶系统阶跃响应实验当T=0.25 时, 1.3%%10075.074.0-75.0=⨯=误差。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及阶跃响应分析1、⽐例环节可知⽐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个常数:当Kp 分别为0.5,1,2时,输⼊幅值为1.84的正向阶跃信号,理论上依次输出幅值为0.92,1.84,3.68的反向阶跃信号。
实验中,输出信号依次为幅值为0.94,1.88,3.70的反向阶跃信号,相对误差分别为1.8%,2.2%,0.2%.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实际输出满⾜理论值。
2、积分环节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1)T=0.1(0.033)时,C=1µf (0.33µf ),利⽤MATLAB ,模拟阶跃信号输⼊下的输出信号如图: T=0.1 T=0.033与实验测得波形⽐较可知,实际与理论值较为吻合,理论上T=0.033时的波形斜率近似为T=0.1时的三倍,实际上为8/2.6=3.08,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满⾜理论条件。
3、惯性环节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if i o R RU U -=TS1CS R 1Z Z U U i i f i 0-=-=-=1TS K)s (R )s (C +-=K=R f /R 1,T=R f C,(1)保持K=R f /R 1=1不变,观测T= 0.1秒,0.01秒(既R 1=100K,C=1µf ,0.1µf )时的输出波形。
利⽤matlab 仿真得到理论波形如下: T=0.1时 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读数误差较⼤。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T=0.01时t s (5%)理论值为30ms,实际测得t s =40ms 相对误差为:(40-30)/30=33.3%由于ts 较⼩,所以读数时误差较⼤。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2)保持T=R f C= 0.1s 不变,分别观测K=1,2时的输出波形。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的测量方法,了解控制系统的响应特性,并研究控制系统的参数对阶跃响应的影响。
实验原理:阶跃响应是指当控制系统输入信号突然从零变为常数时,系统的输出信号的响应过程。
通过观察阶跃响应可以了解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超调量、调节时间等参数,从而评估和改善控制系统的性能。
在实验中,常用的控制系统模型是一阶惯性环节,其传递函数为:G(s)=K/(Ts+1)其中,K为系统的增益,T为系统的时间常数。
通过改变K和T的值,可以观察到控制系统阶跃响应的变化。
实验仪器和材料:1.控制系统阶跃响应实验台2.配套的实验软件3.电脑实验步骤:1.打开实验软件,并连接实验台和电脑。
2.在软件中选择阶跃响应实验,并设置初始参数。
3.点击开始实验按钮,系统开始运行,记录实验数据。
4.观察实验数据的变化,并绘制出阶跃响应曲线。
5.改变控制系统的参数,如增益K和时间常数T的值,重新进行实验测量。
6.比较不同参数下的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对响应的影响。
7.根据实验结果,评估系统的性能,并提出改进措施。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台和电脑的连接良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实验中应注意安全防护,避免操作中发生意外。
3.实验前要熟悉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确保能够正确进行实验。
4.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台和关闭相关设备。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阶跃响应曲线,可以用于评估控制系统的性能。
通常,我们关注的参数包括稳态误差、超调量、调节时间等。
稳态误差是指系统在稳定状态下的输出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值。
通过观察阶跃响应曲线的稳态值,可以评估系统的稳态误差。
稳态误差越小,系统的控制性能越好。
超调量是指系统响应过程中最大超过期望值的幅值,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通过观察阶跃响应曲线的峰值,可以评估系统的超调量。
超调量越小,系统的控制性能越好。
调节时间是指控制系统从初始状态到稳态所需的时间。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1 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利用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特性,如:开环增益高,输入阻抗大、输出阻抗小等,通过设置不同的反馈网络,可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
一.实验目的● 掌握用运算放大器组成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电子电路原理。
●观察几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 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输出动态性能(即阶跃响应)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THSCC-1实验箱一台。
● 示波器一台。
三.实验内容 1.比例环节比例(P )环节的方框图如图1-1所示。
图1-1比例环节方框图K Z Z S u S u S G i o ==-=12)()()(当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即u i =-1V 时,u i (s )=s 1,则u o (s )=K s1,所以输出响应为:u o (t )=K (t ≥0)。
比例环节实验原理图如图1-2所示。
选择:K=R2/R1=2,例如选择R2=820k ,R1=410k ,或选择R2=100k ,R1=51k 。
R2图1-2 比例环节实验原理图和输出波形实验步骤: (1)调整示波器: ● 选择输入通道CH1或CH2。
● 逆时针调节示波器的时间旋钮“TIME/DIV ”到底,使光标为一点,并调节上下“位移”旋钮使光标位于0线上。
●调整示波器的输入幅度档位选择开关,选择合适的档位使信号幅度便于观察,例如选择档位为1V 档。
● 将输入幅度档位选择开关中心的微调旋钮顺时针旋到底。
● 将信号选择开关打到DC 档。
(2)顺时针调节实验箱的旋钮,使阶跃信号为负(绿灯亮)。
(3)阶跃信号接到示波器上,调节实验箱的幅度旋钮。
使负跳变幅度为一格(即Ui=-1V )。
(4)接好实验线路,按下阶跃信号按钮,观察示波器的波形。
预习思考:输出幅度跳变应为……? 2.惯性环节惯性环节实验原理图如图1-3所示。
其传递函数为:11)()()(+==TS K s u s u S G i o , K= R2/R1,T=R2*C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即u i (t )=-1V 时,u i (s )=S 1,则u o (s )=S11TS 1⋅+ 所以输出响应为u o (t )=)e1(K T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 掌握控制系统多项式模型和零极点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
2.观察学习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3.记录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4.掌握时间响应分析的一般方法。
5.分析系统阶跃响应曲线与传递函数参数的对应关系。
二、实验设备PC 机,MATLAB 仿真软件。
三、实验内容1.作以下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10210)(2++=s s s G 2.分别改变该系统的ζ和n ω,观察阶跃响应曲线的变化。
3.作该系统的脉冲响应曲线。
四、实验原理1. 建立系统模型在MATLAB 下,系统数学模型有三种描述方式,在本实验中只用到多项式模型和零极点模型。
(1)多项式模型num 表示分子多项式的系数,den 表示分母多项式的系数,以行向量的方式输入。
例如,程序为num=[0 1 3]; %分子多项式系数den=[1 2 2 1]; %分母多项式系数printsys (num, den) %构造传递函数并显示(2)零极点模型z 表示零点,p 表示极点,以行向量的方式输入,k 表示增益。
例如,程序为k=2; %赋增益值,标量z=[1]; %赋零点值,向量p=[-1 2 -3]; %赋极点值,向量[num, den]=zp2tf(z, p, k); %零极点模型转换成多项式模型printsys(num, den) %构造传递函数并显示(3)相关MATLAB 函数函数tf(num, den) 用来建立控制系统的多项式模型;函数zpk(z, p, k)用来建立控制系统的零极点模型;[num, den]=zp2tf (z, p, k) %零极点模型转换成多项式模型[z, p, k]=tf2zp (num, den) %多项式模型转换成零极点模型[num, den]=ord2(ωn , ξ) %用来建立二阶系统标准模型2. 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1)给定系统传递函数的多项式模型,求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函数格式1:step(num, den) %给定num ,den ,求系统阶跃响应,时间向量t 的范围自动设定。
函数格式2:step(num, den, t) %时间向量t 的范围可以由人工给定(如t=0:0.1:10).函数格式3:[y, x]=step(num, den) %返回变量格式。
计算所得的输出y 、状态x 及时间向量t 返回至MATLAB 命令窗口,不做图。
(2)给定特征多项式系数向量,计算系统的闭环根、阻尼比、无阻尼振荡频率。
函数格式:damp(den)五、实验步骤1.二阶系统为 10210)(2++=s s s G (1)键人程序 观察并纪录阶跃响应曲线程序:clear;closenum=[10]; %多项式分子系数den=[1,2,10]; %多项式分母系数step(num,den); %系统阶跃响应figure(1) %绘图title('G(s)的阶跃响应')(2)键入 damp (den ),计算系统的闭环根、阻尼比、无阻尼振荡频率,并作记录。
程序:clear;closenum=[10]; %多项式分子系数den=[1,2,10]; %多项式分母系数damp(den) %计算系统的闭环根,阻尼比,无阻尼振荡频率计算结果如下:Eigenvalue Damping Freq. (rad/s)-1.00e+000 + 3.00e+000i 3.16e-001 3.16e+000-1.00e+000 - 3.00e+000i 3.16e-001 3.16e+000 闭环根为:s1=-1+3j,s2=-1-3j阻尼比:ζ=0.316无阻尼振荡频率:ωn=3.16(3)键入[y,x,t]=step(num,den) %返回变量输出y与时间t(变量x为状态变量矩阵)[y,t'] %显示输出向量y与时间向量t(t为自动向量)记录实际测取的峰值大小Cmax (tp)、峰值时间tp、调节时间ts,并与理论值相比较。
ans =0 00.0133 0.05250.0509 0.10490.1096 0.15740.1856 0.20980.2752 0.26230.3749 0.31480.4809 0.36720.5899 0.41970.6987 0.47210.8045 0.52460.9049 0.57700.9977 0.62951.0814 0.68201.1546 0.73441.2165 0.78691.2666 0.83931.3048 0.89181.3312 0.94431.3463 0.99671.3509 1.04921.3459 1.10161.3324 1.15411.2847 1.2590 1.2531 1.3115 1.2180 1.3639 1.1807 1.4164 1.1425 1.4688 1.1043 1.5213 1.0672 1.5738 1.0321 1.6262 0.9996 1.6787 0.9704 1.7311 0.9448 1.7836 0.9233 1.8361 0.9059 1.8885 0.8926 1.9410 0.8835 1.9934 0.87832.0459 0.8769 2.0983 0.8787 2.1508 0.8836 2.2033 0.8910 2.2557 0.9005 2.3082 0.9116 2.3606 0.9240 2.4131 0.9371 2.4656 0.9505 2.5180 0.9639 2.5705 0.9769 2.62290.9892 2.67541.00052.7278 1.0107 2.7803 1.0197 2.8328 1.0272 2.8852 1.0332 2.9377 1.0378 2.9901 1.04103.0426 1.0427 3.0951 1.0432 3.1475 1.0425 3.2000 1.0408 3.2524 1.0381 3.3049 1.0348 3.3573 1.0309 3.4098 1.0265 3.46231.0172 3.5672 1.0125 3.6196 1.0079 3.6721 1.0036 3.7246 0.9997 3.7770 0.9961 3.8295 0.9930 3.8819 0.9904 3.9344 0.9883 3.9869 0.9867 4.0393 0.9856 4.0918 0.9850 4.1442 0.9848 4.1967 0.9851 4.2491 0.9857 4.3016 0.9867 4.3541 0.9878 4.4065 0.9892 4.4590 0.9908 4.5114 0.9924 4.5639 0.9940 4.6164 0.9957 4.6688 0.9973 4.72130.9988 4.77371.0002 4.8262 1.0014 4.8786 1.0025 4.9311 1.0034 4.9836 1.0041 5.0360 1.0047 5.0885 1.0051 5.1409 1.0053 5.1934 1.0053 5.2459 1.0052 5.2983 1.0050 5.3508 1.0047 5.4032 1.0042 5.4557 1.0038 5.5082 1.0032 5.5606 1.0027 5.6131 1.0021 5.6655 1.0015 5.7180 1.0009 5.77040.9999 5.87540.9995 5.92780.9991 5.9803理论值计算:xcm= 1+e-ζπ/√1-ζ*ζ=1.3535峰值时间t p=π/√1-ζ2 *ωn=1.0472过渡时间:ts=(±5%)=3/ζωn=3.0022过渡时间:ts=(±2%)=4/ζωn=4.0029实际值理论值峰值 Cmax (tp) 1.3509 1.3535峰值时间tp1.0491 1.0472过渡时间ts%5± 2.5399 3.0022 %2± 3.5889 4.0029理论值与实际值比较,峰值和过渡时间,理论值比实际值大,但在峰值时间上比实际值短2.修改参数,分别实现ζ=1, ζ=2的响应曲线,并作记录。
程序为:n0=10;d0=[1 2 10];step(n0,d0 ) %原系统ζ=0.316hold on %保持原曲线n1=n0,d1=[1 6.32 10];step(n1,d1) %ζ=1n2=n0;d2=[1 12.64 10];step(n2,d2) %ζ=2修改参数,写出程序分别实现1n ω=021n ω和2n ω=20n ω的响应曲线,并作记录。
(100=n ω)。
程序: clear;closen0=10;d0=[1 2 10];step(n0,d0) %原系统振荡角频率=3.16hold on %保持原曲线 n1=2.5;d1=[1 1 2.5];step(n1,d1) %振荡角频率=1.58n2=40;d2=[1 4 40];step(n2,d2) %振荡角频率=6.323.试作以下系统的阶跃响应,并比较与原系统响应曲线的差别与特点,作出相应的实验分析结果。
(a)102102)(21+++=s s s s G ,有系统零点情况,即s=-5。
(b) 102105.0)(222++++=s s s s s G ,分子分母多项式阶数相等,即n=m=2。
(c)1025.0)(223+++=s s s s s G ,分子多项式零次项系数为零。
(d)102)(24++=s s s s G ,原响应的微分,微分系数为1/10。
程序:clear;close n0=10;d0=[1 2 10];step(n0,d0) %原系统hold on %保持原曲线 n1=[2,10];d1=[1 2 10];step(n1,d1) %G1(s)n2=[1,0.5,10];d2=[1 2 10];step(n2,d2) %G2(s)n3=[1,0.5,0];d3=[1 2 10];step(n3,d3)%G3(s)n4=[1,0];d4=[1 2 10];step(n4,d4)%G4(s)六、预习要求1.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
2.预习相关控制理论知识。
3.完成相关仿真程序的书面设计。
4.有条件的可提前上机练习。
七、实验报告要求1. 分析系统的阻尼比和无阻尼振荡频率对系统阶跃响应的影响。
答:系统的阻尼比ζω决定了其振荡特性,阻尼比(0<ζ<1)越大,其阶跃响应超调量越小,上升时间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