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翻译: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
”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一、《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fàn yì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zhuì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jué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qǐpáng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shù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主题思想】【原文】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此书依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烛之武,郑国大夫。
②【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名任好,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③【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以,因为。
④【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⑤【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⑥【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⑦【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⑧【郑伯】指郑文公(?—前628),名捷,郑国国君。
⑨【若】假如。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①而:今急而求子。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
②是:是寡人之过也。是,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为本句是个判断句,所以译
为“这是我的过错”。
③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于,介词,对于。
(三)一词多义
1.若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如,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⑿。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 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 ⑧陪:增加 ⑨赐:恩惠 ⑽阙:侵损,损害 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15.因:依靠 16:敝:损害 17:知:通智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 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 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一、《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fàn yì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zhuì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jué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qǐpáng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shù、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 属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 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 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 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 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 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 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 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 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 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 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 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 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译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对晋怀有二心。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烛之武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我今天也不会冒昧地以灭郑的事烦劳您了。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赏析(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赏析(优秀6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篇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
”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
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译文: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公从之。
辞曰: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做不成什么了。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译文: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
故秦、晋围之(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讲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出处:《左传·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⑴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⑵,且贰于楚⑶也。
晋军函陵⑷,秦军氾(fàn)南⑸。
佚(yì)之狐⑹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⑺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⑻曰:“臣之壮也⑼,犹⑽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⑾。
”公曰:“吾不能早用⑿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⒀。
然⒁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⒂夜缒(zhuì)⒃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⒅。
越国以鄙远⒆,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⒇?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i)(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⑴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⑵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⑶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作品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 函陵,秦军泛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关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 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郑以陪邻邻之■,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西封,若不阙秦|将焉曜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译文: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I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巨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说,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注释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注释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译文及注释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翻译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翻译《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是高中语文要学习的重要文言文篇目,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翻译(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左传》原文如下:九月甲午(1),晉侯、秦伯围郑(2),以其无礼于晉(3),且贰于楚也(4)。
晉军函陵(5),秦军晉南(6)。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7):“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晉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8)。
越国以鄙远(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1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1),行者之往来(12),共其乏困(13),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晉君赐矣,许君焦、瑕(14),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晉厌之有(15)?既东封郑(16),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17),将焉取之?缺秦以利晉,唯君图之!”秦伯说(18),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19),乃还。
子犯请击之(20)。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1)。
因人之力而敝之(22),不仁;失其所与(23),不知;以乱易整,不武(24)。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译文如下:九月甲午日,晋侯和秦伯合兵围困郑国,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并且怀有二心亲近楚国。
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汜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势危急了!倘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兵一定退去。
”郑伯听从了他的话。
烛之武推辞道:“我的壮年,还不及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碰到急难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烛之武答应去。
在夜里用绳子捆住身子从城上挂下去。
见秦伯说:“秦晋合兵围困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亡了!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
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您知道它的困难;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邻国实力的加强,即您实力的削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2. 积累文言知识;3.体会烛之武的爱国精神。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1.《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讫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工于记事,长于记人。
2.《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作者介绍: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4.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次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第二次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二是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
字词汇总字音氾(fán)南佚(yì)之狐陪(bèi)邻阙(quē)秦逢(páng)孙杞(qǐ)子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旧时俗称仪仗)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4)亦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离开所在的地方,往别处去)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一词多义1)封(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2)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其(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4)以(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2)以乱易整(用,介词)(3)以其无礼于晋(因,介词)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
)2)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3)肆其西封。
(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的。
)4)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重点句式1)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
)2)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佚之狐言于郑伯。
(介词结构后置句,)3)省略句许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
)敢以烦执事。
(“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课文精要理解主旨文章记述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退军。
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君撤走围郑的军队,并派兵保护郑国。
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了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把握重点“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什么称“晋侯”“秦伯”而不称“晋文公”“秦穆公”?明确:用周天子时的封号,表明孔子欲借《春秋》以正名,恢复周礼。
为什么“晋侯”之名在“秦伯”之前?明确:春秋时期按照爵位高低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以其无礼于晋”,反映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
明确:春秋无义战,但却重视师出有名。
怎么无礼?第一个理由: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
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
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
后来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处逃难。
重耳在晋国算是一个有声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着他。
到了郑国,郑国的国君认为重耳在外边流浪了这么些年,一定是个没出息的人,理也不理他。
第二个理由:郑国“且贰于楚”,郑国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国借着这两个理由出兵郑国。
本可以派军出征,为什么对一个小国却要“御驾亲征”?明确:晋秦的志在必得,渲染郑国的形势危急。
郑并没有无礼于秦,为何秦国也出兵?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重耳,这就是秦晋之好。
在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发兵替女婿重耳打进晋国去,亲自率领百里奚等文臣武将护送公子重耳回晋国。
到了黄河边,秦穆公分一半人马护送公子过河,自己留下一半人马在黄河西岸作为接应。
秦国和晋国是联盟。
面对强大的晋军和秦军,郑国该怎么办?佚之狐出现了,他向郑伯举荐烛之武,“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这是佚之狐唯一的一句台词。
至于佚之狐的个人能力与品德,历史上留下的记录很少,已然无从考证。
历史有时候很奇怪,有些人就是那一句话就让历史永恒的记住他了,而且还是美名。
他的这句台词,首先是对国家形势的分析:“国危矣”,在两大国的包围之中,郑国危在旦夕。
此时此刻谁能拯救郑国?“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是烛之武,而不是他佚之狐。
在危难降临时刻,作为国之重臣却无计可施,实在是一件丢面子的事情。
佚之狐的可贵在不怕暴露自身才智不足中呈现出来。
国家危急,我佚之狐无力拯救,但我知道,国内有比我更有才干的人。
所以,我需要把他举荐给国君,哪怕国君从此就重用了他轻视了自己。
这说明:他勇于正视自身才智,以国家大局为重。
第二,可以看出佚之狐对于烛之武的了解。
举荐烛之武,相信烛之武能退秦军,未必就一定知晓烛之武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但是只要您任用他,他就一定能让秦晋两国的军队退回去,一个“必”字那真是斩钉截铁。
在佚之狐说出这句话之前可以想象得到,郑国王宫大殿上,一定是每天都齐聚了文臣武将,想尽了各种可能的办法。
然而,每一个冥思苦想的计谋,只是片刻之后便被同僚们用不争的事实轻易地就否定了。
直到所有的方法都已用尽,所有的守战之路都已堵死。
我们不知道佚之狐说了哪些让郑王放心的话,更不知道他是否用身家性命做担保,竭力把烛之武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但这个“必”字是充满自信的,危机之下的举荐,一定要增强郑伯的信心,才能促进举荐的成功。
佚之狐一定知道烛之武稍有差池,郑国将万劫不复,自己也难逃一劫。
即使如此,他还是举荐烛之武,因为他相信烛之武一定不负所托,一定能够完成拯救郑国的任务。
郑伯应该用了比较高的规格来请烛之武出山,借以表现他的诚意和急切。
可是烛之武却推辞了,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这是一个有性格的老者,我年轻时候你怎么不用我呢?现在你有危难了,就想到我了,可是我老了。
发点小牢骚,来点小推辞更能见出烛之武的亲切。
郑伯也很了不起,立刻道歉,贵为诸侯国君,却能及时的向烛之武表达歉意:“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这句话很有杀伤力:首先是诚恳的道歉;其次是告诉他,郑国也是他的国家,国家灭亡了,于他也是不利的,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句话有情有理,既安抚了烛之武的抱怨情绪,也维护了作为一方诸侯王的尊严。
所以,烛之武答应前往。
“见秦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来做说客的,而且是来瓦解秦晋联盟的,这就给烛之武的游说工作增加了难度。
但是烛之武之为烛之武的地方就在于:越是在困难、危险的时候,依然能够用言辞挽救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先是把自己摆在一个弱者的地位。
面对强者的时候,强强相碰的正面交锋只能是自不量力,用弱者的姿态去对话会让强者放松警惕从而产生同情心,能让强者愿意听下去。
你要说服别人,先得让人有心情听你说。
烛之武以柔克刚的策略一下子就击中了秦穆公。
这是第一步。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亮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烛之武出使秦穆公的军营,是为了替郑国解难,但在和秦穆公谈话时,却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而是大谈秦国之事,说如果秦国灭掉郑国,会对秦国有害。
这实际上是在淡化敌对关系,消除对方的戒心,表明自己是为秦国的利益考虑。
这是典型的以退为进的策略,为深入交谈作铺垫。
表面看似乎烛之武是在替秦国打算,但实际上却处处为郑国着想:这就是烛之武的高妙之处。
秦晋两国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之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
当他知道灭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
秦晋尽管是同盟关系,可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而且秦晋都属于大国,都想做霸主。
彼此结盟,却也彼此较劲,彼此竞争。
烛之武站在秦国的角度,强调秦国如果灭掉郑国,结果只能使“邻厚”而“君薄”。
本来秦晋实力相当,晋国实力增强,秦国实力客观上就削弱了。
烛之武在此处用了正反对比的方法,设身处地进行劝说,晓之以利害,从而使秦君听从了他的意见。
既然灭郑国于你秦国有害,那不灭秦国会对你秦国怎么样呢?烛之武终于说到保存郑国了,终于到了正题。
可是他还是借着秦国在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这个建议妙得很,一箭三雕:既有利于秦,又保住了郑,还能牵制晋国。
文章第一段讲到“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这是师出有名的。
你要秦国退兵,也一定要退兵有名,所以烛之武接着陈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这是翻旧账了。
公元前651年重耳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但晋国一直没有兑现当初的这个承诺。
烛之武用这件事来表明晋国不讲信用。
秦穆公很容易就能想到:即使灭掉郑国,晋国的许诺会兑现吗?这是给秦伯一个借口,你看他当初都是这么对待你的,这次也保不齐会这样。
既然晋国没有把之前的旧账还清,那秦国就有退兵的口实了。
烛之武真是智慧。
一副推心置腹的样子,我绝对是在为你考虑,绝对是为了你好,而且你一定也是这么认为,你看连退兵的借口都给你找好了,真是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