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专题6大气地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的三个过程
大气受热的三个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是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具体的过程为:
(1)太阳暖大地。
太阳射向地球的短波辐射,经过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和反射,大部分到达了地面,地面吸收后升温。
(2)大地暖大气。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稳后,以长波辐射将能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同时近地面大气以对流、传导的方式,逐层向上传播热量,温暖大气。
(3)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稳后,小部分射向宇宙,即大气辐射。
另外大部分射回地面,为地面增温,即大气逆辐辐射。
2020年高考地理小专题之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0年高考地理小专题之大气的受热过程【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考点二逆温现象】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2.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高中地理 最基础系列 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点5 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受热过程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由图可知大气受热的过程:“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①高海拔地区:②内陆地区:③四川盆地: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A.①—②—③ B.①—④—②C.②—③—④ D.③—④—②(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B.②C.③D.④【答案】(1)B (2)B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大气受热过程与运动的日常现象
大气受热过程与运动的日常现象大气受热与运动的日常现象
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层的主要热源,被大气中的物质吸收,导致其温度升高。
地面热量: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后,自身升温并释放热量进入大气层。
凝结热:当水汽凝结成云或雨滴时,会释放出热量,从而加热大气层。
摩擦热:空气运动(如风)之间的摩擦也会产生热量,加热大气层。
运动过程
对流:受热不均匀的大气层会引发对流,暖空气上升,冷空气
下降,形成气流。
风:空气流动形成风,风速和风向取决于大气层的温度和压力
差异。
气旋和反气旋:低气压中心周围的空气向上流动形成气旋,高
气压中心周围的空气向下流动形成反气旋。
锋面:不同温度和密度的空气团相遇形成锋面,锋面附近常伴
有天气变化,如降水、雷暴。
海风和山风: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导致海风从海洋吹向
陆地;夜间,陆地冷却比海洋快,导致山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日常现象
热气球:热气球利用加热空气使其膨胀并产生浮力,从而上升。
烟囱效应:当烟囱内空气受热时,密度降低,产生浮力,使空
气向上流动,带走烟雾。
风扇和空调:风扇和空调通过移动空气来冷却或加热室内空间。
云的形成:空气的上升和冷却会导致水汽凝结形成云。
降水:云中的水滴变大并落下形成降水,如雨、雪、冰雹。
龙卷风:强烈的温度和压力差异会产生龙卷风,一种破坏性极
强的旋风。
海市蜃楼:由于空气温度变化,光线发生折射,形成海市蜃楼,使远处物体看起来在水面或空中漂浮。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
蔚蓝色天空 有选择性散射 灰白色天空
朝霞、晚霞
长距离散射 晨昏蒙影
无选择性散射 散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存在时空差异 影响因素一:太阳高度
低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大,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少,太阳辐射强; 高纬度地区、早晚,太阳高度小,经过大气路程长,削弱多,太阳辐射弱。
大气 地平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存在时空差异 影响因素二:海拔
判一判——保温作用
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玻璃温室
晴朗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地面辐射降温快。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过玻璃,进入温室内; 地面吸收转化为地面长波辐射,无法穿过
玻璃,大气逆辐射增强。
小结——大气的保温作用
两种作用 三个过程
大气上界
太阳 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为什么我们的天空有时是蔚蓝色的,有时是红色的,有时又是灰 白色的……这些都和大气的散射作用有关
太阳越接近地平线,朝霞、晚霞的颜 色就越红,这又是为什么呢?
谚语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 千里”,有道理吗?
这些问题都会在今天的学习中得到解答,让我们开启今天学习的大门吧!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西藏拉萨被称为“日光城”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存在时空差异
影响因素三:天气
① 晴天温度高,阴天温度低。 ② 晴天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 ③ 阴天云量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气温低。
下面是北京市某年10月21日-23日的天气情况统计表。
0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件 专题六 大气的受热过程
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现象
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
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但保温作用也弱
利用烟雾防霜冻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
烟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同时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塑料大棚上加 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夜晚温室大棚内温度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温度大棚外气温低,当大棚内上升的水汽遇到 较冷的薄膜后凝结成水珠。
•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箭头指向可知,①由地面指向大气,表示地面辐射,②由大气 向下,表示大气逆辐射。第(2)题,晚上放下保温被,可以增强棚内大气逆辐射,阻碍棚内 外热量传导,从而减少热量散失,提高棚内温度,起到保温作用。因此温室保温被通常 在晚上放下。第(3)题,夜晚温室大棚内温度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温室大棚外气温低, 当大棚内上升的水汽遇到较冷的薄膜后凝结成水珠。
• ②反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 • ③散射: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 •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1)概念比较
序号 Ⅰ Ⅱ Ⅲ Ⅳ
辐射名称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辐射类型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 1.图中塑料大棚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A ( )
• A.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 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 2.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 B )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
大气受热过程是指地球表面吸收太阳光照射地表面,并将其转换成地
表层的热量释放到大气层。
这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的:
1、太阳与空气的相互作用:太阳辐射到地表面时,空气中的气体会吸
收其中的热量,而热量又会随着空气的移动转移到大气中的其他位置。
2、空气的膨胀和压缩:太阳辐射的热量会把空气加热,造成空气膨胀,于是热量就只能以更快的速度往上传递,导致空气压力不断下降。
3、水蒸气的扩散:随着空气压力的降低,水蒸气也会从表层向上扩散,同时也会携带着太阳辐射地表面所产生的热量。
4、热量波动:水蒸气扩散到大气层高处时,它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并
且因为它的波动性,这种热量最终到达表面的高处。
5、热量的释放:由于空气的压力升高,热量最终被释放到大气层中,
充当空气的保温层,使地表温度稳定不变。
以上就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经过这一过程,太阳辐射的热量最终
被转移到大气层中,保持了表面温度的稳定。
可以说,大气受热过程
对地表的热量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知识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高考地理知识手册(全国通用)
知识点06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圈分层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均厚度12km,低纬度为17 km~18 km;中纬度为10 km~12 km;高纬度为8 km~9 km。
2.平流层:存在臭氧层,吸收紫外线,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
3.高层大气: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3.大气的两个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CO2、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2)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起补偿作用。
※一般,云层越厚,云雾水汽越多,烟雾、雾霾越多,大气的削弱作用越强,同时大气逆辐射越强,大气的保温作用越强。
※影响大气削弱作用、保温作用的因素:天气、大气洁净度、空气的湿度等。
4.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②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4)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和下垫面性质等方面来分析。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的热源: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图中的A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大气对图中的B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因此大气增温的最主要方式是辐射热交换。
3.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
误区警示有关大气受热过程的常见误区(1)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并非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因此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大气逆辐射并非只有晚上存在。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是始终存在的,并且白天辐射更强。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的形成学法指导(1)在海陆风、山谷风等的复习中,要注意其风向的变化实质不在于是白天还是晚上,而在于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温度对比情况。
(2)要注意一些规律的使用前提。
如“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同一地点。
“气温越高气压越低”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只考虑热力因素的情况下才成立。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2.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类型受力风向图示(北半球)高空中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方法技巧数字法记忆大气的水平运动一个直接原因: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二种风:高空中的风——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的风——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三种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
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图说考点1.法认识太阳辐射能的传递、转换过程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是太阳辐射能在地面、大气间的转换过程,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受热过程知识框架
大气受热过程知识框架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大气受热过程这个神奇的事儿呀!你想想看,太阳就像个大火炉,源源不断地给地球送来热量。
这热量咋个传递法呢?这就好比你大冬天抱着个热水袋,热量从热水袋传到你身上。
大气受热过程就跟这差不多呢!阳光直直地照下来,一部分被地面给吸收了,地面就像个贪吃鬼,大口大口地把热量吃进去。
这地面吸收了热量后,自己也热乎起来啦,然后它也会向外散发热量。
这时候,大气就像个爱凑热闹的家伙,跑过来分一杯羹。
大气中的各种气体呀,可不是一下子就把热量全拿了,它们得慢慢来。
就像你吃好吃的,也得一口一口慢慢嚼不是?有些热量会被直接吸收,有些呢,则是通过一些奇妙的过程。
比如说,地面散发的热量会让空气中的水汽啊、二氧化碳啊这些家伙活跃起来,它们在里面捣鼓来捣鼓去,就把热量给传递开了。
这就好像一群小朋友在玩传球游戏,球就是热量,大家你传给我,我传给你,玩得不亦乐乎。
还有啊,大气中也有一些云啊雾啊的,它们就像给地球盖了一层被子。
这被子有时候厚,有时候薄。
厚的时候呢,就像冬天盖的大棉被,把热量捂得紧紧的;薄的时候呢,就像夏天的凉被,透点气儿。
咱再想想,要是没有这个大气受热过程,那地球会变成啥样呢?那肯定冷得要命或者热得要死呀!这大气受热过程就像个神奇的魔法师,把地球的温度调节得刚刚好,让我们能舒舒服服地生活在这儿。
你说这大气受热过程是不是特别重要?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空调一样,默默地工作着,让我们的环境保持适宜。
我们可不能小瞧了它呀!它让我们感受到四季的变化,让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所以呀,我们得好好爱护我们的大气,爱护我们的环境。
要是我们破坏了大气,那这个神奇的受热过程可能就会出问题,到时候我们的生活可就不那么美好啦!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这个让我们温暖舒适的大气受热过程吧!。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及应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及应用1. 引言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指大气中空气分子受到外界能量的传递和转化的过程。
受热过程在气象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理解和研究受热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天气变化、气候模式以及大气的动力过程。
本文将介绍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实现的。
2.1 辐射大气受热的一种主要方式是辐射。
太阳辐射的能量穿过大气层,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而部分则直接到达地表。
地表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使其升温,然后地表再通过辐射传递热能到大气层。
2.2 传导传导是另一种大气受热的方式。
当地表升温后,与地表相接触的空气分子也会受到热能的传递。
这种传导过程是由于相邻分子之间的直接碰撞而实现的。
2.3 对流对流是大气受热的重要方式之一。
当地表升温后,空气被加热并膨胀,密度降低。
由于密度的差异,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则会下沉。
这种对流运动导致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从而实现了热能的传递。
3. 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大气受热过程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3.1 气候模式和天气预报通过研究大气受热过程,科学家们能够建立气候模式,模拟和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
受热过程对天气预报也有着重要影响,理解和掌握大气受热过程能够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3.2 空气质量检测大气受热过程对空气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空气污染的形成原因和传播方式,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
3.3 温室效应研究大气受热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温室效应的原理和影响,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3.4 天然气储量评估大气的热力学性质对于天然气储量评估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大气受热过程,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天然气的储量和分布,从而更好地进行勘探和开发工作。
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的形成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B
低气压 A
高气压
动画演示
C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B
低气压 A
高气压 C 热力环流
活动探究一: 海陆风的形成
——海陆间的热力环流
海 风
陆 风
思考:分析海陆风对滨海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释疑解惑
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
地区能够起到将温度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
射向宇宙空 间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地 面 吸 收
大气吸收
大 气 辐 射
射向地面
大 气 大气 增 吸收 温
地面增温
“太阳暖大地”
地 面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动画演示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原理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上界 2)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3)对流层中的CO2和水汽 强烈吸பைடு நூலகம்地面长波辐射, 使大气增温,地面是对流 大气
(hPa)
北半球高空中的风向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风向
近地面的大气运动有什么特点吗?
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
(hPa) 1000
1005
摩擦力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1010 1015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小结
气压梯度力 风向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规律:凡是有温度的物体, 都会以辐射的形式把热量放出来。
如果物体的温度高,该物体发出的 辐射叫短波辐射,只有太阳辐射是 短波辐射。 如果物体的温度低,该物体发出的 辐射叫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 辐射和大气逆辐射是长波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高中地理
大气受热过程高中地理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高中地理里特别好玩的大气受热过程呀!你想啊,这大气就像一个神奇的大舞台,各种热闹的事儿在这儿上演呢!太阳就像是超级巨星,光芒万丈地照耀着大地。
这太阳光那可厉害啦,直直地就往地球上射过来。
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呢,就像一群忠实的粉丝,有的热情地迎接太阳光,有的则稍微挡一挡。
就好比云朵,有时候它们就像一把大遮阳伞,帮我们挡挡太阳光的热情。
地面呢,那就是最狂热的粉丝啦,太阳光照下来,地面兴奋地吸收着热量,变得暖洋洋的。
这地面吸收了热量后,也不含糊,自己也开始向外散发热量啦,就像人热了会出汗一样。
大气中的这些“粉丝们”也能感受到地面散发的热量呢。
而且啊,大气自己也有一套保暖的办法。
就像我们冬天会穿厚衣服一样,大气中有些成分能把热量留住,不让它们轻易跑掉,这就是大气的保温作用呀。
咱说这大气受热过程,不就跟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儿一样嘛!比如说,大夏天你在太阳下面晒一会儿就热得不行,这就是太阳光的厉害呀。
然后到了晚上,虽然太阳下山了,可还是感觉有点热,这就是地面和大气还留着白天的热量呢。
再想想,要是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那晚上得多冷呀,简直不敢想象!这就好像冬天你没了厚被子,那还不得冻得直哆嗦呀。
大气受热过程可真是太有意思啦!它影响着我们的天气、温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呢。
我们得好好了解它,就像了解一个好朋友一样。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为啥有时候热得要命,有时候又冷得要死啦。
所以呀,同学们可别小瞧了这大气受热过程,它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咱得好好琢磨琢磨,才能真正搞懂它。
这样以后再遇到和天气、温度有关的问题,咱就能轻松应对啦,是不是呀?这大气受热过程,真的是既神奇又重要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专题6 大气的受热过程小专题跟踪训练6一、单项选择题1.(2017·4月选考,11)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厚度呈现出大—小—大的年际变化。
下列地理过程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A.积雪厚度大—大气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B.积雪厚度大—地面吸收量多—年平均气温高C.积雪厚度小—大气吸收量少—年平均气温低D.积雪厚度小—地面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高解析:D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根据题意,积雪厚度即为下垫面性质影响地面辐射,积雪厚度大,大气反射量多,地面吸收的热量少,年平均气温低;反之年平均气温高。
2016年10月17日7:30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并将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33天,之后返回地球。
据此回答2~3题:2.“神舟十一号”返回过程中,依次穿越的大气层是( )A.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B.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C.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D.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3.图示是“神舟十一号”飞船预定轨道所在大气层中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示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2.B 3.C 第2题,“神舟十一号”运行在高层大气,返回过程中先进入平流层,然后进入对流层。
第3题,“神舟十一号”飞船预定轨道位于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平流层顶的气温约0°C,故选C。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4~5题:4.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5.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箭头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4.B 5.C 第4题,图中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穿过大气层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热量,又通过地面辐射将热量传给大气,使大气增温。
所以传递过程顺序是①—④—②。
第5题,气象谚语“露重见晴天”,说明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幅度大,水汽因降温快而大量凝结成露,预示着第二天白天为晴天。
(2017·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太阳散射辐射指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分子、水蒸气、灰尘等质点的反射,改变了方向的太阳辐射。
如图为阴晴天气下散射辐射的日变化。
读图,回答6~7题:6.结合上图可知,一天中( )A.散射辐射越强,气温越高B.散射辐射越强,温差越大C.散射辐射越强,大气逆辐射越弱D.散射辐射越强,大气能见度越差7.导致图中阴晴天散射辐射差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云量多少B.太阳高度差异C.下垫面性质D.海拔不同解析:6.D 7.B 第6题,由图可知,从时间上看太阳散射辐射最强时并非气温最高;一天中阴天的太阳散射辐射比晴天强,而阴天昼夜温差比晴天小;散射辐射越强说明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多,云量多,空气中尘埃杂质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能见度差。
第7题,图像显示阴天与晴天太阳散射辐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日出后和日落前时段晴天稍强于阴天,正午前后时段阴天强于晴天,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其他选项要素在一天中没有呈现该变化,故不正确。
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
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左右。
如图是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
据此回答8~10题:8.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 )A.0~6时B.6~12时C.12~18时D.18~24时9.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主要原因是( )A.汽车尾气排放量大B.临近河湖与林草地C.沿线工业污染严重D.路面昼夜温差较大10.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大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8.A 9.D 10.C 第8、9题,根据题意可知,团雾因地面辐射形成逆温而导致。
高速公路是水泥地面,由于比热容的原因,升温快,降温也快,在夜晚(尤其是深夜),地面不断的降温,使得近地面气温不断下降,形成逆温,最终导致团雾的出现。
第10题,根据团雾的成因,除了逆温,还需要大量的水汽,而③地,由于靠近太湖,有大量的水汽,利于团雾形成。
11.下图为某地某日气温实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原因是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B.最低气温出现在6:00,原因是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C.1:00~2:00降温幅度最大,原因是大气逆辐射最弱D.9:00~11:00气温不断上升,原因是地面辐射不断增强解析:D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时为地方时的12:00;最低气温出现在6:00;是因为日落后,地面不断向外散发热量,温度不断降低,所以日出前最低;大气逆辐射最弱时是气温最低时,日出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所以气温升高。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
读图,回答12~13题:12.若图中等值线等差值为300,则图中AB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差值最可能是( )A.A地比B地大1 000B.A地比B地大500C.A地比B地小5 00D.A地比B地小1 00013.A地区与图中同纬度其他地区太阳能资源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位于迎风坡,阴雨天气多B.海拔高,正午太阳高度大C.位于背风坡河谷地带,晴天多D.地势低,正午太阳高度小解析:12.A 13.C 第12题,依据经纬度可判断总体上A地位于横断山区,B地位于盆地,则A地较B地太阳辐射强;再依据等差值为300,可判断A地太阳年辐射总量介于1 800~2 100之间,B地太阳年辐射总量介于900~1 200之间,则两地差值为600~1 200之间。
第13题,图中A处等值线向南凸出,说明该处太阳辐射值比周边同纬度地区高,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则可能是该地区天气晴朗日数多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所致。
太阳能家庭热水供应系统是目前太阳能利用的常见形式。
读该系统示意图,并结合生活实践,回答第14题:14.从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状况和方式上看,与图示最接近的是( )A.利用燃煤发电B.燃烧木柴取暖C.发展“大棚农业”D.利用风力发电解析:C 由材料和图提供的信息可知,太阳能家庭热水供应系统与“大棚农业”属于直接利用太阳辐射能,而A、B、D选项属于间接利用太阳辐射能。
二、非选择题15.(2016·期中)读“大气的热力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A表示 ,B表示,C 表示。
这三者中(填字母)为短波辐射。
(2)字母D表示大气的作用。
E表示大气的作用,它具有性。
(3)F作用的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很大关系,下列选项中F作用最大的是。
①草地②耕地③海洋④沙地⑤冰雪(4)古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试分析(农历)九月初三夜易形成露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热量传递。
第(1)题,根据图形箭头可判断,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第(2)题,根据图形信息,D为反射,为削弱作用。
E为吸收,也是削弱作用,具有选择性。
第(3)题,根据题意“F 作用最大”,F为地面反射,冰雪的反射率较高,故选⑤。
第(4)题,根据题意“形成露”,主要是昼夜温差大,特别是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易形成露。
答案:(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A(2)反射吸收选择(3)⑤(4)秋季夜晚晴朗少云,大气逆辐射(或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水汽凝结(或液化)形成露。
16.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太阳辐射最不丰富的地区主要位于(地形区)。
(2)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人们对太阳辐射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有、等。
(3)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耕作制度有何影响?为什么?解析:第(1)题,结合我国地形图可确认,盆地太阳辐射最贫乏。
第(2)题,人们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方式越来越多,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太阳灶、太阳能汽车、温室、塑料大棚等。
第(3)题,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热量差异,从而使耕作制度从南向北由一年三熟变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地区北部仅为一年一熟。
答案:(1)盆地(2)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太阳灶、温室、塑料大棚等(任选两项即可)(3)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了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热量差异,即热量南多北少,从而使耕作制度从南向北由一年三熟变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地区北部仅为一年一熟。
17.阅读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2012年省出台支持光伏发电的政策,促进太阳能发电企业的发展。
目前,、、等地均有太阳能发电项目,其中位于市郊青山泉镇的20兆瓦光伏发电站是全国装机容量最大的太阳能电站。
材料二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单位:兆焦耳/平方米·年)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甲)和太阳能电池方阵示意图(图乙)。
(1)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市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的数值约为兆焦耳/平方米·年。
(2)为了获取最大发电效益,图乙中太阳能电池方阵的朝向是,、、三地D值最大的是。
(3)简述市郊青山泉镇建设太阳能电站的优势条件。
(4)简述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的意义。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太阳辐射和太阳能利用的相关知识。
第(1)题,从图甲中可知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总体上南少北多,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4 500~4 700兆焦耳/平方米·年。
第(2)题,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发电效益,太阳能电池方阵应朝向正南,纬度最高,故D值最大。
第(3)题,从太阳总辐射量大小、政策、地价等方面分析。
第(4)题,从能源供应、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方面分析。
实用标准答案:(1)南部少北部多 4 500~4 700(2)正南(3)太阳总辐射量较大;位于市郊,地价较低;政策支持。
(4)缓解能源紧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文档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