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与前体细胞的选择
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
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一类免疫细胞,主要负责识别和激活T细胞,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等作用。
为了进行树突状细胞的研究,科研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体外培养。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
1.制备树突状细胞前驱细胞:树突状细胞前驱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血和骨髓中。
首先,采集外周血或骨髓,并将其进行红细胞裂解。
然后,用PBS洗涤样品,离心沉淀细胞。
最后,将细胞进行培养。
2.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树突状细胞需要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目前常用的培养基有RPMI1640、DMEM等。
添加10-20%的胎牛血清(FBS)可以提供必要的生长因子和营养物质。
3.添加生长因子:在培养树突状细胞的过程中,可能需要添加一些生长因子来促进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常见的生长因子包括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IL-4(白细胞介素4)。
可以将这些生长因子添加到培养基中,以达到最佳生长条件。
4.细胞培养条件的控制:树突状细胞对培养条件非常敏感。
因此,需要对温度、湿度、CO2浓度等参数进行严格控制。
一般来说,将细胞培养在37摄氏度、5%CO2的培养箱中。
5.细胞的分离和传代:在树突状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会不断增殖。
为了保证细胞的活力和稳定性,需要定期分离和传代细胞。
可以使用胰酶等消化酶将细胞从培养瓶中剥离,然后进行细胞计数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传代。
6.细胞质量的评估:在培养树突状细胞的过程中,需要对细胞质量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使用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来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情况,以及细胞活力、树突状突起的形态等指标来评估细胞的质量。
7.树突状细胞的激活:树突状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激活T细胞。
为了使树突状细胞具备充分的抗原递呈能力,可以使用多种促进细胞激活的方法,如脂多糖、TNF-α等。
总结: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包括制备前驱细胞、培养基选择、生长因子添加、细胞培养条件控制、细胞分离和传代、细胞质量评估以及细胞的激活等步骤。
dc细胞培养方法
dc细胞培养方法DC细胞(Dendritic Cell)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免疫细胞,它在机体的免疫防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C细胞的培养方法是研究人员进行免疫学研究的基础,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DC细胞培养方法。
我们需要准备培养基。
DC细胞的培养基通常是由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血清组成的。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RPMI-1640、DMEM 等。
在培养基中加入适当浓度的人血清或胎牛血清,以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接下来,我们需要获取DC细胞的前体细胞。
一般来说,骨髓或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简称MNCs)是DC 细胞的主要来源。
我们可以通过离心分离的方法来获得MNCs。
将MNCs转移到离心管中,并用PBS缓冲液洗涤一次,以去除血小板和红细胞等细胞。
然后,将MNCs转移到离心管中,并用PBS缓冲液洗涤一次,以去除血小板和红细胞等细胞。
之后,我们需要使用一种刺激因子来诱导MNCs分化为DC细胞。
常用的刺激因子包括GM-CSF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和IL-4(Interleukin-4)。
将刺激因子加入培养基中,然后将MNCs转移到含有刺激因子的培养基中,进行细胞培养。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期更换培养基,以保证细胞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
同时,还要检查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情况,确保细胞处于正常的生长状态。
通常情况下,DC细胞的培养时间为5-7天。
在培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对DC细胞进行一些操作,以进一步提高其免疫活性。
例如,可以通过刺激因子的调整和细胞因子的添加来调控细胞的分化和功能。
此外,还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细胞进行改造,使其具有更强的免疫活性和抗肿瘤能力。
总结一下,DC细胞的培养方法是免疫学研究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合理选择培养基和刺激因子,并进行适当的细胞操作,可以获得高质量的DC细胞,用于进一步的免疫学研究和临床治疗。
第4章第1-2节复习学案(学案)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4章免疫调节第1-2节【预学案】一、免疫系统组成二、免疫系统的功能(连线)功能抗原物质异常引起疾病①免疫防御A突变的细胞Ⅰ肿瘤或持续病毒感染②免疫自稳B外来抗原性异物Ⅱ自身免疫疾病③免疫监视C衰老或损伤的细胞Ⅲ组织损伤或易病原体感染三、特异性免疫过程1.体液免疫过程2.细胞免疫过程细胞名称①细胞②细胞③细胞④细胞⑤细胞【导学案】探究一: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例1: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人体有三道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皮肤表面出现伤口时,会引发炎症反应通常表现为疼痛、发红、肿胀和发热。
试分析其原因:①皮肤破损后,被破坏的毛细血管和细胞释放血管舒缓激肽,作用于感觉神经元引起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痛觉,此过程____________(填“不是”、“是条件”或“是非条件”)反射;②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组织胺和血管舒缓激肽作用于毛细血管等部位,使血管舒张、血流缓慢,从而导致伤口处局部发红;③伤口处肿胀(水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局部体温升高,可以____________(填“加强”或“减弱”)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有利于对入侵病原体的清除。
(2)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由____________构成。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____________的场所。
(3)侵入人体的病毒,会激活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______免疫,并最终被____________细胞清除。
探究二:特异性免疫例2: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
下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请回答问题:(1)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具有________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称为细胞间的________。
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DC细胞外还有________等。
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活化的方法 -回复
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活化的方法-回复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DC)活化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治疗策略,可用于诱导或增强机体免疫应答。
树突状细胞是一类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其在促进免疫应答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活化的方法能够激活树突状细胞,使其能够有效地刺激T淋巴细胞,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应答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活化的各个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树突状细胞的获取与分离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活化的第一步是获取和分离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可以来源于外周血、骨髓、脾脏等组织。
其中,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PBMC)是最常用的来源。
获取PBMC可以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如Ficoll离心法,将血液样品混合与密度梯度介质,离心分离出PBMC。
而只限于使用糖胶(Dextran)纳米颗粒可以选择短时间分离出PBMC。
得到PBMC后,可以利用磁珠柱、细胞排序术等方法将树突状细胞分离出来。
第二步: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与扩增获得树突状细胞后,需要进行培养和扩增,以增加细胞数量,以便进行后续实验。
最常用的培养基是RPMI-1640,其中含有适量的常规培养基、胎牛血清(FBS)和生长因子,如GM-CSF(粒巢集落刺激因子)和IL-4(白细胞介素)。
通过培养基的添加,树突状细胞可以在体外环境中生长和繁殖。
第三步:树突状细胞的活化树突状细胞的活化是体外诱导其活化的关键一步。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用细胞因子刺激,另一种是使用特定的抗原刺激。
第一种方法中,通过添加特定的细胞因子来活化树突状细胞。
最常用的细胞因子包括GM-CSF、IL-4和TNF-α等。
这些因子可以激活树突状细胞,促使其产生更多的树突状突起,并增强树突状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
第二种方法中,使用特定的抗原刺激树突状细胞。
这需要事先知道与所需刺激的免疫应答相关的抗原并进行合成。
抗原可以是蛋白质、肽段或者核酸等,需要装载在适当的载体上。
然后将这些载体与树突状细胞共同培养,使抗原与树突状细胞内的抗原递呈分子结合,从而激活树突状细胞。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1册 课时跟踪检测 (十二) 特异性免疫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特异性免疫一、选择题1.人体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下列生理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皮肤、黏膜等抵御病原体的攻击B.体液中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将之消化D.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解析:选D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抗体和抗原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属于体液免疫。
2.下列属于人体免疫第二道防线的是( )A.胃酸的杀菌作用B.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C.巨噬细胞中溶酶体的消化作用D.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解析:选C 胃酸的杀菌作用、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巨噬细胞中溶酶体的消化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属于第三道防线。
3.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B.辅助性T细胞能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C.细胞毒性T细胞的免疫目标有病原体和自身细胞D.APC能向辅助T细胞呈递抗原解析:选C 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A正确;大多数病原体经APC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能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B、D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既能攻击嵌有抗原的被感染细胞,也能作用于癌细胞或者移植的异体器官,C错误。
4.人体特异性免疫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下列过程只属于细胞免疫的是( )A.B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B.辅助性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被激活C.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D.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解析:选C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的过程只发生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泌细胞因子的过程,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中都可发生;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的过程只发生在细胞免疫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只发生在体液免疫中。
dc细胞培养方法
dc细胞培养方法(原创版3篇)《dc细胞培养方法》篇1DC 细胞(树突状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在机体内发挥着呈递抗原和启动免疫应答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DC 细胞在体内分布散,含量少,分离和扩增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体外扩增和培养DC 细胞成为了研究和应用的必经之路。
DC 细胞的培养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获取原始DC 细胞:可以从外周血、骨髓、脾脏等组织中分离获取DC 细胞。
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抗CD14 和抗CD3 的磁珠负选,然后再使用抗CD11c 和抗CD19 的抗体阳性选择,从而得到纯化的DC 细胞。
2. 细胞培养:将分离得到的DC 细胞接种到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完全培养基(如RPMI-1640、DMEM 等)和细胞因子(如IL-4、IL-12、GM-CSF 等),然后在37℃的培养箱中培养。
通常情况下,DC 细胞在体外可以持续培养数天至数十天,但需要注意定期更换培养液和检查细胞生长状态。
3. 细胞分化:在培养过程中,DC 细胞会逐渐分化为成熟的DC 细胞。
为了评估DC 细胞的分化程度,可以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如CD11c、CD19、CD80、CD86 等。
4. 细胞扩增:在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入细胞因子、激素、细胞激活剂等物质来促进DC 细胞的扩增。
此外,也可以使用体外扩增技术,如流式细胞术、激光激活细胞扩增技术等来增加DC 细胞的数量。
《dc细胞培养方法》篇2DC 细胞(树突状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在机体内发挥着呈递抗原和启动免疫应答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DC 细胞在体内分布散,含量少,且从体内分离费时费力,得到的数量也很少,因此体外扩增成为研究和应用的必经之路。
DC 细胞的培养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获取原始材料:可以从外周血、骨髓、脐带血等来源中获取DC 细胞。
2. 细胞分离: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免疫磁性分选等方法,从混合细胞中分离出DC 细胞。
DC细胞简介 韩朝伟-精选文档
单核细胞培养DC的过程
1.PBMC的分离 静脉采血40ml,以2:1体积比加于用淋巴细 胞分离液液面,离心分离PBMC,500g,20min。
小心吸取富含单个核细胞的细胞层,以1:5体积比,用RPM11640洗涤细胞三次:650g,10min;300g,10min两次。
2.MCM的制备 IgG包被培养皿:取6ml10mg/ml人IgG加入 10cm的培养皿,静置1h后吸尽液体,用RPMI-1640洗平板两次。 将上述方法分离所得PBMC5×107/8ml,加入平板,37℃静置 2h,洗去非贴附细胞,再加入8mlRPMI-1640,37℃,培养24h。 离心收集培养液,0.2μm滤头过滤,分装,-20℃保存备用,工
需要抗原呈递细胞的协同作用。
DC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其抗肿瘤免疫作用。 (1)激发细胞免疫。在肿瘤患者体内,DC可以直接向CD8+T
细胞提呈肿瘤抗原,诱导CTL反应。 (2)激发体液免疫。一方面,DC可以促进抗原特异性CD4+ 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s,Th)的产生,启动CD4+Th11668相 关免疫应答;另一方面,DC还可直接作用于B细胞从而促进
DC-CIK的协同作用:成熟DC表面表达多种抗原递呈分子、 共刺激分子及细胞黏附分子,有利于肿瘤抗原向CIK细胞 的递呈。而DC的抗原递呈功能可增强CIK细胞分泌IFN-γ 的能力,且分泌量大大增加。DC表面的CD40与CIK表面 的CD40L结合,可活化DC表面分子及共刺激分子,增加 DC分泌细胞因子,刺激CIK的增殖及成熟。CIK细胞与同 源DC共培养后可大大促进DC分泌IL-12,DC分泌的IL-2、 IL-12等细胞因子又可促进CIK细胞的增殖,IL-12可尤其 促进CD56+细胞的表达,增强CIK细胞的杀瘤活性,还可 诱导Th1型免疫应答,帮助清除肿瘤细胞。DC-CIK共育 后CD86、CD80、CD40、HLA-DR的含量增加,同时Treg 及IL-10的表达降低,因而Treg对抗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DC细胞解决方案
DC细胞解决方案引言概述:DC细胞,即树突状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份。
它们在免疫应答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能够促进T细胞的激活和抗原递呈。
在研究和临床应用中,DC细胞的解决方案被广泛探索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DC细胞解决方案的五个部份,包括DC细胞培养、DC细胞的表征、DC细胞的应用、DC细胞的改良以及DC细胞的前景。
一、DC细胞培养:1.1 选择合适的细胞源:DC细胞可以从外周血、骨髓、脾脏等多种组织中获得。
根据具体研究或者临床需求,选择合适的细胞源进行培养。
1.2 优化培养条件:DC细胞培养需要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
优化培养基的组成和浓度,调节培养条件的温度、湿度温和氛,以促进DC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1.3 培养细胞的检测和鉴定: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和鉴定培养出的细胞是否为DC细胞,并评估其纯度和活性。
二、DC细胞的表征:2.1 表面标记物检测: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检测DC细胞表面的标记物,如CD11c、CD80、CD86等,以确定其表型特征。
2.2 功能性检测:使用T细胞激活实验等方法,评估DC细胞的功能,如抗原递呈能力、T细胞激活能力等。
2.3 份子生物学分析:通过PCR、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DC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了解其在免疫应答中的调节作用。
三、DC细胞的应用:3.1 免疫治疗:DC细胞可以作为抗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工具。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3.2 疫苗研发:DC细胞可以作为疫苗载体,携带特定抗原刺激免疫应答,用于预防和治疗传染病、肿瘤等疾病。
3.3 免疫监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液或者组织中的DC细胞数量和功能状态,评估免疫系统的健康状况,并指导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四、DC细胞的改良:4.1 基因工程:通过基因转染或者基因敲除等技术,改良DC细胞的功能和特性,增强其在免疫治疗中的效果。
4.2 药物干预:利用特定药物或者化合物,调节DC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提高其在免疫应答中的效能。
DC细胞解决方案
DC细胞解决方案引言概述:DC细胞(Dendritic Cell)是一种免疫细胞,具有重要的抗原递呈和免疫调节功能。
近年来,DC细胞在免疫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介绍DC 细胞解决方案的五个部分,包括DC细胞的来源、制备方法、应用领域、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DC细胞的来源1.1 骨髓源DC细胞骨髓源DC细胞是通过从骨髓中分离和培养获得的。
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大量的DC细胞,但制备过程复杂,需要耗费较长时间。
1.2 外周血源DC细胞外周血源DC细胞是从外周血中分离和培养得到的。
相比骨髓源DC细胞,外周血源DC细胞的制备过程更简单、更快速,并且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DC细胞。
1.3 脐带血源DC细胞脐带血源DC细胞是从脐带血中分离和培养得到的。
脐带血源DC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并且在免疫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二、DC细胞的制备方法2.1 培养方法DC细胞的制备主要通过体外培养的方法实现。
培养基中添加适当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如GM-CSF、IL-4等,可以促进DC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2.2 分离和纯化方法为了得到高纯度的DC细胞,可以使用磁珠分离、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进行细胞分离和纯化。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其他细胞类型,提高DC细胞的纯度和活性。
2.3 质量控制方法为了确保DC细胞的质量和稳定性,需要进行质量控制。
包括细胞活性检测、表面标记物检测、功能检测等,以确保DC细胞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三、DC细胞的应用领域3.1 癌症治疗DC细胞可以通过递呈肿瘤抗原,激活和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效果。
目前已有一些DC疫苗用于癌症的临床治疗。
3.2 传染病治疗DC细胞可以递呈病原体抗原,激活和增强机体免疫反应,对传染病的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3.3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DC细胞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四、DC细胞的优势4.1 高效性DC细胞具有较强的抗原递呈和免疫调节能力,可以激活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一)
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选(一)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外来抗原并引发免疫反应,是免疫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细胞类型之一。
DC分为两类:专职的树突状细胞和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后者又被称为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
DC的分选方法DC的分选主要有FACS和MACS两种,其中FACS是一种流式细胞术,是通过对单个细胞进行快速分析而获得的信息来实现分选的。
而MACS则是一种磁性负选技术,通过对细胞进行表面标记,然后利用磁力将要孔洞筛选的细胞排除,从而达到分选效果。
DC的分选应用DC分选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免疫治疗、疫苗开发、细胞治疗、抗肿瘤免疫疗法等领域。
以疫苗开发为例,目前世界上许多疫苗都是利用DC分选技术进行制备的,自体DC疫苗用于治疗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DC的前体细胞的分选DC的前体细胞是指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也是其诱导免疫反应的先导因素。
因此,研究DC前体细胞和分选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最近,一项新的研究表明,DC前体细胞可以通过将白细胞留置法与FACS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选。
在这种分选方式下,首先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出来,随后使用FITC标记抗体对前体细胞进行表面标记,再使用CD14和CD15标记前体细胞,最后使用FACS将细胞进行流式分选。
结果证明,这种方法分选的前体细胞对于获得免疫治疗的成功非常关键。
总之, DC是人体免疫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细胞类型之一,DC的分选技术是研究DC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免疫治疗、疫苗开发和细胞治疗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DC及其前体细胞的分选机制,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DC细胞培养
DC细胞培养DC是“Dendritic Cells”的缩写,中文全称为“树突状细胞”,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
DC是由201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加拿大籍科学家Ralph M. Steinman于1973年发现的,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
已证实,DC是唯一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Na?ve T cells)增殖的APC,成熟的DC可以通过Ⅱ型组织相容性抗原(MHC-Ⅱ)等途径提呈肿瘤抗原,有效抵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而其它APC(如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等)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的T细胞。
DC是机体适应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肿瘤免疫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CIK是单个核细胞在CD3单抗和多种细胞因子(包括IFN-γ,IL-2等)的作用下培养获得的一群以CD3+CD56+细胞为主要效应细胞的异质细胞群,其既具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又具有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非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限制性肿瘤杀伤能力。
DC-CIK (或DC+CIK)[1]是指与DC细胞共培养的CIK细胞,也可以说,最终的效应细胞是经DC体外活化的CIK细胞。
多项研究表明,DC与CIK具有协同作用,共同孵育后,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抗原递呈能力均明显提高,而CIK的增殖能力和体内外细胞毒活性也得以增强,因此DC-CIK较单独的CIK治疗更为有效。
若将肿瘤抗原负载的DC与CIK共培养,可刺激产生肿瘤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这样的DC-CIK治疗则兼具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双重肿瘤杀伤作用,比未负载肿瘤抗原的DC刺激活化的CIK活性更强,常被用于临床和科研。
CIK细胞和DC细胞是细胞免疫治疗的2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联合可确保高效的免疫反应。
【培养原理】1.DC培养用细胞因子:1.1 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一种造血生长因子,在体外可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集落形成,并具有促进早期红巨核细胞、嗜酸性祖细胞增殖和发育的功能。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重点强化练(三)特异性免疫应答
重点强化练(三) 特异性免疫应答(3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7分,共56分)1.如图所示是特异性免疫的部分环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吞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特异性,T细胞能识别抗原B.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和提呈抗原的作用C.如图中T细胞将进行增殖和分化并发挥免疫效应,则图示T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D.如图中T细胞将分泌细胞因子,则图示T细胞属于辅助T细胞【解析】选A。
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能摄取、处理和提呈抗原,但是没有特异性,A错误、B正确; 在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后发挥免疫效应,C正确;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辅助T细胞都能分泌细胞因子,D正确。
2.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图所示,该曲线图表明()A.小鼠对抗原a更敏感B.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C.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D.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解析】选C。
由坐标曲线纵轴“抗体浓度”可知,同一种抗原a再次进入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比第一次更强。
3.2020 年上半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新冠肺炎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
我国科学家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与相应抗体的相互作用界面,为治疗性抗体和其他药物的设计提供了结构生物学支持。
如图为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引发的部分免疫反应(序号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激活的细胞毒性T 细胞诱导被新型冠状病毒侵染的靶细胞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B.细胞c 完成⑤⑥时需要物质甲和过程③刺激C.物质甲和物质乙都属于信息分子,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D.将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注射到人体内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只有体液免疫【解析】选C。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叫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激活的细胞毒性T 细胞诱导被新型冠状病毒侵染的靶细胞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A正确;细胞c为B细胞,分化为⑤浆细胞和⑥记忆细胞时,需要物质甲细胞因子和过程③刺激,B正确;物质乙抗体不属于信息分子,C错误;将新型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注射到人体内,相当于抗原,但不进入组织细胞内部,故引起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体液免疫,D正确。
DC细胞培养方案
DC细胞培养方案简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一类具有强大抗原递呈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
DC细胞的体外培养是进行DC相关研究的重要步骤之一,如DC疫苗制备、疾病免疫治疗等。
下面介绍一种常用的DC细胞培养方案。
材料和试剂:1. FBS(Fetal Bovine Serum)2.RPMI1640培养基3. GM-CSF(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4. IL-4(Interleukin-4)5. 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6. IL-1β(Interleukin-1 beta)7. IL-6(Interleukin-6)8. Penicillin-Streptomycin9.L-谷氨酰胺10.制备DC的细胞株或组织样品步骤:1.细胞培养和细胞数目的调整a. 将DC细胞株或组织样品接种在25cm2或75cm2细胞培养瓶中,加入合适的RPMI 1640培养基(含10% FBS和1% Penicillin-Streptomycin)进行培养。
b.细胞数量达到80-90%的对数生长期后,将细胞收获,用PBS洗涤干净,进行细胞计数。
c.根据需要的DC细胞数量调整细胞数目到合适的浓度。
2.细胞分化和培养a.将调整后的细胞悬浮液以2×106个细胞/mL的浓度加入含有GM-CSF(1000U/mL)和IL-4(1000U/mL)的RPMI1640培养基中,混匀。
b.将细胞悬液分配到含有GM-CSF和IL-4的细胞培养瓶中,培养在37℃、5%CO2的恒温培养箱中。
c.48小时后,将培养基中的非贴壁细胞及细胞悬浮物移除,保留贴壁细胞。
d.继续用新鲜的RPMI1640培养基中加入GM-CSF(1000U/mL)和IL-4(1000U/mL)进行培养。
dc疫苗 培养流程
dc疫苗培养流程DC疫苗(Dendritic Cell Vaccine)是一种新型的癌症免疫治疗方法,通过培养和激活患者自身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提高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能力。
本文将从DC疫苗的培养流程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治疗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培养DC疫苗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是一类具有强大抗原递呈功能的免疫细胞,其主要任务是捕获、处理和呈递抗原,激活T细胞的免疫应答。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从患者的外周血或骨髓中采集到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然后通过负选择或正选择的方法分离出树突状细胞。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分离得到的树突状细胞进行培养和激活。
首先,将树突状细胞放入含有足够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提供细胞所需的生长因子和营养物质,使其能够生长和增殖。
同时,还需要添加一定浓度的肿瘤抗原或抗原肽,以激活树突状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在培养过程中,通过调整培养条件和添加适当的激活因子,可以促使树突状细胞发生成熟和激活的变化。
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具有更强的抗原递呈能力和免疫刺激能力,能够更有效地激活T细胞的免疫应答。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树突状细胞进行适时的激活和刺激,以提高其成熟度和免疫活性。
为了增强DC疫苗的抗原递呈和免疫活性,还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树突状细胞进行改良。
例如,可以将特定抗原基因导入树突状细胞中,使其能够表达和呈递特定抗原,从而增强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和强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转染特定基因或抑制特定信号通路,调控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和活性。
在完成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和激活后,我们需要将其注射回患者体内,以触发免疫应答并抑制肿瘤的生长。
通常情况下,DC疫苗会与其他治疗方法(如放疗、化疗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应用,以增强治疗效果并降低肿瘤的耐药性。
总结起来,DC疫苗的培养流程包括树突状细胞的采集、分离、培养和激活。
小鼠dc细胞提取原理
小鼠dc细胞提取原理小鼠DC细胞提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研究小鼠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简称为DC细胞)。
DC细胞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抗原呈现细胞,具有调节和激活免疫反应的功能。
以下是小鼠DC细胞提取的原理和步骤。
1. 小鼠准备:选择适合的小鼠品系,根据需要的DC细胞类型进行选择。
小鼠可以通过麻醉和牺牲来收集组织。
2. 组织切割:使用无菌器械将收集的小鼠组织切割成小块,并将其转移到称重器皿中,以便进一步分类和处理。
3. 组织消化:将组织块置于含有适当酶解酶的消化液中(如胰蛋白酶),并在37摄氏度的恒温搅拌条件下进行消化。
消化时间根据组织类型和实验需求而定。
4. 细胞分离:经过适当的消化时间后,将消化液过筛或过滤,并使用无菌操作将细胞转移到离心管中。
离心操作可分离细胞悬浮液和残留的组织碎片。
5. 密度梯度离心:为了分离出DC细胞,可以将细胞悬浮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以分离不同细胞类型。
常用的密度梯度离心介质有离心液(如Ficoll)。
6. DC细胞纯化:通过离心梯度离心后,可以通过其他细胞纯化方法(如磁分选或流式细胞术)进一步纯化DC细胞,以获得更纯的细胞群体。
7. DC细胞检测:通过染色或使用特定的抗体标记方法,可以对提取的DC细胞进行检测和鉴定。
这可以包括对DC细胞特异标志物的检测,如CD11c、CD11b、CD80和CD86等。
小鼠DC细胞提取原理涉及多个步骤,从选择小鼠到最后的细胞检测,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正确操作和技术的运用将有助于获得高质量、纯净的小鼠DC细胞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
DC的培养
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参考Inaba等人的方法,并根据本实验室的经验稍作改进。
即:1. 颈椎脱位法处死C57BL/6小鼠,无菌状态下取股骨和胫骨,浸泡在RPMI-1640培养基中。
2. 用1ml注射器吸取RPMI-1640培养液,从骨干的一端刺入骨髓腔,将骨髓冲洗到一无菌培养皿中,每根骨头反复4~6遍,收集培养皿中的骨髓细胞悬液,离心,1500 rpm×10 min。
3. 弃去上清,加入5 ml无菌Tris-NH4Cl溶液悬浮细胞溶解红细胞,于室温下静置2分钟溶解红细胞后,再次离心,1500 rpm×5 min,弃上清。
4. 用RPMI-1640培养液洗涤后将细胞用完全培养基悬浮,分至6孔培养板中,并在每孔中加入完全培养基至4 ml,再加入rmGM-CSF至终浓度10 ng/ml,IL-4终浓度10ng/ml。
5. 将细胞培养板放入37℃,含5% CO2的孵箱中培养48小时。
6. 轻轻吹打细胞后,连同培养液一起吸去悬浮细胞,仅保留贴壁细胞。
7. 加入新鲜的完全培养基及相同浓度的rmGM-CSF,继续培养至第5天。
8. 半量换液,并补足rmGM-CSF;尽量保留悬浮细胞。
9. 继续培养至第7天,用吸管轻轻吹打后收集所有悬浮细胞,即为富集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 BMDC)。
经鉴定,此时BMDC的纯度可达80%以上。
注意事项1、绝对不要在2小时左右就急着去除悬浮细胞,至少在48小时以后,否则绝大部分贴壁细胞还来不及贴壁,就被去除了;2、绝对不要过细胞筛,会黏附掉大部分的细胞,这时的前体细胞是非常宝贵的,可用带针头的注射器吸打几次以分散细胞团块;3、冲洗股骨和胫骨时不要剪去两端的骨松质,因为前体细胞主要驻存预骨松质,可用进口的1ml注射器,它的针头比较好,不但可刺穿骨头,还不易变钝Cl红细胞裂解液裂解红细胞,时间控制在1min左右4、可用Tris-NH45、一般用C57小鼠培养DC,无论数量还是形态都比Balb/c明显要好;6、用进口胎牛血清,细胞数也会多一些;7、培养基最好用进口的液体,因为自己用粉末配,很难保证所用的双蒸水不含内毒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C在机体免疫监视机制中起着哨兵作用,它能对肿瘤抗原进行识别、处理和提呈,从而启动机体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目前制备的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就是利用DC这一特性,因此有效地在体外扩增培养DC是制备DC肿瘤疫苗的重要前提。
以下我们将就DC前体细胞选择以及DC培养所需细胞因子进行介绍。
一、DC前体细胞的选择
1.直接分离骨髓、脐带血或外周血中DC:
DC在组织中含量甚微,在血液中仅占单个核细胞总数的0.5%~1.0%,难以分离、纯化,且呈高度分化状,体外不易长期培养,更难建系。
因此该分离方法目前仅用于DC免疫活性,表面标志及DC亚型功能差异的研究;
2.从人骨髓或脐带血的CD34+造血干细胞诱导DC:
我们通常所指的DC均为髓系DC,其来源于人CD34+造血干细胞。
CD34+造血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大量增生能力的细胞,其可从人骨髓或脐带血中分离,在体外通过联合GM—CSF、SCF、IL—6、IL—3等多种细胞因子培养,诱导扩增生成大量的DC,但其缺点在于取材不方便,不利于广泛使用;
3.分离外周血中CDl4+单核细胞:
此方法为目前最常选用的分离获取DC前体细胞的途径。
通过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免疫磁珠分选出CDl4+单核细胞,采用GM—CSF与IL—4(或IL—13,其与IL—4具有相似性质)联合培养体系,经7~10天即可诱导出大量的典型的DC;
4.由高度纯化的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诱导DC:
利用高度纯化乳铁蛋白阳性的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在培养体系中加入6MCSF,IL—4和TNF—d,可得到DC样形态及具有DC相关表面分子的细胞。
从功能上比较,这些中性
粒细胞诱生的DC特征与经典DC的群体相似;
5.从人外周血或脐血CD34+前体细胞诱导DC:
由于CD34+造血干细胞含量非常少,因此应用受到限制。
为克服这一难点,有人即采取分离外周血或脐血中含量较高的CD34+前体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大量培养扩增,诱导生成DC;
6.由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生成DC:
目前的研究发现,可将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功能成熟的DC,且这些白血病细胞来源的DC可提供大量的白血病相关抗原并进行肿瘤抗原呈递,而无需体外预激过程,从而减少了污染的机会,这种体外扩增的方法在临床治疗应用上极具吸引力。
二、DC体外培养所需细胞因子
1.经典细胞因子组合最经典的体外扩增培养的细胞因子组合为: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
GM-CSF可以促进髓系细胞发育,是维持、诱导DC发育和分化的最根本的细胞因子;IL—4可以抑制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生长,从而使CD34+前体细胞或CDl4+单核细胞向DC方向发展。
该细胞因子组合培养的DC,纯度高达95%以上,但诱导生成的DC多为不成熟的DC。
只有在加入一些刺激物,如:1)细菌菌体或其产物:LPS、SPA等;2)某些炎症介质作用的细胞因子:TNF—a、PGE2、IL—β、IFN—β、IFN—Y等;3)某些刺激信号如CD40配体转染;4)单核细胞条件培养液,方可使非成熟DC转化为成熟的DC。
这些刺激物可阻止粒系的分化而刺激DC的成熟并有提高DC数量的协同。
2.IFN—d和6M—CSF或Flt3L和TGF-β 1无血清培养系体外培养:
该培养方法可以与GM—csF和IL—4同样有效的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产生DC。
所得DC在数量和功能上与传统方法产生的DC无明显区别。
但只有少数细胞表达CD83和CDla,说明所产生的大多数DC属于不成熟DC,较GM—CSF和IL—4诱导产生的DC,其成熟分化程度更低。
在无TNF—a或其它DC启动剂作用下,主要生成不成熟的DC。
目前国内己推行该种培养方法,但由于其相对于传统的牛血清培养,费用较为昂贵,因此未普遍使用。
3.钙离子载体(CI或A23187,离子毒素):
经典的DC培养方法周期较长,一般需要7~14天,因此研究者们不断寻找更快速、高效的诱导方法,从而发现钙离子在DC的诱导和成熟中具有重要作用。
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cell,Mo)分离出来,用钙离子载体(calciumionophore,CI)处理,发现经过20h~40h后,细胞表现出树突状形态,细胞表面CDl4抗原表达下降,且大量表达MHC—I、
MHC—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83等,且证明该法诱导的DC较细胞因子诱导的DC刺激T细胞增生的能力更强。
4.佛波醇酯(phorbol myri state acetate,PhIA):
作为蛋白激酶C(PKC)的强大激活剂,佛波醇酯(PMA)可以通过激活PKC来活化细胞内信号传导,从而诱导CD34+造血干细胞(HPc)向成熟DCs方向分化。
通过细胞因子GM—CSF、TNF—d、PMA(联用或单用)诱导CD34+细胞及粒单核白血病细胞系KGI,分化成树突样细胞,免疫表型分析证明该种来源的DC细胞表面高表达MHC—I、MHC—II 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且具备较强激活静息T细胞的功能。
5.活化的CD8+T细胞:
将活化的CD8+T细胞与外周血单核细胞共同孵育可诱导单核细胞向DC分化,并检测其免疫表型为CDl4—CDla+。
同时这些DC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诱导细胞毒性反应时,表现出强大的刺激功能。
故认为活化的CP8+T细胞能提供单核细胞刺激信号,诱导其向DC分化且增加其免疫刺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