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W(1)

合集下载

物质和意识

物质和意识

物质和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从它本来的意义上讲,即从恩格斯列宁所特别强调的意义[1]上讲,它仅仅是用来说明本体论关系中本原与派生、第一性与第二性问题的。

确切的说,仅仅是用来确立本体论上的唯物论原则的。

在经典作家看来,物质世界显然是独立的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

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人,而人随着自身脑组织的发展、随着劳动产生了意识。

这种追根溯源、归根结底的物质与意识关系的阐述,只是为了说明和确立物质归根结底的本原作用、前提作用、基础作用,即:物质世界先于人的存在而存在,人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离不开物质世界这个前提;人的一切表现——思想的观念的甚至心理的表现,都可以找到物质的根源;是物质的特性规律决定意识对其特性规律的反映,而不是“吾心即宇宙”,“感觉的复合就是物质”,“月亮在人们没有看见它时不存在”。

现实中,人们试图将这一反映物质与意识最一般关系或者说本原关系的唯物论命题,演绎成更为具体的原则。

提出所谓“物质具有终极的裁判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要受到物质的决定,”等等观点。

说“‘物质及其规律始终雄居于历史舞台上,到处显示着自己的威力’,它对于精神‘不仅具有起始发端的决定作用,而且具有终极的裁判的决定作用’,精神对物质的作用则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不仅不能肆意横行,而且也不能随意越轨’” [2]。

如同相信“物质不灭”原理的人,得出结论说“我的身体会永远存在”是不切实际的一样,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宏观原理出发,得出的指导具体问题的结论也难免牵强附会。

物质和意识 1抽象的物质,作为一切实物的总和,作为最高层次的抽象,它的外延是无所不包的,因而没有确定的表现形式、构成要素。

人们亦无法以确定的手段方式去感觉它把握它。

恩格斯曾这样写道:“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个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

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例题1:下列命题中表述的是时间一维性的有(多选) A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B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 .失去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D .凡事宜早不宜迟
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 ,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 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 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单选) A .客观性 B .有限性 C .相对性 D .一维性
例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经过人的头 脑改造过的物质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有关专家指出,作为中国汉民族图腾的龙,实际上是 存在的;但它实际上又是不存在的。它是蛇的身,鹰的 爪,马的头,鹿的角,鱼的鳞。不仅如此,它还存在于 全世界中华民族人民的心灵之中。这说明(多选) A.文化具有维持民族传统、凝聚民族精神的社会功能 B.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龙具有客观实在性 D.虚幻的意识也有其客观原型
3.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单选)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4.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 证关系是(单选)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3.在一个久旱的春天,天空飘起了雨丝,在田里干活的 农民王小二看到后十分高兴,大叫一声:下雨好极了, 而此时正在学校草场上踢足球的小明却沮丧说:下雨糟 透了。这表明(多选) A.事物总是具有二重性 B.利益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 C.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D.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掌握) (1)理论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理论基石。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和 出发点。科学的辩证法、认识论,科学的唯物主义 历史观都建立在这一原理的基础之上。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 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任何事物 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否认运动的绝对性,夸大相对静止,把相 对静止绝对化,就会 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否认相对静止,把一切看成是瞬息万变、不 可捉摸的,就会产生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理解) 物质的运动有五种形式:机械运动、物理 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社 会运动是高级运动,是最复杂的运动形式。 物质运动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发展的,复杂的运动包含着简单的运动。
四、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 本要求(掌握)
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估计意识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 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把意识能动性变成现实,必须通过实践这一正 确的途径。人的意识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 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3、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 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物质决定意识,因此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革命精神(能 动性)和科学态度(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这是我 们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

山东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山东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山东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大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正确认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和实际意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2.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

3.懂得以科学的求实态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理解并掌握列宁提出的物质概念及其哲学意义,理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2.掌握运动的涵义,理解并掌握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割性;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关系及其实际意义;了解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3.掌握规律的涵义及其特点,正确认识人和规律的关系。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1.理解意识的本质。

2.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及其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3.深刻理解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理解并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的基本要点;了解事物的联系引起事物的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第二节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1.掌握质、量、度、量变、质变等基本概念;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际意义,能够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与联系,懂得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能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决反对形而上学。

01.02.01.第二章:物质和意识(二)

01.02.01.第二章:物质和意识(二)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二、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1.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

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物质的反映形式发展的阶段是:①非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即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

其特点是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或转化为他物;非生命物质还没有产生需要,因此这种反映没有主动性。

②生物的反映形式,即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其特点是实现自我更新,以维护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生物已产生了需要,因此这种反映表现出趋利避害等不同程度的主动性。

③动物的反映形式,即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在动物的反映形式中,先后产生了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知觉、表象、记忆和情感等,高等动物还具有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具有动物心理,产生了意识的萌芽。

④人的意识的产生。

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它的本质是思维,以抽象的概念即理性形式为主要特征,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在人的意识的原始产生中,社会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1)劳动提出了意识产生的客观需要。

人不仅要适应自然,而且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这就要求人不仅要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抽象思维的能力;(2)劳动促使了直立行走,并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

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够用词对感性的东西进行概括,形成抽象思维活动,意识从而产生;(3)劳动和语言的发展,促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和生理基础。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①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它是高度复杂和严密分工的物质机能体系,是最高级、精密、发达的物质形态,从而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

人的意识活动以人脑的生理活动为物质基础;人脑内部发生病变,意识活动就会发生障碍或丧失。

[全]成人高考 专升本 政治考试知识点

[全]成人高考 专升本 政治考试知识点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知识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点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考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凡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派别;断言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

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可知论;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不可知论。

考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3)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考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同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主阶段哲学。

考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主阶段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鉴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的能力。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运作概念的艺术、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考点1:物质的定义(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电子教案第二章 物质、意识与实践教学内容第二节 意识与物质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电子教案第二章 物质、意识与实践教学内容第二节  意识与物质世界
第二,意识的主观差异都有其客观根源。不 同的意识主体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过程的反映 有主观的差异,这与其先天素质和后天社会实 践〔都是物质过程பைடு நூலகம்有关。
第三,意识的主观特征都有其客观存在的根 底。科学的理论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而 错误的思想、理论乃至荒唐的宗教迷信观念那 么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和虚幻的反映。宗教迷 信中的天堂、地狱、神灵和鬼怪等都可以在人 世间找到它们的原型。
意识就其形式讲是主观的:
第一,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只是存 在于人脑中的非物质的东西,是人的主观世界 所特有的,客观世界无所谓感性或理性;
第二,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能是近似 的反映,有时甚是歪曲的反映,它不是客观世 界的原型,而是经过头脑加工制作过的东西;
第三,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 反映。这是由于各人的生理素质、实践经验、 知识水平、社会环境以及阶级立场的差异等原 因造成的。
第二,人工智能与人脑机能的活动规律不同。 人工智能按人事先安排的程序动作;人脑活动 是一种生理——心理的运动形式。
第三,有无自我意识的不同。人工智能的活 动没有意识、没有目的,是他律的;人脑的活 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自律的。
第四,有无创造性的不同。人工智能只听命 于人的指令,无创造性可言;人脑的思维有创 造性,能创造出自然界按照其自然开展规律永 远有可能有的东西。
第五,有无社会性的不同。人工智能活动的 根底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物质运动形式; 人脑的智能活动是以社会实践为根底的,是人 自身因素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六,支配和被支配的不同。人工智能是一 种非本原性的模拟智能,是受支配的智能;人 脑的智能活动是本原性的智能,是支配和主导 性的智能。
总之,电脑永远不能代替人脑,更不会成为 统治和主宰人类的东西。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正确认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和实际意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2.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

3.懂得以科学的求实态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理解并掌握列宁提出的物质概念及其哲学意义,理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2.掌握运动的涵义,理解并掌握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割性;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关系及其实际意义;了解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3.掌握规律的涵义及其特点,正确认识人和规律的关系。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1.理解意识的本质。

2.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及其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3.深刻理解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理解并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的基本要点;了解事物的联系引起事物的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第二节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1.掌握质、量、度、量变、质变等基本概念;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际意义,能够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与联系,懂得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能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决反对形而上学。

第四章实践、认识、真理第一节认识和实践1.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即意识是物质自身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机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感觉、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即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

劳动使产生意识有了必要,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产生奠定了生理基础,劳动产生了语言,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着人类意识产生。

可见,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意识现象。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的物质世界提供原材料,就不可能有反映者的意识。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歪曲的反映。

由此可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根源于物质。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宣扬意识不依赖人脑和物质世界,是极其错误的。

三、意识的作用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亦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

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二)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指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两对关系(一)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马克思知识点物质与意识

马克思知识点物质与意识

马克思知识点物质与意识1.物质与意识物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同一性的最高概括,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的本质规定,唯一特性和最高共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意识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关系: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物质与运动物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同一性的最高概括,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的本质规定、唯一特性和最高共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范畴。

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运动和静止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范畴。

静止: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它具体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属性暂时未变两种状态。

关系: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同一性: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对立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

4.联系和发展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关系。

联系的前提是事物之间的区别,特点有:1.客观性2.普遍性(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整体联系)3多样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因为:1.新事物与环境而言2.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

关系: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单选: 1.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的观点,属于( ) 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 的机械唯物主义



多选: 有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正确的说法是:( ) A 它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 B 它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 点和总的看法 C 它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D 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三、物质与运动 1.运动是指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 是物质的运动 3.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 动



4.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有下列两种 情形:第一,在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时,事物的 质保持稳定性;第二,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相 对不变。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物质的运 动才是绝对的。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P7)
第二章 物质与意识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 性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 质和作用
备考指要

从历年命题情况来看,本章中一些传统知识点 成为地方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命题点,如: “物质的存在形式”、“意识的起源”、“意 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 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 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不信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 映的客观实在。

第二章物质与意识

第二章物质与意识

第二章物质与意识(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第一节世界是物质的一、物质(理解)(考研究生专业课会考“物质的概念及如何理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坚持了唯物论),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可知论,所有的反映论都是可知论)。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与物质具体形态区别开来,有人说“你拿出一个物质来”,拿不出来,哲学的物质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范畴),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还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理解)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世界统一于存在)划清了界限。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先验论(先于经验,人生而知之)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物质结构、物质的具体形态)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同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界限。

历年考题26、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

(F)(2008模判断)二、物质的存在形式1、物质是运动的(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涵盖了宇宙中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恩格斯说过,认识了事物的运动形式,就认识了事物本身):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否定了运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反辩证法义上讲的,如费尔巴哈。

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敬祝伟大――毛主席万寿无疆!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林副统帅永远健康!)(刻舟求剑)。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如黑格尔)。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重点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一般知识(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6.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7.唯物主义是指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思维(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或反映哲学的派别(即物质在先意识在后)8. 唯心主义是指主张思维(意识)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或反映哲学的派别(即意识在先物质在后)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10.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2. “存在就是被感知”;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古希腊柏拉图:“理念世界”;中国朱熹:“理在事先”;德国黑格尔:“绝对精神”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16.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17.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1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0. 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全面;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矛盾、片面21.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要依赖自然科学的成果,这说明: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24.在世界是否的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25. 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世界的本原问题27.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二、唯物论(第二章,物质和意识)1.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体实物(如金、木、水、火、土、气(看的见,摸的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原子;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设想没有物质在运动:唯心主义;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二元论观点4.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5.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7.唯心主义时空观的根本缺陷是:否认时空同运动着的物质的联系8.时间: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空间:伸张性、广延性、三维性9.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劳动1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1.从本质上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12.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1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4.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15.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意识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17.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18.“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各种意识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1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20.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是指:后者能否反映前者的问题21.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上,辩证唯物主义的主张是既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的能动性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3.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24.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三、辩证法(第三章)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3.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务。

唯物论专题知识讲座

唯物论专题知识讲座
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和发展旳关系
2.运动和静止旳关系及割裂两者关系旳错误 (1)关系: 区别:运动是无条件旳,永恒旳,绝正确
静止是有条件旳,临时旳,相正确 联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互依赖、相互包括、相
互渗透)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旳统一 “静即含动,静不舍动”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2)错误: 形而上学否定运动旳绝对性,夸张相对静止 (天不变,道亦不变;飞矢不动) 相对主义狡辩论否定相对静止,夸张运动旳绝对性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A.物质与意识旳关系界定旳 B.个别与一般旳关系界定旳 C.哲学与详细科学旳关系界定旳 D.认识与实践旳关系界定旳
2.列宁旳物质定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旳物质观划清界线 旳关键在于列宁旳物质定义(单项选择)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C.把物质构造旳某一层次作为物质本身
二、运动观 (一)物质和运动旳关系及割裂两者关系旳错误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旳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旳主体、承担者、实在基础。
第二章 唯物论(物质与意识) 第一节 物质
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列宁旳物质定义)及意义 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旳哲学范畴
(1)物质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共性旳概括和抽象 (2)物质旳唯一属性:客观实在性,即不以人旳
意志为转移.这说明了物质对意识旳独立性。 (3)物质可觉得意识所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
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旳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旳: 物质不依赖于人旳意识而存在,但是可觉得人旳意
2:“精神”从一开始就很晦气,注定要受物质旳 “纠缠”,物质在这里体现为震动着旳空气层 、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阐明(多选) A.没有独立存在旳意识、精神 B.意识永远依赖于物质 C.语言是现实旳意识,是意识旳体现形式 D.意识也是物质旳东西

物质和意识高中物理教案

物质和意识高中物理教案

物质和意识高中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和意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掌握物质和意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本质和属性。

2. 意识的产生和作用。

3. 物质和意识在生活中的关系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分析和理解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

2. 探讨物质和意识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部分:物质的本质和属性1. 引导学生探讨物质的本质和属性。

2. 分析物质的种类和属性。

3. 讨论物质在不同形态和状态下的特点。

第二部分:意识的产生和作用1. 探讨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2. 分析意识在认知和行为中的作用。

3. 讨论意识与思维、感知、情感的关系。

第三部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和应用1. 分析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

2. 探讨物质和意识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3. 分析物质和意识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实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2.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评估方法:1. 学生小组演讲: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小组演讲,展示对物质和意识的理解和思考。

2. 书面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书面作业,检测学生对物质和意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验中的表现,包括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阅读相关资料:推荐学生阅读有关物质和意识的文献和期刊,深入理解和探讨这一主题。

2. 参观实验室:组织学生参观科研实验室,了解物质和意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 社会调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物质和意识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物质和意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启发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物质与意识

物质与意识

物质与意识物质与意识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并能为我们认识的客观实在。

它是对万事万物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的哲学概括。

具体科学的物质是指实物、物质结构。

旧唯物主义把哲学上的物质说成是具体的实物、物质具体形态或物质结构,如水、火、原子、分子等等,因而混淆了哲学的物质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界限。

2.意义: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石;它是反对唯心论、二元论、多元论的思想武器;它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实物、物质结构的局限性;它为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3.世界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而不是统一于存在性,因为存在既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性的物质,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而不是统一于实物、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

自然界和社会都统一于物质,否认社会物质统一性是历史唯心主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已为人类实践、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所证明,还要随科学的发展不断去证明。

二、运动观(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只有永恒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

运动和物质一样,是一个抽象程度最高的范畴,它包含了宇宙中各种各样的变化,从简单的位置移动到人的思维活动都是运动的具体形式。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整个物质世界,无一不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着,并且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才能表现出自己是什么。

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宇宙间发生的一切运动、变化和过程,都有其物质主体。

物质世界中的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开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的 “自我感觉”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旗动 !
风动 !
• 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 (1)运动和静止运动是有区别的;
•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指位置和性质未变的状态。
• (2)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 动
• 2、两者之间的关系
• “阴阳说”,阴阳的最初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 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 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 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
• “八卦说”,取自然界的八种东西作为世界的本 原,这八种东西是天(乾)地(坤)雷(震)风 (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两 两分别组合,就构成了64卦384爻。
• 1、基本内涵(1)物质的客观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2)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 可以被人认识;(3)人们对客观实在的认 识是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
• 2、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P12)
• 理论意义:
• 1、揭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 2、揭示了物质可以被人的意识所把握,坚持了唯 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 3、揭示了物质标志的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即 客观实在性,区分了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 结构学说,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动作用应该包括那些条件?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物质对意识的决
定作用; •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
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 动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 1、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的含义;
• 2、近代西方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 物质结构某一具体层次,把原子的特性说 成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
共同缺陷:把一般与个别混为一谈,把 一般归结为个别,用个别代替了一般。
•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 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 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 写、摄影、反映。
•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存在依赖于人 的大脑这种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客观 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 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仅属于个人的主观 世界;
• 二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
• 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近似的/能动的, 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
• 现实意义:
• 1、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 2、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依据。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一)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 •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他说: “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 何神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 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 熄灭。” ②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和“八卦 说”
• “五行说” :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 生水,水生木”
质是精神的产物。 • (1)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物质是自我
意识的产物; • (2)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物质是离开
人、离开人脑的某种精神产物
• 2、旧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
•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某种具 体的物质实体,“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 ①古希腊的朴素唯物论 公元前六世纪在古希腊出现了第一个唯物主义学 派,即伊奥尼亚学派。创始人泰勒士认为“水” 是万物的始基。
诡辩论。 • 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 • “万事万物只是一阵风,瞬间即逝,无法琢
磨”
• 1、(2004年单选)只承认相对静止,否定 决定运动( )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 • C、唯心论观点;D、二元论关观点。
三、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三个决定
性环节:非生命的反映形式、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认得意识。) • 2、意识是社会(劳动和交往)的产物。 • 在人的意识的原始产生中劳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 用。 第一,劳动提出了意识产生的客观需要; • 第三,劳动促使了直立行走,并推动语言的产生 和发展。 • 第三,劳动和语言发展,促使猿脑变成人脑,为 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和和生理基础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WINNERFAN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1.了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等基本概念。 2. 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与意
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3.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一)旧哲学关于物质的观点 • 1、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
• (3)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而静止是 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永恒的、 绝对的、 无条件的
1、特定参照系 中的位置不动 2、事物的量变
阶段
相对静止 绝对运动
暂时的、 相对的、 有条件的
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 ★否定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 ★否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则会导致相对主义
• (三)意识的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1)认识世界的能动性; (2)意识对实践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上;
• (3)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调控作用。 2、意识能动作பைடு நூலகம்的实现条件与途径:
• (1)必须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 (2)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 (3)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 03年考题: • 简答:什么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发挥意识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