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物质与意识

合集下载

物质和意识

物质和意识

物质和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从它本来的意义上讲,即从恩格斯列宁所特别强调的意义[1]上讲,它仅仅是用来说明本体论关系中本原与派生、第一性与第二性问题的。

确切的说,仅仅是用来确立本体论上的唯物论原则的。

在经典作家看来,物质世界显然是独立的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

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人,而人随着自身脑组织的发展、随着劳动产生了意识。

这种追根溯源、归根结底的物质与意识关系的阐述,只是为了说明和确立物质归根结底的本原作用、前提作用、基础作用,即:物质世界先于人的存在而存在,人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离不开物质世界这个前提;人的一切表现——思想的观念的甚至心理的表现,都可以找到物质的根源;是物质的特性规律决定意识对其特性规律的反映,而不是“吾心即宇宙”,“感觉的复合就是物质”,“月亮在人们没有看见它时不存在”。

现实中,人们试图将这一反映物质与意识最一般关系或者说本原关系的唯物论命题,演绎成更为具体的原则。

提出所谓“物质具有终极的裁判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要受到物质的决定,”等等观点。

说“‘物质及其规律始终雄居于历史舞台上,到处显示着自己的威力’,它对于精神‘不仅具有起始发端的决定作用,而且具有终极的裁判的决定作用’,精神对物质的作用则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不仅不能肆意横行,而且也不能随意越轨’” [2]。

如同相信“物质不灭”原理的人,得出结论说“我的身体会永远存在”是不切实际的一样,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宏观原理出发,得出的指导具体问题的结论也难免牵强附会。

物质和意识 1抽象的物质,作为一切实物的总和,作为最高层次的抽象,它的外延是无所不包的,因而没有确定的表现形式、构成要素。

人们亦无法以确定的手段方式去感觉它把握它。

恩格斯曾这样写道:“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个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

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

第二章物质观和意识论

第二章物质观和意识论

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 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固 有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没有离开 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离开物质 谈运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 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2、时间及其特点
1)时间的含义——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2)持续性表现——过程进行的久暂;出现的先后顺序;
(1)意识的能动性——也即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意 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 性;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意识活动能动地改 造客观世界。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的本质——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2、对人的思维模拟的道路 (1)结构模拟 (2)功能模拟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1、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 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 性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2)人口 3)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 构成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
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 ② 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③ 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三节 从物质到意识
一、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1、意识产生漫长过程的三个决定性环节(说明意识的
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 应性。
(2)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 理。
(3)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的产生是社会的产物
2)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 质运动不存在。

物质和意识课件

物质和意识课件

例2:(2013年全国卷)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 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 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 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 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 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 态环境。农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取 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他们 (D ) 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 ②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 ③从该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 ④发挥自觉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从《考试大纲》看,本课知识有以下考点:
• 1.物质的概念
• 2.意识的概念 •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4.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考情分析
本课是高考的重点。在高考中所占的
比重很大,几乎每年高考都会涉及;
从试题题型看,既有选择题,也有主 观题,而且主观题的比重较大。
一、 物质的含义
客观性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

2、要求:
(1).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两结合: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
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结合起来 (4).两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 所作为的思想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 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 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抽象 、一般、共性)
哲学的物质概念
客观实在性
概括共同本质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例题1:下列命题中表述的是时间一维性的有(多选) A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B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 .失去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D .凡事宜早不宜迟
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 ,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 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 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单选) A .客观性 B .有限性 C .相对性 D .一维性
例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经过人的头 脑改造过的物质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有关专家指出,作为中国汉民族图腾的龙,实际上是 存在的;但它实际上又是不存在的。它是蛇的身,鹰的 爪,马的头,鹿的角,鱼的鳞。不仅如此,它还存在于 全世界中华民族人民的心灵之中。这说明(多选) A.文化具有维持民族传统、凝聚民族精神的社会功能 B.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龙具有客观实在性 D.虚幻的意识也有其客观原型
3.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单选)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4.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 证关系是(单选)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3.在一个久旱的春天,天空飘起了雨丝,在田里干活的 农民王小二看到后十分高兴,大叫一声:下雨好极了, 而此时正在学校草场上踢足球的小明却沮丧说:下雨糟 透了。这表明(多选) A.事物总是具有二重性 B.利益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 C.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D.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掌握) (1)理论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理论基石。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和 出发点。科学的辩证法、认识论,科学的唯物主义 历史观都建立在这一原理的基础之上。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 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任何事物 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否认运动的绝对性,夸大相对静止,把相 对静止绝对化,就会 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否认相对静止,把一切看成是瞬息万变、不 可捉摸的,就会产生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理解) 物质的运动有五种形式:机械运动、物理 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社 会运动是高级运动,是最复杂的运动形式。 物质运动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发展的,复杂的运动包含着简单的运动。
四、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 本要求(掌握)
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估计意识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 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把意识能动性变成现实,必须通过实践这一正 确的途径。人的意识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 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3、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 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物质决定意识,因此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革命精神(能 动性)和科学态度(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这是我 们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

01.02.01.第二章:物质和意识(二)

01.02.01.第二章:物质和意识(二)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二、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1.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

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物质的反映形式发展的阶段是:①非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即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

其特点是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或转化为他物;非生命物质还没有产生需要,因此这种反映没有主动性。

②生物的反映形式,即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其特点是实现自我更新,以维护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生物已产生了需要,因此这种反映表现出趋利避害等不同程度的主动性。

③动物的反映形式,即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在动物的反映形式中,先后产生了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知觉、表象、记忆和情感等,高等动物还具有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具有动物心理,产生了意识的萌芽。

④人的意识的产生。

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它的本质是思维,以抽象的概念即理性形式为主要特征,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在人的意识的原始产生中,社会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1)劳动提出了意识产生的客观需要。

人不仅要适应自然,而且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这就要求人不仅要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抽象思维的能力;(2)劳动促使了直立行走,并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

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够用词对感性的东西进行概括,形成抽象思维活动,意识从而产生;(3)劳动和语言的发展,促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和生理基础。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①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它是高度复杂和严密分工的物质机能体系,是最高级、精密、发达的物质形态,从而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

人的意识活动以人脑的生理活动为物质基础;人脑内部发生病变,意识活动就会发生障碍或丧失。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物质、意识、实践

物质、意识、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 对象性活动。有两层含义:
第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强调实
践活动的主体性。 主体性 自主性(使物按人的方式与人发生关系) 创造性(创造出按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
的事物)
实践的概念
第二,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
(2)劳动创造了社会关系。 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 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 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 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 页。
2、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实的生产劳动

人(人口因素) 自然界(地理环境) 方式(生产方式)

2、物质定义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 物质是标志客 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列宁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A、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
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 了界限。 B、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 限。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起源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发展: 无机物———低等生物—————动物————人 反映 形式:反应特性——刺激感应性————感觉———意识 心理
葵花 向日
意识的起源
在意识的起源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第一,由一切自然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观条件制约和客观规律支配的。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当我们谈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时,我们常常陷入一个哲学性的思考。

物质作为客观存在的实体,包括我们所能触摸到的一切有形物质,而意识则是主观体验的产物,是我们思考、感知和体验世界的根源。

那么,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是如何运作的呢?从传统哲学的角度来看,物质和意识被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实体,彼此独立而且无法相互渗透。

这一观念源自于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他认为人类的思想与意识是非物质的,而身体和物质则是分离的。

然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对这种二元论提出了质疑。

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意识并非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由大脑活动产生的副产品。

大脑中的神经元通过电化学活动形成复杂的网络,这些网络的运转产生了意识的各种现象和体验。

意识的产生不再是神秘的灵魂所独有的,而是与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物质完全决定了意识的一切。

尽管神经科学可以解释大脑和意识之间的联系,但它并不能解释意识本身的本质。

意识有时会出现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直觉、灵感和心灵活动。

这些现象无法用物质世界的规律和原理来解释,因此,意识可能不仅仅是物质的产物,而是超越物质的存在。

对于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有一种观点认为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实体,而是相互作用和依赖的。

这种观点被称为“心物关系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彼此相互作用并产生变化。

物质世界的变化和演化影响了我们的意识,而我们的意识也通过思考和决策来影响和塑造物质世界。

心物关系理论认为,意识对物质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大脑活动的影响,还可能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

一些研究表明,人的意识可以通过专注和觉知的训练,改变其与世界的关系,甚至影响到物质的行为。

总的来说,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复杂而深奥的。

传统的二元论观念已经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而受到质疑。

神经科学的研究揭示了大脑和意识的联系,但无法解释意识本身的本质。

心物关系理论提供了一种更为综合和包容的观点,认为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实体。

朱明zhubob-物质和意识

朱明zhubob-物质和意识

• 第一,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 运动的客观规律 • 第二,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就必须要把正 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 第三,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以来一定的物质条 件和物质手段 • 第四,就必须通过实践这一途径。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 人工智能 就是利用人工手段将人脑的思维机制、思维过程。思维功能 模拟到机器上,也就是将人类智能物化到机器上,使机器 代替人的某些思维功能。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一)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表现在: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物质
载体、承担者 存在方式、固有属性
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其一,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 其二,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 其三,静止是相对的,பைடு நூலகம்动是绝对的 p12
第一,劳动提出了意识产生的客观需要
第二,劳动促使了直立行走,并推动了语言的产生 和发展
第三,劳动和语言的发展,促使猿脑变成人脑,为 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和生理基础
二、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原材料 加工厂 产品
客观 事物
作用于
人的 感官
信息 传输
人脑
加工 形成
意识
1、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意识具有主观性
a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 b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 c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近似的、能动的
意识的特点表现为: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 的,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 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 神思,所谓‘天马行空’ 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 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 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 三尺而已‛ 。 • —— 鲁迅

专升本政治考点物质和意识

专升本政治考点物质和意识

专升本政治考点物质和意识专升本政治考点物质和意识考点1物质的定义(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考点2运动静止的关系运动与静止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即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静止是相对的,即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和特殊状态。

另一方面,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考点3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考点4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程。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展开的。

3.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

4.意识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1.要正确发挥能动力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要正确发挥能动力作用,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2.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考点5主观能动性欲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强调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并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充分发挥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客观规律的发现和运用,都需要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考点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情况出发,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反对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物的真相。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按照客观事物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认识事物。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如实地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臆断和盲目蛮干。

马克思主义哲学电子教案第二章 物质、意识与实践教学内容第二节 意识与物质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电子教案第二章 物质、意识与实践教学内容第二节  意识与物质世界
第二,意识的主观差异都有其客观根源。不 同的意识主体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过程的反映 有主观的差异,这与其先天素质和后天社会实 践〔都是物质过程பைடு நூலகம்有关。
第三,意识的主观特征都有其客观存在的根 底。科学的理论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而 错误的思想、理论乃至荒唐的宗教迷信观念那 么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和虚幻的反映。宗教迷 信中的天堂、地狱、神灵和鬼怪等都可以在人 世间找到它们的原型。
意识就其形式讲是主观的:
第一,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只是存 在于人脑中的非物质的东西,是人的主观世界 所特有的,客观世界无所谓感性或理性;
第二,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能是近似 的反映,有时甚是歪曲的反映,它不是客观世 界的原型,而是经过头脑加工制作过的东西;
第三,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 反映。这是由于各人的生理素质、实践经验、 知识水平、社会环境以及阶级立场的差异等原 因造成的。
第二,人工智能与人脑机能的活动规律不同。 人工智能按人事先安排的程序动作;人脑活动 是一种生理——心理的运动形式。
第三,有无自我意识的不同。人工智能的活 动没有意识、没有目的,是他律的;人脑的活 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自律的。
第四,有无创造性的不同。人工智能只听命 于人的指令,无创造性可言;人脑的思维有创 造性,能创造出自然界按照其自然开展规律永 远有可能有的东西。
第五,有无社会性的不同。人工智能活动的 根底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物质运动形式; 人脑的智能活动是以社会实践为根底的,是人 自身因素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六,支配和被支配的不同。人工智能是一 种非本原性的模拟智能,是受支配的智能;人 脑的智能活动是本原性的智能,是支配和主导 性的智能。
总之,电脑永远不能代替人脑,更不会成为 统治和主宰人类的东西。

物质与意识

物质与意识

物质与意识物质与意识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并能为我们认识的客观实在。

它是对万事万物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的哲学概括。

具体科学的物质是指实物、物质结构。

旧唯物主义把哲学上的物质说成是具体的实物、物质具体形态或物质结构,如水、火、原子、分子等等,因而混淆了哲学的物质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界限。

2.意义: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石;它是反对唯心论、二元论、多元论的思想武器;它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实物、物质结构的局限性;它为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3.世界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而不是统一于存在性,因为存在既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性的物质,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而不是统一于实物、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

自然界和社会都统一于物质,否认社会物质统一性是历史唯心主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已为人类实践、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所证明,还要随科学的发展不断去证明。

二、运动观(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只有永恒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

运动和物质一样,是一个抽象程度最高的范畴,它包含了宇宙中各种各样的变化,从简单的位置移动到人的思维活动都是运动的具体形式。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整个物质世界,无一不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着,并且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才能表现出自己是什么。

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宇宙间发生的一切运动、变化和过程,都有其物质主体。

物质世界中的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即意识是物质自身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机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感觉、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即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

劳动使产生意识有了必要,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产生奠定了生理基础,劳动产生了语言,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着人类意识产生。

可见,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意识现象。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的物质世界提供原材料,就不可能有反映者的意识。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歪曲的反映。

由此可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根源于物质。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宣扬意识不依赖人脑和物质世界,是极其错误的。

三、意识的作用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亦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

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二)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指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两对关系(一)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马克思知识点物质与意识

马克思知识点物质与意识

马克思知识点物质与意识1.物质与意识物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同一性的最高概括,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的本质规定,唯一特性和最高共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意识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关系: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物质与运动物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同一性的最高概括,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的本质规定、唯一特性和最高共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范畴。

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运动和静止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范畴。

静止: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它具体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属性暂时未变两种状态。

关系: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同一性: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对立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

4.联系和发展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关系。

联系的前提是事物之间的区别,特点有:1.客观性2.普遍性(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整体联系)3多样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因为:1.新事物与环境而言2.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

关系: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单选: 1.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的观点,属于( ) 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 的机械唯物主义



多选: 有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正确的说法是:( ) A 它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 B 它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 点和总的看法 C 它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D 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三、物质与运动 1.运动是指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 是物质的运动 3.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 动



4.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有下列两种 情形:第一,在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时,事物的 质保持稳定性;第二,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相 对不变。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物质的运 动才是绝对的。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P7)
第二章 物质与意识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 性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 质和作用
备考指要

从历年命题情况来看,本章中一些传统知识点 成为地方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命题点,如: “物质的存在形式”、“意识的起源”、“意 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 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 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不信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 映的客观实在。

第二章物质与意识

第二章物质与意识

第二章物质与意识(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第一节世界是物质的一、物质(理解)(考研究生专业课会考“物质的概念及如何理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坚持了唯物论),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可知论,所有的反映论都是可知论)。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与物质具体形态区别开来,有人说“你拿出一个物质来”,拿不出来,哲学的物质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范畴),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还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理解)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世界统一于存在)划清了界限。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先验论(先于经验,人生而知之)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物质结构、物质的具体形态)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同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界限。

历年考题26、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

(F)(2008模判断)二、物质的存在形式1、物质是运动的(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涵盖了宇宙中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恩格斯说过,认识了事物的运动形式,就认识了事物本身):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否定了运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反辩证法义上讲的,如费尔巴哈。

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敬祝伟大――毛主席万寿无疆!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林副统帅永远健康!)(刻舟求剑)。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如黑格尔)。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PPT课件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PPT课件

心栽,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
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
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从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
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
(1)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10分

.
22
【答案】(1)美食的创造,从食材的获取、辅材佐料的搭配到烹制 方法的选择,无不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 性,发挥了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美食的创造时是意识指导下的利用、改造食材,烹制美味佳肴的活 动,体现了劳动者的意志和追求,发挥了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 能动作用。
.
19
1.(2014高考福建卷39)(4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 源泉,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 绚丽的色彩。
材料一 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
教学生解剖蜻蜒、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
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
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
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
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意识的功能
☺意识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意识通过自身和实践活动对人本身的改
造作用。
意识活动本身 是一个能动的 创造性过程
三、意识和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对人 的思维进行结构或功 能模拟。
人工智能的原理
记 忆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不是客观事物 直接进入意识,而是经过主观能动加 工过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关系, 即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因此,不仅正 确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甚至 错误的意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
鲁迅说:“天才无论怎样 说大话,归根结蒂还不能 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 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 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 写。然而他们写出来的, 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 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 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 子二、三尺而已。”
思维的模拟同人的思维具有本质的 区别:
第一、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思维的心理素质。 第二、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 第三、人工智能不具人类意识的所特有的创
造性。
第三节 实践是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是以物 质为本原、以意识为最高产物、以实践为 中介的多样性的统一。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第三节 实践是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
宏观领域
宇宙空间到处是物质世界, 没有上帝居住的天堂。
微观领域
生命世界
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自然界 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 物,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且反作 用于客观世界。
第二节 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二、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三、意识和人工智能
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含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彻底的唯物主 义一元论立场,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 质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的唯物主 义立场,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变 动性的。
2、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已为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明,随着社会实 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得到新的证实、丰富和深 化。驱散了“神创论”的迷雾,填补了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之间的“鸿沟”,证明了人类产生是自 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的产物,社会与自然处 于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之中。
2、物质范畴的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唯物主义
一元论
二元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一天,弘忍大师要考众弟子,以确定衣钵传人。 叫大家把自己学佛的心得写在一面墙壁上。众弟 子都认为大师兄神秀最厉害了。神秀心里也没有 底,晚上夜深无人的时候非常不安的把自己的心 得写了下来: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动物进化的过程
考古发现,人是
在300万年以 前才诞生的,有 了人,才有了人 的意识。
人类的起源
生的三个阶段:

一切自然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的意识的产生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岩石风化化学反向日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意识
物质在本质上都有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
物质 反应形式 反应器官 举 例
无机物 反应特性 物质 低等生物 刺激感应性 细胞膜
岩石风化 空谷回音 葵花向日 食人草
高等动物 感觉心理 大脑
人 意识
人脑
警犬破案 马做算术
谈虎色变 苹果与万有引力
总之,动物没有意识,只有人才 有意识,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 随着人类大脑的出现而出现的,人类 大脑是自然和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
反映论 可知论
先验论 不可知论
(3)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物质=客 观实在性
物质=物质 的具体形态
物质=原子
二、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没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不灭是通过永恒运动而 (3)运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不是从外面强加的,物
因而,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 展的结果,意识还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首先,在从猿转化为人的过程 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一定 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可以 从许多方面把人和动物区别开,但从 根本上说,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劳动。
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信息


感觉 器官
运算器
存储器
控制器
调节 指挥
加工 分析 处理
输 出 设 备
信息
效应 器官
人工智能的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第一,它极大地突破并弥补了人脑在意识方面的局 限性 。
第二,人工智能不仅是人类意识的扩展,而且是人 类实践的器官,它极大地发展了人类改造客观世 界的能力。
第三,人工智能造成了人类意识的新的存在形态和 进化方式。
——恩格斯
1、物质范畴的含义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 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 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 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列宁 选集》第2卷,第128 页)
1、物质范畴的含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指明了:
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 。
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
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科学研究证明,银河系大 约有150亿年的历史,地球大约有45亿年。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球上只存在无生命的物质, 没有生命,更没有人类,因而也没有意识。在3 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经过进化发展, 才产生了人,考古发现,人是在300万年前才 诞生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的意识。
人脑的反射活 动是意识活动 的生理基础
人脑的分析 活动机制
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 进行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就是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4、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人脑是意识的客观物质基础, 客观世界才是意识的源泉。
“观念的东西不 外是移入人的头脑 并在人的头脑中改 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而已” 。
(2)空间的定义和特点
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广延体现为:物质之 特点:三维性。长宽高。和时间一起称为四
动为什么是不可分的
第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存在形式 第二,任何事物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没有 第三,任何时间和空间都是某种事物的存在形式
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空的绝对性:指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它的客观实 时空的相对性:两重含义: (1)时空的具体特性受物质的具体特性制约,随物质运 (2)人的时空观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时空具有相
有个叫印宗的大和尚在讲经。忽然一阵风 吹过,经幡在随风飘动, 一个和尚说: “是风在动”,另外一个和尚说:“是经 幡在动”,在争论不已,谁也说服不了谁, 议论纷纷。慧能在众人中,走近前去说:"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2)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 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猜一猜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树上有 十只鸟,猎人用枪打死了一只,请问树上还 有几只鸟?
二、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1、意识的结构
意识有两大要素,即意识到的对象和 意识着的主体。 意识的结构是指意识的客体和主体之 间的特定关系,即“意识到的对象” 和“意识着的主体”之间的特定关系。
1、意识的结构
1. 根据意识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意识分为个人意 识和群体意识。
2. 根据意识的内容不同,可以区分为客体(对象) 意识和主体(自我)意识。
3. 根据意识的水平不同,可以把意识分为潜意识 和显意识、日常意识和意识形式。
4. 根据意识的性质不同,可以区分为“知”、 “情”、“意”三种形式。
二、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即时空观念的可变性。
欧几里德
罗巴切夫斯基
黎曼
欧几里德几何学、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
和黎曼几何学,它们分别反映了不同范围、
不同层次物质形态的空间特性。
欧氏几何、罗氏几何、黎氏几何对比表
几何名称 几何性质 可作平行线 内角之和
欧氏几何 平面几何 1条
=180度
罗氏几何 双曲几何 无数条 <180度
物质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 的基石。列宁指出:“唯 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 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 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 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 (《列宁选集》第2卷, 第79页)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 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 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 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 出来的。”
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时空的含义和特点: (1)时间:
➢ 奥古斯丁:“没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便茫然 ➢ 海德格尔:“像存在一样,时间以同样的方式通过日常 ➢ 马克思:“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和间隔性。 (1)一事物存在和运动过程的久暂; (2)事物、运动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 (3)事物和运动之间间隔的长短。 ➢ 时间的特点:一维性和不可逆性。 ➢ 关于感叹时间易逝和不可再来的的古诗词和名人名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