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物质观和意识论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例题1:下列命题中表述的是时间一维性的有(多选) A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B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 .失去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D .凡事宜早不宜迟
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 ,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 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 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单选) A .客观性 B .有限性 C .相对性 D .一维性
例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经过人的头 脑改造过的物质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有关专家指出,作为中国汉民族图腾的龙,实际上是 存在的;但它实际上又是不存在的。它是蛇的身,鹰的 爪,马的头,鹿的角,鱼的鳞。不仅如此,它还存在于 全世界中华民族人民的心灵之中。这说明(多选) A.文化具有维持民族传统、凝聚民族精神的社会功能 B.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龙具有客观实在性 D.虚幻的意识也有其客观原型
3.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单选)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4.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 证关系是(单选)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3.在一个久旱的春天,天空飘起了雨丝,在田里干活的 农民王小二看到后十分高兴,大叫一声:下雨好极了, 而此时正在学校草场上踢足球的小明却沮丧说:下雨糟 透了。这表明(多选) A.事物总是具有二重性 B.利益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 C.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D.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目的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考研政治复习 物质观和意识观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复习物质观和意识观复习要点1. 物质观的概念和基本内容物质观是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是对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要素,包括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
2.物质是有动力的,它具有内在的运动和变化,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化中。
3.物质是可知的,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和实践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4.物质是独立于意识存在的,它不是意识的产物,也不受意识的支配和控制。
2. 意识观的概念和基本内容意识观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是对世界认识的误区。
意识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是第一性存在,是统帅和决定一切的东西。
2.意识具有主观性和自主性,可以自由支配和调整。
3.意识的内容包括思想、感情、意志等,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总和。
4.意识是先于物质存在的,它产生于物质之外的某个超自然领域。
3. 物质观和意识观的区别和联系物质观和意识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区别:物质观认为物质是客观的、独立的、可知的,而意识观则认为意识是第一性存在、自主自由的,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和影响。
物质和意识是两个同等重要的领域,它们的产生和发展也具有根本的不同性质。
2.联系:首先,虽然物质和意识是不同的领域,但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没有物质的基础,就没有意识的存在。
其次,人类的意识活动是在物质条件下进行的,人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等都具有社会历史的特点,与物质生产、分配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4. 物质观和意识观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物质观和意识观是哲学上的基本观点,但它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却具有广泛的影响和意义。
1.物质观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意识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并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和选择。
3.在社会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物质观和意识观的变迁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节 物质与意识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o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体现在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 这要求我们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 •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体现民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按照
客观规律办事
o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3、时间与空间
• 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
逝一去不复返 (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
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3)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
“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
目录
CONTENTS
01 重 点 一 物 质 02 重 点 二 意 识 03 重 点 三 物 质 与 意 识 的 辩 证 关 系
一、物质
(一)内涵
• 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掩耳盗铃”“画饼充饥”都不否认了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存在方式
•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 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1、物质与运动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任 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 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脱离 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 致形而上学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 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 己的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 运动是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 会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意识、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 对象性活动。有两层含义:
第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强调实
践活动的主体性。 主体性 自主性(使物按人的方式与人发生关系) 创造性(创造出按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
的事物)
实践的概念
第二,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
(2)劳动创造了社会关系。 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 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 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 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 页。
2、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实的生产劳动
人(人口因素) 自然界(地理环境) 方式(生产方式)
2、物质定义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 物质是标志客 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列宁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A、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
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 了界限。 B、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 限。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起源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发展: 无机物———低等生物—————动物————人 反映 形式:反应特性——刺激感应性————感觉———意识 心理
葵花 向日
意识的起源
在意识的起源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第一,由一切自然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观条件制约和客观规律支配的。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朱明zhubob-物质和意识
• 第一,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 运动的客观规律 • 第二,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就必须要把正 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 第三,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以来一定的物质条 件和物质手段 • 第四,就必须通过实践这一途径。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 人工智能 就是利用人工手段将人脑的思维机制、思维过程。思维功能 模拟到机器上,也就是将人类智能物化到机器上,使机器 代替人的某些思维功能。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一)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表现在: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物质
载体、承担者 存在方式、固有属性
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其一,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 其二,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 其三,静止是相对的,பைடு நூலகம்动是绝对的 p12
第一,劳动提出了意识产生的客观需要
第二,劳动促使了直立行走,并推动了语言的产生 和发展
第三,劳动和语言的发展,促使猿脑变成人脑,为 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和生理基础
二、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原材料 加工厂 产品
客观 事物
作用于
人的 感官
信息 传输
人脑
加工 形成
意识
1、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意识具有主观性
a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 b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 c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近似的、能动的
意识的特点表现为: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 的,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 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 神思,所谓‘天马行空’ 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 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 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 三尺而已‛ 。 • —— 鲁迅
考研马原五观分析:物质观、意识观
考研马原五观分析:物质观、意识观唯物论部分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五个观点:物质观、意识观、运动观、时空观、实践观。
本篇文章将主要阐述唯物论五观中的物质观和意识观。
(一)物质观物质观部分考点,一直以来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主要考点有四个:1.物质的内涵: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本考点主要掌握列宁对物质的定义以及物质的唯一特性。
2.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其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其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其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其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考点主要掌握两个统一,即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记住: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3.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其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
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马原重点笔记整理
马原重点笔记整理第一部分:绪论(绪论)- 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什么正确世界观错误世界观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第一章)- 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是什么?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第一章)- 世界存在状态问题:世界怎么样?辩证法形而上学第四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章)- 世界是否可认知问题:世界怎样认知反映论先验论可知论不可知论第五部分: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三章)- 社会、人的问题:人是什么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第六部分:资本主义论(第四、五章)- 社会制度问题:资本主义永恒吗?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第七部分:社会主义论- 社会主义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两级分化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第一章)第一章物质观-所谓物质观,就是在哲学上,人们对物质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态度。
A.哲学物质概念的特点:a)最大共同性b)最大普适性c)最高抽象度B.列宁的物质定义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客观实在性;2.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物质不是意识派生的;3.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独立于一是之外;4.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可以认识的。
C.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1.在唯物论方面: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从根本上与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2.在认识论方面:坚持了威武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从根本上与唯心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3.在历史观方面: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4.在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上:揭示出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X.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 物质的具体形态具有多样性、不可穷尽性;各种物质形态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Y.物质范畴与物质结构理论I.区别:A.哲学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和关系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的认识;物质结构理论是自然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B.哲学物质范畴所反应的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是绝对的;物质结构理论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电子教案第二章 物质、意识与实践教学内容第二节 意识与物质世界
第三,意识的主观特征都有其客观存在的根 底。科学的理论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而 错误的思想、理论乃至荒唐的宗教迷信观念那 么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和虚幻的反映。宗教迷 信中的天堂、地狱、神灵和鬼怪等都可以在人 世间找到它们的原型。
意识就其形式讲是主观的:
第一,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只是存 在于人脑中的非物质的东西,是人的主观世界 所特有的,客观世界无所谓感性或理性;
第二,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能是近似 的反映,有时甚是歪曲的反映,它不是客观世 界的原型,而是经过头脑加工制作过的东西;
第三,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 反映。这是由于各人的生理素质、实践经验、 知识水平、社会环境以及阶级立场的差异等原 因造成的。
第二,人工智能与人脑机能的活动规律不同。 人工智能按人事先安排的程序动作;人脑活动 是一种生理——心理的运动形式。
第三,有无自我意识的不同。人工智能的活 动没有意识、没有目的,是他律的;人脑的活 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自律的。
第四,有无创造性的不同。人工智能只听命 于人的指令,无创造性可言;人脑的思维有创 造性,能创造出自然界按照其自然开展规律永 远有可能有的东西。
第五,有无社会性的不同。人工智能活动的 根底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物质运动形式; 人脑的智能活动是以社会实践为根底的,是人 自身因素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六,支配和被支配的不同。人工智能是一 种非本原性的模拟智能,是受支配的智能;人 脑的智能活动是本原性的智能,是支配和主导 性的智能。
总之,电脑永远不能代替人脑,更不会成为 统治和主宰人类的东西。
第二讲_物质观、意识论和实践观
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两个,一个是物质,一 个是精神,两者并行不悖,互不干扰。企图调和唯物论 与唯心论的矛盾,走第三条哲学路线。其哲学的不彻底 性最终倒向唯心论。 多元论认为:世界是不统一的,本原有多个。比如 波谱哲学就提出世界本原有三个:物质是世界本原1, 意识是世界本原2,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世界本原3。 可见,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只承认世界是统一的是 不够的,还不能区分是唯物论或唯心论,世界统一于什 么?唯物论与唯心论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哲学研究的物质:具体事物的共性,高度概括抽象, 具有确定性。
旧唯物论在物质观上之所以受唯心论的非难,原因 在于他们把自然科学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理论绝对化了, 把哲学概念等同自然科学的物质定义。 哲学上的物质观是与意识相对立的客观实在,是能 概括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概念,是从各种存在的 事物的“总和”中抽象而来的,具有永恒绝对的意义, 不会伴随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缺点:将哲学与自然科学等同起来,将自然科学 的个别等同哲学的一般,将自然科学的相对等同哲学 的绝对,用个性取代共性。当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 原子又可分为中子与质子时,这种物质观就受到科学 的质疑和唯心论的攻击和挑战:物质消失了,唯物论 完蛋了。 显然,把物质理解成具体事物或等同自然科学的 概念都是不科学的。
个别——一般 个性——共性 相对——绝对
不管自然科学如何发展,都能概 括在其中,因为它 是科学抽象。就象“山”的概念 不会伴随某一具体 山峰变迁而改变内容一样。
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哲学概念以自然科学的物质观为基础,进行概括抽象;自然科学的 物质观以哲学的物质观为指导,两者不能相互取代。 现代许多物理学家都认为,他们对物质结构层次的研究的突破, 正是受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的影响。(日本的坂田 昌一)。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单选: 1.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的观点,属于( ) 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 的机械唯物主义
多选: 有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正确的说法是:( ) A 它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 B 它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 点和总的看法 C 它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D 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三、物质与运动 1.运动是指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 是物质的运动 3.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 动
4.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有下列两种 情形:第一,在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时,事物的 质保持稳定性;第二,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相 对不变。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物质的运 动才是绝对的。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P7)
第二章 物质与意识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 性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 质和作用
备考指要
从历年命题情况来看,本章中一些传统知识点 成为地方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命题点,如: “物质的存在形式”、“意识的起源”、“意 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 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 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不信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 映的客观实在。
十、生活与哲学:物质观与意识观
十、生活与哲学:物质观与意识观(一)物质观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1)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①原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又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1)原理: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是客观的。
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方法论: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意识观1.物质决定意识(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1)原理:①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方法论:①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下列选项蕴含的哲理与漫画《塑造》所要批判的哲学思想相似的是()A.人们总是按自身意愿认识世界、改造世界B.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C.如果牛有宗教,那么它们的神也会是牛D.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答案 A解析漫画显示,自己是螺丝刀就想把世界改造成螺丝钉,批判了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客观对象的唯心主义世界观,A符合题意;B、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D强调了真理的客观性,均不符合题意。
考研政治基础知识02-物质观和意识观
方法论意义:脱离物质谈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脱离运动 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考点11
运动和静止
静止的定义: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 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性。 相互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 中有动”。
考研政治基础知识大串讲 马原 理
第二课
物质观和意识观
总论
马
哲学
原
理
政经 科社
哲学基本问题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唯物史观
物质观
意识观
实践观 两大总特征 三大规律 五对范畴 起源和本质 过程和规律 认识的结果
历史基本问题 社会基本矛盾 历史创造者
唯物论:物质观
唯物论:物质观
物质范畴 物质和运动 运动和静止 物质运动与时空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考点14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 物质。
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 差别的统一。
考点14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பைடு நூலகம்理
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马哲、旧唯物、唯心
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 物质。
考点9
物质范畴
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 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意识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意识观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观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一、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指对于物质的本质和属性的认识。
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要素,是构成世界的根本实体。
物质是可以感知的,是客观存在的实在,而不是唯心主义所说的“物是心之所感”。
物质是不可创造、不可消灭的,物质是永恒的,穷尽的,是绝对的,是无条件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是有限的,物质是多样的,是多样化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强调了物质对于意识的决定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意识是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
物质是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意识的存在和发展要以物质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
二、意识观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认为,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
意识是主体在客观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具有能动性,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工具。
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强调了意识对于物质的反作用。
意识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还是可以影响客观世界的。
意识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受制于物质,也会对物质产生影响。
三、物质观与意识观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意识观是密不可分的。
物质观和意识观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世界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意识对物质又有反作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全貌。
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物质和意识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是共同发展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只有正确理解和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能认识到世界的真实面貌,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
结语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意识观是一种科学的哲学观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 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固 有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没有离开 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离开物质 谈运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 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2、时间及其特点
1)时间的含义——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2)持续性表现——过程进行的久暂;出现的先后顺序;
(1)意识的能动性——也即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意 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 性;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意识活动能动地改 造客观世界。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的本质——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2、对人的思维模拟的道路 (1)结构模拟 (2)功能模拟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1、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 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 性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2)人口 3)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 构成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
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 ② 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③ 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三节 从物质到意识
一、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1、意识产生漫长过程的三个决定性环节(说明意识的
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 应性。
(2)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 理。
(3)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的产生是社会的产物
2)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 质运动不存在。
3)绝对时间和空间观点是不科学的。 4)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紧密相连——爱因斯坦的时
空观。
第二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
1)古猿的体质形态 2)古猿的群体结构 3)古猿的生存环境 2、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劳动 1)劳动使工具的使用成为现实,并促进古猿手脚分化。 2)劳动使古猿心里改变,人类意识的发端出现。 3)语言产生。
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列宁对物质范畴的看法——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 复写、摄影、反映。其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 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5、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时空的无限性表现在物质运动 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无限性、伸张性和广延性的无限 性
就某一具体的实物而言,时空即为有限的 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包含着有限,任何有限的事物
都具有无限转化的能力
6、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1)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 空间不存在。
(1)意识形式主观。意识的形式包括感性认识的三种形 式即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即概念、 判断、推理。
(2)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3)意识的创造性。
4、意识的客观性
(1)不管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所认识和反映的对 象都是客观存在的。
(2)个体意识的差别归根结底是先天素质和后天实践 形成的。
(3)意识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均为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三、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1、意识的结构 (1)从内容看,意识是
知、情、意的统一。 (2)从自觉程度看,意
识有潜意识与显意识之 分。
(3)从发展角度看,意 识可分为传统意识、现 实意识未来意识。
(4)从指向性看,意识 可分为对象意识和自我 意识。
2、意识的功能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 意识论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物质范畴的历史演变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看法——具体的物
质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看法——物质
的某些属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恩格斯的观点——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 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2)劳动过程中产生了思维外壳的语言。
二、意识: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1、意识的本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 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的特征 (1)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2)反映对象和内容是客观的。
3、意识主观性的表现
间隔的长短。 3)特点——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3、空间及其特点
1)空间的含义——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2)广延性表现——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体积、形态、
位置和排列次序。 3)特点——三维性。
4、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 因而是绝对的
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形态、具体特性是可变的,因而是 相对的
(1)结构的不均匀 (2)旋转 (3)力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及其实践意义
1、科学与哲学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依然继续。 2、实践意义——实事求是地思想路线 (1)实事求是地哲学诠释——毛泽东的观点 (2)与认识论的一致 (3)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3、人工智能与意识的本质区别 (1)机器人不是真人,电脑不是人脑 (2)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3)人工智能没有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能动的创造性 (4)电脑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 1、物质形态是多样的 2、物质形态具有同源性
二、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 1、物质形态是分层次的 2、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具有同构性
二、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及其与物质的关系
1)运动的含义——是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 学范畴,具有广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2)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运动绝对,静止相对。 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离开 绝对运动谈静止,必然导致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