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突围之路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瓶颈与突破途径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瓶颈与突破途径一、引言高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我国在高端制造业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如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薄弱等。
本文将探讨这些发展瓶颈,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突破途径。
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瓶颈1.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着依赖进口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等问题,这限制了我们在高端制造领域取得突破式的进步。
除此之外,由于企业对投入回报周期较长持观望态度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也导致了技术创新能力上的不足。
2. 人才缺口高素质人才是推动现代化生产力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
尽管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教育体系和科学机构的支持力度,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人才缺口问题,在专门化工程师、设计师、工匠等领域的人才招聘和留用上存在困难。
3. 供应链短板高端制造业往往需要一个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来支撑,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原材料采购、物流配送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都需要有高效率的协同操作,目前我国供应链整体水平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三、突破途径1.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是解决技术创新能力问题的关键步骤。
政府可以提高科研经费比例,并向具备潜力和实力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优化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2.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为了解决人才缺口问题,我们可以加强与高等院校和专业学院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并开展相应行业结构调整。
此外,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措施鼓励海归人才回流或引进优秀外籍专家。
3. 优化供应链管理完善供应链体系是打通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国家可以建立更加高效的采购和物流配送机制,提升整个供应链流程的可视性和透明度。
同时,鼓励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形成更紧密高效的产业联盟。
4. 增强创新意识与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是推动高端制造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因素。
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究与创新,并提供相关培训支持。
“山在城中,城在山内”不是围城
大型系列活 动 “ 专家巡 讲 团一 行走进 了福 建。为期两 天的 “ 共建 中小 企业成 长工程 提 升闽企竞 争 力“ . 主 题 调研和企 业座谈研 讨等 系列 活动 让 “ 大型活 动“ 的 管 理专家和 福建 的企业 家们进行 了一 次亲 密接触 企 业 家们畅谈 企业 困惑和难 题 专家们 从实践 的 角度剖 析 和解读管 理方法 和路径 。此 次活动 围绕 “ 管理 创新 D A“ N 的主线 . 以管理 讲座 、 管理产 品及管理 服务 等形 式 为参与企 业提供 后续服 务 .推进企 业对健 康状 况的 认知和 改善需求 . 并为企 业带来切合企 业需求 的实用管
口 本 -记 者 N 赵敏
,,
刚刚踏 入 6 的榕城 已经是 一 副潮湿 闷热 的面 月 L 虽 然对于 北 方人来 说 , 样的 气候 难免 有些 不适 。 这
但福 州城 “ 山一 水 ”(城 内于 山 乌 山 屏 山 “ 三 三
理工 具 同时 “ 大型活动 的专家们也 走进 了企业 , 对 福建 的经济 生态 以及企业 生态有 了进一 步的 了解。
维普资讯
综述
“ 中国企业健康状况调查与诊断大型系列活动”专家巡讲 团福建行
中 国制 造 业 的 突 围之 路
‘ ‘ 山在城 中 ,城在 山内 不是 围城
福 建 的不 少企 业 精 明 有余 、 细 不 足 , 处 于 “ 精 还 管理 的爬 行 阶段 ’ 如果 是 “ ’ 只缘身在此 山中” 那 么这 些 , 企 业 就 得 跳 出 自己 的 “ ’ 城’ ,拥 有 高 瞻 远 瞩 的视 角
四年前 . 建 确立 “ 峡西 岸经 济 区”的战略 定 福 海
国产中间件的突围之路
三大短板 , 发展步履维艰
◇ 蔡 军
期增长 l.%。 82
业 界很 多 专 家 都评 论 说 , 比 相
正是 由于 受 中间件 市 场专 业 『 操 作 系统 和数 据 库 , 产 中 间件 的 生 国
发展 自主 可控 的基 础软 件 是实 强 、技 术 要 求 高 等 特 点 的 影 响 , 国 起 步 落 后 国外 中问 件 不 多 ,是最 有 现 国 家 信 息 化 发展 战 略 , 证 国 家 内 中 问件 市 场 的 发 展 一 直 为 BE 机 会 发展 起 来 的基 础 软件 。 实 , 保 A 确 无 信息 安 全 和促 进 我 国 自主软 件 发 展
( 被 O a l收 购 ) I M 所 掌 控 。 现 rc e 和 B 论 是 在 产 品还 是 在 市 场方 面 来 看 ,
的 迫 切 需 求 。 设 国家 信 启、 建 化迫 切 BEA 自上 世 纪 9 0年 代 后 期 收 购 国 产 中 间件 这 几 年 发展 势 头 不 错 。 需要 国产 化 装备 和 软 件 服务 的 有 力 We lgc 凭 借 强 大 的 资 金 、 术 但 是 我 们 也必 须 清 醒 看 到 ,中 问件 bo i后 技 支 撑 , 此 , 础 软 件 的 自主 创 新 优 势 在 全 球 市 场 推 广 中 间件 产 品 , 的市 场 环 境正 快速 发生 着变 化 。 因 基 是 非常 必 要 而 且 是 十 分 紧 迫 的 。 很快 成 为 全 球最 大 的 独立 中间 件 厂
售 额 达 到 2 .3 元 , 2 0 年 同 所 处 的 市 场 环 境 而 言 , 产 中 间件 创 新 能 力 。 国 产 中间 件 起 步 稍 晚 , 2 3亿 比 06 国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策略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策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迅猛进步,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许多传统制造企业来说,如何进行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并在更广阔的市场中立足,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本文将在探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策略,并给出实战经验。
一、思路1. 完善现有产业在传统制造业发展的初期,企业多数只注重单一的产业链,很少实施全产业链条的优化。
为了提高产业竞争力,将现有的工艺、机械、原材料等资源整合在一起,打造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进行备货设计、生产流程、内外包等优化。
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整合各环节的现有资源,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产品寿命,减少周期和效率,从而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
2. 布局升级产业传统制造业要想适应市场的变化,必须要进行升级。
这不仅体现在产品的高质量、高品位,还在于企业的布局结构。
除了重新设计产品、好人才和先进技术外,云外层级产品的成本支出、新业务和新渠道的开发、以及新领域的探索,都是升级产业的必然过程。
升级产业同样是整合外部资源的过程,需要整合现有的产能和固定资产、吸纳外部资源储备、并通过创新型的合作方式和企业家精神,共同建立升级产业的支持体系。
二、策略1. 科技创新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将产业链与信息链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供应链的即时协作,实现现代化全产业链。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通过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优化现有的工艺流程,实现产品的更加智能化,这是企业更具有竞争力的关键。
2. 品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品牌文化是更具有吸引力的生产力。
要想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企业必须塑造自己独特的品牌文化,这有助于企业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同时,建立企业形象、推广企业形象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透过品牌认同度的提高,企业可以更好的渗透到潜在市场中。
3. 产业升级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升级产业,实现自己的纵深布局。
产业升级包括内部升级和外部升级两个方面。
内部升级是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产业,包括优化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强化人才队伍等;外部升级则是通过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加强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等,同时对新技术和新材料进行开发,推进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智能制造 中 国灯塔工厂的转型之路
智能制造中国灯塔工厂的转型之路在当今全球制造业的舞台上,智能制造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主角之一。
而在中国,一批被称为“灯塔工厂”的企业正引领着智能制造的发展潮流,它们的转型之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典范。
所谓灯塔工厂,是指那些在大规模采用新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沿,并在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以及工业互联网、数据系统等方面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领军企业。
这些工厂不仅实现了自身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大幅提升,还为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制造模式逐渐面临困境。
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市场需求日益个性化等因素,都迫使中国制造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而智能制造,无疑为中国制造业的突围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在这条转型之路上,技术创新是关键的驱动力。
以某知名的中国灯塔工厂为例,他们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了生产设备的智能化联网和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
通过在生产线上安装大量的传感器,工厂能够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产品的质量参数等关键信息,并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和预测性维护。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还显著降低了设备故障和产品次品率。
同时,灯塔工厂在数字化研发设计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传统的产品研发设计往往依赖于经验和反复试验,周期长、成本高。
而在智能制造时代,借助数字化建模、仿真分析等技术,企业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快速验证产品的性能和可行性,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
此外,通过与客户的数字化连接,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市场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技术创新并非一帆风顺。
在引进新技术的过程中,企业往往面临着技术集成难度大、数据安全风险高、人才短缺等诸多问题。
例如,不同的智能设备和系统之间存在着兼容性问题,如何实现它们的无缝集成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随着国际竞争格局不断变化,制造业不断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了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制造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
本文将分析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关键因素。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和背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和产业转移趋势日益明显。
制造业不再是单纯的“制造”,而是需要拥有更多的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
此外,环保和能源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这些因素都促使制造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提高其竞争力和适应性。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增加附加值,提高竞争力。
此外,还可以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实现生产的柔性化、智能化和自动化。
技术创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自主创新、引进创新和合作创新。
(二)产业链协同产业链协同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可以加强产品整合和优化,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提高供应链效率和灵活性。
产业链协同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质量联盟、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管理等。
(三)服务创新服务创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传统制造业只提供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但现在需要从产品导向转变为客户导向。
通过增加服务的种类和质量,可以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口碑。
服务创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增值服务、后勤支持和全流程服务等。
(四)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品牌形象。
通过文化创新,可以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形象,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文化创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培训和品牌营销等。
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一)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政府需要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为制造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保障。
政策支持包括产业政策、创新政策、人才政策和金融政策等。
(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和驱动力。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传统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本文将探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一些建议。
1.加强研发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研发创新是关键。
制造业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先进的研发设备和技术。
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和合作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只有不断加强创新,制造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推动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通过引进先进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智能制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制造业企业应积极采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智能工厂,实现生产过程全链条的优化升级。
3.培育新兴产业,拓宽发展空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对传统制造业的升级,还包括培育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具有高科技含量、创新性强、市场前景好等特点,对提升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制造业企业应积极拓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挖掘市场需求,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对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制造业企业应树立积极进取、创新求变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
同时,加强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制造业企业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5.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产学研合作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制造业企业应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研发。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供应链、价值链的优化,实现制造业的整体升级。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和策略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和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不断提升,以及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传统制造业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其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等方面需要进行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和策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在传统制造业中,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是企业核心关键要素。
其中,生产流程是产品生产的核心,管理模式则决定了企业运营效果与绩效。
优化生产流程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在生产流程上,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和标准化,提高生产效率和操作精度。
同时,企业可以采用现代的生产工艺、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智能化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益。
在管理模式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人才,采用人机协同、数字化控制等模式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还可以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全面化和可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和运营质量。
二、促进研发和创新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打造品牌形象并提高产品附加值。
传统制造业通过不断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和增强企业的影响力。
首先,企业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以提升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在研发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借鉴外部技术与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推进企业发展。
此外,通过挖掘市场需求和产品特性,企业可以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
其中,产品设计是关键,它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反应和销售状况。
因此,企业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附加值,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拓展销售渠道和提高销售服务传统制造业需要通过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和提高销售服务,创造更多的销售机会和商机。
在销售渠道方面,企业可以积极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等新型渠道,进行产品推广和销售,提高企业的销售水平和市场影响力。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路径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路径装备制造业是指以机械、电子、信息、光电、材料等为核心的综合性制造业,它是各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高速发展阶段的历程,其路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调整。
一、起步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
当时,我国的经济处于落后状态,装备制造业更是一片空白。
因此,政府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和设备,并建立了一批国营企业进行生产。
这些企业虽然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但却奠定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二、探索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开始进入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
当时,我国的装备制造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技术含量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改进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政府开始向社会引入外资和技术,同时也加大了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
三、快速发展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
这时,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了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开始走向高端领域。
政府也在这一时期大力支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了对企业的扶持和引导。
四、转型升级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阶段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期。
这一时期,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如经济结构调整、环保要求提高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政府开始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强了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和引导,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五、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政府将继续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和引导,推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加强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路径是从起步阶段到探索阶段,再到快速发展阶段,接着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最终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了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未来将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成为世界领先的制造业之一。
制造业转型和升级的路径与方法
制造业转型和升级的路径与方法制造业作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制造业也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挑战。
如何寻找到适合的路径和方法,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制造业转型和升级的路径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建议。
一、制造业转型的路径1. 技术创新路径: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的转型。
制造业可以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
技术创新可以通过研发自主品牌、引进外部技术、合作创新等方式进行。
2. 资本市场路径:通过资本市场的支持,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
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权融资等手段融入资本市场,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升级设备、拓展市场、加大研发投入等。
3. 国际市场路径:通过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
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出口贸易、国际合作、境外投资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流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
二、制造业升级的方法1. 自主研发和创新: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
制造业企业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科研机构和平台,吸引高端人才参与研发工作。
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 转型升级与产业协同:制造业企业应与其他相关产业进行协同合作,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市场开拓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3. 人才培养与引进:制造业升级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企业应加大培训投入,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引进人才,引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
4.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制造业应注重环境保护,加强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以通过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推广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竞争力。
5. 优化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通过优化供应链和物流管理,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错位发展,中山船舶工业突围之道
协 作 。2 可 用 修 造 船 泊位 少 ,特 别 是 缺 少 建 设 大 型 深 水 、 泊 位 的 条 件 。3 、船 舶 产 业 基 础 较 弱 。 中 山船 舶 工 业 起 步
较 晚 , 与 广 州 等 地 相 比 ,基 础 薄 弱 。4 船 舶 产 业 方 向 的 、 自主 技 术 创先 条 件 弱 ,相 关 技 术研 究 力 量 不足 。
2 珠三 角 竞 争对 手 基 本 情况 .
由广 东省 船 舶 工 业 协 会 编 制 的 《 ‘ 省 主 要 船 舶 及 配 』东 套 企 业分 布 图 》显 示 , 全省 现 有 船 舶 工 业 企业 近 3 0家 , 0
水 道 是 珠 江 8 出海 水 道 中的 3 。火 炬 开 发 区 临海 工 业 个 个 园是 国家 火炬 计 划 装 备 制 造 业 产 业基 地 ,东 临 珠 江 口,北 与 广 州 南 沙 新 区 隔水 相 望 ,南 与 伶仃 洋 深 水 航 道 相 通 ,较 适 宜船 舶 制 造 和海 洋 工 程 装 备等 产 业 聚集 发 展 。 中 山造 船 起 步 较 晚 ,但 进 步 神 速 。 目前 , 中 山 的船 舶 工 业 主 要集 中在 火 炬 区 l 工业 园 内 , 已有 中 船 中 山基 地 临海
1 0
2 1 珠 江 水 运 ( 山 ) 展 大 讲 坛 0 1 中 发
错位发晨,
胡豪杰 东莞海事局
摘 要 :根据 《 珠江三角洲地 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 珠三角将在 2 2 0 0年前打造
产能干万吨级的世界级大型修造船基地和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海洋工程装备制
Hale Waihona Puke 造基地 。 《 广东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更是将 中山船舶基地的建设作为主 要任务 。中山市也将船舶工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 向适度重型化 、高级化转变 ,实 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山船舶工业正面临着发展的 “ 春天 ”。 同时 ,中山的船舶工业正面 临着珠三角地 区的广州 、深圳 、东莞 、珠海等省 内g ; 苏 、上海 、浙江 、辽宁 、山东等省外对手 的竞争 ,如何在如云 的对手 中取 l T 得最大的利益 ,分得最佳的蛋糕是中山船舶工业急于解 决的问题 。 关键词 :船舶工业 中山 错位 发展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机遇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制造业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数字化转型。
这一转型浪潮不仅为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数字化转型对于制造业而言,就像是为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换上更强大的引擎,旨在提升效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并更好地满足客户日益个性化的需求。
然而,要实现这一华丽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我们来看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挑战。
高昂的成本是摆在众多制造企业面前的一道难关。
数字化转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购置先进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以及对员工进行培训。
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这笔巨大的开支可能会让他们望而却步。
而且,新技术的引入和系统的更新换代也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这无疑给企业的财务状况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技术难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制造业涵盖的领域广泛,生产流程复杂多样,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就需要将各种不同的技术和系统进行整合,确保它们能够协同工作。
然而,不同技术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数据格式的不一致以及系统的稳定性等,都给技术实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另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在数字化时代,企业的大量生产数据、客户信息等都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输。
一旦这些数据遭到泄露或被恶意攻击,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还可能损害企业的声誉。
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成为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人才短缺也是制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关键因素。
数字化转型需要既懂制造业业务流程,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目前市场上这类人才供不应求,企业往往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或者需要花费高昂的成本来培养内部员工。
除了上述挑战,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还面临着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转变难题。
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可能习惯于层级分明、流程固定的管理模式,而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具备更加灵活、创新和敏捷的文化和管理方式,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发展。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策略和方法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策略和方法制造业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格局的改变,制造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
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制定合适的策略和方法,已成为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效率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开始转向智能化生产。
智能化生产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因此,制造业企业要抓住智能化转型的机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动化水平,实现数字化管理。
通过自动化生产,能够减少人工犯错的情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加强产品研发,提高品质水平制造业的核心在于产品,通过不断的研发,提升产品品质水平和技术含量,可以打造出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制造业企业需要加强产品研发团队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对行业技术的把握和理解,注重创新,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提升竞争力。
三、完善产业链,提高协同效率无论是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还是销售服务,都需要优秀的供应链管理。
因此,制造业企业需要把握产业链的重要性,完善供应链体系,提高协同效率。
建立稳定、持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体系,以确保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增加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
四、打造品牌意识,提升品牌口碑在市场投放竞争激烈的今天,制造业企业必须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口碑。
品牌意识是制造业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它可以体现企业的品质、信誉和服务水平。
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互动,推广自己的品牌形象,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员工素质人才是制造业企业的灵魂,在制定转型升级策略时,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
制造业企业需要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
通过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让员工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总结:制造业企业要在实际生产中不断总结和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转型升级策略和方法。
诚信,白酒业的突围之道
“诚信”,白酒业的突围之道许强世纪跨越之时,中国白酒业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动荡和考验,假酒泛滥、仿冒成灾、广告轰炸、概念繁殖、贿赂营销、“文化”泛滥,中国白酒业已经站在了诚信危机悬崖边上。
消费者,中间商,原料供应商,生产企业----谁都不相信谁,白酒交易信用已差到了极点。
2001年,我国白酒产量从1996年800万吨下降到了420万吨,连续第五年下降……稻花香集团在这种大势下也受到了影响,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宏柱对此深感忧虑,开始不断地寻找解决白酒“诚信危机”的突围之路。
离稻花香80公里外的当阳,是三国最著名的古战场。
蔡宏柱听说当阳有一成立于1951年的河溶酒厂,后改制为全民所有制的关公酒厂,他们渴望体制创新,正在寻觅出路。
蔡宏柱捕捉到了这一信号,他深知关公一生,唯义而行,为国勇武,为民德泽,信义素著,守诺不违。
世人对武圣关公膜拜千年,不仅仅是对“忠、义、仁、勇、信”关公品质的崇敬,而是在寻觅心灵的依靠。
关公是诚信精神的旗帜,企业也可以高举这面旗帜,重塑白酒的诚信精神。
2002年2月,蔡宏柱和合作伙伴商量后,整体并购重组了关公酒厂,并将生产基地迁址到的酒乡龙泉,组建成立宜昌市关公坊酒业有限公司。
2006年4月更名为湖北关公坊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为什么蔡宏柱要将关公酒业改为关公坊酒业呢?相传,建安十四年初,刘备定荆襄九郡。
诸葛亮派关云长驻河溶季家湖操练水军。
一日,艳阳高照,云长一时兴起,信步下山,在距河溶镇鸡头山附近突闻酒香,他便顺着酒香寻到一酒坊,品后连声赞妙。
酒坊主人说:此乃山、河、湖三灵也。
我们这里的人世代酿酒,名盛漳河,香醉九郡;当即,关公与酒坊主人商定,把酒坊作为“水军坊”,将这里的好酒犒劳有功将士;建安十四年秋,刘备汉中称王,蜀国大庆,“水军坊”香溢全国。
后来,关公战死疆场,刘备为纪念关公,把“水军坊”改名为“关公坊”。
从此,关公坊传承千年,历久弥香。
改后的公司名称因此盈动着漫漫历史以及生命哲学。
趟出制造业“突围之路”
再就 是 开 设 两 家 “ 意 超 市 ” 创 。
一
趟 出 制 造 业
家 开 在 上 海 , 面 向 国 内 外 生 产
商 、 理商 。 他们进 “ 意超 市” 代 请 创
“ 围 之路 " 突
口 陈 家 根
有 的低 谷 . 国公 司 压 低 加 工 环 节 跨
企 业 签 订 了 品牌 包 装 、 业 产 品设 工
计等一揽 子合作大单。 总经理 陈海
宴 说 , 新 设 计 出 的新 款 龙 跃锂 动 重
戏 。 ” 为 周 边 企 业 提 供 的产 业链 而 高端增值服务, 也成为客户业绩增长 的幕后推手。
龙 跃锂 动公 司 。 太 仓 陆 渡 一 是 家 电 动 车 生产 企 业 . 产 能 为 1 0 年 0 万辆 。 然 而 , 浙 沪 一 带 的 消 费 群 江 体 ,到底 欢 迎 何 种 款 式 的 电动 车 ? 应该 注 入 哪 些 文化 元 素? 市场 上 与
现有 的 电动车相 比较应 有哪 些 区
走进 太仓 L 0 T工 业设 计 园 . F
仿佛进入 了充 满灵感的创意世界。
在 这 里 . 代 工 业 设 计 与 本 土 制 造 现 业 的 融合 。 正赋 予 工 业 产 品 以新 的
价值体现 。
见 证 “ 造 业终 极 竞 争 力” 制
别 ?这 些 , 跃 锂 动 缺 乏 对 当地 市 龙 场 的调 研 了解 , 中一 直 没 底 。 正 心
太 仓 莱 尔 特 清 洁 器 具 公 司 是
一
电动 自行 车 , 不 久 参 加 南 京 电 动 前 自 车 展 .一 次 就 收 到 了 日本 、 行 欧
工作心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
工作心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核心支柱,其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和体会,愿意在此分享给大家。
一、技术升级技术升级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途径。
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虽然在不断提升,但仍有很多企业停留在传统工艺和初级生产阶段。
因此,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深度消化和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技术升级的重要性。
我们公司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进行自主研发和消化,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赢得了市场和客户的认可。
二、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中国制造业要想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曾在一家公司工作,公司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品牌推广,成功打造出国内知名的品牌形象。
这使得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也为中国制造业的品牌建设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三、服务化转型服务化转型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制造业已经不再仅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是更加注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体验。
通过服务化转型,制造业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我在一家制造企业工作的过程中,见证了公司从产品制造向服务化转型的过程。
公司通过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定制化服务等方式,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和黏性,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通过数字化转型,企业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我在一家公司工作期间,参与了公司的数字化转型项目。
铟——产业之困与突围之路
3I ndustry development行业发展铟——产业之困与突围之路孙 旭(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38)摘 要:泛亚事件以后铟价长期低迷,2017年四季度开始铟价开始回升,但好景不长,2018年二季度开始,铟价格储蓄下滑,昆明中院的两次铟锭拍卖再次打击了正在修复中的铟市场,是的价格再次下滑。
2019年铟市场整体变现差强人意,出口贸易大幅回落,中国对全球的铟供给作用正在减弱。
行业依然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和阻力,可以说是内忧与外患并存,而铟市场的良性发展也更需要全行业的自律和共同努力。
关键词:铟锭拍卖;库存;行业困境;突围之路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19)09-0003-3收稿日期:2019-09作者简介:孙旭,男,1989年,汉族,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稀散金属市场研究。
1 中国铟产业的现状铟元素发现迄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首先被德国物理学家发现。
1933年开始少量商业化应用于合金制造。
二战期间被大批量使用在飞机发动机齿轮涂层。
1985年开始大量应用于电子工业,特别是平板显示的飞速发展开创了铟应用领域的新纪元,铟的消费也随之进入高速增长时代,2006年全球铟的需求跨上千吨级水平。
近年来,全球铟消费已接近两千吨。
在未来,半导体和光伏领域的应用可能再次将铟需求预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1955年开始生产铟,起步稍晚,但20世纪90年代后产量增长迅猛。
目前我国原生铟产量占全球二分之一,铟金属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一。
下游产业近年发展速度加快,大尺寸靶材实现部分国产化,半导和光伏消费高速增长,基本面稳中向好,贸易活跃度逐年提升,落后产能逐步淘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但与此同时,我国铟产业也面临着有历史以来最大的行业难题——泛亚库存。
如此巨大的库存就像悬在整个铟行业头上的一把利剑,长期阻碍着我国铟行业的平稳发展。
2 中国在全球铟产业中的地位和影响2.1 资源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并没有发现独立铟矿,铟主要伴生在铅锌矿中,其储量是难以估计的。
商业模式创新视角下我国半导体产业“突围”之路
基本内容
其次,拓展市场,培育本土优质客户。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中国半导体 企业还应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通过与国际企业的合作,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此外, 要加大对本土优质客户的培育力度,通过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满 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基本内容
最后,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和引导。为了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政 府需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和风险。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半导体产业的监模式创新视角下我国半导 体产业“突围”之路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半导体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 擎。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国,中国对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需求尤为迫切。 然而,受限于多种因素,中国半导体产业在技术创新和商业化方面仍存在较大差 距。如何实现“突围”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基本内容
总的来说,中国半导体产业“突围”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在技术创新、商业 模式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面对全球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不断变化,我们 必须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紧跟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步伐,才能 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
谢谢观看
基本内容
与中国半导体产业相比,虽然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是“突围”的关键,但技 术创新和商业化模式的创新才是根本。当前,中国半导体产业在自主创新、市场 开拓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借鉴国际企业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
基本内容
首先,加强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半导体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 产业,要想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政府和企业 应共同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技术转化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业的突围之路中国制造正在寻找升级之道。
近期引起热议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被视作中国打造现代工业强国的路线图。
类似地,德国政府也于2013年就提出“工业4.0”战略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
在此向大家推荐前摩根斯坦利分析师、现伦敦对冲基金SLJ MACR 创始人任永力的文章《德国制造与日本制造》。
文中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和日本是许多人心目中并驾齐驱的工业出口大国。
Made in Germany和Made in Japan是工业产品、尤其是重工业领域中难以超越的金字招牌。
然而,在过去的15年里,情况悄然变化,德国出口业一路高歌,日本却不断受挫。
数据显示,安倍急功近利的“三支箭”几近饮鸩止渴,安倍自己都信不下去的“安倍经济学"失效之际,德国出口业以其扎实的竞争力坐上了世界第二的位置。
何以至此呢?作者发现,在出口业领域,同德国实力相当的出口大国并不少,但独具德国特色的中小型企业(Mittelstand)是德国经济结构中独特而重要的一支,其占据德国全部经济输出的52%。
这样的中小型企业在质量和产品方面展开角逐,却很少造成价格上恶性竞争。
不同于日本的中小型企业大多仅限于向大型企业提供中间产物,德国鼓励中小企业同海外合作,助推其国际贸易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海外形象。
因此,德国工业生产中注重“形式”与“功能”兼顾的思想使其品牌优势同日本不断拉开差距。
像汽车这样德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在今天愈发成熟。
而创新力匮乏的日本却在不断丢失如电子产品这类原有的优势市场。
宏观来看,对比影响全球出口产业的两个重要趋势——全球化和区域化,显然,借着欧盟和欧洲货币经济联盟区域经济东风的德国出口业,远胜于仅依靠全球化的日本。
比较日德两国的发展经验,无论是本文中谈及的德国工业出口领域优势,德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举措,还是以“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为主题的德国“工业4.0”概念,都可以成为中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道路上值得借鉴和思考的经验。
】德国——出口机器。
下图现实了德国是如何在新世纪击退其竞争者脱颖而出的。
以美元计算,德国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国。
中国第一,美国第二。
但是以人口和GDP加权计算,德国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
大约达到人均17000美元,德国的人均出口量要比中美日三国的人均出口量总和都要多。
数据来源: DataStream和SLJ Macro Partners (IMF, WEO)为什么德国在过去15年超越其对手如此之多?我们特别注意比较日本,因为15年前这两个国家看起来专门化的产品类似(汽车和资本财产),有相似的世界领先的科技,以及看起来在全球化中处于资本相近的位置。
我们认为有如下原因解释德国为什么做得更好。
原因一:德国无可比拟的中小型企业。
大多数读者应该熟悉德国的“Mittelstand”—中型和大多数的家族企业--成为经济结构中独特的一支,支撑着经济的增长和出口。
超过99%的德国公司属于中小型企业(“German Mittelstand”)。
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占据全部经济输出的52%左右,全职雇佣劳动力的60%,还有82%的管理培训生。
这些中小型企业几乎都是家族所有,家族运营。
因此,本质上公司的发展策略倾向于长远策略以求代代相传,股东权益比率很高并且借贷谨慎。
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在工业方面高度活跃。
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在价格方面不恶性竞争,但是在质量和产品的创新方面竞争激烈。
研究表明德国有世界上最多的“隐藏的冠军”(工业领先但其品牌却不那么为人所知):德国有1307个,美国有366个,日本有220个,奥地利有128个,瑞士有110个,意大利有76个,法国有75个,中国有68个,英国有67个。
为了保持这个优势,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在研发上的花费增长近71%,相较之下一般大型企业的研发增长只有19%。
这个研发上的花费导致的有形结果就是:54%的德国中小型企业在2008-2010年间引进一些形式的工艺创新,与此相较欧盟的平均水平只有34%。
持续的创新和提升帮助维护和保障“德国制造”的品牌优势。
德国政府尽职的在各种层面上扶持这些中小型企业发展。
例如德国政府有一个中央中小型企业创新项目用来帮助这些企业的研发。
它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推广关系上有效的运行。
德国海外商会(CCA)在80个国家有120个办公室,有超过1700名员工帮助推广德国的商业兴趣。
任何一家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可以去海外商会确定潜在的经销商和其他海外合同。
部分出于这种关系网的原因,和其他国家不同,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已经在海外有了良好的形象。
日本的中小型企业倾向于向日本大型企业提供中间产物。
而美国的中小型企业则偏向于在国内扩张而非海外,并且美国的商会偏向于关注大型企业的发展。
德国政府同时也非常支持在国内培养高技能的员工,帮助企业融资及保障这些企业的原材料来源。
德国的这些中小型企业在过去的十年里没有太多外包,因此,德国始终保持良好的出口量。
从另一方面来说,日本的中小型企业,在近几年一直遭遇困境。
日本的大型生产商已承受巨大的价格压力,而中小型企业则以供应他们为主。
这小中小型企业被大生产商压榨,因为后者把价格压力施加于前者。
大多数日本的中小型企业发现要拒接他们单一“靠山”客户的需求比较困难。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的调查,21世纪初日本大型企业利润的反弹大多来自对中小型企业的压榨。
在最后几年,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日本中小企业是盈利的。
原因二:“德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品牌优势差异。
过去这些年,“德国制造”的品牌优势在提升。
德国现在不仅在豪车市场上主导,也在综合的汽车市场中占据优势。
在2013年,德国的豪车品牌(奥迪、宝马和奔驰)出售了1,060,000辆去中国,并且是在3,300,000辆当地装配的大众基础上增加的。
另一方面,日本的汽车制造商卖了2,900,000辆到中国。
超越信誉和表现,德国车似乎在他们的设计上有更大的优势。
或许我们的表述并不精确。
但是我们相信能让大多数德国汽车和机械脱颖而出是的是其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中“形式”以及“功能”的独特结合。
这或许起源于德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文艺复兴。
当时德国人(和英国人一样)被看做更积极的思想家(更加量化和理性),和邻国相比,德国在那期间出产了无与伦比的音乐,艺术,文学和哲学。
甚至是在数学上,有像高斯和雷曼一样的人,展现了超乎寻常的跳出常规思考的能力。
这段德国的历史也许渗透进机器的“灵魂”。
这是我们认为使德国汽车如此特别重要的无形特征。
和这个观点相关的是德国和日本历史渊源。
德国在科技创新,数学、哲学、音乐和艺术上有上百年的历史。
而日本的创新历史则短很多。
长期历史所占的比重也许对于现在两国之间的分歧也有一些影响。
日本在电子产品上也失去了南韩这个市场。
不仅仅因为日益激烈的价格竞争,日本的电子生产商某种程度上在创新方面很难产生实质性的新想法。
日本在某些方面也失去了在移动手机科技方面巨大的领先优势,并且在软件方面有所落后,尽管在一些电子硬件方面仍保持领先。
原因三:德国作为欧盟成员的优势。
在这个讨论中,区分“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概念是很有用的。
我们承认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化一项重要的进程:不仅中国可以向世界出口,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可以向中国出售商品。
相反的,欧盟和欧洲货币经济联盟是用来促进“区域化”的制度上的安排:相比较成员国和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交易是有优惠条款的。
数据来源: DataStream和SLJ Macro Partners上图显示了2000-2012年间出口增长上的地理因素。
对于日本而言,超过三分之一的出口增长来自中国,另外三分之一来自其他的新兴市场。
简略来说就是地域对日本出口增长的影响是平均的:中国,新兴市场(除中国),和发达市场各占三分之一。
欧盟对日本增长的贡献接近于零。
对于德国来说,图像就完全不同了。
除去中国外的新兴市场占据了德国出口增长的三分之一左右——和日本非常接近。
然而有显著不同的是,中国只占了德国出口增长的5%,德国作为一个出口大国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对其帮助却普遍的权重相反。
另一方面,欧盟在这段时间内占据德国出口增长的60%!除去欧盟外的发达市场贡献接近于零。
概括来说,数据显示德国作为全球出口“超级大国”的崛起,“区域化”的因素要远大于“全球化”(欧盟内不受阻碍的贸易渠道),而后者则是日本出口赖以生存的。
从以上观察可以得出一些政策上的推论:1、日本在出口上面临望而却步的挑战:过去一年里日本在出口上的表现令人失望,尽管日元大幅贬值,这是日本出口价格无弹性的明显暗示。
在过去几年中,日本的出口也通过某些方式失去了其品牌优势。
不仅是有其他国家(例如韩国)在硬件方面赶上了日本,他自身似乎也在软件方面也落后了,逐渐失去了创新方面很好的机会:其丧失了在生产过程中的逐步提升和带有突破性创新的科技和产品。
日本衰落是一个深层面的问题,哲学大于现实。
我们的猜测是在泡沫经济之后,日本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承担风险的心态,接受了一种所谓的“触击心态”,这是一个棒球术语:目标不再是“全垒打”而是“碰到球就行”。
日本仍然在机器人学方面有巨大的领先:工业用和居家用。
这是不是日本要深度发展的领域呢?基因科技和研究老年人如何生存是另外两个日本在世界领先的例子。
在任何情况下,安倍经济学会为了突破性的发展帮助转移宏观(通货紧缩预期)和微观(结构刻板)的障碍,但是还需要一些别的东西。
为了使日本从当前的紧急恐慌中逃脱出来,这个民族的集体灵魂必须改变。
一言以蔽之,安倍经济学是日本经济自我复苏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德国应该更加感激其欧盟成员国的身份。
这也许是我们之前没有慎重考虑的一个点,直到我们做了上面的计算。
在欧盟的保护和欧盟成员国之间零货币波动的福利下,德国的出口从其邻国和非欧盟竞争国间的获利不成比例。
进一步来说,南欧国家所经历的困境也拉低了欧元的价格:对于德国来说等价的交换率比现在的实际汇率实质上应该高一点。
德国需要一个更坚挺的欧元和更高的利率。
相对低的欧元兑美元汇率和极低的利率在过去几年里额外促进了德国的出口。
从这个观点来看,德国是不是要为欧洲金融危机的复苏做出更多的贡献还值得商榷。
当然,问题是德国为南欧国家预计的债务买单会不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3、日本的国内投资是关键。
已经有很多人关注到日本已经在全球出口中失去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这个事实,并且在日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实际出口却并没有得到回升。
如果安倍经济学不能通过更加疲软的日元刺激出口,日本该如何复苏他的出口情况?在思考安倍经济学最终可以达成的目标上,考虑总需求的多种构成元素也许会有帮助:Y=C+I+G+NX.实施安倍经济学的第一年,C(消费)和G(政府开支)支撑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