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将相和》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将相和》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原文】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壁。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壁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赵括的骄傲自大、狂妄自大,只会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才干。
这篇课文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认识到只有真正的才能才能取得成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对于历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历史人物不太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理解赵括的骄傲自大和只会纸上谈兵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谦虚、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只有真正的才能才能取得成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理解赵括的骄傲自大和只会纸上谈兵的形象。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历史人物进行解释和引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人物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解答。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分析赵括的形象,并通过小组分享的方式进行交流。
此外,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人物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解答。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赵括的形象,并通过小组分享的方式进行交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故事通过赵奢与赵括在战场上的表现,揭示了“将相和,国家兴;将相不和,国家亡”的道理。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含义,体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成语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故事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多来源于课本和影视作品,对于历史文化的了解还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掌握“将相和”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将相和”的意思。
2.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成语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将相和”的含义,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4.分析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5.情感体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将相和”的理解和体会。
6.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7.拓展延伸: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历史文化的资料,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成为赵国大将,并在长平之战中因指挥失误导致赵国军队惨败的故事。
课文旨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从中领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对于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生对于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战争策略和军事知识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物性格特点,领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2.难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战国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对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形成初步的认识;3.讲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解释战争策略和军事知识;4.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廉颇和赵括的性格特点,领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领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爱国情怀;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优质教案+说课稿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书海撷英须效率”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3篇精读课文组成。
《搭石》通过描绘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中的平凡场景,赞美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
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运用列数字、作比较、做假设等说明方法,采用由慢到快事例层层推进的写法,告诉我们比猎豹速度更快的有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而另人难以置信的是光轻易地握在人手中。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抓住具体事例感受人物的特点。
2.单元重点:(1)阅读时,要学会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搭石》一文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来提高阅读速度;《将相和》一文鼓励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尽量连词成句,不要一个一个字地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抓关键词句快读默读课文;《集中的地道战》一文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并在平时的阅读中加以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漫画”老师》,写作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材以“漫画”的话题,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阅读已经有一定基础。
但是学生阅读速度快慢相差大,阅读速度低,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
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平时的阅读中,来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学反思5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学反思5篇1.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学反思教学本课后,主要收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前预习比较到位,从四年级接班到现在,学生在预习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除了蜗牛文摘正音理解字义方面,还对文章中新出现的词语进行重点理解,部分学生还能自觉地了解时代背景,加深了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三是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学时,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如议议:自己喜欢谁,为什么?出现分歧,适时让他们辩一辩,学生还可以从文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
本课的教学,虽然尽可能地照顾全体,但是对于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还存在对文章没吃透,课堂不发言很被动学习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学反思《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写人物的,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和加强团结。
最后进行总结评价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原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汇报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在汇报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作为教师的我既遵循学生的思路但不脱离教学重、难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廉颇、蔺相如的光辉形象都已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里。
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学反思《将相和》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课件35张
当堂训练
1、写学习巩固第18课第1—4题 2、写一篇关于人物的100字小短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 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 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 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 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 动兵的理由。”
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什 么样的人?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 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 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 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 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 动兵的理由。”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
将 相 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 不还”。多么豪迈的情怀,在我们中 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 多可歌可泣的武将,也有众多有胆有 识的文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司 马迁的《史记》,认识两位熠熠生辉 的人物,聆听千古流芳的故事。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将”指_
“相”指_
“和”的意思是 ________
“将”指_廉颇 “相”指_蔺相如 “和”的意思是 同_心__协_力__,_保_ 卫赵国
自学指导1
2分钟
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时候,
主要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_战__国__时候, 主要讲 __完__璧_归__赵______,_渑__池_会__见___ ___负__荆_请__罪_____三个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学会从人物的语言 动作 神态等方 面分析人物性格。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 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 56岁终。)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 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 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董仲舒学《公 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 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 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 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公元前 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 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尽读史官所藏图书。因替投降匈奴 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 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6 课《将相和》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6 课《将相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 2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将相和》,接下来,我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将相和》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6 课。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最后和好的转变过程。
无论是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蔺相如,还是率性直爽、知错能改的爱国大将廉颜都令人印象深刻。
学习本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说学情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了一定收集资料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往往容易忍略。
加上这篇课文写作年代相比学生较为久远,学生容易与文本产生一定的时空距离。
所以学生对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不可能很到位,朗读的情感更是欠缺,需要我在教学中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理解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缶”等字词。
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与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了解前因后果,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品质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范,受到情感熏陶。
四、教学重难点只有明确了教学重难点,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才能有起伏而不至于平淡。
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蔺相如和廉颇两位人物形象。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上: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
因此,将教法确定为情境教学法和朗读探究法。
学法上:将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活动中得到提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6 将相和
第二单元第六课将相和内容分析《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
三个小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16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理解“无价之宝、绝口不提、理直气壮”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4.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思考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以及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速读课文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
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语言感知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并练习速读课文,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搜集《史记》的相关知识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片段。
(2)初读课文,默读浏览,了解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回读课文,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5)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多媒体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段。
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16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理解“无价之宝、绝口不提、理直气壮”等词语的意思。
2.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壁。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壁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上课课件
秦国的大臣不甘心,继续发难,
但蔺相如毫不示弱,直到会面结束,
秦王也没占到便宜。秦王知道廉颇已
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
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划线的部分,照应上文大将军廉颇在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 军的准备。由此可以看出在维护国家尊严上,廉颇也有很大的功 劳,为下文写他对蔺相如不服气做铺垫。
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一个“撞”字突出了蔺相如的勇敢 无畏,可见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 度外,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讨论交流: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是在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 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 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的话,他也是会真 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白白落到秦王手里。
蔺相如说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
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 国家安危的关系: 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就是 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 说出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我们中华民族五 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武将,也有众多有胆 有识的文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认识两位熠熠生辉的 人物吧!
读课文
朗读视频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 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做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 的不准确。
“就靠”“爬”说明廉颇对靠嘴皮 子上位的蔺相如很不服气,甚至有点瞧 不起他。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16张
课文通过对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 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 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 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 他们的爱国思想。
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 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 又要有能言善变的文官,大家团结 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我廉颇攻无不破,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居功自傲)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 (很不服气)
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准备报复)
• 合作交流
•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 见面的?
•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 的?
•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 (4) 最后廉颇又是怎么做的呢?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 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 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 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 我就跟您拼了!”
蔺相如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大勇
• 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 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这句话暗示了在渑池之会中廉颇也是功不可没的。来自将师相
生
和
携
,
,
和
携
衷
手
共
并
济
进
,
,
文
教
武
学
双
相
全
长
,
,
一
两
片
颗
爱
进
国
取
魂
心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
6. 将相和
这是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 事,是我国历史上光彩不灭的佳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6《将相和》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6《将相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成为赵国大将,然而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大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有才能、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能担任重要职务,而不能只凭理论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在理解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可能对于一些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方面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将相和》的故事内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将相和》的故事内容,把握课文中所表达的道理。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领悟到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讲解、提问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故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负荆请罪》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将相和》,理解故事内容。
3.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问课文中所表达的道理,让学生领悟到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实践经验在担任重要职务中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故事通过赵奢和赵括在战争中的不同表现,揭示了将相之间的和谐与合作的重要性。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历史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一些古代的词汇和表达可能不太理解,对于将相和的概念可能有些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将相和的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将相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为国家、为人民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子。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相和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为国家、为人民的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赵国地图和战国时期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子。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将相和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各自的观点。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赵奢和赵括的对话,体会将相和的重要性。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再次强调将相和的意义。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篇一】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第六課《將相和》課文原文戰國時候,秦國,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寫封信給趙王,說是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
趙王接到信後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
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叫藺相如的人,勇敢機智,也許他能解決這個難題。
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麼辦。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
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壁。
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讚,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秦王聽他這麼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
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
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能交出來。
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
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了。
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壁送來,決不失信。
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前几天小学生们去了怀庆博物馆参观展览,正巧发现那里正在开展的展览是有关将军的,于是老师就让大家研究一下这篇课文《将相和》。
将军和相国一见面,必定有一番对话。
他们谈话的时候,常常互相批评,也会互相赞扬一下。
这时,将军会把长处告诉相国,相国也会说出将军的短处。
一天,将军来到相国府中,望见相国正在散步。
他急忙上前,向相国行了个礼,说:“献大将军身外之物,望相国斧正顾问。
”相国看了看他手中的礼物,低头冷笑了一声,什么话也没有说。
将军心里想:“也许这礼物太少了,下次再送多点好了。
”几天后,他又推门来到相国府中,向相国献上一件画像。
相国接过,看了一下,对将军说:“这画像是谁画的?”将军说:“是我的亲戚画的。
”相国笑了笑说:“可以看出来,他的画画得很好,就是他画的石头像,一定要四角朝上,然后画画才不会歪。
”将军大喜,赞叹不已。
教学内容及目标课文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述了将军和相国的一次互动,讲述了两个人之间如何相互批评和赞赏的过程。
同时也告诫学生们,不要因为别人的批评而灰心丧气,而应该从批评中得到启示,进而做出更好的表现。
教学目标1.了解将军和相国的故事,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理论;2.学会如何懂得批评和赞赏,学会批评和赞赏别人,也学会如何接受别人的批评和赞赏;3.引导学生们在学习中体现出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4.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背景介绍通过对将军和相国的故事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本课程的背景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阅读讨论分组进行阅读和讨论,组员之间可以相互批评和赞赏,共同探讨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第三步:角色扮演模拟将军和相国的角色扮演,学生们可以互相批评和赞赏,共同处理各自的不足和缺陷。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中所要传达的积极信息。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课件37张
“将”指__廉__颇___, “相”指_蔺__相__如__。 “和”的意思是 同心协__力_,__保__家__卫_国___。
从“和”字可以推想出什么?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1-10) 渑池之会(11-15) 负荆请罪(16-18)
课文解读
完 璧 归 赵
“完璧归赵”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结果是什么?
将相和好的原因是什么?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的 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源于他们共 同的爱国思想,源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和,国家安; 将相不和,国家危。
主旨概括
本文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 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赞扬 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 神和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 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精神。
秦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如何侮辱赵王的?
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 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 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 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 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 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 王为赵王击缶。
主要作品:《史记》
知识备查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或 前403—前221),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 被称为“战国”。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 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被称 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秦 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都在函谷关以 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 的秦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将相和》知识点1.生字组词:召:召唤召集召见召开号召征召臣:君臣忠臣臣服臣子大臣使臣议:议论会议建议提议无可非议宫:宫殿故宫东宫天宫少年宫献:献花献礼献血贡献借花献佛诺:诺言允诺许诺应诺唯唯诺诺典:典礼盛典经典典籍引经据典抄:包抄抄写摘抄抄袭抄近道怯:胆怯羞怯怯场怯弱怯懦露怯拒:拒绝拒聘抗拒拒捕拒之门外荆:荊条荆棘负荆请罪披荆斩棘罪:犯罪罪恶判罪受罪罪有应得2.多音字:将:jiàng(将帅)jiāng(将来)强:qiǎng(强迫)qiáng(强大jiàng(倔强)划:huà(策划)huá(划船)3.形近字:臣(君臣)巨(巨大)议(会议)仪(仪表)典(典礼)曲(歌曲)4.词语解释: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绝口不提:闭口不言及某人某事。
造句:对于昨天的争吵,他们俩都绝口不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强逼:强迫。
允诺:应许。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完璧归赵:指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胆怯:胆小;缺少勇气。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多用于否定式)。
瑟:古代弦乐器,像琴。
鼓瑟,就是弹瑟。
推辞: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只要攻打,没有打不下来的,形容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也比喻能力高强,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负荆请罪: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负,背着。
同心协力:统一认识,共同努力。
5.反义词:进攻——撤退胆怯——勇敢拒绝——接受热情——冷淡6.近义词:着急——焦急商议——商讨勇敢——英勇理由——借口称赞——称颂允诺——许诺举行——举办隆重——盛大胆怯——胆小抵御——抵抗侮辱——羞辱必然——必定7.课文主题思想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反映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8.课内问题:1、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答:蔺相如:智勇双全、顾全大局。
在关键时刻,他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保住了和氏壁,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当与廉颇发生矛盾时,他把赵国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恩怨。
廉颇: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就不敢妄动。
他耿直爽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2、这三个故事之间是什么关系?答:这三个故事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3、蔺相如比廉颇更重要,你认同这种说法吗?答:不认同。
他们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起的作用不同,但都很重要。
蔺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他的机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一,但也离不开廉颇的紧密配合。
9.课内问题: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见秦王绝口不提以璧换城,便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地要回和氏璧,接着说“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然后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从他的语言和行动中可以看出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则可以看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廉颇虽居功自傲、性格直率,但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同步练习一、看拼音,写词语。
zhào jíyǔn nuòjùjué( 召) ( 集) ( 允)( 诺) ( 拒)( 绝)zhū wèi hé shì bì( 诸) ( 位) ( 和) ( 氏) ( 璧)二、按查字典知识填空。
1.“瑟”按部首查字法,应查王部,再查9 画。
组词鼓瑟、瑟瑟、萧瑟。
2.“怯”按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Q ,再查音节qie ,“胆怯”的意思是害怕,畏缩。
三、填字成词。
(绝)口不( 提) (攻)无不(克)无( 价)之(宝) (战)无(不)胜四、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完璧归赵( A )A.全,完整B. 完结C. 完成D.消耗尽2.负荆请罪( B )A.依仗B. 背C. 享有D. 遭受3.理直气壮( B )A.挺直;使笔直B. 公正的,正义的C.直爽,直截D. 简直4.同心协力( B )A.调和,和谐B. 共同C. 协助五、照样子写句子,用上带点词语。
1.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我所以不把这件事情说出来,为的是不伤到这个孩子的自尊。
2.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壁到秦国去。
我们班本来计划今天去春游的,结果早上就下大雨了,我们只好改变了计划。
六、课内阅读。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
秦王要赵王鼓瑟。
赵王不好推辞(拒绝),鼓了一段。
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对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
秦王拒绝( 回绝)。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1.给文中加点的词个词语,意思不变。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请他为赵王击缶。
改成直接叙述: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2)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改成转述句:蔺相如说,秦王离他只有五步远。
秦王不答应,他就跟秦王拼了。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蔺相如看到秦王侮辱赵王,他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所以逼秦王击缶。
4.“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人。
七、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和氏璧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
武王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
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人欺骗的罪名。
”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
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
这也是秦王不惜以15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鉴定:辨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优劣等。
(2)罕见:难得见到,很少见到。
(3)至宝:最珍贵的宝物。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奉献( 贡献) 欺骗( 蒙骗)戏弄( 捉弄) 来历( 来源) 3.卞和把玉献给厉王、武王,为什么他们砍掉他的脚?因为他们请人鉴定的结果是石头,厉王、武王都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
4.为什么将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这块宝玉是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楚山中所得,卞和为了献玉,先后被两位君王砍掉双脚,后来楚文王发现这块“石头”果真是美玉,为卞和的忠诚所感动。
于是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5.从卞和献玉这件事,看出卞和具有怎样的特点?忠贞、执著。
八、看人物,填成语。
渔翁项庄司马昭东施愚公塞翁夸父江郞沛公( 江郎)才尽( 东施)效颦( 夸父)逐日( 愚公)移山(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句子解析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
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璧当时在秦王手里,硬上去夺,既失礼,秦王左右也会上来阻拦;直接指出秦王的无信讨还和氏璧,秦王非但不承认不还璧,还会指责蔺相如无理和小家子气;此时的蔺相如充分看透了秦王的心理,即对和氏璧的好奇和喜爱的心理,蔺相如顺其心理,做法又合情合理,利令智昏的秦王怎能不上当。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
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
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3.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
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一点空子不留给秦王。
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
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也保证了和氏璧完好归赵。
在这种场合,秦王不敢杀他,只好把他送回赵国。
蔺相如在赵国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5.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是廉颇在蔺相如位居其上后的认识,这一认识是将相不和的原因,他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