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word教案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1.1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难点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知识要点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中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的概念: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体液。
其中除含有大量水以外,还含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细胞内液2、成分:体液细胞外液内环境淋巴等3、细胞外液间的联系⑴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称为血浆。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⑵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做细胞间隙液。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⑶淋巴:存在于淋巴管中的液体。
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淋巴是这些细胞的直接生活的环境。
4、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强调: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例题1】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C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例题2】写出下列不同组织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的细胞组织液和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和淋巴红细胞血浆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淋巴【例题3】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思考:全身的细胞外液是(填是、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血浆淋巴组织液解析: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 1 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课目的知识方面1.描绘内环境的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能力方面试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互换模型。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保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1、内环境的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教课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三、教课器具多媒体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课过程(一)导入:由课本中的问题商讨,让学生察看并议论,经过察看自己可以从图片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各是什么细胞 ?请你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二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二)研究活动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及细胞外液的成分阅读教材 P2— P3 内容,并思虑回答:1.体液及其构成(1)体内大批以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体液中含量许多的是。
细胞外液主要由、和三种液体构成。
(2)组织细胞、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三种主要液体之间的关系3.细胞外液的三种主要液体的比较比较存在部位根源生活细胞组织液组织细胞间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代谢产生体内绝大部分组织的细胞隙从消化道汲取;从中汲取;在血浆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各样 ________组织液浸透 _________形成;由消化淋巴淋巴管内道汲取而来吞噬细胞和细胞4.内环境的观点5.依据下边血浆的主要成分表示图剖析回答:(1)组织液、淋巴、血浆的成分和含量邻近,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许多的。
(2)血红蛋白、有氧呼吸酶是内环境的构成成分吗?(3)血浆、血清、血液,都属于内环境吗?(三)研究活动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怎样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分类?2.除表中所列成格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那些物质?3.在构成血浆的离子中,那些离子的含量最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4.HCO3 -、 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5.任选此中一项成分,剖析它的根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那些系统有关?(四)研究活动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浸透压(1)观点:浸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_________。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篇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沈阳市第120中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流的媒介。
2. 能力目标1)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学生能认识到小组工合作的重要性,认同本小组的荣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属于为全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体内细胞生活的细胞外液的成分,组成和理化性质,这些内容,是课标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而必修三的内容又与必修一模块的内容联系较多,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课本中的问题探讨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围绕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加深对内容的掌握。
四、学情分析细胞所生活的环境、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内容学生在初中虽然就已经学过,但是掌握情况不好,需要教师予以提示。
学生也会有手脚磨出泡的生活经验。
体内细胞吸收养料排出废物的过程,学生也有一定认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认识。
五、授课类型任务驱动小组教学六、教学准备1.教师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本节的教学设计、学生学案及课堂讨论的问题,准备本节课的PPT与相关教学材料。
将学生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随机分为8组,每组6-7人。
每组设组长一名,组织组内讨论活动;记录人员一名,记录组内讨论过程中组员发言;纪律维持人员一名,负责控制讨论过程中的组内纪律;计时人员一名,负责控制小组内讨论时间;发言人两名,负责代表本组发言;如7人小组则再设副组长一名,帮助组长协调工作。
2.学生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独立完成学案,并基于学案内容思考讨论问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时安排 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淋巴等〔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内容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二、教学目标1. 学习生物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与细胞的关系。
2. 学习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 掌握由于环境变化产生的生物适应。
4.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2. 环境因素影响细胞生存条件。
3. 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四、教学难点1. 细胞对环境的适应。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介绍环境与细胞之间互动的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理解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3. 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生物适应环境的案例,学习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六、教学步骤1. 热身导入(5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环境因素,经常接触到哪些环境。
2. 知识讲解(25分钟)(1)介绍生物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生活的基本情况。
(2)讲解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引入适应性变化的讲解,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不同形态。
3. 讨论互动(15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讲述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4. 案例教学(15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内容是让学生找出自己生活中对环境影响很大的行为,以此加深他们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不仅教会了学生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并研究了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通过案例教学,还能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应该注意科学性、启示性和实用性的兼顾。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生物组刘香梅【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教材铺呈了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
用这些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认识内环境,认识内环境的重要作用。
本节是内环境稳态以及稳态调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
教材提供了插图、表格数据,应充分利用。
此外,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是本节仍有很多内容比较抽象,加上初中内容又有遗忘,学生学习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需补充教学资源,用图片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丰富学生的认识,也帮助学生补充知识断层,更易于核心概念的建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能力目标:尝试建立三种细胞外液相互联系的概念模型。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分析,认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三种细胞外液的相互关系2.渗透压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1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人体的体温总联系生活实引出本章能保持在37℃左右,为什么呢?际,思考引出本节2大量出汗后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为什么呢?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使得内环境相对稳定,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
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教学案: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Word含答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体液各部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3.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含义: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据图填空]:图中①~⑥为人体内的液体,它们依次代表: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细胞外液,⑤细胞内液,⑥体液。
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3)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连线]: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成分[填图]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完全相同吗?提示:不完全相同,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填表]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据图分析:(1)体内细胞只有通过F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据图填出参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需要的系统或器官。
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泌尿系统,D.皮肤,E.循环系统。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体液即为人体的内环境(×)(2)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血红蛋白、尿素等(×)(3)淋巴的成分与血浆完全相同(×)(4)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5)溶液的质量分数越大,渗透压越高(×)(6)人体内的细胞可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2.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葡萄糖B.血红蛋白C.唾液淀粉酶D.呼吸酶解析:选 A 分布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呼吸酶)和分布于消化道内的物质(唾液淀粉酶)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02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word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一、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教学难点(一)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具与教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章首,上面一图是雪山环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环境中,这杯水的温度是低还是高,那么在这个环境中的边防士兵的体温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图是炼钢炉旁边的工人,这个环境温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炼钢炉旁边,这杯水的温度与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较哪个高?炼钢炉旁边的工人的体温又是多少?为什么放在雪上和炼钢炉旁边的水的温度一高一低,然而在这两个环境中的人体温却一直是37℃左右?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讲述新课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两幅图中图1是什么细胞?图2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师生共答:图1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
图2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获取营养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
教师讲述:血浆大部分是水环境,也就是说血细胞也生活在水当中。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设问: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环境中呢?学生阅读:大家看课本P2相关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
教师讲述:曹雪芹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1.1《细胞生活的环境》名师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察图片、师生交流,能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通过观察图像、小组讨论,能够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通过查阅资料,尝试用图表、文字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基本技能(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品质及知识的整合建构的能力);3、基本思想(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4、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设计思想: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四、学情分析: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1.知识性目标: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技能训练: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形;提高识别、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难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教学过程课时2课时创设情境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一、体液概念:多细胞生物体内含有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称为体液。
体液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部分,叫做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部分,叫做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点拨:1.体液中的“体”是指体内,是指人体表皮内部的环境,非传统意义的内部。
如:口腔液、胃液、肠液等不属于体液,因为口腔、胃、小肠等不属于体内而属于体外。
注意:①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②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但不是说就只有这三种,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③血浆中的血细胞、组织液中组织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都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④不同的组织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不同的:a.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组织液;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组织液;d.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
该节内容是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
如体液、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等概念都非常抽象,难以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图表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设计归纳图、多媒体图像等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如果学习时间跨度大,很多知识可能已经淡忘,应在教学过程中多提示多引导。
很多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需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学生领会。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通过内环境组成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事物间区别与联系的观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份、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互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咱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切分析。
五、教学方式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讲课教学大体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讨、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进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讨、精讲点拨探讨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不论男性仍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淋巴等〔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第一章1《细胞生活的环境》Word版含答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4.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机制。
5.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6.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7.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ks5u教学重点] 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ks5u解决方法]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 ks5u教学难点] 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大家一起通过几个问题来回忆一下这一节的知识要点。
课件展示:1.什么是体液?体液包括哪些部分?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何?3.内环境中含有哪些物质?内环境具有哪些理化特性?4.内环境有什么作用?生1 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生2 细胞生活的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3 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pH三个方面。
生4 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师总而言之,内环境是沟通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纽带,它的理化性质受到来自细胞和外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
以pH为例,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的组织细胞在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人和动物吃的食物中也常常会含有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会使pH发生偏移,但内环境pH 的改变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一、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一)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教学难点
(一)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具与教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章首,上面一图是雪山环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环境中,这杯水的温度是低还是高,那么在这个环境中的边防士兵的体温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图是炼钢炉旁边的工人,这个环境温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炼钢炉旁边,这杯水的温度与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较哪个高?炼钢炉旁边的工人的体温又是多少?为什么放在雪上和炼钢炉旁边的水的温度一高一低,然而在这两个环境中的人体温却一直是37℃左右?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讲述新课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
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两幅图中图1是什么细胞?图2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师生共答:图1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
图2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获取营养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
教师讲述:血浆大部分是水环境,也就是说血细胞也生活在水当中。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设问: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环境中呢?
学生阅读:大家看课本P2相关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
教师讲述:曹雪芹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
从这则资料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
也就是人体内含水量特别的多。
因此,我们把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设问:我们知道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组成人体的细胞(如血细胞)外有没有液体呢?那么细胞内呢?
师生共答:我们又根据体液分布位置不同的把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教师提问:血液是不是体液呢?
(展示血液组成成分)
教师讲述: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我们称为血浆,简述细胞外液的概念。
设问:既然血液中有细胞,那么血液是不是体液?如果不是,那么血液中的什么成分是体液呢?什么成分是细胞外液?
学生讨论回答:血液不是体液,血细胞内的液体和血浆是体液,血浆是细胞外液。
教师强调:血浆存在于血细胞外,所以血浆是属于细胞外液。
血浆就构成了血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设问:我们知道血细胞和血浆存在于血管内,我们人体除了血细胞外还有很多其他细胞,那么这些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展示课本P3 图1-1)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一下红色的是什么?蓝色的呢?绿色的这些管又是什么管呢?这些管内是什么呢?在这些管外还有一些细胞,这些细胞又叫什么细胞呢?这些细胞之间有间隙吗?如果有,间隙中的液体叫什么呢?
教师讲述:红色和蓝色管是血管,内有血液,其中红色的是动脉毛细血管,蓝色的是静脉毛细血管。
绿色的管为毛细淋巴管,管内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它们的直接生活环境。
管外的细胞为组织细胞,在细胞与细胞之间存在一些间隙,在这间隙中也充满着液体,成为组织间隙液,又称为组织液。
组织液就构成组织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讲解,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是不是细胞外液?
教师讲述: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都是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这个环境与我们人体周围的这个环境有很大的区别,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在体内,所以我们把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教师提问:大家考虑一下细胞外液和内环境是否相同?
师生共答:是相同的,都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教师提问:血浆中水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又是怎样进入血浆?通过课本P3 图1-1简述三种细胞外液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设问:细胞外液的成分有哪些呢?
(展示课本P4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
思考讨论:课本P4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研究表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含较多蛋白质。
细胞外液成分类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设问:我们知道细胞外液是一种液体,在化学学习时,每接触到一种液体就要了解一种液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把这些统称液体的理化性质。
那么细胞外液都有哪些理化性质?
学生阅读:课本P5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师生共同总结:
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微粒数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渗透压越大。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2.酸碱度: 人的pH为7.35~7.45。
pH的稳定与酸碱对物质有关。
3.温度:人的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师提问:我们在前面讲过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
细胞生活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来自于细胞外液,那么细胞外液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又是从外界吸收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
(展示课本P5 思考与讨论)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展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师强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细胞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除都需要通过内环境,因此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五、综合知识,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以及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着重要掌握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六、课堂作业
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
2.内环境中不含()
A.血红蛋白 B.尿素
C.葡萄糖 D.二氧化碳
3.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B.血浆、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4.人体占体液总量比例最多的是()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浆 D.组织液
5.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需要
通过的磷脂分子层( )
A.2层 B.3层
C.4层 D.6层
6.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答案:1.C 2.A 3.D 4.A 5.D 6.C
七、板书设计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的生活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2)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的主要成分)
(1)水,占90%。
(2)气体,以氧气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3)各种无机离子,钠、氯、钾、碳酸根、磷酸根。
(4)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脂质、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5)各种激素。
(6)细胞代谢的废物,氨、尿酸、尿素等。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溶液的渗透压:约770kP a。
(2)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3)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八、布置作业:
教材第6页“练习”一、二。
九、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较多,较抽象,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图片、多媒体动画。
对每个知识点要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后再进行总结。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内环境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利用直观图片引导学生识别图中的各种结构和成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内在联系。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