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就目前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文章从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加强激励、职业发展、专业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现状分析改进措施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
1933年,党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设立了政治部,主要负责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支队伍构成了高校辅导员的雏形。1952年10月,为加强政治领导,改进政治思想教育而发出的《关于在高等学校要重点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指出,全国高等学校应有准备地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并规定高等学校设立政治辅导处,由此标志着高校辅导员职位的正式形成,辅导员队伍在高校中也逐渐发展起来。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同时明确定名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2006年4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会议,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和素质要求,更重要的是在身份方面的肯定,确认辅导员具有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极大地拓展了辅导员的发展空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从2006年9月1日起实行。至此,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随着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逐步健全,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逐渐走向成熟。面临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再一次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
几十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从无到有,为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1.角色定位:茫然错乱。高校辅导员最初的角色定位是专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群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而目前,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却存在很大的偏差,多数辅导员在高校中充当着面带微笑的“服务员”外加保姆的角色,也有人自嘲地封给自己“救火队员”或“及时雨”的美称。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对学生是全面管理,细致入微;对领导是谨慎小心,有应必答。一般情况下,决不拒绝任何一件事情,只是埋头苦干,抢时间抢速度。学校各级领导给辅导员角色的定位也同样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过分强调其管理职能,把辅导员看成是大学里的“幼儿园园长”,要求辅导员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问。如此烦琐的日常事务势必影响到辅导员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把握和引导,久而久之,辅导员角色的真正内涵就失去了原有的内容,最本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不够到位,不够专注,从而出现辅导员角色的错位、缺位和越位。这是在其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三种不恰当的角色混乱,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消极影响。
2.责任意识:淡化成习。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辅导员与学生的配备人数比例应该在1∶150~1∶200之间,但实际情况是多数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人数比在1∶350甚至1∶400或1∶500之间。辅导员的工作强度与难度显而易见,而与之相匹配的责任意识却在淡化。受自身传统观念和外界的影响,辅导员对辅导员工作的个人成就感不强,个性化意识逐渐被消除,每天机械地忙于日常琐事,职业倦怠过早地出现在他们的身上。大多辅导员都不能投入积极长久的热情,认为只要尽力保证所有学生安全无事就达到了工作目的,而将真正的责任意识逐渐淡化甚至遗忘。此外,他们本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最能亲近的人,但据调查发现,事实恰好相反,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辅导员评价都是消极的,认为他们做事有失公平,不负责任,也因此对辅导员产生厌恶,不配合工作。这不仅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还使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增大,倦怠情绪更加明显,工作效率降低,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和政治觉悟水平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发展机会:稀少遥远。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群体,其发展潜力还有待挖掘,工作能力还有待拓展,但是很多高校给予辅导员的发展机会却很少。多数专职辅导员由于参加科研项目的机会少,缺少科研成果,在职称评定上处于最不利的地位。从行政管理方面看,高一级的领导岗位都要求高职称人员,这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天然屏障。又由于国家对辅导员的出路问题缺乏实际的政策规定和制度保障,如评价制度、奖惩制度、晋升机会等,很多辅导员都觉得前途暗淡,于是一有机会就想转岗甚至离开学校,造成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很大,使队伍一直处在适应阶段而难以成熟,这样就更加不利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再加上辅导员的工资和津贴相对较少,他们不像专任教师那样
以课时费来计算收入,但投入时间要比专任教师多得多,因此,辅导员即使有闲暇时间参加专业性的培训,也没有经济条件去尝试新的发展路线,发展空间随之缩小,发展机会也就随之减少。
4.职业道路:盲目艰难。国外许多高校都把学生工作当成一门专门的职业,学生工作队伍相当稳定。在我国,有很大一部分辅导员将辅导员工作当成晋升职称或以后转任其他工作的暂时的跳板,对职业化的清醒认识尚未形成。就目前而言,辅导员的职业化道路不容乐观。从辅导员自身考虑,多数人对这一职业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都不强,因此对这一职业本应付出的热情和成就的欲望也不高。形成了辅导员自身职业化难以定型的尴尬局面,职业化理念难以深入其思想之中,从而使工作的效度和信度都受到严重的影响。从外在因素考虑,由于考评机制的不合理和激励措施的单一化,使得辅导员的职业化难以成熟,甚至形成了一道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屏障。众所周知,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对于高校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在高校学生中发挥作用,能否在人才培养和塑造中形成质的飞跃,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专业支撑:无力简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主职,这是一项具有综合性质的工作,要求辅导员本身各方面素质都要过硬。而从目前辅导员队伍的人才结构来看,在专业建设方面都欠缺系统的、明确的要求,专业技能太过单一。很多辅导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专业理论,另外所必需的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职业指导学等其他方面的专业素质更是少之又少。从辅导员队伍的评聘机制来看,据调查,多数高校辅导员都是本校留校学生,大多数为本专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党员或是学生干部,只有少数辅导员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科班出身。而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表现多数没有专业水平,在各方面工作中都有不少漏洞。从辅导员的培训方案中也不难看出,学校现在对辅导员的专业素养缺乏明确的规定,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改进措施
1.转变观念:人人有责。高校辅导员在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历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篇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形势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传统的观念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受到束缚,成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阻力。转变观念是实践行动的基础。首先,在国家政策和制度设计上,应该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认真贯彻中央及有关部门文件精神,制定相应配套的具体措施,解决辅导员的编制、资格制度、职别、职务待遇和培训等问题,为高校